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对技术美学和美学的一点认识
钱学森
①我曾写文章谈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我说文学艺术的创作也总要有个科学技术的基础,没有纸张、印刷,也就难有今天的文学;没有摄影技术和电声技术,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电影。这是一个方面的关系,可以说是科学技术为文学艺术服务,现在我们的“技术美学”是一门把美学运用到技术领域中去的新兴科学,可以说是另—个方面的关系,是美术为科学技术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服务。
②我那篇文字,也讲到科学技术的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美术问题,例如各种日用品,杯、碗、器、皿、盘、瓶、盆等,衣着服饰等,图书装帧等,以至产品包装等,要做到“美观大方”又经济实用,这大概属于工艺美术。从经济效益看,这也不是件小事。例如目前在我国,—方面人民手里有钱,要穿得更好些;另一方面纺织工业又开工不足,纤维原料等库存积压。原来是衣料布匹花色品种太单调,不美观,所以人民不喜欢 。这里工艺美术是可以帮助解决问题的,从而创造出以亿元计的价值。因此工艺美术是件大事。
③其实这个领域还可以扩大些,包括一切产品的设计,一台机器的外形、色彩,难道就不需要搞得“美观大方”些吗? 从前我国制造的机器总爱漆成暗灰色 ,很难看。现在色调浅些,常常是谈灰色,是个进步。这样,工艺美术就该扩大成为“技术美术”,它更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了。
④我以前曾把文学艺术分成六个大部门:小说杂文、诗词歌赋、建筑艺术、书画雕塑等造型艺术、音乐,以及戏剧电影等综合性的艺术。现在看,这六大部门包括不了。出了一个把科学技术产品和造型艺术结合起来的部门----技术美术。当然这种分法也只是一种认识,认识过程并没有结束,还会有发展。例如我最近也在考虑:有我国特色的园林艺术应不应包括在建筑艺术之内? 因为园林艺术是一种改造生活环境的艺术,比建筑艺术综合性更高。如果这样,那艺术又要再加一个大部门----园林艺术。
⑤厦门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中,与会同志除了肯定了技术美学之外,还对部门艺术美学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强调美学的研究还应强调部门艺术美学的探讨,更多地注意到文学艺术各部门的特性。从这一观点看,我们这里说的技术美学应该是联系技术美术的部门艺术美学。有多少部门美学呢? 有多少艺术的大部门,就有多少部门美学。照前面讲的,就该有小说杂文美学、诗词歌赋美学、建筑美学、造型美学、音乐美学、戏剧电影美学、技术美学,或再加上一个园林美学。
⑥研究学问就是一个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这个过程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再用上升到一殷的规律来指导更深入的对个别的研究。部门艺术美学的研究是一条必须经历的道路;从艺术的实践到理性认识、部门艺术美学,再到一般美学,最后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人类认识的最高概括。这条认识道路的顶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这个思想,我曾提出,美学是艺术的创作实践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
⑦以上这条思路也许是有助于美学的研究的。目前大家对美学的见解还不很一致,有同志说美学现在还偏重于哲理性的探讨,建议要从心理学等方面来研究美学。走心理学的路是可取的。但我认为如果要说得更完整些,就应该引用思维科学这个概念,因为美感是人思维过程的结果。这是从人的思维实践来研究美学,所以我以前也想把美学作为思维科学的一门学问。但我现在认为这不妥,这是基于以下的理由:
⑧人的美感与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意识有直接关系,不完全决定于人脑思维方式和规律,如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即便两个人的思维方法和规律相接近,但社会实践从而社会意识不同,美感也很不一样。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美感同被压迫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美感不一样;而在今天,有些人认为是美的东西,而我们大多数人都说是精神污染!真是天南地北, 绝然不同。所以美的实践又是一项人的社会活动的产物,必须从社会活动的规律去理解。没有什么脱离社会实践的所谓美。
⑨这样,研究美学还必须考虑又一条路子:考察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这项社会活动的规律。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服务”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⑥段“顶峰”、“桥梁”比喻的作用分析正确的—项是( )
A.阐明了技术美学和美学的研究思路。
B.阐明了技术美学和美学的学科地位。
C.阐明了技术美学和美学的研究宗旨。
D.阐明了技术美学和美学的学科结构。
【小题3】依据本文,对“技术美学”的理解正确的—项是( )
A.技术美学是艺术与科学结合、把美学运用到技术领域的新兴科技门类。
B.技术美学是研究科学技术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美术问题的工艺美术学科。
C.技术美学是一门把科学技术产品和造型艺术结合起来的综合艺术门类。
D.技术美学是以研究技术美术的实践和理性认识为特性的部门艺术美学。
【小题4】第⑧段划线句是一个概括性事例,请分析这一事例是如何证明“把美学作为思维科学的一门学问不妥”这一观点的。
【小题5】简要分析本文的层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6 09:0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发展历经波折,历史上经历过两次低谷。传统人工智能受制于计算能力,并没能完成大规模的并行计算和并行处理,人工智能系统的能力较差。2006年,Hinton教授提出“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使得人工智能性能获得突破性进展,进而促使人工智能产业又一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表1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其中,谷歌AlphaGo战胜李世石九段对业界产生的轰动效应最大。AlphaGo是一款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研究开发的围棋人工智能程序。这个程序利用“价值网络”去计算局面,用“策略网络”去选择下子。2015年10月,阿尔法围棋以5:0完胜欧洲围棋冠军、职业二段选手樊麾。为了测试阿尔法围棋的水平,谷歌于201 6年3月份向围棋世界冠军、韩国顶尖棋手李世石发起挑战,并以4:1的总比分获胜。AlphaGo与传统围棋程序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利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训练,AlphaGo学习了3 000万步人类实战的围棋下法,学习完毕后,可以通过“左右互搏”,自己跟自己下棋,在下了几千盘棋局后,AlphaGo能从这些棋局中学习新的围棋策略,这个过程被Deep- Mind称为“强化学习”。正是由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引入,谷歌AlphaGo才能迅速达到顶尖围棋高手水平。
(选白《2016年“人工智能+”产业专题研究报告》)
材料二
AI(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围棋决战,首局人脑落败。AI普及是大势所趋,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却又威胁饭碗,人类实须筹谋应对,以免酿成社会经济问题。
AI技术日渐成熟,将会全面渗入生活,甚至成为企业的制胜关键,这正是多家信息企业如苹果、Google、微软、Amazon、Facebook,腾讯和百度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开发AI的原因。百度行政总裁李彦宏已表示,百度已不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AI企业,可见AI潜力无穷,企业趋之若鹜。
AI的急速发展也引起忧虑,是否会替代更多的工种、扩大贫富差距、冲击社会稳定呢?过去是制造业职位、服务业职位由发达国家外移至发展中国家,AI引发的不止是职位迁移,而是取代,甚至是要求知识与智力的工种,如税务审计、法律、医疗、基金管理等。
当然,科技与AI也创造了新工种,如社交媒体主任、AI管理员等。英国牛津大学曾发表报告指出,人类的社交能力、创意等是AI难以取代的。乐观地看,AI无可避免,亦利大于弊。问题是适应过程并不容易,有些传统的白领职位可能要有落差甚至被取代。AI提升了生活,却没有提升某些职业的收入,使一些人日子更难过。财富也更容易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现在的反全球化民粹浪潮未来可能更高涨。
应对AI兴起已是各国政府考虑的重要课题,这包括改革教育与持续进修体系、税收再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些企业家也提出了建议,如微软创办人盖茨提出征收“机械人税”,让科技企业在享受成果所带来的财富同时,也对失业人士负起部分责任。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上经历过低谷,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期。
B.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个低谷主要是因为计算能力突破没能使机器完成大规模数据训练和复杂的任务。
C.2006年以前,人工智能基本上是高峰——低谷——高峰——低谷的发展状态。
D.人工智能发展技术在今天日渐成熟,全面渗入生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但今天它的普及已是大势所趋,并将会成为企业的制胜关键。
B.谷歌AlphaGo战胜了李世石九段,从而得以迅速跻身世界顶尖围棋高手之列,这也揭开了人工智能新篇章。
C.人工智能提升了生活,但没有提升收入,这会让一些人的日子更难过,所以现在的反全球化民粹浪潮在未来可能会更加高涨。
D.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围棋决战,首局人脑落败,这件事情引起了权威媒体的关注,也促使社会更加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
E.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财富集中在少数科技企业。它创造了新工种,也取代了很多旧的工种,总体来讲利大于弊。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应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丝绸之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一条路,而是一个道路系统,是由不同路线所组成的一个基本走向。一般是指古代从中原地区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今天的甘肃西部,也就是敦煌一带,然后分成三条主要道路:一条称为北线或北道,从今天的敦煌经哈密、乌鲁木齐、伊犁、阿拉木图、托克马克、塔什干,最后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第二条为中线或中道,从敦煌经吐鲁番、焉耆、库车、阿克苏和喀什,然后翻过天山经过浩罕,到达撒马尔罕;第三条为南线或南道,从敦煌沿着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的南面,经过若羌、且末、于阗、和田、莎车到达喀什,然后与中道会合,到达撒马尔罕。当然,撒马尔罕不是终点,继续往西,就进入西亚、欧洲和非洲。

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由谁开辟?我们现在不知道具体的开辟者,只能说是早期人类共同开辟的。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安阳发现一个古墓葬,考古证实墓主人是商王王后妇好。墓里出土的玉器经鉴定用料是和田青玉,这说明至少在3200年前就存在从新疆昆仑山北面到河南的道路了。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第一次命名“丝绸之路”。他提出,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就存在着这样一条从中国古都经过中亚到达撒马尔罕的贸易路线。这条路上主要的商品是丝绸。

历史上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界,并不是中国。史料记载,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李希霍芬据此认为丝绸之路开始于公元前2世纪。但是,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经济贸易,也不是文化交流,而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当时,汉武帝了解到有一个种族叫月氏,原来在今天的祁连山一带,后来被匈奴打败被迫迁到大夏(今天的阿富汗),于是派张骞为特使,想说服他们与汉朝一起夹攻,将匈奴彻底打败。等到张骞回来,汉朝已经打败匈奴。之后,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宣扬汉朝的强大和富裕,号召西域各国来长安朝见。出发时,张骞带了大批礼品,准备赏赐给西域各国君主,其中最主要的是丝绸。一方面,当时西域各国没有丝绸,“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长途运输,只有像丝绸这样本身价值高、分量轻,又经得起长期储存的物品才最合适。这次通西域后,汉武帝每年都派出使团,源源不断地把丝绸运到西域,并配合着进行一次次的扩张。

所以,丝绸一开始不是作为一种正常贸易品出现的。不过,张骞出使后,西域商人看到有利可图,并且丝绸流通到波斯、罗马那里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价格堪比黄金,因而不少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络绎不绝地往返于这条路上。丝绸之路就是这样形成的。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不进行丝绸贸易呢?因为中国固有的天下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再加上古代黄河流域的粮食足够自给,对外没有什么需求,导致中国人普遍缺少了解外界的兴趣,只接受别国的朝贡,并且薄来厚往,重加赏赐,以显示天朝的气派。现在挖出来的那些沉船,里面那么多货物是从中国运出去的,但船主都为外国人。此外,中国历来对边疆地区控制严密,不许老百姓出去,海上也动不动实行海禁。所以,历史上中国没有主动地利用丝绸之路,也很少从丝绸之路贸易中获得利益,在这条路上经商的主要是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今天我们要建设“一带一路”,肯定不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了,而要坚持互通互补互利、实现共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丝绸之路不是一条路,而是由不同路线所组成的一个道路系统,撒马尔罕也不是它的终点,还需要由此往西进入西亚、欧洲和非洲。
B.丝绸之路上的北线、中线和南线三条主要道路,都是以敦煌为起点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而中线和南线还有重合的路程。
C.过去丝绸之路上经商的主要是古代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因为他们那里没有丝绸,丝绸又价值高、分量轻、耐储存。
D.“丝绸之路”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的,这种命名与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是丝绸相吻合,名副其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新疆盛产和田玉,而在河南安阳安葬的商王王后妇好的墓里出土了用和田青玉做成的玉器,这说明从新疆到河南的道路至少在商朝就已存在。
B.公元前2世纪张骞就通西域,但其出行不是为了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而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
C.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说服了月氏与汉朝一起夹攻匈奴,并最终将匈奴彻底打败。第二次出使西域,让西域商人看到了流通丝绸的价值。
D.现在挖出来的外国人的沉船里有很多货物是从中国运出去的,这可以证明中国为显示天朝的气派,在交往中施予丰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丝绸之路是早期人类共同开辟的,丝绸一开始出现的身份是汉王朝赏赐给西域各国的礼品,而不是一种正常的贸易品。
B.丝绸之路最初运输的主要是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但在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就配合着进行一次次的扩张。
C.古代黄河流域产粮充足,加之统治者器量狭小、目光短浅,禁止老百姓越境外出,这使得历史上的中国很难从丝绸之路中获利。
D.我们现在建设的“一带一路”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同,旨在主动利用丝绸之路,坚持互通互补互利,实现共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哀愁的耶路撒冷

王力丽

耶路撒冷是世界公认的宗教圣地,历经灾难,圣战不断,屡遭破坏又备受崇敬,有着修复的关丽和挺立的稳重。

有人说,耶路撒冷是个被信仰挤爆的地方。

犹太教徒认为这是古代犹太王国的首都,是上帝送给犹太子孙的土地,是他们神圣宗教的圣殿遗址所在,虽然看不到犹太教徒的教堂,但只要有摆放大卫六角星的地方,在犹太人心中就是教堂,就如圣殿被毁后剩下的哭墙。

基督教徒相信这是耶稣的诞生地、橄榄山传教布道的场所、他和12门徒吃最后的晚餐的地方,随后在客西马尼花园做了最后的祷告,被犹大出卖后关在了锡安山鸡鸣堂恐怖的地牢中度过了遇难前的一夜,最后殉难及死后复活都是在圣墓大教堂,一平方公里的古城处处是耶稣走过的路及他的神迹。

伊斯兰教教徒坚定地认为,这里是先知穆罕默德登天聆听真主安拉祝福和启示的圣城,是成千上万阿拉伯人世代聚居之所,这里有世界上第一流的金顶清真寺,是阿拉伯人心目中除麦加、麦地那以外的第三大圣地,也是巴勒斯坦国认为独一无二的首都。

所以,世界上千千万万不同信仰的教徒来此朝拜敬仰,三大宗教的象征像犹太人的圣地哭墙,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及天主教的金顶、银顶清真寺只是相隔几十米,比邻而居相安无事,就像组成耶路撒冷古城的四大区域,犹太人区、阿拉伯区、基督区、亚美尼亚人区,不同的建筑风格、语言、衣着、食品、风俗,就如同一个世界博物馆,彼此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和习俗,独自拥有,谁都不放弃。

耶路撒冷经历过无数次宗教的分歧和战争的硝烟,至今也没消停,有评论员总结得好:“世界太多的麻烦在中东,中东的麻烦在阿以,阿以的麻烦在耶路撒冷。”

走在耶路撒冷老城蜿蜒起伏狭窄迷宫般的石板小巷,沉重的脚步不得不放慢,那血腥悲哀的600多米的有14处受难的多罗洛萨路上,我仿佛看到了两千年前的场景,耶稣从被审判有罪的无奈到受尽鞭打的忍受,从背负着十字架的几次跌倒到钉上十字架断气,直至安葬、入墓,那一路上有耶稣的滴滴鲜血和行人不忍目睹的眼泪,有着让人心惊肉跳的恐惧和悲愤交加的忧伤。半路上,我不时见到穿着不同宗教区别很明显的服饰的教徒,而两鬓一缕长卷发的犹太教徒拉比,一定是前往他们的圣地哭墙去的。

哭墙是犹太人最大的精神寄托,也是一个巨大的露天广场,广场中间竖立着以色列大卫国星国旗,三千多年前,由犹太王国创始人大卫王之子所罗门王所建供奉“十诫”法规的宏大的圣殿,圣殿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寄托着犹太人生的希望和宗教的情感,恢复圣殿成了犹太人永远的梦想,现仅存圣殿的外墙残垣,即西墙,也有个令人心碎的名字叫哭墙。据说犹太人一辈子一定要在哭墙面前祈祷一次方能安息,犹太人认为上帝就在哭墙的上面,哭墙是距离上帝最近的地方,所有的祷告和愿望,上帝都会听见,都会如愿以偿。所以,长久以来,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会回到这面象征着犹太信仰和苦难的墙前低声祈祷,为缅怀昔日的民族光荣和历史沧桑而悲泣,将压抑千年的苦痛和悲伤倾诉与上帝,多少世纪以来,犹太人在相互告别时总是要说一句“明年在耶路撒冷(见)”,表达着他们坚定的理想和追求。

哭墙的石头泛着幽幽冷光,如泣如诉一般,层层叠叠的石块就是层层叠叠跌宕起伏的耶路撒冷的历史,象征着犹太民族坚韧不屈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充满着血与泪的交织,犹太人的哭声、歌声、诵经声、叹息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石头缝内夹满了写着各种愿望的纸条,这是寄给上帝的密信,哭墙成为通往天国的邮局。

我也不能免俗,写下“耶路撒冷不要哀愁,我们要和平的阳光”的心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段中的“这”指的是耶路撒冷这座古城,基督教徒认为耶路撒冷是耶稣出生的地方,也是耶稣和12个门徒吃最后晚餐的地方。
B.第七段中评论员的话语运用了顶真的修辞,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并且有力突出了耶路撒冷在阿以、中东和世界上的特殊地位。
C.基督教徒认为一平方公里的古城处处是耶稣走过的路及他的神迹,他们将哭墙当作精神寄托,在哭墙的祷告和愿望上帝都会帮助实现。
D.结尾处“耶路撒冷不要哀愁,我们要和平的阳光”这句话体现了“我”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伟大情怀,同时也表明文章的写作意图。
【小题2】请结合文意分析第二段中“挤爆”一词的内涵。
【小题3】文章标题是“哀愁的耶路撒冷”,这样的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未来简史》作者聊聊比人工智能统治世界更可怕的事
记者:你曾经对未来世界有过多少种不同的畅想?
尤瓦尔·赫拉利:未来,人类将会进化为神,这毫不夸张。我们将会获得“神力”,尤其是创造和重构生命的能力。我们可以用基因工程创造新型的有机生物;用脑-机接口技术创造半机械人;甚至创造完全无机的生命体。21世纪经济的主要产物不再是纺织品、车辆或武器,而是身体、大脑和思想。
这将是地球上生命出现以来最伟大的生物学革命。40亿年来,生命被自然选择的规律所掌控。无论你是病毒或恐龙,都要根据自然法则进化;无论仙人掌还是鲸鱼,外观如何古怪另类,都依然局限于有机领域。而现在科学可以用智能设计取代自然选择,甚至能创造非有机的生命形式。
记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对《未来简史》中描绘的未来,很多人表现出的并非进化为神人的满足,而是恐惧。
尤瓦尔·赫拉利:我写这本书正是为了提醒人们正面临的一些更危险的可能性。如果你惧怕某些可能性,仍可以采取些行动。
21世纪,人工智能(AI)和生物科技的兴起肯定会改变世界,我们可以用它们创建不同类型的社会。而如何明智地使用它们是人类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这比全球经济危机、中东战争或欧洲的难民危机更为重要。
想想生物技术对待家畜的方式。一方面,我们无视对动物的折磨用生物技术设计生长更快、产肉更多的牛、猪和鸡;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用它来生产被称为“清洁肉”的肉——在实验室中用动物细胞培养出来的肉,不需要饲养和屠宰一整只动物。这意味着,我们能用生物工程、人工智能和纳米技术创造天堂,也同样可以构建地狱。作出明智选择的好处将是无法估量的,一旦选择错误,代价可能是毁灭人类。
记者:《未来简史》中展现出一幅大部分人被超级智能机器人所取代,变成无用阶级的图景,但目前已有很多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反对人工智能威胁论,你的设想是否太过悲观?
尤瓦尔·赫拉利:关于人工智能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威胁,人们有诸多困惑。科幻电影中,AI通常会产生意识,并试图操纵甚至消灭人类,这十分不切实际。智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意识则是感受和渴望事物的能力。虽然计算机已经拥有了令人惊叹的智力,但他们仍然没有意识,且并无证据表明他们已经在发展意识的道路上。例如,AlphaGo,这个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AI具有令人惊叹的智力,但它并没有意识,它不会在比赛中感到焦虑,也不会因赢得比赛而感到快乐。因此,对杀人机器人试图灭绝人类的恐惧是毫无根据的。
我更担心的是无意识的AI导致数十亿人失业,形成一个庞大的“无用阶层”。从汽车驾驶到疾病诊断,我们现在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和人工智能正在越来越多的任务中超越人类。专家估计在20-30年内,不仅出租车司机和医生,而且发达经济体中约50%的工作可能被计算机所取代。该如何处理这数十亿经济上无用之人?我们无从得知。我们没有任何经济模式可以应对这种情况。这可能是21世纪我们面临的最难以破解的经济和政治难题。
此外,随着算法迫使人类退出就业市场,不仅财富,政治权力也可能集中在拥有全能算法的小部分精英手中,从而造成前所未有的不平等。
记者:你会怎样避免自己被海量信息淹没?
尤瓦尔·赫拉利:我依然在用一个很老旧的诺基亚手机,没有摄像头,也不连网。人们花几个小时在互联网上看搞笑的小猫视频,却不关心全球变暖。我尽量避免使用智能手机,以免被无关信息淹没,比起不停检查电邮、发推特和拍照,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摘编自《人物》2017年第4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未来社会人类将进化为神,人类将拥有创造新型的有机生物,甚至能创造非有机的生命的能力。
B.尤瓦尔·赫拉利认为,虽然计算机已经拥有了令人惊叹的智力,但他们仍然没有意识,因此没必要担心会有试图灭绝人类的杀人机器人的出现。
C.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我们现在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和人工智能正在越来越多的任务中超越人类,这是人工智能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威胁之一。
D.尤瓦尔·赫拉利认为,造成未来社会前所未有的不平等的是拥有全能算法的小部分精英,财富与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这些人手中。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及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尤瓦尔·赫拉利对未来世界的许多畅想,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只是个人对未来社会的一种预想,还是比较肤浅,论断比较模糊,给人留下的只有幻象。
B.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描绘了一部分人进化为神、大部分人被人工智能所超越成为“无用阶层”的图景,意在提醒人们对此警觉并作出行动。
C.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们面临人工智能统治人类世界的危险可能性,如果没有作出相应的行动,人类可能会遭到毁灭。
D.主持人采访的最后一个问题问及尤瓦尔·赫拉利怎样避免自己被海量信息淹没,看似与采访的主题没有太大的关系的轻松闲聊,实则另有深意。
E.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创建天堂,也同样可以构建地狱,这是未来世界最可怕的事情,也是这次访谈的主题。
【小题3】记者的四次提问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