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产输比是指流域内产沙模数与河流出口水文站控制区输沙模数之比,产沙模数等于区内年均产沙量除以该控制区面积,输沙模数是水文断面实测输沙量除以水文控制区面积,下图为林草梯田覆盖率变化对流域产输比的影响图,阅读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造成黄土丘陵区与砾质丘陵区产输比差异的因素是
A.气候
B.土壤
C.地形
D.植被
【小题2】有关图中信息描述正确的是
A.砾质丘陵区输沙量大于黄土丘陵区
B.林草梯田覆盖率越高产沙量越大
C.产输比越大水土保持效果越
D.产输比越小输沙量越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8-04-29 11:03: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三种方案(下表)。完成下列问题。
农业用地构成(%)
方案
农耕地
苹果园
林地
草地
菜地
A
44.1
2.4
12.9
40.5
0.1
B
18.1
11.6
36.8
33.4
0.1
C
10.1
19.6
36.8
33.4
0.1
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
方案
侵蚀量
比较/%
径流量比较/%
土地利用总收入(万元/年)
3~8年内
8年以后
A
100
100
57
57
B
64
52
50
88
C
50
40
48
112
【小题1】对三种方案的评价准确的是( )
A.A方案环境效益最好
B.B方案3~8年内的收入最高
C.C方案经济效益年年最佳
D.C方案更有利于当地农业的持续发展
【小题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江汉平原
C.四川盆地
D.两广丘陵
同类题2
下图为黄河流域黄土分布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在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的过程中,该区域地理要素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是
A.降水变化率减小
B.土壤肥力增加
C.流域含沙量增加
D.风力堆积明显
【小题2】利用GIS将黄河流域各地理要素进行图层叠加,可确定黄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其中,GIS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A.获取相关地理空间信息
B.实时定位地理事物
C.实时监测河流水位流量
D.分析处理空间数据
同类题3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 40°,东经103°- 114°。黄土高原海拔高度在1000一2000米,面积64万平方千米。黄土厚度一般超过100米,最厚处可达15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据历史资料考证,黄土高原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渐渐恶化,如植被减少,气候变干,土壤遭到侵蚀。然而,要把环境恢复到原来状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
(l)简析黄土高原成为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的原因。
(2)简述黄土高原古代发展农业耕作的有利自然条件。
(3)请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同类题4
黄土高原某地生态脆弱,多年来人们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山顶戴林帽,山坡技草褂,山腰系田带,山下覆地膜,沟底筑水池”的治理开发模式。如图为该模式简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开发模式的主要作用是( )
A.减轻水土流失
B.提高土壤肥力
C.扩大土地面积
D.减少水分蒸发
【小题2】春播地膜覆盖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风蚀
B.增强太阳辐射
C.提高地温
D.防止水土流失
同类题5
读江西省某山区县1970~2000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从1970年至2000年,下列各项统计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
A.森林覆盖率
B.河水含沙量
C.人均耕地面积
D.人均粮食产量
【小题2】造成该地30年中粮食单产变化的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增加
B.人口增长加快
C.毁林开荒导致气候恶化
D.农业科技发展
【小题3】我国建设长江上游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 )
A.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D.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相关知识点
区域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