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阅读的力量
任翔
①阅读不是一件可为可不为的简单事情。阅读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教化人和塑造人,阅读决定人的知识、思想、意志、审美和情趣,关系人的心灵成长与人格形成,关乎国民素质与民族未来。阅读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
②在人类构筑的文化当中,书籍大约算是最划时代的发明了。在只有口头语言文化的远古时代,人类耗费了无数时光,也未能实现文明的大进步。直到文字的出现,人类才掌握了积累、传递知识的技巧,继而四大文明诞生,社会开始飞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文字的载体从石板、木简、竹简进化到纸,最终固定为“书”的这种简便形式。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历史是由书构筑起来的,也是由书传承下来的。书的重要性,值得人类永远记住,哪怕今后电子书普遍取代纸质书,这一点想必也不会改变。正因为此,阅读的意义显得无比寻常。阅读营造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就个体而言,阅读也是一种让自然人变成文明人的行为。
③当我们阅读了一定量的优秀书籍后,就会发现历史上诸多伟大的人物,都有着不凡的励志故事,阅读这些优秀作品,其中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阅读者,人拥有健康的心灵与健全的人格比掌握知识更有价值。世界著名的投资家巴菲特,他在八十多岁时,还掌管着全世界最大的投资公司,保持着敏锐的大脑和思维,以及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他说,“我这辈子每天都坚持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我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的确,阅读成了他成功人生的重要基础。尤其是那些伟大人物与成功人士的传记,那些富含人文精神的书籍,很容易在读者的心中泛起涟漪。比如阅读鲁迅的书,会被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所打动;阅读《岳阳楼记》,会被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襟所震撼;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被主人公保尔不向命运屈服的钢铁般的意志所折服。这些坚忍不拔的精神对阅读者的心灵与人格都会起到升华的作用。
④阅读对于学生而言尤其重要,然而,学生在学校主要依赖教师和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与家长要不断鼓励孩子阅读,为他们阅读提供必要的书籍、时间与空间,让孩子爱上阅读,爱上学习。与学生一起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这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孩子一起阅读,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这是家庭教育中一项重要内容,它既引领孩子学习知识,又能让父母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一个孩子若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能力,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⑤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而言,当然要读经典。经典是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凝聚,经典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文化传承的钥匙和文明进步的阶梯,而人类最美好的创造,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成果,都是通过经典阅读代代相传的。
⑥选择合适的书籍,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充盈自己的身体与精神,让成长的路上充满阳光与雨露,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阅读的功劳善莫大矣。
(《中国教师》2018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还关系到全民素质与国家未来。
B.经典凝聚着每个民族每个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传承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C.阅读影响深远,可以改变个人面貌,还可以改变社会文化风气。
D.阅读决定于人的知识、思想和意志等,要选择合适的书籍,掌握各种阅读方法。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阅读的力量有哪些?
【小题3】阅读下面这则关于中学生阅读现状的问卷调查材料,结合上面文本,谈谈你对这一现状产生原因的认识。
中学生最喜欢的书籍:“文学作品类”占49﹪,“科普知识”类占30﹪,“教参教辅”类占15﹪,“哲学历史类”占3﹪,其他占3﹪;文学作品中,“中外文学名著”、“武侠、言情、科幻小说”、“卡通漫画”大约是各占1/3。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09 08:24: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背灵魂回家

曾晓文

(1)回家的路,总是漫长。

(2)从多伦多出发,经过十三个多小时的航程,再搭乘两个小时的长途汽车,终于抵达中原的一座小城。走进家门,迎面撞见照片上风华正茂的父亲:浓黑的发是青春见证,鼻梁挺直正如他的个性,而他的眼神穿越岁月的雾霾风尘,明亮坦诚。照片下是他留给我的全部遗产:大约三千册书。它们立在质地不同的书架上,却拥有同样静默等候的姿态。

(3)上一次回家是在一年多以前,父亲在尝试了多种疗法后,仍勇士般地与肺癌对峙。谁料不到两个月,他竟在死神面前折戟沉沙。父亲读的是中文系,文采出众,担任学生刊物的副主编。他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甚至荣获省级文学奖。他把《艾子杂说》等译成现代文,并寄给了史学家吴晗先生,得到了赞赏和推荐。文革伊始,父亲因与他的书信往来被定成“黑帮分子”。他小说集被送回印刷厂打成纸浆。我出生那天,他正被关在“牛棚”里。他请看守带一张纸条给我的母亲,上面写着给我取的名字。晓文,通晓文学,他是以我的名字寄托文学梦想啊。

(4)我慢慢地抚触一排排的书籍,书脊上似乎还有父亲的温热。在他蒙冤入狱的那段日子里,我一个人躲在小屋里读他的藏书,以文学的烛光抵抗了生命中的黑暗。我决定从父亲的藏书中精选出几箱,海运到加拿大。

(5)翻开每一本书,都有数不清的仓颉创造的精灵跳跃出来,世界霎时变得不同寻常。在2005年回国时,我带走了《二十四史》的前20本,这一次把后面的46本装进了纸箱,从此至少拥有了历史的完整。我看到了自己写的几本书。父亲在我出版第一部小说之后,兴奋地买下一百本,送给他的老学友们,似乎向他们宣告,我承继了他对文学的拜谒和对文字的热爱,他的文学梦如凤凰涅槃,死而复生。

(6)我的目光被普希金诗歌集吸引了。翻开封面,再次置身于熟悉的场景。多年前父亲站在四壁皆空的小屋中,慷慨激昂地背诵《纪念碑》:

(7)“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不/我不会完全死亡/我的灵魂在遗留下的诗歌当中/将比我的灰烬活得更久长,和逃避了腐朽灭亡/我将永远光荣不朽……”

(8)父亲没有成为诗人、作家,但他得到了众多亲友和学生的爱戴,而我朝朝暮暮用回忆的笔,在无形中写下他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篇章。在我们的心中,耸立着一座专属于他的“非人工纪念碑”。

(9)几个月后,父亲的书被运到了我在多伦多的家里,我无法立即整理。我面对一片纯个人的精神空白,只好在书桌旁坐下来写作。

(10)我请人定制了栎木的书架,还装了灯,终于把父亲的书一一整齐地摆了上去,郑重得如主持一场宗教仪式。我与父亲阴阳两隔,但我在很多本书上发现了他的注解、指纹。在传说中,巫师背逝者的灵魂回家,与生者交流。这些书是成群结队的“巫师”,牵引我与父亲展开不倦的灵魂对话,于是在喧嚣的尘世,我拥有了一小片安宁的净土。

(11)我身居非中文环境的异国,在业余时间用一支不懈的笔,划一方精神清潭,灵根自植,使深情的兰花在水中四季绽放。也许我和千百位海外写作者一起,背载中华文化遗产,永远行走在回家的路上,正“建立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以文字“唤醒人们的善良的感情”。

(选自2015年2月《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注)曾晓文,加拿大华裔女作家。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回家的路,总是漫长”,这条路,既指作者回家的路,也是指她继承了父亲的愿望,两代人在文学上跋涉的路。
B.文章记叙了作者搬运书籍回自己多伦多家中的过程,其间穿插了父亲的一些往事,目的在于交待运书的原因。
C.文章第(9)段说:“几个月后,父亲的书被运到了我在多伦多的家里,我无法立即整理”,是因为我仍然无法摆脱父亲去世后的悲痛,无心进行整理。
D.本文笔调清淡,将回望原乡的姿态,凝成执着而坚定的信念,沉静忧伤,又宽厚温暖。
【小题2】文章第(6)(7)段回忆父亲多年前站在小屋中背诵《纪念碑》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散文标题“背灵魂回家”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界一般认为美学是以美、美的本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其实,我们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可以更加宽泛一些,不仅要研究作为审美客体的美,同时要研究审美主体的美感,尤其应该辩证综合地研究主客体之间即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并以此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关系”的动物。马克思从来不离开人单独地谈论世界的客体性,他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揭示了人与世界双向、历史的生成关系,生成“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同样,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也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建构起来的。审美主客体,从宏观上说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就个体而言,则是在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即审美关系的展开过程中双向互动、相互生成的。

我们研究美学,不应孤立地研究美的固定本质或者美感的固定本质,而是要研究人和世界之间动态的审美关系。这个审美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审美活动,这二者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比如自然界的美,并不是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于那里的。如果离开了人,就没有所谓自然,当然也就无所谓自然的美或不美。研究审美关系,必然包括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生成。人类的审美是从无到有的,而不是原来就有的、固定不变的。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刚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时,生存都成问题,根本谈不上什么审美和美感也是从无到有的。总之,审美的客体和主体都是在审美关系的历史生成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人作为“关系”的动物,一生下来就存在于和世界之间千丝万缕、各式各样的关系网中。当然,大量的、基础的是物质生活方面的关系,较高层次的则是精神生活方面的关系。而在众多精神方面的关系中,审美关系又是处在最高层次里的一种。具体来看,审美关系有以下特点:一是主要通过主体的五官感觉来和世界建立关系,它所把握的对象也具有形象性与直觉性,所以是一种感性直观关系。二是集中体现为情感体验关系,不同于纯粹理智、理性、认识性的关系,情感体验是贯穿此关系始终的核心因素。三是超越外在功利欲求的精神自由的关系。四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世界发生关系,是一种整体性的关系。一方面,主体的各种心理要素,包括情感、直觉、感知、想象、理智等都是融合在一起并全身心地投入对象的;另一方面,对象同样是整体地呈现在主体面前,主客体之间呈现整体性交融。在人与世界发生关系时如果同时出现以上四个特点,审美关系就会从其他种种复杂关系中脱颖而出,日常生活中的主客体也同时生成为审美的主客体。据此,我们可以说,美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学问。

(摘编自朱立元《美学聚焦人与世界审美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学不仅要研究美和美的本质,还要研究人的美感以及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B.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审美主客体逐步形成、双向互动并建构起固定的审美关系。
C.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具体的审美活动就是审美关系的展开过程。
D.人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审美活动,同样的,审美对象也是整体地呈现在主体面前。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当前美学研究的局限,先提出观点,再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述。
B.文章以马克思的阐述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审美活动中人与世界的关系。
C.文章具体阐述了审美关系的四个特点,帮助读者认知审美的生成条件。
D.文章论证了研究审美关系的必要性,也着重论证了审美关系的复杂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界先于人的产生而存在,自然界的美与自然伴生而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审美是感性直观的情感体验,我们在审美时应摒弃理智、理性和认识性的因素。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呈现了特定条件、情境、机缘下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
D.相较于物质方面的关系,处于精神方面最高层次的审美关系对于人类而言更重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西方美学强调人性三元论,主要以柏拉图和弗洛伊德最为著名。柏拉图认为“灵魂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理智、激情和欲望。与此相似,弗洛伊德主张将人性分解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这表面看来属于三元论范畴的人性论,仍然是一种二元论。比如柏拉图所谓三元论,当理智、激情与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协调的时候,灵魂便能主宰自己,秩序井然,个人的灵魂就是正义和健康的;如果理智、激情与欲望不守本分,相互斗争都想争夺领导地位,就造成了灵魂的不正义。这实际上肯定了作为人性的最终形态仍然是正义与非正义、健康与不健康。弗洛伊德的三元论同样如此。当自我能妥善协调本我、超我与外界的关系的时候,人性处于和谐的状态;当自我不能妥善处理和协调这一关系的时候,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处于分裂状态的自我主要有两种极端的形式:一种是本我以绝对优势战胜超我乃至外界的时候,自我就可能是一个完全意义的动物性的人,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显露出恶的特质;但当本我主要受到超我的监督和制约时,自我就可能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这种情况下的人性就可能是善的。这样一来,人性就可能是和谐或分裂的、善的或恶的两种形态。这实际上同样是一种二元论,所以西方美学最具影响力的人性论是二元论。
这种三元论的定位使西方美学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在他们看来,现实世界任何事物作为一种存在永远不是只有一个因素和属性的存在,而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一体。
与西方美学有所不同,中国智慧美学在人性论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以及告子性无善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之心;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孟子、荀子虽然对人性的善与恶有不同认识,但有一点相同,这就是都肯定了人性一元论,并不认为人性善恶并举。另如告子所谓“性无善无不善'的性无善恶论,则对人性并不十分在意。在主张“齐物论”的道家美学看来,既然善恶平等不二,等齐划一,那意味着他们所主张的人性论可能超越善恶分别而等齐划一、平等不二,这也是一种主张对善恶不加分别的观点,同样具有人性一元论的特点。所以,中国智慧美学虽然对人性有多种阐释,但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甚或二元性,更不强调人性的分裂与冲突,而是在很大程上主张了人性一元论。
综观前人论述,我们发现即使人性有善与不善论,这种差异也只是一种本性差异,是为后天修养和发展提供条件,而不是强调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及所导致的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归之于人性一元论范畴。这才是中国智慧美学关于人性乃至人与自我关系的最精确阐述。
中国智慧美学人性一元论的观点,并不是无视人性之善与恶矛盾对立的存在,只是并 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夸大这种矛盾对立,将矛盾对立作为人性的基本特质,而是主张这种善与恶的分别只是人们后天所形成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人类原始本性的实质。
(摘编自郭昭第《中国智慧美学论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柏拉图的三元论与弗洛伊德的三元论有所不同,前者认为人性的“三元”是理智激情和欲望,后者则认为人性的“三元”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B.作者分析西方美学人性三元论本质上是一种二元论,二元对立。如正义与非正义的对立,健康与不健康的对立,和谐与分裂的对立,善与恶的对立。
C.根据柏拉图的三元论,我们要努力让理智、激情与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协调。只要做到了这一点,灵魂就能主宰自己,它就是正义和健康的。
D.弗洛伊德认为,在不能处理好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元”关系时,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这时人性就表现出“善”或“恶”这两种极端形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人性论中,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影响极大,这两种观点虽然相互对立,但都否定了人性会“善恶并举”。
B.告子主张“性无善恶论”,对人性不太在意。道家美学主张善恶平等不二、等齐划一,应是“齐物论”思想的体现。这仍是人性一元论。
C.作者认为,中国智慧美学不像西方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或二元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主张人性一元论,认为人性要么是善,要么是恶。
D.中国智慧美学不强调“善”与“恶”的冲突,认为人性中“善” “恶”的差别只是一种本 性差异,这种差异可为后天修养和发展提供条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美学的人性三元论使他们认识到人性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一体,他们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B.人们后天形成的关于“善”或“恶”的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原始本性的实质,因为后天的努力与所处的环境等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
C.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就可能会导致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我们应该追求人性的和谐、正义、健康,重视后天教育,加强修养,完善道德。
D.本文把西方美学和中国智慧美学二者对人性论的见解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二者本质上的区别,指明了使人性向善的具体可行的方法,给人以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总会成为隐者的象征,寄寓了隐逸之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不 染

袁炳发

高三学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读。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样认为。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过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不迭声地叫:开这么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

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邻居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散发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挤到小屋来。

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赌客们弄到深更半夜时,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10元。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一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5元。

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杨直有时听到了也不说什么,礼貌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自己一定要养活。

杨直高一军训时,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他知道这样不行,虽然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怎么吃过妈妈做的早饭,但他知道高中之后绝对不行,杨直开始自己做早饭。

几天的工夫,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惹得邻居老太太又叹息:我这话放在这,将来那两口子必是借上儿子的大光了,等着吧,吃香的喝辣的享福。

偶尔得闲,杨直会径直奔胡同口吴爷爷摆着的象棋残局,坐在吴爷爷的对面一眼不眨地盯着棋盘。吴爷爷就一眼不眨地盯着杨直黑发浓密的头顶,悠然道来:贵人不顶众发。

我的头发很多。杨直仍低着头。

哈哈,孩子,这“众”字你道是多的意思?非也,说的是不顶着一般俗人的头发,不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

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看着吴爷爷,俩人就那么对望着,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转眼两年过去,杨直迎来了高考。

高考作文时,根据材料,杨直本打算写一篇议论文,用著名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做论据,就在要落笔时,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改变主意,写成一篇感人的散文。就在这个春天,杨直在小河边背单词,他偶然看见一棵芽儿已经破土,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天命使然落在一块石头下面。杨直心一愣,下意识伸手要拿开那块对于芽儿来说巨大的石头,但杨直终于把手停在半空中。以后几天杨直每天早晨必去看望那棵芽儿,他忧心忡忡,矛盾丛生担心它会夭折。但第四天奇迹出现了,芽儿竟然掀翻了背上巨大的压力,并脱胎换骨,由一棵鹅黄羸弱的芽儿变成一棵翠绿茁壮的苗儿!

杨直的作文得了满分。杨直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清华大学。

当然,杨直考入清华大学,并不仅仅依靠他的满分作文。

(选自《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待了老师、同学和邻居对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读的不同看法,造成了悬念,引读者阅读下文。
B.杨直的父母因为下岗,无法给杨直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生活上也难以照顾他,但在客观上却培养了杨直的自主生活能力,激发了他积极进取的强烈欲望。
C.小说中通过“吴爷爷”给予了杨直肯定和赞美,这些描写看似闲笔,但对于刻画杨直却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
D.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人物描写的手法,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典型细节描写之外,又突出运用了对比,将人物刻画得形象生动。
【小题2】杨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写了杨直高考作文写巨石下嫩苗破土成长的事,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