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乡的山泉
徐鲁
故乡的山泉已经消失了。连山泉流过的那条布满层层梯田的碾子沟,也被填平了。这次回到故乡,童年的伙伴告诉我说,村西碾子沟两边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不久就要变成一个高尔夫球场了。
那道山泉,养育过咱们村里多少代人啊!那么清凉、那么甜的泉水,永远地消失了。
诗云:“到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回到故乡,我看见,那永远消失了的,何止一道山泉。曾经环绕在我们村边的清清小溪,穿过小村的光滑的石板路,坐落在村西的古老的磨坊,还有村东山坡上的苹果园,矗立在那座古老的祠堂旁边的高大的老槐树……也都看不见了,再也找不到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啊?
我依依回想着往日的村庄、童年记忆里的故乡——
在那盛开着石竹花和雏菊的幽静的山谷间,或者,在那连结着远山、地平线和我们村子的乡土路边;在那微凉的、笼罩着乳汁似的白烟的春天的早晨,或者,在那金灿灿的、荡漾着我们丰收的欢笑声的秋日的傍晚……清清的故乡的山泉,曾经宛若一支支如歌的行板,带着母亲般的温和,潺潺流淌着,流淌在我们因耕种劳作而疲惫、饥渴,又因收割和期待而幸福、充实的日子里。
也曾经有过那种时候,叮咚的山泉,流淌在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寂寞与寒冷的冬日的梦里,但它同样以母亲的温柔,安慰着我们,滋育着我们,供我们啜饮它仅有的清甜,直到我们的每一颗心、每一脉血管,都被它注入一种温暖的情感和永不动摇的信念。
请记住这道山泉水,是养育过我们祖先的水;记住这些山沟和梯田,是供养着我们生生不息的山沟和梯田。凭着我们每个人粗壮的手臂,凭着我们每个人对乡土的忠诚和热爱,幸福一定会在这块土地上生长,我们都会幸福的!
——这是母亲般的泥土和泉水的恩赐!凭着不老的岁月和不竭的泉水,让我们都来相信吧:幸福、祥和、美满的日子,总会完整无缺地属于我们。
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
而在从前,在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谁能够告诉我们,你是从哪里流来,你又将流向何方。也没有人知道,你独自流淌了多少年,你为什么有着那么多流也流不尽的清冽与甘甜。
曾经有多少个贫穷的童年的日子,我们拾穗在田野,放羊在草坡,躲雨在茅棚……当我沿着秋日的小路走来,坐下歇息的时候,聆听着你的叮咚的声音,我就常常对着旷远的碾子沟发呆和痴想——
故乡的大山深处,该不会流得空空了吧?难道真的是像祖父说的那样,在大山那边的白云深处,住着一位好心的水神仙?
只因为喝着这甘甜的山泉水,我们一代代孩子,才如一棵棵小树一样,坚强地生长着。欢乐与幸运,也一次一次地来到我们的身边,来到我们共同的艰辛的村庄和土地上。
今天回首,有多少沉重、深情的往事,使我依恋,又使我无限伤感。我在想,我的埋怨和愤怒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自己,不是也早已远离了这个曾经养育过我的生命、洗涤过我的灵魂的村庄和土地了吗?我自己,难道不是也离那片曾经打湿过我的头发、扭伤过我的脚踝、曝晒过我的肌肤的风雨和苍烟越来越疏远了吗?
那是从哪儿吹来的一团团烟雾啊,掳走了我们心中那幽幽的山谷?那唯一的黄土小路上哪儿去了?那些长满马兰花和车前草、牛蒡花的河岸呢?那流淌着我们的欢乐与忧愁的童年的流水呢?
还有你,还有你们——
那些默默地养育了我又默默地把我送走的人,你们都在哪儿呢?在哪儿能重新听到你们深情地呼唤我的声音呢?那在正午的小河边,在暮色苍苍的村口,在清早结满白霜的井台上,在黄昏的灶火边,在黑夜的老磨坊边,你们温存地叫着我的小名儿的声音——那散发着苦艾的气息的声音啊。
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你在故乡的大地上消失了,却永远地流淌在我的心头。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次回到故乡,作者发现故乡的山泉已经消失了,碾子沟被填平了,村西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不久就要变成一个高尔夫球场了。
B.作者知道老家的伙伴们再也无法找到童年时代的那道山泉了,但他们的每一颗心、每一脉血管,都被它注入了一种温暖的情感和永不动摇的信念。
C.文章感人至深,特别是结尾,作者继续运用第二人称对故乡的山泉发出了深情的呼唤,说明对故乡山泉的无限怀念的情感永远埋在心灵深处。
D.作者通过回忆昔日山泉及其生活的美好,引起人们的思考,表达了对消失的山泉的留恋和痛惜,因为让一代代孩子坚强地生长着的正是这甘甜的泉水。
【小题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故乡的山泉消失了”,其作用有什么异同?
【小题3】题目是“故乡的山泉”,能否改为“消失的山泉”?请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6 10:37: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

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太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199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③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教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

④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地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万岁”,盘腿席地而坐,让敌人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⑤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这在一般人看来真是多余。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恸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而他却不肯。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⑥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管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借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平已注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责。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近自刺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明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⑦秋白不朽。

【小题1】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瞿秋白的悲剧在于他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有“十分才”却只干成了一件事。
B.“觅渡”是瞿家祠堂前一座桥的名字,文章以“觅渡,觅渡,渡何处?”为标题,既以问句形式引发读者思索,又加浓了文章的文学韵味。
C.同样是死,瞿秋白与李逵的区别是:前者是理性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是积极的,后者对生与死的理解更多的是鲁莽和冲动。
D.作者将灵动的笔触、畅晓的行文、哲理的思索与瞿秋白悲剧意义有机结合,赋予了文章不同寻常的厚度和分量。
【小题2】“秋白不朽”,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
【小题3】作者撰文缅怀瞿秋白,在文中将其与项羽进行比照,试探究二者之异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莎士比亚所属的伊丽莎白时代是英国人念念不忘的日不落大英帝国,狄更斯所属的维多利亚时代同样是英国国际影响力突出的时期,莫言在当代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有同样的必然。这个奖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读者的某些焦虑,也意外加重了中国写作者们的另一种负担,即关于优秀作品能否顺利翻译进而传播的顾虑。然而,现代汉语写作的困境还远不止于此,撇开文学本身的问题,其与现代汉语自身的发展现状亦关系错综。那种理想的剥离日常的现代汉语写作的书面语,才是写作者的长远目标。早在先锋小说盛行期,就有小说家作过这种尝试,譬如孙甘露的小说语言,曾被王朔誉为上帝按着他的手写出来的。相比较而言,不少小说家麻溜的叙述文字与日常语言靠得如此之近,甚至可以直接拿来进入小说。尽管在早期新文学时期,靠近日常并不是问题,新文学的发起者们甚至还提倡从日常出发。然而百年前提倡文学语言日常化,为的是与陈旧的文言形式进行断开。如今,现代汉语作为文学语言的现代形式则已经确立,一切留步于粗糙的日常用语,与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必然相左。因为从文学语言的生长性来说,作家的写作就是探知语言的边界,并且尝试拓展边界,扩大语言的描述范围。于作家而言,贡献新语言,其价值远远超过贡献一堆故事。相对唐诗、宋词、元曲的时间跨度,现代汉语还不过百来年,还是幼儿,若到了青壮年该是何等风景?
(有删改)
【小题1】作者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2】请简要概括现代汉语写作语言的发展变化过程。
【小题3】请结合材料内容,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前不久,国际电信联盟发表公报说,约80%的电子邮件是垃圾邮件。在这些垃圾邮件当中,有21%是产品广告,16%是有关投资理财的信息,14%是诈骗或者不实的信息,14%包含色情内容,其他35%为各种各样的无益信息。垃圾邮件每年给世界经济造成的损失高达250亿美元,不仅影响了信息业的发展,而且损害了人们对于网络交流的信心。
②垃圾邮件危害了互联网的发展。(甲)从整个互联网的资源利用来看,垃圾邮件里的信息几乎没有什么价值,每次发送上百万份,甚至上亿份,占用大量的网络资源,严重时甚至拥塞整个互联网链路,中断互联网部分线路的运营。(乙)垃圾邮件正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据预测,目前全世界的垃圾邮件数量以每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高速增长,2005年垃圾邮件比例将上升至90%。(丙)这是因为垃圾邮件占用了大量的传输、存储和运算资源,不但造成网络资源浪费,而且一旦垃圾邮件占到互联网总数据流量的1/3,就会造成巨大的存储需求,这对信息安全系统的有效性形成重大挑战。(丁)
③垃圾邮件损害了用户的利益。从个人角度来看,垃圾邮件浪费了人们的大量时间。一般处理一封垃圾邮件至少需要10秒钟时间,如果每天收到几十份垃圾邮件,就得花大约10分钟的时间来处理。由于垃圾邮件具有反复性、强制性、欺骗性、不健康性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因而严重干扰了个人的正常生活,浪费了用户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欧盟的一项调查表明,垃圾邮件每年为欧洲造成超过6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
④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之多的垃圾邮件呢?首先是利益的______。数量众多的垃圾邮件中含有大量的广告,通过电子邮箱进行广告宣传,投入少、回报丰厚,使得许多广告商______。比如在欧洲,发送一封电子邮件仅需0.0005欧元,比起庞大的广告费,这点费用实在______。目前,需要批量发送垃圾邮件广告的大多是小企业,越来越多的商业需求以及电子邮件低廉的发送成本为垃圾邮件的______提供了土壤。据英国媒体报道,互联网上所有垃圾邮件的“幕后黑手”在全世界大约有150人,90%的垃圾邮件都是他们制造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邮件发送国,2004年全球的垃圾邮件中有42.11%是从它那里发出的。
【小题1】从上下文的衔接看,“如果不能尽快遏制病毒和垃圾邮件,全球互联网系统有可能不堪重负而在两年内崩溃。”这句话应放入第②段中的恰当位置是
A.甲B.乙C.丙D.丁
【小题2】第④段中画横线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驱使    乐不可支    微不足道 产生
B.驱使    乐此不疲    微乎其微 滋生
C.促使    乐此不疲    微不足道 滋生
D.促使    乐不可支    微乎其微 产生
【小题3】根据上面材料,下面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80 %的垃圾邮件大多来自小企业,包含广告、理财等多种信息,这些垃圾邮件每年给世界造成大约6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
B.如果任由垃圾邮件以每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泛滥下去,将会对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有效性造成极大威胁。
C.从利益角度来看,垃圾邮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邮件广告成本低、收益大,满足了很多企业的商业需求。
D.垃圾邮件虽然数量庞大,但制造这些垃圾邮件的“幕后黑手”全世界大约只有150人,互联网上90%的垃圾邮件都出自他们之手。
【小题4】“垃圾邮件”对互联网的危害及对用户的利益损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日照
王剑冰
①古人说条条江河归大海,大海是那般宏阔的胸怀。在这样的胸怀里升起一轮红日,该是什么样的景象?
②现在我正走向海。我知道有一个叫做日照的地方,日照这两个字多么直白,又是多么神秘,日照香炉就会升起紫色的烟尘,那么日照大海会升起什么?我仰望着那个地方,我穿越齐鲁大地,走过孔子的曲阜,走过泰山沂蒙。
③大海终于展现在我的眼前,它就像中原的千里沃野,麦浪滚滚地涌动,散发出浓郁的味道。白云似一群从远方跑来的绵羊,我听到了它们的喧嚷。很长很阔的沙滩,我小成了沧海一粟。
④我还没有看到日出,但是我知晓了这里是“勿忘在莒”的古莒国,莒同齐、鲁曾构成山东的三分天下。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也是人类最早的先祖。他们使用的工具,同黄河流域先祖使用的没有什么两样。我站在一个图形面前,那是一个日出的图形,先祖对于日出那么崇尚,把它刻在生活的器皿上。那时他们就知道通过日出判断四时,将其用于农业和航海。《山海经》记载的羲和祭祀太阳的汤谷和十日国就在这里。我看到一个号角,那是陶做的,这里的黑陶是原始文化的瑰宝,我的祖先,曾面对苍茫的大海,吹亮了东方第一缕晨曦。
⑤我见到了茂密的森林,只能在高山上才有的森林,却是出现在海边,那高大的杉木将氧离子泼洒得到处都是。我还见到了茶园,一片不是很高的墨绿,日照和海风使这里的茶尤为独特。我还看到一棵巨大的银杏树,我在一片雨中走进定林寺,那棵四千岁的苍然立时热烈地向我迎来。我站在它阔大的枝叶下,钟声訇然散落,抬头望的时候,竟然望到不远处刘勰读书处。那个独成一派的大理论家,就是在这里以他智聪的文心神雕艺术之龙的吗?
⑥天晴无雨,我早早跑向海滩,清风振衣,潮水激荡。
⑦云蓝得出奇,云边渐渐透出了红光。海在这时发生了奇妙的现象,顷刻间变成了一汪红色的颜料,那颜料越来越浓,越来越多,似乎是从日出的地方涌出。而后太阳微微地露了出来,露得不声不响,初开始它没有发出亮光,只是一轮滚圆的炫红,那么近,那么大,蹚水过去就能触摸着。我很少看到这么纯净这么圆润的太阳。正呆看着,它突然发出一股绚烂的光芒,我的周身立时感到了温暖。
⑧海浪已似红鲤翻江。一眨眼,有些红鲤竟然跃动起来,而后变成了一页页羽翅,慢慢看清,那是一群兴奋的海鸥。
⑨太阳还在上升,它已经变成金黄的车轮,隆隆轰响,烟尘迷漫,天地摇动。没有什么能阻止它的上升,它将天穹昂然顶起,让世界为之高明。我的血脉偾张,好像太阳升自我的胸间,整个大海涛涌连天。我想大声地喊: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时光变幻,生命轮回,秦皇汉武寻仙访道的踪迹早已不见,曹孟德豪情一腔越去千年,唯大海潮涌潮落,太阳常隐常新。
⑩日出唤醒了热情。海上运动基地的帆影片片,切割着红色的光线。细沙滩上有人练排球,健美的身姿在腾跃。阳光更多地镀亮了拣海的人,皮影样贴在海滩的玻璃上。
整个一座新城都亮了,像一艘豪华巨轮在起航。太阳照在那片树林的时候,树林里一片光怪陆离,叶子在光线里舞蹈。鸟儿叽喳,翅膀像闪电,这里闪一下,那里闪一下,等到它们飞到林子上面的时候,一下子都被渲染了,包括叽叽喳喳的叫。我知道,太阳也照到了那棵银杏树,深沉的光芒撒播着一片静默。天台山上,古老的太阳节或在举行,香烟缭绕,鼓钹隆重,供台摆放新麦做成的太阳饼,万众叩拜太阳光耀大地,福泽民生。
⑿站立大海之上,旭辉之间,古人在我的耳边发声:“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飘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那声音伴大海涛涌,随红日东升,缭乱了我的思绪。
⒀我真实地感受着日照——日照是一种光合作用,日照是一种置换反应,日照不仅是一个名词,还是一个动词或形容词。
⒁我又想起了那个日照的刻画,海上日出,曙光先照。日照,那是一幅恢弘的意境,一幅东方大地的挂图。
【小题1】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赏析第⑾段画线的句子。
整个一座新城都亮了,像一艘豪华巨轮在起航。太阳照在那片树林的时候,树林里一片光怪陆离,叶子在光线里舞蹈。鸟儿叽喳,翅膀像闪电,这里闪一下,那里闪一下,等到它们飞到林子上面的时候,一下子都被渲染了,包括叽叽喳喳的叫。
【小题3】请概述文章⑦~⑩段描写的海上日出的各阶段的特点。
【小题4】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为什么说“日照,那是一幅恢弘的意境,一幅东方大地的挂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都市流行菜虫热
林荣芝
王五最近下岗,心情不大好,老爱喝酒。王五人是个精明人,脑瓜儿灵活,也能吃苦,但厂里要压缩人,王五没后台,自然下了岗。
王五思量再三,决定在菜市场租个档口卖菜。邻居陈四,下岗后在市场卖河鲜,也挣得盘满钵满了。王五心想,老子口才好,脑子也比你陈四活,就不信卖菜挣不了钱。
一杆秤,一桶水,一个钱盒,外加一片空地,这便是王五的卖菜摊儿。王五早上从菜农手上买下青菜,便摆在地摊儿上卖,王五将青菜弄妥,便扯开嗓子嚷;六月豆角七月苦瓜八月小白菜,好靓好嫩的小白菜哟……
生意刚开张,虽不大景气,但总算也挣了。五毛进货一元出货,虽卖剩了些,但也不多,总算能挣钱了,王五知足了。
但渐渐地,王五不知足了。他口才比别人好,手比别人勤快,菜比别人靓,价比别人便宜,但钱比别人挣得少。他不甘心,他有怨气。
王五左斟右酌,思前想后,最后得出了经营之道;买菜的主妇,都爱买熟客,生怕青菜有农药,吃敢没保障。但是,任凭王五大叫大喊,左扯右拉,压价再压价,生意还是火不起来。
生意火不起来,王五倒火起来了,他索性又回家喝酒了,有时,还怨天尤人地骂娘。老婆听了心里难受,便把电视开得亮亮的大大的,以示抗议主。电视不开倒也罢,一开倒让王五来了灵感;电视上有条新闻,某县近期出现“米虫热”现象。居民专挑有虫的来买,说有虫的米没有工业污染,吃了保险。
王五听后,眼前一亮,大腿一拍;有了,我们去捉菜虫!于是乎,王五一家几口便去菜园捉菜虫。回来后,吩咐老婆站在菜市门口如何如何做,自己便摊开菜蔬,将菜虫撒在青菜上面,任由菜虫“横行霸道”。
王五老婆手提着一把青菜,见人就说,哎哟,近日某菜场有人吃了青菜农药中毒,差点丢了命呢!所以买菜得小心点儿,要挑些有虫的买,这才保险。
大家听她这么一说,都觉得有道理,都去挑有虫的菜买,但挑来挑去,只有王五这个摊位的菜有虫。尽管青菜上爬满了菜虫,黄黄的、白白的,有的还长毛,主妇们也不怕,也买。
王五也聪明,服务态度也好,将菜虫全抖搂下来,剩下的菜再卖给人家。这样一来保存着菜虫做广告,二来也挣了个服务好的称赞,因而生意特别火。
一连好几天,王五的生意红红火火,王五的腰包也胀得鼓鼓囊囊,而市场里的菜贩,个个也急得眼睛红红的。他们得知王五的诡计后,给给仿效,果然也奏效。
王五为了垄断市场,便想出一个绝招儿,高价收购菜虫,百元一两。菜农们纷纷与王五达成口头协议,专为王五供应菜虫。这样一来,尽管他人的青菜上偶有些菜虫爬行,但绝比不上王五的多。王五摊位上的青菜,虫子依着虫子,会飞的,会跳的,会爬的,都有,令人毛骨悚然。但主妇们不怕,她们怕的是农药,怕的是家人中毒。况且买菜时,王五会将菜虫一条不剩抖搂下来,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你的招数高,我比你还高。有的菜贩收购菜虫价出得比王五的更高,菜摊儿上的菜虫比王五的更多;虫子摞着虫子,层层叠叠,成千上万,像一窝蜂似的。因而,生意又比王五好了。
然而,大凡到下午,菜虫几经折腾,几经爬行,累了,都停了下来,家庭主妇们见菜虫不动了,都不敢买他们的菜。唯有王五的还在动,还在爬,甚至在跳,所以她们都来买王五的菜。王五的生意又一次火了起来。
原来,王五好酒,常带酒来菜摊儿呷两口。一有空,就呷。一次,他见有人朝他菜摊儿走来,他不想让人看见他呷酒,就忽地喷了。岂料,这酒一喷,喷在菜中的菜虫上,本来蔫了的菜虫经酒的刺激,又活跃了起来,又爬了起来。人们见菜虫还在爬,便又买王五的菜,王五就此依样画葫芦,生意依然红火。
有一天,电视台播放一条消息,说某厂在市场买的青菜,早有菜虫,但工人们吃了也中毒,幸好抢救及时,才保住了性命。
市民们一看到这条消息,都愕然。愕然过后,都大呼上当。菜有虫无虫都一样,倒不如买无虫的省事儿。这么一来,市里流行的菜虫热忽地又冷下去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五心想,老子口才好,脑子也比你陈四活,就不信卖菜挣不了钱”,这一心理描写写出了王五瞧不起陈四,争强好胜的心态。
B.“王五摊位上的青菜,虫子依着虫子,会飞的,会跳的,会爬的,都有,令人毛骨悚然“这一夸张手法的运用生动折射出买菜市民的愚昧。
C.王五一边在菜园抓着菜虫,一边在菜市场制造舆论,爬满虫子的青菜,瞬间成为流行的安全食品,这一现实刻画了王五善于钻营、投机取巧的形象。
D.本文关注民生热点,于嘈杂的菜市场一隅,截取一种社会乱象来描写,用讽刺的手法,直刺社会病灶,读来让人触目惊心。
【小题2】画线段落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小题3】都市为什么流行“菜虫热”?请结合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