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杰(1725-1805),字伟人,陕西韩城人。乾隆二十六年,成进士,殿试进呈卷列第三。高宗熟视字体如素识,以昔为尹继善缮疏,曾邀宸赏,询知人品,即拔置第一。及引见,风度凝然,上益喜。又以陕人入本朝百余年无大魁者,时值西陲戡定,魁选适得西人,御制诗以纪其事。寻直南书房,屡司文柄,五迁至内阁学士。三十九年,授刑部侍郎,调吏部,擢左都御史。四十八年,丁母忧,即家擢兵部尚书。服阕,还朝。五十一年,命为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次年,拜东阁大学士,管理礼部。杰在枢廷十余年事有可否未尝不委曲陈奏和珅势方赫事多擅决同列隐忍不言杰遇有不可辄力争上知之深和珅虽厌之而不能去杰每议政毕,默然独坐。一日,和珅执其手戏曰:“何柔荑乃尔!”杰正色曰:“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珅赧然。洎仁宗亲政,杰为首辅,遇事持大体,竭诚进谏,上优礼之。七年,固请致仕,晋太子太傅。八年春,濒行上疏,略谓:“各省亏空之弊,起于乾隆四十年以后,州县营求馈送,以国帑为夤缘,上司受其挟制,弥补无期。至嘉庆四年以后,大吏知尚廉节,州县仍形拮据,由于苦乐不均,贤否不分,宜求整饬之法。又,旧制,驿丞专司驿站,无可诛求。自裁归州县,滥支苛派,官民俱病。宜先清驿站,以杜亏空。今当军务告竣,朝廷勤求治理,无大于此二者。请睿裁独断,以挽积重之势。”所言切中时弊,上嘉纳之。于陛辞日,赐高宗御用玉鸠杖、御制诗二章,以宠其行,有云:“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时论谓足尽其生平。既归,岁时颁赏不绝,每有陈奏,上辄亲批答,语如家人。
节选自《清史稿·王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杰在枢廷十余年/事有可否/未尝不委曲/陈奏和珅/势方赫/事多擅决同列/隐忍不言/杰遇有不可/辄力争/上知之深/和珅虽厌之而不能去/
B.杰在枢廷十余年/事有可否/未尝不委曲/陈奏和珅/势方赫/事多擅决/同列隐忍不言/杰遇有不可/辄力争/上知之深/和珅虽厌之而不能去/
C.杰在枢廷十余年/事有可否/未尝不委曲陈奏/和珅势方赫/事多擅决同列/隐忍不言/杰遇有不可/辄力争/上知之深/和珅虽厌之而不能去/
D.杰在枢廷十余年/事有可否/未尝不委曲陈奏/和珅势方赫/事多擅决/同列隐忍不言/杰遇有不可/辄力争/上知之深/和珅虽厌之而不能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B.上书房:清朝皇帝办公的地方。清道光之前,叫“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为“上书房”。
C.军机大臣:正式称谓是“军机处大臣上行走”,俗称“大军机”。分设满、汉人员,由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官员奉特旨充当,均为兼差。其数无定额,任期无限止。
D.丁忧: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杰在乾隆二十六年考中进士,殿试考卷呈送给皇帝时他名列第三,因乾隆皇帝认识他,遂将他的名次提为第一。这样,王杰就成为陕西自清朝开国以来第一位新科状元。
B.王杰多次升职。乾隆三十九年,任刑部侍郎后又转调吏部,擢升左都御史;乾隆四十八年,回乡守孝期间提升为兵部尚书;乾隆五十一年,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第二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管理礼部。
C.王杰在朝身担要职十余年,为官清正,敢于直言。是当时统治集团中一名难得的廉洁之士,特别是在与奸贪之臣和珅的斗争中表现了他刚正不阿的品格,经常与和珅在朝中争得面红耳赤。
D.王杰的话切中时弊,皇上高兴地接受了他的意见。王杰每次上书,皇帝都亲自批奏回答,语气就像对家里人一样。“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当时人都认为,这句诗足以概括王杰一生的成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直南书房,屡司文柄,五迁至内阁学士。
(2)所言切中时弊,上嘉纳之。陛辞日,赐高宗御用玉鸠杖、御制诗二章,以宠其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07 08:46: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主事。出理延绥仓储,有能声。以杨溥荐,擢莱州知府。内地输辽东布,悉贮郡库,岁久朽敝,守者多破家。恭别构屋三十楹贮之,请约计岁输外,余以充本府军饷,遂放遣守者八百人。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景泰中,超迁湖广右布政使。诸司供给,率取之民。恭与僚佐约,悉罢之。公安、监利流民擅相杀。恭下令愿附籍者听,否则迨秋遣归,众遂定。寻迁江西左布政使。司有广济库,官吏干没五十万,恭白于巡抚韩雍,典守者咸获罪。定均徭法,酌轻重,十年一役,遂为定例。天顺二年,宁王奠培不法,恭劾之,削其护卫,王稍戢。迁右副都御史,代李秉巡抚苏、松诸府。按部,进耆老言利病,为兴革。与都督徐恭浚仪真漕河,又浚常、镇河,避江险。已,大治吴淞江。民赖其利,目曹家港为“都堂浦”。初,周忱奏定耗羡则例,李秉改定以赋之轻重递盈缩。其例甚平,而难于稽算,吏不胜烦扰。恭乃罢去,悉如忱旧。吏部缺右侍郎,李贤、王翱举恭。遂召用。置“劝惩簿”,有闻皆识之。翱甚倚恭,转左,父忧起复。宪宗即位,乞致仕。不允。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商辂欲用姚夔,彭时欲用王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谓时实逐秉,喧谤于朝。时称疾不出,侍读尹直以时、概皆己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越五月,母丧归。服除,起南京吏部,劾罢诸司不职者数人。十一年春,命参赞机务。居三年,致仕。又二年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B.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C.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D.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即拜官,就是授官拜职,说“除”一般指除去原有的官职而就任新的官职。
B.“徭役”是古代国家征派各阶层人民从事的有偿劳役,有力役、军役及其他杂役。
C.“忧”指父母之丧,古代官员遭遇父母之丧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恭机智能干,享有声名。他在莱州,另建房屋贮存内地输送给辽东的布匹,既保证了计量供给,又减少了折耗,节省了人力,充实了军饷。
B.崔恭为民减负,安抚百姓。景泰年间,他与同僚佐臣约定,官府部门不向百姓索取供给,并采用入籍和遣送同步实施的办法平定了流民搏杀。
C.崔恭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他巡查属地,倾听年老德高者的议论,并与当地官员一起疏通河道,废除了虽很公平却难于计算的耗损收取规则。
D.崔恭不畏权贵,恪尽职守。天顺二年,宁王朱奠培做了不法之事,他坚决弹劾;任吏部右侍郎期间,为加强对官吏的管理,他设置了“劝惩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有广济库,官吏干没五十万,恭白于巡抚韩雍,典守者咸获罪。
(2)服除,起南京吏部,劾罢诸司不职者数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游庐山后记

(清代)恽敬

自白鹿洞西至栗里,皆在庐山之阳;闻其阴旷奥,未至也。

四月庚申,以事赴德化。壬戌,侵晨,沿麓行。小食东林寺之三笑堂。循高贤堂,跨虎溪,却游西林寺,测香谷泉。出太平宫,宝石池。甲子,渡江览湓口形势。乙丑,返宿报国寺。大雨,溪谷皆溢焉。

丙寅,偕沙门无垢,篮舆曲折行润中,即锦润也。度石桥,为锦绣谷,名殊不佳;得红兰数本,宜改为红兰谷。忽白云如野马,傍腋驰去;视前后人,在绡纨中。云过,道旁草木罗罗然,而润声清越相和答。遂蹑半云亭,试心石,经“庐山高”石坊,石势秀伟不可状,其高峰皆浮天际。而云忽起足下,渐浮渐满,峰尽没。闻云中歌声,华婉动心,近在隔润,不知为谁者。云散,则一石皆有一云缭之。忽峰顶有云飞下数百丈,如有人乘之行,散为千百,渐消至无一缕,盖须臾之间已如是。径天池口,至天池寺。寺有石池,水不竭。东出为聚仙亭、文殊岩。岩上俯视,石峰苍碧,自下矗立,云拥之,忽拥起至岩上,尽天地为绡纨色,五尺之外,无他物可见。已尽卷去,日融融然,乃复合为绡纨色,不可辨矣。返天池口,东至佛手岩,行沉云中,大风自后推排,云气吹为雨,洒衣袂。坐升仙台,拊御碑亭,云益重。至半云亭,日仍融融然耳。无垢辞去,遂独过铁塔寺而归。

天池之云,又含鄱岭、神林浦之所未见。他日当赢数月粮居之,观其春秋朝夕之异,至山中所未至,亦得次第观览,以言纪焉,或有发前人所未言者,未可知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其阴旷奥 益:更加
B.出太平宫,宝石池  漱:饮,吸吮
C.遂蹑半云亭,试心石 睨:斜着眼看
D.坐升仙台 蹊:奇怪
【小题2】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听说庐山的背面非常的阴森、宽广而神秘,不如南面面对阳光,视野开阔,所以他不想到那儿去。
B.丙寅日,在无垢小和尚的带领下,作者乘着竹轿子,到了锦秀谷这个地方。但是这个名字特别不好,所以他认为不如改为“红兰谷”。
C.从锦绣谷往上,这里云雾缥缈,视线不佳。所以作者看看自己前后的登山者,皆处于薄纱之中,而云雾好像从人的腋下飘过一般。
D.本文描写了庐山的云海变幻,重点写了锦绣谷、“庐山高”石坊、文殊岩三处的云海,再现了庐山云海瞬息万变的飞动飘忽之美。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食东林寺之三笑堂。循高贤堂,跨虎溪,却游西林寺,测香谷泉。
(2)已尽卷去,日融融然,乃复合为绡纨色,不可辨矣。
【小题4】文中描写了“庐山高”上的山石、云雾,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

(清)陈维崧

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

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倘君而尚在,定怜余也。我讵不如毛薛辈,君宁甘与原尝亚。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注)①康熙七年(1668年),陈维崧赴京求仕,未果而归,途经河南开封,凭吊信陵君祠,写下此词。②毛薛:战国时赵处士毛公与薛公的合称。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魏公子信陵君客赵,闻二人名,折节往从之游。后秦兵攻魏,二人力劝信陵君归救魏国,终于大破秦军。③原尝:赵平原君和齐孟尝君合称,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作者偶然路过信陵君祠进行凭吊,表达了作者凭吊时的感受。
B.上片描写了秋风中信陵君祠荒凉破败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
C.下片开头两句总领,以古今人事相通令人悲诧,引出吊古伤今的情怀。
D.词中用典,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感慨, 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
【小题2】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作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