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当我们追根溯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最初形态时,我们看到,它就是史前巫教系统以及随之而来的三代天命神学,它们同时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最初形态和总体,为中国文化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在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后来,当诸子百家纷纷起来冲破传统宗教的束缚,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发展,不再与天命神学体系混而为一,从此才有了本质上完全不同于天命神学体系的各种世俗文化形态。在诸子思想体系中,人文主义的因素极大地突显,消解和转化了传统宗教的神学内容,改变了它的迷狂与非理性成分,从而在本质上有别于天命神学体系。但是诸子百家也不是一下子突显出来的,它脱胎于传统天命神学这一文化母体;同时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中也并没有完全推倒先前思想文化所取得的成果,而是在相当的程度上把它们保留了下来,使之成为新的文化形态,成为他们创立思想体系的思想酵母和出发点。只要我们具体地去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就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传统天命神学的影响。
从传统宗教这一方面来说,当它失去作为文化整体或总体的地位以后,也并不是对世俗文化形态不再具有任何影响力。认识到宗教与中国文化的这种根源性关系,对把握两汉以后,尤其是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以后,我们认为宗教对中国文化具有启示性的影响。无视这种影响,完全忽略中国文化的宗教性,就不可能完整准确地领会中国文化。
从理论上说,宗教是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各种形态构成了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完整的文化共同体。这是一种动态互补结构,宗教与中国文化整体之间在长期的历史行程中彼此认同,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因此当我们说宗教受制于中国文化背景,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并只有在中国文化所能提供的框架内合理地发展,从中国文化的其他各种形态中吸收养料来充实丰富自身时,同时也就表明了宗教在中国文化中不纯然只是一个消极的因素,只能被动地去适合中国文化,而是在相当广泛的领域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外来宗教传入中国文化并且经过一定程度的中国化而相融于中国文化,但它们并没有完全泯灭自己作为一种宗教形态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化中,不管是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它们具有非宗教文化形态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因此能够去补充传统文化,通过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从佛教等外来宗教的例子来看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宗教在相当的程度上提供了其他文化形态所无法取代的功能,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尤其是社会转型或人生发生变故之际,宗教更能显示出其特有的价值。事实上,宗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抽象思辨能力,展现人的创造性、能动性与想象力,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提高中国文化的理论深度,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及其生活态度、人生价值、人格理想、道德修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如果不能在这些方面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宗教就不可能具有价值,也不会对中国产生影响,其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些外来的宗教或教派之所以传入不久就湮没无闻,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不能满足中国文化的某种需要,不能提供中国文化所需要的东西。
(选自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史前巫教系统而来的三代天命神学,为中国文化的诞生奠定了基石。
B.传统宗教对世俗文化形态的影响力,正是体现在它失去作为文化整体或总体的地位以后。
C.宗教与各种形态的中国文化构成了文化共同体,此共同体是完整的,具有内在统一性。
D.尤其在社会转型或人生发生变故的时候,宗教能在相当的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小题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诸子思想体系在本质上有别于天命神学体系,但诸子百家又脱胎于传统天命神学这一文化母体。
B.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在相当的程度上把先前思想文化所取得的成果保留了下来,使之成为他们创立思想体系的思想酵母和出发点。
C.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只是消极的,它也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各个领域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D.能对中国产生影响的、具有价值的宗教,是可以在某些方面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的。
【小题3】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诸子百家与天命神学的体系还混而为一,我们就不能说这是两种本质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
B.要完整准确地领会中国文化,就不能无视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具有启示性的影响。
C.宗教是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宗教和中国文化能彼此认同,相互影响。
D.在中国文化中,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之所以能够去补充传统文化,是因为它们具有非宗教文化形态所具有的特殊功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9 07:27: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塑造与之匹配的新型人格范式━━生态人格。生态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性,是伴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生态文明的发展而出现的,基于对人与自然真实关系的把握和认识而形成的作为生态主体的资格、规格和品格的统一,是生态主体存在过程中的尊严、责任和价值的集合。
生态人格体现了对“求真”的理性追求,即生态人格要求人们必须拥有丰富的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知识,具有自觉维护生态系平衡与稳定的生态智慧,并以此来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曾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作为自界的存在物,只有享用自然的权利,而没有占有、宰割自然的权利。人类之所以具有享用自然的权利,首先是因为自然具有满足人类需求的可享用性。其次是因为人类具有享用自然的能力。人类享用自然必须以保证自然对人类的可享用性为前提,要享用自然必须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使自然为我所用,而要保证自然对人类的可享用性则必须建设自然,向自然奉献,使自然持续发展。因此,人类实践应当保持人类赖以存在的环境与条件,不要也不应该破坏、污染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如果说,享用自然是人类的基本权利,那么,维护自然的可享用性则是人类的基本义务。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却是片面的,人类并没有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统一性、全面性和丰富性。
生态人格体现了对“择善”的完美诠释,即生态人格在道德责任上打开了人对自然的关怀之窗,将道德关怀的视野从人类拓展到了整个自然界。生态人格超越传统人格,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的维度重新审视人类赖以珍惜的道德品质,赋予它们崭新的内容和气质。同时,生态人格是由拓展与超越传统伦理的环境伦理来涵育和教化的,环境伦理不仅需要藉由调节、导向、教育、辩护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功能来实现其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控制能力,而且需要通过提高和改变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从而提升个体道德品质。生态人格正是在环境伦理的这种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中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道德特质。
最后,生态人格体现了对“臻美”的深刻体悟,即生态人格要求人们具有感受自然生态之美的特殊审美意识和能力,并不断培育生态审美情感。生态美感是在生态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生命节律与审美客体的生命节律、审美主体的情感态度与审美客体被感知的情感价值取向产生对应和谐引发的。只有用心去感受自然,使自身与自然相融通,从而和其万象,使得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共生、整生,体会其超然的生态美感境界,最终实现人与生态的全面发展。生态美感的树立对改变人类以物质生存为中心的生存方式,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进入人与自然的精神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生态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人格是与生态文明观念相匹配的新型人格范式,生态人格的塑造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B.生态人格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生态文明的发展而出现,具有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性。
C.生态人格具有生态主体形成过程中的三个要素,即人格的尊严、应担负的责任和应实现的价值。
D.生态人格是生态主体的资格、规格和品格的统一体,它是在对人与自然真实关系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拥有丰富的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知识,具有自觉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生态智慧,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就具有了生态人格。
B.人类有享用自然的权利,但也有改造自然、建设自然、向自然奉献、使自然持续发展的义务。两者是统一的,并不矛盾。
C.人类没有占有、宰割自然的权利,人类不要也不应该破坏、污染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使自然难以持续发展,
D.传统人格的视野局限在人类自身的范围,生态人格的关注范围大大扩大了,它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互相影啊、互相牵制的状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纠正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对于自然的片面认识,使人们全面、辩证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B.文章引用马克思“人靠自然界生活”的话,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更有力地论证生态人格体现了对“求真”的理性追求这一观点。
C.生态人格超越了传统人格,需要借助环境伦理的涵育和教化作用来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要培养具有感受自然生态之美的特殊审美意识和能力,并不断培育生态审美情感,就要用心去感受自然,使自身与自然相融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远古神话中,被民族尊为祖先的创世英雄大都为龙种或具有龙性。我们的祖先总是在重大事项和关键时刻得到龙的指引、帮助或保护。龙因其具有神奇的力量和仁厚的品德而受到人们的崇拜,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族徽,从而也必然成为民族的标识。考古发现,从大约八千年前到如今,神态各异的龙的形象以摆塑、雕刻、绘画等多种形式大量留存于墓葬、器皿或建筑之上。
作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除具有图腾的一般特征外,龙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龙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三个飞跃:
一是从原型动物向虚拟神物的飞跃。世界上其他民族历史上的图腾一般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实物,虽然这些实物在绘画、雕刻中也有某种夸张,但终究没有脱离动植物的原型。而龙是以动物的面貌出现的虚拟神物,并不存在于自然中,而只存在干人们的想象中。它是取多种动物的肢体、器官,通过“模糊集合”的方式创造出来的。龙的形象创造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专家把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某种动物原型如蛇、鳄为主体,通过置换其他动物肢体、器官组合而成。这个阶段龙的形象较多地保留了某种动物的原型,和我们今天看到的龙尚有很大差别,所以专家称之为“原龙纹”。第二个阶段,龙的形象组合日益复杂化,逐步摆脱了动物原型的束缚,从而由“原龙纹”转化为“龙纹”。专家认为这种转化发生在商代,它的突出标志是龙开始有了角。有了角之后,龙就彻底摆脱动物原型而成为一种与自然中任何动物都不同的神兽。此后,人们用相同的手法,把各种动物的肢体和器官加到龙身上。到了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基本定型,即长角、尖耳、兽足、蛇身。
二是从氏族图腾向民族图腾的飞跃。图腾崇拜伴随氏族社会的兴起而产生,也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而衰落,进入阶级社会逐渐为宗教崇拜所代替。仅能留存下某些痕迹。龙图腾的产生据神话传说可推到伏羲,据考古至少也在黄帝时代。我们可以认为龙最早起源于某个氏族,也可以认为龙一出现就是作为多种单一氏族图腾的替代物而为整个部落联盟共同信仰。但是至少在黄帝族创造的“仰韵文化”时期,龙的崇拜已经普遍地存在着,而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无争议的祖先。黄帝以后,经尧、舜,到夏朝的建立,统一的中华民族最终形成,龙作为民族图磨的地位也得到最终确立。
三是从图腾崇拜向宗教信仰的飞跃。龙作为一种古老的图腾之所以被带进阶级社会并伴随历史发展流传至今,这并不是图腾崇拜向宗教崇拜这一历史过程中的例外,相反,龙图腾在图腾崇拜趋于衰落的时代反而获得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权利,是因为人们在保留龙的图腾形式的同时,给它赋予了神的内涵。由于古代社会中人们生存有赖于农业生产,农神成了历史上最早为社会普遍接受的统一宗教神灵。
中国龙同国外图腾一样,在氏族图腾崇拜中就是主水的神物,所谓“龙马驮图出于河”。到了阶级社会,龙更是被描绘成主山川河流、能兴云降雨的水神,而水是农业生产的第一位的决定因素。从那时起直到今天,龙王庙都是人们祭祀求雨的地方。由于龙图腾具有了上述许多氏族图腾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个古老的图腾才在其他氏族图腾衰落、消亡的历史阶段,被我们民族的祖先携带着迈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成长为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明,从而在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我们相伴走到了今天。
(节选自阎世斌《从龙文化看民族精神》,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总是能在重大事项和关键时刻指引、帮助或保护我们的祖先
B.相对于其他民族图腾为自然界中实有的的动物而言,龙是虚拟的,存在于人的主观想象中。
C.我们现在看到的龙的形象,实际上是人们融合了多种动物的肢体或器官模糊组合而成的。
D.龙图腾产生于黄帝时期或者更早时期,但它作为民族图腾是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形成之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碗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族徽并且历史悠久。
B.作者采用比较论证的万法,说明了龙图腾与其他民族历史上的图腾存在着显著差异
C.文章将龙的形象创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并强调从第二阶段开始龙由实体走向虚拟。
D.在论述龙图腾自身的发展时,作者将其概括为“三个飞跃”,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乘龙升天““神龙助禹治水”等传说,都印证了我们的祖先与龙有着紧密的联系。
B.古代人们依赖于农业,龙就被赋予水神的内涵,说明图腾崇拜与人们的生产方式关系密切。
C.其他氏族图腾不具备龙的内通,难以被人们所顶礼膜拜,最终只能走向衰落,甚至消亡。
D.龙图腾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智慧:形式完美,内涵丰富。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打倒我爸!”

⑴十年前,我妈因病离开了我们。十年后我爸又悄然离世,当时我正拍摄《关东大先生》,为了不影响拍戏,我和家里人悄悄地把老人送走了,连最亲密的朋友也没有打招呼。此后,我经常梦见我爸,我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对匆忙送别他而心存愧疚。

⑵我小的时候,全国人民都不太富裕。家里费了两年的劲攒了两百多块钱,结果让我跟同学摔跤的时候,一个“大别子”给“别”没了。为了这个价值昂贵的“大别子”,我爸怎么想怎么生气,拎着一个笤帚疙瘩就追我。可我百分之二百的委屈。因为这个事儿它不怨我。同学跟我摔跤的时候,他不按套路整,我本来已经把他摔倒了,可是他不撒手,拽着我的胳膊,直到把我也拽倒为止。结果我倒在地上的时候,胳膊肘不小心压在了他的身上。大夫说我把他的锁骨压骨裂了,可这是他玩赖整的呀。我爸不管青红皂白,把我撵得满街跑。那天,我断定:我爸肯定不是亲的!

⑶那个时代流行写标语,经常听见有人说某某墙上有什么标语。我决定也写一条标语批评一下我爸。我在学校捡了一根粉笔头,在胡同里找了个僻静的墙角,义愤填膺地准备写。本来打算写“打倒范承业!”转念一想,这样写容易暴露目标,灵机一动,我在墙上奋笔疾书:“打倒我爸!”

⑷我爸一如既往地上班下班,对反动标语无动于衷。没有成果我是绝不甘心的,一计不成我就琢磨第二计。距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皮鞋厂,在这个鞋厂的仓库里堆着很多木头轴子,木头轴子上面一般卷着很多皮料。我觉得这是一个开展游击战的好地方,于是我选了一个傍晚,悄悄地溜进了这家皮鞋厂的仓库,躲在木头轴子里,幸灾乐祸地期待着“第二次革命”的成功。

⑸正是深秋季节,东北的深秋已经很冷了,没多久我就冻得浑身发抖。成功的前提在于坚持,但是寒冷还是难以抵挡……

⑹鞋厂旁边有一个小杂货店,24小时营业,门口吊着一个白炽灯泡。那一晚上,我一会儿进一趟杂货店,店里的服务员看着我直犯嘀咕:“你不买东西,大半夜了,总在我这捣腾门干什么?”其实,我进杂货店是看“点”来了。杂货店的墙上挂了一个钟,我盼望着这个挂钟的指针快点走,好扩大我的胜利成果。为了对战局的情况了如指掌,我悄悄地跑回家去,从后窗户向屋里看。

⑺屋里空落落地只有我妈一个人,我看见她坐在炕上正在抹眼泪。我爸、我哥还有我姐都没在屋,估计是找我去了。看来,情况比较理想,我原路返回。我正独自走在铁道下面的枕木上,忽然,一个黑影向我走来,这个人可能是我爸,想到这儿我撒腿想跑,对方问了一句话,我一下子站住了。

⑻“是小伟不?”

⑼那是地地道道的爸爸的声音,我犹豫了一下,低低地说了声:“是。”我爸没吭声,却“哇”地哭了出来。我长到十一岁,没听见爸爸这样哭过,接着我也哭了,很奇怪,我心里顿时浮出一阵温暖:这人不是后爸,确实是我亲爸……

⑽长大以后,每逢大事儿总喜欢跟我爸唠扯。记得在我接到了何老师写的小品《拜年》时,发现乡长这个人物比较单薄,就那么几句词,想再争取。爸爸看了剧本,说:“别在词上争了,词少肯定有词少的道理,还是把人物演好吧。”接下来他给我讲了他们单位分鱼的事儿。他说他们工会一共十几个人,年底分鱼不像分别的,鱼有大有小,不容易平均。每到这时候,他都让别人先去挑,结果,剩下的往往不是最小的那一条。

⑾爸说:“你做事儿先让别人舒服,结果你也挺舒服……”

⑿老实说,当时我对我爸的话不太理解,后来,经历了一些事儿,看了一些书,我才忽然发现,我爸的话里竟有点老子的味道。

【小题1】分析第(3)段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小题2】第(5)段为什么要叙述东北深秋的寒冷?
【小题3】第(9)段中写道“我犹豫了一下”,联系全文,你认为作者的“犹豫”中包含了哪些可能的情感?
【小题4】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在叙述作者对父亲“报复”的时候成功描摹出孩童不懂事的心态,让人忍俊不禁。
B.本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爱子心切、不善表达,又多多少少有些刚愎自用的父亲形象。
C.父亲之所以在找我时“‘哇’地哭了出来”是因为他为错怪我羞于承认而心怀愧疚。
D.父亲晚年对我的教诲颇得老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精神三昧。
E.虽然文章中心是写父亲对作者的爱,其实作者对父亲的爱也通过一些细节展现了出来。
F.作者是倔强的,而作者父亲的父爱就更因为能包容作者的这种倔强而更加伟大。
【小题5】第(12)段写道“我爸的话里竟有点老子的味道”,请结合《诸子喻山水》中的相关知识分析这里所说的“老子之味道”。
【小题6】阅读本文,那股浓浓的父子深情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合欢树》中作者和他母亲间的深情。结合文意,请从情感特点和语言风格两方面评析两文的异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寂寞尼玛路

叶广芩

窗外景色单调而无聊,我在颠簸的车里铺开地图,寻找下车地点。我不想随着这一车人到拉萨去,那样太没有意思。我的目光向人迹稀疏处流动,终于停在一个我认为很美丽的点上,那里叫尼玛。

在阿多下车的只有我一个,几个来旅游的大学生惊讶地看着我,我知道他们内心充满着怜悯。我背后夕阳里那些零乱苍茫的远山,那扬起的硕大风尘,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悲壮的气氛。他们朝我热烈地挥手,我冷冷地看了他们一眼,转身去走我的路。

不远处有小饭铺,只卖拉条子。我问有没有到尼玛的车,有谁说老王的车今天好像要去吉瓦乡,说他要赶过去给丈母娘祝寿,临时加跑一趟。我立即提起包去赶。

老王的车是个体大客,比我来时坐的车还破烂。朝外看,太阳已经向西滑落。天还很亮,街上不见一个行人,几只脏兮兮的狗在风里迈着蹒跚的步子。我把头抵在玻璃上,茫然地看着那陌生的街道发呆……

过了许久,车停了,我无精打采地睁开眼睛。外面天已黑透,头顶繁星闪烁。凉意从窗缝里沁入。老王没像我上车时那样跟上车的要票,门开了,门关了,老王像没看见这个人。

来人在黑暗里摸索,皮袍子发出很大声响,沉重的身体砸在我旁边的座位上。我将身体尽量缩小,向窗口靠拢。隔壁在哼,继而发出鼾声,蓬乱的脑袋朝我的肩上歪过来。我粗暴地用身子扛他,他全不在乎。对面有车开过,借助车灯的瞬息闪烁,我看见了那张俗不可耐的脏脸。这是我千遍万遍看过的、时刻在逃避的脸,这样的脸已经领教得太多太多……

天渐渐发亮,可以看清草梢上满是白霜。这时,皮袍子突然醒来了,站起身使劲抠玻璃。她向我叽里咕噜说了什么,我才听出这是个女人,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女人。我帮她把窗户打开了。一股冷风呼地灌了进来,让我打了个冷战。皮袍子不怕风,她那蓬乱的头发在风里太阳神一样飘舞,那黝黑的满是皱纹的脸如同锋利的刀,将扑上来的风划破。

老女人探出半个身子,挥手尖叫。声音细而尖,活泼欢快得像个小姑娘。东边的天际出现了淡粉。车上的人们都醒了,加入到她的呼叫之中。一车的人都挤在一边,兴奋地朝外面望,还有人吹口哨。很快,我发现那茫茫的原野上,有个人正骑马向着汽车奔驰而来。

我看清了,那是一匹枣红色的马,那马在东方朝霞的照耀下正如一束霞光,奔腾跳跃,好像从天而降的天神,驾驭着风轻轻掠过地面。司机老王把车停下,眯着眼看越来越近的“一骑红尘”,嘴里喃喃地嘟囔着:四兔,简直就是一只野兔子……

被叫做四兔的骑马人越来越近,越近越真切。不少人已经跑下车,手舞足蹈。车上的老女人仍在挥手尖叫,精神十分饱满。那边的四兔也在向人们打招呼。吆吆喝喝的喊声在空旷的原野向四面八方扩散。

我没见过这样热烈的相见方式,不过是一次简单的路遇,彼此竟显露出如此真挚的欢愉。我想,我为什么不是四兔,我为什么不是车里的任何一个人,我应该真诚地欢迎和被欢迎,这该是不难。

四免骑着马来了,四兔是个军人。

人们围着四兔说话,有汉语有藏语,四兔一律撇着河南腔回答,也没有谁说听不懂。四兔交给老王三封信,让他在吉瓦乡给发了。老王指着我说,让她在尼玛发吧,何必多转乡里那一道手。四兔说也好,就把信给了我。连我是从哪儿来的,姓甚叫甚也没问。

四兔好像也再没什么要紧的事情。他是昨晚十一点从哨所出发往这里赶的,从十一点到现在,整整跑了七个小时。七个小时是多少公里,我算不来。我很想和四兔说说话,可四兔有点忙不过来。老王催大伙上车,说再晚了他就赶不上丈母娘的酒宴了。四兔跑到我邻座的窗下,老女人俯下身去,将四兔要的东西递了出去,把脏脸在四兔脸上挨了换,四兔在老女人的耳边叽叽咕咕说了许多。老女人开心地笑了……

我说,四兔,你怎么叫四兔呢?四兔说,俺姓司徒,在这儿就被叫成了四兔,四兔就四兔,大家的理解就是四兔,其实叫啥都一样,顺嘴就中。

四兔骑上马要回去了。汽车继续向西开,四兔打着马往北走,很快就看不见了。

东面脚下的太阳已经喷薄而出,那是大地与苍穹的美丽衔接,万道霞光衬托出高原清晨独有的辉煌,一下变得很美好。我转过脸去看那老女人,不知什么时候她又进入了梦乡,窗外吹进的风,替她梳理着那头蓬乱的发。

一时,我忘记了自己是为何而来。

(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我”对大学生的惊讶、怜悯和热烈报以冷眼,既照应了题目中的“寂寞”,也暗示了“我”沮丧愤激的心情和消极的人生态度。
B.小说景物描写生动,落日笼罩的街道,寒星闪烁的田野,扑面而来的冷风,这些萧瑟的景色与下文清晨的霞光和喷薄而出的太阳形成对比。
C.“她那蓬乱的头发在风里太阳神一样飘舞”,小说人物描写简练传神,不仅写出了老女人不惧严寒的风采,也说明“我”对她的情感发生了转变。
D.“四兔”与个体大客的路遇热烈而欢愉,他的乐观随和,以及他“连我是从哪儿来的,姓甚叫甚也没问”所表现出的热情豪爽,充满独特魅力。
【小题2】小说为“四兔”的出场作了哪些铺垫?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如何理解小说结尾“一时,我忘记了自己是为何而来”这句话的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