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火车上的女郎
(印度)鲁斯金邦德
火车开动后,车厢里只有我一个人。直到罗哈站才上来一个女郎。前来送行的那对夫妇大概是她的双亲,他们好像对姑娘的这次旅行很不放心,那位太太耐心地告诉女郎该把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不可把头探出窗外,如何避免与陌生人交谈等等。
我是个盲人,所以无法形容出那女郎的容貌,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达啪达”的声响,我知道她穿的是拖鞋。我喜欢听她说话的声音。
火车驶出站台后,我问她:“您是到德赫拉顿去吗?”
可能因为我在一个幽暗的角落里,所以我的说话声吓了她一跳。她不禁轻声惊叫一声说:“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起初我也没有看见您,”我说,“不过我听见您进来了。”我想,只要我坐在原处不动,她就不一定发现我是一个瞎子。
“我到沙哈兰坡下车,”女郎说,“我的姑妈到车站接我。您到哪儿去?”
“我到德赫拉顿,然后去木苏里。”我答道。
“啊,你真运气!我也想去木苏里。我喜欢那里的山峦,尤其是在十月份。”
“是啊,那是黄金季节。”说着,我的脑海浮现出我眼睛没有失明时所见到的景象:漫山遍野的太阳花在明媚的阳光下竞相开放。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大多数游客都已离去,万籁俱寂,仿佛在一个渺无人烟的地方。
她默默不语,是不是我的话打动了她?还是她把我看成了一个多情善感的白痴?
随后我错问了一句话:“外面天气怎么样?”
她对我的问话似乎不以为意,难道她已发觉我是个瞎子了?
不过,她的一句话立刻解除了我的疑虑。“您自己往外看看不就知道了嘛。”语气十分自然。
我沿着铺位轻轻地挪到车窗边。窗子开着,我面窗而坐,装出一副欣赏外面风光的神情。
我在想象中能看到电线杆飞快地从眼前掠过。“你注意到没有,”我试探着说,“树好像是在动,而我们好像是静止的。”
“总是这样。”她说。
我朝她转过脸去,有好一会儿我们谁也没说话。“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我变得越发大胆了,我知道她是不会生气的,因为女孩子很少有不喜欢奉承的。
她愉快地笑了,笑声像银铃般清脆。“您这样说我倒挺高兴。”她说,“人们一张嘴就说我长得漂亮,我都听腻了。”这么说她一定长得很漂亮了。于是我大声地说:“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呀!”“你真会说话。”她说。
“你马上就要到站了。”我唐突地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谢天谢地,路途还不算远,要是在火车上坐二三个小时,可真叫人难熬。”
然而,只要能听见她说话,我坐多久都没关系。她说话的声音,有如高山流水清脆动听,我想只要一下火车她就会忘记这次短暂的邂逅。然而对我来说,我会一直想到下车,甚至是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
汽笛一声锐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女郎起身开始收拾东西。我不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梳着披肩发。也许剪着短发。
列车缓缓驶进站台,车外,脚夫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这时,门口传来一位女人的尖脆的说话声,我想一定是她姑妈来接她了。
“再见!”女郎说。
车门口一阵骚乱,一个男人结结巴巴地道着歉走进车厢,接着门“砰”地一声被关上,把我和外面世界又隔开了。
列车徐徐开动了。
车越来越快,车轮又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车厢轻轻地晃动着,我摸到窗口,面朝窗外坐下来,外面分明是阳光灿烂的白昼,而对我犹如漆黑的夜晚。
现在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旅伴,也许又会有新的节目了。
“对不起,我可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那样有魅力。”他搭讪着说。
“那位姑娘很有意思。”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的是长发还是短发?”
“这我倒没有注意,”他好像有点迷惑不解地说,“不过她的眼睛我倒留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但对她却毫无用处了——她是个瞎子,你没注意吗?”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我”一开始一个人在座位间里,既为人物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合,也为“我”和“女郎”的故事发展提供了诱因。
B.“我”脑海中浮现的景象灿烂、明媚、宁静、和平,是“我”失明前见到的,暗合了“我”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C.“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是“我”对女郎容貌的主观评价,体现了“我”对“女郎”的好感,因而获得了对方的好感。
D.“门被关上,把我和外面世界又隔开了”指的是内心的阻隔,表现了“我”的失落和无奈。
【小题2】结尾“男人”说女郎“是个瞎子”,看似突兀,却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之中。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我”和女郎形象有哪些共同特点?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意图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5 11:57: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警官,圣诞快乐!

(美国)奇普·查玛·艾契拉 张维(编译)

午夜11点钟刚过,报警器突然响了起来,是一家商场发出的警报。

警官萨尔心里很矛盾,拿不定主意是否要出警,因为12点他就要交班回家,这可是圣诞之夜啊,他还没来得及为孩子们准备圣诞礼物哩!

“也许是下夜班的员工不小心触响了报警器!”萨尔开车驶往这家商场时,心存侥幸地想着。

商场里没有灯光,没有动静。萨尔开车绕场一周观察情况。在商场后面,他发现车库的门被打开了,他赶紧下车查看。

萨尔注意到雪地上有一行脚印,顺着打开的门直接进了商场。萨尔左手抓紧电筒,右手拔出了手枪。这时,他脑海里闪出了十年前的一个场景,那也是圣诞之夜,他独自一人出警,当他进入一家漆黑的酒吧时,一道亮光,一声巨响,他被迎面而来的子弹射中,应声倒地。尽管防弹背心救了他的命,但子弹巨大的冲力导致他的三根肋骨断裂。倒地的萨尔很顽强,朝发出亮光的地方连开数枪,击毙了罪犯。

想起这些,萨尔似乎觉得肋骨又开始痛了,他赶紧熄灭电筒,弯下腰来,瞪大眼睛搜索着,竭力让自己的眼睛习惯场内的黑暗。

萨尔在墙上似乎看到了开关的位置,他伸出电筒敲了一下开关,灯光顿时亮起来,这时他听到有脚步声跑了出去,萨尔赶紧转身追赶。来到门口,萨尔没有发现人影,可是他发现雪地上又多了一行刚踩出来的新脚印。

顺着这行脚印,萨尔来到了一栋破旧的平房前。萨尔在门上重重地敲了几下,然后拔出枪来闪到一旁。

门开了,一位女人站在门口,她穿着一身旧衣服,身后有一个12岁的男孩,满脸的惊恐。

看到萨尔拿着枪,女人很紧张:“警官,请进!”萨尔走进屋里,注意到一个装满东西的塑料袋摆在墙角,一件价格不菲的貂皮女装从袋口露出来。房间里几乎没有家具,一只三条腿的沙发靠墙摆放着,地板上到处都是破衣服和杂物。萨尔在屋内打量着,卧室里伸出三个小女孩的脑袋,朝这边张望。萨尔大声地说道:“夫人,有充分证据证明你儿子刚刚进入了一家商店,我敢肯定,那个塑料袋里的东西都是从那个商店偷来的。”女人转身冷眼盯着儿子。男孩低下头,带着哭腔说道:“是的,警官,这些东西是从那个商店拿来的!妈妈和妹妹需要圣诞礼物,可是我们家没钱买,于是我从那里拿来这些东西……”萨尔掏出手铐对女人说:“我要把这个男孩带到局里去。”说完,他将男孩铐了起来。这时,三个小女孩从卧室冲到萨尔面前央求他:“警官先生,求求你不要把马丁哥哥送进监狱!”女人走过来,把三个小女孩拉进卧室。萨尔仔细检查了塑料袋里的物品,里面装着一些玩具娃娃,小女孩的衣物,还有一件貂皮大衣。女人从卧室出来,看到萨尔准备把男孩带走,她悲切地对他说道:“警官,其实马丁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主要是他身边没有大人教他学好。”

“他父亲呢?”萨尔转身问道。

“他父亲是个酒鬼,染上了吸毒的坏毛病,马丁出生以后,他想改邪归正,可是他的那些坏朋友不放过他。十年前马丁两岁的时候,也是圣诞节的晚上,他在一家酒吧盗窃时开枪袭警,被警察打死了。”

女人站在那里继续说着什么,可是萨尔呆若木鸡,一个字都听不进去了。命运之神真会捉弄人!十年前圣诞之夜他击毙了一名罪犯,十年后圣诞之夜他竟然来到了他的家里。他似乎感到肋骨又开始痛了。这之前,萨尔一直痛恨枪击自己的那个家伙,认为他十恶不赦、罪有应得,可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也有家庭,他死了,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不幸。此时此刻,萨尔内心翻江倒海。他赶紧低下头来,躲过女人的眼神,生怕她看穿了他的内心。

“警官,我想让马丁带上洗漱用品,行吗?”女人的话让萨尔回过神来。“不需要!”说着,萨尔打开男孩的手铐,然后一字一句地对他说道:“孩子,这次我放过你,如果下次你再犯,我会让你永远戴着手铐!”

女人和男孩吃惊地看着萨尔,不相信眼前发生的这一切都是真的。萨尔将车钥匙递给男孩,“把东西放到我汽车的行李箱里,明天我和你一道去那家商场退还这些东西。”男孩拎着东西出去了。萨尔又从口袋里摸出一叠子钞票递给女人,对她说道:“夫人,给孩子们买一些圣诞礼物,让他们过上一个愉快的圣诞节。”男孩回来以后,萨尔大声地告诫他:“我不能容忍偷窃行为,我会找一些零活让你干,让你用实际行动偿还今天所犯的错误。从今往后,我要对你严加管教,我要对你的行为负责,我要让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说着,他扫了一眼女人,只见她噙着泪水,嘴唇发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萨尔朝他们挥挥手,转身大踏步地走了出去。这时他听见身后传来祝福的声音:“警官,圣诞快乐!”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报警器突然响了起来,警官萨尔心里很矛盾,拿不定主意是否要出警,这正是他的职业倦怠的表现。
B.通过对“女人”和“男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了男孩犯罪后,一家人的惊惶不安。
C.小说的结构极富戏剧性,十年前警官萨尔击毙了男孩的父亲,十年后,男孩偷窃又被警官萨尔抓获。
D.警官一直痛恨枪击自己的那个家伙,但知道他是男孩的父亲之后,他原谅了十年前那个罪犯,也放过了男孩。
【小题2】小说中两次写到警官萨尔“感到肋骨又开始痛了”,这两次肋骨痛的原因是否相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警官萨尔为什么打开男孩的手铐,放过了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她说我是天使

(美国)米基·伯姆布雷克

曾经有一个时期,我觉得每个人都在利用我。我觉得我决定善意对待的所有人都越过了界限,因此,即使我帮助了别人,我也一点不觉得快乐,反而有一种被迫应付的感觉。而且,我的心里还有两个矛盾的思想在交战。一个是,我不知道自己只是因为知道好人应该做好事才去做好事的,还是真的以助人为乐;另一个是,如果我做了好事却又并不真正觉得快乐,那么我做的好事还有意义吗?我的这种不良心态会不会把我所做的好事抵消呢?

在我们的邻区,住着一些贫穷的孩子,他们与他们的祖母住在一起。为了帮助他们,我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和很多金钱,但这反而增加了他们的祖母对我的依赖,好像应该对那些孩子负责任的人是我而不是她似的。这使我觉得很愤慨。快到圣诞节的时候,有一天,我接到他们的祖母的一个电话。她竟然向我提出了一个出乎我意料的、我认为是极为过分的要求。她告诉我她认识的某个女孩在圣诞节的时候什么也没有,问我能不能为她买点东西。

这个要求虽然使我愤愤不平,但也使我焦虑不安。我得承认,给我这样一个晚辈打这么一个电话并要求我帮助某个我根本不认识的人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但也正是由于她的这份难能可贵的勇气,才使我无法对此事置之不理。

“难道我为她的孩子们做的事还不够多吗?她还要求我帮助别人?就像我们很有钱似的。”我在心里抱怨着。

几天后,当我正在商场里购物的时候,我看见一个装着两个洋娃娃的礼盒。那两个洋娃娃,一个是黑头发的,一个是浅黄色头发的。我想到了那个小女孩。于是,我把它买下来了,但我并不觉得高兴,因为我觉得那就像是一个15美元的交易似的。我一边嘀嘀咕咕地发着牢骚,一边把它扔进我的购物车里。回到家,我用包装纸把它包了起来。在圣诞节到来之前,我把它交给了那位祖母,以后就再也没有听到过下文,我怀疑那个女孩根本就没有得到过它,或者那位祖母说那是她送给那个女孩的。

我这样猜测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不许见我的祖母,祖母只能把她为我们购买的圣诞礼物交给我们的外祖母,然后再由她转交给我们。但是,我的外祖母总是更换掉标签,并告诉我们那是她自己买给我们的礼物。直到成年之后,我才意外地发现,原来我童年时最喜爱的洋娃娃是我的祖母而非外祖母送给我的。不过,好吧,我想,随它去吧。我才懒得去追究呢。

大约过了一年半之后,有一天,我带我的小狗出去散步,看见一个七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在一所院子里玩耍。

当她看见我时,她喊道,“我以前看见过那条狗!”我告诉她我们就住在街道拐角处,我带它出来散步的时候,有时候会经过这里。她走过来,弯下腰,在狗的身上拍了拍。我突然想到,她也许认识住在邻区的那些我认识的孩子。他们不止一次地告诉过我他们有一个名叫琼的朋友住在我们这个街区。我问小女孩她是否叫做琼。“不,那是我祖母的名字。”她回答。

听到她的回答,我的心里微微一动。

我问她是否认识亚伦、尼克和梅勒妮,她说认识。我开始觉得好奇起来。我想知道她是否可能是我为之买玩具的那个我不认识的小女孩。于是,我问她:“前年的圣诞节,你得到过一个装着一对洋娃娃的圣诞礼盒吗?”

“噢。是的,浅黄色头发的名叫鲁丝,黑色头发的名叫黛比。它们现在正在屋里睡觉呢。”她回答。

“那是你那一年得到的惟一礼物吗?”我问。

“我想我还得到了一些其他礼物,不过,我不记得了。”她说。

“那两个洋娃娃是谁给你的?”我问。

“亚伦的祖母。”她回答。

啊哈!果然不出我所料……那位祖母把所有的荣誉都据为已有了。为了进一步证实我的猜测是正确的,我又继续问道,“她说它们是从哪里来的了吗?”

小女孩骄傲地回答道,“她说是一位天使送给我的。”

霎时,我觉得喉咙被一个硬块堵住了。

(选自《中国学生成长读本》。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不厌其详地描写“我也一点不觉得快乐”的心理,并非闲笔,一方面丰富了文章内容,一方面又能引出下文,颇具匠心。
B.小说善于用细节来描写人物,如买礼物时,我“嘀嘀咕咕地发着牢骚”,“扔”礼物,“包”礼物,细腻刻画了“我”看似抱怨实则愿意帮助别人的形象。
C.小说中的“天使”,既指经常帮助他人肯做好事的“我”,也暗指富有善良美德而又善于教育孩子的“亚伦的祖母”,两者交织,生动感人。
D.小说欲扬先抑、小中见大,用浅显的故事揭示了帮助别人能让自己快乐的主题。
【小题2】简要分析小说中插叙自己外祖母送礼物这一情节的作用。
【小题3】试分析结尾句“霎时,我觉得喉咙被一个硬块堵住了。”包含了哪些心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了。是全村最穷的老太婆吉鲁米娜的。它很快被德国兵抓住了。

朱阿埋伏在岩石的高处,用石头垒了个枪座。实际上,他修筑的是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

正在这时,吉鲁米娜老太太身披黑色破披肩走了过来,向他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惟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现在要是你把鸡再打死,那我就更伤心了。”

听了老太太这番话,朱阿的手比以前颤抖得更厉害了,他的责任太大了。尽管如此,他还是鼓足了勇气,扣动了扳机。

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地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颤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但再也找不到路了,前面是个乱石崖。石崖边上长着棵角豆树,上面趴着一只大猫。

现在,他对在林子里能看到各种家养的动物,已毫不奇怪了。他伸手去抚摸那只猫,希望能听到它的呼噜声,聊以自慰。  

要知道,很久以来,这个林子里就有一只凶恶的野猫,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原以为可以听到猫呼噜的德国兵,看到那只凶狠的动物,竖起全身的毛向他扑来,他感到快要被野猫的利爪撕成碎片。人和野猫在厮打中—起滚下了石崖。

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人们用公积金给可怜的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

【小题1】下列关于朱阿人物形象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A.是个典型的小农,爱喝酒,所以有手颤的毛病。
B.惜财,因此为了唯一的一头没来得及转移的花母牛又冒险回到村子。
C.是一个打算为大家的利益奉献自己的英雄,其实他也很想成为游击队员。
D.仇恨侵略者但胆小多虑,这使他长时间跟着那个傻气的德国兵不敢开枪又不愿离去。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而这正是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B.朱阿在小说中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是他把一个德国兵直接引到“牲畜林”,是他的拙劣射技,使各种牲畜有了和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命丧悬崖。
C.小说最后让一只凶恶的野猫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山崖,这表现了这样的意思: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必弄脏。
D.小说的结构要点是“牲畜林”,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小题3】朱阿最后终于开枪射击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作者采用“延迟法”来给情节的发展设置障碍,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官多恩
德·马尔塞
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为生。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母亲告诉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法官多恩那儿去要一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多恩把钱给了他,然后说,约翰的父亲也欠他40美元。“你打算什么时候还钱?”法官问约翰。“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年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在自家的地里干活。到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塞夫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塞夫告诉他,靠狩猎能挣到很多钱,但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猎捕用的绳、网以及过冬的食物。约翰去见多恩说明了他的打算,多恩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一间小木屋前。这年冬天,约翰学到了很多东西,捕到了很多猎物,得到的兽皮至少可以挣200美元。
约翰打算回家,但是塞夫想继续打猎直到4月份。因此,约翰决定一个人回家。塞夫帮约翰捆扎好兽皮和捕猎用的东西,让他能够背在背上。
到了下午,约翰的腿疼了起来,背上的东西也更加沉重。当他终于到达河边时,他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就要到家了。他看到河边长着一棵笔直的大树,高度足以达到河的对岸,他砍倒大树,在河面上形成一座独木桥。
约翰身背兽皮,怀抱猎枪,跨到放倒的树上。树在他脚下稳如磐石。就在他快要走到河中央时,树干突然动了起来,约翰从树上掉到冰上,沉到水里。他的枪掉了,兽皮和捕猎用的工具也从背上滑了下来,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约翰破冰而行,挣扎到河岸。他在雪地上躺了一会儿,然后爬起来,找来一根长树枝,沿着河边来回走着。他一连几个小时戳着冰块,寻找那些东西。最后,他放弃了。
他径直来到法官家。天已很晚,但是法官仍然在他的办公室里。约翰敲门进去,浑身冰冷。他向法官讲诉了所发生的事情。等他把话说完,多恩说:“这对你和我都很不幸。回家去吧,孩子。”约翰拼命干活。他又攒够了5美元付给法官,但是还欠30美元——那是他父亲欠的债,还有用来买捕猎工具和枪的75美元。
十月份的时候,法官派人叫来约翰。“约翰,”他说,“你欠了我很多钱,我想我能够要回这些钱的最好方法,就是今年冬天再给你一次狩猎的机会。如果我再借给你75美元,你愿意再去打猎吗?”约翰羞愧难当,半天才开口说:“愿意。”
这一次,他必须独自一人进森林,因为塞夫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在那个漫长而孤独的冬天,约翰每天出去打猎,一直待到四月底。这时,他得到的兽皮太多了,决定回家了。到家后,法官帮他把兽皮卖了300美元。约翰付给法官150美元,那是他借来买打猎用具的钱;然后又把他父亲借的那部分钱一张一张地交到法官手里。
又到了夏天,约翰除了在自己家的田里干活,还去读书和学写字。这以后的十年里,他每年冬天都到森林里去打猎,他把卖兽皮挣来的钱全部攒了下来。最后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大农场。
约翰三十岁的时候,成了本镇的头面人物之一。那一年法官去世了,法官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还给约翰留下了一封信。约翰打开信,看了看日期。这封信是法官在约翰第一次外出打猎时向他借钱那天写下的。
“亲爱的约翰,”法官写到,“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但是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40美元的原因。祝你好运,约翰!”信封里有40美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并没有对法官的外貌、服饰进行精雕细刻,但从简单的言行描写中,人物形象依然清晰感人,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B.第二年的四月底,约翰又获得了许多兽皮,之后他回家将兽皮卖了300美元,终于还清了自己购买捕猎工具所借的150美元以及父亲生前借法官的40美元。
C.约翰经过自己一个人的多年打拼,三十岁的时候,便成了镇里的头面人物之一。事实证明,只要勇于拼搏,同命运挑战,一切皆有可能。
D.法官多恩去世以后,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因为他自己没有后代,这样做,以免财产落入他人手中。
【小题2】这篇小说构思精巧,请简要分析小说构思的妙处。
【小题3】小说的题目是“法官多恩”,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约翰。对此,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法官多恩,有人认为是约翰。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少男少女

钟丽思

(1)四年前一个下午,我将提包遗忘在地铁上,才走出路面,就有只小手扯我的衣角:“哈罗,中国人!您丢东西了。”  

(2)我转过身来,见一张白如粉团的脸蛋儿正朝我笑:“我翻过提包了——一个身份证,一件衣服,一本书,不是么?”那是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眉毛又细又浓,柔柔地几乎延伸到鬓际。  

(3)我一面道谢,一面伸手去接那个背包。

(4)“请等等,”她好敏捷地将背包藏在身后,说,“您付多少钱?”“50法郎。好么?”“不够的。”她仰起那张美丽的脸,摇摇头,问我,“您知道去警察局补领一个身份证的价钱是多少么?”“知道知道,是160法郎。”

(5)“那么.我应该挣得80法郎——等于您有一半我让一半。不是么?”我哈哈大笑,身上却只有50法郎。  

(6)我请她跟我回家去拿,来回10分钟就可以了。

(7)“那么,您就要多付10法郎了,因为您将耽误我的工作。”

(8) 我们一起回家去。“您可以叫我乌阿玛哈小姐。”她说,一本正经地。一路上,她告诉我,她是阿尔及利亚人。姐弟共6个人,大哥大姐15岁,小妹才2岁。  

(9)这不正是该上学的年龄么?“我们当然读书!”她口齿伶俐得很,只是带了些微北非口音,“放了学就工作呗,嗯,当然,是星期六和星期天,我们干两个工作日。”  

(10)她告诉我,大姐去杂货店收款;13岁的二姐去餐馆洗碗;8岁的四妹抱了两岁的小妹去闹市讨钱;她刚满12岁,到地铁卖唱。  

(11)到家时,我去揿门口的密码,她转开了脸,不看。  

(12)拉开抽屉,我才发现家里也没有零钱,便又递给她一张50法郎。她为难地瞧瞧我,说是无法找我10法郎。我说不要紧的。她先是嘀咕了一句“这不公平”,随即一拍巴掌道:“哎!我为您唱支歌好吗?为您一个人唱,用心唱。”说着就把条粗粗的褐色大辫往后一甩,轻轻唱起来。歌声清清甜甜,很美,带着些许忧伤……我送乌阿玛哈下楼时,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来:“你父母是干什么的呢?”“父亲死了,两年前。”她说,眼圈儿便红了起来,“他是位商人,去贝鲁特做生意时死于战乱。妈妈只在家照管我们,干不了工作。”

(13)“那——你哥哥呢?”“哥哥跟大姐是双胞胎,在学校专心读书,跳过两级的,明年就可以参加高中毕业会考了。”小姑娘的眼睛倏地亮了起来。

(14)“你哥哥课余又干什么工作呢?”“我哥课余就到蓬皮杜图书馆看书,他读得很多很多。”

(15)“他怎么可以这样?!”

(16)“哥哥是男人,对我们穆斯林来说,男人是家庭的荣光,不是么?”我正思量应该如何回答,她又追补一句:“你们中国人也这样,不是么?”  

(17)三天后,我刚踏入地铁,乌阿玛哈就跟了进来,她冲我甜甜一笑就开口,一开口,就吓了我一跳——那嗓门儿干干巴巴,口齿倒依旧伶俐:“小姐们女士们先生们,请原谅我不得不打扰你们。我是罗马尼亚人,因为国破家亡来到法兰西……”我分明记得前几日她才对我说是阿尔及利亚人,怎么忽又变成罗马尼亚的了呢?“……如今为大家唱支我家乡的歌。”她正眼也不瞧我,张口便唱。天哪!那歌子又硬又粗!当乌阿玛哈唱完时,只见乘客都不约而同长长吁出口气。

(18)“罗马尼亚语,”有先生说道,“我还听过她唱阿富汗歌哩!”说着,“噗”地笑了起来,“我发现哪个国家发生动乱,她就说她是哪个国家的。也怪,这孩子还真不知去哪儿学这些歌来唱,居然都是原文的。”  

(19)乌阿玛哈拎只做工精巧的小陶罐,一路收起钱来。  

(20)我满肚狐疑,见她下车,便不由得匆匆跟了追着问:“嘿!你的嗓子出什么事了?”她脆脆一笑,清清朗朗对我说:“哎呀您!地铁里噪音那么厉害,就是认真唱,别人也无法听。我粗声粗气,人们为了图个耳根清净也会赶紧掏钱打发我的。”忽地,那张美丽的脸庞严肃起来,“哎呀糟糕!您会觉得我这样做不正派,不是么?”她又仰了脸,款软地求我:“您可以见见我哥哥么?”

(21)“那应该付你多少法郎呢?”我想开个玩笑,话一出口,却又后悔。  

(22)她已是红了脸,红了耳根,不过依然仰起头看着我的眼睛:“不,不是您付账。我请您喝咖啡,再加一份点心,好么?”我暗自叹息,便干脆请他们翌日上我家小聚。  

(23)第二天,乌阿玛哈如约候在我家门前。一见面,她就神采飞扬地将兄长介绍给我。那兄长,是个目光深沉英气勃勃的卷毛小伙,举手投足都很见教养。他送给我一盒录音带,说:“希望您给予我这种荣幸——向您介绍我故乡的音乐。”  

(24)我冲咖啡招待我的客人。妹子就去扯哥的衣角:“你快点提问题,别浪费时间呀!”小伙子开始提问了,问及中国风貌,问及中国习俗,然后问及儒、道、佛之宗义……我越来越惊诧于他的思路之清晰与兴趣之广泛。便忍不住打断道:“乌阿玛哈先生,您了解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将来去中国经商。”

(25)“经商?”“经商。如果与中国人交谈时,能对中国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首先就会使对方从感情上产生一种亲切感,感情上越契合,签约的可能性就越大……”  

(26)我不由得在心中暗暗喝彩。  

(27)夜色越来越重,谈兴却越来越浓,我便留这兄妹俩吃饭。  

(28)饭后,鸟阿玛哈小姐手脚麻利地收拾残局,她的兄长端坐着喝茶,我忍不住向他提了个问题:“您知道您的母亲和姐妹为您所做的一切么?您心安理得么?”少年那黑色的眼睛深深地看着我:“我知道一切,也心安理得。因为我们全家没有一个人会怀疑我不能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成为家庭的光荣。我是男人。”

(29)“我为您唱支歌,好么?”那妹子又轻轻地拉我的衣角,“唱支罗马尼亚民歌。”我不懂罗马尼亚文,但知道那确是一首罗马尼亚民歌。鸟阿玛哈如上次那样,微微靠在墙上,用心唱,表情幽默,音色亮丽。

(摘自《最感人的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选取了一个非洲家庭在法国的艰难生活,以小见大,反映了西方社会繁华背后的辛酸,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残酷现实。
B.“我”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因为丢包被乌阿玛哈敲诈80法郎,她还索要了10法郎的“误工费”,又借口无钱找用唱歌抵了10法郎。我对她的无耻行径毫不在意。
C.第二次在地铁见面时,乌阿玛哈声称自己是罗马尼亚人,被一位先生揭穿了她利用人们对战乱地区人民的同情,讨要钱财的把戏。
D.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但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巧合与误会等艺术手法,精心剪裁,匠心独运,读来常有峰回路转的惊喜。
【小题2】小说在刻画乌阿玛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做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三次写到乌阿玛哈唱歌,每次唱歌的具体表现和原因都不同,请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