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汉代戌卒家书中的家国情怀
姜洋
出土简牍中的书信多称为“记”,是秦汉时期最为常用的一种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工具。西北汉简中的戍卒书信是丝绸之路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汉代丝路沿线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提供了宝贵材料。
1907年,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汉代长城烽燧遗址中发现705 枚简牍。1914年,王国维、罗振玉依据这些汉代简牍合撰出版《流沙坠简》一书,开启了利用出土简牍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研究汉代历史的先河。20世纪以来,随着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悬泉汉简、肩水金关汉简等不断出土,其中的戍卒书信揭开了很多尘封已久的丝路往事。
西北汉简中的戍卒书信往往以“甚苦事”、“甚苦侯望”、“甚苦官事”为习用语。如:“田子渊坐前:顷久不相见,闲致,独劳,久客关外,起居无它,甚善。致忧之,今接人来积三日,粮食又欲乏,愿子渊留意……”;“儿尚叩头白记:闲来,上日久食尽乏,愿贷谷一斛……杨掾坐前,数数哀怜,恩德甚厚甚厚……大尹哀小姓贫人子久居塞外,当为发代。唯掾以时移视事盈岁名尹府,须以调代,代到,得归,叩头叩头。
《汉书·王莽传》载“改郡太守曰大尹”,从简牍中“大尹”等称谓来看,这些书信当属新莽时期,从书信可以得知,戍卒粮食得不到及时供应,戍守超期而替代者迟迟不到,从细微处验证了新莽时期因政策失当而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局势紧张这一史实。尽管身处艰苦的战争环境,边地吏卒依然表现出建功边塞、报效国家的进取精神,“臣厶罪在西域,期于殄逆虏,平定诸国”,“恩德固可未报哉?臣子之职宁可废耶!”这些书信记录了汉代普通戍卒为维护丝路畅通和边地安宁不畏艰险的事迹。
《盐铁论·徭役》云:“古者无过年之徭,无逾时之役。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长子不还,父母愁忧,妻子咏叹。”在此背景下,当有不少以建功边塞、思乡怀远为题材的作品产生,但很少见诸史书,丝路沿线出土的汉代戍卒书信恰可弥补传世文献在这方面的空缺。
部分书信则表达了边塞戍卒的袍泽情谊,以居延烽燧遗址出土的两件书信为例,“二卿时时数寄记书,相问音声,意中快也”;“始春不和,愿子游谨衣强餐饭,子游幸赐尺记”。两封书信虽寥寥数语,但情真意切、句意平远,与汉代五言诗《行行重行行》“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汉代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颇为相似。
学界利用大量简帛文书深化了丝绸之路研究,特别是在东段线路的考证、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政治关系、使者往来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对丝路沿线社会生活的研究则相对单薄。戍卒书信中保留的请求他人代买物品、向家人索要衣物、与当地居民贸易往来等大量内容,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形态提供了丰富史料。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2017年6月14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1914年,王国维、罗振玉依据汉代简牍合撰出版《流沙坠简》一书,开启了利用出土简牍研究汉代历史的先河。
B.西北汉简中的戌卒书信往往以“甚苦事”、“甚苦侯望”、“甚苦官事”为习用语。但在写给“田子渊”的书信中,寄信人的生活状况比较悠闲、“甚善”。
C.应当有不少建功边塞、思乡怀远为题材的作品没有风诸史书,丝路沿线出土的汉代戌卒书信恰可弥补传世文献在这方面的空缺。
D.大量简帛文书的出现,使得学界在东段线路的考证、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政治关系、使者往来、文化交流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证层次分明,首段总领全文,概括介绍了出土简牍中的书信及西北汉简中戌卒书信的作用。
B.文章第三、四段的戌卒书信,记录普通人的丝路生活,意在反映戌卒生活的艰辛。
C.文章第五、六段的戌卒书信,诉说着普通人的丝路情感,有的思乡怀远,有的体现袍泽情谊。
D.文章第七段写戌卒书信的出土,丰富了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史料,使人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形态有了更多的了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土简牍中的书信多称为“记”,是秦汉时期最为常用的一种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工具,反映了汉代丝路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B.第三段的书信,从细微处验证了新莽时期因政策失当而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局势紧张这一史实。应与“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的记载相吻合。
C.《盐铁论·徭役》上说,古代的人过年的时候不服徭役,没有超出期限的徭役,而当时的人却离家万里,久久不得归。
D.一些戌卒书信表达了边塞戌卒的袍泽情谊,如“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钣”,虽寥寥数语,但情真意切、句意平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07 02:16: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梨花春带雨

高岳山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雨后清明。”“唧”的一声燕鸣惊落了春雨,“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湿漉漉的梨花姑娘把持不住内心的澎湃,欣欣然地向我们走来。

听说张家老桥的梨花开了,我撑着雨伞,去寻觅那似雪的梨花。

一片乱坟岗,在金黄的油菜地旁,有两株开满白色花朵的树,在寒风中摇曳。走进一看,确信是梨花,我的心中掠过一丝惊喜。一夜春风,梨花开放,一簇簇、一堆堆的梨花缀满枝头,如白雪,似柳 絮,若食盐,像面粉。梨花枝摇花颤,像一个个素装的少女迈着轻盈的猫步,向人们展示着她们的美 丽和魅力。细雨如丝,密密斜织,仿佛是模特赛时T形台上放射的一束束耀眼的白光,梨花姑娘忘 情地表演,沉醉在那种如醉如痴的情境之中。漠漠梨花烂漫,在雨中一片模糊,宛若一幅朦胧的山 水画,婉约而柔美。那雨珠晶莹剔透,挂在梨花的边缘,似落未落,是美人激动的泪水还是伤心的眼 泪,不同心境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梨花一枝春带雨”,多唯美的诗句啊!写出了梨花的魂,道出了梨花的情。梨花在雨中呢喃,把自己的心事向雨倾诉,同时倾听雨的心跳,一起演绎春天的交响乐。我把鼻子凑近梨花,湿润的梨花有淡淡的清香,猛吸一口气,芳香钻入鼻孔,沁人心脾。

站在山头,我情不自禁地眺望家乡。我的老家离这只有五公里,家里后院的梨花可开了?那是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嫁接的十几棵梨树:先在棠栗树的枝干上锯一道裂缝,接着把梨枝插进,再用绳子绑扎好,最后四周糊些泥巴,三年后就开花了。父亲乐得合不拢嘴,我们兄弟心里美滋滋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有水果吃是极大的幸福。可是事与愿违,一阵风雨后,满地的梨花,一片狼藉。我捡拾一朵,仔细端详,雪白的梨花上有白色的雨珠,若星星对我调皮地眨眼。五片花瓣软软的,滑滑的,绸锻似的,稍一用力搓揉就命陨香销。黄色的花蕊如青蛇吐信,仍有顽强的生命力。我 捧起落英顺手抛向空中,梨花如湿翅的白蝴蝶扇动了几下翅膀就坠落于地,再也无力飞起。我玩得高兴,哪闻父亲的叹息,这年树上只结了几只干涩的梨子。真是屋漏偏逢连绵雨,破船正遇打头风,越穷越是不顺,连老天也和我家作对。一段伤心的梨花情,刻骨铭心。

赏梨花最好的去处是夾山蕻。记得去年的一个阴雨天,朋友相约去看梨花。这里是梨花的海洋,千树梨花千树雪,白茫茫的波浪向远处翻滚,银光闪闪,好似一个人掀起巨大被单在用力抖动。 我在梨树间穿梭,有的梨树如一个白面书生,轻摇羽扇,摇头晃脑地读唐诗宋词;也有的如行走江湖 的白衣女侠,衣袂飘飘,回眸一笑百媚生;还有的似白雪公主,只莞尔一笑就摄人魂魄。这些花中仙子挨挨挤挤凑热闹,好奇地伸出脑袋打量这个未知的世界。假设白莲像出浴的美人,玉兰像无瑕的 白玉,那梨花就是当之无愧的女皇,披着玉叶银花做成的衣服,仪态万方,真有“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的风采和气势。同来的女士一袭白衣,摆着各种pose尽情地拍照。花与人似,人与花同,恍惚间,我分不清哪是梨花,哪是美女。

雨还在下,我的眸子里荡漾着银色的涟漪,迷离中,我也成了一株玉骨冰肌、素洁淡雅的梨花,在《梨花情》音乐的伴奏下跳着欢快的舞蹈。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燕子的叫声引出梨花,进而描写撑着雨伞去张家老桥寻觅梨花、回忆家乡和夹山蕻的梨 花以及联想梨花。
B.文中引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梨花一枝春带雨”,既写出了梨花有魂有情,又体现了散文想象 空间广阔的特点。
C.“我也成了一株玉骨冰肌、素洁淡雅的梨花”,表现了“我”对梨花的喜爱之情,同时也鞭挞了玷污圣洁的丑行。
D.本文以梨花为形,以歌颂圣洁与美好为神,取材微小,表现的主题重大,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点,审美价值较高。
【小题2】作者刻画的梨花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小题3】文章是怎样描写梨花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请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侯,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擦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因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小说以马兰花与丈夫因借款而发生冲突为明线,以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为暗线,相互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C.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三次写马兰花流泪,层层递进,展现其从软弱到刚强的变化过程,表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马兰花的形象更加丰满。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小题2】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的内容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有关“文化”的概念,其实是“文教”或“风俗”的意思。比如《易传》里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毛诗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尽管这些观念与文化密切相关,但毕竟是种“前文化学”。中国现代文化学形成的时代背景是近现代的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中国的学者开始借助西方的人文社会学说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希望在世界的文化秩序中确定中国文化的地位,逐渐形成了文化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人类学三大主要组成部分。。
文化史学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主体。梁启超认为西方通行的诸多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可是中国传统史学“皆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他提出要研究中国的“文学史”“种族史”“宗教史”等。将中国传统史学带入现代史学的同时,就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发轫之时。中国的文化史学并没有完全遵循西方的学术体系和价值体系,这是由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决定的。钱穆说:“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己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所以,中国文化史学主张从中国深厚的史学传统中建构中国的文化学。迄今为止,文化史和国学仍是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学术形式。文化哲学,是注重讨论中国文化精神的学问。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化保守主义者和否定中国文化的激进主义者之间展开了论战。在新文化运动主导中国思想的同时,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贺麟等以复兴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为己任,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为宗旨,熔铸佛学或西方晢学的学理,构建出“新唯识论”“新理学”“新心学”等新儒家哲学,探究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征与精神内涵。文化人类学是与考古学、人种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相关联的西方人类学分支,它主张客观地观察、描述、分析、比较人类的文化现象,特别注重研究文化的功能。1934年中国民族学会在南京成立,文化人类学从田野和社会的考察出发,而不是从历史文献出发,为我们展现了丰富鲜活的中国文化画卷。上个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如费孝通《江村经济》、林惠祥《中国民族史》。我们当下不少文化理论的热词,如文化自觉、文化自主等,都是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和社会文化学在20世纪末提出的重要观念、
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研究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使中国文化的整体得以认识,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得以建构。文化总是指向人类全部的、永远在进行中的生活和创造。孟子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如何让当下的文化热潮成为“源泉混混”的有本之水,汇成江海,不断地地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除了人心与时代的推波助澜,还有待于不断深入的文化研究。
(摘编于《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易传》《毛诗序》两则例子阐释的观念体现了“文教”或“风俗”的意思与文化有关,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萌芽。
B.梁启超指出中国传统史学的弊端,提出要研究中国的“文学史”“种族史”等他将中国传统史学带入了现代文化学。
C.我们当下多数文化理论热词,如文化自觉等,都于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在20世纪末提出的观念。
D.中国文化学分别从中国文化的历史、精神、结构与功能方面进行了研究使中国文化的整体得以认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拿中国古代有关文化的概念与现代文化学的概念作对比,从三个方
面分别论述了中国文化学的具体情况,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B.在论述文化史学时,“中国文化史学主张从中国深厚的史学传统中建构中国的文化学”是论点,钱穆的话是论据,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C.在论述文化人类学时,先对其概念作了分析,而后举出中国学者从实践出发,研究中国文化的例子,进一步对文化人类学进行了论证。
D.文章采用的是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就开头的“总”而言,结尾的“总”更进一层,论证了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作用和时代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学者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几个主干,是为了渡过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确立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B.文化史和国学是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学术形式,国学也可纳入文化史学的范畴。
C.熊十力、梁漱溟等努力构建“新心学”“新理学”等新儒家晢学的行为,说明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征和精神内涵值得探究。
D.如果让当下的文化热潮成为有本之水,不断深入研究,兼收并蓄,那么我们就能不断地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画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画。

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墙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オ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⑨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向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⑩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11)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清塘荷景是全文的主角。荷花从无到有、从稀少到繁茂的生长过程,给人以启迪。语言沉郁顿挫,含蓄多情。
B.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并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多种表现手法。
C.作者描绘种荷、盼荷、赏荷的过程,正是作者恋荷情感的自然流露。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爱好、心境、情绪全都融合到一起,成为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D.本文与朱自清《荷塘月色》相比,创作背景不同,但描写重点相似,手法和情趣也大同小异。
E.本文与其说是写荷花,还不如说是写季先生的人生感悟;对荷抒情,以荷喻人,借荷明理,是这篇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
【小题2】作者笔下的“季荷”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睥睨一切。
(2)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小题4】季羡林笔下的“清塘荷韵”美在何处(请从风姿、神韵、意趣三个角度加以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同时,报告指明了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向“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带动了农村学龄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教育面临新形势、新挑战,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措施,不断提升教育的质量。

过去五年,从教育投入、师资建设到办学条件,国家全面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从农村教育投入看,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生均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教育公用经费支出“三个增长”高水平完成,农村生均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教育公用经费支出的增幅更大。

从农村师资建设看,师生比是师资数量充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全国师生比和农村师生比都呈现出提高趋势,而且农村提高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农村办学条件看,农村危房面积不断减少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家高度重视下,农村教育发展更有保障,办学水平持续提高,一些农村学校还出现了学生回流的现象。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有序实现城乡在生均意义上教育资源均等,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第二步,逐渐建立起基于城乡学校规模效率特征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政策,让城乡学生在获得基本教育服务方面享有基本相同的机会。当前与未来较长段时间内,我们要为实现第二步目标而努力。第三步,积极推进以城乡师资质量均衡化为核心的城乡教育服务质量均衡化,通过城乡师资初次配置、二次配置、城乡教师专业发展机会的均衡配置,实现城乡教育服务质量均衡化。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或条件成熟的时候,要不失时机地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均衡化。

(摘编自林露《寒门难出贵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理念如何落地》

材料二:

近日,临沧市制定统筹推进县域內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因地制宜、标本兼治、城乡统筹、分步实施、分类推进”的原则,强化工作措施,以实现消除大班额、学校班额基本达标为目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结构,改善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质量差距。

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458个大班额班级,通过方案的制定实施,力争在今年消除大班额303个,消除超大班额42个;2018年消除大班额95个,消除超大班额18个。确保到2018年底,全市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及66人以上超大班额。

(云南日报)

材料三:

村料四

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一般是以城市为主,重点学校为主,这些城市的重点学校获得的教育经费最高,其次是一般市县的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差距拉大,“农村学校像非洲,城市学校像欧洲。”而且,近年来学生和教师大量向城镇流动,使得农村学校生源和师资严重流失。

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困就不会成为世袭。然而,我国城乡居民受教育的机会是很不公平的。资料显示:城乡分割办学制度使农村儿童一开始就处于劣势,从而使80%左右的农村适龄人口无缘参加高考。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中教育的发展的不平衡和滞后,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瓶颈。为了上大学,农村孩子要比城市孩子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农村学校留不住好老师。优秀教师流向城市,除了城市优越的环境因素外,主要是由于农村教师工资不高,而工资以外的福利差距更大(城市老师有很大的补课生源,每个老师的补课收入远远超过工资收入),近几年教师的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主要惠及城市教师,绝大部分的农村教师生活依然清贫。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成为城市里一个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凸显。农民工子女一般进入不了城市优质公办学校就读。致使他们的子女要么与父母分离在当地受教育,在缺少爱的环境中学习,使子女在学习、生理、心理、行为养成等都面临着困惑;即便是进入了公办学校学习,民工子女们也经常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歧视,例如评奖评优老师和同学的日常言语、集体活动甚至作业批改等方面都有不公平待遇。

 (摘自《中国论文网》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城乡教育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投入的资金过少,师资建设、办学条件的差异。
B.从临沧市的做法可以看出我们消除大班额,使学生自动到农村接受教育就能缩小差距。
C.由于教育的差距,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公,很多孩子还没开始读书,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在农村的孩子不需要太努力的读书。
D.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政府干预,加大对教育投入、师资建设和办学条件的优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城乡教育五年来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农村教育有了显著的发展,办学水平持续提高,甚至一些农村学校还出现了学生回流的现象。
B.材料二主要是通过临沧市制定城乡义务教育方案的大量数据向我们展示云南省已完成了城乡体化的工作。
C.根据材料三,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都认为教育不公最主要体现在社会权利和财富分配不均。
D.材料四介绍了目前我国教育以政府投资为主,并分析了教育不公的原因和应对的措施。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