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学_科_网Z_X_X_K]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 ,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B.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D.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B.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D.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B.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C.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D.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1 06:01: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阿胶女的手

马淑敏

参观教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天堂、地狱间唤醒心中的憧憬和敬畏。惊叹画师对圣母玛利亚一双手细致入微的描绘,那双圆润丰满、纤细的手或托着耶稣或双手祈祷释放出强大的爱和饱满的祥和。

无独有偶,在中国飞天壁画的传奇中,画师着重的同样是一双手。这些娇嫩、肥美的凝脂舞蹈着便将人类的语言凝固在岁月间。

然而仔细观赏飞天的手指,仿佛源于同一个女人,长度适中、细腻绵软,想必画师在绘画时不自觉地将世间尤物所有的美都倾注在这一根根玉指间,企图用它的温柔唤起人对美的幻想。若不是壁画太高,墙壁太远,空气太冷,我很想过去抚摸一下她的根根仙指,细细体味她千年不变的亘古温度。

在中国,观世音更像一位佑护民众平凡、伟大传奇女人,她不改的青春、美丽、端庄、慈祥在一代代人心中被崇敬。

她端坐在博物馆、寻常人家或庙宇堂上,也不管是在堂皇大殿还是犄角旮旯,她的微笑从未少过一分。即使身体被打成碎片,随着垃圾一道掩埋在深深的地下,她也笑着住在敬仰她的人心里。观世音玉指轻弹,弹出的不仅仅是善良幸福,也弹出人间最珍贵的息息繁衍。

山东,我姥姥的年代,人人心中都住着这样一位万能的观世音。姥姥家的房子外面是砖,里面是四处掉土的墙壁,这不妨碍她卧室的箱子上住着一位观音,她光洁明亮的手又白又细,和姥姥的一样漂亮。可是,她很悠闲,每天只管握着姥姥让我们给她寻来的新鲜柳枝。

姥姥的手却日日忙碌。深夜醒来姥姥还在油灯下做舅舅、大小姨们的棉衣,当然,我更盼望姥姥细长的手指挑出面团做一锅好吃的泥鳅饼子。姥姥临睡前总和观音娘娘聊天,有时说天气影响收成了,请她帮忙风调雨顺;有时说家里没钱了,请她让鸡多下几只蛋;就算出个门,姥姥都要去问问她。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回答姥姥的,但一定给过答案,因为姥姥煮出的第一碗饺子永远由她来品尝。

童年中什么都不做的观世音和什么都做的姥姥是我心中最大的疑惑,这个疑惑没有答案。姥姥离开我们后,观世音被母亲收藏,她用层层红布裹好放进柜子前,我第一次摸了摸她的手指,冰凉,远不如姥姥的暖心。

在姥姥认定的观世音的世界里,手的表情是富饶,是惩罚,也是慈善。千手观音的手就是最早的也是最丰富的手语,风电雷动的惊诧,温柔似水的浪漫。

从那时开始,认识一个人,我不由自主地去看他的手。手是一种性格,一种表情,能泄露出一个人生活最显著的痕迹。

中国女人的手一直都忙碌着,千年不变。从狩猎、剥皮、烧烤到纺织、计算机,无论在高庭深院儿还是写字楼都无一例外。

生活中修饰过的手指便成了类似项链的装饰品,这样的饰物自然是不能洗碗、揉面的,我欣赏这样的手,如一幅画儿美得惊心,但这样的美只能远远的观赏;我尊崇另一种美,那种美始终与手的功能相关,与生活的朴实紧密,即使时代变幻、科技飞跃,她们却从未更改,2000年来一如既往,那就是我的故乡东阿也是阿胶之乡的擦胶女的手。

阿胶女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擦胶女是简单中的简单,简单到单调,简单到千年重复一个动作,不变。

我断定,世间熬出的第一锅阿胶一定无人去擦,因为阿胶从饱腹到滋补足足论证了千年。在东阿家家垂柳、户户熬胶的生产工艺被世人窥到并被模仿后千年已过。擦胶女从阿胶被人带出东阿地域开始便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擦胶劳作。细软的布,纤巧的手指,在女人虔诚的祷告中一块块阿胶被慰心的体温暖得晶莹剔透。擦抹是消毒功能与美观结合还是为了娇娘杨玉环的盛赞不得已的行为已不得而知,能够知道的是,从阿胶被贮存开始,就有了阿胶女擦胶的活计。

吃阿胶的太多,知道阿胶如何熬制的太少,阿胶女更是一个被省略掉的细节。东阿的阿胶女吹着黄河凌冽的寒风,一手擦着胶,一手织着布,桑木材释放的热量让阿胶女的心平静安宁,繁衍生息一代一代,直到今天。

握住阿胶女的手,各个细腻洁白,和姥姥的观音娘娘不同的是,她们的手有来自悠远历史的温度。

阿胶女没有化妆品,职业不允许她们有丝毫妆容,我想她们中一些爱美的一定心有委屈,但做了阿胶女阿胶补偿给她们的却是最天然、自然、纯净的补养;阿胶内服滋补,阿胶女却在抚摸一块块阿胶中通过皮肤渗透得以细润的滋养,不经意的渲染让她们的手各个肤若凝脂。

失去了雕琢的机会,得到的是通过劳动自然吸收的阿胶精华。一双手一个人生,东阿阿胶女的手托起的不仅仅是女性世界的健康美丽,还有自己厚重、丰美的人生和尊严。

阿胶女的手同圣母玛利亚的相比更具博爱,与观世音的相比更富责任。敬畏生命中最质朴、简单、原始的生存方式,信仰一双手创造出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也许远比祷告和烧香更朴素坚定也更强大。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姥姥勤劳而又慈祥,她对“我们”以及“舅舅、大小姨们”的爱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好品质,这与本文主旨一致。
B.“手是一种性格一种表情,能泄露出个人生活最显著的痕迹”这句话是说,作者认为可以从一个人的手看出其经历。
C.文章后半部分对阿胶女的劳动场景进行了较为翔实的描写,我们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阿胶女辛勤劳动的赞美。
D.本文语言平实质朴却耐人寻味,尤其是对圣母玛利亚、飞天、观音的手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引人深思。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小题3】标题为“阿胶女的手”,作者却用大量篇幅写了其他的手,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水之经典
肖复兴
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但在我看来,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吟,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长流不懈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的多变纷纭,一辈子只当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
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澄透明、纤尘不染,让人如同看到教堂里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里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让人懂得并真真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透澈的净,就在这里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
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锦,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幽深、清冽。因为它的洗涤,所有这一切,都显得比本身还要清纯与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塑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市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童话,如何将自己化为
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
蹉跎生命;沉靡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不懂得一点点现实永远不会给予而只有艺术才能焕发和唤回的浪漫与童话的情怀,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一样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
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
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或弧线。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谁也无法离开水,纵使我们可以离开摩天大楼、豪华别墅,可以放弃汽车电话、电视电影,抛下各种欲望,我们无法离开水。只是要看我们需要的究竟是哪一种水。我们选择着水,水也在选择着我们。
九寨沟和都江堰是水之经典。
【小题1】文章开篇句(划线句)不加标点,一气呵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2】赏析第二段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第④⑥两段加点词语“现实”和“净”有什么丰富的含义?



【小题4】作者对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作了怎样的高度概括性评价?这两处水给了人们什么启迪?



【小题5】作者说九寨沟的水可以把虬枝沉木等洗涤得清纯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其实,生活中类似这水的人、事、物还有很多,他们滋养了我们的生命,净化了我们的心灵。请你展开联想,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京雨燕,曾是北京独树一帜的城市符号,但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栖息地一再被挤压,数量一再减少。近年来,随着生态理念的大力弘扬、保护措施的不断加强,雨燕又再度翱翔于北京的天际,栖息于市井的檐壁,数量开始回升。

燕子,从来都是与人亲近的自然风物,也凝聚着文化韵味。从“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看出,燕子既是风景的点缀,也是情感的慰藉。北京雨燕的意义,也不只是城市的风景,更体现了独特的城市气质,体现着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摘编自《一座城与一群燕子的“血脉相融”》)

材料二:

北京一共有多少只雨燕?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的雨燕仅存3000只左右。然而,在半个世纪前,这个问题还很难回答,漫天飞舞的雨燕与古老的北京城“血脉相融”,难分彼此。1965年6月,著名鸟类学家郑光美沿着紫禁城的护城河骑车慢行,一路发现了近400只雨燕。1966年,北京师范大学鸟类专家赵欣如还在北四条读小学,他清楚地记得,校舍周围生活着数百只雨燕,不时就会错飞进教室。在老北京的记忆中,从天坛到太庙,从故宫到雍和宫,从北京的城楼、箭楼到颐和园的八方亭、东宫门,雨燕成群结队围绕着建筑飞翔,形成鲜活的古都风貌。

(摘编自《北京雨燕为何濒临消失》)

材料三:

1870年,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北京采集到一只雨燕标本,将其拉丁学名命名为ApusApus pekinensis,意为普通雨燕北京亚种。“北京雨燕”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一直是北京中轴线上活着的文化,居住在高大的皇城中,用飞翔的视角见证着这座古城千百年来的沧桑巨变。雨燕的口裂宽大,一只雨燕每天能捕食近万只昆虫,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北京市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它们的存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完整也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庆幸的是,这群机智又顽强的生物,在人们的关注和保护下,重新焕发了生机,

(摘编自《伴城而栖的雨燕》)

材料四:

据统计,一对十天左右的幼鸟每天由亲鸟喂给的昆虫有248只,孵出二十天的幼鸟所吃的虫数可达3675只,快出巢时为6927只,一只衔虫育雏的成鸟,在嘴里就发现了281只昆虫,其中有蚊三只,小形蝇类46只,蚜虫22只,虻类4只,蜘蛛1只,蝽象34只,浮尘子171只。所食昆虫除极少数益虫外,均为害虫,足见雨燕在消灭有害昆虫方面,对人类的益处是很大的,

(摘编自科普读物《雨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生态理念的缺失,保护措施的不力,使得北京雨燕栖息地一再被挤压,数量锐减。
B.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雨燕前后数量形成的鲜明对比,告诉人们,漫天飞舞的雨燕曾经是古都的鲜活风貌。
C.生活在北京中轴线上的雨燕的存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有着重要意义,对维护地区生态平衡也起着重要作用。
D.“北京雨燕”对人类益处很大,其所食昆虫绝大多数为害虫,单是孵出二十天的幼鸟所吃的害虫便已数量可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雨燕是北京的风景,也是北京人的情感慰藉: 体现了独特的城市气质,也体现了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B.北师大教授张正旺2001年公布的北京雨燕统计数据,很难使人们形成北京雨燕与古老北京城血脉相融的认识。
C.在人们的关注和保护下,雨燕的种群数量和活动范围一定会超过原有规模,并重新成为北京独树一帜的城市符号。
D.雨燕的口裂宽大,一只育雏的成鸟的嘴里就有281只昆虫,能够满足一只十天左右幼鸟天所需的食物量。
E.人们认识到北京雨燕在消灭害虫方面作用巨大,因此加大保护力度,使雨燕再度翱翔北京天际,重现当年古都风貌。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如何才能重现北京雨燕与北京城“血脉相融”的胜况。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毕淑敏
①马萨达是以色列死海边高昂的头颅。
②马萨达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希腊文手抄本中,在亚拉姆语中是“堡垒”之意。它位于死海西岸边的峭壁上,看不到丝毫绿色,和周围充满盐土气息的绵延小丘,没有大区别。马萨达山脚下的沙石大地上,绘有粗糙的水纹状痕迹,这位不拘一格的大手笔涂鸦者,乃是死海日复一日的咸浪。想当年,这世界上最低的咸水湖,面积比现在要大,波涛汹涌。由于气候干旱变暖,死海不断瘦身,留下了这身宽体胖时的飘逸衣褶。
③上了缆车,人们纷纷倒向右侧车厢,那一边可以看到正午时分的死海,如巨大宝镜,迸射烂银一般的强烈反光,晃得人睁不开眼。马萨达海拔50米。你可能会说,原以为是壁立千寻的高山,原来不过区区50米。请注意啊,此处高度虽然以海拔标注,但周围却是低于海平面440米的死海。也就是说,马萨达高出周围海面490米,峭壁和峡谷,刀剁斧劈般直上直下,让它显出桀骜的高耸。
④上得山来,马萨达的顶部倒很平坦,大约有650米长,300米宽,像一幅巨大的土黄色桌面。放眼四看,它是森严堡垒和华美宫殿的奇异混合体。堡垒见过,宫殿见过,在同一个视野中,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和绚烂华美的宫廷遗址绞缠一处,比肩而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是第一次目睹。这两组遗址的使用主人是不同的,宫殿属于残暴多疑的希律王;萧索的古战场,则属于沥血而亡的犹太勇士。
⑤站在马萨达西围墙处,迎猎猎罡风,俯瞰这处长堤,会感受到它志在必得的凶险用心。再放眼,可看到山下平坦地,有8处呈长方形或是菱形的营盘痕迹,那就是罗马大军的驻扎地。以色列的四月,正是仲春,加之死海地势低洼,类似一面凹透镜,将太阳光聚焦于此,炙热已似馕坑。此刻山风如刺刀般尖锐地刺穿耳膜,全身不由得渗出冰冷。试想当年的马萨达将士们,也曾站在此处,目睹天梯一天天迫近山顶,那是怎样的惊觉和无奈?
⑥公元73年4月15日,也就是逾越节的前一天晚上。马萨达首领爱力阿沙尔发表了那篇著名的讲话。
⑦“勇敢忠诚的朋友们!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的犹太人,也是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为了让我们的妻子不受蹂躏而死,让我们的孩子不做奴隶,我们要把所有财物连同整个城堡一起烧毁。不过一样东西要除外——那就是我们的粮食。它将告诉敌人,我们选择死亡不是由于缺粮,而是自始至终,我们宁愿为自由而死,不愿做奴隶而生!”
⑧话语在马萨达上空激荡,如同钢铁的风铃被飓风抽打,坚硬的声响摇撼夜幕,群星颤抖。
⑨这是全体殉难的信号。
⑩第二天一大早,罗马人以为会遭遇马萨达守军的殊死抵抗,他们披上铠甲,搭好梯桥,对城堡发起了猛烈的袭击,不料迎接他们的只有早起的鸽子咕咕啼声。罗马人走入焦黑的城堡,没有看到一个敌人。正确地讲,是他们没有看到一个活着的敌人。殚精竭虑攻下的,不过是一座死城和960具尸骸。
⑪在微茫的晨曦中,一抹猩红从死海东岸娩出,带着咸而湿的冷冽,一如渐渐暗凉下去的忠魂之血。死海的日出,有一种惊魂动魄的美。无数跳跃的光芒在黏腻的海面上飞速滑行,如同金红翅膀的鲲鹏展开血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俯冲着扑到了马萨达山下。
⑫也许有人会说,既然马萨达的勇士们都集体殉难了,后人如何知道这可歌可泣的故事?是不是杜撰出来的?原来,有两个妇女和5个小孩躲在一处蓄水池里,得以在集体殉难中幸免。一名妇女历尽艰辛,找到了犹太史学家约瑟夫,向他叙述了亲眼所见的故事。人们因此得知了罗马军队破城之前发生的一切。从此,犹太人亡却了家园,足迹从迦南大地上蹒跚远去,背影流散到了世界各地。
⑬在犹太民族的历史上,马萨达于是成为英雄主义的象征。这里曾经以少抗多以弱抗强,当失去赢得宗教和政治上独立的希望之时,万众一心地选择了用死亡代替奴役的命运。这是理想主义的千古绝唱,这笔精神遗产,不仅属于犹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人类。
⑭以色列国防军每年都会在马萨达举行庄严的新兵入伍宣誓仪式,以纪念英烈。宣誓词是“马萨达永不再陷落!”一个“再”字,寓意深刻。“陷落”是一个可怕的词。世界上很多地方很多城市很多国家,都曾经陷落过。原因不外乎天灾和人祸。罗马的陷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巴黎的陷落、南京的陷落……陷落之后是血泊和杀戮,是肝脑涂地和尊严尽失,是文化的倒退和文明的坠毁。
⑮国与国之间所有的攻伐,说到底,是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
⑯面对无法调和的利益之争时,如果不想进入殊死的博弈,人们通常会说——“把蛋糕做大一点”。意思就是只要利益变大变多,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多分到一块,可能就会化干戈为玉帛,平息争端,缓和冲突。我以前觉得这是一个好方法,各方各得其所,谁的利益都不受损失。直到2008年春夏,我买一张船票环游地球。3个多月绕地球一圈航行下来,最重要的发现却是——地球这块蛋糕,不可能做得更大了。
⑰世界上的事情,有时真是诡异。越简单的东西,越是要付出大代价,才能参透。我相信马萨达永不再陷落!期待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和地区,都永离陷落!保证这个世界“永不陷落”的支点,原本就掌握在文明人类自己手中。
(选自《毕淑敏小说选》,有删改)
文章插叙公元73年4月15日那天发生的事的用意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黄玫瑰的心

林清玄

为了这绝望的爱情,我已经过了很长时间沮丧,疲倦,像行尸走肉的日子。昨夜从矿坑灾变中采访回来,因疼惜生命的脆弱与无助,躺在床上不能入睡。清晨,当第一道阳光照入,我决心为那已经奄奄一息的爱情做最后的努力。我想,第一件该做的事是到花店买一束玫瑰花,要鹅黄色的,因为我的女友最喜欢黄色的玫瑰。

刮好胡子,勉强拍拍自己的胸膛说:“振作起来。”想到昨天在矿坑灾变前那些沉默哀伤但坚强的面孔,就出门了。往市场的花店前去,想到在一起5年的女朋友,竟为了一个其貌不扬、既没有情趣又没有才气的人而离开,而我又为这样的女人去买玫瑰花,既心痛又心碎,生气又悲哀得想流泪。

到了花店,一桶桶美艳的、生气昂扬的花正迎着朝阳,开放。找了半天,才找到放黄玫瑰的桶子,只剩下9朵,每一朵都垂头丧气,“真衰,人在倒霉的时候,想买的花都垂头丧气的。”我在心里咒骂。

“老板,”我粗声地问,“还有没有黄玫瑰?”

老先生从屋里走出来,和气地说:“没有了,只剩下你看见的那几朵啦。”

“每一朵的头都垂下来了,我怎么买?”

“喔,这个容易,你去市场里逛逛,半个小时后回来,我包给你一束新鲜的,有精神的黄玫瑰。”老板陪着笑,很有信心地说。

“好吧。”我心里虽然不信,但想到说不定他要向别的花店调,也就转进市场逛去了。心情沮丧时看见的市场简直是尸横遍野,那些被分解的动物尸体,使我更深刻感受到悲苦的世界,小贩刀俎的声音,使我的心更烦乱。

好不容易在市场里熬了半个小时,再转回花店时,老板已把一束元气淋漓的黄玫瑰用紫色的丝带包好了,放在玻璃柜上。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说:“这就是刚刚那一些黄玫瑰吗?”——它们垂头丧气的样子还映在我的眼前。

“是呀,就是刚刚那黄玫瑰。”老板还是笑眯眯地说。

“你是怎么做到的,刚刚明明已经谢了。”我听到自己发出惊奇的声音。

花店老板说:“这非常简单,刚刚这玫瑰不是凋谢,只是缺水,我把它整株泡在水里,才20分钟,它们全又挺起胸膛了。”

“缺水?你不是把它插在水桶里吗?怎么可能缺水呢?”

“少年仔,玫瑰花整株都需要水呀,泡在水桶里是它的根茎,就好像人吃饭一样。但人不能光吃饭,人要用脑筋、有思想、有智慧,才能活得抬头挺胸。玫瑰花的花朵也需要水,在田野里,它们有雨水露水,但是剪下来后就很少人注意它的头也需要水了,整株泡在水里,很快就恢复精神了。”

我听了非常感动,愣在那里:呀,原来人要活得抬头挺胸,需要更多智慧,应当把干枯的头脑泡在冷静的智慧水里。

当我告辞的时候,老板拍拍我的肩膀说:“少年仔,要振作呀!”这句话差点使我流泪走回家,原来他早就看清我是一朵即将枯萎的黄玫瑰。

回到家,我放了一缸水,把自己整个人埋在水里,体会着一朵黄玫瑰的心,起来后通身舒泰,决定不把那束玫瑰送给离去的女友。

那一束黄玫瑰每天都会泡一下水,一星期以后才凋落花瓣,但却是抬头挺胸凋谢的。

这是在十几年前,我写在笔记上的一个真实的事。从那一次以后,我就知道了一些买回来的花朵垂头丧气的秘密。最近找到这一段笔记,感触和当时一样深,更确实地体会到,人只要有细腻的心去体会万象万法,到处都有启发的智慧。

一朵花里,就能看到宇宙庄严,看到美,以及不屈服的意志。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人闻得到,他的结论是:“因为白天人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清晨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会开了。我们看人也是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是很难有志气的。”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那是为了要向买花的人说明:“要珍惜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

让我们来体会这有情世界的一切展现吧,当我们有大觉的心,甚至体贴一朵黄玫瑰,以心印心,心心相印,我们就会知道,原来在最近最平凡的一切里,就有最深最奇绝的睿智呀!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昨天的矿灾让“我”懂得珍惜生命中的一切,“我”决定买黄玫瑰送女朋友,为奄奄一息的爱情做努力。
B.买玫瑰花的故事以回忆式倒叙的手法写自己的感情经历,旨在强调它是十几年前“我”写在笔记上的一件真实的事。
C.“有一位花贩告诉我……”,运用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花贩总结的花心里蕴含的哲理,充满启发的智慧。
D.黄玫瑰和“我”一样,都需要脑袋泡在“水里”,去汲取养分。黄玫瑰给了“我”人生的启迪,因而成了“我”一生中难忘的记忆。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说题目“黄玫瑰的心”在文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