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去宥①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泰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於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於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於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②向沈尹华学习典籍文献,昭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③。佐制者,为昭谓威王曰:“国人皆日: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④不得进,令昭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⑤,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卷十六)·先识览第四》)
注释①宥:通“囿”,局限。“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②荆威王,即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谢,细人也细:仔细
B.将奋于说奋:用力,尽力
C.以为奸人除路除:清除,打通
D.殊不见人殊:极,根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王因藏怒以待之以勇气闻于诸侯
B.文学之士不得进吾得兄事之
C.人皆在焉或师焉,或否焉
D.其皆甚有所宥邪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有”表现的一组是(3分)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子,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就在惠王面前诋毁谢子,说谢子只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是来取悦秦惠王的。
B.那个中谢一句话就让楚威王疏远了沈尹华,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使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
C.齐人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真可谓“利令智昏”,这也从反面揭示了“去宥”的必要性。
D.文中秦惠王、楚威王、邻人、齐人都是认识有局限的人,因他们内心产生了主观偏见,认知蔽塞,所以容易做出“不智”的行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4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3分)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0-31 04:05: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仲随公子纠奔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
B.君若宥而反之宥:宽恕
C.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亟:屡次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

今乃用之,可乎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A.



吾其还也

B.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日期曰

C.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

【小题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A.②③⑥B.①④⑥
C.①③⑤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w.w.^w.k.&s.5*u.c.#om高.考.资.源.网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潮闻玄宗已幸蜀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巡阳许诺阳:假装
C.贼笑不设备备:防备w.w.^w.k.&s.5*u.c.#om高.考.资.源.网
D.潮惭,益兵围之益:更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且上存亡不可知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B.①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②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C.①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①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
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w.w.^w.k.&s.5*u.c.#om高.考.资.源.网
B.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表
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
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
姓都来归附他。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3分)
②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2分)

同类题4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小题1】下列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令将军与臣有郤:隔阂,嫌怨B.刑人如恐不胜:全、尽
C.其怒,不敢献会:遇上,恰逢D.遣将守关者故:所以
【小题2】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秋毫不敢有所近。 ⑤张良出,要项伯。 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⑦拔剑切而啖之。   ⑧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A.①②⑤⑥B.②④⑥⑧C.①③⑤⑦D.①④⑤⑧
【小题3】加点的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劳苦而功高如此
【小题4】下列句中虚词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倚柱笑 ②今急求子   ③劳苦功高如此  ④项王按剑跽 ⑤荆轲和歌 
⑥因人之力蔽之  ⑦拔剑撞破之    ⑧未有诸侯之赏,听细说 
A.①⑤/④⑥/②⑦/③⑧B.③⑤/②⑥/①⑦/④⑧
C.②④⑦/③⑤/①/⑥⑧D.①④⑤/②⑦/③/⑥⑧
【小题5】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群臣侍殿上者   ④何厌之有 ⑤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⑧大王来何操 ⑨具告以事  ⑩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②⑤/④⑥⑩/③⑦/⑧⑨B.①⑤⑩/②⑥⑨/③⑦/④⑧
C.②⑥⑦/③⑨⑤/①⑩/④⑧D.③⑥⑧/⑤⑦/⑨②④/⑩①
【小题6】翻译下面句子(每小题12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甲曳而走 兵:兵器
B.罟不入洿池 数:数量
C.斧以时入山林   斤:斧子
D.五十者可以帛矣 衣:穿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弃甲曳兵而
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邻国民不加少 ②申之以孝悌
B.①弃甲曳兵走 ②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①河东凶亦 ②填鼓之,兵刃相接
D.①则移其民河东 ②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饥荒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借“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说明了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争相逃跑的问题,就可以使自己的国民增多。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揭露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暴政。
D.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还要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使百姓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