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这是一本发黄的日记。它的主人是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员、动物学家施密特博士。日记没有记完,它最末的一页上写着:

②“体温很快到三十九度五。”

③“胃剧痛。”

④“燥热、耳鸣、睁开眼时眼皮疼……”

⑤“四小时了,我的伤口、鼻、嘴开始出血……”

⑥笔迹,越往下越不规整,一个个字母歪歪扭扭、颤颤巍巍。可以看出,这是由一个正在______颤抖的人书写下来的。

⑦原来,那一天下班后,施密特仍兴致勃勃地留在实验室里,观察一条南美洲毒蛇。一不小心,毒蛇猛地从玻璃缸里窜出头来咬了一下他的手指。不好!施密特迅速将它关回蛇笼里,然后急急地挤出伤口内的败血。头晕眼花的他,想打电话通知医院,偏偏室内的电话刚坏,别的办公室都锁上了门,而此时再要走到大楼外面的警卫室打电话显然已经体力不支。呼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施密特斜靠在座椅上,只能喟然长叹一声。

⑧蓦地,从幼年起始的求学、投考、从师、做动物解剖、写学术论文……一幕幕情景交替在脑海中快速闪现。“难道自己的科学生涯就结束了?就这样坐以待毙?”这位已经知道死神叩门的67岁的科学家痛苦地思索。忽然,一个念头浮现出来了:还可以再作一番贡献。记录自己垂死的感觉,这是一个蛇毒罹毒者临死前的不可多得的自我记录,对后人一定有研究价值。他顶住了,支撑着,记录下去。周围是静静的夜,许多人该是进入梦乡的时候了,谁都不知道在博物馆大楼深处的这个房间里正进行着一场特殊的搏斗。在被毒蛇咬了5小时之后,施密特因脑溢血与世长辞。日记的最后一段记录是:“血从鼻子和嘴里流淌出来,疼痛消失了,软弱无力,我想开始脑充血了。”

⑨一个有志者总是为着自己献身的事业坚韧地奋斗。你看,即使死神在叩门的时候,他还不撒手,不畏惧,非得留下最后一道刻痕不可!

【小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___) 坚(__________)
【小题2】文中第⑥自然段中的横线上,应该填入的词语是
A.强烈B.猛烈C.剧烈D.激烈
【小题3】引文第⑥自然段中的加点词语“不规整”体现在文中的两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在第⑦自然段中,施密特“走到大楼外面的警卫室打电话显然已经体力不支”的原因,在文中看是因为:(至少说出两条原因,每条不得超过20字)
【小题5】第⑧自然段中划线部分“一场特殊的搏斗”是指____________;说它特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下列对引文第⑧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痛苦”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科学家被蛇咬了,伤口疼痛。
B.科学家为自己就这样坐以待毙,无所作为而痛苦。
C.既有伤口之疼,也因为自己要死,要离开研究,结束科学生涯而痛苦。
D.科学家想到自己马上就要离开人世了,所以很痛苦。
【小题7】本文赞颂了科学家施密特怎样的精神品质。
【小题8】给本文加一个恰当的标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6 02:49: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①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②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③“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④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⑤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⑥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⑦“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
⑧“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⑨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⑩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⑪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吓绳索。“很软。”他想。
⑫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⑬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颗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⑭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⑮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⑯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⑰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
⑱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⑲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边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一边与好几个钓鱼爱好者和渔夫一起钓着河鳟。但是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⑳“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译林》2010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胡安这个人物,主要运用了语言和心理描写两种手法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B.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绳索”写得充满真实感,比如绳索从空中垂下来的样子,对胡安爬绳索的过程描写也很真实。
C.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这样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D.对比鲜明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看起来不可能发生的行为,就是通过胡安和“我”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小题2】小说主人公胡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结尾两段的妙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会唱歌的门铃
帕比是一个整日乐呵呵的老人。他的头发白了,但总是梳理得整整齐齐;他的蓝眼睛失去光泽了,但仍然能传送出温暖;他脸上的皮肤也十分松弛了,但他笑的时候似乎连皱纹也柔和得如同春光。他能吹一口好听的口哨,每天他在自己开的当铺里扫地除尘时,他的口哨声总会悠扬地响起。
帕比的生意不多,而且大多数顾客都会来赎回他们的典当物。帕比不在意生意的好坏。对他来说,当铺不是用来谋生的,而是用来打发时光的。在当铺的后面还连着一个房间,他把这间屋子称为“记忆厅”,里面摆放着许多能帮助他回忆起过去时光的物品,有怀表、旧式闹钟、电动火车,还有小型蒸汽发动机、各式各样的玩具以及许多过时的装饰品。
这天一大早,当铺的门铃响了。
门铃的声音清脆悦耳,会发出音乐般的回声。这个门铃是帕比家的传家宝,在他们家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帕比非常珍惜它,但他更愿意让它美妙的声音给更多的人分享。
顾客是一个比柜台还矮的小女孩。“小女士,我能为你做什么吗?”帕比笑呵呵地问。
“你好,先生。”小女孩说,声音小得像耳语。她穿戴整齐,天真纯净,略显害羞。她用一双大眼睛看了帕比一会儿,然后环顾当铺,
似乎在寻找什么。“先生,”她怯生生地说,“我想买一件礼物,送给我的外公。但是,我不知道买什么礼物。”
于是,帕比给她出主意。“怀表怎么样?很准的。我自己修好的。”他自豪地说。
小女孩没有回答。她走到门前轻轻摇了摇挂在门前的老式门铃。门铃发出好听的声音,回声悠扬,像是唱歌。小女孩开心地笑了,帕比的脸上也似绽开了一朵菊花。
“就是这个,”小女孩兴奋地说,“妈妈告诉我,外公最喜欢音乐了。”
这时,帕比收住了笑。他怕伤了小女孩的心,思忖片刻后说:“对不起,宝贝,这个门铃是不卖的。也许,你的外公会喜欢这个小收音机。”
小女孩看了收音机一眼,低下头,失望地说:“不,他不会喜欢的。”
没有办法,帕比只得耐心地向小女孩说起了门铃与他家族的渊源,希望她能理解他不卖门铃的原因。
小女孩抬起头,两粒豆大的泪珠,挂上了双颊。“我知道了,”她说,“谢谢。”
突然,帕比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他现在是孤身一人,除了一个已断绝来往十年之久的女儿,他没有别的亲人了,为什么不把这个传家宝传给别人呢?
“等等。”帕比说,这时这个伤心的小女孩已经准备跨出门槛。“我决定将这个门铃卖给你。哦,给你手帕,擦一擦鼻子,”
小女孩拍手跳了起来,说:“谢谢,先生,我外公会很开心的!”
帮助了这个小女孩,帕比感觉非常好,尽管他就要失去他的门铃了。他从门上取下门铃,用彩纸包装好。
小女孩高兴地接过包装好的门铃,忽然安静下来,看着帕比,再次用耳语般的声音问道:“需要多少钱呀?”
“唔,让我想想。你身上有多少钱?”帕比笑着问。小女孩从口袋里摸出所有的钱放在柜台上,总共是两元零四角七分。帕比肯定自己已经失去了理智,因为他几乎不假思索就说道,“小女士,你今天真走运,这只门铃的价格刚好是两元零四角七分。”
晚上,帕比关上当铺的门后,心里面一直想着那只门铃。别人也会善待它吗?当然,他反复对自己说,做外公的一定会珍惜外孙女送的礼物。忽然,他好像听到门外传来了熟悉的门铃声。帕比打开门,不是精神恍惚的幻听,门口站着那个小女孩,她笑盈盈地摇着手中的门铃。
帕比有点吃惊,俯下身子,问:“怎么了,小女士?改变主意了?”
“没有,”她笑得更灿烂了,“妈妈说,这只门铃是给您的。”
没等帕比反应过来是怎么一回事,小女孩的母亲出现在他的面前,她双眼含泪,轻声喊道:“您好,爸爸!”
“哦,外公,”小女孩拉了拉外公的手,“给您手帕,擦一擦鼻子。”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为帕比家传家宝的“会唱歌的门铃”既是串起整个故事的线索,也是连接祖孙三代情感的纽带。
B.帕比把门铃送给小女孩既源于“他更愿意让它美妙的声音给更多的人分享”,也因为他当时“已经失去了理智”。
C.小说中两处“给你(您)手帕,擦一擦鼻子”情景相同,巧妙呼应,充分说明具有血缘关系的帕比与外孙女之间心灵相通。
D.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多处细节描写,鲜明地刻画了女孩聪明伶俐、天真纯净的可爱形象。
E. 作品结尾关于小女孩与妈妈送门铃给帕比的描述,场面温馨,令人感动,这既是小说的高潮,又是结局。
【小题2】标题“会唱歌的门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6分)
【小题3】小说的结尾点出帕比是“小女孩”的外公,看似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文中有多处铺垫和伏笔,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6分)
【小题4】小说开头两段是对人物的静态描述介绍,它与后面的动态情节展开相得益彰,这是西方小说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与高中必修教材中哪篇外国小说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两段文字有哪些作用。(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诗和它之前的唐诗相比,确实有不同的味道。

唐诗充满了激情。经过唐以前的中国诗的种种探索,激情从唐代开始得到了完全的表现,至少李白、杜甫是这样的。但是宋诗却不同,激情的尽情表现,被作为孩子气的夸张而加以避免。因此,悲哀被抑制了。这是因为悲哀最容易成为表现激情的素材。再者,抑制了激情,也就抑制了作为激情的表现的华丽辞藻。不仅是辞藻,在诗中经常引人抒发感情的自然风景,使感情的表现华丽多姿,这是使唐诗华丽的因素之一。

这就是周弼《三体诗》中所谓的“虚”“实”交错;用其他批评家的话来说,就是“情”“景”交错。但是宋诗却不同。它不像唐诗那样,通过点染感伤的“景”,使感伤的“情”更为华美;而是用“情”来填充整首律诗,甚至一句也不触及“景”。

以上所说的,也许可以概括为:宋诗是作为对唐诗的反题而出现的。唐代的韩愈、白居易就已经认识到,激情的表现,至唐代的李、杜,已臻于极致,无以复加了;到了宋人那里,这种认识便更为坚定了,他们故意要另辟蹊径。就诗歌历史本身而言,这可以说是一种发展。所谓另辟蹊径,就是与其凭激情作诗,不如经常保持冷静来作诗。再者,宋代的诗人们——以欧阳修、苏轼、王安石为上述特点的代表——大都是国家大臣。在宋代,实现了中国自古以来要使政治担当者与文化担当者合二为一的理想,这可以作为上述特点的外在原因。身为政治担当者的诗人,过分吐露热情的言辞,便会使人对其作为政治家的冷静抱有怀疑。用冷静来抑制热情是必要的,因为这也关系到他们的身份。

就这样,比唐人冷静得多的宋人的诗,积极地提倡一种新的美——冷静的美。因而,具有更多的知性、更多的精细观察,尤其是更富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这作为宋诗的又一个特色,在此就不细说了。这里想指出的是冷静产生的结果之一,是往往导致了从一旁审视自己的态度。

而且,被审视的自己,往往是作为流转的世界中的一物而被审视的。说起来,把自己看作是流转之物,其实并不悲哀。把人生视作流转,是中国诗中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感情,汉魏六朝诗中的悲哀,大都是由此产生的。不过,说起来,抑制悲哀的宋人的情况却不是这样。流转并不是仅仅作为可悲的现象被意识到的。也许,人生中真正的大欢乐是没有的,但是,小欢小乐则在人生的各个部分都有。仿佛使人感到,人生就是在小欢小乐上的流转。

由此,我们可注意到另一个可称是宋诗特色的东西。宋诗中确实没有爆发的激情,但是另外有种东西也是可贵的,这就是在流转的人生中经常被保持着的平静的激情,尤其是人对人的激情。

(摘编自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周弼所谓的“虚”指的是批评家口中的“情”,“实”对应的是“景”。
B.宋诗以唐诗的反题的形象出现,是宋人有意另辟蹊径而为之的,是诗歌发展的表现。
C.宋诗积极地提倡冷静之美,其主要结果是导致宋诗形成从一旁审视自己态度的特点。
D.宋人在诗歌中把自己视为流转之物并不是孤立的现象,汉魏六朝诗也有类似的情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唐诗展露激情、宋诗避免激情引入话题,层层论证,结构分明。
B.文章举欧阳修等国家大臣为例,是为了证明作为政治家应当保持冷静。
C.文章从内部和外在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宋人用冷静抑制激情的原因。
D.文章主要以唐诗的特征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出了宋诗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充满激情是不够成熟的表现,宋诗有意识地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纠正,呈现出特有的冷静之美。
B.宋诗抑制激情,相应的也抑制了辞藻,“景”的缺失使宋诗难以匹敌华丽的唐诗,宋词才得以登场。
C.宋诗富有更多知性、精细的观察这一特点被作者一笔带过,主要原因在于这不是宋诗的主要特点。
D.宋诗虽然没有爆发的激情,但也有人生在小欢小乐上的流转中保持的平淡激情,这是难能可贵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25分)
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①
(美)大卫·马纳尼斯
本报讯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昨天②宣布取消《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的获奖资格。这个决定,是在该记者承认她的获奖作品纯属捏造后宣布的。
库克的报道《吉米的世界》,讲的是哥伦比亚特区一个八岁男孩吸食海洛因成了瘾。这篇报道据说是通过采访吉米本人、他母亲及其同伴写成的。现在库克承认,她从未采访过其中任何一个人,而是根据华盛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提供的关于吸毒者的材料编造了这篇报道。
在她承认编造假报道后,有人揭发她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是编造的。库克曾说过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瓦萨学院,并在托菜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昨天,库克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像珍妮特·库克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居然编造假报道,这实在是一幕悲剧,”《华盛顿邮报》主编本杰明·布莱德里说,“对报纸来说,信誉是最宝贵的,而报纸的信誉完全取决于记者的道德品质。记者的品行不端,会造成严重后果。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向读者交代清楚事实真相,向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道歉,并立即设法完成恢复报纸信誉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
负责普利策奖金评奖工作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奥斯卡·艾里奥特昨天下午说,委员会经电话投票决定撤销库克受奖的资格,由候补受奖人领奖。艾里奥特说:“我很伤心,这位优秀女记者的锦绣前程就这样毫无必要地给毁掉了。”
二十六岁的库克昨天发表声明说:“这篇报道严重歪曲了事实,对此,我追悔莫及。我谨向我的报社、我的职业、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致歉。”
库克的报道是1980年9月28日发表的。报道发表之前,库克对主编说,她得对吉米及其母亲负责,因为她曾答应不透露这母子俩的真实姓名。库克还说,吉米母亲的男朋友威胁说,假如有关方面或警察找到了吉米,他就要记者的命。库克的报道发表后,立刻就在该城引起了强烈反应。马里昂·巴里市长和警察局长B.杰弗逊立即组织了一个小组,设法找到吉米以便给他治疗。但这项工作毫无结果。巴里表示,有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吉米”的孩子。
《华盛顿邮报》还了解到,星期二③午后库克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有失实之处。原来,瓦萨学院的官员前来拜访布莱德里,指出库克只在那里上过一年级。同时,美联社也派人来反映:库克在托莱多大学只获得过学士学位。了解以上情况后,布莱德里、经营主编和都市版主编立即同库克进行了一系列谈话,她由矢口否认到后来终于逐项承认了自传中的编造。库克的交代,使主编们进而怀疑使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是否属实和吉米是否确有其人。
后来,库克同城市版主编一道驱车前往华盛顿东南区某处,据库克说吉米就住在那里,但她却找不到他的住所。《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同时查阅了库克报道这件事时的采访笔记,并审听了几卷当时的采访录音带,随后确定,《吉米的世界》一文是库克仅仅根据她得到的某些真人真事拼凑起来的。
星期三凌晨,库克承认吉米根本不存在,报道是她根据几个年轻吸毒者的真实故事编造的。
《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唐纳德·格拉汉姆昨天说:“本报同仁均认为,首要的义务是尽力查明我们为什么刊登了这篇假报道。”在谈到库克时,他说:“本报许多同仁一直同她的亲属保持联系,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她。”
(删节自《新闻阅渎与写作》)
注 ①《华盛顿邮报》1981年4月16日(星期四)。普利策奖:以美国著名报人J.普利策的遗赠为基金设立的奖金,新闻奖每年一次授予有优异成就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②1981年4月15日。③1981年4月14日。
【小题1】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昨天”这个词多次出现在这篇报道的文字中,这样做不仅突出了报道的时效性,也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
B.文中先后引用了《华盛顿邮报》主编、普利策奖金评奖工作负责人和库克本人的话,重在突出炮制假新闻的危害。
C.《华盛顿邮报》几位编辑查阅库克的采访笔记和审听其采访录音带后认为,库克的报道虽属拼凑但有一定真实性。
D.文中不厌其烦地列出了发现和处理库克造假丑闻的有关人物,是在表明人们对待这一事件的严肃态度和重视程度。
E. 从全文看,披露库克编造自传事件,不仅是要表明库克造假的错上加错,更在于表明对库克错上加错的深恶痛绝。
【小题2】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这篇报道的导语。(6分)
【小题3】文中回顾了揭露珍妮特·库克炮制虚假报道的过程,请简要概括这样写的作用。(6分)
【小题4】《纽约时报》说:“当一份报纸说谎的时候,它就毒化了我们生存的社会。”请就你对“媒体形象”和“记者品格”两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苏密妲

H·P·西里瓦尔德纳

在康提火车站的候车室里,挂钟上的时间是差十分五点。贾亚西利一直在盯着这个挂钟,瞅着它的分针缓慢地移动。他焦躁不安,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表,点燃了一支香烟。他有点奇怪,不知为什么心跳得这么厉害,甚至连在他身边走过的人都能听到他心跳的声音。时间越接近五点,他的心情就越慌乱。再过几分钟,他就要看到那个女子了。

正是这个女子,给他指明了生活的道路。虽然他还没有见过她,但从她寄来的书信中,他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他开始发奋图强,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

那一天,贾亚西利永远也不会忘记。

办公室的公务使他心烦意乱,当他感到不可忍受时,就常常称病告假,离开办公室到佩拉德尼亚植物园去游逛,以解除精神上的疲惫。那天他又来到植物园,在他经常就坐的长椅上发现了一本书,是著名作家魏克拉玛辛诃的《时代的终结》。他顿时对失书人产生了好感,这不仅是因为他自己也喜欢这本书,而且是因为这个人也喜欢到这里来。

书的主人是个女性,书的扉页上写着一行娟秀的小字:“康提市花园路苏密妲”。贾亚西利喜出望外,他返回他的机关所在地科伦坡的第二天,就按照书上的地址把书寄给了书的主人。一般说来,事情到此也就结束。

最多失主再回封信表示一下感谢,也就完了。但他们却不是这样,贾亚西利寄书时还附了一封短信,信上说没想到还有一个人也喜欢到那块幽静的地方去,这使他非常高兴,并祝愿她也能同自己一样在那里休息得愉快。贾亚西利和苏密妲就这样通起信来。

贾亚西利把这些年来所感受到的艰辛和痛苦以及朋友的狡诈,都倾吐给苏密妲;他说,生活已经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他总是及时地收到回信,他把这些信都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并经常翻阅其中的某些段落。当他面临一场考试而又心灰意懒时,苏密妲来信对他说:“一个钢镚儿放一年也变不成一个卢比: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安于现状是懒汉的哲学。”当他信上说“人生是暗淡的”时,回信就告诉他:“人生犹如一幅图画,只有光明显不出画面;美丽的图画中必然有阴影的衬托。”当他谈到友人的不忠和生活的烦闷时,她就对他解释说:“风筝之所以能飞上高空,正是因为它有顶风的本领。如果随风飘摇,就永远不能升高。”在她的启发和鼓舞下,他逐渐改变了消极悲观的处世态度,变成了一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青年。

此刻,贾亚西利正在等侯的,就是这个一直来信开导他的女子。

差五分钟五点,火车到站了,乘客们下了火车,拥挤着向这边走来。贾亚西利看到迎面走来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他的心激动得慌乱起来。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向她走去,但发现她手里那本书不是蓝皮的,蓝皮书才是他们在信中商定的相认标记。

想当初,一段时间里,贾亚西利因某种原因没有给苏密妲写信,但他还是照常收到她的来信。在此之前,贾亚西利根本就不相信世间会有这样热心肠的女子。他开始爱上了这个女人,相信苏密妲对他也产生了感情。但是,当他要求和她会面时,她却来信说:“等你考试通过之后再说吧。”他又要求她寄一张照片来,她的回答是:“你若真爱我,那么我的相貌就无足轻重了,如果你追求外表,我就会厌恶你。所以照片不必寄。在考试结果公布之后,我们就可以会面了……”

现在,时刻到了;迎面走来的这位女子如花似玉,犹如一枝刚刚出水的芙蓉。一阵幸福和甜蜜的感觉占据了他。

他确信这就是苏密妲,不觉迎上前去。这女子朴素大方,举止高雅。她望着人们,也看了贾亚西利一眼,不慌不忙地从他身边走过。贾亚西利没敢相认,因为他已发现这女子手中的书并不是蓝皮的。正当这时,只见苏密妲果然来了。

她生得矮胖,脸色黝黑,头发已经花白,看上去足有四十多岁。在她的脚腕上,还长着两个奇怪的肉疣。但是,一本蓝皮书恰恰就拿在她的手中。

这对贾亚西利,犹如一个晴天霹雳。他呆呆地站在那里:“命运为什么这样残酷?”他想转身逃走,去追赶前面那个女子,那才是他理想的伴侣。如果能跟她生活在一起,那该是多么幸福啊!可是……可是他和苏密妲一直相爱着,也正是这个苏密妲,把他改造成了新人。现在,她已来到了眼前,又怎么能嫌弃她呢。贾亚西利恢复了理智,再看看苏密妲,觉得她并不那样丑陋,象个心地善良的人。

于是他毅然把自己口袋里的蓝皮书也掏出来,大步向她走去。他的心因失望而哭泣,他的手又只好把蓝皮书高高举起。他上前施了一礼:“您好,小姐!我就是贾亚西利,您当然就是苏密妲了。”

这妇女莫名其妙,她被这个青年人给惊呆了。

“我们终于会面了,我非常高兴。您一向对我的帮助太大了,让我们共同建设我们的未来吧!”

那妇女越发觉得蹊跷:“先生,我不明白您这话的意思。在我前边走过去的那位小姐,您大概也看到了。她让我拿着这本书跟在她后面,并且嘱咐我说:‘一进车站,如果有一位先生称你是苏密妲,请对他说,小姐正在植物园的门口等你’。”

(选自《外国小说三百篇》)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作者写到康提火车站候车室里的挂钟,且重点交代了具体的时间,从侧面烘托出了贾亚西利想见到苏密妲的急切心情。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的感情,贾亚西利希望能碰到一个漂亮的女友,就是通过他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
C.苏密妲很有心计,她知道贾亚西利肯定要来植物园,因此故意把《时代的终结》放在长椅上,自然而然地拉开了和贾亚西利交往的序幕。
D.贾亚西利向苏密妲索取照片,苏密妲故意不给他的一个原因是,预料到他很有可能是一个比较重视外貌的人,想进一步考验他。
E.小说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把苏密妲和四十多岁的妇女的外貌进行了对比,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突显苏密妲的年轻漂亮。
【小题2】贾亚西利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