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对技术美学和美学的一点认识
钱学森
①我曾写文章谈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我说文学艺术的创作也总要有个科学技术的基础,没有纸张、印刷,也就难有今天的文学;没有摄影技术和电声技术,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电影。这是一个方面的关系,可以说是科学技术为文学艺术服务,现在我们的“技术美学”是一门把美学运用到技术领域中去的新兴科学,可以说是另—个方面的关系,是美术为科学技术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服务。
②我那篇文字,也讲到科学技术的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美术问题,例如各种日用品,杯、碗、器、皿、盘、瓶、盆等,衣着服饰等,图书装帧等,以至产品包装等,要做到“美观大方”又经济实用,这大概属于工艺美术。从经济效益看,这也不是件小事。例如目前在我国,—方面人民手里有钱,要穿得更好些;另一方面纺织工业又开工不足,纤维原料等库存积压。原来是衣料布匹花色品种太单调,不美观,所以人民不喜欢 。这里工艺美术是可以帮助解决问题的,从而创造出以亿元计的价值。因此工艺美术是件大事。
③其实这个领域还可以扩大些,包括一切产品的设计,一台机器的外形、色彩,难道就不需要搞得“美观大方”些吗? 从前我国制造的机器总爱漆成暗灰色 ,很难看。现在色调浅些,常常是谈灰色,是个进步。这样,工艺美术就该扩大成为“技术美术”,它更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了。
④我以前曾把文学艺术分成六个大部门:小说杂文、诗词歌赋、建筑艺术、书画雕塑等造型艺术、音乐,以及戏剧电影等综合性的艺术。现在看,这六大部门包括不了。出了一个把科学技术产品和造型艺术结合起来的部门----技术美术。当然这种分法也只是一种认识,认识过程并没有结束,还会有发展。例如我最近也在考虑:有我国特色的园林艺术应不应包括在建筑艺术之内? 因为园林艺术是一种改造生活环境的艺术,比建筑艺术综合性更高。如果这样,那艺术又要再加一个大部门----园林艺术。
⑤厦门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中,与会同志除了肯定了技术美学之外,还对部门艺术美学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强调美学的研究还应强调部门艺术美学的探讨,更多地注意到文学艺术各部门的特性。从这一观点看,我们这里说的技术美学应该是联系技术美术的部门艺术美学。有多少部门美学呢? 有多少艺术的大部门,就有多少部门美学。照前面讲的,就该有小说杂文美学、诗词歌赋美学、建筑美学、造型美学、音乐美学、戏剧电影美学、技术美学,或再加上一个园林美学。
⑥研究学问就是一个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这个过程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再用上升到一殷的规律来指导更深入的对个别的研究。部门艺术美学的研究是一条必须经历的道路;从艺术的实践到理性认识、部门艺术美学,再到一般美学,最后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人类认识的最高概括。这条认识道路的顶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这个思想,我曾提出,美学是艺术的创作实践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
⑦以上这条思路也许是有助于美学的研究的。目前大家对美学的见解还不很一致,有同志说美学现在还偏重于哲理性的探讨,建议要从心理学等方面来研究美学。走心理学的路是可取的。但我认为如果要说得更完整些,就应该引用思维科学这个概念,因为美感是人思维过程的结果。这是从人的思维实践来研究美学,所以我以前也想把美学作为思维科学的一门学问。但我现在认为这不妥,这是基于以下的理由:
⑧人的美感与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意识有直接关系,不完全决定于人脑思维方式和规律,如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即便两个人的思维方法和规律相接近,但社会实践从而社会意识不同,美感也很不一样。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美感同被压迫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美感不一样;而在今天,有些人认为是美的东西,而我们大多数人都说是精神污染!真是天南地北, 绝然不同。所以美的实践又是一项人的社会活动的产物,必须从社会活动的规律去理解。没有什么脱离社会实践的所谓美。
⑨这样,研究美学还必须考虑又一条路子:考察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这项社会活动的规律。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服务”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⑥段“顶峰”、“桥梁”比喻的作用分析正确的—项是( )
A.阐明了技术美学和美学的研究思路。
B.阐明了技术美学和美学的学科地位。
C.阐明了技术美学和美学的研究宗旨。
D.阐明了技术美学和美学的学科结构。
【小题3】依据本文,对“技术美学”的理解正确的—项是( )
A.技术美学是艺术与科学结合、把美学运用到技术领域的新兴科技门类。
B.技术美学是研究科学技术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美术问题的工艺美术学科。
C.技术美学是一门把科学技术产品和造型艺术结合起来的综合艺术门类。
D.技术美学是以研究技术美术的实践和理性认识为特性的部门艺术美学。
【小题4】第⑧段划线句是一个概括性事例,请分析这一事例是如何证明“把美学作为思维科学的一门学问不妥”这一观点的。
【小题5】简要分析本文的层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6 09:0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还从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在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哎,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的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
B.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为红苗的出场作铺垫。
C.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
D.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
【小题2】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转弯”一词,是理解小说的关键,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鞋子
李汉荣
①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看我们,带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多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来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②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块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过一分钱,我真的不好意思。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多想了。
③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没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来了。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④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上楼,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的一次为他梳头。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⑤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
⑥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一个百草园吗?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⑦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⑧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⑨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都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么说,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⑩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我们。
他清贫的生命,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感情深沉隽永,可以引起读者对亲情与生命的感触和沉思,激发人们珍惜生活中朴实挚爱的美好心愿。
B.大米与面条,凝结着父亲深沉的爱,所以“我”心存温热;父亲的白发和驼背,让我体会到父亲的不易,所以感到酸楚。
C.到楼下抖鞋子,表面上是因为父亲不想弄脏新家,实际上表达了父亲为“我”着想的心意,也为下文写空地成了“百草园”做铺垫。
D.这篇散文全篇叙述,通过一些家常琐事的记述,表现了父亲清贫而富有的人生,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价值观和对父亲的崇敬与怀念。
【小题2】第12段说父亲“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丰盛和富有”,你如何理解父亲的“清贫”与“丰盛和富有”?
【小题3】散文塑造了“父亲”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以“父亲的鞋子”作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这个词古已有之,先秦典籍《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这样一段话:“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中也有“国有学”的词句。在晚清之前,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国学概念,是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之类。在整个古代,国学一词的含义,大致上也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实际上是指一种学问,而这种看法其实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从此,“国学”一词被赋予了新义,意思就是指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就是传统的学术研究。其实,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这个词的用法也是有差别的。有时,人们又用“国学”一词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如章太炎曾写过一篇《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这就是国粹学。当时社会上还出版过一本书,叫《国故学讨论集》。在这本书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通用的。
20世纪初期以来,国学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道路,然而终不至于消失,并且发展到今天又重新“热”了起来,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确实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是当代文化、学术建构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近现代以来人们屡屡提到国学,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价值选择方面的难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事实已经证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如果能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实际上是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我们可以从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中得到证明。然而只有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既不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保持一种强劲的生命力。而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国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途径;而从狭义上来讲,国学所从事的正是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理、研究工作,其甄别、诠释、评价之功,无不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当然,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在思想上又必须要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因为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在中国古代是一直存在的,即使在近代,它也以各种形式顽强地存在着。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重视中国传统的文化、国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我们是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谈论和倡扬国学的,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
当前社会上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对传统文化、国学庸俗化的炒作和伪劣包装的现象。这个现象应该说不是正当意义上的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而是主要以谋利为目的的一种行为。这也是国学普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选自《文化的传承与担当:重建社会理性与价值》,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一词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指的是国家设立的像国子监或者太学一样的学府,其含义在整个古代基本上是一致的。
B.“国学”是指一种学问,这种见解产生于清末民初这段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与我们现在对国学的认识相符。
C.“国学”一词在清末民初就开始有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这一新的涵义,虽然这个词的用法在那个时代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D.“国学”有时还可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在章太炎的《国故学讨论集》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可以通用的概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证明,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广泛吸收外来文化,这一点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意义。
B.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来讲,国学都有很积极的意义,所以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
C.国学能够整理、研究中华文化传统,通过甄别、诠释、评价,可以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进行继承与弘扬。
D.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重视国学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国学”发展曲折,但又重新“热”起来,既能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生命力顽强,又能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仍然有很多难题。
B.我们的文化若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强劲的生命力,只能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进而吸收外来文化。
C.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其生命力非常顽强,我们谈论和倡扬国学需要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来进行。
D.国学普及过程中,炒作国学等谋利行为只是表层问题,我们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在思想上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景德传灯录》有这样的记载: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然而“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谈到“安”。宰我觉得守丧三年太长了,孔子申斥宰我“不仁”,丧礼之所以规定守丧三年,理由就在于一个“安”字。“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 “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安顿。《论语》也谈到“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身”指的是人的行为践履,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关于“立”,孔子的说法是“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就是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关于“命”,孔子的说法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命”,指的是君子应有的使命感。
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所谓“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他称之为“求其放心”。他指出,人之所以流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
宋明理学家吸收了中国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创立了儒学的新形态,他们十分重视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对其做出深刻的阐发,使之在学理上臻于成熟。他们倡导的“孔颜之乐”、“圣人气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复尽天理”、“发明本心”、“致良知”,都是关于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具体说法。经过理学家的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实行现代转化,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我认为守三年丧时间太长,孔子则认为人生下来要三年才能离开父母怀抱,只有守丧三年才能在情感上得到“安”。
B.孟子把人的内在修养作为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并形成了对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
C.宋明理学家多方吸纳理论成果,创立的新儒学对“安身立命”思想有更进一步的阐发,使之也具治国、治身、治心的作用。
D.基督教、佛教认为人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这是外在超越;儒家认为人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到达彼岸世界,这是内在超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中的一些话语,对“安身立命”做了比较具体的解释,使之成为一种学理。
B.文章对寻找精神生活的两种方式“外在路向”和“内在路向”进行了分析,指出儒家“安身立命”思想是一种内在超越。
C.文章展现了“安身立命”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发展脉络:禅宗提出——孔子《论语》分析——孟子发展——宋明理学家完善。
D.文章分析了“安身立命”出现、发展的过程,并指出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可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身立命”的实质是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承担君子应有的使命。
B.孟子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是因为他相信人的本性都是好的,只要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即可。
C.“安身立命”思想从产生至今都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精神生活。
D.对于现代中国来说,继承发展儒家“安身立命”思想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里有座榨油坊

周华诚

①正月初五见到黑孩,他从溪涧里回来,手上捧着刚洗过的菜。哎呀,你们先坐会儿——他腼腆地笑,说要先去打个下手。进了厨房,他开始切菜。毛笋是早上刚从竹林里挖的“泥里白”,白白胖胖;青菜是菜园里才掐的,水灵得很。

②房子是典型的江南砖木结构老宅子。大天井里花木葱茏。天空落雨,雨水让菖蒲叶、梅花瓣闪闪发亮。天井的两侧,一边是茶室,一边是书房。书桌上散落一沓沓宣纸,纸上尚有墨迹未干,字帖摊开在桌上。黑孩喜欢写写画画,一看便知颇有功底一他可是中国美术学院科班出身。

  ③小村叫对坞,有五百岁了;海拔也高,的确是深山沟沟——早上从常山县城开车过来,弯弯山路把头都绕晕了。其实十五年前我来过这村子,来到对坞就仿佛一头扎进桃花源。这个云生水起的地方,保留着太多古老的东西。大批的明清古民居散落在溪涧旁,鸡犬之声相闻;传統的黄泥夯土墙房子,与一树一树白梨花相映;两条潺潺流淌的溪流之上,架着六十多座石拱桥,桥头是苔痕上阶绿,溪边是古樟枝叶茂,那些古樟树动辄就是几百年、上千年。透过古樟树的枝权,一座古老的榨油坊映入眼帘,远观外墙苍黑,近看青苔隐现,不知走过了几十几百年风雨,依然稳健地站在那儿,油坊内不时传出一阵阵号子声,沉雄浑厚,穿云裂帛,那是榨油汉子们穿越百年的欢歌。

④小村古风浩荡,保留了几百年来村民的生活图景。

⑤黑孩很早就出去读书了,后来他带着女友回来结婚。结婚的第二天,黑孩带着妻子在村里到处逛,惊讶地发现工人在榨油坊里挥锤忙碌。你们这是在作哈呢?黑孩问。他们说,拆了。

⑥啥,榨油坊要拆?黑孩大惊。不拆留着作甚?榨工都老了,没有力气扛得动这活儿。年轻人都出去挣钱了,

⑦黑孩自小看着榨油坊长大,这座榨油坊要拆了,黑孩觉得可惜。何况被拆的还有那些走过几百年风雨沧桑、古色古香的民居呢?想了又想,不甘心,黑孩跟新婚妻子商量,一咬牙,把刚收的几万元彩礼钱拿了出来。当然不够。又找朋友同学借了许多,把钱给凑齐了。

⑧那榨油枋拆了一半,透风漏雨不说,一面土墙眼看就要倒了,角角落落都是蛛网。留下的古老民居有二十来幢,青砖,黛瓦,高墙,木梁,有的还有大天井。可惜了、大多数风雨飘摇,破败不堪。榨油坊和一小部分民居保住了,黑孩却被一村人笑话,人家后生出息了,是去城里买大房子,你黑孩倒好,回山旮旯儿里买这些要倒掉的破屋,买下来干什么?念书念傻了吧?

⑨黑孩也不知道留下来干什么哟。琢磨了好几个晚上,黑孩和妻子一合计,对,就做个民宿,让城里人也来乡下住住,感受感受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山涛与林风。还有呢,黑孩的父亲,还会酿酒。古法酿酒的水,必得是山泉水。对坞古村四面深山环抱,丛林密布,人迹少至,几个山头终年云雾缭绕,溪涧里的水四季甘甜清冽,这才造就了一口美酒。

⑩黑孩的眼睛闪闪发光。

⑪一年后民宿开业,吸引不少山外人来看新鲜,也有客人住进来了。他们从没想到,这样古老的房子,怎么会一下变得这么有文艺气息。也没想到,在这犄角旮旯的大山深处,还有这样闲适的生活:可以烤火、煨红薯,或者喝酒——喝的正是黑孩跟父亲学着酿的粮食酒;也可以看星星,趁着酒兴对月当歌,还可以挥毫泼墨。

⑫上吃过午饭, 黑孩带我们去榨油坊。父亲的手艺依然那么精湛,他抚摸着木榨的时候就仿佛重回二三十岁。包好的茶饼,用铁箍套好,一饼一饼整齐地排列在木榨里;父亲做好了准备工作,用力荡起那块巨大的撞石。一次又一次,撞石越来越高,随后,高亢的、清亮的、悠长又起伏的榨油号子从父亲的胸腔里迸发出来,洞穿屋顶,那声音震得空气也嗡嗡作响;紧接着是“砰”的一声巨大的声响,撞石击打在木制撞针上,撞针挤进木榨与茶饼之间,于是那山茶油,那清亮的液体从大榨里流淌出来,连成线,越淌越多。

⑬店所有来自山外的人,忍不住鼓起掌来,一片叫好。

⑭接下来,父亲歇一歇,该黑孩上场了。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3月21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一天的见闻为线索,以对古村过去风貌和黑孩为保护古村所做努力的回顾为主体,思路清晰,结构紧凑。
B.“黑孩的眼睛闪闪发光”运用神态描写,既写出黑孩决定发展民宿的喜悦,又表现出其对古村未来充满期待。
C.结尾处详细描写父亲榨山茶油的场景,不仅写出了父亲手艺的精湛,而且生动表现了古法榨油的传统之美。
D.作者通过叙写黑孩买下榨油坊和旧民居做民宿,主要表达了对黑孩在经济大潮中巧抓机遇发家致富的赞赏。
【小题2】阐释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章第③段写作者对小村的回忆,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