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上钩
[美]G.亚历山大
詹卡西先生一边吃着早餐,一边看着当天的晨报。
“亲爱的,有什么惊人的报道吗?”詹卡西太太正忙着往面包上涂果酱。她总是嫌女仆露茜涂得不好,而自己动手会使丈夫感受到双重的爱。“拉斯维加斯又发生一起惊人抢劫案,失主被劫17万美元。歹徒如何得手,原因尚不明……”
“先生,太太,有个陌生客人要见你们。”露茜走进餐厅,打断了詹卡西先生的念报声。
詹卡西太太嚷道:“这人真没教养,这种时候来拜访人!别让他进来,谁担保他不是劫匪!”说着干脆把一团果酱塞到嘴里去。
露茜说:“我让他在外面等,他问我们有没有丢钱。”
詹卡西先生说:“请他进来吧。”说着擦擦嘴,站起来往外走去。
詹卡西太太瞪大了双眼:“你丢了钱?你居然不告诉我,你这天杀的!”
可她丈夫已经出去了。等到詹卡西太太来到客厅时,一个人正把一捆钞票递给她丈夫。
陌生人说:“我揣摩着就是你们遗失的,只有像你们这样住得起阔气房子的人才会有这么一大笔钱。”
下面的对话詹卡西太太没有仔细听,她在费劲地猜想着丈夫从哪里来的这笔钱。这太可怕了,丈夫居然对自己不忠实!而且这陌生人居然会送回来,按照报纸的说法,他可以当选为今年拉斯维加斯头号傻瓜……
直到陌生人向他们告别,她才从沉思中清醒过来。送走了客人,她一言不发,等着丈夫的解释。  
詹卡西先生赔着笑脸道:“对不起,亲爱的。昨天公司给了我一笔奖金,可是我丢了,所以我不敢告诉你。现在难道不是上帝的旨意吗?钱回来了。”
詹卡西太太这才转怒为喜,高兴地把钱点了一遍,锁进了保险柜。可是到她独自喝下午茶的时候,心里又嘀咕起来。有哪个公司会发这么大一笔奖金?足足1万元啊!一贯马大哈的詹卡西太太这次却出人意料地细心起来,她决定请私家侦探社帮一下忙。
一个星期后,报告送到了詹卡西太太手中:詹卡西先生循规蹈矩,没有外遇,只是找了几次一个在警局谋生的老同学鲍勃喝酒;他所在的公司没有发过任何奖金。
这真是一个斯芬克斯式的谜!詹卡西太太考虑再三,决定晚上和丈夫摊牌。她可不愿意有一个对妻子保守秘密的丈夫。
夫妻俩在餐桌旁坐好,詹卡西太太发难了:“亲爱的,那1万元……”
“先生,太太,那个人又来了。”露茜打断了她的话。
詹卡西太太一下没有回过神来:“谁?那个人是谁?”
露茜说:“他说肯定是先生丢了钱。”
詹卡西太太一下子跳起来:“什么?又丢了钱?又是他捡到?”
夫妻俩来到客厅,陌生人满脸笑容地迎上来:“詹卡西先生,我回家经过您家门口,见到了这皮包,一下子就认出来了。您瞧,天底下竟有这么巧的事!”
詹卡西先生接过皮包,掏出一沓厚厚的钞票。詹卡西太太正感吃惊,却听陌生人说:“如果二位不介意的话,我将送给你们一件礼物。”
夫妻俩刚刚抬起头来,陌生人已经用一支精巧的小手枪对准了他们:“最好别动,先生,太太,如果不想让我开枪的话。”
陌生人微笑着把一根绳子扔给呆若木鸡的詹卡西太太:“太太,请您把您丈夫捆起来,动作要快。”
就这样,詹卡西夫妇和露茜都被捆起来了。陌生人往他们嘴里塞着布条,说:“对于一个没有丢钱而又问心无愧地认领失款的人来说,这就是头等的报酬。我在拉斯维加斯干了十几回了,还没有一个人拒绝送上门的1万元的。”
看着陌生人向卧室保险柜走去,詹卡西太太又气又恨:原来这人就是拉斯维加斯的头号窃贼,他每次先奉送1万元,好让那些昧良心的人收下;他也乘机摸清情况,甚至与失主交上朋友。所以,当他劫走财物后,失主顾及名誉,只好来一个“歹徒如何得手,原因尚不明”!
陌生人夹着一个小包出来,打了个手势:“再见了,上钩的鱼儿。”
“你好,上钩的鱼儿。”锁着的门突然开了,一个拿枪的人带着好几个人走了进来。陌生人听到拿枪人的话,呆住了。
詹卡西太太认出来了,拿枪人是詹卡西先生的老同学——鲍勃。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题目“上钩”具有双重意义,统摄全篇,绾结小说的双线结构。明线是歹徒轻车熟路引人上钩,暗线是詹卡西和警察暗中谋划使歹徒上钩。
A.当听到有人不识时务来拜访时,詹卡西太太“嚷着”把一团果酱塞到嘴里;听说丈夫丢钱时,“瞪大了双眼”咒骂丈夫,可见她是个言行粗鲁、性情暴戾的悍妇。
B.詹卡西找了几次在警局谋生的老同学鲍勃喝酒,这一细节为后文两人智擒歹徒做了铺垫,小说正是借助伏笔照应的手法取得了出人意料又顺理成章的艺术效果。
C.财物被劫,人们因为害怕遭到歹徒变本加厉的报复而忍气吞声,歹徒正是利用这点屡屡得手,詹卡西又利用歹徒的心理设下了计中计。
D.詹卡西太太这一形象在全文中所占篇幅最多,是作者笔墨的着力点,同时负载着作品较为丰富的主题思想,因此,她是本篇小说的主人公。
【小题2】小说中画线部分的情节是否可以删掉?请简要分析说明。(6分)
【小题3】小说中的詹卡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
【小题4】有人称道这篇小说故事精巧、意义丰富,有人则认为它故事老套、立意落俗。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说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9: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不朽的诗人   (美)艾萨克·阿西莫夫
“是啊”,菲尼阿斯·威尔奇博士说,“我能使那些古贤起死回生。”
他有点醉了,不然他不应该如此胡言乱语。当然,一年一次圣诞节之夜,多喝点也是应该的。
斯各特·罗伯特生,某大学年轻的英国文学讲师,放好酒杯,朝左右溜了一眼,看看有没有人听见他们谈话。
“我这话是当真的。不只是鬼魂,肉体我也能召回来。”
“我从来没想到这种事竟然是可能的。”罗伯特生一本正经地说。
“为什么不可能呢?不过是简单的时间转换吧了。”
“你指时间旅行?这有点太——哦——离奇了吧?”
“会者不难嘛。”
“哦,怎么做呢,威尔奇博士?”
“你以为我会告诉你?”物理学家板起面孔说。他迷迷糊糊地四下找酒喝,但找不到。他说:“我召回不少人。阿基米德、牛顿、伽里略真是些可怜虫。”
“难道他们不喜欢我们这儿?我们的现代科学使他们着迷了吧?”罗伯特生说道。他对这次谈话越来越感兴趣。
“不错,他们很着迷,尤其是阿基米德,我用学过的一点希腊文向他解释了一些东西后,他真乐得发狂了,可是,不……不……”
“出什么岔子了?”
“文化不同,他们不适应我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感到孤独,成天担惊受怕,我只好送他们回去。”
“真糟。”
“是啊,都是伟大的灵魂。但缺乏灵活性。不是那种能包容万象的灵魂。所以我试了一下莎士比亚。”
“什么!”罗伯特生叫起来,这下击中他的要害了。
“别嚷,小伙子”,威尔奇说,“不雅观。”
“你说你把莎士比亚召来了?”
“不错,我要找一个能包容万象的心灵,找一个知人知世,能和与他相隔几世纪的人们生活在一起的人,只有莎士比亚能做到,我有他的签名,一个纪念品。”
“你带着呢?”罗伯特生,眼睛爆了出来。
“就在这儿。”威尔奇把他的背心口袋一个个摸过,“啊,这就是。”
他把一张名片递给讲师,名片一面印着“l·克菜恩父子五金批发公司,”另一面潦草地涂着“willmshakesper”。①
罗伯特生简直神魂颠倒了。“他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
“不象他的那张画像。秃头,胡子挺难看,满口土腔。当然,我花了最大力气设法使他喜欢我们的时代。我告诉他,他的剧本我们钦佩得五体投地,至今上演不衰,我们认为这些剧本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可能也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品。”
“好,好,”罗伯特生气也透不过来地说。
“我还说,人们对他的剧本写的评论多如牛毛。自然,他想看看,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
“怎么样?”
“哦,他入了迷。当然,他不懂那些现代用语,也不知道十六世纪以来发生的事情,但我帮他解决了。可怜的人,他从来没想到受到如此对待,他不断地说:‘苍天保佑吾!’五个世纪,什么东西榨不出来?我想人们可以从一块破抹布中拧出一场大水。”
“他不会说这种话。”
“为什么?他写剧本落笔千言,他说人生有限,非得须臾必争不可。他用六个月时间写了《哈姆雷特》。老故事,他只是‘拂拭’了一下。”
“就象擦镜子一样拂拭一下,”这位英国文学讲师愤怒地说。
物理学家没理他的碴儿。他看到几步远的柜台上有一杯没喝过的鸡尾酒,就横着移过去。”我告诉这不朽的诗人,我们大学里教莎学课。”
“我就教莎学。”
“我知道,我给他在你的夜校班上报了个名。我没见哪个人象可怜的比尔②一样急于了解后世对他如何评价。他很用功。”
“你让莎士比亚上我的课?”罗伯特生哑着嗓子说道。哪怕这是教授的醉糊涂活,也叫他够吃惊的了。不过这恐怕不是醉话。他想起来有一个人,秃头,说话挺奇怪……”
“当然没用真名,”威尔奇博士说,“别管他用什么名字了。我犯了个大错误,可怜的家伙。”他已经抓住了酒杯,正对着酒摇头。
“为什么是错误?出了什么事?”
“我只好把他也送回1600年去,”威尔奇愤怒地吼叫起来,“你以为一个人能受得了多少侮辱?”
“你说的是什么侮辱?”
威尔奇博士一口干了那杯鸡尾酒。“你,你这呆瓜,你给了他一个不及格。”
注:①这是莎士比亚自己的签名式,与现在通行的拼写法williamshakespeare很不相同,莎士比亚的手迹保存至今的只有他的三个签名。 ②比尔,莎士比亚的名字威廉的昵称。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威尔奇博士是一个热衷于幻想,深谙起死回生之术,喜欢故弄玄虚并爱打抱不平的一个人。
B.年轻的英国文学讲师罗伯特生为人处世谨慎,对奇幻的东西充满了好奇,有自己的职业操守。
C.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夸张、细节描写以及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小说的情节在对话中跌宕起伏。
D.“就象擦镜子一样拂拭一下,”这位英国文学讲师愤怒地说。这里的“愤怒”既是对莎士比亚创作态度的不满,也是对威尔奇博士的诋毁不满。
 
E.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这让我们想到有不少的作家在解读自己的作品时往往和批评家的解读大相径庭。这也告诫我们读者,文学作品的解读具有不确定的因素,但尊重作者和当时的时代是关键。
(2)小说以“不朽的诗人”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3)简要概括斯各特·罗伯特生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4)这篇小说段落都很短小,以对话为主,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当时这样做

(日)伊坂幸太郎

A

一如既往,山本走出家门,前往公交站。

当他来到公交站的对面时,注意到一位老婆婆看起来像是迷了路,有些不知所措地东张西望。山本起初是想上前去帮忙的,可是看到有一辆公文本在驶向公交站,他连忙过去加入了上车的队伍。山本所在的住宅区,乘坐这班公交车去市区是最便捷的。

行驶途中,车厢内忽然发出惨叫,有个男人站起身,手里拿着刀子指向一旁的女人说:“喂,给我站起来!”

“你们全都不要动,谁要是敢乱动,我就捅这个女人,听到没!”犯人说的话,就好像捆住山本的锁链一般有力。锐利的刀尖紧贴着女子的脖子,只要犯人稍一用力,瞬间就会鲜血迸溅,染红她的白衬衫。仅仅是想象,山本就感觉自已要晕厥过去。

“司机,赶紧停车!”犯人大声喊道。车速减了下来,随后,公交车停在了路边。

“哎,你冷静一点。”坐在最前面的女人,个子虽然矮小,背脊却挺得很直,是山本经常在车上看到的一个中年妇女。此时,中年妇女劝起了犯人。“吵死了!滚开!”犯人用手推开中年妇女,走近扶手位置。

山本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犯人大喊:“男人全部给我下车,下去!”山本很快意识到了犯人是要排除威胁,只留下女人和小孩作为人质。

他看了看周围,偷偷观察其他的男性乘客会有什么反应,采取什么行动。其他男人也都紧张兮兮地看着彼此,露出一副怯懦的表情,心中琢磨着如何逃避责任。催促他们赶紧做出决定的,反而是犯人。

“赶紧下车!”随即犯人开始从十倒数。

等回过神来,山本发现自已已经随着好几个男人开始往前方出口方向移动,这帮人有些神情恍惚,仿佛被抽掉了魂愧一般虚弱地排起了队。

不回头真的好吗?就算犯人手里有刀,也不过只有一个人,不是吗?只要男人们都团结起来反抗,一定可以解决问题。然而,他想到自己的妻子以及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暗暗自我辩解,我必须平安回家,我想要平安回家。

山本没有停留,随着男人们一起下了车。当自己的脚踏上地面时,身体里涌现出了一股安全感。他假装自己没有发现。这时公交车启动了引擎,如同醒来的野兽,摇晃着向前驶去。

为什么当时会……山本很想抱头嘶吼,一种深深的悔恨在山本的全身游荡着。

如果当时询问老婆婆有没有困难,就会赶不上这辆公交车,也就是说自己也不会卷入这个事件中,不会对自己产生这么强烈的厌恶感。为什么当时没有上前询问老婆婆?

然而事到如今,后悔也无济于事。覆水难收,犯下的错误无法再弥外。话虽如此,可是真的没办法重来了吗?

B

一如既往,山本走出家门,前往公交站。

当他来到公交站的对面时,注意到一位老婆婆看起来像是迷了路,有些不知所措地东张西望,山本走向老人,询问地:“您遇到什么麻烦了吗?”“啊?”老婆婆抬起头,“啊,我在想这附近有没有便利店。”“找便利店的话……”他指了指后面,对老婆婆说道,“从这儿一直走就有一家。”老婆婆道谢后,转身离开了。

山本回头一看,发现公交车还没走。估计司机也是注意到山本要上车,所以没有启动车子等着他。当山本上车的同时,车门关上了。

行驶途中,车厢内忽然发出惨叫声,有个男人站起身,手里拿着刀子指向一旁的女人说:“喂,给我站起来!”锐利的刀尖紧贴着女子的脖子。“你们全都不要动,谁要是敢乱动,我就捅这个女人,听到没!”

公交车逐渐减速,在路边停下。犯人大喊:“男人全部给我下车,下去!”

啊,事情发展成现在这样该如何是好?山本还是感到手足无措,观察了一下周围人的反应。与其说自己是摇摆不定,倒不如说是觉得其他男人多半也会支持自己心中的选项。

“你们赶紧下车!”犯人指着出口方向,朝着男性乘客们喊道。男人们在通道上缓慢地排起了队,朝着车前方移动。山本也加入了队列中,不时地偷瞄犯人。

“那个……”队伍前面的一位男子突然对犯人说:“那个,打扰一下。”“搞什么呀?赶紧下去!”犯人拿刀对准了男子。

“啊,那个,不是,我想谢谢你……”男子怯怯地说,“实在太感谢你了。”“你说什么呢?”

“给了我一次挽回的机会,真的太感谢了。”

山本也是这么想的,恐怕在场的男人大半都是这个想法。男人们一拥而上抓住了犯人,有人抱着犯人,有人控制住犯人拿刀的手,他们马上把人质拉了出来。山本紧紧抓住犯人的另一只手,完全不在乎会不会受伤。

二十年前,有个男子持刀劫持公交车,包括山本在内的所有男性乘客,无一例外按照犯人的命令下了车。随后犯人威胁司机把车开到了相当远的购物中心的停车场,作为筹码对抗警方。好在结果还不错,所有人质都顺利获救,警方及时逮捕了犯人。那些先前下车的男人虽然没有受到世间的指责,不过对于山本的人生来说,始终有种囚禁般的折磨。

这一次,山本抱着必死的决心制服了犯人。他那威风凛凛的模样,就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他绝对不会再让自己失望。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次要人物特点鲜明,矮小的中年妇女“背脊却挺得很直”这一细节表现了她仗义执言的勇气,与男人们的怯懦形成对比。
B.在B部分中,山本选择了帮老婆婆指路,依然没能如愿躲过劫案,这种安排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体现了一种宿命论的思想。
C.小说结尾处交代了二十年前公交车劫案的结局,既对A部分的情节进行了补充,又为B部分人物的变化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D.小说A部分氛围比较压抑,B部分安排了制服歹徒、救赎心灵的结局,使整个故事变得温暖,给读者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
【小题2】请分析A部分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小说A、B两部分情节多有重复,这样处理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对主人公山本这一形象的塑造,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在途中
美莱斯顿·休斯
这是经济大萧条的年代,一个傍晚,大雪纷飞。萨劲特从一辆载货卡车上跳下来,面对满天飞雪,反应麻木,视而不见。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
多赛牧师拧亮门厅的电灯,打开住宅的大门,他看到外面正下着雪,然而他发现,站在他面前的,是个一脸粘满雪花的大个子黑人,显然是个夜游人,一个失业者。
萨劲特还未意识到自己是否已开口说话,牧师先生就抢先说:“对不起,不行。你顺着这条街往前走四条马路,往左拐,再走七条马路,就看到收容所了。对不起,这里不行。”
牧师关上了住宅的大门。
萨劲特想告诉那虔诚的人,他已经去过那个收容所了,在这萧条年代,没有一个收容所收留他,或供应他一顿晚饭。不管是真是假,他们反正歧视黑人。可是这位牧师先生,他竟然也说声“不行”,便关上了大门。显然,牧师不愿听他诉说这些,而人家也确实有扇门可以关啊!
大个子黑人转身走开了。满天飞雪,他依旧漠然地直冲冲往雪中走去,或许他已感觉到在下雪了。他停下脚步,在人行道上弓下身子。他饥饿、疲倦、寒冷。他望望天,看看地,忽然发现,他正站再一座教堂前。是啊!一座小数堂,就在牧师住宅的旁边。没错,是教堂。
教堂有两扇门。
在夜色中,宽宽的石阶上铺满了白雪。两扇高高的小圆顶拱门,门两旁各有一根细细的石柱支撑着。正对面有一扉圆形的窗,里面衬着挑花纱窗帘,窗格中间镶着十字架,上面钉着石雕的耶稣基督。这一切在街灯下显得那么宁静、那么殷实。
萨劲特眨眨眼睛,抬头望望,雪花飘进了眼里。这个晚上他第一次注意到了雪。他感到饥饿、感到寒冷、感到绝望,而又存着一线希望。他走上石阶,敲了敲门,没有回音。他转动了一下门的把手,门是上了锁的。他就用肩膀顶门,他有节奏地哼嘿着,就像被铁链栓在一起的囚犯在干活时喊着号子那样。
门给撞开了。
正当门板要往后倒的一刹那,两名警察乘着警车刚好赶到,他们手持警棍,跑上石阶,一把抓住了萨劲特。这一次,萨劲特有了反抗意识,他抓住门边的一根高石柱,抱紧不放。两个警察使劲拉他,他死死抱住石柱,街上过路的行人都跑到两个警察的背后,抱住他们的腰,帮着一块儿拉。萨劲特仍死抱住石柱不放。
接着,教堂倒塌了。把两个警察和其他所有的人都埋在砖块、石头和瓦砾堆下,整个教堂都散倒在雪地里。
萨劲特从瓦砾堆中爬出来,一个劲地朝大街走去。
萨劲特起初还以为自己是独自一人在走着,可是,他还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他回头看看,看见耶稣基督就在他身旁,和他齐步走着。他就是教堂圆窗格十字架上的那个基督——他仍然是石刻的,表面粗糙,好像就在教堂倒塌那会儿,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的。
“嗳,真见鬼,”萨劲特说,“我这是头一回看到你从十字架上下来。”
“是啊,”耶稣说,他的脚步把雪踩得沙沙作响。
“天啊!我明白,你一定乐意从十字架上下来。”
“当然乐意。”
“你真的在十字架上给钉了两千年?”
“一点儿没错。”
“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
俩人继续在雪地里走着,一直走到铁路旁。铁路上的红绿信号灯,被黑夜中的飞雪半遮着。铁轨一边的远处,有一堆篝火,是一些无业游民点燃的。
“我可要歇脚了。我实在累了。”萨劲特说。
“我要继续往前走,到堪萨斯城去。”耶稣说。
“好吧,回头见!”
大约清晨六点,有一列货车经过,萨劲特沿着铁轨飞跑起来,紧接着一跃身抓住了货车,想翻进一节敞顶煤车。说也奇怪,那节煤车里全是警察。靠近他的那个警察用警棍狠狠地朝他手指关节上打,他设法想翻进去,他直着嗓子嚷:
“妈的!让我进车厢!”
“住嘴!”警察咆哮着,“你这疯黑鬼!”
忽然,萨劲特意识到,他确实在监狱里,哪来的什么十字架上下来的耶稣,火车。晚上流的血,现在都干了,结在脸上,头痛得厉害。过道里的那个警察在狠狠地用警棍打他的手指关节,因为他抓住监狱的破栅门死劲地摇晃,想把这扇门撞开。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一个失业的黑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的遭遇。
B.作者先后写了“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他饥饿、疲倦、寒冷”这样的话,目的是说明萨劲特撞倒小教堂是出于无奈。
C.石人耶稣说:“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表现了耶稣对萨劲特的友好,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形成了对比。
D.小说中关于“大雪”的环境描写,具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深化作品主题等多方面的作用。
E. “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和他齐步走着”这些细节描写,使本来是虚构的情节,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
【小题2】主人公萨劲特在现实生活中先后遭遇了哪些艰难的处境?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小说中写到了牧师“住宅的大门”、教堂的“门”、监狱的“铁栅门”,作者写这些“门”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后一部分写了耶稣“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这样一个虚构的情节,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不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了。”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诸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打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儿子还活着”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也是父母的坚定信念,他们之所以能够在虚幻的幸福遐想中生活下去,就是因为他们信念不灭。
B.作者善于铺垫,如陌生人“从楼梯上滚落下来”这一结果,作者在前文就有铺垫,“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C.真相大白后,陌生人没有再说话,表明他内心受到了触动,人性中的某些因子在他内心深处被激活了,这是他弃恶从善、洗心革面的开始。
D.老夫妇由于对爱子的极度思念,往往会陷入一种虚幻的想象中,总认为儿子还活着,这样写表现了他们对儿子刻骨铭心的爱,令人感动。
【小题2】日本作家星新一是位有着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这篇小说的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试简要阐述小说中悬念手法的运用。
【小题3】文章以“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结尾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

叶莲卡

——献给德·奥斯特罗夫

苏联 叶·明

这是战争的最后一年。我们的部队驻扎在国境线上,离莫斯科很远。

傍晚,我回营房去。我疲倦极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堆积在我的心头。

“让这一切都赶快结束,赶快回到家乡才好。”我思忖着。

在庭院里,一位小女孩迎面向我走来,她身材纤细,梳着两条淡褐色的发辫。

“你好,叔叔。”她说的是陌生的语言,但听起来与俄语很相近。

“你好,小妹妹。”我回答说。

我们走到操场边,坐在一条板凳上。操场上铺着光滑平整的白色石块。黄昏时分,又凉爽,又寂静。山脚下,湖水好像蜷缩成一团,静静地睡着了。

“你叫什么名字呀?”我热情地和这位新交攀谈起来。

“叶莲卡。”她慢条斯理地说起来,同时用十分明亮而又极其严肃的双眼注视着我。

“你几岁啦?”

“六岁半了。你几岁呀?”

“我呀,你看有几岁?”叶莲卡犹疑了片刻,然后很自信地说:“大概,有十六岁吧。”可爱的叶莲卡,这也许是她能数到的最大的数字。我不愿意让她失望,用肯定的口吻回答她:“你说对了。”我们坐在那儿,默不作声。叶莲卡仔细地打量别在我制服上的奖章,并忧伤地轻声说道:“都发黑了。你不常擦它吗?”

“不擦。”

“可以用牙膏擦,也可以用砖灰擦。”

“是的,可以。”我同意她说的话。

我们又默不做声了。“叔叔,你讲个故事给我听好吗?”她要求我。

“从前,有个国王,”我开始讲了,“他很老了,同时,又很凶残。”

“像希特勒一样吗?”

“比希特勒还要凶残。”我一边讲,一边做出凶狠的表情。

“没有比他更凶残的了,”叶莲卡提出抗议,“他是最凶残的人,就是这个希特勒,他把我们都赶出家园,还把我们的爸爸给偷走了。”

叶莲卡不说话了。后来,又悄悄地对我耳语,好像是有什么秘密要跟我讲。

“以前,爸爸还常给我们写信,可现在不写了。是不是他忘了我们的地址了?”

“大概是忘了。”我随声附和道。

我们重又沉默起来。我在痛苦地思索,怎样才能排解叶莲卡这些悲伤的思念,但始终找不到话题。我不知所措,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和孩子说话了。

最后,我问她:“告诉我,叶莲卡,你长大以后想做个什么人?”

她又用十分明亮而又极其严肃的双眼望着我:“叔叔,我要像妈妈那样,长大做个寡妇。”

她说出这个奇怪的字眼之后,自己也笑了。也许,在她看来,寡妇——这是个职业,就像司机,或者看院子的人一样。

我望着叶莲卡,望着她瘦削的双肩,望着她那像溪水一样在背上流淌的明亮的发辫,对自己刚才那瞬间的疲乏,感到无地自容了

(选自《世界经典微型小说》)

【小题1】在文中的最后一段,“我”为什么“感到无地自容”?请联系全文,谈谈理由。
【小题2】小姑娘叶莲卡的妈妈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但其形象清晰可感,请联系作品,简要分析叶莲卡的妈妈这个形象。
【小题3】文中设置讲故事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