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红色玻璃球
[美国]威廉•贝纳德
①在美国艾达荷州东南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名叫米勒斯的菜商。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米勒斯先生在路边摆了个小菜摊,人们下班的时候路过这里,顺便采购一些新鲜的蔬菜,那个时候,钱和食品非常匮乏,所以,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十分流行。
②镇上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经常到米勒斯先生的菜摊跟前晃悠。当然,他们不想买菜,只是来欣赏一下那些当时非常珍贵的物品。尽管如此,米勒斯先生也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就像招待每个到这里买菜的大人一样。
③“你好,巴里!今天过得怎么样?”
④“你好,米勒斯先生,我过得不错,谢谢。这些豌豆看起来真新鲜。”
⑤“是的,巴里,你妈妈身体好点没?”
⑥“是的,正在好转。”
⑦“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
⑧“不,先生,我就是看看,这些豌豆真的很不错!”
⑨“你想带点回去吗?”
⑩“不,先生,我没有钱。”
(11)“可以用东西交换啊!你有什么东西跟我换吗?”
(12)“哦﹣﹣﹣我只有几个刚赢来的玻璃球。”
(13)“是吗?给我看看。”
(14)“给,你看,这个多漂亮。”
(15)“嗯,是这样的。不过这是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你家里有红色的吗?”
(16)“好像有。”
(17)“这样,你把这袋豌豆带回去,下次把那个红色的玻璃球带来。”
(18)“一定,谢谢你,米勒斯先生。”
(19)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是,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她很熟悉这些“交易”,也很理解丈夫的行为。除了巴里,镇上还有两个穷孩子,他们的家里拿不出钱来买菜,也没有值钱的东西来交换。为了帮助他们,又显得自然,米勒斯就这样假装和他们为了一个玻璃球进行谈判。就像这次巴里有个蓝色的玻璃球,可米勒斯先生却想要红色的,下次他带红色玻璃球来的时候,米勒斯先生又想要绿色或橘红色的了。当然了,每次打发这个男孩回家的时候,总会让他带上一袋新鲜的蔬菜。
(20)许多年以后,米勒斯先生去世了。镇上的人全都来向他的遗体告别,并且向米勒斯太太表示慰问。在长长的告别队伍的最前面,站着三个引人注目的年轻男子,一位身着军装,另两位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衫,头戴礼帽,十分体面庄重。米勒斯太太站在丈夫的灵柩钱,年轻人一个一个走上去拥抱她,低声安慰几句。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这三个年轻人就是当年和米勒斯先生用玻璃球交换蔬菜的穷孩子。他们告诉米勒斯太太,当年他们是多么感激米勒斯先生,感谢他当年换给他们的蔬菜。
(21)现在,米勒斯先生不用再和他们为了玻璃球的颜色和大小讨价还价了,这三个孩子也不用再靠他的救济度日,可他们一生都会记住他。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在他已经失去生命气息的右手里,正握着三颗亮晶晶的红色玻璃球。
(选自《中国学生必读的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小题1】阅读这篇小说,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两个主要情节。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米勒斯太太怎样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①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是,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
②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
【小题3】阅读第③~⑱段,指出这部分文字运用的描写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为什么米勒斯先生是“最富有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6 03:1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
“不在,先生,”他说,“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
“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
“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慈悲的上帝啊!”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节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
【小题1】说说甲文中加点的“淡然”一词的内涵。
【小题2】甲乙两文中划线句子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甲:_________
乙:_________
【小题3】乙文中通过年轻人之口交代格斯拉的死因对于主题表现有何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放走囚犯之后

(美)旺达·布拉德

我的父亲乔治·布拉德出生在密西西比州东北部乡下,一个小县,当地人称那里为人间天堂。父亲60多岁时,朋友劝他从政。他在市参议员选举中获得了压倒性票数,每个人都喜欢他。

他的职务是消防委员长,所做的不过是开会和议政。但是父亲喜欢参与,请电话公司把家里的电话和消防队的电话连接了起来。就这样,每次只要消防队的电话一响,我们家里的电话就会跟着响起来,而且如果不接它就会响个没完。接电话时不用说话,只要听着哪里着火了,然后派人去救。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火情,父亲就会去。他不懂救火,但是知道怎样鼓励年轻的消防员,他去给他们助威。

父亲这个年纪不敢再开夜车,我已经到了有驾照的年纪,就成了他的司机,有时凌晨三点就开车带他执行任务。

他当了几届参议员,大家劝他退了休。但是退休后,他非常怀念和消防员建立的友谊,消防队和警察局在同一座大楼,所以父亲也很想念那里的警员,也时常去那里看望他们。这是座小城,制度不很严格,警察们教会了父亲使用警用电台,他们有事或者生病时,就让父亲替值八小时的班。
一天,他去警察局值班时,惊讶地发现警察们捉住了一名罪犯,这在这座小城里可是少有的事。

那天上午,父亲没做别的什么事。他走到这个被捕的年轻人身旁,和他聊了起来,中午吃饭时,父亲给他买来了两块汉堡包。这个小伙子留着长头发,父亲有些看不惯,但是父亲感觉他是好人,想帮助他。下午一点多,父亲问他:“你看上去是个好小伙,怎么没人来赎你出去?”

年轻人说:“我昨晚醉酒开车,警察把我关在这里,家里人还不知道。”

父亲问:“你要出去得交多少钱?”他说:“我得交200美元罚款。”父亲说:“你为什么不让家人来交罚款呢?”他说:“我爸也许会给我交罚款,但是我怕他接到警察局打去的电话会吓一跳。”

父亲在警察局的唯一职责是接听警用电台,但是父亲沉思了一会儿,对他说:“我放你出去,你回家朝你爸要200美元,然后回来交罚款,怎么样?”

年轻人说:“我住在密西西比州科林斯,在这里北边20英里。他们扣了我的车,我回不去。”

父亲说:“是那辆蓝色雪佛兰吗?”他说:“是,先生。”父亲说:“它就停在停车场,我看能不能找到钥匙。”

父亲翻了一下办公桌的抽屉,找到了车钥匙,他不但放了罪犯,还把车还给了他。年轻人离开时,父亲对他说:“如果是我,我不但会朝我爸借200美元,还会再多借5美元剪剪头发。”

下午4点,警察们回来换岗,进来时发现罪犯不见了,大吃一惊。他们问父亲那名罪犯去哪儿了。

父亲一边整理他的文件一边说:“我放他回家了。”

警官问:“您怎么把他放了?”

父亲回答:“我看他像个好人,他回家取200美元,一会儿就回来。”

警官的脸色缓和了一些,他知道父亲的为人,他们都视父亲为长辈。警官说:“好吧,有事我们担着。”说完,他和另外几名警察商量,怎样处理好这件事,又不至于让父亲丢了这件差事。有的说找局长求情,有的说可以毁了案宗,就当没抓过这个年轻人。

父亲没有理睬这些,他说:“不用,我相信这个男孩会回来的。”

警官说:“您怎么知道他会回来?您又不认识他。”

父亲的回答很简单:“他说过他会回来的。”

5点下班时间,年轻人没回来。5点15分,警察们劝父亲回家,父亲坚定地回答:“不,我要等他回来再回家。”

正说话间,门开了,那个年轻人走了进来,一头短发,精神了很多,警察们都没认出他,问他来干什么。年轻人说:“抱歉,我想交罚款。”年轻人一张张数钱时,警察们没说话,给他开了收据。交完钱,年轻人转身向外走,到门口时他似乎才想起来这是在警察局,他转回身对父亲说:“布拉德先生,抱歉,我在理发店排了半天队,所以回来晚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主要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如父亲与年轻人的交谈以及父亲与警察的交谈,就反映出父亲作为一名老警察,工作经验丰富,老成持重。
B.这篇小说擅长通过侧面描写来塑造父亲的形象,如消防员、警员等与父亲共过事的人,都对父亲有高度的好评和极高的推崇,从侧面反映出父亲的为人品质。
C.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从儿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行文,语言更显得亲切自然,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生动,富于感染力。
D.小说故事情节虽说简单,却平中见奇,具有一定的波澜。特别是父亲擅自放走囚犯之后的情节,围绕着“囚犯能否归来”这一矛盾来展开,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小题2】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对于父亲擅自“放走囚犯”之举,有人认为失于草率,有人则认为入情入理,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②“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③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④“有人来。”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谁啊?”“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你要干什么?”“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滚开!”

⑤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⑥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房主人从呆愣中酲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⑦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⑧“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⑨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用作本文的标题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冬夜
B.雪花
C.雪夜
D.夜梦
【小题2】文中通过老夫妇富有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活着的“假象”,这“假象”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概括出来。
【小题3】文中第②节中对老夫妇俩在火盆边烤火时的一番对话描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做简要的分析。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篇幅虽短小,但情节曲折离奇,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品的结局,给人突然转变的奇特感受,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文中老人全部的希望和爱都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却始终没有从失去儿子的悲伤中摆脱出来,本文通过老人的对白表现出对至死不渝的真挚亲情的歌颂。
C.文章对雪景的淡出淡入的处理贴切自然,并通过朴素平淡的语言来凸显深情。而自然平淡的语言增强了作品的亲和力,读来如临其境。
D.文中老夫妇异乎寻常的行为举动,深藏着老夫妇的内疚之情和作者对家庭教育的反思。
【小题5】文中首尾两处划线的句子都是对雪花的描写,请分别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也别相信

俄罗斯米哈依尔·米盖诺夫

对于施普里金来说,每年的4月1日都很倒霉。同事们一次次地编造谎话捉弄他,而施普里金每次都会不折不扣地相信。就这样,他为自己的天真幼稚不断付出代价。

他心里说:“哼,这一次嘛,你们休想再愚弄我!”

清晨,施普里金上班时,对那些鬼把戏已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同事们都在低头忙于自己的事情,谁也没有理会他。他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看似在埋头处理着文件,但心却一直提防着。果然,接下来有同事告诉他,经理让他去办公室,他没有理会。有人说他西服后背上有灰尘,他也没有去拍打。甚至有人喊叫说,商店里来了一批紧俏的家电,他也没跑去抢购。当程序员古谢夫尖叫着喊“着火啦”,他甚至连头都没有抬一下。

同事们都很扫兴,他们没想到施普里金这样无动于衷。

九点半的时候,施普里金的电话响了起来。打电话的竟是他朝思暮想的大学同学卡佳。施普里金曾经狂热地追求过她,但卡佳始终不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这让他耿耿于怀。今天,让施普里金没料到的是,她竟主动打来电话,约定晚上8点在街心花园见面,说要告诉他一个很重要的决定。

“你来吗?”她满怀期望地问道。"当然,我一定去,卡秋莎!”他激动得声音有些颤抖,双手几乎拿不稳话筒。

“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劲儿?”冷静下来后,施普里金想,“让我就这样相信你?我痴情地追求了你3年,你始终不冷不热的,怎么突然今天,4月1日,主动约会我呢?哼,傻瓜才会去和你约会呢!”

十一点半的时候,科斯佳·伊格鲁诺夫飞闯进办公室,他手里晃动着刚到的《消息报》。今天是彩票开奖的日子。

“诸位,请检查一下你们的彩票,看有没有中大奖的?”

施普里金从自己的办公桌抽屉里掏出那唯一的一张彩票,机械地读出号码和序列号。同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哼,接下来他肯定要说我中奖了!”

果然,科斯佳一个一个地把那些数字与报纸上的对照,他的眼睛突然瞪得很大:

“老家伙,祝贺你,你中了一辆‘亚瓦’摩托车。哈,你真走运!一定别忘了请客哟!”

整个部门的人都跑到报纸前,低下头仔细看那些数字,几乎同时,发出一声赞叹:

“呀,你真行!”

只有施普里金看透一切似的说道:“嘿,我清楚你们的把戏!”然后,把那张彩票撕得粉碎,手一扬,抛向了空中。人们一阵惊呼。

午饭后,工会主席给他打来电话,叫他去领疗养证。主席说,考虑到他工作多年,一直受胃痛的折磨,决定批准他到著名的疗养胜地去度假,医治胃病。

他不假思索地用冷冰冰的声调告诉工会主席:“我没病,也不需要什么疗养,让那疗养证见鬼去吧!请你别再来烦我!"

第二天,施普里金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他心想,上帝保佑,愚人节总算过去了,一切都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了。

然而,对他来说,第一个考验是放在他桌上的前一天的《消息报》,不知是谁用粗重的笔把那中奖的号码和序列号圈了起来,没错,那确实是自己那张彩票的号码,那组号码他太熟悉了。

第二个考验来自于科斯佳·伊格鲁诺夫,据同事们说,他取代施普里金去了著名的疗养胜地度假。那是唯一一张疗养证,单位里的人们做梦都想得到它。

最后的考验,对于施普里金来说,是卡佳的电话。她的鼻音很重。她告诉施普里金,昨晚,她站在大风中的花园里一直等着他,等了两个多小时,冻感冒了,她终于明白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希望施普里金以后别再去打扰她的生活,永远不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因过于天真幼稚而屡次在“愚人节”被别人愚弄,之后变得敏感多疑,不愿相信别人的小人物。
B.小说记叙了主人公在愚人节被同事、工会主席、大学同学愚弄的事件,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相互愚弄的社会怪象。
C.小说塑造了办公室同事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个别人物也做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眼睛突然瞪得很大”的科斯佳。
D.小说主人公最终没逃开被愚弄的命运,这个结局既让人觉得滑稽可笑,又充满悲剧色彩,引发人们笑后的思考。
【小题2】小说在情节设置上颇具匠心,请结合作品,至少从三个方面赏析小说。
【小题3】请结合对小说全文的理解,简析小说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