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课本内容完成练习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国)罗森塔尔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稍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
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可供报道。这里天气晴朗,绿树成阴,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小题1】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一句?
【小题2】作为参观者中特殊的一员,作者是如何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
【小题3】本文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新闻呢?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
【小题4】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小题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不同,有些人认为这不符合消息的写法,但它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你怎么看呢?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2 11:14: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②“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③“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选自《在柏林》)

(二)

①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②“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④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⑤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⑥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⑦“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百合花》)

【小题1】分析《在柏林》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2】《百合花》两次写到新媳妇“短促地‘啊’了一声”,从构思角度分析其作用。
【小题3】分析《在柏林》、《百合花》两篇小说选材与主旨的异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那一抹笑和一滴泪

(美)帕特里克·佛兰克

我和兄弟们经常会在家中闹出许多笑话来,母亲见了总是哈哈大笑,而父亲的表情却在我们还没有捕捉到时就已消失了。于父亲来说,微笑显然是不被允许的。我们唯一能够判断他生气的方法就是,计算他到底有多长时间没说话。如果太过生气,他不仅会长时间不说话,面部也会僵硬如橡木一般,而他的右手则会握得紧紧的,这时候我们唯有逃得远远的。

我第一次看见父亲掩饰不住自己的情绪,竟然是在一个深夜。那个午夜,我被声音惊醒了,向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醉汉在拼命地拍我家的门。父亲跑去开门的时候,我迷迷糊糊地走到了客厅,听到醉汉在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命令父亲:“我的卡车翻到了沟里,你必须马上穿好衣服,送我进城。”

起初父亲拒绝了醉汉的要求,对他说可以用我们家的电话求助。醉汉立刻恼羞成怒,我想作为我们小镇的镇长,他还从未这样被人拒绝过。难听话从醉汉嘴里不断喷涌出来,他甚至还警告父亲说走着瞧。父亲又长时间不说话了,我知道,他生气了!父亲的面部僵硬了,脸色变得越来越白,而镇长显然还没骂过瘾,直到他骂出那句“你这个狗娘养的”,我看见父亲笑了。是的,第一次看见父亲笑,虽然是浅浅的一抹笑,却那样真实地浮现在他的脸上。一秒钟后,一记右勾拳狠狠地落在了镇长的脸颊上,接着又是一记左勾拳。

镇长一个跟头滚出了门廊,昏了过去。父亲轻轻地关上了门,转身看见了站在身后的我。他的微笑已经消失了,但是他的眼睛炯炯有神,就像一只盘旋在高空的猎隼。

“永远不能允许任何人贬低你的家人。”他的声音很平静,仿佛刚才那一幕跟他全然无关似的,“现在,回去睡觉。” 说完,父亲打电话给警长,让他把镇长从我家的院子里带出去,而他会在这两天去拜访镇长,就这件事接受对方的道歉。

我迅速地爬回自己的床。多年后当我看一档关于野生动物的电视节目时,发现头狼会向别的狼龇牙,以示警告,我突然就想起了父亲的那个微笑,那个他冲着家人绝对没有的微笑。

我十二岁那一年的一天,大我九岁的大哥告诉我们,他被查出患了癌症,而且已经是晚期。

刚听到这个噩耗,母亲就跌坐在了地上,可是父亲的眼睛甚至都没眨一下,他只是把母亲扶到床上,然后把一只胳膊放在了哥哥的肩上,很平静地告诉他,自己会尽一切可能去帮他。说完,父亲就出门去了,留下我们几个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入夜,父亲终于回家了。当他出现在门口的时候,我跑过去想要从他的脸上找到一丝痕迹,可是没有想象中的泪痕,甚至连眼眶都不是红的,他还是面无表情,与平日无异。那一晚,他一直抱着母亲,不断安慰着她,脸上却还是事不关己般的平静。自那刻起,我断定他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对他只有满满的怨恨。

三个月后,哥哥带着对我们的千般不舍,离去了。

大哥的葬礼上,父亲坐在了我和母亲的中间。牧师在那里念个不停,而父亲全程都把腰板挺得笔直,花岗岩雕像般纹丝不动。我好想站在他面前,指着他说:“现在这个被装进盒子里的人是你儿子,你这个混蛋!请给点表情好不好,告诉我你也有人情味!”

但是我终归没有站起来。因为在抬头的一瞬间,我看见了令我终生难忘的一样东西。

雕像的眼角淌下了一滴泪!是的,父亲竟然哭了。

父亲没有看我,只是伸出了他有些冰冷的大手,紧紧地把我的小手抓在了手心里。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将作者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有关父亲的事情叙述出来,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更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B.在父亲打醉汉这个情节后,写了多年后“我”看电视时,看到一只头狼向别的狼龇牙一事,以此来与父亲的那个微笑进行对比,表现父亲的宽容。
C.文章借哥哥被查出患了癌症这个情节,写出三个人的不同的性格:母亲的极度软弱,父亲不当一回事的冷漠,“我”的苛刻。
D.在大哥的葬礼上,作者描写了有关父亲的两个细节“全程都把腰板挺得笔直”“眼角淌下了一滴泪”,表现了父亲的坚强和悲伤。
【小题2】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所写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细菌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我们认为,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现代化的魔鬼。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我们断定,它们干起坏事来该是饶有兴致的。它们到我们身上逐利,它们数量太多,疾病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假如我们成功地剿灭了一种疾病,总会有一种新的疾病伺伏在一旁,等着取代它的位置。

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从来都只是那个庞大的细菌王国相对漠不关心的对象。细菌致病并非常规,疾病通常是由为共生而进行的谈判无结果造成的,是因为共生双方中的一方越过了边界线。

③有些细菌只是在产生外毒素时才对人类有害,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只是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白喉杆菌和白喉链球菌只有在受到噬菌体侵袭时才产生毒素。为毒素的产生提供密码的是病毒,未受感染的细菌是没有获得密码通知的。我们染上了白喉,那是一种病毒感染,但病毒感染的不是我们。我们卷入的不是一场跟毒素的直接对抗赛,而好像是无意中撞入了他人的麻烦。

④有些微生物具有侵害人体的特殊能力,如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疟原虫等。但从进化论的意义上讲,它们能引起疾病或死亡,这对它们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对大多数细菌来说,引起疾病也许是它们的祸事,它们要冒的生命危险比我们的危险更大。一个人带上了脑膜炎病原菌,即使不用化学疗法,致命的危险也不大。相比之下,脑膜炎病原菌运气不好碰到人身上,它们致命的危险可就太大了。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只停留在人体的表面,在鼻咽部待着。脑炎流行时,大多数带菌者身上、鼻咽部就是病原菌待的地方。一般说来,它们在那儿对人是无害的。只有在原因不明的少数人身上,它们才越过了界线。这时人菌两方就一块儿遭殃了,而大多数时候,更遭殃的是脑膜炎病原菌。

⑤大多数细菌一门心思在吃喝,它们不断改变着有机分子的结构,这样,这些分子便可被用来满足其他生命形式的能源需要。总的说来,这些细菌相互之间不可分离,以相互依赖的群落的形式生活在土壤或海洋中。有一些细菌在更专门、更局部的关系中成了更高级生物的共生者,作为工作零件活在其组织中。如果没有根瘤菌,豆科植物的根瘤就不会形成。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成了动物营养系统的一部分。当然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它们在一切生物里都是正式居民。

⑥细察之下,最居心叵测的微生物——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它们一有机会就侵入人体,进行繁衍,有一些会到达我们肌体最深处的组织,闯入血流,但还是我们对它们的存在作出的反应使我们得病。我们身体中用以迎战细菌的火药这样猛烈,又牵涉这样多的防御机制,它们对我们的危险性比入侵者还要大。我们周身都是爆炸装置,我们全身布满了地雷。

⑦是细菌带来的信息让我们受不了。我觉得,我们的大多数病很可能都是这样得的。有些时候,滥杀的机制是有免疫作用的,但我们因一些信号就把自己撕毁成碎片,我们在这些信号面前非常脆弱,比在任何食肉兽群面前还脆弱。实际上,我们在受着自身的五角大楼的摆布。大多数时候是这样的。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改)

注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总称。
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第①段说明了人们对疾病的错误认识和态度,引出下文对细菌和人类疾病二者关系的说明与分析。
B.本文内容与人类自身的生命、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起普遍关注;同时,知识性强,利于读者开阔眼界,激发思维。
C.本文观点新颖独到,科学性强,有助于读者消除头脑中对细菌固有的错误认识。
D.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读者理解,如“我们卷入的不是一场跟毒素的直接对抗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两片树叶
(美)辛格
这个森林很大,密密麻麻地长满了各种带叶的树木。通常,每年这时天气都很寒冷,甚至会偶然下雪,可是,今年十一月却相当暖和。如果不是整个森林都铺满落叶,你还会以为这是夏天。这些树叶曾经受到风吹雨打,有些在白天脱落,有些在夜间掉下,如今已在森林地面形成了一张很厚的地毯。它们虽然浆液已干,但还散发出一种可人的芬芳。
有棵树的叶子几乎掉光了,一根小树枝还挂着两片树叶:欧里和楚珐。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是何原因,竟然能逃过历次风雨和寒夜。其实,有谁知道为什么一片叶子会落下而另一片留存?不过欧里和楚珐相信,答案在于他们彼此深深相爱。欧里的身形稍大,也年长几天,可是楚珐更漂亮,更温柔。在风吹雨打或冰雹初降时,欧里总是一有机会就鼓励楚珐。每逢遇到雷电交作,狂风不仅刮走叶子,甚至把整条树枝也扯断,欧里就恳切地对楚珐叮嘱:“坚持下去,楚珐!全力坚持下去!”
在寒冷的暴风雨之夜,楚珐泣诉说:“我的日子到了,欧里,你坚持下去吧!” 
“为什么?”欧里问,“没有你,我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掉下去的话,我也会跟着你掉。”
“不,不要这样做!一片叶子只要能维持不坠,就不可放手……。”
“那就要看你是否跟我在一起了!白天,我对着你看,欣赏你的美。夜晚,我闻到你的芳香。要我做树上的孤独叶子吗?不,绝不行!”
“欧里,你的话虽然很甜,可不是事实,”楚珐说,“你明知我已不像从前那样美丽了。看,我有多少皱纹,我已变得多么干瘪!我只留下一样东西--我对你的爱 。”
那还不够吗?在我们所有的力量当中,爱是至高至美的,”欧里说,“只要我们相亲相爱,我们就会留在这里,没有什么风雨雷暴能够摧毁我们。我可以告诉你,楚珐——我爱你从来没有像现在爱得这样深切。”
“为什么,欧里?为什么?我已经全身都变黄了啊。”
“谁说绿色美而黄色不美?所有颜色都是同样漂亮的。”
就在欧里说这些话的时候,楚珐这几个月来一直担心的事发生了——一阵风,把欧里从树枝上扯去。楚珐开始震颤摆动,好像也快要被风吹走似的,可是,她仍紧紧地抓着不放。她看见欧里坠下时在空中摆荡,于是用叶子的语言喊他:“欧里!回来!欧里!欧里!”
可是她的话还没有说完,欧里便消失不见了,他已和地面上的其他叶子混在一起,留下楚珐孤零零地挂在树上。
白天未尽的时候,楚珐勉强忍住了悲哀。但是天黑下来,冷雨开始滴落,她就陷入了绝望。她把所有树叶的苦楚全都责怪到树的身上,叶子掉了,树干却又高又粗地挺立着,牢牢地扎根在地里。风呀,雷呀,雹呀,都对它无可奈何。对于这大概永生的树来说,一片树叶的命运有什么关系呢?在楚珐看来,树干就是一种神明,它用树叶遮体几个月,然后又把树叶抖落;它用汁液滋养了树叶,高兴多久就多久,然后又让树叶干渴而死去。楚珐哀求大树把欧里还给她,求它再度回复夏日情景,可是大树不理会她的恳求。
这个夜晚竟会这么黑暗,这么寒冷,这么漫长……她向欧里说话,希望得到回答,可是……
楚珐对树说:“既然你已把欧里从我身边夺走,那就把我也拿走吧。”即使楚珐这样恳求,树也不加理会。
后来,楚珐昏迷过去,不是睡眠,而是一种奇异的倦意,等她醒来发现自己已在地上了,这次感觉跟以往在树上迎接日出可不一样。这使她想到,她不再只是一片仰风的鼻息度日子的树叶了,而成了宇宙万物中的一分子,她不再是渺小、纤弱、短暂的过客。欧里躺在她的身边,他们重逢时互相有过空前的爱恋,这爱是永存的,跟宇宙一般宏大,它再也不必依靠巧合和机遇了。从四月到十一月,他们天天担心的不是死亡,而是如何永生。
一阵微风吹来,欧里和楚珐在幸福中冉冉飘起。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始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森林衰而不败的特点,为两片树叶的故事提供背景,暗示了两片树叶爱情故事最终的幸福结局。
B.“其实,谁都知道为什么一片叶子会落下而另一片留存”,这既揭示了风吹叶落是自然规律,也表现了欧里和楚珐的真挚爱情。
C.小说中,在暴风雨之夜,欧里一直鼓励楚珐勇敢地坚持,却意外地先于楚珐飘落,表明生命是无常的,命运有时是无法掌控的。
D.小说中比较多地运用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细腻地呈现出两片计子的情感世界,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使形象更加立体。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楚珐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部分的深刻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