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贫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时,曾以气壮山河的词句向毎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绝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是致命伤。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现在黑人社会充满着了不起的新的战斗精神,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今天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

朋友们,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人人生而平等;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亚拉巴马州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如果美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个梦想必须实现。

(摘编自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百年前,《解放黑奴宣言》的签署使美国千百万黑奴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B.美国的缔造者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承诺,但是政府却没有完全实践诺言。
C.与会者来到美国首都,齐聚圣地,就是为了提醒政府现在的时间非常急迫。
D.对美国来说,如果它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可能是致命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将黑人不公正的现实处境与共和国的缔造者的美好诺言进行对比,阐述了此次集会的起因。
B.文章在论证黑人的现实处境依然悲慘时,从政治、物质、精神等三方面进行逐层深入的类比论证。
C.文章多处运用比嗆,如“灯塔”“镣铐”“枷锁”“孤岛”“空头支票”等,增强论证的形象性。
D.文章始终围绕“梦想”展开,先指出其产生的原因,然后指明实现“梦想”的策略并揭示其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美国政府实现民主的诺言,实现种族平等,使不同肤色的人共叙兄弟情谊,就应采取渐进主义措施。
B.只要黑人得不到公民的应有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获得安宁或平静,将会因叛乱继续动摇国家的基础。
C.即使心急如焚,但在斗争时也不能抱着敌对的心态,而应举止得体,纪律严明,还应该团结白人兄弟。
D.美国只有真正实现有色人种享有和白人一样的平等、自由的权利并充满正义,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4 11:43: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小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生理的层面来讲,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能致人于死命。
B.因为能思想,人区别于顽石或者牲畜,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能思想,人囊括了宇宙。
C.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是道德的原则。人不仅要求之于空间,更要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
D.人的尊严在于思想。思想有深浅高下之分,高明的、有深度的思想能使人获得力量,产生尊严。
【小题2】怎样理解“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而“我却囊括了宇宙”这两句话的含义?
【小题3】为什么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怎样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爱在旅途

一天,德兰姆姆坐火车,看到车窗外一个流浪汉靠树坐着,看样子快死了。姆姆很想去安慰他,下一站一到,姆姆立刻下车,气喘吁吁赶到,那个人已经死了。姆姆站了很久,她想,如果有人和他说几句话,握握他的手,他就不会死得这么孤单凄凉。姆姆决定建立一个临终关怀院。很多人不理解:把资源消耗在那些垂死者身上,而这些人,有的将几天后死去,有的几小时后死去,有的甚至即刻就死了。姆姆说:“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不论是贫穷的,还是残缺的,垂死的。”

如果一个病人需要安慰,姆姆可以长时间抱着他,不说一句话,直到他安宁为止。有一回,一位身份显赫的牧师来探望她,她正坐在一个垂危的病人身边,握着他的手,为他唱歌,为了安慰这个即将死去的病人,姆姆让那个远道而来的牧师等了一个小时。姆姆说:“爱不是赞助,而是要伸出你的手——我们的手何其温暖。”

身经百战的美国战地记者哈普来到加尔各答采访姆姆,姆姆正照料一个垂危病人。看到哈普,她行了个礼,说:“我没有时间说话,先生。”哈普说:“你不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的工作吗?”姆姆停下手里的活,对哈普说:“这是上帝的工作,不是我的工作,去报道那些穷人吧。你只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穷人有多可爱、多伟大。”说完,姆姆朝另一个病人走去。这人腰上有一个很大的伤口,已经溃烂生了蛆,病人突然呕吐起来,散发着强烈异味的呕吐物喷在哈普脚上。哈普本能地挪开脚,惊恐得快晕过去了。他见过很多可怕场面,今天比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似乎更可怕。哈普喊道:“修女,他会传染我的。”姆姆平静地说:“不会的,不要怕。”说着,蹲下来把那人脸上、身上的秽物擦干净,又抱起他的头,把他扶正,让他睡得舒适些。哈普惊魂未定,姆姆过来按按他的肩,安慰说:“相信我,不久的将来,你就会帮他们洗澡,喂东西给他们吃,你会做到的。”第二天,哈普再次来到临终关怀院,姆姆正为一个病人清理溃烂发臭的伤口,他无法掩饰内心的战栗。这个美国记者日后与姆姆成了好朋友,在姆姆的感召下,他对乞丐更慷慨,对穷人更友善了。但是有一点他没做到,就是亲手照料那些垂死者。

直到1979年,哈普又一次来到加尔各答,距第一次已经25年了。姆姆把哈普带到一个重病老人跟前,请他给老人喂饭。哈普犹豫一下,在老人身边蹲下来,舀了一勺饭送到老人嘴里,他很笨拙,不是喂得太多,就是喂得太少,很多饭粒落在老人脖子里,老人举起手,跟哈普说话,哈普很尴尬,以为老人责备他,赶紧说:“对不起。”但老人还是不停地说,姆姆蹲下来靠近老人嘴边,细心听了一会,转头对哈普说:“他在祝福你。”哈普很吃惊:“他在祝福我?我仅用口袋的零用钱,帮他买了很多的食物。”姆姆笑了:“但你买不到他的祝福。”对哈普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一天,他以为自己永远做不到的事,今天做到了。他想起姆姆说过的一句话:忘记自我,便找到自我。哈普再次被姆姆稳如泰山的信念所震动。

很多人对姆姆说:“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穷人——数以千万计,甚至亿万计,你救得完吗?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姆姆说:“如果我不从街上救回第一个人,也就不会救回数以万计的人,爱得从第一个人开始。”姆姆选择为最卑微的穷人服务,拒绝使这种服务制度化设施化。多年来,姆姆从不添置治疗方面的任何设备,姆姆认为:有了设施,就必然对病人做出选择,那些最有希望痊愈的病人,就会成为医院的首选。在临终关怀院里,很多病人被多次收留,每一个再次收留的人,修女们都以同样的热情、同情和耐心服侍他们。虽然一直以来,都有人对姆姆的工作方式提出异议,甚至批评,但姆姆不为所动,她认为:现代人迷失在制度、设施里已经很深很深了。

德兰姆姆最可敬的地方在于:始终坚持穷人是有尊严的,并且付出一生的艰苦努力,在穷人凄惨卑微的外壳内,寻找和发现他们的尊严。姆姆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怀抱大爱去做些小事。”举世公认她是穷人之母。

注:德兰姆姆:德兰修女,又译为特蕾莎修女,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哈普给一位重病的老人喂饭,尽管很笨拙,却受到老人的祝福,正是德兰修女稳如泰山的信念深深震撼了他,让他做到了25年来一直没有做到的事。
B.很多人认为德兰修女救助垂死者是资源浪费,没有什么意义,对此姆姆从不解释,依然无怨无悔地耐心服侍每一个需要救助的人。
C本文通过对德兰修女艰苦努力创建临终关怀院的记述,生动展现了她无私无我为穷人奉献的一生。
C.德兰修女是一位伟大的仁爱行动者,为了让更多的穷人生命尽头不再那么孤单凄凉,感受到爱的温暖,得到更优质的服务,德兰修女建立了临终关怀院。
D.德兰修女让远道而来探望她的牧师等待,把慕名采访的记者晾在一边,这说明她把服务穷人服侍病人放在首位。
(2)文中详细写了战地记者哈普的感受和转变,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德兰修女被誉为“穷人之母”,她对穷人有哪些看法?请简要概括。
(4)德兰修女拒绝仁爱服务的制度化、设施化,认为现代人迷失在制度、设施里已经很深很深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叫布莱恩·安德森
美纳米塔
天,一位年轻男子看到一位老太太束手无策地滞留在路边。即使在昏暗的路灯下,他也能看得出老太太需要帮助。他在她的奔驰车前停下自己的庞蒂克破车,下车来到老太太身边。
尽管他脸上带着微笑,老太太还是非常担心,因为在过去的一个多小时,没有人停下车帮助她。他会伤害她吗?他一副又穷又饿的样子,看上去很不安全。
男子可以看出,站在寒冷中的老太太很是害怕。他知道她的感受。在如此寒冷的夜晚,害怕是必然的。
他说:“我来帮助您,夫人。天这么冷,您为什么不在车里等着?我叫布莱恩·安德森。”
原来,老太太的车只是爆胎了,但对一个老太太来说,却让她很作难。布莱恩爬到她的车下,想寻找一个放千斤顶的地方。由于车下空间太小,他的手指都擦破了皮,衣服也弄脏了。
在他为轮胎上紧螺帽时,老太太把车窗摇下,开始与他说话。她告诉他,她来自圣路易斯,只是路过这里。对他的帮助,她不知道该如何感谢。
布莱恩笑着为她盖上后备厢。她问他该付给他多少钱。对她来说多少钱都没问题,她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可布菜恩从未想到要钱,因为这不是他的工作。这是帮人解难,怎么能要钱呢!再说,他在生活中,曾经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他一向助人为乐,从不求回报。
他告诉老太太,如果她真想报答他,那下次当她遇到有人需要帮助时,就伸出援助之手,助人一臂之力。布莱恩补充道:“想着我就行。”
男子一直等着老太太把车子发动着,并看着她开车离去。那是一个寒冷且压抑的日子,但他却感到很开心。他发动起自己的庞蒂克破车,消失在回家的夜色中。
沿路开出几英里之后,老太太看到一家小餐馆。她在餐馆门前把车停下,走进去想吃点东西,准备等身子暖和后再继续往家赶路。
是一家看上去不太卫生的餐馆。看到老太太坐定之后,女服务员面带微笑来到她身边,并忙递上一条干净的毛中,让她擦擦脸和头发。老太太发现服务员肚子鼓鼓的,看样子大概已经有8个月的身孕,可她却不因劳累和身体不适而改变自己的态度。老太太在想,有人拥有的很少,却对一个陌生人乐善好施。这时,她想起了布莱恩。
吃完饭,老太太给了服务员一张100美元的票子。服务员赶紧去给她找零,可老太太却走出了餐馆。当服务员拿着零钱回来时,老太太已经不在了。服务员纳闷,她会去哪里了呢?这时,她发现老太太用餐的桌子上放着一张写有字的餐巾纸。
当服务员看完餐中纸上的留言,眼里不禁盈满了泪水。餐巾纸上这样写着:“你不欠我任何东西,我在用别人帮助我的方式帮助你,你若真想回报我,那就不要让这条爱心线在你这里终结。”
餐巾纸下面还放着4张100美元的票子。
当服务员忙碌了一天,夜里很晚回到家爬上床时,她仍在想着老太太的钱和她写在餐巾纸上的那几句话。老太太是怎么知道她和她丈夫需要这笔钱的呢?随着孩子下月就要降生,他们的日子将会越来越紧张……
她知道丈夫一直在为此担心。看到丈夫在她身边熟睡的样子,她轻轻地吻了一下丈夫的脸,并轻轻地在他耳边说:“一切都会好的,我爱你,布莱恩·安德森。”
(选自《外国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简要地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从文章的第2段到第4段,作者采用了心理描写,写出了老太太害怕和忧虑的心理。
C.文章通过对布莱恩·安德森的言语和行为的描写,刻画出善良而乐于助人的主人公形象。
D.本文语言既不幽默诙谐,也不辛辣嘲讽,于平淡温和的叙述中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
【小题2】小说后半部分写到的怀有身孕的服务员,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布莱恩·安德森帮助了老太太,老太太的善举又十分巧合地使布莱恩·安德森一家摆脱了困境,请结合小说分析这样设计情节的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聘任
英国·埃克斯雷
西奥•霍迪尔先生身材修长,面庞消瘦,两鬓斑白。他生性温和,平日寡言。研究学术问题,他精力充沛,记忆力惊人,而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却不甚了了。
坎福特大学需要聘请一名工作人员,上百人要求申请该空缺位置,西奥也递上了申请书。最后,只有西奥等十五人获得面试的机会。
坎福特大学地处在一个小镇上,周围仅有一家旅店,由于住客骤增,单人房间只好两个人同住了。跟西奥同住的是一位年轻人,叫亚当斯,足足比西奥年轻二十岁。亚当斯自信心甚强,且有一副洪亮的嗓音,旅店里时常可以听到他朗朗的笑声。这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校长及评选小组对所有的候选人进行了一次面试。筛选后只剩下西奥和亚当斯两人了。小组对聘请谁仍犹豫不决,只好让他俩在大学礼堂进行一次公开的演讲后再行决定。演讲题目定为《古代苏门人的文明史》,三天后开讲。
在这三天工夫,西奥寸步不离房间,废寝忘餐,日夜赶写讲稿。而亚当斯却不见有任何动静——酒吧间里依旧传出他的笑声。每天他很晚才回来,一边问西奥的讲稿进展情况,一边叙述自己在弹子房、剧院和音乐厅的开心事。
到了演讲那天,大家来到礼堂,西奥和亚当斯分别在台上就座。直到此时,西奥才惊恐万状地发现,自己用打字机打好的讲稿不知什么时候不翼而飞了。
校长宣布说,演讲按姓名字母排列先后进行。亚当斯首当其冲。情绪颓丧的西奥抬头注视着亚当斯——只见他神情自若地从口袋里掏出讲稿,对着在座的教授们口若悬河、振振有词。连西奥也暗自承认他确有超人的口才。亚当斯演讲完毕,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亚当斯鞠了一个躬,脸上露出微笑,回到座位上去。
轮到西奥了。他的一切东西都写在稿子上面,由于心情不好,要另开思路是不可能的了。他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唯有用低沉而疲乏的声音,逐字逐句重复亚当斯刚才振振有词的演讲内容。等他讲完坐下来时,会场上只有零零落落的几下掌声。校长及全体评选小组成员退出会场,去讨论该聘任哪位候选人。礼堂内的人仿佛对决定的结果早已有了数。
亚当斯向西奥探过身来,用手拍了拍他的背,微笑着说道:“厄运呀,老兄。没办法,两者只选其一。”
这时,校长及小组成员回来了。“诸位先生,”校长说,“我们做出了选择——聘请西奥•霍迪尔先生!”
所有的听众都惊呆了。
校长继续说:“让我把讨论的情况向诸位披露吧。亚当斯先生口才过人,知识渊博,我们大家都深感钦佩,我本人也为之感动。但是,请不要忘了,亚当斯先生是拿着稿子去演讲的。而霍迪尔先生呢,却凭着记忆力,把前者的演讲内容一字不漏地重复了一遍。当然,在这以前,他不可能看过那份讲稿的一字一句。我们缺的那项工作,正需要有这样天赋的人!”
大家陆续走出了会场。校长走到西奥面前,见西奥面上仍然挂着那副惊喜交集、不知所措的样子,便握着他的手,说道:“祝贺您,霍迪尔先生。不过我得提醒您一句,日后在咱们这儿工作,可要留神点,别把重要的材料到处乱放呀!”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年经典》,陈伟雄译)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西奥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不甚了了,这是作者刻意强调的一笔,在文中有着深意,直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自然。
B.作者认为亚当斯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聪明伶俐的人,如果他认真准备讲稿,相信凭借其超人的口才,大学工作人员的职位非亚当斯莫属。
C.西奥在不能判定亚当斯是否就是拿着自己讲稿而演讲的情况下,他还是以惊人的记忆力重复了亚当斯刚讲过的内容,不过这也的确是西奥的无奈之举。
D.亚当斯拿着稿子演讲而最终失败,西奥把讲稿背下而获得成功,这充分说明,具有较强的记忆力是大学工作人员这一职位的必备条件。
E. 本篇小说人物关系并不复杂,内容情节却曲折生动,作为微型小说,我们还是应当在构思上下工夫,力争让不落窠臼的构思立意吸引读者。
【小题2】纵观整篇小说,品味故事情节,探究校方为何聘任西奥?(5分)
【小题3】本篇小说一波三折,悬念丛生,留给我们很深的印象。可细细想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的细节有三处,请写出。(6分)
【小题4】本篇小说的结尾的确给人以出人意料的感觉,试分析结尾好在何处。(10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本书以后几章将要叙述这些事实。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经过了五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从那时候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之于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提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小题1】对文中画线句要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交代了研究物种起源的背景和方法,以及所凭借的事实基础。
B.交代了研究物种起源的背景,所凭借的事实基础,以及对物种起源的认识
C.交代了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和方法,以及对错误学说的批判。
D.交代了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对错误学说的批判,以及对物种起源的定义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不能证明“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作者发现的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
B.虽然还不能够说明无数的物种是如何获得让人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的,但作者依然对自然学者们把变异的唯一原因归之于外界条件表示审慎的认同。
C.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能巧妙地捉取树皮下的昆虫证明了物种的变异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
D.槲寄生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也证明了物种的变异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同样也是不合理的。
【小题3】从选文第一段可以看出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研究经历了哪四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