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小题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小题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B.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3 02:4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它从个体到个体进行传播,而且每一代的质量都有很大变化。它可能在达到某种高度之后突然没落,或是,在一定时期的败落之后,它也能在短暂的几年间异常繁荣。就像所有活着的有机物,它在永恒的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它现在的贫乏并不致命,并不意味会被永远拒之门外。它自身的没落为其正本清源和准备改进创造了必要条件。在古典柱式中,建筑找到了它的最高表达方式:即使天才们也不能再对它做进一步的改进,就如同无法再改进人类的身体和骨骼一样。辛克尔宣称:建筑的进化在过去很显著,现在只有受过训练的眼睛才能觉察到古典柱式中所需要的改进。

这在所有的文化领域都是显而易见的:当说不好古典语言时不能就这样放弃;相反,在这样的时刻,人们有必要建立适当的途径来重构古典形式。有人说传统建筑语言已经枯竭并最终过时,这是一个灾难性事件的结果,这样的论点并不是出于对传统建筑自身内在结构的评价,而是对传统建筑因为政治原因而被滥用的拒绝。传统建筑远不是一种外来语,真正的传统建筑仍在和我们对话,而且效果很好。即使我们不能够发出我们自己的,它仍在不断向我们传达着精华的信息。

传统建筑始终是一种有生命的语言,尽管许多建筑师已经丧失了学习传统建筑语法、使用传统建筑语汇的愿望。过去的、现代的危机既没有侵蚀也没有污染传统语言:它的规则、含义、发明和词汇都只是在混乱中被暂时掩盖了起来或被人们所视而不见。传统建筑语言的知识构架以及了解如何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过渡期被硬生生地打断了。它的原则完全可能重现新貌,也可能已经正在进行中了。建筑价值的转变既不是机械的,也不是自愿的,而是有决定因素和原因的——它是一个文化的选择。

(选自(卢)莱昂•克里尔《社会建筑》)

【小题1】下列不能支持“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传统建筑有可能会暂时没落,它的发展和完善始终不曾停止过。
B.传统建筑如同一种活着的有机物,总是在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C.传统建筑由于并不致命的贫乏,目前被建筑师们暂时拒之门外。
D.传统建筑如人类身体和骨骼一样稳定,难以对其做进一步改进。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建筑因被滥用而遭拒绝,致使有人作出其语言已枯竭的论断。
B.传统建筑就像古典语言一样,仍在不断向我们传达着精华的信息。
C.传统建筑产生危机,是由于建筑师丧失了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愿望。
D.传统建筑语言并没有被侵蚀和污染,其原则可能已经被人重新使用。
【小题3】概括传统建筑能传承下来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 ,它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综合、直观、凝练是其主要特征。
B.“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C.“评点”以原著文本为载体,这些评点语言通常简短却又切中肯綮,与原著融为一体,促进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又呈现出自身的独特价值,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D.传统意义上的“评点”是以用笔书写的文字为主要外在形态,近现代以后,随着视听艺术的蓬勃发展,其影响在文艺评论领域逐渐式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重新焕发生机,甚至还可以通过一些评论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影响。
D.“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评论者,他们产生于互联网,同时借助互联网实现评论的价值。
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进而使评论以全新的高度成为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重要环节。
C.“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就目前而言,“弹幕”说到底只是一种技术,隐藏在技术背后的文字内容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相信日后“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发展,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山水画的意境
从我国绘画史上看,历唐以后,从五代至宋、元,山水画高度发展,画论也相应地开始触及山水画的特殊艺术境界问题。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一节中,曾有关于“意”的说法,但没有涉及意与象的关系问题。宋代是山水画的成熟时期,山水画理论也日趋形成。杰出的山水画家郭熙,在山水画的创作和鉴赏中,开始具体地阐发了“意”这一概念,并说“境界已熟,心乎以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可以看出郭熙已经接触到山水画意境范畴的问题。元代山水画,在主观意兴表达方面,有了划时代的发展,但在画论中都还没有明确地提出“意境”的概念。至明代笪有光,才在其所撰的《画筌》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一词。他不仅发展了荆浩的“真景”说而提出“实境”、“真境”、“神境”论,而且还对郭熙所触及到的“意”与“境”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有了进一步发挥,已经论述到山水画“境”范畴的一些问题。可以说,山水画意境说,是从笪有光开始正式提出。以后明、清两代画论中,对意境范畴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进一步阐发,构成了我国古典山水画论中的意境理论。
意境是所有艺术作品共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无论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在动与静之间,时间与空间之间,都要彰显意境;意境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目的,是艺术在立体方面的延伸,也是提升作品感染力的重要因素。元代山水画“四大家”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吴镇,他们似乎更多的继承了唐宋的传统,虽说风格不同,但就意境表现的主要倾向来说,则是一致的;在融汇富有个性和情致的笔墨与物象上,更多的是主观意识的表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就是典型的代表。把时间的坐标定格在明代,文徵明、沈周仍是元四家正续,唐寅、仇英虽然取法宋画,但整体意境倾向,也趋于主观。从明末的董其昌到清代的“四王”,包括极富创造性的朱耷、石涛等仍趋于这种类型。
纵观历代名作,留白成了创建意境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文人画在意境层面上的另一个升华。创造画之意境的手法有很多,运用这些手法之目的,是为了加强空间境想的感染力。留白就是造成这种感染力的手段之一,它留给观者再创造的空间。宋代的扇画中空白几乎占了画面的一半以上。如《秋林水鸟》《岩关古寺》,前者画的水畔一角,既没画水,也没有交待对崖,作者画的是山岫一隅,既没有画远山,也没画云雾,但使观画者并不感到缺少什么,反而能产生远远超出画面的联想。画是空间艺术,在动态和静态的描绘中多以动中求静,静中求动,一直在生着,动着,在谐和而有规律的状态中活动着,使画面产生美学上的价值和观赏性。留白成了山水画的一种特殊语言,山水画在平远、深远、高远的空间建构中,不自觉的使留白成了创设趣味和意境的重要元素。
【小题1】下面对文中山水画的“意境”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就是意与象的关系问题,是其二者的高度统一。
B.意境一词在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的画论中首次出现。
C.意境在元代山水画中主要体现在主观意兴表达方面。
D.意境在明、清两代的画论中得到进一步阐发,形成理论。
【小题2】(小题2)下面对艺术作品中“意境”所起的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的艺术类作品无一例外都需要意境这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B.意境是艺术作品吸引观众的重要表现,是提升作品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C.元、明、清三代的山水画家在对意境的追求方面并不完全一致。
D.《富春山居图》中彰显的主观意识就是画家在意境追求上的体现。
【小题3】(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熙具体阐发了“意”,而笪有光则进一步论述了“境”,从而正式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说。
B.画是空间艺术,自古至今的画家们对意境的追求成为了绘画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
C.留白是山水画家增强自己画作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它给观赏者以无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D.本文阐述山水画意境理论产生的过程,画家对意境的追求以及达成这种意境的重要途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记文学必须是真实的,这是传记作者、传记学者和读者的基本共识。真实性被认为是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这首先是由传记的历史属性决定的。在《文学术语词典》中,卡登给传记下的定义是:一个人生平的记录,历史的一一个分支。显然,卡登不但给传记定义,而且还给传记定性,即传记是历史的。可是,如果传记仅仅是历史的,那么传记与历史又有什么差别呢?
传记不同于历史,一方面在于传记再现的对象不是纯粹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历史事件自然离不开它的扮演者——人,但历史中的人是一根红线,他的作用常常是用来串起事件之珠,而大写的人是隐而不见的。传记中的人却截然不同,他是奔腾的洪流,时而劈山开道,时而平静如镜。一件件事发生了,读者关注的却始终是这股洪流,直至它融入大海,传记便戛然而止。确切说,传记不是全景式的《清明上河图》,而是一幅《蒙娜丽莎》式的肖像画。前者无疑更贴近历史。。
另一方面,从写作目的来说,历史学家的职责在于“通古今之变”,而传记作家则专注于传主的个性。换言之,在历史著作中,我们读到的多半是时间的回旋递进、事件的来龙去脉、朝代的更迭兴衰,逐渐地领悟到历史车轮何以滚滚向前的内在逻辑。相反,传记不是这种乌瞰式俯视以抓起经脉,而是特写式聚焦,焦点始终对着孕育意蕴的细节——传记事实。翻覆如云的情感、变幻莫测的心理、大难临头的危机都被一一剪辑制作,然后展示给读者的是一部个性历程的电影。
传记和历史存在着差异,但它们却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必须建基在事实之上,恪守事实的真实是它们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但实际上,要完全追求事实的真实并不容易,在收集传主生平资料的过程中,在传记事实链上少了一-个环节是常有的事。遇到这种情况,传记作家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传记的虚构性问题。传记的虚构本质上是一种“死象之骨”式还原,即传记事实也许只是个死象骨架,已无血肉,传记作者要复原大象,就需在把握传主性格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补足那个缺损的环节,使传记事实的链条接上,让钡述得以继续完成。从事实的真实出出发,传记作家没有权利增减象骨,更没有权利替换象骨。他不能“因文生事”,但叙述的真实却要求他“以文运事”。这种虚构现象即是钱钟书所说“入情合理”的想象造成的,与传记的真实性原则并无大矛盾。
(节选自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是真实性,真实性即历史属性,从本质上说传记是历史的。
B.《清明上河图》体现的是历史的特点,重在表现事件,而《蒙娜丽莎》体现的是传记的特点,重在凸显主要人物。
C.同样叙述事实,传记借此来表现人物心理,而历史借此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D.传记作家很难收集到完全真实的事实,但这并不妨碍他通过想象来补足事实,从而重塑传主形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写作对象和目的两方面论述传记与历史的差异,意在证明传记的真实性是由其历史属性决定的。
B.第二段主要采取对比和比喻论证,形象阐释了传记和历史中“人”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C.第三段对历史和传记进行了区别,前者是以鸟瞰式俯视抓起历史经脉,后者则以特写式聚焦展示传主个性。
D.文章末段论述传记的虚构性,看似与前面的内容无关,实则是有效补充,体现了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记文学兼有历史和文学的特点,前者要求事实的真实,后者则允许运用适度的虚构来补足缺失的事实。
B.历史的读者关注事件发展,而传记的读者关注的是传主的生命历程,所以对其背后的历史事件可以忽略不计。
C.传记会基于事实表现人物,而对传主细腻的情感、曲折的经历等不会作过多铺陈渲染,这是由传记的历史性决定的。
D.《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一些虚构的情节,这些情节是基于传主性格进行的再想象,以文运事,丰满了人物形象。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第文后各题。
成己:成就自我
①自先秦开始儒家便逐渐形成了为己之学。孔子对为己与为人作了区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形态,“今”则代表了当时的现实。孔子所谓为己,即自我的完善或实现,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誉,以“为己”否定“为人”,意味着将注重之点指向成就自我。为己指向自我的充实与提高,为人则是将自我降为他人的附庸,我仅仅迎合与认同外在标准,而失去了独立的人格,为己的最终的目标则是成己。克己是对自我的抑制,是成己的手段,这意味着道德修养    对自我的否定,    一个自我造就的过程。
②成己以立志为前提。“志”表现为一种稳定的意念,与价值目标相通;立志即意味着价值目标的自我确立。通过立志而确立价值目标,自我才能真正由迎合于外,转向挺立自我,而为己、□□、□□的过程亦可由此获得内在的依归。
③志与己的如上关系,决定了若无必为圣人之志向,则往往难以有为己的切实功夫。立志(价值目标的确立)既构成了为己功夫具体落实的基本保证,又为以自我认同(成己)提供了根据。自我在世,总是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共在,也往往易导致个体的消失,如果个体在与人共存中完全随波逐流,一味迎合与“己”相对的人,那么,他常常便会丧失内在的自我。与之相对,立志意味着唤醒自我,超越世俗。通过立志以超越世俗,体现了内在人格的力量,这种人格的外在形式,即是所谓豪杰。豪杰的人格的独立性,使他不管处于何种境地,依然保持真诚的德性和内在的操守。
④卓然不变的豪杰之士往往带有某种狂者气象,故又称狂者。狂者以真为尚,自信本心。没有任何矫饰,亦不为外在的毁誉所左右,他不仅拒绝沉沦世俗,而且敢于向世俗挑战:“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这种狂者(大丈夫)作为独立的人格形象,已具有顶天立地的气概。当然,狂者或豪杰并不是终极意义上的人格境界,志所指向的终极目标是圣而非狂。不过,狂者气象虽然非成己过程的终点,但却可以成为走向内圣之境的中介。自我面对世俗社会,狂者的特点在于身处此境,仍然以崇高的志向自洁其身,不为世俗所同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狂者不断的迈向了圣人之境,对狂者之镜的如上提升,同时亦蕴含着对个体自主品格的注重:卓然自立构成了成圣的内在环节。
⑤超越世俗,自主自立的前提是确认自我,离开此自我,成已的过程必然是无根的。圣人的境界并不是出于外在强加,也非形成于忘己逐物的过程,它更多地与内在潜能的展开过程相联系。
⑥豪杰气概和狂者胸怀着重从个体存在与世俗世界的关系上挺立自我。各人皆有成圣的根据,但其才质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人要随才成就。”才质不同,成圣的方式、途径亦往往各异。
⑦与成己方式的多样性相一致的,是人格模式的多样性。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格模式很难整齐划一。走向共同的自圣之境与成就多样的个体人格,并不矛盾。
⑧自我并不仅仅表现为一种人格境界,它总是具体化于现实的生命存在。自我身处社会之中,总是面临各种道德责任和义务,但不能因此而无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尽道德义务不应导向否定个体的生命存在。这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巧妙地解决了理性本质与生命存在的紧张关系。
【小题1】填入第①段横线上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A.并不仅是更是
B.不是而是
C.是也是
D.或许是或许是
【小题2】联系上下文,第②段方框内填入的两个词是□□、□□(顺序不要写反)
【小题3】第④段加点词“这一过程”是指
【小题4】根据③—⑥段内容,分析豪杰如何成为圣人。
【小题5】如“成己,要尊重个体”是对本文部分内容的概括,与此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存天理,灭人欲。(朱熹)
B.没有公共道德,群体将不存在;没有个人道德,群体存在将无价值。(罗素)
C.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程颐)
D.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王阳明)
【小题6】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