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白玉盅

林清玄

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③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④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角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逼着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

⑤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⑥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瓜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⑦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地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画家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我们开玩笑地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⑧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⑨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⑩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白玉盅”为题,不仅点出了写作的对象,而且突出了苦瓜的外表美,流露出作者对苦瓜深深的喜爱之情。
B.苦瓜不但外表美,而且切开也是美的,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人站在苦瓜面前,特别是在夏天,心中就会有凉意的感觉。
C.作者在第⑧段说苦瓜“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在第⑩段又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这貌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D.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苦瓜来寄托人生的感悟,告诫世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
【小题2】第②段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描写苦瓜的美?请简要赏析。
【小题3】围绕“苦瓜”,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6:4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德国现有的3000万个工作岗位中,至少有1800万个都可以被智能机器以及软件取代。最基层的操作工种中有86%的工作岗位可以被机器人替代;坐办公室及从事文秘工作者最为危险约190万个工作岗位将受到威胁;受影响严重的行业还有仓储、邮政以及快递业(150万)、零售业(120万)以及保洁行业(120万)等。

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就开始了“机器换人”的过程。时至今日,德国工业领域每万名工人配备机器人292台,仅次于韩国和日本,排名全球第三。在此期间,德国通过政府长期资助、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扶植起了自己的机器人产业和人才梯队。德国还引领欧盟成立了专门机构,对欧洲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进行长期研究,并实施了规模庞大的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可用于医疗、护理、家务、农业和运输等领域的机器人。

(摘编自《德国工业4.0全面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会抢走谁的饭碗》)

材料二

2017年8月22日晚间消息,世界机器人大会2017论坛环节开幕,展会部门将在8月23-2日对民众开放。活动现场,新浪科技等媒体对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进行了采访。

新松公司隶属中国科学院,是一家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其产品线涵盖工业机器人、洁净(真空)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智能服务机器人五大系列,其中工业机器人产品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公开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的机器人替代率只有0.23%,国际平均替代率是0.58%,这意味着中国有99.77%的工作还不能被机器人替代。谈到近两年的机器人发展成果,曲道奎表示,替代率低的一个影响因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但保有量的增速有了明显的提升,2016年同比增长30.9%。市场需求空间还很大,机器人密度低说明了市场空间的潜力巨大。

机器人产业发展将促进制造业发展,但双刃剑的另一面可能是失业率的提升。曲道奎认为,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前三次工业革命存在一个明显差异——机器的功能。前三次革命中,机器取代的都是“人类的肌肉”,但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是对智能的取代。在数字领域、服务领域、媒体行业,传统的、低智能的工作将会被机器取代。

(摘编自《新松机器人曲道奎:机器人会取代人就业将重新定义》)

材料三

“我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今年上半年生产完成5.9万台,同比增长了52%。我国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比例将从25%提升到30%以上。”辛国斌说。

这样快速发展的市场,显然极具潜力。而对于机器人这样一个没有先例的新兴产业来说,要充分释放其潜力,必须建立开放共赢的全球合作新体系,这已成为本届机器人大会嘉宾们的共识。

以色列机器人协会主席Zvi shiller表示,非常期待“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以两国在机器人领域加强合作,“机器人行业现在还比较小,很多投资者都喜欢去投那些很快就可以看到成果的东西,但是不能所有人都去摘已经成熟的果子,必须要有人种树。以色列和中国的机器人行业应该相互合作一起种树”。

“俄罗斯非常愿意和中国进一步在机器人领域开展合作,我们可以共同开发全球机器人市场。”俄罗斯机器人协会主席Vitaly Nedelskiy说,机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对人类来说安全易用的协作机器人。这个领域需要使用人工智能和深度机器学习技术,俄罗斯的科学家和中国的机器人公司可以携起手来,一起在这个领域进行更多突破。

(摘编自《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中国机器人产业新突破》)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机器人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德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率居于世界前列,他们有政府的大力扶持,涉及领域广泛,分工更加细致。
B.材料二内容表明,工业机器人在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失业率上升的不良后果。
C.材料二中新松公司产品涵盖工业、洁净、移动、特种及智能服务机器人五大系列,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D.材料三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比例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市场潜力巨大,亟须建立全球范围的合作共赢新体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运用了大量客观数据,阐述了德国很多工作岗位可以被智能机器人替代这一现象。德国工业领域每万名工人配备的机器人数量,仅次于韩国和日本,排名全球第三。
B.材料二中我国机器人替代率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但保有量的增速明显高于国际水平,新松公司总裁曲道奎预测:不久的将来我国机器人可能会起到引领作用。
C.材料二中,不同于机器取代“人类的肌肉”的前三次革命,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将会使数字领域、服务领域及媒体行业中传统的、低智能的工作被机器取代。
D.材料三中我国机器人行业和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这引起了国际相关国家的关注,开展全球化合作将会推进这一行业的深入发展。
【小题3】我国机器人行业的现状如何?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分享经济又称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使用权分享为主要特征,整合海量、分散化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市场交易额较上年增长103%,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引领创新、带动就业等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预计未来几年,分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分享经济领域提供服务人数有望超过1亿,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将成为分享经济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重点领域市场规模及带动的就业机会
领域
交易额(亿元)
分享企业带动的就业机会(人)
2015年
2016年
增长率
提供服务人数
其中:平台员工数
生产能力
2000
3380
69%
500万
151万
房屋住宿
105
243
131%
200万
2万
交通出行
1000
2038
104%
1855万
12万
生活服务
3603
7233
101%
2000万
341万
知识技能
200
610
205%
2500万
2万
医疗分享
70
155
121%
256万
5万
 
分享经济将重新定义工作和就业:从全职全时工作走向兼职分时工作,从办公室与工厂走向更个性化的居家与旅途;“公司十员工”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被“平台十个人”所替代,参与者可以比较自由地进入或退出社会生产过程,减轻了个人对组织的依赖程度。
(摘编自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
材料二:
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劳动关系。一方面,劳动力的新流向会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招工难”现象,加大劳动关系运行风险。另一方面,劳动者就业从实体经济转向共享经济,也意味着从国家构建的劳动保护网络中脱离,不再享受劳动法律规定的劳动者的各种权利,从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务关系或商务关系,以“自雇”的个体经济方式出现,这不仅是劳动者权益的一种损失,也使得劳动者面临更大的市场经济风险。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共享经济带来的这些风险有警惕之心和防范手段。
(摘编自闻效仪《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享经济对劳动关系的影响》,2017年8月29日《工人日报》)
材料三:
共享经济给我国就业形势带来了新变革和新问题。一方面,传统制造业正在焕发“第二春”。目前国内为各类共享单车生产智能锁的制造厂商的劳动者大概有1万人,而老牌自行车制造企业如今有80%以上的员工在为生产共享单车服务。另一方面,共享经济改变了原有的个人与单位之间单一、排他的雇佣关系,带来了自雇型、多雇主的新就业模式,就业环境更加开放,收入更加多样化,这种就业方式的变化带来的是生产力的流动。未来可能带来一部分结构性失业,但也会带来结构性就业。
(摘编自孙飞等《完善就业保障成共享经济发展新课题》 ,2018年1月18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四:
随着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介入市场,传统业态受到严峻挑战。欧盟国家尤其是法国、德国等非常注重维护各方利益,常常利用现有法律进行干预。法国自2018年开始实行载人车辆新法规:除了传统出租车外,只有经过统一培训、通过考试获得载人资质者,才有权利用网上叫车平台或应旅行社等机构要求提供载客服务。舆论认为,法国这一法规是社会面临新经济形态的一种选择,也是听取各方利益诉求后推出的一项平衡措施。维护各方利益的平衡是各国都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发达国家,中国也一样,甚至做得更好。
(摘编自张洽棠《共享经济“三伪”之辨:什么才是真共享?》)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权分享、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资源与需求匹配,是判断经济活动为分享经济的基本要素。
B.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六大领域中,知识技能领域市场规模虽然较小,但增长迅速,带动就业能力很强。
C.劳动者参与共享经济活动后,都会成为“自雇”个体,脱离国家劳动保护网络,面临较大的市场经济风险。
D.法国利用法律法规干预共享经济活动,在交通出行领域,对提供载客服务者的专业资质作出了严格限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未来几年增速可能放缓,但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B.分享经济将重新定义工作和就业,不仅能拓宽劳动者的收入渠道,而且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重新分配。
C.共享经济让社会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也带来风险,政府需要提高警惕,采取防范手段,平衡各方利益。
D.在共享经济冲击下,实体经济企业面临招工难、劳动关系发生改变等问题,但也有新的发展机遇。
【小题3】我国共享经济下的新型就业有哪些特点?劳动者如何适应共享经济带来的新变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①截至2013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的项目已达38个。梳理以往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绝大部分都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护、开发以及利用,如乌丙安等(2010)从宏观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方法进行了细致的介绍,王巨山(2011)则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应当进行旅游开发的问题。
②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我们不能发现和理解他的历史性、稀有性和民族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的测量则更能体现其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性。传统研究的样本量都基于抽样调查或者更为有限的资料;大数据的应运而生,为跨时空的国际知名度研究提供了条件。
③我们使用基于英语书面语言语料库中提及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词频统计研究方法,研究中所用到的300年来的书籍数据于最新版谷歌图书语料库(共811万种英语书籍)。考虑到每年书籍及书籍词汇总量不一,本书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的“词频比例”,即其在海量数据中出现的次数与海量书籍中全体单词总量的比值,来代表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在该时段内的文化影响力。
④从统计结果来,1700-1800年间仅有皮影戏和妈祖被少量提及。1900年以后,其他项目才被普遍提及,京剧、书法、端午节等词汇被提及的频次都有明显上升。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国前后出现了明显的波动起伏,最为明显的是,妈祖和京剧在建国后都出现了骤升的较高梯次。盛行于闽台地区的妈祖在1960年左右出现了300年来的最高峰值;京剧在建国后的知名度也有巨大提升,在1966年达到一个小高峰后明显波动下降,并在改革开放后显著上升,直至1981年左右达到300年来的最高峰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尽管整体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但仍有例外。皮影戏在300年的历史长河中呈现了相对降低的态势。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18世纪中叶,皮影戏传到欧洲,各国艺术家对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774年,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曾在威兰博览会上把中国皮影戏介绍给德国观众,并在日后做了皮影戏演出。直至清代后期,由于政治原因,皮影戏遭到了禁演和查抄;“文革”时,皮影艺术又再次遭到了“破四旧”的噩运。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虽有复苏的社会环境,但在当代多元化、高科技化的大众流行影视等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令人惋惜。
⑥然而,也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随着现代化进程而不断提升。在机械化电子化的时代,针灸、书法和雕版印刷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殆尽,反而越来越多地被提及。这和跨国交流的密切化相关,也与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觉醒有关。中国的文化自觉是在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渐悟过程。在科学技术取得全面胜利的同时,全球化趋势以及以西方当代文化为代表的“强势文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弱势文化”处于濒危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未来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较量,也将是文化软实力的角逐;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最核心的话题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最能体现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觉醒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比较中国非遗项目国际知名度的变化,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的关系。
⑦另外,我们还发现,青海热贡艺术,西安鼓乐等12个非遗项目在本文研究所使用的300年书籍大数据中并无体积。虽然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数量目前排位世界第一,但有近1/3国际知名度还很低。对他们的宣传极为不足,其中有陆巷尾属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项目发展冷热不均的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节选自《大数据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300年国际知名度分析》
【小题1】第④断空行处最适合填入的一项是(    )
A.这些起伏变化或多或少都与20世纪动荡中的中国命运有所关联。
B.这些起伏变化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国家定位息息相关。
C.这些数据有力地展现了中国在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
D.这些数据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的提高依赖于国家实力提升。
【小题2】对第⑤段划线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证明外国艺术家对皮影戏有着持久的兴趣。
B.介绍皮影戏在国外宣传推广的形式和过程。
C.表现平影戏作为非遗项目跨越中外的魅力。
D.解释皮影戏知名度在18世纪处于高位的原因。
【小题3】第⑦断多次列举数字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综观全文,概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分析”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题5】文中“知名度排名”采用的量化统计方法是否严密?请对此加以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渔村凉峙

施立松

我们推门而出,铁艺花门哐当一声,深秋的凉意清脆袭来。回身关好院门,拢紧衣襟,慢步向海。不经意间抬头,一声惊呼脱口而出。满天星斗,镶嵌于夜空,恍若一斛钻石,倾倒在黑丝绒上,滚动,闪耀,无声地喧闹,璀璨地低眸,迷人心魄。一弯新月如眉,幽幽西斜。星月相互映照,彼此凝望,在太阳来临之前,共同守护夜的黑,梦的暖。

有多久没见过这样的夜空了。光污染无处不在的城市和乡村,永远不知道它们失去了多少,比如星空,比如暗,以及暗中的一切。

这是舟山市岱山县衢山镇凉峙村的凌晨四点三十分,听了一夜涛声的我们,要出去找太阳。

这个面向东海的小渔村,三面被山环抱,一条弧形的岸堤,将村庄一分为二,一边是如镜的沙滩,长达数百米,一边是白墙黑瓦的房屋,和错综交杂的小路。无论形状,还是布局,凉峙,都像极我的家乡洞头后垅渔村。

昨晚饭后,我们曾穿行在村中的小巷,才八点钟,整个村庄已阗静无声。中年的我们,突然聊发少年狂,就着手机的手电筒,在平坦如砥的沙滩上找不甚明显的突起,然后用手指刨开,看赭色花蟹四下逃散,也不问他们今夜将在何处栖身。年轻的几个跑去追海浪,风平的夜晚,浪也斯文端庄,追浪的那几个,难免嫌太乏味,一点刺激都没有。正待转身不玩了,却被新推的浪头,打湿了鞋袜,一声声惊呼,仿佛要把整个村庄都惊醒。慢慢地,上涨的潮水淹没了沙滩,我们坐到岸边的矮墙上,脱了鞋子,双腿晃荡,身后微弱的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投到海面,一行淡淡的影子随着海浪起起伏伏,想起晚饭时分刚听过的歌: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那些青春岁月里的好时光,那陪伴在身边一起歌一起笑一起玩闹的人,如今都去了哪里?在凉峙,在秋风渐凉的夜里,深深地怀念起,也不能怎么样,只对身边的人轻轻地说:好想好想唱首歌……

成年以后,离开了村庄,枕着涛声入梦已成奢侈的事。猛地再枕涛声,不免难以成眠。思量着,回忆着,黎明悄然而至,匆匆披衣而起,与朋友一起去看日出。

此时,村庄的左前方,两座馒头似的岛屿之间,有一抹淡淡的绯红。太阳即将出来了,我们面向着它,等待着,这一场海上日出,又将如何地惊魂动魄。可是过了良久,那红一点变化也没有,相反的方向,却现出了鱼肚白。难道,那才是东方?怎么会错得这般离谱?在我的家乡渔村,太阳就是从村庄的左前方出现的。带着疑惑,连忙向鱼肚白的方向奔去,果然,一枚红日自海平面冉冉升起。而那抹绯红,竟然是一艘停泊的巨轮。

村庄也苏醒了。路边,渔嫂们坐在渔网间,织补着渔网。一家名为时光客栈的民宿后菜园里,鬓发斑白的老奶奶佝偻着身子,在菜地里捉菜青虫,裹过的小脚,走在菜畦间有些踉跄。她捉得极认真,任由我们喊她,就是不抬头。

村里的八十余家民宿,已自成一道风景。穿行在村中小路,“拾光时舍”“海映朗庭”“渔人之家”“海蓝之星”“海月小筑”“昨海小憩”“刘三姐渔家乐”“大拇指客栈”,形形色色的“宿招”纷至沓来,每家民宿都刻意营造自己独特的风情。步入一家蓝色围墙的小院,院子里,橘树挂满了青青黄黄果实,晚饭花端着一个个小酒盏,雏菊沾着晨露的紫花瓣簇拥着嫩黄的蕊,不知名的树举着一串串鲜红的叶,像叫卖着冰糖葫芦。门上悬着一块木板,白色的油漆写着“诗和远方就在眼前”,不禁莞尔。想想也是啊,假期时,那一拨一拨来自上海,来自杭州,来自宁波,来自各大都市的旅客,不就为着在这里寻找他们的诗和远方的吗?

回到寄住的“海映朗庭”民宿。院子里,作家们各自捧了书在读。主人家的孩子,五六岁了,央求着年轻女作家:“陪我玩一会儿呗,陪我玩一会儿呗……”

“快过来,别打扰姐姐!”他父亲唤他,又充满歉意地向我们解释道,“村里都是老人和幼儿,能陪他玩的人太少了。”是呢,就像我早早离开我的家乡一样,似乎村庄的年轻人都迫不及待地奔向外面的世界。但是,无论离开多久,渔村烙在心上的印痕,永远不会消失;无论走出多远,渔村都还是午夜梦回时目光聚焦的地方。

这时,山西文友玄武发来他写我家乡洞头的文,他说:我对洞头已经怀有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感,像寒雨中去饮烫过的酒,像大雪中着貂裘而行,像春夜坐在飞舞的落花中。这样的情感,唯有在故乡时才曾有过。

我读着,竟失了神,因为,我心间也正鼓荡着这种亲切而温暖的情感。

凉峙,这与我家乡相似到让我分不清东西南北的凉峙啊。

(有删节)

【小题1】第①段描写凉峙夜空的美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小题2】从叙述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的作用。
【小题3】文章多次提到自己的故乡渔村,请从构思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小题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一个能够激发我们感情的崇高东西,它和知识是不一样的。一个有文化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怀,他会用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可今天,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有句很有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我今天要对大家讲的是,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事物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的是,人生是有限的。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举个例子,曾有一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其中有一道题目问: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这是非常严肃的知识。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把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都搞明白,你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专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也没有。

可有不少人甘愿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就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放了5个音乐片断,每个片断几秒钟,随后提问:“这5个音乐片断中,有两个片断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有两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时我紧张了,我怕小伙子知道。他不知道,说明他还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这一辈子可能就废了。但没想到他真知道。这时,我让司机把收音机关掉,司机吓一跳,问为什么。我说:“它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

这就是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能在饭桌上与人聊天,但他会变得特别琐碎。决定人境界高下的并不是对知识的掌握。

《列子》里面有篇文章叫《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还是在中午离我们近。两个人都有根据,说早晨近是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说中午近是因为感觉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他们要孔子给个标准答案。

孔子没法判断。于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嘴讽刺孔子:“谁说你知识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识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价值。

事实上,决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另外一种东西——对人和世界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孔子早就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苏格拉底也曾经说:“我比别人多知道的那一点,就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他们说这些不是谦虚,不过是说出了真相。面对世界的无限,我们短暂生命里获得的知识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应该允许自己无知,也应该宽容别人的无知。

(选自鲍鹏山《境界与知识》)

【小题1】下列有关“知识”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知识赋予我们每个人力量,它不存在局限性,所以掌握知识非常重要。
B.知识是对这个世界事物的认知,世界是无限的,因而知识也是无限的。
C.知识即使是不成体系的,它也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竞赛中百战百胜。
D.知识会让我们富有激情并用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通过学习知识、技术、专业等等,具备了一定的学历并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B.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让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C.决定人境界高下的并不是知识的总量,而在于对人和世界有没有更为清楚的认识。
D.孔子与苏格拉底都谦虚地说自己是无知的,但这也反映出知识的无限性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