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杀请按1

[澳大利亚]巴里•罗森伯格

“喂,警察吗?”

“请问,哪一位?”

“我要自杀,姓名还重要吗?”

“自杀请按1,遭袭击请按2,其他请按3。”

“什么?”

“自杀请按1,遭袭击……”

“好的,好的!听见了。我就按1。”道格狂暴地拨着手机号码。

“喂,警察吗?是自杀部门吗?”

“请问,哪位?”

“什么?刚才接听电话的就是你啊!”

“哦,是的,自杀请按1。”道格瞪着手机,“你的意思是我无论拨哪个号,都会打到你这里来?”

“是的。”

“为什么?”

“这是我们档案管理的需要。”

“你们的档案!我就要跳崖自杀了,你却只管谈什么你们的档案!”

“谢谢你能理解我们,先生。那么,请问你叫什么?”

“我的名字?我就要跳崖了,我的名字有什么用?”

“很抱歉,先生。档案需要名字。”

“档案!档案!”道格跺着脚,一块岩石落下了山崖,道格急忙退了几步,嘟嘟囔囔地说:“道格,道格·伍德。”

“谢谢。”对方愉快地说道,“是队伍的‘伍’,还是武装的‘武’?”

道格叹了口气说:“够了,我马上就要跳下去了,但愿能跳到你头上。”

“你要跳到我头上?哦,不,先生。我可不想让你跳到我头上。你的地址,先生?”

“地址?填入档案?”道格高声叫起来。“九重霄,天堂,如何?对,就是那儿,家在天堂。”道格蹙起眉头。“不,地狱,我住在地狱。”

“地狱的门牌号是多少,先生?”

“还要门牌号!”

“对不起,我不过开了个小小的玩笑。那么,先生,你的真实地址是什么?”

道格盯着翻滚的波涛。“阳光海岸,情侣崖。”

“阳光海岸?阳光海岸?对了,在这儿。情侣崖?情侣崖?找不到,我找不到它。你的四周有些什么?”

情绪低落的道格变得暴躁起来。“不知道情侣崖?你不可能在阳光海岸?你在哪里?布里斯班?悉尼?”

“很抱歉,先生,不过,我不能告诉你。”

“那就点点头。”道格咆哮道,“墨尔本?珀斯?达尔文?”突然,机子里咔哒响了一声,道格发出一阵狂笑。“你在印度,是吧?我的电话被转到了孟买电讯中心了。你甚至不是警察或者什么都不是。”

“我是。”对方威严地说。

“说得太对了。”道格快速说道。“你什么都是。操任何口音,干任何职业,是任何性别。那么你的名字是什么?你的口音究竟是哪个地方的?”

“确切地说,”对方说道,“我在浦那市,名叫哥文达。”

“浦那!那个小破地方。”

“浦那可不是个小地方,先生。”

“你离开了孟买,跑在死亡公路上吧!”

“我们的人可都是驾车高手,先生。”

“当然。”

“也许,除了在雨季。”

“你们的车手跟你们的板球队员一个样。”

“我们的板球队员,先生,”哥文达冷冷地说道,“始终是世界一流的。”

“是啊,当然。你是说像戴尔·察帕蒂那样的一流板球手?可是他连个姑娘都击不倒。”

“先生,”哥文达一字一字地说,“你是要自己跳下去还是让别人把你推下去?”

“哦,是呀,推人落崖请按4。印度队连一支由11个关节炎患者组成的板球队都打不败。”

“如果我们采取澳大利亚打法就能取胜。”

“是啊,直接射门?”

“不,直接贿赂。”

“你说什么?”

“因为澳大利亚只有出更大的贿赂金才能取胜。”

“你……什么?你……你竟敢?我这就飞到浦那,把你的鼻子一拳打进嗓子眼里。”

“你?谁是11人队员呢?跳崖前有11人呢,还是跳崖后仍有11人?”

“跳崖?跳崖?谁说过跳崖的事了?我要去找个工作,存些钱,然后揍你个蒙头转向。”

“拨000,然后按1。”

“不!决不!决不!”

道格关上手机。算了,玛丽走就走了吧,他能面对这件事。是这样吧?他放弃了工作,但可以把工作找回来。不过,要羞辱欧斯板球队?没门!他犯不着跳崖。他要跟那支厚颜无耻的冒牌板球队较量一番。

道格扬起头大步离开了山崖,这时,哥文达警官在一辆没有警察标记的车里通过双目望远镜观察着这一切。他拨了一个号码。一个在情侣崖脚下的警察接听了电话。“把网收起来。”哥文达说,“心理医生说得对,交流疗法的确有效。”

(选自《译林》2006年第2期,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道格狂暴地拨着手机号,说明道格被不负责任的警察激怒了,下决心要去自杀。
B.道格跺着脚,一块岩石落下山崖,他便急忙后退了几步,从这一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道格还是胆小怕死的。
C.在道格情绪激动狂躁时,警官却以看似轻松的方式与他周旋,从中体现了警官的机智。
D.哥文达警官一直用望远镜观察道格的行动,并且在崖脚下架起网,说明哥文达对阻止道格自杀没有把握。
【小题2】小说中的哥文达警官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小说,谈谈本文以“自杀请按1”为题目的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7 10:02: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害羞的V先生
〔阿根廷〕法比安·塞比亚
⑴阿其瓦多非常非常害羞,害羞到连照镜子都要先说声“不好意思”。他邂逅了一个女孩,这女孩从周一到周五上下班都和他乘坐同一辆公交车。她很漂亮,有一双忧郁的眼睛,总是在六十路车第七排临窗而坐。
⑵他从来没有和她说过话,或者正面看过她。这些都是坐在她旁边观察到的。最近五年来,在从周一到周五上下班的路上,他总是鼓足勇气地坐在她旁边挨着走廊的位置。有一次他清了清嗓子想引起她的注意,但是那女孩根本没听见。她总是在读日报。另一次,阿其瓦多想给她一块薄荷糖,但是太紧张了,结果在一次刹车时糖块滚得满车都是。而她,依然在看报,似乎一点都没察觉。
⑶一天,这个害羞的人壮起胆子,在日报的第三版刊登了一则启事:
致从周一到周五乘坐六十路车往返,坐在第七排临窗位置,有一双忧郁的眼睛的姑娘:
您有男朋友吗?
害羞的V先生
⑷第二天上午,在公交车上,他期待着她有所反应,结果什么也没有。
⑸但是第三天早餐时,阿其瓦多突然在日报第三版发现了这则启事:
致害羞的V先生:
没有。
从周一到周五乘坐六十路车往返,坐在第七排临窗位置,有一双忧郁的眼睛的姑娘
⑹他一下子把报纸浸到了咖啡里,把一个羊角面包往腋下一夹就飞奔来到了街上。车上依然如故:他沉默不语,她埋头看报。
⑺又一天,出现了这则启事:
致从周一到周五乘坐六十路车往返,坐在第七排临窗位置,有一双忧郁的眼睛的姑娘:
您叫什么名字?
害羞的V先生
⑻再一次,阿其瓦多在早餐时得知了她叫玛佳丽塔。于是他又去刊登了这一条:
多美的名字!像花朵一样。
害羞的V先生
⑼在第二天日报的第三版,这个害羞的人读到:
致害羞的V先生:
是的,您看到了?
⑽就这样一则又一则启事,你来我往,他们开始互相了解。他们通过铅字谈论听过的音乐、喜欢的电影、昨天的午餐与今天的晚餐、对花园里的动物和小精灵的相同喜好、在政治或地理上的一致看法、冰淇淋的相同口味,以及在文学、鞋子款式或“ch”算不算一个字母等问题上的分歧。
⑾一个星期一,用眼角的余光看到她在抚摸着那天的启事,阿其瓦多精神一振。
⑿他假装不经意地看了一眼说:“真是疯了!不是吗?”
⒀“啊,是疯了,不过也很美。”
⒁启事依然一则连一则,结果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多米诺效应。忽然全城所有有着忧郁眼睛的姑娘都认为自己就是那个从周一到周五乘坐六十路车往返,坐在第七排临窗位置的女孩;而每个腼腆的单身汉都以为自己就是害羞的V先生。这样,像阿其瓦多那样有了心上人的人都鼓起勇气表白自己的爱,那些有着忧郁眼睛的姑娘都仔细地观察谁会是自己害羞的王子,然后她们总是会发现有人在暗恋自己却羞于表白。
⒂这样成就了一对又一对有情人。报纸标题新闻中公布的相爱的人的数量不断增长,害羞的人和有着忧郁眼睛的人的数量则持续下降。在第三版,启事仍在继续。
⒃同时,阿其瓦多和玛佳丽塔在车上也开始交谈了。她给他读各种消息,他则谈谈自己的看法。他们也谈论那些启事。例如,谁会是害羞的V先生和从周一到周五乘坐六十路车往返,坐在第七排临窗位置,有一双忧郁的眼睛的姑娘?他们会住在哪里?他们是金发?是黝黑皮肤?是光头?是高是矮?是胖是瘦?他们有一天会相识吗?
⒄这样,他最终取得了她的信任;而她,开始喜欢每天的旅途中有他陪伴。因此,有一天阿其瓦多(还有全城的人)读到下面这则启事:
致尊敬的害羞的V先生:
我恳求您原谅,我不能继续如此。我有了喜欢的人,再让您幻想是不对的。希望您能理解。
从周一到周五乘坐六十路车往返,坐在第七排临窗位置,眼睛不再忧郁的姑娘
⒅全城人都焦急地等到了第二天。在公园、酒吧、办公室、街角和公交车上,人们读到:
致从周一到周五乘坐六十路车往返,坐在第七排临窗位置,眼睛不再忧郁的亲爱的姑娘:
我理解您。您不必道歉。希望您喜欢的人能使您非常幸福。
再会。
害羞的V先生
⒆启事不再出现。
⒇阿其瓦多在旅途中不再沉默。玛佳丽塔也不再埋首日报。
【小题1】请阅读第⑶-⑼段中细节和启事,概括其反映出来的阿其瓦多的心理变化。
【小题2】结合全文,赏析青年阿其瓦多具有的形象特点。
【小题3】报纸第三版启事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这一种情节设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4】探究小说的多重主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小题。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盘石上的时候。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一九六三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消消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小题1】第一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小题2】“我们”所代的是什么?
【小题3】“叛乱的旋风”指什么?
【小题4】“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一句中“错误的做法”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神奇感   英毛姆
①一整天我都在沿江而下。张骞曾追溯过这条河的源头,他行驶无数日之后,才到达一个城镇:他看见那儿有一个年轻女子在织布,一个青年正牵着一头牛到河边饮水。他问这是什么地方,少女将手中的织梭朝他扔去,叫他拿回去问星象家严君平,便会明白到了何处。他果然这样做了,君平立即认出那是织女的织梭,并进而声称,他在张骞手接织梭那天的同一个时辰,看见一颗星宿犯位,闯进了织女星与牵牛星之间。于是,张骞才明白自己已经上溯到银河尽头了。
②自然,我没有行驶那么远。整整七天,我雇的五个划桨手站在船舷边不停地划桨,此刻我的耳边还仿佛听见桨柄支在木桨架上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单调声音,船不时经过浅水河面,擦着河床的石头轧轧作响,船身也在晃动。这时两三个桨手把毛蓝裤管直卷到膝盖,从船舷翻身下水,吆喝着把平底船掀过浅滩。有时我们驶到激流要津,这虽然比不上长江里的惊涛骇浪,但河水湍急,需要召唤纤夫来拖这帆船。我们一齐下船,帆船在叫喊震天的号子声中突破激流,又进入风平浪静的河面。
③现在夜深人静,我雇的船夫一齐挤在我们黄昏停泊后才收拾出来的前舱里,呼呼沉睡。竹席搭在三根木拱上便构成了我一周来的起居室和卧室。一端用假型板封住,木板草草拼上,板间漏出大条大条的缝隙,吹进嗖嗖的寒风。另一端是船夫住的地方,这些健壮的粗汉,白天划桨不停,晚上呼呼大睡,掌舵人也在其中,他从早到晚站在一条当作舵的长桨旁边,穿一件褴褛的蓝布长衫,套上一件褪色的灰布棉衣,头上缠一条黑布帕。除了床,我的舱室内无一物,一只像是盛汤用的浅钵里燃着木炭,因为天很冷;一只装着我的衣物的箱子当了我的桌子,一盏马灯悬在拱木上,随着水的晃动轻轻摇曳。船舱顶篷很低,连我这样个头不高的人都只能勉强直起身。(我以培根的话自慰,高人同高屋一样,顶头常遭殃。)沉睡的人中有一个开始更加大声地打鼾,大概是吵醒了旁人。我听见说话的声音,但很快又归于安静,打鼾的也停了,我周围又陷入一片寂静。
④这时我突然感到,我一向追求的神奇气氛就在面前,几乎逼近我的身躯。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像是艺术给人的特殊魅力,但这种离奇的感觉只可意会完全没法言传。
⑤我一生中常常遇到离奇的情境;但只在回顾之际,将它们与我认为的神奇事物相比,才会显得不同寻常。当我和一位倾国倾城的女演员跳过舞,或穿过了挤满伦敦名流的大厅之后,我才会意识到那也许是了不起的经历。在战斗中,当我不处于巨大的危险,我可以津津有味地观察周围的事态。我曾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向太平洋上的珊瑚岛驶去,那景色的美妙使我心旷神怡,但只有到后来,喜悦之情才会同神奇之感携起手来。真正使我感到神奇的境遇,别人会认为没有多少神奇可言。我记得那是一天晚上,我在法国布列塔尼海边的一间茅屋里打纸牌,隔壁房里一个老渔夫奄奄待毙,女主人说他会随着潮退而断气。屋外是暴风雨,狂风扑打着窗户,这位在海上饱经风霜的老斗士的最后时刻似乎与此番情景相宜。巨浪冲向岩石,撞击出雷鸣般的轰响。我忽然感到一阵狂喜,明白那便是神奇感。
⑥而现在,同样的狂喜攫住了我,神奇感又一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眼前。来得如此突然,真叫我迷惑不解。我不知道它是从马灯投在竹顶篷上的阴影里爬出来的呢,或是从船舱敞口可以瞥见的河面上飘过来的?我好奇地走到船尾,想弄明白这不可言喻的欢乐是什么造成的。沿岸停泊着六七条木船,桅杆高耸,表明它们是上水船。每条船里都静悄悄的。船夫已入睡很久了。夜并不漆黑,尽管天上有云,却是满月之夜,只不过罩上朦胧月色的河面显得有些阴森。对岸的迷雾模糊了岸上的树木。这的确是一幅令人销魂的夜色,但并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也不存在我所探索的东西。我折身回舱。等我直入竹篷舱内,造成那一切显得非凡离奇的魅力消失了。唉,我太痴,为了探索蝴蝶的美的所在,竟然将其撕成了碎片。不过,我仍然感到我的船舱,盛炭火的浅钵,那盏马灯,甚至包括我的行军床,都还残留着一丝儿欢愉。我不可能以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它们了,因为我曾在一瞬之间体验到它们的神奇。
【小题1】有人认为第①段与后文关系不大,有人认为这正是一个西方作家在叙述中国见闻时独特的视角。你认为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2】分析本文的结构思路。
【小题3】第⑤段写老渔夫去世时作者感到一种狂喜,推断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小题4】结合第⑥段画线句,评析本文表现的“神奇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幸存者

美休·B·卡夫

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盯在那条狗的身上。在这座漂流的冰岛上,除了高耸的冰山之外,没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们两个了。

在那次撞击中,诺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他只救起了心爱的猎犬——尼奴克。如今,一人一狗被困在冰岛上,相互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对方。

诺尼以往对尼奴克的爱绝时是真实的,真实得如同此刻的饥饿、夜晚的寒冷以及那只受伤的脚上咬啮着的痛苦。然而家乡的人在荒年不也屠杀他们的狗来果腹吗?不是吗?他们甚至想都不想一下就做了。

他告诉自己,当饥饿到了尽头一定要觅食。“我们二者之中注定要有一个被对方残杀,”诺尼想,“所以……”

他无法徒手捕杀那只狗。尼奴克的凶悍有力远胜于他。此刻,他急需一件武器。

他脱下手套,把腿上的绷带拆下来。几个星期前,他弄伤了自己的腿,用一些绳索和三片铁板绑成了绷带。

他跪在地上,把一片铁板插入冰地的缝隙里,并且使劲地用一片铁板在上面磨擦。

尼奴克聚精会神地看着他。诺尼仿佛能感觉到它那炯炯的眼神正放出愈发炽热的光芒。

他继续工作,并且企图使自己忘记磨它的目的。那片铁板现在已经有一面的刃了,并且越磨越锋利。太阳升起时他刚好完成了工作。

诺尼将那新磨的尖刀从冰地里拔出来,用拇指抚拭着刀刃。太阳光从刀面反射过来,几乎使他一时眼花目眩。诺尼把自己完全变得残酷起来。“到这里来,尼奴克!”他轻轻地叫着。

狗疑惑地看着他。“过来,快!”他唤着。

尼奴克走近了一点。诺尼在它的眼神中看到恐惧,从它沉滞的喘息和蹒跚、笨重的脚步可以得知它的饥饿和痛楚。他的内心开始哭泣了。他痛恨自己,但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尼奴克越来越近了,保持着它的警戒。诺尼感到喉间一股浓重的呼吸,他看出它那两只眼睛好似两股痛苦哀怨的井泉。

现在,就是现在!快攻击它!

诺尼跪倒在地上的身体因一阵激烈的哽咽而颤抖着。他唾骂着那把尖刀,把它疯狂地往远处掷去。他空着双手,颠踬地向狗爬去,终于倒在雪地里。

狗发出凶狞的咆哮,环绕着他的身体走动,诺尼现在充满了恐惧。

掷出那把刀子之后,他便毫无防备。诺尼现在虚弱得毫无力气反抗。

他的性命就好像悬在尼奴克面前的一块肉,而它的眼中充满了饥饿。

狗绕着他徘徊,并且开始从后面匍匐前进,诺尼现在听到那饥饿的喉头发出咕噜

咕噜的吞咽唾液的声音。

他闭上眼睛,祈求着这次的攻击不要太痛苦,他感觉到它的爪子踏上他的腿,尼奴克渐热的喘息逼近他的脖子,一股强烈的气流聚集在他的喉头。然后,他感觉到一条热热的舌头轻轻地舔着他。

诺尼睁开眼睛,怀疑地注视着尼奴克。他伸出一只手臂把它和自己紧紧地抱在一起,悲伤地开始呜咽……

一小时之后,一架飞机从南方起飞,上面一位年轻的驾驶员在沿着海岸巡逻,他往下注视着那片漂流的浮冰,在冰山的正上方盘旋,此时,他看到一道刺眼的闪光。

那是阳光在某件物体上反射出的光芒。他的好奇心渐渐升起,他降低了高度,沿着冰山盘旋。此时,他发现在冰山的阴影之中有一对黑色的影子,从形状上来看似乎是人类,仿佛那影子有时还分成两个。他把飞机降落在水边,开始巡查,发现了那两个影子,一个人和一条狗,那个男人已经昏迷不醒,但确信还活着,那只狗呜呜地在一旁哀鸣,已经虚弱得不能移动了。

那道引起驾驶员注意的光芒,就是那把磨得雪亮的尖刀,它挺直地插在不远的雪地上,在风中微微地颤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情节设计颇具匠心,既有线索的设置,又有悬念的制造,故事情节紧凑,波澜起伏,情节在人和狗的命运悬念中发展,牢牢地抓住了读者,引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B.本文对狗的描写也十分细致,既有神态描写,也有动作描写,尤其是多次描写到狗的眼神,作者想借此来衬托出主人公无助、矛盾,内疚等心理活动。
C.本文将人和狗进行了对比,在同样饥饿的状态下,人一开始想过杀狗自保,而狗却始终守护主人,表现了人的自私与狗的善良,突出了“人性本恶一的主题。
D.本文结尾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彩,雪地上挺直插着的尖刀,如同特写镜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撞击着人们的心愿,同时留下了艺术的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题2】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简要分析。
【小题3】那把新磨的尖刀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红色玻璃球
美国威廉•贝纳德
①在美国艾达荷州东南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名叫米勒斯的菜商。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米勒斯先生在路边摆了个小菜摊,人们下班的时候路过这里,顺便采购一些新鲜的蔬菜,那个时候,钱和食品非常匮乏,所以,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十分流行。
②镇上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经常到米勒斯先生的菜摊跟前晃悠。当然,他们不想买菜,只是来欣赏一下那些当时非常珍贵的物品。尽管如此,米勒斯先生也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就像招待每个到这里买菜的大人一样。
③“你好,巴里!今天过得怎么样?”
④“你好,米勒斯先生,我过得不错,谢谢。这些豌豆看起来真新鲜。”
⑤“是的,巴里,你妈妈身体好点没?”
⑥“是的,正在好转。”
⑦“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
⑧“不,先生,我就是看看,这些豌豆真的很不错!”
⑨“你想带点回去吗?”
⑩“不,先生,我没有钱。”
(11)“可以用东西交换啊!你有什么东西跟我换吗?”
(12)“哦﹣﹣﹣我只有几个刚赢来的玻璃球。”
(13)“是吗?给我看看。”
(14)“给,你看,这个多漂亮。”
(15)“嗯,是这样的。不过这是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你家里有红色的吗?”
(16)“好像有。”
(17)“这样,你把这袋豌豆带回去,下次把那个红色的玻璃球带来。”
(18)“一定,谢谢你,米勒斯先生。”
(19)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是,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她很熟悉这些“交易”,也很理解丈夫的行为。除了巴里,镇上还有两个穷孩子,他们的家里拿不出钱来买菜,也没有值钱的东西来交换。为了帮助他们,又显得自然,米勒斯就这样假装和他们为了一个玻璃球进行谈判。就像这次巴里有个蓝色的玻璃球,可米勒斯先生却想要红色的,下次他带红色玻璃球来的时候,米勒斯先生又想要绿色或橘红色的了。当然了,每次打发这个男孩回家的时候,总会让他带上一袋新鲜的蔬菜。
(20)许多年以后,米勒斯先生去世了。镇上的人全都来向他的遗体告别,并且向米勒斯太太表示慰问。在长长的告别队伍的最前面,站着三个引人注目的年轻男子,一位身着军装,另两位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衫,头戴礼帽,十分体面庄重。米勒斯太太站在丈夫的灵柩钱,年轻人一个一个走上去拥抱她,低声安慰几句。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这三个年轻人就是当年和米勒斯先生用玻璃球交换蔬菜的穷孩子。他们告诉米勒斯太太,当年他们是多么感激米勒斯先生,感谢他当年换给他们的蔬菜。
(21)现在,米勒斯先生不用再和他们为了玻璃球的颜色和大小讨价还价了,这三个孩子也不用再靠他的救济度日,可他们一生都会记住他。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在他已经失去生命气息的右手里,正握着三颗亮晶晶的红色玻璃球。
(选自《中国学生必读的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小题1】阅读这篇小说,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两个主要情节。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米勒斯太太怎样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①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是,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
②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
【小题3】阅读第③~⑱段,指出这部分文字运用的描写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为什么米勒斯先生是“最富有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