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自唐宋逮明,若韩、柳,若欧、曾、苏、王,若归熙甫,其人类数百年始一登箓。呜呼!盖其难矣。抑又尝论,欲为文而第于文求之,则其文必不能卓然独绝,足以取贵于后世。周秦及汉,名 贤 辈 出 平 日 立 身 各 有 经 济 德 业 未 尝 专 学 为 文 而 其 文 无 不 工 者 本领 盛 而 辞 自 充 也。故文之所以不朽天壤万世者,非言之难,而有本之难。

(选自房东树《答叶溥求论古文书》)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5处)
名 贤 辈 出 平 日 立 身 各 有 经 济 德 业 未 尝 专 学 为 文 而 其 文 无 不 工 者 本 领 盛 而 辞 自 充 也
【小题2】文中“归熙甫”是指 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小题3】关于文章写作,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4 09:02: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骆钟麟,挺生,浙江临安人。顺治四年进士副榜,授安吉学正。十六年,迁陕西盩厔知县。为政先教化,春秋大会明伦堂,进诸生迪以仁义忠信之道。朔望诣里社讲演,访耆年有德、孝弟著闻者,见与钧礼,岁时劳以粟肉。立学社,择民间子弟授以小学、孝经。饬保伍,修社仓。莅狱明决,所案治即势豪居间莫能夺,人畏而爱之。县城去渭不十里,钟麟行河畔,知水势将南浸,议自览家寨迤东开复故道,众难之。康熙元年夏,大雨,渭南溢,且及城,斋沐临祷,自跪水中,幸雨止,水顿减,徒而北流者数里。兼摄兴平鄠两县兴平豪右分为部党前令不能治廉得其状收案以法奏最内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复出为西安府同知八年,擢江南常州知府。常州、县赋重,科条繁多,吏缘为奸。钟麟立法钩稽清逋,吏受成事而已。属邑岁例馈漕羡三千金,钟麟曰:“利若金,如吾民何?”峻却之。诸漕卒咸敛手奉法。初,钟麟在盩厔以师礼数造李颙庐,至是创延陵书院,迎颙讲学,率僚属及荐绅学士北面听。问为学之要,颙曰:“天下之治乱在人心,人心之邪正在学术。人心正,风俗移,治道毕矣。”钟麟书其言,终身诵之。已而江阴、靖江、无锡诸有司争礼致颙,颙为发明性善之旨,格物致知之说,士林蒸蒸向风,吏治亦和。九年,大水,发仓廪,劝富人出粟赈,民无荒亡。十年夏,大旱,葛衣草履,步祷不应,言知府不德累民,涕泣并下。寻丁母忧,士民乞留,不可。既归,连遭父丧,以毁卒。郡人论贤有司知治体必首推钟麟。

(节选自《清史稿·骆钟麟传》)

注:①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兼摄兴平鄠两县/兴平豪右分为部党/前令不能治廉/得其状/收案以法奏最/内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复出为西安府同知/
B.兼摄兴平鄠两县/兴平豪右分为部党/前令不能治/廉得其状/收案以法奏最/内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复出为西安府同知/
C.兼摄兴平鄠两县/兴平豪右分为部党/前令不能治廉/得其状/收案以法/奏最/内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复出为西安府同知/
D.兼摄兴平鄠两县/兴平豪右分为部党/前令不能治/廉得其状/收案以法/奏最/内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复出为西安府同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B.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农历每月的十六为“既望”。
C.孝弟,即“孝悌”,指孝敬父母、关爱兄弟,是儒家倡导并恪守的传统伦理道德。
D.丁母忧,指遭逢母亲丧事。古人在朝中做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丧三年,称之为“丁忧”。待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重新出来做官,叫做“服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骆钟麟重视教化,礼遇乡贤。担任盩厔知县时,他以仁义忠信教导诸生,走访乡里宣传教化;拜访德高望重的老者和以孝悌闻名的人,并以平等之礼相待。
B.骆钟麟施政惠民,为官清廉。常州州县赋税苛重,条目繁多,他订立法度,清查账目,使官吏们再不能作奸渔利;在他的垂范影响下,漕卒们都收手守法。
C.骆钟麟崇敬鸿儒,重视学术。在盩厔任上,他对当世大儒李颙以师礼相待,多次亲往拜谒,并创办延陵书院,邀他讲学,在李颙影响下,士林吏治为之改观。
D.骆钟麟关爱百姓,积极赈灾。渭水泛滥,他跪水祈祷;常州洪水时,他开仓赈济,劝富人捐粟赈灾,使百姓不致流离失所;大旱之际,他自责知府失德,连累百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莅狱明决,所案治即势豪居间莫能夺,人畏而爱之。
(2)属邑岁例馈漕羡三千金,钟麟曰:“利若金,如吾民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南岳
戊戌秋,余偕陈子乔、林固庵二人之衡山。舆行两日抵其麓。阴雨骤注,咫尺晦昧,兴几尽。诘朝,云暂开,祝融峰忽现天际,旋露而旋灭。
强之行,山径崎岖,舁者无所用其力,各蹑其屦以上。午憩半山亭。亭以下清澈,其上云深不可测。饮毕,经三十六湾,羊肠屈曲,尤奇险可畏。瀑布奔流怒号于万仞下,一失足,人莫援以手。秋日自上蒸之,云五色夺目。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俄而一岫现,以为凌绝顶也。奋登之,则闻钟声、磬声、鸡犬声、行歌互答声唱和天半,仰之不见其处。从容攀跻,抵上封寺,宿焉。
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风动云舞,山岳俱摇,令人眩悸不能自持。夜半,风大作,殿上铁瓦欲飞。晓起视之,云尽为风散矣。乃攀危石凌绝顶。近瞩荆、襄,远览宇宙,一目万里,洞然无蔽。
吾窃因之而有感焉。卑而近者,其境易窥;高而远者,其妙难见。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尽显乎造物之奇。故安于蒙昧而不进者,自弃也;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殚其力之所能为,以求其境之可至。至于疑似眩乱,天或未有以启之,又终有所不能达也,尽乎人复得乎天,而后此心庶乎无憾矣!此余之所以有感于斯也。
余闻衡岳之上多幽洞异岩,为昔贤所曾游者。余将遍访而详览之,以悉得其概。盖观其大,又欲有以尽其细也。二子其亦有此志乎?
(取材于清·罗泽南《游南岳记》,有删改)
(注)①南岳:衡山。下文中的“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②诘朝:次日清晨。③舁者:轿夫。
文章最后一段“二子其亦有此志乎”一句中,“志”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戴先生行状
[清]洪榜
先生姓戴,讳震,字东原,世为休宁人。生而体貌厚重,性端严。生十岁,乃能言。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右经一章以下,问其塾师曰:“此何以知其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其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先儒子朱子所注云尔。”即问:“子朱子何时人也?”曰:“南宋。”又问:“孔子、曾子何时人也?”曰:“东周。”又问:“周去宋几何时?”曰:“几二千年矣。”又问:“然则子朱子何以知其然?”师无以应,大奇之。
先生读书,每一字必求其义,塾师略举传注训解之,先生意每不释然。师不胜其烦,因取汉许叔重《说文解字》十五卷授之。先生大好其书,学之三年,尽得其节目。又取《尔雅》、《方言》及汉儒笺注之存于今者,搜求考究。一字之义,必贯群经、本六书以为定诂。由是尽通前人所合集《十三经注疏》,举其辞无遗。
时郡守何公,常以月某日,延郡之名人宿学,讲论经义于书院之怀古堂。婺源江先生永治经数十年,精于《三礼》及步算、钟律、声韵、地名沿革,博综淹贯,岿然大师。先生一见倾心,因取平日所学就质正焉。江先生见其盛年博学,相得甚欢。一日,举历算中数事问先生曰:“吾有所疑,十余年未能决。”先生请其书,谛观之,因为剖析比较,言其所以然。江先生惊喜,叹曰:“累岁之疑,一日而释,其敏不可及也。”先生亦叹江先生之学,周详精整,日从江先生从容质疑问难。盖先生律历声韵之学,亦江先生有以发之也。
东吴惠定宇先生栋,自其家三世传经,其学信而好古,从学之士甚众。先生于乾隆乙亥岁北上京师,见惠于扬州,一见订交。嘉定光禄王君鸣盛尝言曰:“方今学者,断推两先生,惠君之治经求其古,戴君求其是,究之,舍古亦无以为是。”王君博雅君子,故言云然。其言先生之学,期于求是,亦不易之论。
先生行己严介,不苟然,必絜以情理,不为矫激之行。先生接物待人以诚,谋人之事,如恐其不遂,扬人之善,如恐其不闻。其教诲人,终日矻矻,不以为倦也。先生之言,平正通达,近而易知,博极群书,而不少驰骋,有所请,各如其量以答之。凡见先生者,未尝不有所得也。先生之学,虽未设施于时,既没,其言立,所谓不朽者与!
(节选自《初堂遗稿》,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去宋几何时 去:距离
B.本六书以为定诂   本:根据
C.断推两先生 推:荐举
D.如恐其不遂 遂:完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震读书天赋异禀,好学多思,他不满足于课堂的简单教授,塾师只得给他《说文解字》;凭着这种精神,戴震读透了《十三经注疏》。
B.戴震谦虚好学,师从婺源大儒江永,倾心求教,深入探讨,从而获益匪浅,尤其是律历、声韵方面的学问,多有启发。
C.王鸣盛评价戴震时,将其与东吴大儒惠栋对比,分析两人学术宗旨的不同。同时,肯定了戴震的学术成就,认为他的学说是不可更改的定论。
D.戴震乐于教导他人,并能因材施教,根据求教者水平的不同,给予相应的指点,保证让每个人都能学有所获。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无以应,大奇之。
(2)先生请其书,谛观之,因为剖析比较,言其所以然。
(3)先生之学,虽未设施于时,既没,其言立,所谓不朽者与!
【小题4】根据全文,简要概括戴震治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