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陷阱

闫建军

天色快要暗下来的时候,他们终于发现了猎物的脚印,头儿用手指探了探猎物踩过的脚印,喊道,不远,码踪追!

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追赶了一阵子,终于在一处草潭里追上了目标,那是一群山羊,山羊一定是为了寻觅绿草才陷入草下的藻泽泥潭中的,食草动物往往会被绿草迷惑,不慎就会一个个陷进草下的藻泽泥潭里,而且越挣扎越深,身体渐渐下沉,最后只露个脑袋,有的顷刻间就没了踪影,陷进这里的动物,大多没有生还希望。

头儿看着这群山羊,骂道,没记性的种,这是最要命的藻泽泥潭,只看见上面的绿草了,没看见下面的陷阱!

他们铺上厚厚的芦苇,爬过去,将山羊一一扒出,用绳子拴好,岸上的人用力拽。一会就把十几只山羊拽出来了。

这是一群母山羊,有几只已经怀了孕了,山羊是不值钱的,但不能空手而归。头儿决定让他留下看护山羊,其他十来个人继续往前追杀值钱的鹿群。

一个人的他,显得寂寞,他就蜷在杂草丛边,迷迷糊糊犯困了。不知过了多时,山羊群突然骚动起来,开始争先恐后的跳动起来。他迅速端起枪。一群饥肠辘辘的狼正向这里扑来。

他向狼群头顶开了一枪,以为狼会一下跑掉。然而,狼群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向这边逼来。

尿性!不要命了!他骂。于是,他在黑乎乎的狼群里寻找着头狼,每位猎手都知道,打狼群要先制服头狼,这是经验。虽然天色较暗,他终于还是发现了头狼,他瞄准了头狼,狠狠地扣动了扳机,头狼一下倒下了。他知道,头狼倒下了,后面的狼就会停下来。然而,令他失望了,头狼中弹倒下后,又趔趄地站了起来,继续进攻过来。

尿性!还能站起来!他又骂,心里倒有些害怕了。他换了个地方,不停的射击,子弹终于打光了,狼群仍在围拢过来。不行,不能白白送死!这时,他想到了跑,没面子总比死了强!他慌乱的把空弹的枪往身上一背,拔腿就跑。

此时,山羊也嗷嗷乱叫一团,叫声凄惨、悲哀。猛然,他一下站定了。他的心被刺了一下,仿佛听见了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眼前蓦然快速的浮现了那让他撕心裂肺的难以忘怀的揪心场景。那是三年前早春的一个傍晚,他刚刚从河套狩猎回来,就见老婆蜷在炕角,已经有气无力了,血从炕头漫到了炕梢,老婆早产了,他发疯似地找来了后院会接生的麻婆,麻婆见状,也慌了,连连说,难产,难产,大流血啊!他不知所措,喊道,咋整?麻婆说,胎不正,镇卫生院太远,恐怕来不及了,八成只能保一个了。他喊道,什么八成,不,两个都要保!老婆突然条件反射地抱住了肚子,使出最大的劲,断断续续的哭喊道,不,孩子,一定要……先保孩子……

山羊的哀叫声已经没有那么急切了,山羊绝望了。他回过神来,转头再次瞪瞪眼睛看了那群山羊几秒钟,山羊本能地聚在了一角,互相紧紧地依靠在一起。天底下的母爱咋都是一样的啊!他突然转身,飞速地跑向山羊群,迅速果断地用刀砍断了拴山羊的绳子。

可此时的山羊已经吓傻了,都怔怔地挤在那里不知所措。

尿性!都跑哇!再不跑你们和你们肚子里的孩子就都保不了啦!他几乎是歇斯底里地吼叫着。

顷刻间,惊恐万状的山羊飞快的跑得无影无踪了。

狼,已经扑到了跟前,他不会像山羊那样飞快的跑掉了,再跑已经来不及了,咋办?慌乱中也顾不了许多了,他只好向不远的那片绿草潭跑去。

狼群追到绿草潭前,一下站定了,只见他两脚在草潭上慢慢下沉……

跳上草潭是无奈的选择,不跳就是死亡,跳上了也许有救。身子正在慢慢下沉,他急中生智,身子立刻前倾,伸开双臂,一下趴在了绿草潭上,以减少下沉的压力,面积大了,下沉的速度就减慢了,他要争取时间,等着哥们回来营救。

狼与他虽然只有十几米远,但狼知道那草潭底下是陷阱,狼没有那么傻,都蹲在岸上等机会。

他趴在草潭上想着办法自救,想着想着就开始后怕起来,心狂跳不止,直怪自己心软了,不该回来救那些山羊,否则,也不会落到如此的境地。终于,他哭了,狼啊,求求你们了,其实,我过去没伤过你们,放我一条生路吧,以后我再也不盗猎了,行不行?

狼群那听得懂他的哭诉,仍然站在岸边瞅着他。

救命啊——他绝望的哀声喊着……

傍晚,伙伴们回来了,草潭岸边留下了乱七八糟的脚印,草潭上一只猎枪躺在了那里,大家目瞪口呆、毛骨悚然。

头儿脸色苍白,抓起拴羊群的绳子,看到齐刷刷的刀印时,惊呆了,扑通一声叩跪在那里,突然呜呜痛哭,久久不起,歇斯底里的嚎叫着,山羊的命有你的命值钱吗!你不知道那草潭下是藻泽陷阱吗!大家一下跪下了,哀哭流涕。

远处,发出闷闷的低吟,沉闷、颤抖;黑乎乎的云雾,从高高的芦苇尖上慢慢压来,显得阴气沉沉。

头儿猛然抬起头,用两只袖子抹去两眼的泪花,警惕的四处瞅着,不觉心头一震,顿觉浑身打颤,脸色煞白,然后压着声音催促道,快,快,味道不对,有情况,这里不能久留,赶紧逃哇!

头儿然后匆匆离开了这里,大家随后紧紧跟随着头的脚印慌乱的逃去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4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设置颇具匠心,方寸之间,峰回路转又高潮迭起,直至结尾处仍留有悬念,牵动人心。
B.“尿性”一词在文中几次出现,生动展现了“他”遭遇意外情况时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地域色彩。
C.“远处……”这段渲染出阴沉、恐怖、压抑氛围的环境描写,既暗示了危险的存在,又村托了这些猎人的悲剧结局,增加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D.小说结尾写猎人们“慌乱地逃去了”的狼狈样和开头劲头十足的“码踪追”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小题2】小说的标题“陷阱”有何含义?请简要说明。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主人公“他”体现出的人性特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9 06:19: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乡的山泉
徐鲁
故乡的山泉已经消失了。连山泉流过的那条布满层层梯田的碾子沟,也被填平了。这次回到故乡,童年的伙伴告诉我说,村西碾子沟两边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不久就要变成一个高尔夫球场了。
那道山泉,养育过咱们村里多少代人啊!那么清凉、那么甜的泉水,永远地消失了。
诗云:“到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回到故乡,我看见,那永远消失了的,何止一道山泉。曾经环绕在我们村边的清清小溪,穿过小村的光滑的石板路,坐落在村西的古老的磨坊,还有村东山坡上的苹果园,矗立在那座古老的祠堂旁边的高大的老槐树……也都看不见了,再也找不到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啊?
我依依回想着往日的村庄、童年记忆里的故乡——
在那盛开着石竹花和雏菊的幽静的山谷间,或者,在那连结着远山、地平线和我们村子的乡土路边;在那微凉的、笼罩着乳汁似的白烟的春天的早晨,或者,在那金灿灿的、荡漾着我们丰收的欢笑声的秋日的傍晚……清清的故乡的山泉,曾经宛若一支支如歌的行板,带着母亲般的温和,潺潺流淌着,流淌在我们因耕种劳作而疲惫、饥渴,又因收割和期待而幸福、充实的日子里。
也曾经有过那种时候,叮咚的山泉,流淌在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寂寞与寒冷的冬日的梦里,但它同样以母亲的温柔,安慰着我们,滋育着我们,供我们啜饮它仅有的清甜,直到我们的每一颗心、每一脉血管,都被它注入一种温暖的情感和永不动摇的信念。
请记住这道山泉水,是养育过我们祖先的水;记住这些山沟和梯田,是供养着我们生生不息的山沟和梯田。凭着我们每个人粗壮的手臂,凭着我们每个人对乡土的忠诚和热爱,幸福一定会在这块土地上生长,我们都会幸福的!
——这是母亲般的泥土和泉水的恩赐!凭着不老的岁月和不竭的泉水,让我们都来相信吧:幸福、祥和、美满的日子,总会完整无缺地属于我们。
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
而在从前,在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谁能够告诉我们,你是从哪里流来,你又将流向何方。也没有人知道,你独自流淌了多少年,你为什么有着那么多流也流不尽的清冽与甘甜。
曾经有多少个贫穷的童年的日子,我们拾穗在田野,放羊在草坡,躲雨在茅棚……当我沿着秋日的小路走来,坐下歇息的时候,聆听着你的叮咚的声音,我就常常对着旷远的碾子沟发呆和痴想——
故乡的大山深处,该不会流得空空了吧?难道真的是像祖父说的那样,在大山那边的白云深处,住着一位好心的水神仙?
只因为喝着这甘甜的山泉水,我们一代代孩子,才如一棵棵小树一样,坚强地生长着。欢乐与幸运,也一次一次地来到我们的身边,来到我们共同的艰辛的村庄和土地上。
今天回首,有多少沉重、深情的往事,使我依恋,又使我无限伤感。我在想,我的埋怨和愤怒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自己,不是也早已远离了这个曾经养育过我的生命、洗涤过我的灵魂的村庄和土地了吗?我自己,难道不是也离那片曾经打湿过我的头发、扭伤过我的脚踝、曝晒过我的肌肤的风雨和苍烟越来越疏远了吗?
那是从哪儿吹来的一团团烟雾啊,掳走了我们心中那幽幽的山谷?那唯一的黄土小路上哪儿去了?那些长满马兰花和车前草、牛蒡花的河岸呢?那流淌着我们的欢乐与忧愁的童年的流水呢?
还有你,还有你们——
那些默默地养育了我又默默地把我送走的人,你们都在哪儿呢?在哪儿能重新听到你们深情地呼唤我的声音呢?那在正午的小河边,在暮色苍苍的村口,在清早结满白霜的井台上,在黄昏的灶火边,在黑夜的老磨坊边,你们温存地叫着我的小名儿的声音——那散发着苦艾的气息的声音啊。
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你在故乡的大地上消失了,却永远地流淌在我的心头。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次回到故乡,作者发现故乡的山泉已经消失了,碾子沟被填平了,村西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不久就要变成一个高尔夫球场了。
B.作者知道老家的伙伴们再也无法找到童年时代的那道山泉了,但他们的每一颗心、每一脉血管,都被它注入了一种温暖的情感和永不动摇的信念。
C.文章感人至深,特别是结尾,作者继续运用第二人称对故乡的山泉发出了深情的呼唤,说明对故乡山泉的无限怀念的情感永远埋在心灵深处。
D.作者通过回忆昔日山泉及其生活的美好,引起人们的思考,表达了对消失的山泉的留恋和痛惜,因为让一代代孩子坚强地生长着的正是这甘甜的泉水。
【小题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故乡的山泉消失了”,其作用有什么异同?
【小题3】题目是“故乡的山泉”,能否改为“消失的山泉”?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嵇康:遗世独立,广陵散绝
孙聚成
嵇康,谯郡铚县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嵇康是一位美男子,他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把魏晋风度演绎到极致。身长七尺八寸的嵇康,高大俊美,飘逸脱俗。在魏晋上层男士非常重视个人修饰,每次出门前都要傅粉施朱,熏衣修面的情况下,嵇康平时不加任何藻饰,只是坦然保持自己神清气爽的本色,玉树临风的清逸。
嵇康长期隐居在山阳,因为喜欢竹子,嵇康在居所植竹林数亩,林中结竹舍,以至一切物事皆为竹所成,郁郁葱葱的翠竹是他气节的象征。和嵇康志趣相投的一群文人,都好老庄之学,厌倦官场的奸诈和权谋,他们经常来到山阳的乡下,在竹林中摆下酒席,弹起琴弦,轻松自在。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史称竹林七贤。他们提出了“越名教,任自然”新观点,最后形成了“名教就是自然”的新思想。
嵇康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文章,独具特色,字里行间尽显率真的性情。作为诗人,嵇康用他风格高雅的诗笔,歌颂高山流水般的朋友之情,描写目送归鸿的悠长之景,寄托自己对朝游高原之巅、夕宿兰渚之洲生活的向往。嵇康的诗今存世约五十多首,其中四言体占一半以上,代表作有《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以及《幽愤诗》等。嵇康的诗歌有一种自然简约的意境美,直抒胸臆,自成机杼,追求天人合一,具有鲜明的特色。
嵇康愤世嫉俗,性情疏狂,并远离官场。大将军司马昭欲礼聘嵇康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司隶校尉钟会盛礼前去拜访,遭到他的冷遇。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离开选官之职时,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愤怒而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坚决拒绝为官。字里行间,处处彰显他率真自然、大胆直言、不畏强权的高雅之风。
令人惊讶的是,嵇康临死之前,竟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儿子说:“巨源在,汝不孤矣。”果然,山涛对嵇康的儿子嵇绍视如己出,一直抚养到他长大成人。后来嵇绍在山涛的大力举荐下,被晋武帝“发诏征之”,走上了和父亲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
嵇康是一位音乐家,身处战乱之世,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嵇康只得退而隐居于山水林泉之间。他最擅长的就是抚琴,以乐言志,以乐抒怀,在音乐中使自己的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嵇康音乐上的造诣是登峰造极的。其《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后来有皇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与成就之高。
由于不满时政,嵇康等魏晋名士们避隐山林,寻奇览胜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觉追求。嵇康等文人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道路中走出,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追求自由自在,这便是在饮酒、服食、养生与诗歌、山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为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不仅是清谈名人,还是位哲学家。在《太师箴》中,他尖锐地批评君主制,认为最高统治者“宰割天下,以奉其私”。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他的这种思想必然招来执政的司马集团的报复。
作为一位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嵇康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嵇康。
嵇康以“不孝”的罪名被送上了刑场。在三千余名太学生的鸣冤声中,嵇康淡淡地说了一句“拿琴来……”然后拨弄琴弦,一曲《广陵散》便铺天盖地而来。悠扬的琴声中,无杀伐之声,无幽怨之声,而是“感天地以致和”的清正之音。一曲弹罢,嵇康离席起身,引颈赴死,是年39岁。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魏晋是中华文化史上最瑰丽奇特的一个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但思想极为自由解放,精神丰盈,充满智慧。从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留给后世的是魏晋风度的一个个高大背影。其中,嵇康既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也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②据说嵇康在贫穷的时候学会了铁匠的手艺,后来虽然发达了,但打铁成了他的业余爱好。每到夏天,嵇康就到一棵枝繁叶茂的柳树下,支起火炉打铁。司马氏重臣钟会,慕名去拜访嵇康。嵇康埋头打铁,旁若无人。钟会带领随从欲尴尬离去,嵇康朗声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魏晋时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景象:一方面经济发展,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另一方面却又思想解放,个性飞扬,成就了魏晋风度。
B.嵇康出生官宦世家,有曹氏血统,是王室贵胄,故早年官运亨通,曾任中散大夫。同时,嵇康才华横溢,文学、音乐、玄学无所不通。
C.嵇康在司马氏重臣钟会拜访自己时,依旧埋头打铁,旁若无人,这一举动直接招致杀身之祸,铸就了“广陵散绝”的悲剧。
D.嵇康是一位美男子,高大俊美,飘逸脱俗,他常用抚琴宣泄情感,以乐抒怀,在音乐中得到放松。
E. 嵇康非常喜爱竹子,在他曾隐居的山阳,居所有竹林数亩,林中筑有竹舍,翠竹郁郁葱葱,象征其高洁的气节。
【小题2】嵇康的“遗世独立”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赏析。
【小题3】联系文本,简要回答“嵇康是一位美男子,他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把魏晋风度演绎到极致。”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4】本文用不少篇幅写嵇康在文学及音乐方面的造诣,有人认为这是本末倒置。请就这个问题,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对技术美学和美学的一点认识
钱学森
①我曾写文章谈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我说文学艺术的创作也总要有个科学技术的基础,没有纸张、印刷,也就难有今天的文学;没有摄影技术和电声技术,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电影。这是一个方面的关系,可以说是科学技术为文学艺术服务,现在我们的“技术美学”是一门把美学运用到技术领域中去的新兴科学,可以说是另—个方面的关系,是美术为科学技术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服务。
②我那篇文字,也讲到科学技术的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美术问题,例如各种日用品,杯、碗、器、皿、盘、瓶、盆等,衣着服饰等,图书装帧等,以至产品包装等,要做到“美观大方”又经济实用,这大概属于工艺美术。从经济效益看,这也不是件小事。例如目前在我国,—方面人民手里有钱,要穿得更好些;另一方面纺织工业又开工不足,纤维原料等库存积压。原来是衣料布匹花色品种太单调,不美观,所以人民不喜欢 。这里工艺美术是可以帮助解决问题的,从而创造出以亿元计的价值。因此工艺美术是件大事。
③其实这个领域还可以扩大些,包括一切产品的设计,一台机器的外形、色彩,难道就不需要搞得“美观大方”些吗? 从前我国制造的机器总爱漆成暗灰色 ,很难看。现在色调浅些,常常是谈灰色,是个进步。这样,工艺美术就该扩大成为“技术美术”,它更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了。
④我以前曾把文学艺术分成六个大部门:小说杂文、诗词歌赋、建筑艺术、书画雕塑等造型艺术、音乐,以及戏剧电影等综合性的艺术。现在看,这六大部门包括不了。出了一个把科学技术产品和造型艺术结合起来的部门----技术美术。当然这种分法也只是一种认识,认识过程并没有结束,还会有发展。例如我最近也在考虑:有我国特色的园林艺术应不应包括在建筑艺术之内? 因为园林艺术是一种改造生活环境的艺术,比建筑艺术综合性更高。如果这样,那艺术又要再加一个大部门----园林艺术。
⑤厦门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中,与会同志除了肯定了技术美学之外,还对部门艺术美学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强调美学的研究还应强调部门艺术美学的探讨,更多地注意到文学艺术各部门的特性。从这一观点看,我们这里说的技术美学应该是联系技术美术的部门艺术美学。有多少部门美学呢? 有多少艺术的大部门,就有多少部门美学。照前面讲的,就该有小说杂文美学、诗词歌赋美学、建筑美学、造型美学、音乐美学、戏剧电影美学、技术美学,或再加上一个园林美学。
⑥研究学问就是一个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这个过程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再用上升到一殷的规律来指导更深入的对个别的研究。部门艺术美学的研究是一条必须经历的道路;从艺术的实践到理性认识、部门艺术美学,再到一般美学,最后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人类认识的最高概括。这条认识道路的顶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这个思想,我曾提出,美学是艺术的创作实践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
⑦以上这条思路也许是有助于美学的研究的。目前大家对美学的见解还不很一致,有同志说美学现在还偏重于哲理性的探讨,建议要从心理学等方面来研究美学。走心理学的路是可取的。但我认为如果要说得更完整些,就应该引用思维科学这个概念,因为美感是人思维过程的结果。这是从人的思维实践来研究美学,所以我以前也想把美学作为思维科学的一门学问。但我现在认为这不妥,这是基于以下的理由:
⑧人的美感与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意识有直接关系,不完全决定于人脑思维方式和规律,如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即便两个人的思维方法和规律相接近,但社会实践从而社会意识不同,美感也很不一样。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美感同被压迫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美感不一样;而在今天,有些人认为是美的东西,而我们大多数人都说是精神污染!真是天南地北, 绝然不同。所以美的实践又是一项人的社会活动的产物,必须从社会活动的规律去理解。没有什么脱离社会实践的所谓美。
⑨这样,研究美学还必须考虑又一条路子:考察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这项社会活动的规律。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服务”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⑥段“顶峰”、“桥梁”比喻的作用分析正确的—项是( )
A.阐明了技术美学和美学的研究思路。
B.阐明了技术美学和美学的学科地位。
C.阐明了技术美学和美学的研究宗旨。
D.阐明了技术美学和美学的学科结构。
【小题3】依据本文,对“技术美学”的理解正确的—项是( )
A.技术美学是艺术与科学结合、把美学运用到技术领域的新兴科技门类。
B.技术美学是研究科学技术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美术问题的工艺美术学科。
C.技术美学是一门把科学技术产品和造型艺术结合起来的综合艺术门类。
D.技术美学是以研究技术美术的实践和理性认识为特性的部门艺术美学。
【小题4】第⑧段划线句是一个概括性事例,请分析这一事例是如何证明“把美学作为思维科学的一门学问不妥”这一观点的。
【小题5】简要分析本文的层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正解与误读是阅读阐释中经常碰到的是非之争,两者难解难分,又必解必分。读者的正解往往是在不 断克服误读的过程中获得的。
关于误读,阅读学界存在着真误读和假误读之辨。中外一些学者认为,误读永远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是一种规律性现象。美国耶鲁大学哈罗德,布鲁姆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曾连续发表四部著作,系统论述了“诗的误读”:“一首新诗总是后辈诗人对前辈诗人及其伟大作品释读的结果。这是一种特殊的释读,它不在于对某一具体作品的释读实际发生与否,它实际上是指一种接受影响与打破影响,继承与创新的悖谬状态。”我国清代纪昀说:“郢书燕说,固未为无。”现代钱钟书说:“作家原作叙事抒情本无彼意,然读者却在阅读中出现创造性的误解,悟出确有引人入胜的彼意,并为更多的读者所认可。”三家所说的“特殊性释读”“合理性误读”“创造性误读”显然是指读者释义对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对传统释读的突破。由此,对“误读”引出“反误”和“正误”两种分法:“反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本穿凿附会,随意歪曲,既不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作品的本意,那是真误读:“正误”指读者的理解和作者原意相抵梧,但切合作品的实际,使文本意义增值,这是假误读。童庆炳认为“误读”有“正误”、“反误”之异(《文学理论教程》),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正误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的解读方式,而反误只能是对文本的歪曲乃至粗暴践踏,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们认为,把不同于作者原意的多元阐释归入“误解”的范畴是不妥的,正就是正,误就是误,不必对误解分正反,不存在“正确的误解”。将“合理性误读”和“创造性误读”作为“假误读”的修辞来运用,未尝不可,但把“正误”作为阅读学的概念和常规就不够科学了。超越作者,超越文本的“增解”“异解”和“批解”是典型的“个性化理解”,不宜说成“正误”,而应说成“正解”“精解”或“圣解”。在文章和文学的个性化阅读中,必须严格区分错误解读和正确解读。真正的误读、曲解、歪批、胡吹算不得个性化阅读。本文所论的“误读”是与“正解”相反的真误读,不包含所谓“正误”的假误读。真误读,作为阅读病态大有研究其病理的必要。
文章阅读疾病与文章本体疾病、文章写作疾病有所不同,它与文学阅读疾病也有差异。文章阅读疾病,发生在阅读的认知、理解、欣赏、评价、表达、迁移各个环节,也出现在辨体、感言、人情、得意、运思及物等各个方面;若分类别,它既有阅读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疾病,又有阅读知识的、方法的、情志的疾病。不仅处于学习性阅读阶段的普通读者容易患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且进入创造性阅读阶段的专家读者也难免犯自由化误读的毛病。文章阅读病理研究是专门探讨读者在阅读全过程中阅读心理和行为的病症及其医治的一门阅读分支学科,目的是求得学校阅读教学和社会读书活动的健康生存和科学发展。
(摘编自曹祥芹《文章阅读学》,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阐释中常常会有正解与误读,两者是对文章阅读阐释的不同形态,往往难解难分。
B.阅读阐释是在不断克服误读的过程中获得正解的,因此,对误读的认识也是有必要的。
C.部分学者认为,误读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一种规律化的现象,如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就持此观点。
D.清代纪昀认为误读并非无益,提倡误读,郢书燕说便是中国古代一个较为典型的误读案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无论是美国的哈罗德•布鲁姆教授,还是清代的纪昀,抑或现代的钱钟书,他们都认识到读者释义存在一定的阅读价值。
B.“特殊性释读”“合理性误读”“创造性误读”属于读者释义对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对传统释义的突破。
C.“反误”指读者对文本穿凿附会、任意歪曲的理解,既不符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合作品的本意,因此
D.当读者存在切合作品的实际、使文本意义增值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与作者原意并不完全一致,我们称之为“正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正误”属不属于误读范畴,学术界是有争议的,作者认为“正误”作为阅读学的概念和常规并不够科学。
B.个性化理解包括超越文本,超越作者的“增解”“异解”和“批解”,与所谓的曲解和歪批有着本质的不同。
C.真误读是文章阅读的病态之一。文章阅读病理研究也应该对“真误读”这一重要病症的医治进行探讨。
D.文章阅读疾病和文学阅读疾病并不是同一概念,文章阅读疾病涉及的人数更多,出现的范围更广,因此更具有研究的必要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给生命配乐

侯建臣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②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

③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那一刻就觉得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④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沿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他在亮光下的影子显得十分生动。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

⑥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什么的样子,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的笑容里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

⑦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了,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

⑧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⑨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小题1】作者在文中说:“生活就是这样”。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小题2】第④段中,“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为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分析回答。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②“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然而作者为什么“觉得他们很美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