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旅 行
梁实秋
①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闹饥荒时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多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寿终正寝。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记得小学时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
②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
③出门要带行李,那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要捆得紧,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在某些国度,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
④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我觉得“滑竿”“架子车”都比飞机有趣。“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那是神仙生涯。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我们要看朵朵的白云,但并不想在云隙里钻出钻进;我们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并不想把世界缩小成假山石一般玩物似的来欣赏。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衣帽自看”固不待言,还要提防青纱帐起。
⑤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
⑥旅行是一种逃避。“大隐藏人海”,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成年圈在四合房里,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为什么不带着一把牙刷捆起铺盖出去旅行几天呢?在旅行中,少不了风吹雨打,然后倦飞知还,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样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变成为暂时可以容忍的了。
⑦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哈兹利特主张在旅行时不要伴侣,因为一个不合意的伴侣,当然是累赘。但是人是个奇怪的动物,人太多了嫌闹,没人陪着嫌闷。耳边嘈杂怕吵,整天咕嘟着嘴又怕口臭。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时候,但是也还想拉上个伴。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受得住孤独。在社会里我们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居多,避之唯恐或晓,在大自然里又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的。大概只有在旷野里我们才容易感觉到人与人是属于一门一类的动物,平常我们太注意人与人的差别了。
⑧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侣,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大脏,知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的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
(摘自《雅舍小品》,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字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开篇,全文先谈担忧,后面重点谈旅行中夹杂的苦恼以及旅行的乐趣。
B.第④段提到“滑竿”“架子车”“飞机”等三种交通工具,作者认为交通工具不能决定旅行之苦乐,双脚着地的旅行更有趣。
C.“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与第一段开头遥相呼应,体现了全文首尾呼应的特点,层次清晰
D.作者认为生活中的伴侣不一定是旅行好伴侣,理想的旅行伴侣不能不说话,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
【小题2】旅行有哪些乐趣?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小题3】本文的语言特点很鲜明,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8 02:16: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感与快感
如果把美感经验看成形象的直觉,它和寻常快感的分别就不难寻出了。。
美感是不沾实用的,寻常快感则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例如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饱食暖衣的感觉同为实用的,与观赏形象无关。有时喝酒自然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但是艺术的滋味不在饮酒所得的口腹方面的快感,而在饮酒使人忘去现实而另辟一片天地,陶潜、刘伶、李白之流都是用酒来把实际人生的距离推远,酒对于他们只是造成美感经验的工具。至于看美人所生的快感,可以为美感,也可以不为美感。如果你觉得她是一个不可希求的配偶,你所谓“美”就只是满足欲望的条件。如果你能超脱,只把她当作线纹匀称的形象看,丝毫不动欲望,那就和欣赏雕像或画像一样了。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有占有欲。许多收藏书画古董的人往往把占有某人的墨迹或某朝的铜器为夸口的事,这种人大半只满足占有欲所生的快感而不能有美感。
美感是性格的返照,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寻常快感完全受外来的刺激支配,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并不能完全融成一气,所以只能说是被动的。美感经验同时是主动的和被动的。兰格斐尔德有一个很好的比喻:“美感的态度好比顺水行舟,随流曲折。就随着水流移动说,我们是主动的;就 对于移舟的水力不加抵抗说,我们是被动的。如果我们要逆流行驶,或是故意要转一个弯,那就失其为美感态 度了。”
我们在享受寻常快感时,意识中很明显地觉到自己是在享受快感。在美感经验的意识中,只有一个孤立绝 缘的意象,如果同时想到“我现在觉得愉快”,注意力就由意象本身转到意象所生的影响,心中便有两件事: 一是所欣赏的意象,一是它使我愉快一件事实,所欣赏的意象便不复孤立绝缘。我们对于一件艺术品或是一幅 自然风景,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在欣赏它,愈不觉得它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当自己觉得有快 感,就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消失了。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 来。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如鱼得水,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 验很愉快。
这种分别本来浅而易见,但是现代有两派从心理学观点研究美学的人,却因为不明白这种浅显的分别而走 入迷途。第一就是弗洛伊德派学者,他们把文艺看作欲望的化装的满足。它的错误在把欲望满足的快感看成美 感,或是于这种快感以外,在文艺中没有见出所谓“美感”是怎么一回事。另一个是德国和美国近来有许多 研究“实验美学”的心理学家,也犯着同样的毛病。他们把造型艺术分剖为零碎的颜色及线形,把音乐分剖 为零碎的音调,然后拿来测验观者或听者,问他们欢喜哪一种,讨厌哪一种。统计后说某种颜色对于某种人、某种年龄是最美的,某种线形对于某种人、某种年龄是最丑的。他们忘记艺术品美在全体的整一与和谐,这种 全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其次,他们忘记一种颜色线形或音调使人愉快或不愉快,大半由于生理作用。对于生 理最愉快的东西虽然容易引起起美感,而它本身不一定就是美的。他们的错误在把快感混为美感。
(选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饱食暖衣、喝美酒所得的快感同为实用,与观赏形象无关,李白、刘伶、陶潜一类人喝酒,忘去现实而另辟一片天地,酒对于他们仅是形成美感经验的载体。
B.寻常快感一律受外来的刺激支配,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并不能相融,只能说是被动的;而美感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态往复回流,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
C.一件艺术品或是一幅自然风景,你愈不觉得它产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就愈不觉得自己在欣赏它,欣赏的浓度就愈大。
D.德、美研究“实验美学”的心理学家,把艺术品分剖为零碎的东西,这就忘记了造型艺术美在整体与和谐,忘记音调使人愉快或不愉快,多半由于生理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收藏书画古董的人往往把占有某人的墨迹或某朝的铜器为夸口的事,他们大半只满足快感。这一事例从反面论证了美感不沾实用、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这一观点。
B.文章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C.作者引用兰格斐尔德的比喻,论证了美感经验主动与被动互相转化的观点,如顺水行舟,如果就随着水流移动来说,我们是主动的,就对于移舟的水力不加抵抗这一点来说,我们又是被动的。
D.本文先简洁地摆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深入论证美感与快感的区别,最后列举了走入迷途的两派学者的观点。全文思路清晰,层次感强,有概括有分析,论证充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获得美感时只有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只要同时想到“我现在觉得愉快”,注意力就开始转移,心中产生两件事,那么欣赏的意象就不再孤立绝缘。
B.现代从心理学观点研究的弗洛伊德派学者和“实验美学”派心理学家因为他们不明白美感包含快感这种浅显的分别,所以走入了迷途。
C.倘若把美感经验看成形象的直觉,它与寻常快感的区别就容易找出来,其中,美感是不沾实用,而寻常快感则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
D.把文艺看作欲望的化装的满足之所以错误,是因为他们把欲望满足的快感当成美感,于这种快感以外,在文学艺术中没有见出所谓“美感”是怎么一回事。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五月的北平

张恨水

①能够代表东方建筑美的城市,在世界上,除了北平,恐怕难找第二处了。描写北平的文字,由国文到外国文,由元代到今日,那是太多了,要把这些文字抄写下来,随便也可以出百万言的专书。现在要说北平,那真是一部廿四史,无从说起。若写北平的人物,就以目前而论,由文艺到科学,由最崇高的学者到雕虫小技的绝世能手,这个城圈子里,也俯拾即是,要一一介绍,也是不可能。北平这个城,特别能吸收有学问、有技巧的人才,宁可在北平为静止得到生活无告的程度,他们也不肯离开。不要名,也不要钱,就是这样穷困着下去。这实在是件怪事。你又叫我写哪一位才让圈子里的人过瘾呢?

②静的不好写,动的也不好写,现在是五月(旧的历法是四月),我们还是写点五月的眼前景物吧。北平的五月,那是一年里的黄金时代。任何树木,都发生了嫩绿的叶子,处处是绿荫满地。卖芍药花的担子,天天摆在十字街头。洋槐树开着其白如雪的花,在绿叶上一球球地顶着。街,人家院落里,随处可见。柳絮飘着雪花,在冷静的胡同里飞。枣树也开花了,在人家的白粉墙头,送出兰花的香味。北平春季多风,但到五月,风季就过去了。市民开始穿起夹衣,在不暖的阳光里走。北平的公园,既多又大,只要你有工夫,花不成其为数目的票价,亦可以在锦天绣地、雕栏玉砌的地方消磨一半天。

③北平的房子,大概都是四合院。这个院子,就可以雄视全国建筑。洋楼带花园,这是最令人羡慕的新式住房。可是在北平人看来,那太不算一回事了。北平所谓大宅门,哪家不是七八上十个院子?哪个院子里不是花果扶疏?这且不谈。就是中产之家,除了大院一个,总还有一两个小院相配合。这些院子里,除了石榴树、金龟缸,到了春深,家家有由屋里度过寒冬而搬出来的花。而院子里的树木,如丁香、西府海棠、藤萝架、葡萄架、垂柳、洋槐、刺槐、枣树、榆树、山桃、珍珠梅、榆叶梅,也都成了人家极普通的栽植物。这时,都次第开过花了。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栽着有。在五月里,你如登景山之巅,对北平城作个岛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诲里。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的。

④洋槐传到北平.似乎不出五十年,所以这类树木,虽也有高到五六丈的,都是树干还不十分粗。刺槐却是北平的土产,树兜可以合抱,而树身高到十丈的,那也很是平常。洋槐是树叶子一绿就开花.正在五月,花是成球的开着,串子不长,远望有些像南方的白绣球。刺槐是七月开花,都是一串串的有些像藤萝,不过是白色的而已。洋槐香浓,刺槐不大香,所以五月里草绿油油的季节,洋槐开花,最是凑趣。

⑤在一个中等人家,正院子里,可能就有一两株槐树,或者是一两株枣树。尤其是城北,枣树逐家都有,这是“早子”的谐音,取—个吉利。假使这人家有些盆景(必然有),石榴花开着火星样的红点,夹竹桃开着粉红的桃花瓣,在上千皆绿的环境中,这几点红色,娇艳绝伦。北平人又爱随地种草本的花籽,这时大小花秧全都在院子里拔地而出,一寸到几寸长的不等,全表示了欣欣向荣的样子。北平的屋子,对院子的一方,照例下层是土墙,高二三尺,中层是大玻璃窗,玻璃大得像百货店的货窗相等,上层才是花格活窗。桌子靠墙,总是在大玻璃窗下。主人翁若是读书伏案写字,一望玻璃窗外的绿色,映入眉宇,那实在是含有诗情画意的。而且这样的点缀,并不花费主人什么钱的。

⑥北平这个地方,实在适宜于绿树的点缀,而绿树能亭亭如盖的,又莫过于槐树。在东西长安街,故宫的黄瓦红墙,配上那一碧千株的槐林,简直就是一幅彩画。在古老的胡同里,四五株高槐,映带着平正的土路,低矮的粉墙,行人很少,在白天就让人觉得其意幽深,更无论月下了。在宽平的马路上,如南北池子,如南北长街,两边槐树整齐划一,连续不断,有三四里之长,远远望去,简直是一条绿街。在古庙门口,红色的墙,半圆的门,几棵大槐树在庙外拥立,把低矮的庙整个罩在绿荫下,那情调是肃穆典雅的。在伟人的公署门口,槐树分立在广场两边,好像排列着伟大的仪仗,又加重了几分雄壮之气。太多了,我不能一一把它介绍出来。有人说五月的北平,是碧槐城市,那却是一点没有夸张。

⑦当承平之时,北平人所谓的“好年头儿”。在这个门子,也正是故都人士最悠闲舒适的日子。在绿荫满街的当儿,卖芍药花的平头车子整车的花菇蕾推了过去。卖冷食的担子,在幽静的胡同里叮当作响,敲着冰盏儿,这很表示这里一切的安定与闲静。渤海来的海味,如黄花鱼、对虾,放在冰块上卖,已是别有风趣。又如乳油杨梅、蜜饯樱桃、藤萝饼、玫瑰糕,吃起来还带些诗意。公园里绿叶如盖,三海中水碧如油,随处都是令人享受的地方。但是这一些,我不能也不愿向下写。现在,这里是邻近炮火边沿,对南方人来说这里是第一线了。北方人吃的面粉,三百多万元一袋;南方人吃的米,卖八万多元一斤。穷人固然是朝不保夕,中产之家虽改吃糙粮度日,也不知道这糙粮允许吃多久。街上的槐树虽然还是碧净如前,但已失去了—切悠闲的点缀。人家院子里,且是不花钱的庭树,还依然送了绿荫来,这绿荫在人家不是幽丽,乃是凄凄惨惨的象征。谁实为之?孰令致之?我们也就无从问人。《阿房宫赋》前段写得那样富丽,后面接着是一叹:“秦人不自哀”。现在的北平人,倒不是不自哀,其如他们哀也无益何!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散文》,长江文艺出版社。有删节)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__。
【小题3】第④段写”洋槐”与“刺槐”,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
A.北平“特别能吸收有学问、有技巧的人才”,是因为它物产丰富、生活安适。
B.作者认为北平的五月最美,而郁达夫觉得故都的秋最美,他们是各见其美。
C.“好年头儿”的五月,故都的妙处无法说尽,使得作者“不能也不愿向下写”。
D.文章思路清晰,从久远的元代一直写到“临近炮火边沿”的当下北平。
E.作者用舒缓的笔调将北平五月的“眼前景物”娓娓道来,语言淡雅,别有韵味。
F.本文运用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方式,使读者加深了对故都北平特点的认识。
【小题5】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写了哪些景物?分析这样写的理由_________。
【小题6】本文与老舍《想北平》在如何表达思想感情上有同有异,请加以评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收获
苏雪林
一九二四年,我由法国朋友介绍到里昂附近乡村避暑,借住在一个女子小学。因在假期,学生都没有来,校中只有一位六十岁上下的校长苟理夫人和女教员玛丽女士。
我所在的学校开课本来就迟,我在这里住了一夏,又住了半个秋天;每天享受新鲜的美食,我的体重竟增加了。
到了葡萄收获的时期,村里处处贴了采摘葡萄的招纸,大家都到田里相帮采摘葡萄。
记得一天傍晚,我和苟理夫人同坐院中菩提树下谈天,一个脚蹬木屐、腰围犊鼻裙的男子到门口问道:“我所邀请的采葡萄工还不够,明天你们几位肯来帮忙么,苟理夫人?”
我认得这位威尼先生,他在村里颇有田产,算是一位小地主。他平日白领高冠,举止温文尔雅,俨然是位体面的绅士,在农忙的时候,却又变成一个满身垢腻的工人了。
苟理夫人答应他愿意帮忙,又问我愿否加入。她说,相帮采摘葡萄并不是劳苦的工作,一天还可以得六法郎的工资,并有点心晚餐,她自己是年年都去的。
我并不贪那酬劳,不过她们都去了,独自一个在家很闷,不如去散散心,便答应明天一同去。
第二天,太阳的第一缕光线由菩提树叶透到窗前,我们就收拾完毕了。苟理夫人和玛丽女士穿上围裙,吃了早点,大家一齐动身。路上遇见许多人,男妇老幼都有,都是到田里采摘葡萄去的。这里是产葡萄的区域,几十里内,尽是人家的葡萄园,到了收获时候,阖村差不多人人出场,所以很热闹。
威尼先生的葡萄园,在女子小学的背后,由学校后门出去,五分钟便到了。威尼先生和他的四个孩子,已经先到园里。他依然是昨晚的装束,孩子们也穿着极粗的工装和笨重的破牛皮鞋。另有四五个男女,想是邀来帮忙的工人。
那时候,麦陇全黄,而且都已空荡荡的,只有三五头白色的牛,静悄悄地在那里吃草。无数参差不齐却株距相等的白杨,似一支支朝天绿烛,插在淡青朝雾中;白杨外隐约看见一道细细的河流和连绵的群山,不过烟霭尚浓,辨不清楚,只见一线银光,界住空蒙的翠色。天上紫铜色的云像厚被一样,将太阳包裹起来;太阳却不甘蛰伏,挣扎着要探出头来,时时从云阵缝隙处漏出奇光,似放射了一天银箭。这银箭落在大地上,立刻传明散采,金碧灿烂,渲染出一幅奇丽的图画。等到我们都在葡萄地里时,太阳早冲过云阵,高高升起了。红霞也渐渐散尽了,天色蓝莹莹的似一片清的海水,近处黄的栗树红的枫,高高低低的苍松翠柏,并在一处,化为斑斓的古锦;秋,供给我们的色彩真丰富呀!
威尼先生田里葡萄种类极多,每一球不下百余颗,颗颗匀圆饱满。采下时放在大箩里,用小车载到他家榨酒坊。我们一面采,一面拣最大的葡萄吃;威尼先生还送来装在瓶中榨好的葡萄汁和切好的面包片充作点心;但谁都吃不下,因为每人工作时,至少吞下两三斤葡萄了。
天黑时,我们到威尼先生家用晚餐。那天帮忙的人,同围一张长桌,都是脚蹬木屐、腰围围裙的朋友,无拘无束地喝酒谈天。玛丽女士讲了个笑话,有两个意大利的农人合唱了一阕意大利的歌,大家还请我唱了一支中国歌。我的唱歌,在中学时常常是不及格的,而那晚居然博得许多掌声。
这一桌农家饭,我们吃得比巴黎大餐馆的盛宴还痛快。
我爱我的祖国。然而我在祖国只尝到连续不断的破灭的痛苦,却得不到一点收获的愉快。过去的异国之梦,重谈起来,是何等的教我亲恋啊!
(选自苏雪林散文集《绿天》,北新书局1928年版)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出色的把绘景与抒情结合到一起的散文,开篇几段,近乎平直的叙说,简练明晓,作者闲适的心情却可感。
B.一大段描绘早晨景色的文字,既似一幅立体的油画,又似一幅幅跳动的画页,写尽了绮丽动人、瞬间变化的晨辉景象。
C.作品描写到“我”与当地人的交往情形,感受到他们的真挚情谊及勤朴性格和自己在与他们一起生活时的愉快心情。
D.文章最后突然一转,记忆中欢快的情形被时下破灭的痛苦感所替代,重点突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比分明,有力深沉。
【小题2】结合全文,请分析题目“收获”的含义。
【小题3】作品中有一大段早晨的景物描写,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巴扬寺的微笑

蒋勋

①柬埔寨古称高棉。高棉吴哥王朝时代(公元802年一公元1432年)的建筑端正方严,无论是尺度甚大的吴哥城,还是空间较小的寺院,都方方正正,有严谨的规矩秩序。空间在严格的方正中追求一重一重向上发展。通常寺庙建筑以五层坛城的形式向中心提高,由平缓到陡斜。每一层□□到另一层,阶梯都更陡直,最后逼近于九十度仰角。缘级而上,不仅必须手脚并用,而且也要专心一意,不能稍有分心。稍有懈怠,便要摔下,粉身碎骨,稍有退缩,也立刻头晕目眩,不能自持。这让人觉得在通向信仰的高点时要万分精进专一,才能使物理的空间转换为心灵的朝圣。坛城最高处五座耸峻的尖塔,是整个建筑的中心点,是全部空间向上拔起的焦点,象征须弥山,那是佛教中诸神所在之地。

②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哥特式教堂也追求信仰的高度,以结构上的尖拱、肋拱、飞扶拱来达到高耸上升的信仰空间。但是,哥特式大教堂的信仰高处,只能仰望,不能攀爬;吴哥寺庙的崇高却是在人们以自己的身体攀爬时才显现出来的。

③我一直记得吴哥古城中巴扬寺的阶梯。

④我攀爬在巴扬寺越来越陡直的阶梯上,匍匐向上,不能抬头仰视;但是寺庙高处四十九座尖塔上镌刻的一百多面静穆的佛的微笑一一从我心中升起,仿佛清晨水面升起的莲花,静静绽放,没有一句言语,却如此强而有力。我在修行的阶梯上不断攀升的动力,似乎已不再是抵抗自己内在恐惧慌乱的精进专一,而是寺庙高处那无所不在的巨大佛像静穆的沉思与微笑。

⑤巴扬寺是阇(shé)耶跋摩七世晚年为自己建造的陵寝寺院。他当时已经从印度教改信了大乘佛教,许多原始的欲望、官能的骚动逐渐沉淀凝结,成了一种极其安静祥和的微笑。

⑥印度教把人性的种种异变刻在了吴哥寺石壁的浮雕上:罗摩的妻子被恶魔抢走了,天上诸神因此加入了这场大战;因陀罗骑着三个头的大象,大翼神鸟载着大神降临;猴王也率徒众赶来,咧张着嘴唇的猴子,圆睁双目,露出威吓人的牙齿。这就是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里的故事。

⑦晚年的阇耶跋摩,年迈苍苍,经历过惨烈的战争,似乎想合上双眼,让大乘佛教的思想引领他冥想另一个宁静无厮杀之声的世界。战争消失了,横尸遍野的场景消失了,嗔怒与威吓的面孔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种极沉静的微笑,若有若无,在夕阳的光里四处流荡,像一种花的芳香。连面容也消失,五官也消失了,只有微笑,在城市高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⑧阇耶跋摩七世把这个微笑留在了巴扬寺的佛塔上,一百多面,令人动容。这个微笑被称为“高棉的微笑”。

⑨在以后所有的岁月中,在战乱的年代,在饥饿的年代,在人比野兽还残酷地彼此屠杀的年代.他一直如此静穆地微笑着。

⑩那些笑容.也是寺庙四周乞讨者和残疾者的笑容。

⑾他们是新近战争的受难者,可能在田地工作中误触了战争时到处胡乱埋置的地雷,炸断了手脚,五官被毁。缺眼缺鼻,但似乎仍庆幸着自己的幸存,拖着残断的身体努力生活,在毁坏的脸上认真微笑。

⑿我静坐在夕阳的光里,在断垣残壁的瓦砾间,凝视那些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面向四面八方,无所不在的微笑的面容。远处是残疾者组成的乐班的演奏,乐音飘扬空中。我走过时,他们向我微笑,有八、九个人,席地坐在步道一旁的树阴下,西斜的日光透过树隙映照在他们身上。一个男子用左手敲打扬琴,右手从肩膀处截断了。拉胡琴的较年轻,脸上留着烧过的疤痕,双眼都失明了。一名没有双脚的女子高亢地唱着。

⒀我走过时,他们向我微笑。我知道,自己在修行的路上,还没有像他们一样精进认真,所以,在以后攀爬向上的高梯时,每有晕眩,他们的笑容便从心里升起。

⒁他们的笑容.在巴扬寺的高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哭过、恨过、哀伤过、愤怒过、痛苦过、嫉妒过、报复过、绝望过……一张面容上,可以有过多少种不同的表情,如同《罗摩衍那》里诸神的表情,当所有的表情一一成为过去,最后,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莲花,那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容了爱恨、超越了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递给后世。

【小题1】第①段中□□处应该填入词语的词语是_________(甲、跨越 乙、攀爬),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将歌特式教堂与吴哥古寺作比较是为了_____________
【小题3】第(15)段画线部分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A.文章从吴哥寺的建筑特点起笔,意在引出作者攀爬巴扬寺的描写。
B.第④段将静穆的佛的微笑比作“莲花”,形象地表现出精神的力量。
C.写第⑥段印度史诗中战争故事,是为了与阇耶跋摩的微笑作对比。
D.第⑾段写乞讨者和残疾者只因为庆幸自己是幸存者,才有如此笑容。
E.第⒀段写自己修行“精进认真”,缘于从幸存者的微笑中得到启迪。
【小题5】虚实结合是本文描写的一个特点。请结合文中的“微笑”,从虚写和实写的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小题6】本文与《世间最美的坟墓》都写出了陵寝的特点,但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

在苏格兰高原

【小题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小题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小题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
【小题4】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