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清]郑燮

富贵人家延师傅教子弟,至勤至切,而立学有成者,多出于附从贫贱之家,而己之子弟不与焉。不数年间,变富贵为贫贱:有寄人门下者,有饿莩乞丐者。或仅守厥家,不失温饱,而目不识丁。或百中之一亦有发达者,其为文章,必不能沉著痛快,刻骨镂心,为世所传诵。岂非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乎!

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

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吾人一涉宦途,既不能自课其子弟。其所延师,不过一方之秀,未必海内名流。或暗笔其非,或明指其误,为师者既不自安,而教法不能尽心;子弟复持藐忽心而不力于学,此最是受病处。不如就师之所长,且训吾子弟不逮。如必不可从,少待来年,更请他师;而年内之礼节尊崇,必不可废。

又有五言绝句四首,小儿顺口好读,令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二太太、两母亲、叔叔、婶娘听,便好骗果子吃也。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耘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认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猎蚤出。

   (选自《板桥家书》)

(注)潍县,当时郑燮供职于此。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此文是郑燮在官署中给弟弟郑墨的第三封家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富贵人家延师傅教子弟  延:聘请
B.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  薄:迫近
C.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  察:明白
D.或仅守厥家   厥:他的,他们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既不能自课子弟    秦贪,负
B.而已之子弟不与    犹且从师而问
C.不失温饱,目不识丁 吾尝跂望矣
D.训吾子弟不逮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指出学业优秀者大多出身于贫寒家庭,而富贵子弟能够发达的所占比例很小。
B.作者认为自己身为官员,儿子的成败可以丢在一边不管,最大心愿是儿子的同学学业有成。
C.作者是一位严父,对儿子品行要求严格,同时他不乏慈爱的一面,还主张对孩子有些奖励。
D.文末所附小诗,内容浅显,适宜儿童诵读,符合作者表达的观点,也符合书信的随意性。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岂非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乎!
②吾人一涉宦途,既不能自课其子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0 08:07: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盲者说

(清)戴名世

①里中有盲童,操日者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吾方以为吊也!”

②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盲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

③“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厉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知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④某生无以答。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所之愧焉。

(注)①橾日者木:从事占卜职业。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哉
B.焉
C.乎
D.耶
【小题2】对第②段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列举自己“盲”的事实和表现,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虽盲实不盲”。
B.多侧面多角度叙述自己“盲”久而成习惯,并没有因“盲”而带来烦恼。
C.作者以自己盲的事实引出下文天下皆盲的严重后果,显示自己与众不同。
D.本段先叙后议,列举自己“盲”的表现,为后文进一步揭示主旨做铺垫。
【小题3】对第③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
B.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
C.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
D.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
【小题4】概述第③段中今世之人不盲者却尽为盲的具体表现。
【小题5】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贞明,字孺东,贵溪人。举隆庆五年进士。知浙江山阴县,敏而有惠。万历三年征为工科给事中。会御史傅应祯获罪,贞明入狱调护,坐贬太平府知事。十三年累迁尚宝司丞。初,贞明为给事中,上水利、军班二议,谓:“北人未习水利,惟苦水害,不知水害未除,正由水利未兴也。盖水聚之则为害,散之则为利。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其议军班则言:“东南民素柔脆,莫任远戍。今数千里勾军,离其骨肉。而军非土著,志不久安,辄赂卫官求归。宜仿匠班例,军户应出军者,岁征其钱,而召募土著以足之便。”及贞明被谪,至潞河,终以前议可行,乃著《潞水客谈》以毕其说。及是贞明还朝,御史苏瓒力言其说可行,帝乃进贞明少卿,赐之敕,令往会抚按诸臣勘议。贞明乃躬历京东州县,相原隰,度土宜,周览水泉分合,条列事宜以上。其年九月,遂命贞明兼监察御史领垦田使,有司挠者劾治。贞明先诣永平,又遍历诸河,穷源竟委,将大行疏浚。而奄人、勋戚之占闲田为业者,恐水田兴而己失其利也,争言不便,为蜚语闻于帝。帝惑之。御史王之栋,畿辅人也,遂言水田必不可行。帝乃召见时行等,谕令停役。时行等请罢开河,专事垦田。帝卒罢之,而欲追罪建议者,用阁臣言而止。寻乞假归。十八年卒。贞明识敏才练,慨然有经世志。京东水田实百世利,事初兴而即为浮议所挠,论者惜之。
(节选自《明史·徐贞明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
B.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
C.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
D.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明朝时多为一帝一号,故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B.“水利”指水能给人带来的好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减少和防止灾害等事宜。
C.“垦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农业生产形式,开垦荒地,取得饷粮,兼顾戍边。
D.“畿辅”是我国古代对地理位置的一种指称,专指京城周围附近的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贞明仕宦未久,因同情言官遭贬。他进士出身,先做县令,后来到工部任职,对军政、水利问题发表议论,因入狱探望罪官傅应桢,遭到贬职。
B.徐贞明建言力行,为治水操劳一生。他提出的治理方案是以疏通河道为主,并且亲自考察相关的地理环境,其建议一度得到了皇帝和一些大臣的支持。
C.徐贞明关心国事,欲改革征兵制度。他认为征调东南一带的人到北方当兵不妥,因为南方人体质较差,加之远离故乡、亲人,大都无心在北方戍边。
D.徐贞明胸怀大志,受阻挠一世遗憾。他聪敏干练,欲兴水利除水患获千秋万代之利,却因宦官、贵戚等利益集团的流言中伤,而被罢官免职,徒留遗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仿匠班例,军户应出军者,岁征其钱,而召募土著以足之便。
(2)帝卒罢之,而欲追罪建议者,用阁臣言而止。

同类题4

遵义黎君墓志铭①
曾国藩
君讳恺,字雨耕,晚自号石头山人,遵义黎氏。曾祖国柄。祖正训,禀贡生。考安理,举人,山东长山县知县。长山君二子,长曰恂,字雪楼,云南大姚县知县;君其次也。雪楼厚重寡言,气盖一世;君则倜傥通易,周览群书。兄弟间自为师友。长山君少遭不造,备历艰险,既见二号之成,乃大欢慰。二号翼翼趋承,应唯婴儿也。
嘉庆十八年,逆贼林清②等倡乱,内煽京师,外起滑县,河南北、山东、直隶震动。时长山君仕山东,雪楼侍于官所,讹言四起。或告于贵州曰:“长山破矣,县令殉城死矣,雪楼殉父矣。亲属都无存者,仅存两孺子,漂转吴楚间去矣。”君于时奉母杨太宜人在家,闻则北望号痛,请于母,刻回戒途,赴山东之难。至长山,则阖门故无恙,传者妄也。由是远近以孝归之。君曰:“父兄得全,幸也。庸有称乎?
雪楼之自桐乡以忧归也,家居十五六年,君晨夕造请,进止雍雍,语或不合,亦敬应之,而徐理之,终无所讲。雪楼尝病喉痹,绝言与食。君午夜祷于宗祠,泣曰:“必死者,请以我代。”喉亦旋愈。其敬嫂也如严其兄,其训群从如教其于,盖历久而不改,至其终身,亦卒不少懈。
(选自《曾国藩文集》 ,有删改)
【注】 ① 曾国藩(1811 - 1872 ) ,字伯涵,号涤生,政治家、文学家,“晚清四大名臣”之一。② 林清:清嘉庆年间河北、河南、山东农民起义首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安理     考:父亲
B.县令殉城死矣 殉:殉职,殉难
C.终无所忤   忤:违反,抵触
D.其敬嫂也如严其兄   严:严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 君其次也 ② 吾其还也
B.① 时长山君方仕山东 ② 吴之民方痛心焉
C.① 赴山东之难 ② 未之有也
D.① 语或不合 ② 或百步而后止
【小题3】根据文本,简要概括黎恺“孝”的表现。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l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2 )父兄得全,幸也。庸有称乎?
( 3 )君午夜祷于宗祠,泣曰:“必死者,请以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