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崖村驴
刘心武
公司的六个小伙子约他去关外一日游。他们实话实说:“让你散散心,是第二位的。回来的时候,指望你开车把我们送回城,是第一位的。”妻子去世快一年了,他情绪消沉,人所共见。小伙子们约他游玩,他把他们的好意,放第一位。六个小伙子里,有位拥有一辆七座越野车。他们知道他当过兵,身体倍儿棒,所以一叠声地叫他德哥,把光棍狂欢后回程的安全,托付给他。
往关外的路上,小伙子们肆无忌惮,说笑狂欢一路。他理解这几个光棍,都是公司的骨干,条件都不错,只是还都没成家,有的是女朋友劈腿了,有的是自己嫌人家了,有的是异地问题难化解,有的是家长硬作梗,青春烦恼,要在郊游中尽情发泄。
那天小伙子们玩得很尽兴。四位蹦极了。晚餐时听说顺路有家驴肉馆,车主就把车开到了那里。大家坐好后,他声明:“我不吃驴肉。”车主有些尴尬:“哟,德哥,对不起,来时该先问你一声。”他说:“没4关系。你们吃。我另点别的就是。”有个小伙子就问:“德哥你不吃驴肉有什么讲头吗?”他摇头:“其实从来没有吃过。是进到这馆子才决定不吃的。”
小伙子们放开肚量吃驴肉,喝着啤酒白酒,给他点的核桃汁,时不时跟他碰杯,“祝德哥早续良缘”。
餐厅里的人声仿佛渐渐推远了。他回忆起三十多年前当兵的事情。这关外变化太大了。没想到往昔卡车开过去,扬尘二里路不散的荒川野地、穷山恶水,现在是整齐的柏油路面,两旁的绿化带相当不错。他从路标上看到一个熟悉的地名:崖村。这家驴肉馆就在公路主干线与崖村支线的分岔口旁。多年过去,他把崖村忘记了,更把崖村驴忘记了。坐到餐桌旁,拒绝吃驴肉,是那记忆猛然浮现的开端。
那一年他十九岁。他们部队被分派到崖村帮助生产队打井。他父亲在老家病危,部队准许他回去探望。料理完父亲后事,他返程时在这个岔口下了长途汽车。天已经转黑,虽是初冬,十分寒冷。从这个岔口往崖村,那时候连砂石公路也没有,只有土道,头六里是平的,后四里要爬山。他下车时看到路旁有六七头驴,那些驴为了互相取暖,交错着挤站在一起。有个看驴的汉子招呼他,问他去哪,他说去崖村。那汉子说:“解放军免费。只是崖村驴送一位大嫂去了,你得等它回来。”当时还有个从长途汽车上下来的人说是要去枣村,那汉子就到那群驴里去扒,扒出一头驴来说:“枣村驴在。你骑上去吧。三毛。”那人递去三毛钱,骑上,枣村驴就往另一边的土道上去了。原来,那些驴经过那汉子训练,每头驴专管前往一个村子,把客人送到后,自动返回。每当有客人要往某村去,汉子就从驴群里扒出相关的那一头来,如果扒不出来,就意味着那头驴还没有返回。“崖村驴回来啦。小战士,你骑上它吧!”朝汉子指的方向一看,那头走过来的驴似乎很瘦小,“骑上吧,它可有劲啦!浑身筋的驴爬山才利落啊!”他要付三毛脚力钱,汉子死活不要,“解放军免费,这原则不能丢!”
崖村驴背上有个简单的木鞍子。他跨上去正坐着,问:“有缰绳吗?”汉子大笑:“摔不下你!”那驴等他坐稳,就自动转身,朝崖村走去。平路快走完,天黑得厉害,还飘起了雪花,眼看要上山了,那驴能走好吗?到山根,他跳下,搬那驴的头,意思是让它折回去,那驴却死活不转身,只等他再骑上去。他再骑上。那驴就熟练地在山道上趱行。眼前出现了村屋的灯火。终于进了村,那驴停下来,似乎在等他给予进一步的指示,他就朝他们班住的那个院子指了指,驴眼能看见他的手势吗?但那驴竟准确无误地停在了院门口。他下了驴,要把驴推进院里,心里想着喂它些东西,那驴却四蹄抓地怎么也不进院。他说声“谢谢”,那驴就转过身,管自下山去了……
他忽然非常后悔,他跟他妻子感情那么好,那么多年,互相讲过许多以往的故事,可他怎么竟一直没把崖村驴的记忆打捞出来,与她共享?
那天开车回城,一路上六个小伙子有的呼呼大睡,有的打着饱嗝……副驾驶坐的那位不停地在手机上发着微信……他稳握方向盘,嘱咐自己:等回到家,再把那崖村驴的回忆细细咀嚼。
(选自2013年12月4日《新民晚报》)
(1)小说的叙事风格独特,请结合小说进行赏析。
(2)小说中驯驴的汉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3)小说中的六、七段划线处两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者以“崖村驴”为标题有何目的?请结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请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02 12:43: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变叶木
刘心武
(1)16:40,非常准时。小韩拿着晚报进了屋。冯教授走过来双手握着张开的报纸,一个劲地浏览。冯教授是个空巢老人。小韩是他雇的钟点工,每天16:40来,为他做晚餐,收拾完晚餐残局后,如果没什么别的事,就陪他说话,一般在21:40离去。
(2)冯教授告诉打来越洋电话的儿子,小韩是他曹伯伯推荐的,很可靠!"……冯教授跟小韩相处逾半年,爷俩越处越和谐。
(3)……冯教授呢,跟小韩聊久了,就总想获得这个小伙子的透明度,做些"深度交谈"。他想通过这样一个生命的个案,来探究人的生存困境,以及努力冲决困境的种种心理上的、情感上的,以至非理性的那些复杂的反应。比如有次晚报上登了一命案,冯教授就由此开聊,说这个案子里,背后都是人性恶。小韩就说起前些时候的那桩命案,阔学生一天到晚拿那穷学生打趣开心,有的话语不仅是伤害自尊心,简直就没把那穷学生当人!哪知道别人横下一条心,起了杀心!……冯教授依稀看见小韩说那些话的时候眼里闪着怪异的光,心里微微吃惊,问:"你同情那被判了死刑的穷学生?"小韩用力点头,冯教授心里一咯噔,就不知道该把那心思判断为人性恶还是非恶了……于是就又侃到了穷富问题。冯教授非要小韩"说出心里最深处的想法",小韩开始还含混应对,后来冯教授一番腾云驾雾般的哲理论述,让小韩有喝醉酒的感觉,小韩只知道冯教授是好意,是研究人性什么的,也就渐渐没了遮拦,跟冯教授说:"我有时候会恨所有比我有钱的人。"冯教授就用食指点着自己胸脯问:"难道你也恨我?"小韩不敢点头,却也没有摇头。冯教授就开导他了他一番。小韩毕竟比一般打工仔聪明,听了冯教授的教诲一连串地说"晓得晓得",冯教授也就微笑点头。
(4)聊天很尽兴。冯教授突然想起早上在超市里看到了有新到的哈密瓜,就拿钱嘱咐小韩明天来时买一只来,并顺口说"你去挑只大的咱们明天晚饭后杀了吃",这本是他们老家的俗语,都把切瓜说成杀瓜。小韩就笑,说:"冯老您怎么也杀杀杀的?这话可吓了我一跳!"冯老就故意叉腰挺胸,装出很凶煞的模样说:"晓得么,人性都是复杂的呢,我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也有过拼掉一条命的念头哩!"说着就又把小韩留下来继续聊一阵。
(5)冯教授就讲起了三十多年前被诬陷,被批斗,被侮辱那一刻,他真是生出了挣脱束缚冲过去跟那家伙同归于尽的想法。冯教授兴致更炽,就说:"我把这么隐秘的内心活动都讲出来了,那你也得跟我公布你内心的隐秘杀机,你一定有过的!"人与人沟通,能一直深入触动到心灵的暗室吗?就不怕如此过分地冒险挺进,会引发出危险的后果吗?
(6)小韩就公布,自己流浪街头,饿得不行的情况下,曾经想打劫一个小商店的店主。小韩这回眼里的凶光绿闪闪的,走火入魔地只管往下讲:"我设计了这样的攻击方案,双手举着拣来的晚报,遮住我的脸,……"
(7)每天已成定规,16:37分许,冯教授家的对讲机会鸣笛,这必是小韩按了楼寓大门外的密码,冯教授回应、揿键放他进楼后,在小韩乘电梯到达前,也就把单元的防盗门打开虚掩,使小韩不用费事就能长驱直入。这天冯教授去开放防盗门的时候,有一秒来钟的犹豫,心里飘过的念头是,今后小韩到达门外,按响电铃再给他开门也未为不可嘛……
(8)16:40,非常准时。小韩走了进来,冯教授倏地心紧……怎么没拿哈蜜瓜,而是双手握住晚报,遮住脸,在向他走过来?冯教授本能地在沙发上挪了一下位置……
(9)那天很沉闷。小韩问冯老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陪他去医院?答没有什么,但进晚餐时胃口很不好,吃完了也无心聊天。小韩琢磨出了点什么,敏感地注意到从来没对他关闭过的卧室门扇,这天紧紧地关闭了。
(10)那天20:00不到冯老就让小韩回去,小韩刚走,他就想给超市打电话问究竟还有没有哈密瓜,只是没找到电话号码,才作罢。
(11)曹院士来电话,顺便问那小韩,冯教授说辞掉了。曹院士问为什么?冯教授含糊其辞,忽然问起曹院士家是不是还留着那盆变叶木?叶片长长的变叶木,色泽多变,还有美丽的点状斑纹,又名洒金榕,曾是许多人家喜爱的室内盆栽,前二年报纸上忽然有文章宣布,变叶木分泌致癌物质,于是人们纷纷将其抛到垃圾桶里。曹院士说哪里有那些文章说的那么邪乎,只要别让它沾到皮肤,搁在阳台上观赏还是挺提神的,冯教授就说:"提神的东西,你就容易喜欢,太喜欢了,有一天就免不了去深度接触,结果呢……不如远离。"曹院士也没在意他的这些议论,至今阳台上还保留着一盆变叶木。
2004年6月6日温榆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对文本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短篇小说《变叶木》讲述了主人公小韩短暂的幸福打工之路的故事 。小说不以故事取胜,而是通过各种对比关系表达出双重主旨。
B.冯教授追寻着所谓的“深度交谈”,以至触动了小韩的心灵暗室。曹院士则不像冯教授那样不断地挖掘小韩的内心,也就未受伤害。他认为“只要别让它沾到皮肤,搁在阳台上还是挺提神的”。人与人沟通中,过份地冒险挺进会引发危险的后果。
C.文中冯教授把切哈密瓜习惯性说成“杀” 哈密瓜,并说“我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也有过拼掉一条命的念头”,说明他骨子里也有残忍的一面。
D.小韩是朴实的打工者,也是曾经有过杀人念头的青年。冯教授是慈爱的长者,也是不断挖掘别人的内心的“侵略者”。他们都不是完美的形象。他们都有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
【小题2】说说小说以“变叶木”为题的妙处?
【小题3】读完本文,你一定有诸多感慨,请探析:本文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彰显小说主旨的。不少于100字。

同类题2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情似纸
刘心武
①不要续上一个“薄”字。不是那意思。
②把许多复杂的事物归结为一个简单意思的时代已经过去。但离开了简单的归结,许多人又不知如何面对复杂。其实,从来都复杂。难道以前不复杂吗?也许,从前无论如何不如今天这般复杂。但细想,从前也复杂。提心吊胆地说真话那阵,说了那么多;而毋庸提心吊胆便可倾吐真话这阵,却什么也懒得说。
③我曾到那间小屋子去看他。其实根本不是一间小屋子。只有门,没有窗,甚至没有透气孔,因此,人进去以后便必须把门敞着。那是个储藏室。空间极狭小。气息极窒闷。但我们交流得很畅快,至少在我这方面是这样想。有的话还得压低嗓门。眼波的流动中也有许多的情谊。但现在他有了二十、三十倍大的空间,许多的门,许多的窗;门紧闭着,窗半开着,“硬件”好,“软件”更棒,我却不去迈进那门槛。他也不来请我迈进那门槛。似乎也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只是不再有那么多的情感了。淡了,薄了,甚至弥散了。
④据说人情似纸的“纸”现在不是“秀才人情纸半张”的那“纸”,而是赵公元帅笔下的那“纸”,即通货。由“官本位”向“金本位”转化,值得欢迎。但我更渴望“人本位”“情本位”。社会的物质繁荣据说必须付出精神沦丧的代价。又据说落伍者看来是精神沦丧,而先锋眼中却是可喜的精神瓦解,但先锋们犹未能指出旧精神瓦解后应运诞生的新精神究竟是什么,有的先锋中的先锋则说只需瓦解无需重构:“凤凰涅槃”是可笑的,凤凰只应焚毁,何必重生?
⑤我却仍愿抓住一点自认为是永恒的东西,哪怕只有游丝般微弱。那永恒的东西里就有人情,似纸的人情。纸很薄,却可以写情书,写诗,写温情的句子,写必要的问候,当然还可以画画儿,可以折成一只船,放在小溪里,任其顺细碎的波浪旋转着漂向远方。
⑥转眼一年整了。一年多以前正在美国。记得一年前到纽约的头一天,傍晚时分,曼哈顿万家灯火中,也有了我小小的一盏。在简单而舒适的下榻处,桌上有小小的卡片,卡片上写着温暖的句子。人情似卡片么?我却自去冬以后,再没给留下卡片的人寄去哪怕是一张薄薄的纸。我总埋怨着别人的情在淡在薄在弥散,自己呢?从别人的眼中看我,该也吃了一惊吧,怎么会变成了这样?比以前冷,比以前硬,比以前懒,却比以前更会为自己辩解。
⑦以前的时代,人情或许似醍醐,厚重粘稠?如今是人被纷至沓来的信息和事务碾扁熨平的时代,人情随之也轻薄寡淡了,人更多地依靠内心的支撑而更少希冀心外的扶持。人类在进步而人情在萎缩,真的么?
⑧也许是因为现在“移情”的条件好多了,可以移向唱片、电视和电脑,移向真古董和假古董,移向需要每天饲食的猫、鸟、鱼、兔,移向需要浇水剪枝施肥换盆的花草,移向小小的邮票,移向书报,总之可以更彻底地从活生生的人面前移开去。最省事的“雅移”法是寄情山水,最省事的“俗移”法则是坐到打开的电视机前剥食着花生米不分好赖地一直看到荧屏上现出“再见”的字样。
⑨但心中仍不免时时逸出一丝两丝一缕几缕一片几片的活生生的人的沟通欲望,化为思念,化为莫可名状的思绪,最后可能就拽过一张纸来,想在上面写一些情,一些别人可能并不呼应并不需要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
⑩当我从淡薄中想起人家时,人家或许正在从残存的印象中摆脱出去而正在忘却我。曼哈顿的灯火呵,哪一盏下面尚有关于我的一缕思绪?
(选自刘心武散文集《人情似纸》)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文章通过使用形象化的标题,用“人情似纸”的比喻,含蓄地表明了本文的题旨是在批判“人情似纸薄”的现象。
B.文中第③段通过叙述“他”的前后变化,既是在反映一种当下人情寡淡疏离的社会现实,也是在为下文展开对“人情似纸”的思考和议论进行过渡。
C.“最省事的‘雅移’法是寄情山水,最省事的‘俗移’法则是坐到打开的电视机前剥食着花生米不分好赖地一直看到荧屏上现出‘再见’的字样。”这表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兴趣爱好不同,是造成当下社会“人情萎缩”的重要原因。
D.“最后可能就拽过一张纸来,想在上面写一些情,一些别人可能并不呼应并不需要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这里强调了纸片虽微不足道,虽不起眼,但人有时就是需要有这样微小的载体存在,以寄托自己的思绪与情感,抒发自己的感念与期待。
E. 整散句结合,多用长句,善用借代和反问,是本文语言的鲜明特色;同时,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一一反衬中使主旨得以凸显。
【小题2】简析文章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全文以“曼哈顿的灯火呵,哪一盏下面尚有关于我的一缕思绪?”这样一个问句作结,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小题4】文章第⑧段谈到现在社会的各种“移情”旨在表明什么?你是如何看待“现在‘移情’的条件好多了”这种状况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及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我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

后来我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把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

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

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

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荫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

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只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

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人在胡同第几槐?

(取材于《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之说,这显示老北京与古槐相依相存。
B.作者心中前后两幅画的画面虽有变化,但大槐树不变,表明作者对北京的传统生活始终热爱。
C.作者在文中一再指出五十八年定居在北京,是为了强调北京与自己一生相伴,密不可分。
D.虽然作者对胡同四合院很有感情,但他认为将胡同四合院全部拆掉是北京发展必需的过程。
【小题2】在不同时期,“那株巨槐”给“我”的感受不同。请分别概括“我”童年时和搬出四合院后对巨槐的感受。
【小题3】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自创的诗句作结,作者这样写想表现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千叶瓶
刘心武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花瓶陪伴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薄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驱使。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他翻开薄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个弯线。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的急?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体,不小心给玷污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三,全是后悔的思绪。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丫扯断。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己借圆珠笔用,死活就不借给人家。再后悔上山下乡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赤脚医生”,却没有能把常见的草药形态认全。回城进工厂,先开大货车,后开小面包,再当上司机班长,更调进科室,好赖算是个干部了,就不免神气活现起来,给一起进厂的“插友”取不雅的外号大呼小叫,后来人家下了岗,找到自己借钱,虽说也拿了一千给人家,却又跟人家说了一大车风凉话,仿佛人家困难全是不争气造成的……
⑥闺女又回门,小声在问妻子:“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怎么抱着个花瓶在鼓捣?”妻子小声回答:“着了魔似的,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遛弯儿,还总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哪件事上对不起我,哪回的吵架请我原惊……咳,其实我早忘啦!不过听他那么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⑦渐渐的,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看上去,仿佛当初入窑出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先就构思好,精描出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
⑧他继续在花瓶另一面上勾勒绿叶。妻子说:“难道你非得把叶子画满吗?铺满怕得上千片叶子,你累不累啊?”他边慢慢画,边沉吟地说:“我还真怕那画满的一天到来呢!”
⑨有一天,一位现在迷上古玩收藏的“发小”来看望他,忽然眼睛一亮,吼出一声:“老兄,你从哪儿收来这么个千叶瓶?”他不做声。那“发小”走近,小心捧起细看,哑然失笑:“原来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啊!”他让来客小心轻放,说:“对我而言,这是无价之宝!”他只简单解释了几分钟,来客便肃然起敬,并感叹:“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
(选自2010年第1期《小说月报》)
【小题1】在画千叶瓶的过程中,主人公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小题2】小说在第④段写妻子和女儿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4分)
【小题3】第⑨段划线句子“对我而言,这是无价之宝!”有什么含义?(6分)
【小题4】小说以“千叶瓶”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情似纸
刘心武
①不要续上一个“薄”字。不是那意思。
②提心吊胆地说真话那阵,说了那么多,毋庸提心吊胆便可倾吐真话这阵,却什么也懒得说。
③我曾到那间小屋子去看他,其实根本不是一间小屋子,只有门,没有窗,甚至没有透气孔,因此,人进去以后便必须把门敞着。那是个储藏宝,空间极小,气息极窒闷。但我们交流得很畅快,至少在我这方面是这样想。有的话还得压低嗓门。眼波的流动中也许有许多的情谊。但现在他有二十、三十倍大的空间,许多的门许多的窗,门紧闭着,窗半开着,“硬件”好,“软件”更棒,我却不去迈进那门槛。他也不来请我迈进那门槛,似乎也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只是不再有那么多的情感了。淡了,薄了,甚至弥散了。
④据说人情似纸的“纸”现在不是“秀才人情纸半张”的那“纸”,而是赵公元帅笔下的那“纸”,即通货,社会的物质繁荣据说必须付出精神沦丧的代价。又据说落伍者看来是精神沦丧,而先锋眼中却是可喜的精神瓦解,但先锋们犹未能指出旧精神瓦解后应诞生的新精神究竟是什么,有的先锋中的先锋则说只需要瓦解无需重构“凤凰涅槃是可笑的,凤凰只应焚毁,何必重生?”
⑤我却仍愿抓住一点自认为是永恒的东西,哪怕只有游丝般微弱,那永恒的东西里就有人情,似纸的人情。纸很薄,却可以写情书,写诗,写温情的句子,写必要的问候,当然还可以画画儿,可以折成一只船, 放在小溪里,任其顺细碎的波浪旋转着漂向远方。
⑥记得一年前到纽约的头一天,傍晚十时分,曼哈顿万家灯火中,也有了我小小的一盏,在简单而舒适的下榻处,桌上有小小的卡片,卡片上写着温暖的句子,人情似卡片么?我却自去冬以后,再没给留下卡片的人寄去哪怕是一张薄薄的纸。我总埋怨着别人的情在淡在薄在弥散,自己呢? 从别人的眼中看我,该也吃了一惊吧,怎么会变成了这样?比以前冷,比以前硬,比以前懒,却比以前更会为自己辩解。
⑦以前的时代,人情或许似醍醐,厚重粘稠?如今是人被纷至沓来的信息和事务碾扁熨平的时代,人情随之也轻薄寡淡了,人更多地依靠内心的支撑而更少希冀,心外的扶持。人类进步而人情在萎缩,真的么?
⑧也许是因为现在“移情”的条件好多了,可以移向唱片、电视和电脑,移向在古董和假古董,移向需要每天饲食的猫、鸟、鱼、兔,移向需要浇水剪枝施肥换盆的花草,移向小小的邮票,移向书报,总之可以更彻底地从活生生的人面前移开去。
⑨但心中仍不免时时逸出一丝两丝一缕几缕一片几片的活生生的人的沟通欲望,化为思念,化为莫可名状的思绪,最后就拽过一张纸来,想在上面写一些情,一些别人可能并不呼应并不需要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
⑩当我从淡薄中想起人家时,人家或许正在从残存的印象中摆脱出去而正在忘却我。曼哈顿的灯火啊,哪一盏下面尚有关于我的一缕思绪?
(选自《时文选粹》第2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第4段中的三个“据说”含义相同, 都表达了作者的否定态度。
B.“比以前冷,比以前硬,比以前懒,却比以前更会为自己辩解”一句,表现出作者严于解剖自己,对自己疏淡人情却托辞搪塞的行为提出严厉批评。
C.“心中仍不免时时逸出一丝两丝一缕几缕一片几片……欲望”一句,形象地表达式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因无人理解而无可奈何的心态。
D.本文有感“人情似纸”,认为靠金钱维系人际关系是一种精神的沦丧,为现今人情的淡薄而感到惋惜,呼唤人们多进行情感交流。
【小题2】文中说“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请你就作者的这一观念写上简洁的批注,表达你的评价和看法。
【小题3】结尾以“曼哈顿的灯火啊,哪盏下面尚有关于我的一缕思绪?”作结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