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城市的雾与霾

汪韬 董棣

①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似乎没有哪座名山不以雾为奇绝。除了这些以雾闻名的风景胜地,在中国还有一座城市也以雾著称,这就是“雾都”重庆。而据重庆气象部门统计,近50年来,重庆的雾在减少,20世纪70、8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在50天左右,到90年代就减少到30~40天了。气象部门说雾少了,为什么人们却感觉不到呢?另一份研究结果给出了答案:统计分析表明,重庆的浓雾呈逐年减少趋势,强霾呈逐年上升趋势。

②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气象学上对雾的解释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一公里的天气现象。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或者水分子本身相互黏结形成水滴或冰晶,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

③我国对于灰霾的科学定义却只能追溯到十年前:2002年,中国气象科学家首次将国外文献中的“Gray Haze”直译为“灰霾”。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给出了技术性的判识条件:“当能见度小于十公里,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天气现象称为雾,相对温度低于80%的为霾。80%~95%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变呢?

④中国气象局研究员吴兑指出了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我们原来认为重庆是‘雾都’其实是误解。重庆由于二战的军工开发和建国后的军工建设,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把重庆误认为是‘雾都’。”

⑤近年来,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被冠上了“雾都”的名号:2011年10月,郑州连续三天雾气笼罩,早晨能见度更是降到仅有200米左右;2011年11月5日,西班牙《阿贝赛报》有文章指出,“中国的首都正在与伦敦争夺‘世界雾都’称号”;2011年11月,乌鲁木齐一周七天有六天都被大雾笼罩;在微博中以“广州+雾都”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四万余条搜索结果。

⑥中国近50多年来雾日和霾日的变化研究表明,大部分地区雾日的变化并不明显,那么这些所谓的雾天增多了,实际上都是霾天增多。霾会造成“雾蒙蒙”之感,是因为它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主要是因为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家族被称为总悬浮颗粒物,其组成部分中的PM2.5在2011年迅速蹿红。

⑦PM2.5受到如此重视不仅仅因为它是灰霾的元凶,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据调研,PM2.5超标后,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人数要增加1%~6%或7%,高血压病的急诊人次要增加5%。

⑧毫无疑义,中国的“霾都”已经越来越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多中。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包括华北、黄淮、江淮、江南、江汉、华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这些经济和工业较发达的地区,霾日都呈现出增加趋势,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这种趋势恐怕也很难发生改变。

⑨一位外国摄影师,在中国某地上空拍下了这样一幅照片:浓厚的雾霾将整个城市笼罩得严严实实,只有两个高耸的烟囱从雾霾层中探露出来,烟囱口中还不断地冒着白烟,为下面的雾霾层做着“贡献”。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②③自然段引用了权威的说法并以浅显的文字分别诠释了雾和霾各自的特征,帮助读者对雾和霾形成科学的认识。
B.第④段援引吴兑的话,解释了重庆成为“霾都”的原因,照应第①段,说明了重庆被称为“雾都”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解。
C.由PM2.5组成的颗粒物在大气中的散射,会降低能见度,造成“雾蒙蒙”之感,这些颗粒物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D.第⑨段介绍外国人在中国某地上空拍下的照片的内容,形象地告诉人们,工业污染仍然是造成城市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E. 文章从气象、地理、历史以及医学等多方面科学地探究了霾的形成和一些城市变成“霾都”的有关原因,引人深思。
【小题2】文章多处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分析这种方法的作用。
【小题3】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本文具有怎样的价值意义?请结合文本探究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5 09:44: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人画是世界上唯一由知识分子所建构的绘画形态,并以其长达1000多年的演化发展过程,占据了中国美术史的煌赫篇章。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不少士大夫参与绘事,其中可见顾恺之、宗炳、萧绎那样的文化名人。到了唐末五代,擅画的文人更多,他们凭借自己的文化修养,使绘画品质得到很大提升。
北宋中后期,两股力量对文人画的独立自主起了关键作用。其一是五代以来得到迅猛发展的山水画,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文人隐逸精神的滋养,那些引领潮流的山水画大家,如荆浩、李成、范宽等,往往本身就是文人画家的代表。其二是另一批喜爱绘画的仕宦文人,如文同、苏轼、米芾等,避开了繁难琐屑的习惯性画法,而用“墨戏”的简捷方式,进行大胆的艺术实验。如果说后一股力量来自于业余画家队伍,极大地刺激了文人画家们逐鹿画坛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话的勇气;那么,前一股力量来自于专业画家阵营,以其坚实而高迈的学术品位充实着文人画的价值理想。随着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加上金元时代大批文人赋闲而成为画坛中坚,原来由画工和宫廷画师主宰的人物画及其叙事手法渐趋衰落,更多带有象征意味,富于表现性的山水画和花鸟画繁荣起来,并且在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手中呈现为水墨写意形态,从而与非文人画往往重色彩、多工致的情形拉开了明显距离。
元初的赵孟頫是文人画走向成熟的枢纽人物。在他的启示下,元季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人的山水作品,建构了文人画的规范图式,并以高情逸致的价值取向和书法化的笔墨趣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明中期由沈周、文徵明领衔的吴门画派的兴盛,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陈淳、徐渭那种注重主观表现色彩和即时把握方式的纵逸画风,标志着文人画图式在花鸟画领域的确立。从此之后,文人画以压倒性优势入主中国画坛,使得宫廷画师和民间画工也多以沾溉文人画余泽为荣。
变化是永恒的存在。文人画之所以区别于常规绘画,是以其“畅神”“适意”“自娱”“寄乐”的私密化、书斋化取向为价值内涵的。然而,随着它的规范图式渐趋确立,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自适自娱、私交酬唱变为面向大众、走入市场,公共化和普适化这种曾经作为文人画对立面的价值选择,便又重新占据文人画发展的主导地位。从扬州八怪到海上画派,文人画的谐俗色彩日益浓厚,而非文人画家对文人画的攀附吸收现象又愈演愈烈,文人画与非文人画在艺术形态上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经过20世纪的巨大社会变革,传统士大夫为现代知识分子所取代,中国文人画这个世界艺术史上的孤例,也就走向终结期。
(摘自卢辅圣《超越的艺术——中国文人画简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有顾恺之等这些士大夫参与绘画,文人画才占据了中国美术史的煌赫篇章。
B.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大家和喜爱绘画的仕宦文人对文人画的独立自主起了关键作用。
C.以文徵明等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兴盛是建立在赵孟頫的山水画作基础之上的。
D.文人画规范图式确立,社会影响力扩大,使公共化和普适化成为了文人画发展的主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呈现了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它走向终结的原因。
B.文章把文人画独立的关键归功于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这两股力量分别来自于专业画家阵营和业余画家队伍。
C.文章认为文人画以压倒性优势入主中国画坛的标志是文人画图式在花鸟画领域的确立。
D.“变化是永恒的存在”一句中的“变化”具体指文人画的价值取向和与非文人画界限的变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历朝历代文人参与绘事,就不可能诞生璀璨耀眼的中国文人画。
B.金元时代文人画作与重色彩、多工致的非文人画拉开距离,说明金元时代的文人对文人画的独立起了重要作用。
C.宫廷画师和民间画工多以沾溉文人画余泽为荣,可见非文人画已经退出当时中国美术的舞台。
D.文人画如果固守私密化、书斋化的价值取向,就难以面向大众、走入市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停不下的艺术追溯
——林风眠:中西巧调和
今天的梅州,是广东东北部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然而,在距离梅州市区20公里外的西阳镇阁公岭村,却依稀能看到100多年前留下的痕迹。这栋略显破旧的宅院,就是林风眠出生的地方。
在林风眠5岁时,家里把他送到了本族开设的立本学堂,读书认字,既是石匠又能画几笔的父亲还教他临摹《芥子园画谱》。在这种临摹中,林风眠接受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启蒙教育。
1915年,15岁的林风眠踏进了梅州中学的大门,在这里,林风眠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美术老师梁伯聪,正是这位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个能书善画的秀才,将林风眠引向了艺术的新天地。求学期间,亲朋从南洋带回的一些外文书籍,也让林风眠好奇不已。书中那些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西洋画插图,使得从小临摹惯了《芥子园画谱》的他,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艺术世界并心迷向往。
4年后,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他和林文铮一起登上了开往法国的邮轮。在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林风眠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与思想的双重启蒙。对艺术的理解和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不再是儿时临摹或少时喜爱的西洋画片,而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思考。林风眠独特的绘画天赋使杨西斯惊叹不已,于是就推荐他到巴黎美院。1924年5月21日,第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共和国广场的莱茵宫开幕,他的作品引起轰动。此时的林风眠,在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中西调和的基本艺术面貌。
约两年后,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不久,林风眠发表了《谈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他以论述艺术是如何构成的、东西艺术根本之异同等问题为基础,正式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力图在复兴东方艺术和调和东西艺术之间寻求新路。
为了实现“中西融合”的艺术理想,林风眠可谓殚精竭虑。他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艺术名家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王朝闻、苏天赐等都是林风眠的学生。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
1927年5月11日,林风眠组织本校师生召开了一场在当时国内规模相当大的艺术展。由于部分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激怒了奉系军阀,林风眠被迫辞去校长之职,离京南下,担任了由蔡元培亲手创建的杭州国立艺专第一任校长。执掌杭州国立艺专的十年,也是林风眠实践自己调和中西艺术理想的十年。这一期间,林风眠用象征手法创作了大型油画《人道》《悲哀》《死》《人类的痛苦》《渔村丰收》等作品,风格一如他“中西调和”的探索,造型简约,大笔触粗线条,色调强烈而凝重。
后来林风眠移居到了上海,他就像个苦行僧一样,不问世事埋头作画,在清苦孤寂中继续着中西艺术调和的探索。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林风眠终于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孤独、忧郁和磨难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林风眠,但是,在他的笔下,却衍化出了寂静的山川,仿佛一片超现实的梦乡。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8日)
相关链接:
①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法国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林风眠不是个守规矩的“好学生”,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离经叛道的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美术馆和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唐三彩、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
(《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
②林风眠曾对人讲:“在北京和杭州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一点人气几乎耗光了。你必须真正生活着,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首先是‘人’,彻底‘人’化了,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
③“林风眠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融汇了东西方的优点,能够创造一种崭新的、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他是一个独领风骚数百年的领袖型、旗手型的人物。”
——中国美术学院原校长肖锋
“他奠定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基础,他之后的赵无极、吴冠中等人都是追随他的道路的。没有林风眠,中国绘画就缺少一个走向现代艺术的大师。”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林风眠成为中国“百年巨匠”之一并不是偶然的,原因在于他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并且他身体力行,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B.林风眠的创作融汇了东西艺术之长,创造了自己画作独特的面貌,他没有忘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没有真正的人味,作品就没有生命活力。
C.林风眠在中国绘画尤其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作品兼有欧洲现代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之长,造型简约,色调强烈而凝重。
D.绘画是林风眠安身立命的凭借,是他毕生的终极追求,更是他表达强烈情感的媒介。他借助绘画表达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思索、对身边人和事的爱。
【小题2】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风眠从小在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又在梁伯聪、南洋回来的亲朋等人的影响下关注西方的艺术世界,这为他日后进行中西调和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B.林风眠敢于打破常规,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欣赏离经叛道的画家。当校长时他聘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打破艺术的崇高地位,提倡各阶级共享的艺术。
C.1919年,林风眠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接受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双重启蒙,从此踏上了绘画艺术中西调和的探寻之路。
D.林风眠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由他出国勤工俭学,作品在德国第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引起轰动,他在国内艺术展上借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等事可见。
E. 大成就须经得起大寂寞。移居上海的林风眠不问世事埋头探索,孤独、忧郁和磨难围绕着他,但他终于超越自我,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取得了巨大成就。
【小题3】简述林风眠在绘画方面取得成功的缘由,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特困户的荣耀

梁海謿

麦天脏人累人困人乏人热人烦人,好多人不愿过麦天,然而蛤蟆村吴矬子例外。吴矬子最巴望的就是麦天,最爱过的也是麦天──麦天给吴矬子带来全村没有的荣耀。

吴矬子是蛤蟆村惟一的特困户。吴矬子老伴死得早,儿子媳妇也害病而亡,家里只剩一老一小爷孙俩。老实巴交的吴矬子除了种地还是种地,日子过得窝囊,便被村里定为特困户,成为县委书记“一帮一、手拉手”活动的扶贫对象。每逢麦天,县委书记车水马龙来帮吴矬子收麦。吴矬子庄稼有人帮着,还能沾光登报纸上电视,与县委书记合影,神气得不得了,吴矬子咋能不像小孩儿盼过年一样盼麦天呢?

屈指算来,五年间已有三任县委书记来帮过吴矬子,哪一年吴矬子都跟着上报纸。吴矬子每年都把有他名字的报纸讨一张存着。小孙儿田田已上五年级,吴矬子没事的时候就让田田给他读那一篇篇报道,虽然日子没啥起色,但想想全村就他吴矬子因穷而能上县报,心里很是受用。

今年来帮吴矬子收麦的是新任县委书记王磊。吴矬子兴冲冲地迎候在村头。小孙儿田田也穿着烂背心和脏不拉叽的破裤衩,光着脚丫被爷爷拉在身旁。吴矬子那二亩坡地麦,不到中午就被王书记他们割光薅净。记者要为王书记和吴矬子拍照,王书记东瞅西瞅,没啥好景致,见地边有一棵弯腰槐,便拉吴矬子一道留影。吴矬子咂砸嘴说:王书记真好眼力。

临走,吴矬子央求王书记:报纸、照片一定给我留一份,我要珍存起来作纪念哩。王书记拍拍小田田的头说:一定,一定。吴矬子说田田:快谢谢书记伯伯。田田说:谢谢书记伯伯。并给王书记鞠了个躬。王书记笑着说:这孩子真乖。

又过了五六天,王书记来蛤蟆村检查麦收工作,顺便来到了吴矬子家。吴矬子知道王书记给他送报纸和照片来了,一脸皱纹笑成波浪,非让田田把报纸给书记伯伯读读,让爷爷这大老粗也听听。田田拿起报纸,看了几眼,两手往身后一背,像背书一样把文章从头背到了尾:

本报讯:6月4日一大早,县委书记王磊等领导一行20余人来到蛤蟆村,帮助特困户吴矬子收割麦子。王书记一边挥镰割麦,一边详细询问了特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抓住近期晴朗无雨的有利时机,帮助农民群众特别是军烈属和贫困户抢收抢打抢晒麦子,做到颗粒归仓,丰产丰收。同时,要认真解决好“三夏”中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好麦场防火宣传和各项服务,确保“三夏”工作顺利进行。

王书记两眼瞅着田田,露出一脸惊诧之色,鼓着掌连连称赞说:好记性,好记性,真是神通啊!就看这么一小会儿,竟能将几百字的文章一字不差背出来,不简单,不简单!又扭头对吴矬子说:你可得好好供养孩子上学,将来准是个清华大学的苗子。

田田被夸得不知好歹,说:这我早就会背了,爷爷每年都让我读几十遍呢。王书记“噢──”了一声,疑惑地问:这报纸刚刚印出来,你咋能年年都读几十遍呢?吴矬子连忙回屋,将珍藏在箱底的另几张报纸和一叠照片拿出来。报纸已经泛黄。王书记一张张摊开,仔细一看,差点背过气去。原来,田田刚才背的,竟是一篇5年前的报道!每年的报纸除日期和领导的名字不一样、标题横排竖排不一样外,内文居然一字不差,且都是头题。如果不是吴矬子把历年来的报纸拿出来炫耀,别说他王磊,怕是谁也难以觉察。再看照片,三位前任都像自己一样站在那棵弯腰槐旁与吴矬子合影,面上带着劳动之余幸福的笑意。

王书记抬起目光,环顾了一周吴矬子破败不堪的院落,心里如坠石般沉重。他又重新审视那几张照片,发现吴矬子张张都是那件黑蓝褂子。王书记无奈地摇了摇头,苦笑着说:这真是一处好风景啊!

吴矬子脑袋像点豆一样附和着说:对对,满山也就这一处风景!

田田对这些照片和报纸已看过多次,没了点兴趣,缠着吴矬子说:爷爷,你啥时候才给我买新衣服啊?

吴矬子说:去去,出去玩去!

(摘编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连用“脏”“累”“困”等六个形容词,表现麦天让人生厌的特点,与吴建子最爱过麦天形成反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小说通过神态、语言等细节刻画,塑造了一位贫穷落后、好逸恶劳的特困户形象,对于这一人物,作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C.小说标题“特困户的荣耀”,既指特困户吴矬子以能与县委书记合影登报而感到无比荣耀,又隐含着对县委书记等人的讽刺,意味丰富。
D.小说多用口语,“巴望”“沾光”“脏不拉叽”“割光薅净”等一系列词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平实质朴,颇有表现力。
【小题2】小说用一整段文字,写了田田从头到尾背诵报道的内容,请从情节和主题两方面,谈谈读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题3】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处王书记“苦笑着说:这真是一处好风景啊!”一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在当代,当越来越多的人把散文写作变成了一种养病的方式时,散文如何才能从心出发,吐露真言,便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否则,散文就容易落入旧话语模式里,要么人云亦云,要么昏昏欲睡。

‚a.个人精微的感觉,独特的心灵敏感,语言的及物能力,以及细节的准确力量,往往被悬置在一旁。b.今天,散文生产上的庞大数量之所以无法掩饰散文自身的贫乏,就是因为散文的写作普遍落到了公共话语的俗套之中,写作者援用的也多是被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暴力作用后的语言方式。c.真正的散文,最需要警惕的,就是依附在陈旧的话语制度上,平庸地谈论一些大而无当的公共话题。d.比如,当下追思古迹、缅怀历史的大散文获得了崇高的地位,赞美者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其中的文化关怀、悲悯之情,然而,这些文化关怀、悲悯之情又有多少来自于作者的独创?e.只有在语言中将自己那充满个性、自由且有锐利发现的感知贯彻出来,将文字引至思想、心灵和梦想的身旁.精神的奇迹才会在语言中崛现。f.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福斯特才有“假如散文衰亡,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所有最好的道路都将因此而切断”的说法。

ƒ贾平凹曾提倡“大散文”的概念,但我认为,这□□意在追求散文言说方式上的大,□□要倡扬一种散文精神的大境界、大气象。贾平凹自己就是这样实践的。他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规,整体上还给人许多开阔的想象。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如果反过来,事是大的,精神却是小的,那散文的气象和格局就完全不同了。当今流行的许多散文,其实就是这个套路,作者一下笔,就摆开了架势,见到一块石头或一个古迹,就从《诗经》或古希腊开始说起,不断地往历史或精神的高大结论上去升华,结果,我们一旦想在文字里感受作者自身的精神气象,却发现是一个结结实实的无。空的,没有根,甚至连自己的心都没有抖动一下。这样的散文日益泛滥,不过是在扩张散文本已十分严重了的语言造假而已。

④这些散文的弊病,有一个根本的症结,就是缺乏有力的物质外壳,只是一味地感怀,沉思,感慨,怨叹,激愤,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升华,朝一个假想的精神目标一路务虚下去,但我们一直看不到散文的物质基础究竟建基于哪里。没有物质性的散文,就像是没有身体的灵魂一样,是没有家的,不真实的,苍白而乏味。

⑤贾平凹的散文从平常心出发,以细节和事实见出精神的底色。他说自己得了肝病的窘况,“我有我的脸盆、毛巾、碗筷、茶缸,且各有固定的存放处。我只坐我的坐椅,我用脚开门关门,我瞄准着马桶的下泄口小便。他们不忍心我这样,我说:这不是个感情问题!我恼怒着要求妻子女儿只能向我作飞吻的动作,每夜烧两盘蚊香,使叮了我血的蚊子不能再去叮我的父母,我却被蚊香熏得头疼。”(《人病》)

⑥这种我称之为散文的物质外壳的部分,是呈现散文精神的基础,也是连接作者与散文之间血脉的关键,它可能是琐碎的,实在的,不经意的,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今天的散文似乎并不缺少精神性的抒写,缺的正是有价值的物质元素。

⑦散文光有物质外壳当然是不够的。好的散文,在物质元素之上,还有作家的精神发现和心灵看法,可这也必须是与散文的物质性相结合而生的。

(节选自谢有顺《散文的背后站着一个人》)

【小题1】联系下文,第段“人云亦云”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第‚段语序已经打乱,请将它们重新排序:
A.a b c e f d
B.c f b d e a
C.c e f b a d
D.b a d f c e
【小题3】第‚段中引用福斯特的话,目的是什么?
【小题4】填入第ƒ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并非   而是
B.不仅   而且
C.是因为 所以
D.如果   就
【小题5】第ƒ段加点的词语“这个套路”指的是
【小题6】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④段作者的观点。
【小题7】下列说法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当代散文创作的衰象表现为作品数量过剩而又缺乏佳作。
B.目前散文普遍使用相同的表达方式,即一路务虚地抒情。
C.如果创作时连自己都没被感动,作品就不可能感动别人。
D.作者赞同贾平凹的写作实践,不认可其“大散文”概念。
【小题8】选择你课本中所学过的一篇散文,根据文末画线句的观点加以分析(50字左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来有网络媒体称,“中微半导体自主研制的5纳米等离子体刻蚀机,性能优良,将用于全球首条5纳米芯片制程生产线”,并评论说“中国芯片生产技术终于突破欧美封锁,第一次占领世界制高点”等。

中微公司的刻蚀机的确水平一流,但夸大阐述其战略意义,则被相关专家反对。刻蚀只是芯片制造多个环节之一。刻蚀机也不是对华禁售的设备,在这个意义上不算“卡脖子”。

光刻机是芯片制造中用到的最金贵的机器,要达到5纳米曝光精度难比登天,ASML公司一家通吃高端光刻机;而刻蚀机没那么难,中微的竞争对手还有应用材料、泛林、东京电子等,国外巨头体量优势明显。

在IC业界工作多年的电子工程师张光华告诉《科技目报》记者:“硅片从设计到制造到封测,流程复杂。刻蚀是制造环节的工序之一,还有造晶棒、切割晶圆、涂膜、光刻、掺杂、测试等,都需要复杂的技术。中国在大部分工序上落后。”

《科技日报》记者发现,2017年开始网络上经常热炒“5纳米刻蚀机”,而中微公司一再抗议媒体给他们“戴高帽”。

(摘编自高博《专家:国产刻蚀机很棒,但造芯片只是“配角”》)

材料二:


核心芯片国产占有率(单位:%)
系统
设备
核心集成电路
国产芯片占有率
计算机系统
服务器
MPU
0%
个人电脑
MPU
0%
工业应用
MCU
2%
通用电子系统
可编辑逻辑设备
FPGA/EPLD
0%
数学信号处理设备
DSP
0%
通信装备
移动通信终端
Application processor
18%
Communication
18%
Embedded MPU
0%
Embedded DSP
0%
核心网络设备
NPU
15%
内存设备
半导体存储器
DRAM
0%
NAND FLASH
0%
NOR FLASH
5%
Image Processor
5%
显示及视频系统
高清电视/智能电视
Display Processor
5%
Display Driver
0%
 

(摘引自《前经济学人APP》)

材料三:

就已经发布的产品来看,华为的手机芯片麒麟980比苹果更强——苹果的芯片没有基带,所以说华为手机芯片达到世界第一,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华为手机芯片的突破不意味着中国芯片业摆脱“卡脖子”窘境。事实上,2018年进口的芯片全额为20584.1亿人民币,高于石油进口总金额15881.7亿人民币。

芯片分设计、制造和封装三大领域。如英特尔、三星,既设计也制造;联发科和威盛,则只设计,不制造;台积电只替别人代工生产。近几年中国重视IC设计,此类公司已有1400家,别的国家加在一起也没有中国多,但水平不能说最高。另外,造芯片就好比装修房子,除了好的设计图,还得有高水平的施工队。“施工”是中国芯片业的弱项。中国最好的芯片制造企业,成熟工艺是28纳米,跟台积电的7纳米差了三代;在封装(激光切割晶圆、引脚等工序)市场,做得最好的企业在中国台湾地区和美国。这意味着如果我们面临禁运,台积电这样的企业不再加工我们的芯片,即使华为能设计出最好的芯片,也造不出来。

(摘编自刘艳等《华为AI芯片很强,但外行请别瞎吹》)

材料四:

近期,国内不少互联网及通信行业巨头纷纷追捧人工智能芯片。虽然很多厂商的人工智能芯片还处于PPT状态,或者只是堆在仓库里积灰尘,但这并不妨碍资本对这些企业的青睐。在一轮又一轮资本助推下,一些噱头很大,但规模化应用范例寥寥无几的厂商估值不断被推高。然而,这种现象对于中国解决当下“缺芯少魂”的局面于事无补。

我们现在最缺的并不是人工智能芯片。在中国每年进口的超2000亿美元芯片当中,人工智能芯片的占比非常低。关键的是,由于布局较早,中科院计算机所等一些单位已经在人工智能芯片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技术成果,已有成熟的商业货架产品和应用。

在人工智能芯片这个概念“火”了之后,一些媒体预测:人工智能芯片将对半导体产业造成颠覆性变革。但实际上,人工智能芯片更像一款解决特定问题的加速器,并不能取代CPU、GPU等类型的芯片。简而言之,人工智能芯片只是饭后甜点,而不是信息产业的主粮。

对于人工智能芯片,应当辩证地看:一方面看到这类芯片潜在的市场前景和进步意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其局限性,以及被过分炒作带来的一系列恶果。在追赶的车道上,我们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追赶,而不是投机取巧。

(摘编自铁流《谨防人工智能芯片成炒作噱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微公司研制的刻蚀机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不能表明中国芯片生产技术突破欧美封锁,媒体上的一些不当宣传受到中微公司一再抗议。
B.计算机系统中的服务器、个人电脑MPU,半导体存储器的DRAM等核心芯片国产占有率为零,反映了我国在核心芯片生产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
C.2013至2017年间,我国芯片进口额年年攀升,且与出口额差距巨大,2017年贸易赤字接近2000亿美元,我国芯片对外依赖分严重。
D.我国人工智能芯片发展较好,已有成熟的商业货架产品和应用,因此在我国进口芯片中占比很低,但人工智能芯片并不能取代CPU、CPL等芯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硅片制造的涂膜、光刻、掺杂、测试等环节所需要的技术中,我国大部分落后,尤其光刻问题最为严重,我国高端光刻机生产空白。
B.2011年起,我芯片一直有出口,且一度出口势头增长强劲,结合进口情况,可以预测一旦解决芯片技术问题,会赢得极大的市场空间。
C.华为手机芯片达到世界第一,这主要指的是芯片设计领域,在封装等领域,如果我国技术水平不能提上来,依然会存在着被卡脖子的隐患。
D.从材料四中可看到,资本对人工智能芯片的青睐,展现了市场灵敏的嗅觉和力量,启示要解决我国芯片核心技术问题要更多调动市场力量。
【小题3】我国芯片生产核心技术的发展,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