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缝山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到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又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
B.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美丽画卷,歌颂了党的扶贫政策。
C.《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又设法开发煤矿,表现了他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
【小题2】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7 08:54: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 能

阿成

哈尔滨有条中央大街,很有名气,哈尔滨人都引以为豪。

中央大街上有一条叫“彼德洛夫餐馆”的俄式饭店。哈尔滨的老一辈、少一辈都在这家西餐馆用过餐,吃过这里自制的腌黄瓜和色拉。倘外地来的朋友、亲爱者、老同事,也一定被领着到彼德洛夫餐馆搓一顿,或者斯文一番,尝尝“东方莫斯科”的正宗风味,以加深异乡异客对典型环境的典型认识。

店主王能,绝非高人,亦非睿智。外号“王熊”,王能的谐音而已。王能其实并不熊,熊还得了?尤在当代,熊,别说开馆子,就是走在街上,也无端遭人白眼。王能已年近花甲,头脑还是运转正常。赚钱讲究赚钱的艺术,主要靠手艺,仅仅几道西餐,靠货真味纯:铁扒笋鸡、鞑靼焖牛肉、高加索式牛肉饭、基辅式猎户汤,包括刀叉餐纸,都不含糊。在价格上琢磨得也很细,常常跟着时令,或升或降,看着很善良。不似有些朋友,钱赚得很粗野,见了买主,真开牙,花里胡哨,拦路抢劫一般。

王能打小就在彼德洛夫开的西餐馆里学徒。开始是烧火,继而是揉面,做酸黄瓜,调酒,摆台。人聪明,一点就透,配菜、摆台,常常干得别致。

王能对彼德洛夫的感情是很深的,是彼德洛夫把他这个流浪的孤儿领回餐馆干学徒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又圣诞,又除夕,又钓鱼,又打猎,真是不是父子,胜似父子。

彼德洛夫是坐火车走的。火车呼哧,呼哧,开得很吃力,冒着浓浓的黑烟。那是个春天,灰色的毛毛狗刚刚绽成雏形。王能走迷了路,转了整整一天,才摸到中央大街。

至此以后,每逢圣诞节,王能就唱这支歌,“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让公家关了这铺子,也照例年年地唱;打成苏修特务,进了监狱也唱,一边唱,一边流泪,一边流泪,一边唱,一边喝酒,一边吃酸黄瓜,大口吃,嘎吱,嘎吱的。家里人都低头抬眼偷看他,谁也不敢言声,只盼圣诞之夜,快点过去。

每值早春,王能一定要到松花江的江北去采些毛毛狗来,扎好,送到南岗的苏军纪念塔前——他的确是献给彼德洛夫的,尽管彼德洛夫不是红军。

彼德洛夫也是个孤儿,从小在基辅的一家餐馆学徒。

八五年,王能又重新开张老字号,彼德洛夫餐馆生意很不错,每天都有几百元的进项。目下,开放搞活,国人,洋人,都觉得相互之间的关系近便了。兼之哈尔滨这个城市是按照沙俄首都莫斯科的模式建造的。有道是:到了承德外八庙的普陀宗乘之庙,就如同到了西藏的布达拉宫,那么,到了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也就如同到了莫斯科了。到彼德洛夫餐馆吃吃西餐,不仅是对西餐的品尝,而且是某种心态的满足。再者,餐馆的酸黄瓜腌得别有一番滋味,男牙,女牙,嚼嚼,都感到味道可真不错。餐馆里更有一台老式手摇留声机专播苏联歌曲,“红莓花儿开”什么的,餐客就更加络绎不绝,舍得掏票子。不少餐客还是不很富裕的知识分子,听说不少还是专门研究苏俄的。

每到春天,总有一天王能不开业,他要到江北去,采些毛毛狗……

一日,有关方面的,来了一个官员,对王能说,“彼德洛夫餐馆”有个俄文字母写错了,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知识分子看出来的,在政协会上提出来,建议改改,不然太那个,好像哈尔滨人都不懂俄文。这样下去,于知识界也脸上无光,于国于民呢?是不是?中央大街,为中外友人仰慕之所在,大大的错误,高悬其间,真叫人汗颜呢——

王能终于听明白了,说,不懂!官员笑了,说这可不行,王老板,真是改也得改,不改也得改!是上头有话.而且是政协委员的提案,更不能马虎。中央大街不比道外的草市街,裤裆胡同,马马虎虎也就过去了,外国人一般不去那里。这是那位政协委员的原话。

王能说,不改!

官员说,您老人家再想想……

王能说,不想!

一星期后,有关部门强行把匾摘了下来。

王能就停了业。

后来,那位政协委员知道了,很感慨,说:仅仅一个字母,就抱残守缺,中国改革之艰难,就在于此!

彼德洛夫餐馆至今再未开业。

王能是去年作古的,听医生说,他的心脏以及胃都不大好,大约酒喝得太多。

彼德洛夫餐馆大约的确可以作古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王能”为标题,交代了写作的对象,给读者一种直观的印象,并能够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人。
B.彼德洛夫之所以会把餐馆的各种手艺都传授给王能,是因为他和王能命运相同,都是孤儿,所以待他“不是父子,胜似父子”。
C.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是莫斯科式建筑风格,人们来这里吃西餐,能够满足某种心态,体验某种生活,因此成为人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D.无论到什么境遇,王能总是唱“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这支歌,以此表达对彼德洛夫的思念,表现出两个人之间深厚的情感。
【小题2】文中刻画了王能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彼德洛夫餐馆大约的确可以作古了”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父亲缺钱花?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老还小,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一把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末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起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筒,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哈哈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条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是没说错。

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你这小子,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如释重负。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偎依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小小说选刊》2018 年第 1 期转载,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木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伟作为单位的一把手,他正直无私,为民做了许多有利的实事,并且还将这些事情发到朋友圈里。对儿子做好事实事发朋友圈的行为,父亲开始是担惊受怕的。
B.小说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晚上,是因为晚上才能看到蛤蟆鱼身上的光和远处灯塔里发出的光。父亲好借此机会与儿子进行一番交流。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本文是指蛤蟆鱼要抓捕那些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的情景。父亲想借此情景告诫儿子小伟,让他明白做官千万不要谋私利的道理。
D.小说第 4 段开头的四个问句既表现出小伟对父亲晚上带自己到江边捉鱼的疑惑,也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对父亲真实意图的猜测,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2】请联系全文,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灯”为标题,有哪些含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麦浪,麦浪
①给你讲一讲麦浪的故事吧。麦浪其实是没有故事的,我只记得有两句诗歌,“三月轻风麦浪生,黄河岸上晚歌平”。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诗人的诗,他们写过不少关于麦浪的诗句。有一个现代诗人写过大量与麦子、麦穗、麦浪有关的诗,有人戏称他为麦子诗人,可惜后来他卧轨自杀了。如今,村庄和麦香、黄金与白马的诗歌时代也已过去,所以就不打算和你谈关于麦子的诗歌了。
②可是关于麦浪我又能编造出什么故事来?你知道我是个拙劣的故事家,连个笑话也讲不好,可是在你告诉我你没见过麦浪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我便蠢蠢欲动,想给你讲个故事。你没见过麦浪,不等于没见过麦苗,没见过麦苗,可总见过麦子吧,没见过麦子也没关系,我可以告诉你,你吃的面粉做成的食物就于麦子——关于麦子我只能告诉你这些了。但是麦浪的秘密你是不知道的,这让我有些神气起来,对于一个在麦田里举过镰刀的人来说,编造一点和麦浪有关的故事还是有生活基础的。
③麦浪我也仅仅见过一次。在我十几岁的一个清晨,天还没亮我就在屋内听到院子里奶奶寻找镰刀的声音。奶奶那时候老了,变得啰嗦和唠叨,她出入于东屋、锅屋、偏房、走廊,踮着小脚搬来椅子踩着够到门楼上,那些散落在各处的镰刀被她叮叮当当地扔到院子中央。院子里的自来水管响了一会儿,然后响起磨镰刀的声音,奶奶一边磨镰刀,一边埋怨镰刀锈了,才一年没用,怎么就锈得这么厉害。她还埋怨我和妹妹,这么晚了,怎么还不起床。麦子该割了,雨水刚下过,太阳太毒,再不割麦子就熟掉头了。
④我和妹妹、奶奶三个人站在了清晨的麦田边,太阳在背后大大的,还是蛋黄的颜色。大片大片的麦田中寂寥无人,奶奶开始埋怨天气,凭借她的记忆,她很有把握地认为已经到了收割麦子的好时候。可是到了麦田边,还是发现我们来早了,很多麦穗还是青色的,很多麦叶也是青色的,我想那在穗子里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麦粒,也是青色的……奶奶说,怎么办,来都来了,把麦子割了吧,麦粒已经灌完浆了,割下来放在田里晒一天,麦粒就熟了,再也不能等了,等到下一场大雨,刮一场大风,麦子就全烂在田地里了。
⑤在我弯下腰左手刚刚握住几棵茎叶冰凉的麦子时,一阵风从背后凉凉地爬了过来,紧接着像有人在背后推了我一把,我不禁站起身挺直腰来抵抗风力。我目光所及之处看到的景象让我惊呆了:整块麦田像海浪那样波动起来,整块麦田成了一块巨大的绿色绸子,像是有人在远处不停地用手抖动着它,而且抖这块绸子的人不止站在一个方向,东南西北都有,因为我看到麦浪在随时变换着方向,像是有个顽皮的巫婆穿着她那巨大的斗篷在麦田里左冲右突……
⑥风揭穿了麦田内部的秘密,麦浪起伏处,隐约可见各类瓢虫从麦体的中间展翅飞起,把蛋生在了麦子深处的鸟惊厥地射向了高空,在天上盘旋鸣叫,我还记得那鸟鸣叫的声音,“布谷,布谷,不哭,不哭”——这是一些更小的孩子的说法。当然,在麦子根处,也是偶尔可以见到田鼠和蛇的,这个时候就要握紧镰刀,防备它们从你的脚下窜过去。麦子本来就是有香气的,你没到过麦田,相信你也能通过想象有所了解。单纯的麦田,香气是潮湿的、浓郁的、带着一点点青草的腥气,可麦浪荡起时味道就不一样了,这香味里掺杂了一点点泥土的味道和各类虫子飞起时带来的虫体味……
⑦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麦浪的话,也许我只能用“狂野”了。你能了解一个少年站在田野中间,站在天与地中间被风吹荡着的感觉吗?那一瞬间整个世界没了别的人,也没了别的植物,他的眼睛里是大片大片的麦子在舞蹈,千千万万株麦子。它们有的粗壮,有的细弱,可在风来时它们都仿佛一下子鼓足了勇气,尽管是倒下的姿态,可仍然能令人震惊地看到它们想拔地而起的愿望。风是它们的摇滚乐呐。麦子也有疯狂的时候,那一刻它们大概忘记了自己是人们的食物,那一刻它们身上具备了某种灵性,但我相信它们不是出于即将被收割的恐惧,而是在生命最辉煌时集体参与的一次朝拜。
⑧麦浪起伏,一个少年的懵懂被惊醒,在这“狂野”的麦浪前,我觉得自己渺小得像只七星瓢虫,我摘掉了黑框的眼镜,麦田在我眼里清晰无比。麦子对我敞开了怀抱,让我看到了它们打开的内心——麦子像我一样几乎具备了脆弱和坚强两种性格,这种心灵深处的认同感,让我举着闪亮的镰刀向麦田深处走去。麦叶划动着我的裤管,纠缠着我的双腿让我行走艰难,可这阻止不了我试图在麦田里奔跑的想法,只有奔跑,才能让我感觉自己也是一株麦子。沉睡过一个冬天,被雪覆盖了一个冬天,等到春天来临,雪像眼泪一样渗到土地深处,那眼泪带来营养,麦子遇到温暖的风就会疯长起来。如果五月、六月的时候,经过风吹日晒,用手指测量,你会发现,几乎每天麦子都会以一个指头那样的速度生长,等它生长得足够高,经历过几场大风大浪之后,也就到了它生命的尽头……
⑨也许我这么说是错的,麦子的生命是没有尽头的,它在我们的身体里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我怀疑这些年吃的麦子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因为我再没从中尝出风暴的味道。随着麦浪起伏过的麦子,它的内心会更成熟和沧桑些吧……
⑩这就是我给你讲的麦浪的故事,它其实不算一个故事,因为连我都忘记了麦子什么时候成熟,什么时候收割,我们住的城市里看不到一株麦子,那些麦子在遥远的地方……
(取材于韩浩月的同名散文)
【小题1】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拙劣:读作“zhuō lüè”,笨拙而低劣。
B.蠢蠢欲动:这里可以换成“跃跃欲试”。
C.寂寥:寂静空旷。“寥”第4笔是“ㄱ”。
D.懵懂:形容年少无知,不懂事的样子。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作者因为一个诗人自杀导致他不得不放弃谈诗的打算转而去编故事。
B.第②段,务农的经历既是作者傲视他人的资本,也是他从事创作的生活基础。
C.第④段,奶奶因为记忆力衰退,所以误判了收割麦子的时间,令人十分气愤。
D.第⑨段,历经风暴洗礼后故乡的麦子更成熟,以另一种方式活在我的生命里。
【小题3】动词在描摹事物方面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从文章⑤⑥两段中任选两个动词分别加以赏析。
【小题4】在第⑦段中,作者用“狂野”一词形容麦浪,请依据⑤-⑦段的内容,解释“狂野”的含义。
【小题5】文中说“麦子像我一样几乎具备了脆弱和坚强两种性格”,既脆弱又坚强,是许多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人物的经历加以分析。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雪窗帘

迟子建

一进腊月,火车就拥挤得要爆棚了,盥洗室也被无座的乘客占满。天已黑了,列车的玻璃窗上蒙着霜花。有淘气的小孩子为了看窗外的风景,就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那声音“嚓嚓”响着,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

一个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她在车厢的过道里一遍一遍地吆喝:“还有没有没换票的?”见再没有旅客回答,就走了。

坐在下铺靠窗位置的是一个老女人,她大约是不常出门的,像小孩子一样用指甲刮开车窗上的霜花,不停地朝外张望着。

一个胖乎乎、醉醺醺的中年男人说他要睡觉,让老女人赶快让开。

老女人说:“这是我的铺,你咋让我走呢?” 胖男人说:“这是我的铺,我刚刚补的铺!”

一个吸着烟的男人提醒老女人:“你再看看你的票,是不是这个铺的?”

还有的人说:“你是不是从票贩子手里买的假票啊?” 

老女人很委屈地说:“这票是我闺女早晨四点钟上火车站排队给我买的。”说着,从裤兜里掏出票来。她的票是这张铺位的,可是,她没有跟列车员换票,所以她的铺被当作空铺卖给了别人!大家把她犯的过失说给她听时,她几乎要急哭了。

酒气熏天的胖男人用轻蔑的语气说:“连火车都不会坐,出什么门呢?”

那个吸烟的男人对新来的铺位主人胖男人说:“哎,跟老太太说话客气点,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出趟门容易吗?”

“你想当雷锋是不是?那行啊,你把自己的铺让给老太婆睡不就行了么!”胖男人咄咄逼人。 “你这人怎么这么说话呀?”吸烟者掐灭了烟,跃跃欲试地朝胖男人挥舞了一下胳膊。

“怎么着?是不是过年回家没什么带的,想挂点彩回去呀?!”胖男人挑衅地说:“过来呀,老子成全你!”

“你们可别因为我打架啊,这大过年的,把谁打了都不好。”老女人起身拉住胖男人的毛衣袖口说。

那个女列车员过来了。她对老女人说:“这事情怪不了别人,我喊让乘客换票,嗓子都要喊破了,大家都能证明吧?你不换票,火车开出半小时后,就等于放弃了对这铺的权利。这铺属于人家的了。” 

老女人可怜巴巴地说:“那我这票就等于作废了?”

“作废倒不至于,不过现在卧铺都满员了,你只能坐着了。

“那我上哪里坐着呀?”她颤着声问。

“坐边座上吧。”列车员说,“没别的办法了。”

“它立着我可怎么坐呀?” 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

女列车员一伸手把那弹簧座拉了下来,说:“这是可以活动的座,你要是一起身,它就自动立起来了!”

胖男人一头钻进了被窝,人们都对他投以鄙夷的目光。

先前与胖男人险些大打出手的那个吸烟男人很同情地看了老女人一眼,说:“唉,可惜我买的是上铺,您也爬不上去,要不我就让给您去睡得了。”

老女人说:“不用,你们年轻人觉大,你去睡吧。”

这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说:“我是下铺的,我能爬到上铺去,你让老太太睡我的铺,我睡你的不就把问题解决了吗?”

那个吸烟男人连连摆着手说:“你这么大岁数了,我可不能让你到上铺去!”

“别说爬个上铺了,就是让我上树都没问题!”老人拍着胸脯保证着。

“哎,那可不行,万一你有个闪失,我可负担不起!”那人的脸涨红了,他急忙说自己拉肚子,得赶快上厕所,逃之夭夭。

天逐渐地亮了,经过了一夜寒冷的旅行,车窗积满了厚厚的霜雪,所以即使它没有挂窗帘,却仿佛挂了似的,那是一幅严严实实的雪窗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淘气的小孩子“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的声响“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这个细节折射出人们心里的烦躁,烘托了春运时列车上人多拥挤的混乱氛围。
B.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它交代了“老女人”买了卧铺票却没有铺位的原因,也为后面矛盾的展开作了铺垫。
C.“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这笑声是车厢里的乘客对老女人的肆意嘲笑,与乘客形成对比的是善良的女列车员,她告诉失去铺位的老人去边座坐并教给她坐法。
D.作者文笔朴实,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在春运这一特定环境下的火车车厢中相关人物的各种表现,铺展和透视了世事百态,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小题2】请分析小说标题“雪窗帘”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请概括“吸烟男人”的形象特点,并结合社会生活谈谈作者创作这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