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乡的山泉
徐鲁
故乡的山泉已经消失了。连山泉流过的那条布满层层梯田的碾子沟,也被填平了。这次回到故乡,童年的伙伴告诉我说,村西碾子沟两边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不久就要变成一个高尔夫球场了。
那道山泉,养育过咱们村里多少代人啊!那么清凉、那么甜的泉水,永远地消失了。
诗云:“到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回到故乡,我看见,那永远消失了的,何止一道山泉。曾经环绕在我们村边的清清小溪,穿过小村的光滑的石板路,坐落在村西的古老的磨坊,还有村东山坡上的苹果园,矗立在那座古老的祠堂旁边的高大的老槐树……也都看不见了,再也找不到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啊?
我依依回想着往日的村庄、童年记忆里的故乡——
在那盛开着石竹花和雏菊的幽静的山谷间,或者,在那连结着远山、地平线和我们村子的乡土路边;在那微凉的、笼罩着乳汁似的白烟的春天的早晨,或者,在那金灿灿的、荡漾着我们丰收的欢笑声的秋日的傍晚……清清的故乡的山泉,曾经宛若一支支如歌的行板,带着母亲般的温和,潺潺流淌着,流淌在我们因耕种劳作而疲惫、饥渴,又因收割和期待而幸福、充实的日子里。
也曾经有过那种时候,叮咚的山泉,流淌在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寂寞与寒冷的冬日的梦里,但它同样以母亲的温柔,安慰着我们,滋育着我们,供我们啜饮它仅有的清甜,直到我们的每一颗心、每一脉血管,都被它注入一种温暖的情感和永不动摇的信念。
请记住这道山泉水,是养育过我们祖先的水;记住这些山沟和梯田,是供养着我们生生不息的山沟和梯田。凭着我们每个人粗壮的手臂,凭着我们每个人对乡土的忠诚和热爱,幸福一定会在这块土地上生长,我们都会幸福的!
——这是母亲般的泥土和泉水的恩赐!凭着不老的岁月和不竭的泉水,让我们都来相信吧:幸福、祥和、美满的日子,总会完整无缺地属于我们。
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
而在从前,在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谁能够告诉我们,你是从哪里流来,你又将流向何方。也没有人知道,你独自流淌了多少年,你为什么有着那么多流也流不尽的清冽与甘甜。
曾经有多少个贫穷的童年的日子,我们拾穗在田野,放羊在草坡,躲雨在茅棚……当我沿着秋日的小路走来,坐下歇息的时候,聆听着你的叮咚的声音,我就常常对着旷远的碾子沟发呆和痴想——
故乡的大山深处,该不会流得空空了吧?难道真的是像祖父说的那样,在大山那边的白云深处,住着一位好心的水神仙?
只因为喝着这甘甜的山泉水,我们一代代孩子,才如一棵棵小树一样,坚强地生长着。欢乐与幸运,也一次一次地来到我们的身边,来到我们共同的艰辛的村庄和土地上。
今天回首,有多少沉重、深情的往事,使我依恋,又使我无限伤感。我在想,我的埋怨和愤怒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自己,不是也早已远离了这个曾经养育过我的生命、洗涤过我的灵魂的村庄和土地了吗?我自己,难道不是也离那片曾经打湿过我的头发、扭伤过我的脚踝、曝晒过我的肌肤的风雨和苍烟越来越疏远了吗?
那是从哪儿吹来的一团团烟雾啊,掳走了我们心中那幽幽的山谷?那唯一的黄土小路上哪儿去了?那些长满马兰花和车前草、牛蒡花的河岸呢?那流淌着我们的欢乐与忧愁的童年的流水呢?
还有你,还有你们——
那些默默地养育了我又默默地把我送走的人,你们都在哪儿呢?在哪儿能重新听到你们深情地呼唤我的声音呢?那在正午的小河边,在暮色苍苍的村口,在清早结满白霜的井台上,在黄昏的灶火边,在黑夜的老磨坊边,你们温存地叫着我的小名儿的声音——那散发着苦艾的气息的声音啊。
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你在故乡的大地上消失了,却永远地流淌在我的心头。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次回到故乡,作者发现故乡的山泉已经消失了,碾子沟被填平了,村西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不久就要变成一个高尔夫球场了。
B.作者知道老家的伙伴们再也无法找到童年时代的那道山泉了,但他们的每一颗心、每一脉血管,都被它注入了一种温暖的情感和永不动摇的信念。
C.文章感人至深,特别是结尾,作者继续运用第二人称对故乡的山泉发出了深情的呼唤,说明对故乡山泉的无限怀念的情感永远埋在心灵深处。
D.作者通过回忆昔日山泉及其生活的美好,引起人们的思考,表达了对消失的山泉的留恋和痛惜,因为让一代代孩子坚强地生长着的正是这甘甜的泉水。
【小题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故乡的山泉消失了”,其作用有什么异同?
【小题3】题目是“故乡的山泉”,能否改为“消失的山泉”?请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6 10:37: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狮
何休
“三十夜的火,十五日的灯。”
在别处,元宵十五闹花灯,在禾村,作兴的是狮灯,因狮子是森林之王,大家深信狮子能镇邪送福。狮灯分红狮与青狮,面具颜色为红色的是红狮,青色的是青狮。红狮代表友善,青狮带着杀气。扛红狮,来意是向宝地求几个钱谋生,请多关照;扛青狮,那是我凭真本事跑江湖,贵地有高人不服,请随时赐教。
正月十五清晨,当打禾坪里扎下一队竖有“李”字大旗的舞狮队时,整个禾村却沉默了。
锵,锵锵!狮子出巡了。
禾嫂没有心思做早饭,从楼上翻出一个狮头,用绳子小心翼翼地放到地面上。狮头的颜色褪得差不多了,眼鼻凹陷等处未来得及褪落的地方,能看到青色。
十八年前,与禾村相隔八十里路的李村,组了一队青狮来禾村,领头的名叫李长富。当青狮来到禾嫂家时,丈夫何永康朝李长富抱了抱拳。李长富是守方,何永康是攻方,“兵器”就地取材。何永康随手扯了根扁担,李长富随手操了条长凳。比武开始了,一点也不似现在的电影电视里武打片精彩。一阵乒乒乓乓后,李长富被抵进门旮旯。吁吁喘气中,两人都扔了手中的“兵器”,何永康一抱拳,说了声“承让”;李长富还个抱拳礼,说了声“多谢手下留情”,教人将狮头留下,自己换上备用的红狮。
青狮没了,面子也就丢了,李村的狮队既然栽在禾村,就一定要从那里取回来。有道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不,十八年后的今天,李长富的儿子李尚武带着青狮队开进了禾村,目的最明显不过,要夺回他父亲留下的青狮,挽回面子。
早不来迟不来,偏偏这个时候来?禾嫂心里很难受。禾嫂用湿抹布将狮头擦拭好了之后,放在八仙桌上,并用一块红布盖好,然后崴崴地找来一挂百响小鞭炮,用红纸包了十块钱,专等狮子来家里“巡视”。锵锵的锣声却绕过了禾嫂家。禾嫂知道,李村的狮子是要巡视完全村后,最后来她家巡视,然后体体面面地把那只停放在禾嫂家十八年的狮兄给请回去。
锵锵的锣声由远而近,绕个小弯,狮头就能看得真切了:刚刚喷青的狮头,青得发绿,两颗白色的獠牙露在外边,凶猛得有些吓人。禾嫂忙从灶里点燃一支香,左手捏着那挂小百响,来到门边等候“狮子”大驾光临。队伍渐渐近了,除了李村的舞狮队外,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禾村半大小伙,也有几个成年人。禾嫂看到禾村人当中,有几张脸上写着愤怒。禾嫂就想,如果丈夫不死,如果儿子不入监,李村的狮队绝对不敢如此猖獗。
当然,丈夫肯定是要死的,人老了哪有不死的道理?何永康十年前离开了人世,平时感冒都没有患过的丈夫,说走就走。儿子不入监倒是完全有可能的。儿子何代兵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是一身好功夫,这是李村人迟迟不敢来的原因。但是去年过完端午节,一辆警车呼啸而至,把何代兵带走了。儿子农闲时在建筑工地干活,端午节快到了,大伙等着工钱过节,老板却拒发工资。老板说,发包单位不给钱,我也没办法。何代兵七曲八拐地找到发包方负责人的家,大白天潜了进去,偷出现金与存折及贵重物品一大堆,然后抱着这堆“战利品”到派出所自首。何代兵以为自己这是义举,不必负刑事责任,但他错了,因为他触犯了法律。当然,何代兵偷贪揭贪的事,惊动了市委市政府,节前垫付了民工的工资。 
锵锵锵!锵!锵!锣声震耳欲聋,狮队到了门口。禾嫂赶紧点燃那挂小百响。
领队的是李长富的儿子李尚武,他提着一个灯笼,引着狮子先在厅里转一圈,然后再到三间正房里转了一圈。
禾嫂把十元钱的红包递给李尚武,李尚武接过红包,插在上衣的口袋里。李尚武挥挥手,锣声停了。
焦点聚在李尚武身上。
李尚武放下手中的灯笼,双手摘下舞狮人的狮头,像捧着满满一碗油,小心翼翼地放在八仙桌上,扯开盖在旧狮头上的红布,将两个狮头并排放在一起。有人递来了香烛和祭品,李尚武把祭品一字排开,点起了香烛。
人群静得出奇。
李尚武神色凝重地斟了三杯酒,对着狮头鞠三个躬,然后拿起酒杯,将杯中的酒一一泼在地上。突然,李尚武猛一转身,抱拳朗声说:“各位,大家都看到了,我刚刚与何代兵比了一场武,我李尚武输了,输得很惨,这青狮我给何少侠留下了。”说罢,李尚武朝狮队喊了一声:开路!
刚才戴着青狮头的小伙子,已经换上了温顺的红狮头。
锵锵锵! 锵锵锵!锣又敲响了,狮队中有人放响了一挂千响电光炮,震得满屋子嗡嗡回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狮队“锵锵锵”的锣声在小说中的每一次出现,既是对舞狮队巡游时的热闹气氛的渲染,更是对禾嫂紧张忐忑心理的有力烘托。
B.相隔十八年的两次“比武”都写得很有特色:前一次既有平民打斗的真实感,又有武者交手的侠士范儿;后一次更是干脆“无中生有”,出人意料。
C.对于“偷贪”,何代兵自认为是“义举”,法律却视之为罪行,然而又令对手李尚武敬服,这似乎暗示何代兵、李尚武等所秉持的行为准则,与法律有微妙的冲突。
D.小说人物不多,但大多特点鲜明;叙事生动,善于制造波澜;构思独特,善于设置悬念,结尾出人意料,细想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2】禾嫂并非故事的主要人物,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刻画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本文是一篇“洋溢着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现实佳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杀 棋

王建华

天气晴好的日子邮局的南墙根总是聚满了闲散老人,聊天甩扑克,下象棋,随心而为,各得其所

靠墙根的一头,一个老头双手拢在袖管里,半眯着眼睛似睡非睡,静静地坐在小马扎上,像一尊蜡像。他面前有一张能折叠的四方桌子,桌子对面也放着个马扎。桌子上画着棋盘,棋盘里填满了棋子。旁边的香樟树上挂着块一尺见方的硬纸板,歪歪斜斜地写着:五块钱一局。偶尔有人坐到他对面,说杀一局,他微微睁开眼睛,说五块钱一局,你先请。每每不到十分钟,来人就会摸出五块钱丢在桌子上,悻悻地离去。这些人当然都是从外地或是乡下来的象棋爱好者。城内清楚底细的人都不跟他下,因为全不是他的对手。

“我跟你杀一局。”老头儿微微睁开眼睛,说五块钱一局,你先清。老头儿伸出细长干瘦的手指做一个请的手势,却发现对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毛头小子。小子“啪”的一声架起一门当头炮。老头儿迟疑着上了一匹马,推上这匹马时,他斜睨了那小子一眼:长长的头发几乎遮住他黝黑脸庞上的黑边近视镜,眼镜片后面小眼珠滴溜溜转,闪烁着凶狠的光;薄薄嘴唇边几根浅黄胡须像极了春天破土而岀的草芽。小子飞快地上马、岀车,攻势迅疾凶猛,顷刻工夫,车马杀气腾腾地压到河界上。老头儿也不慢,每当对方“啪”的一声棋子落桌,他的棋子就轻轻巧巧地跟上,要么巧妙地避其锋芒,要么死死地封住去路。

春阳把最后一抹余晖投在香樟树上,香樟树上刚刚长出的新叶嫩绿中吐出紫红。“你是学生伢?”老头儿问了一句,小子“嗯”了一声,“咋不去念书?”老头儿又问,“杀棋就杀棋。”小子没好气地回一句。老头儿又迟疑了一下,杀棋就杀棋,这分明是他自己平时跟别人说的话,走棋时他从不让别人问长问短。

小子的鼻子上已经沁出细密的汗珠。老头儿偶尔瞟一眼小子,真的再也没说一句话。老头儿用连环炮配合一四马在对方阵营内形成犄角之势,只等家里的士角炮打掉对方一个士,即可置对方于死地。然而,他像一个武林高手任凭对方刀光剑影在面前上下飞舞,却是左避右让,就是不出手。

小城人都不知这个老头儿的来路,只知道他偶尔也做些收破烂的营生,那是一连几天无人跟他对弈的时候。他刚刚在这里摆棋摊时,生意还不错,跟他对弈的人也不少,观战的人也多,后来因为棋艺悬殊,棋摊就逐渐冷落了。他也试图输过棋,因为他演技不高明,让赢棋子的人觉得憋屈,备受侮辱似的,久了就很少有人上他的棋摊。

小子的额角上已经冒出粗大的汗珠,他把另一门炮调到自家河界中位,打算用双炮连环射击,从对方中位撕开一道口子。这时,老头儿只要撤回一车保住护驾马、小子即使硬拼也将无济于事,然而,老头儿回撤的车偏偏别住了马腿,让小子将了军。老头儿抓耳挠腮无比遗憾地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小子用衣袖揩一把脸上的汗,说你可以出帅。老头儿说你赢了,我的帅动不了,如果要动帅,就算我输,我从不动帅。小子这才看见老头儿的“帅”被一根螺纹钉固定在桌子上。

小子拿着五块钱朝学校方向走去,邮局斜对面是一所重点高中,老头儿一边把桌子折叠起来一边大声反复嘟哝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小子志得意满地把五块钱在空中扬了扬,头也不回,一溜儿小跑地去了学校。

“我陪你杀一局。”五年后一个寒假,小伙子从大学回家又来到老头儿棋摊前。老头儿微微睁开眼睛,一眼就认出小伙子,尽管他头发理短了,皮肤白净了。

“五块钱一局,你先请。”

“那年差点儿我就逃学了。”小伙子一边说一边又“啪”的一声架起当头炮。

“杀棋就杀棋。”老头儿说。

(选自《安徽文学》2018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试简要分析下面的两句话所表现的人物的心理状态。
(1)小子的鼻子上已经沁出细密的汗珠。
(2)小子用衣袖揩一把脸上的汗。
【小题2】请简要概括文中“老头儿”的形象特点。
【小题3】赏析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春阳把最后一抹余晖投在香樟树上,香樟树上刚刚长出的新叶嫩绿中吐出紫红。
【小题4】试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哲学这个术语来自西方,一般定义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而“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学说,大体上只是半哲学,是一种实用理性。它不重视抽象的思辨论证、严密的逻辑推理、系统的理论建构等等。相反,它特别强调理论必须具有实践的和实用的品格。儒家试图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对他们的行为和活动施加直接的影响。对西方人来说,这是宗教而非哲学的任务。事实上,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尤其是在士大夫中间,儒学所发挥的作用是一种准宗教的作用。
但是,儒学又不是真正的宗教,它缺少一个人格神的上帝,缺乏特定的组织,仪式和信仰,而所有这些对宗教来说经常是不可或缺的。孔子本人秉持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很少提到自然力量对人事的干预或作用。他对鬼神的存在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甚至也不提出怀疑,因为任何肯定、否定或怀疑,都必须以智性的探索和理论的思维为前提。古希腊哲学对感觉的怀疑、近代经验哲学对理性的怀疑,都属于理论思辨的范畴,而对作为实用理性的儒学来说,这没有意义也没有用途,因此不需要去探求。儒家更倾向于将这类问题弃置一旁,不予讨论。即使在今日,要想通过智性的手段去解决上帝、鬼神的问题,也是不可能的。
正因为儒学将宗教与哲学融为一体,它就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因此,在儒家思想中就不存在神圣与俗世、灵与肉、此岸世界彼岸世界之间的紧张冲突,而类似的紧张冲突在诸多宗教中则是明显可见的。对儒家来说,同样也不存在经验与理智、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冲突,这一点也使它有别于诸多哲学理论。但是,儒家思想却有其自身的尖锐冲突。对儒家来说,现实世界是非常不完善的,最好的世界有待于通过人们努力去创造和复兴。因此,在儒家思想中,真正的紧张仍存乎理想的乌托邦远古世界与污浊的现实世界之间。孔子梦周公,儒家老要“复三代之盛”。即使到了宋代,朱熹仍抱怨,较之三代,汉唐盛世也只能算是衰落。去创造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理想世界,在地上建立天国,实现大同太平,这构成了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伟大的使命感。这使命虽属人事,却关乎天命。因为这种使命感并不只是纯粹的主观意愿和主观理想,而是来自一种宇宙律令,一种神圣的召唤或天职。中国知识分子勇于献身的热情及其信仰心态绝不亚于宗教徒,“救民于水火”、“以天下为已任”这类信仰、目标和行动,可以能任何宗教对救赎的关注相提并论。 
中国缺少类似于基督教那样的宗教,但儒家伦理却具有一些宗教品格,其结果就产生出中国式的政教合一,伦理被视为政治,政治也被视为伦理。
(摘编自李泽厚《再谈“实用理性”》)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主要由“中国哲学”实用理性特征产生的影响的一项
A.中国知识分子信奉“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以天下为已任,形成了身体力行的价值取向和经世致用的治学传统。
B.中国兵书出现早而成熟,给频繁复杂的战争以指导;中国农学在汉代便已相当发达,它保证了农业的精耕细作;中国医学自成体系,延续几千年,至今有效。
C.曹冲与阿基米德大致同期,曹冲称象已经在使用浮力定律了,但这却没有被演绎归纳成为公理,并由此而成为人类共享的知识,点亮整个人类的智慧。
D.中国古代就有辉煌的“四大发明”,而近代科学技术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较之世界发达国家远远落后了。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学带有一定的宗教性,它想直接影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活动;儒学又不是真正的宗教,它缺少人格神的上帝,缺乏特定的组织,仪式和信仰。
B.儒学带有一定的哲学性,它也是一种世界观,认为现实世界是非常不完善的;只是它不像西方哲学一样重视抽象的思辨论证、严密的逻辑推理、系统的理论建构等等。
C.儒家思想将属于宗教范畴的神圣与俗世、灵与肉、此岸世界彼岸世界之间的紧张冲突和属于哲学范畴的经验与理智、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冲突融为一体。
D.儒家思想中的尖锐冲突存在于理想的乌托邦远古世界与污浊的现实世界之间。它的使命是在地上建立天国,创造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理想世界,实现大同太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既然是“哲学”,它与西方的哲学就具有相同的性质与任务,两者都讨论世界观问题,但“中国哲学”的实用理性特征又使它有别于西方哲学。
B.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不讨论鬼神问题,是因为儒学不看重理论思辨而特别强调理论的实践和实用品格,讨论这类问题没有可能,也认为没有意义。
C.儒学将宗教与哲学融为一体有其积极作用,它可以唤起中国知识分子创造理想世界的使命感和勇于献身的热情,而不只是出于纯粹的主观意愿和主观理想。
D.儒学的实用理性特征有其消极作用,其中的激情要素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够制造出一种准宗教性的狂热,产生注重“热情”而忽视理性的极“左”倾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军号声声

齐闯

(1)贺昌调到广播室,完全是一个巧合。

(2)秦干事奉命到新兵连挑兵那天,贺昌正额头青筋暴得老高与另一个新兵蛋子为熄灯号与起床号哪个更好听争论不休。

(3)隔窗望了一会儿,对乐理知识精通的贺昌明显已占据上风,秦干事指指贺昌说,就他啦。当天贺昌像中了状元,趾高气扬地走进旅广播室。秦干事演示了两遍设备操作,贺昌已完全掌握。他乐感很好,到部队第一天听到军号就很有感觉,朦胧里就像置身硝烟弥漫的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左手拃腰右手执号,身边是离弦之箭而射向敌阵的千军万马,酷毙了!

(4)见新兵蛋子已基本掌握号调,做事细心的秦干事收住平易近人的笑脸,指着墙上的作息表一本正经地说,战争年代军号是部队冲锋陷阵的号令,和平时期,是掌控部队整齐划一的标点。一篇文章没标点,晦涩难懂,千军万马没号令散沙一盘。临出门,秦干事又探头提醒了一句,早上六点二十分起床号,别误事。

(5)贺昌轻轻关上房门,目光还是落在了那把黄灿灿的军号上,灵魂深处曾经渺茫的幻想瞬时被激活,贺昌迫不及待右手执号左手翻谱,一句一句地演练……忙乎到后半夜,疲劳的他抱着军号进入梦乡。

(6)第二天,贺昌还沉浸在甜美的梦里,秦干事怒气冲冲地冲进广播室。首次值班就误号,贺昌后悔地差点哭了。秦干事静静地盯着贺昌足足有五分钟,贺昌既慌乱又不知所措。临出门,秦干事生气地丢搁下一句:好自为之吧。

(7)秦干事出门后,贺昌翻来覆去就想着第二天如何准点把起床号放响。翻来覆去想事不要紧,可是他接下来犯了另一个重大错误:上午的下班号忘了。

(8)秦干事说,小贺,看来你暂时不适合当司号员。小贺,想下哪个连队,你随意挑。秦干事恢复了往日那一脸和蔼的笑。

(9)贺昌说,去旅里最艰苦的连队。

(10)秦干事问贺昌还有啥要求,脸上写满留恋的贺昌把目光粘在那把黄灿灿的军号上。秦干事径直走到战备柜前,拿起那军号和那本号谱,端直递给了贺昌:“这套器材正好这几天退役,留着做个纪念吧。”

(11)八连,驻在一个叫西河沟的地方,是旅里最偏远的单位。贺昌报到仅带了一个背包,军号和号谱掖在被包里。到八连后,贺昌训练十分刻苦,班里工作也积极主动,在连队名声很好。他还多了一个风雨无阻的习惯:一有时间他便悄悄拿出那本号谱细细研读,逢上周末,就带上军号到距营区遥远的荒野上吹军号,亢奋得像上了战场。然而,两年来这件事在连里还是个秘密。

(12)第二年秋,旅里参加军区在戈壁滩上组织的军事演习,八连的责任是保障旅指挥所。

(13)戈壁滩上的天气就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这天,瓦蓝瓦蓝的晴空忽然被乌云遮住,狂风暴雨骤然大作,旅部与各营连有线联系中断,无线被干扰信号完全屏蔽,此时军区传来紧急命令:各单位迅速收拢人员,紧急集合向阵地进发。

(14)接紧急命令后,值班参谋声嘶力竭的口令和哨音在狂风暴雨里实在不堪一击,呼呼的风声和哗哗的雨声外,什么也听不到。旅首长在屋内急得团团转,营连又得不到统一号令心焦如焚。就在这时,上等兵贺昌拎着那把军号跑进了旅指挥所,在旅首长半信半疑的目光里,贺昌走进雨幕,左手撑腰,右手执号,鼓足了腮帮子吹响军号。顷刻,高亢嘹亮急促的集合号声刺透了密集的雨帘和呼呼的风声,号调准确得与营区的电子号没有任何的区别。

(15)营连官兵全副武装循声而来,迅速整队完毕。

(16)旅首长一声令下,进发!贺昌适时吹响激越昂扬的冲锋号,号声仿佛将风声和雨声堵在了官兵们的耳膜之外,伴随雄壮的号声,官兵们顶风冒雨向目的地进发,脚步迅疾而坚定……

(17)高炮旅在全军区范围内第一个到达了目的地,比规定时间整整提前五分钟,全旅三千人无一掉队。

(选自《解放军文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昌“趾高气扬地走进旅广播室”一句中,通过“趾高气扬”这个成语的贬词褒用表现了贺昌被选中播放军号后兴高采烈的心情。
B.秦干事对战士既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对工作既认真细致又坚持原则,是贺昌所在的部队良好成长环境的典型代表。
C.贺昌在八连坚持练习吹号两年一事适。个秘密,为下文贺昌通过自己吹响的军号声帮助高炮旅在演习中顺利到达目的地埋下了伏笔。
D.军事演习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小说的高潮,主要运用了环境描写、动作神态描写、场景描写等手法直接表现主人公贺昌的形象。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主人公贺昌的形象特点。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章以“军号声声”为题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