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红楼启示录

王 蒙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节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和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名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的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及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就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一种“站队”,就必然会碰到一系列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人隐私,涉嫌制造舆论,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种种针对性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是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

【小题1】对文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聪明灵活”是说中国古代小说家在创作中往往能巧妙地把社会真实与虚幻世界结合起来,造成一种亦真亦假,亦真亦幻的境界。
B. 第四段中“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这里的“大地”指的是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
C. 第五段说:“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是说运用“荒诞化、幻化”的手法可以给作者留下极大的创作自由,给读者留下极大阅读欣赏空间。
D. 第六段说“写小说就是要把小说当小说写”,所谓“当小说写”就是说作家在写小说时必须明白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突出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小题2】文章第一段说:“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对作者要表明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在创作中加入了“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
B. 《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目的是告诉读者在阅读该作品时不可当真,只是“红楼”一“梦”罢了。
C. 就《红楼梦》整体而言,“其间悲欢离合,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
D. 《红楼梦》涉及一系列的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及个人隐私,涉及制造舆论,涉及不敬涉及犯上作乱等等,体现了写实小说的社会批判性。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不同意用小说的创作去反映、干预生活。
B. 作者认为一味地写实,或者完全的梦幻化,都不是真小说家的境界。
C. 作者提醒人们,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一种舆论,容易提倡异端,容易犯上作乱。
D. 作者提出,只有穿插装点一些荒诞的幻化的内容,才能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1-23 02:49: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设防:我的一枚“闲章”

王蒙

为了明朗的生活就要对万事万物采取一种光明、透明、敞开、开放的态度,永远不搞得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神神经经。我有一枚闲章,叫做不设防。我特别喜爱“不设防”这三个字。

不设防是由于胸怀坦荡,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没有见不得人的心计,什么都可以拉出来晒晒太阳。不设防还因为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弱点总是要暴露的,正像优点也总会有机会表现出来表达出来一样。而对待自己的弱点的坦然态度,正是充满自信并从而比较容易令他人相信的表现。只要你确有胜于人处,长于人处,某些弱点的暴露反而更加说明你的弱点不过如此而已,而你的长处,你的可爱可敬之处,正如山阴的风景,美不胜收。那还设什么防呢?

弱点与优点、长处与短处往往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间是难分难解。心直口快的人容易说错话,一句错话没有说过的人,可能是心直口快的人吗?思想深邃的人容易显得冷漠,你到处热火朝天,深得下去吗?聪明了极易被认为狡猾,老实了极易被认为笨拙;海阔天空易于被认为是大而化之,精细认真易于被看做苛刻;上升态势被看做走运,下降态势被看做窝囊。人家看到你的弱点了,便更了解到你的长处并认为那是十分可信的。高度警惕与隐藏自己的结果,最好的情况下,不过是令人莫测高深敬而远之,你在包住了缺点的同时也包住了长处。

再说人人都会感到一个不设防的人比较坦率真实诚信可靠,人们会宁愿去接近一个不设防从而暴露出不少弱点的人,而不愿意去轻信一个由于步步为营、城府森严、装模作样、摆臭架子,从而没有暴露任何问题,也没有表现过任何真情实感的人。人不可能以虚伪换得真情,不可能以严防获得信任。不设防还因为自信自身的基本品德、基本观点、基本立意、基本方略、基本态度,自信自己的境界、心术、学问、成色,直到动机与长远效果,都是经得住折腾,经得住晾晒,经得住推敲和考验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话算说对了!

最后,不设防还是最好的防——在一旦需要防一家伙的时候。我还很欣赏一个成语,叫做防不胜防。防永远是有漏洞有破绽的,能防就能攻,防的严密未必顶得住攻的犀利。而由于不设防而形成的明朗与坦白、交流与信赖、好感与打成一片、好脾气与容易接近,以及由于诚信而得到的了解与支持,这不是最好的防,而且是无处不在又无具体设施可打可拆可成为攻击炮火的靶子的防线吗?当一些别有目的的人企图伤害你的时候,你不是更会博得同情而使那些对你不好的做法陷于孤立吗?

以“有”防之,总有软腹部;以“无”防之,那就如老子所言:犀牛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那些想加害不设防者的人,常常觉得无从下手;那些意欲批倒不设防者的人,常常觉得没个抓挠;那些咬牙切齿地整不设

防者黑材料的人,常常埋怨材料整得不好。妙哉!善哉!

(选自《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以硬币的两面作比,表明一个人的弱点是必然存在的,而长处会因弱点的暴露而更令人信服,表露出作者光明、开放的心态。
B.一个步步为营、城府森严、装模作样、摆臭架子,没有暴露任何问题,也没有表现过任何真情实感的人,也是有可能获得信任的。
C.结尾拍案叫绝的“妙哉!善哉!”,让我们看到拥有一枚“闲章”的作者,对那些想加害不设防者却“无从下手”“没个抓挠”“整得不好”的嘲讽。
D.本文作者凭借丰富的人生经验,列举了生动的事例,依靠深刻的艺术鉴赏力,理性地批判了“设防”,雅俗共赏。
【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不设防”的原因。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永远的巴金
王 蒙
在这个星空之夜,巴金走了。
如果设想一下近百年来最受欢迎和影响最大的一部长篇小说,我想应该是巴金《家》。
而等到我自己迷于阅读的时候,我宁愿读《灭亡》和《新生》,因为这两本书里写了革命哪怕是幻想中的革命,写了牺牲,写了被压迫者的苦难和统治者的罪恶。我也读过巴金写的与译的《春天里的秋天》《秋天里的春天》,还有《寒夜》《憩园》等等,我深深感到了巴金的热烈的情思,哪怕这种情是用无望的寒冷色调来表现的。甚至在他晚年,他写什么都是那样的充沛、细密、水滴石穿,火灼心肺。巴金的书永远像火炬一样地燃烧,巴金的心永远为青春、为爱、为人民而淌血。
作为一个作家他太老实,太朴实无华,对不起,我要说是太呆气啦。
他在关于《家》的文字中一次又一次地书写:“青春是美丽的。”所以他特别痛恨那些戕害青年、压迫人性、敌视文学艺术、维护封建道统的顽固派。他看到了太多的不应该不幸的人却遭到了不幸,他充满了感情的郁积。
巴金的作品其实一向直言不讳,拥护什么,同情什么,反对什么,都清晰强烈。一个爱国主义,一个人道主义,是他终身的信仰——这是他在迎接第五次作家代表大会的时候说的。他甚至于讲得有点极端,因为在另一个场合他曾经说自己不是文学家,他拿起笔来只是为了呼唤光明与驱逐黑暗。他喜欢在高尔基的作品中描写过的俄罗斯民间故事,有一个英雄叫丹柯,他为了率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树林,他掏出了自己的心脏,作为火炬,照亮了夜路。所以他一辈子说是要把心交给读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一个用心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来写作,来做人的人。所以提起历史教训来他永远是念念于心,他太了解历史的代价了,他不希望看到历史的曲折重演。在他的倡议下,世界一流的现代文学馆终于建成了,这是“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的丰碑,也永远是巴金老人的纪念馆。没有巴金就没有现代文学馆。他还想纪念与记住一些更为沉重的东西,那样的记忆已经凝固在他的晚年巨著《随想录》里,把记忆和反思镌刻在人们的心底了。
“我已经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但是我并不悲观,我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在他年老以后,他一次又一次地这样说。他像老母鸡一样地用自己的翅膀庇护着年轻人。他与女儿李小林主编的《收获》本身就是勤于耕耘、勇于创新、尊重传统、推举新秀的园地。“要多写,要多写一点……”他一次又一次地对我说。在他还能行动的时候,每次我去看望他,他老人家总要边叮嘱边站立着……走出房门相送,而当我紧张劝阻的时候,他与女儿小林都解释说他也需要活动活动。我们握手,他的手常常冰凉,小林说他的习惯是体温维持较低,然而他的心永远火烫。他不怎么笑,有时候想说两句笑话,如说到张洁的一篇荒诞讽刺小说,但是他的神情仍然认真而且苦涩、无奈。他总是那样诚实、谦虚、质朴、无私。他永远踏踏实实地活在中国的土地上。他提倡讲真话提倡了一生,却遭到过诋毁,曰“真话不等于真理”,倒像是假话更接近真理。现在,这种雄辩的嚼舌已经不怎么行时了,巴金的矗立是真诚的真实的与真挚的文学对于假大空伪文学的胜出。想一想他,我们刚刚有一点懈怠轻狂,迅速变成了汗流浃背。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读过了巴金写的译的许多作品,深深地感受到在这些作品中都蕴含着强烈的激情、力量和牺牲精神。
B.巴金喜欢高尔基笔下关于英雄丹柯的民间故事,表现了巴金愿意为人间呼唤光明、驱逐黑暗的理想愿望。
C.没有巴金就没有现代文学馆,沉重的建馆历史已经收录在他晚年巨著《随想录》里,并铭刻在人们的心底。
D.巴金老人不苟言笑,即使听到笑话也是表情苦涩无奈,这体现了他的诚实、谦虚、质朴、无私。
E. “巴金的矗立”是指巴金真诚的真实的与真挚的文学在人民心中及文学史的崇高地位,是对巴金的高度赞誉。
【小题2】文中提到了巴金先生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概括。
【小题3】文章结尾处说“想一想他,我们刚刚有一点懈怠轻狂,迅速变成了汗流浃背”,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昵?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选自王蒙《〈红楼梦〉启示录》)

【小题1】以下与“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一语相吻合的一项是( )
A. 有些朴素的真亦是假、假亦是真的思想
B. 有些朴素的真寓于假、假寓于真的思想
C. 用传统的形式表达变通的内容
D. 用浪漫的手法表达写实的内容
【小题2】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一句中“写实”在文中指的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
B. 既在厚重中显出轻灵,在写实中不失之于拙,又在执着中显出超脱,梦幻中不失之于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
C. 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需要是荒诞性与梦幻性应运而生的原因之一。
D. 作者提醒人们,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
【小题3】第五段说:“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请指出这种间离手段的作用。这段文字选自《红楼启示录》,从节选文字看,作者从《红楼梦》的创作中受到的启示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成样子的怀念
王 蒙
在大六部口那个漂亮的四合院和陈设简陋乃至寒酸的房间里,我们从来只谈国家、世界、文艺大事。我说:“上个星期三,报纸上有一篇重要的报道……”
他说:“噢,不是星期三,是星期四。”
我为他的水晶般的清晰吓了一跳。因为他是夏衍,比我大三十四岁,他加入***的时候距离我出生人世还有七年。
他永远是那么敏捷,条理,言简意赅,不打磕巴儿,不模糊吞吐,不哼哼哈哈,节奏分明而又迅疾,应对及时而又一针见血。他的这些特点使你不相信他是一个年近百岁的人。
如果是第一次见面,你也许会为他的瘦削而吃惊,他这个人也像他的思想、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然而,他总是明白透彻,一清见底。
他当然是绝对的前辈,然而他从来不摆前辈的谱。他早就担任高级领导职务了,然而他从来不拿哪怕是一点点官架子。说起待遇,他说五十年代有一回他出差到某市,当地按照他的级别给他安排了房间,“那房间大得太可怕。”他说的时候似乎还“心有余悸”。八十年代初期,有一次邓友梅同志称他与另一位担任领导职务的老作家为“首长”,他立即打断,说:“不要叫首长。”
他真诚待人,渴望吸收新的信息,对一切新的知识新的动向感兴趣。在这方面,他永远不老。七十年代中期,与世纪同龄的他居然半夜里起床看足球赛并如数家珍地有所评论,这真是一绝。
我第一次听他讲话是他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致闭幕词。与一些官样文章不同,夏老语重心长地讲了反封建与学科学,字字出自肺腑,字字是毕生奋斗经验的结晶,寄大希望于年轻人,令人感奋不已。
华艺出版社一九九○年出版了一个《当代名家新作大系》。出版社领导要我求夏公给写个序。考虑到夏公的高龄,我起草了一个提纲供他参考。夏公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是各人文章写起来风格不同,捉刀的效果往往不好,他无法使用我代为起草的提纲,他自己一笔一画地另外写了颇有见地而又清澈见底的序言。他还对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朋友说:“按王蒙的那个提纲去写,人家一看,就是王蒙的文章么,怎么会是夏衍写的呢!”就这样,他老人家把我的提纲“枪毙”了。但为了“安慰”我,他声称他的序言里已经吸收了我的提纲。我也就假装得到了安慰和鼓励,心中暗暗为老人喝彩叫绝。
在大六部口住所的院落里,有两棵丁香树,一紫一白。一九九○年开花时节,我去赏花,打从年轻时候我就喜欢丁香。夏老那天也高兴,扶着拐杖出来看花,看小猫在房上跑,他还兴致勃勃地说是它也喜欢石榴花。那场面很像是一幅水墨“新春行乐图”。
今年元月初,我最后一次在他清醒的时候看望他。我们谈论的是社会治安问题与《人民日报》刊登的胡绳同志的文章《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那天他精神很好,坐在椅子上谈笑风生。说曹操曹操就到,说着说着胡绳同志进病房来看望夏公来了。据说那是夏公病情不好住院以来情况最好的一天。
倒数第二次与夏公的见面是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底。他那天十分疲劳,静卧在病床上。他已经卧床数日了。见此情况我稍事问候便起身告辞,以免打搅。夏公平躺着衰弱地说:“有一个担心……”
我连忙凑过去,以为他有什么话要告诉我。
他继续说:“现在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而我们的青年作家太不熟悉市场经济了。他们懂得市场么?如果不懂,他们又怎么能写出反映现实的好作品来呢?”
我感到惊讶。在卧床不起的情况下,夏公关心的仍然是中国的文学事业。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写了老前辈夏衍四十多年间感人心魄的言论思想、行为举止、生活逸事,表现了夏公的品性气度和高风亮节。
B.文中画线句形象地写出了夏衍身形的瘦削,更精微传神地写出了夏公的精神气质:思想纯净深刻,言语行事尽去芜杂虚伪、唯求坦率精练。
C.年逾古稀的夏衍竟然半夜里起床看足球并评论得一清二楚,这是他对一切新的知识新的动向感兴趣的明证,也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之一。
D.夏衍第一次发表公开讲话是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致闭幕词,所讲的不是形式主义的空话,他阐述了毕生奋斗的经验,对年轻人寄予了厚望。
【小题2】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夏衍的形象。
【小题3】本文在选材上和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灰鸽
王蒙
“钱——”蝉在阳光里一面燃烧着一面诱惑地叫着。
强发是个年轻的木匠,从山那边樱桃谷来。樱桃谷有山、有树,有小小的水库和涓涓的山涧,有荫凉,有永远轻松的风。
但是这里有钱。为了赚钱,二十二岁的强发第二次到大城市来,给搬进了新楼的城市居民打家具。当他推刨子的时候,那钢刃铲削木头的声音是“一——毛、一——毛”;当他拉锯的时候,那钢牙咬啮木头的声音是“现——钱、现——钱”;当他清扫被太阳晒得冒了烟的白花花的刨花和锯末的时候,他恨得牙疼——为什么这不是一堆白花花的钱?
樱桃谷的樱桃也不多了,栽樱桃不进钱,还不如大蒜。强发给恋人彩云的爹建过议,砍掉樱桃,栽蒜。彩云家有个年代久远的樱桃园,春天樱桃树开满了银色的花,可惜,白花花的,却不是钱。
一个东西白花花地一闪。没等他转过向来,这个东西已经落在他的眼前,落在他刨得不太平滑的一块木板的另一端。肉!
长而肥的脖子,颈上长着一圈褐黑色的毛,肚皮是那样柔软肥嫩,长满羽毛的大腿是那样丰厚结实,连翅膀也是饱满多肉的。它歪着小小的头,毫无警戒地出现在他的面前。灰鸽子?哪儿来的?樱桃谷飞来的?
肉!香啧啧的肉!
他仿佛正在扒掉裹在鸽子毛外的黄泥,他仿佛正在把外焦里嫩的鸽子肉放到口里,他仿佛听到了鸽子的热油烫得口水吱吱响。但是鸽子不慌不忙地飞走了。
“嘎”的一声,一辆上海牌小轿车刹了急闸。又“咯”的一声,一辆连挂式大型公共汽车紧急刹车。强发向鸽子冲去,被车流挡住了。
又一辆无轨电车停下了,许多自行车停下了。人们惊讶地看着大模大样地妨碍着交通的灰鸽。它站在公共汽车的水箱前,昂着头,歪着脖。
从公共汽车上下来两个年轻人轰鸽子,它不但没有听从劝告离去,反而变本加厉,钻到公共汽车底盘下面去了。
所有围观的人都向公共汽车司机打手势:不要开车!不要轧着鸽子!小汽车门打开了,一个中年干部和一个白发老者走了出来,他们走近公共汽车,俯身寻找车下的淘气的灰鸽,并且急急地说着什么。公共汽车司机一跃而下,气急败坏地骂着灰鸽,像骂一个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
交通民警皱着眉大步走来,弄清情况以后,这位在大街上有着无上威严和魄力的指挥官却不知道该怎样指挥了。他急出了一头汗。好多人围观。咕咕咕、嘘嘘嘘、哧哧哧、嗵嗵嗵,人们发种响声,吹口哨,跺脚,扔石子和土块……灰鸽硬是不肯出来。
强发拨拉开两边的人和自行车。当他看准鸽子的位置以后,略一犹疑,便趴下,向车底爬去。
他听到一阵惊呼,一阵赞叹。“危险!”是司机与交通民警同声呐喊。强发从车底盘下倒退出来,站起的时候,听到的是一片欢呼和鼓掌。他懊丧地睁开被灼热的瓦斯熏得闭起了的眼,在白花花的天空上,隐约有一个灰点子。
有人拍打他的肩膀,有人向他打听为了什么和怎么回事。好像还有一个女孩子对他说:“您真好!”我——真好?我是——您?
那女孩子的声音使他想起了彩云。他想起了家乡的野鸽子在山涧和教堂尖顶上成群盘旋,每只鸽子的尾巴张开以后就像张开的折扇一样地浑圆。他想起队里集合上工和召集开会时敲响的钟声。他想起那片他建议砍去的樱桃园地面上的野薄荷的清香。他想起今年春天,在满园都是白花花的樱桃花的时候,他看见彩云挑水,她一边走着一边轻巧地换肩,头发一甩一甩,连眉毛的扬动也叫他心疼得要命。“您真好!”彩云是不会这样说他的。
但那不是“真”的。他勇敢地钻到车底下并不是为了解救那只鸽子。当鸽子已经平安,围观的人群走散,各种车辆恢复了正常的流转以后,他流下了混浊的泪水。为了确信是从樱桃谷飞来的灰鸽,为了彩云的满面愁容,为了他从来都不了解的“真好”……他哭了。
楼上阳台出现了一个少女,身穿白底V字形大蓝条纹无袖连衣裙,口衔着蜡管,正在喝才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樱桃汽水。她看了看木匠,又看了看大街。
“怎么了?”一个苍老的声音问。
“没事,爷爷,没事。”少女悠扬而又轻柔的回答,活像天使。她微笑着吸吮了一下,一股清爽甜香的淡红色的汽水,顺着蜡管进入了她的口腔,流到了胃里。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蝉的鸣叫声、刚钢刃铲削木头的声音、钢牙咬啮木头的声音在强发听来都是与钱有关,微妙的心理描写充分体现了他唯利是图的性格。
B.小说写灰鸽飞到马路上,一辆上海牌小轿车刹了急闸,接着无轨电车、许多自行车都停下了,写出了人们对鸽子妨碍交通的无奈。
C.以“灰鸽”为题,不仅因为小说的主要故事由灰鸽引发展开的,更因为人们对灰鸽的关爱,充分展示了人性的美好,是转变人物思想的关键。
D.小说通过一个曲折的故事蕴含深刻的哲理,运用生动的语言、动情描写塑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读来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小题2】根据上下文,分析概括“他流下了浑浊的泪水”的原因。
【小题3】与“樱桃”有关的意象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