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小兄弟
路翎
警察何奎文在热闹的人行道上叉着腰慢慢地走过来了,有时踢一下地上的摊子,有时掀一下挂在墙上的货品,严厉地命令这些摊子在十分钟以内一律滚开。但不久他就很疲劳了,满脸流汗,衣服完全汗湿。天气如此热,他觉得非常口渴,似乎要抓住谁毒打一顿才痛快。当发现有个酸梅汤担子摆在路边,他便觉得要对它发一下脾气,至少先弄杯冰酸梅汤吃吃再说。
守着担子的是两个小孩。他们恐怖而绝望地看着他的来临。“摊子为什么摆在路边上?"他凶狠地问,你们大人呢?”
两小孩是弟兄,大的叫王小二,小的叫王小三。他们睁大眼睛,几乎要哭出来了。“大人回家吃饭去了!”终于大的一个说。
“简直不像话,告诉他们,下回我就不客气了!”何奎文教训地说。……好,来杯酸梅汤!”犹豫了一下,他说。
听见他要酸梅汤,王小二忽地活泼、天真了,从凳子上跳下来,打开锅子掏了一大杯。他为能替警察办到这件事而得意。
“要不要冰?”他快乐地问。
“莫名其妙!”王小三插进来说,“警察喝酸梅汤当然要冰的!"
“屁!"小二愤怒地叫,“有时警察喝酸梅汤才不要冰!”他抬起头说:“不过我看你,警察先生要冰,我有的是!”
“少废话!"何奎文说。他被这两个小孩的对话弄得很苦恼,生怕会失去了尊严。
“那是要冰了!"小二喜悦地说。他取出冰来,敏捷地刨起来,同时不住地对警察何奎文说着话。他觉得他和这个警察很亲爱,他的心里是兴奋得要发狂了。
但小三说他刨得不好,走过来和他抢夺了。他自然不肯让,于是两人叫骂着揪打起来,小三被推跌到了地上。
“老子非刨,”那热情的小孩在地上哭着叫,“看哪个刨得好!”
“不哭啦,小家伙!”警察何奎文吃着冰说,“谁创还不是一个样……”
“他会刨个屁!"王小三爬起来猛力推开哥哥,抓起一块冰,“警察你再吃一杯,看我来刨!”
他踮起脚,高举手臂刨着。他太矮了,还没有摊子高,刨了很久只刨了一点点。忽然,右手的拇指在刨子上割破了,血流了出来。
他用嘴吮吸一下流血的手指,跑去搬了张小凳子,爬上去,重又刨起来了。这一次他创得很顺利,只是把冰弄碎了,糟蹋了很多。他一点也没有想到那块冰究竟要值多少钱,迅速地就把它刨去一大半。
“够了,装不下了!”警察何奎文说。
他满脸都是快乐的光荣:“我刨得好不好?”
“好个屁!”小二一面恨恨地说,一面把他挤了开去,动手替警察刨第三杯。两兄弟互相叫骂、讥笑,各个都怀着英雄的心愿和天真的爱情,把整块冰都拿来献给这可怕而可爱的警察。警察何奎文,先是根本不关心,现在却快乐了,疲劳也恢复了,不住地赞美他们:
“我是公正人,你们两个都卖力,刨得都好!哎,你这个样子要把你弟弟吃下去了,世间没有再比亲弟兄好的……我吃不下了,好了——喂, 叫你们不要吵,你们轮流一个一个地……
不知为何他心里非常感动,丢了几百块钱在摊子上,走开去。但两个小孩却又叫喊着向他追了过来。“不要钱,哪个要钱不是人!"小二喊。“还他!一个钱都不要!"小三狂热地叫。
他们在这种奇特的爱情上做着竞争,不顾一切地表达着赤诚的心。警察何奎文站了下来。“为什么不要钱呢?我这个人是吃白食的?"他动情地生气地说,觉得他自己真是太软弱了。“不要!不要!"
“算了吧!不要就拿来还我!”他忽地生起气来了,“告诉你们大人,下回摊子还是不准摆在路边上!以为两杯酸梅汤就买得动我?哼!我又不是不给钱,是你们不要!”
警察何奎文做出一副蛮横的样子来,看了两个娃儿一眼,走开去了。
两个小孩呆站着看着他,失望和空虚袭击了他们。他们走了回来,发觉冰已经弄光了,而这一块冰是起码要卖两千块的。
“怎么办呢?”小三差不多要哭出来了。
“全是你!拍那个瘟警察的马屁!有什么稀奇,老子长大了还是会当警察的!”这时他们的母亲走来,看着泼得满摊子的酸梅汤说:"怎么弄的呀。卖了多少钱?”
“是一个瘟警察!”小三哭着说,但王小二觉得说出这个来是丢人的——他觉得泄漏出他心里的刚才的那一阵热情来是丢人的,赶紧堵住了他弟弟的嘴巴。
“妈,是我口渴自已吃的!"他坚决地说。“我揍不死你!说,卖了多少钱?”“没有卖钱。”
那失望、痛心的妇人举手猛力打在他脸上。他摇晃了一下,狠狠地咬着嘴唇。看见他这样的顽强,那愤怒的母亲拿起一根木棍对着他打去。可他仍不作声,心里倒觉得很快乐。
一九四六年八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用了“叉着腰”“踢”“掀”等动词,写出了警察何奎文巡检道路时的趾高气扬。
B.小兄弟俩从起初的“恐怖而绝望”转为“忽地活泼、天真”,是因为从警察何奎文的态度中看到了不被驱赶的可能。
C.两兄弟间疯狂的创冰竞争深刻地反映出内心对警察的恐惧感,既借此讨好何奎文,又意图转移他履行职责的视线。
D.两兄弟觉得何奎文“可怕而可爱" ,"可怕”是因为何奎文是警察,他可以决定酸梅汤摊子的去留,“可爱”指何奎文没有了警察的凶狠威严。
【小题2】小说在人物称谓上为什么反复强调“警察何奎文”?
【小题3】探究文末部分小二行为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5 11:46: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作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是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徙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以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

(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小题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作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之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移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运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论寂寞  梁晓声
都认为,寂寞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想改变自身所处的这一种境况而又改变不了。
是的,以上基本就是寂寞的定义了。
寂寞是对人性的缓慢的破坏。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锈相对于金属。
但不是所有的金属都那么容易生锈。金子就根本不生锈。不锈钢的拒腐蚀性也很强。而铁和铜,我们都知道的,它们之极容易生锈,像体质弱的人极容易伤风感冒。
某次和大学生们对话时,被问:“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
我回答了几条,最后一条是——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寂寞的能力。
他们笑。我看出他们皆不以为然。他们的表情告诉了我他们的想法——我们需要具备这一种能力干什么呢?
是啊,他们都那么年轻,大学又是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云集的地方,一间寝室住六名同学,寂寞沾不上他们的边啊!
但我却同时看出,其实他们中某些人内心深处别提有多寂寞。
而大学给我的印象正是一个寂寞的地方。大学的寂寞包藏在许多学子追逐时尚和娱乐的现象之下。所以他们渴望听老师以外的人和他们说话,不管那样的一个人是干什么的,哪怕是一名犯人在当众忏悔。似乎,越是和他们的专业无关的话题,他们参与的热忱越活跃。因为正是在那样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的寂寞获得了适量地释放一下的机会。
故我以为,寂寞还有更深层的定义,那就是——从早到晚所做之事,并非自己最有兴趣的事;从早到晚总在说些什么,但没几句是自己最想说的话;即使改变了这一种境况,另一种新的境况也还是如此,自己又比任何别人更清楚这一点。
这是人在人群中的一种寂寞。
这是人置身于种种热闹中的一种寂寞。
这是另类的寂寞,现代的寂寞。
如果这样的一个人,心灵中再连值得回忆一下的往事都没有,头脑中再连值得梳理一下的思想都没有,那么他或她的人性,很快就会从外表锈到中间。
无论是表层的寂寞,还是深层的寂寞,要抵抗住它对人心的伤害,那都是需要一种人性的大能力的。
而知识者,我以为,正因为所感受到的寂寞往往是更深层的,所以需要有更强的抵抗寂寞的能力。
这一种能力,除了靠阅读来培养,目前我还贡献不出别种办法。
胡风先生在所有当年的“右派”中被囚禁的时间最长——三十余年。他的心经受过双重的寂寞的伤害。胡风先生逝世后,我曾见过他的夫人一面,惴惴地问:先生靠什么抵抗住了那么漫长的与世隔绝的寂寞?
她说:“还能靠什么呢?靠回忆,靠思想。否则他的精神早崩溃了,他毕竟不是什么特殊材料的人啊!”
但我心中暗想,胡风先生其实太够得上是特殊材料的人了啊!
知识给予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他足以抵抗很漫长很漫长的寂寞。如果居然还侥幸有笔有足够的纸,孤独和可怕的寂寞也许还会开出意外的花朵。《绞刑架下的报告》、《可爱的中国》、《堂•吉诃德》的某些章节、欧•亨利的某些经典短篇,便是在牢房里开出的思想的或文学的花朵。
思想使回忆成为知识分子的驼峰。
而最强大的寂寞,还不是想做什么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是想回忆而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是想思想而早已丧失了思想的习惯。这时人就自己赶走了最后一个陪伴他的人,他一生最忠诚的朋友——他自己。
谁都不要错误地认为孤独和寂寞这两件事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头上。现代社会的真相告诫我们,那两件事迟早会袭击我们。
人啊,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吧!人啊,一旦具备了这一种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孤独和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
信不信,随你……
【小题1】以下不属于“另类的寂寞”的两项是(5分)
A.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
B.一天到晚都在忙,但自己对所做的事并不感兴趣。
C.一天到晚都在说,但所说的并不是心里话。
D.比任何人都清楚地意识到新处境是旧处境的简单重复。
E. 想突破现有处境但是无能为力。
F. 想与自己对话,却发现丧失了自我。
【小题2】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目前能够想到的抵抗寂寞的最有效方法是阅读。
B.被囚禁了三十年的胡风先生被寂寞伤害的程度是常人的两倍。
C.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尤其需要读书。
D.作者自信观点成立,但他并不想强加于人。
【小题3】(小题3)第4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作分析。(4分)
【小题4】阅读的习惯为什么能够使人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4分)

同类题3

阅读文章节选,完成各题。

甲文: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⑴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⑵“反正已十二点,电车已没有,那么再坐一会。”许先生如此劝着。

⑶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的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⑷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⑸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⑹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⑺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绞肉机绞成的牛肉。就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海婴公子围着闹得起劲,一会把按成圆饼的面拿去了,他说做了一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身他又做了一只小鸡,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⑻客厅后没到黄昏就先黑了,背上感到些微的寒凉,知道衣裳不够了,但为着忙,没有加衣裳去。等把饺子包完了看看那数目并不多,这才知道许先生我们谈话谈得太多,误了工作。许先生怎样离开家的,怎样到天津读书的,在女师大读书时怎样做了家庭教师,她去考家庭教师的那一段描写,非常有趣,只取一名,可是考了好几十名,她之能够当选算是难的了。指望对于学费有一点补足,冬天来了,北平又冷,那家离学校又远,每月除了车子钱之外,若伤风感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薪金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

⑼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那一天吃得是很好的。

⑽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乙文:

《回忆萧红》节选

许广平

⑴大约1934年的某天,阴霾的天空吹送着冷寂的歌调,在一个咖啡室里我们初次会着两个北方来的不甘做奴隶者。他们爽朗的话声把阴霾吹散了,生之执著,战之喜悦,时常写在脸面和音响中,是那么自然,随便,毫不费力,像用手轻轻拉开窗幔,接受可爱的阳光进来。

⑵从此我们多了两个朋友:萧红和萧军。

⑶流亡到来的两颗倔强的心,生疏,落寞,用作欢迎。热情,希望,换不来宿食。这境遇,如果延长得过久,是可怕地必然会销蚀了他们的。因此,为了给他们介绍可以接谈的朋友,在鲁迅先生邀请的一个宴会里,我们又相见了。

⑷我看见两只核桃,那是不知经过多少年代用手滚弄的了,醉红色的,光滑滑的在闪动,好像是两只眼睛在招呼着每一个人,而自己却用色和光介绍了它在世的年代。

⑸“这是我祖父留传下来的。”萧红女士说:“还有一对小棒槌,也是我带来在身边的玩艺,这是捣衣用的小模型,通通送给你。”萧红女士在宴席上交给了海婴。把这些患难中的随身伴侣,或传家宝见赠了。

⑹中等身材,白晳,相当健康的体格,具有满洲姑娘特殊的稍稍扁平的后脑,爱笑,无邪的天真,是她的特色。但她自己不承认,她说我太率直,她没有我的坦白。也许是的吧,她的身世,经过,从不大谈起的,只简略的知道是从家庭奋斗出来,这更坚强了我们的友谊。何必多问,不相称的过早的白发衬着年轻的面庞,不用说就想到其中一定还有许多曲折的生的旅程。

我们用接待自己兄弟一样的感情招待了他们,公开了住处,任他们随时可以到来。鲁迅先生不时在病,不能多见客人。他们搬到北四川路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来住下。据萧军先生说:“靠近些,为的可以方便,多帮忙。”

⑻战争的火焰烧蚀了无数有作为的人,萧红女士也是其中之一。当我刚刚跳出监狱的虎口回到家里不几天,意外地收到端木蕻良先生从香港发来的噩耗,大意说,萧红女士于某月日(1942年1月)死了,葬于香港某花园的某处。

⑼鲁迅先生逝世后,萧红女士想到叫人设法安慰我;但是她死了,我向什么地方去安慰呢?

【小题1】填入甲文第⑷段画线空格的关联词,最适合的是  
A.何况B.但是C.因此D.并且
【小题2】乙文第⑷段画线句子运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是___
【小题3】阅读乙文第⑺段画线句,根据甲、乙两文的文意,概述“我们”热情“招待他们”的几件事情。
【小题4】根据你对萧红的了解和甲、乙两文中的信息,介绍萧红(60字以内)。
【小题5】对甲文的语言风格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质朴B.华美C.含蓄D.诙谐
【小题6】各举一例简析甲、乙两文在人物描写手法上的共同点。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

1987年的一头牛

陈振林

1987年暑假一过完,我就要上初中三年级了。大我三岁的姐姐,将进入高三年级。

但是,这个暑假不好过,似乎天上总有乌云,好像就要下起暴雨。我和我姐上学的费用没有着落,这件事困扰着我们一家人。

父亲和母亲跑了好几家亲戚,想方设法去借钱但都白跑了。亲戚和我们一样,手头上也没有多余的钱。

姐姐发话说她不想读书了,听她一说,我也不想读书了。家中有两个孩子读中学,仅有的一点钱也会让孩子掏空的。

爷爷躺在他那张旧床上,不停地咳嗽着,吐出一口又一口浓痰。他不肯上医院拿药,更不用说住院治疗了。他怕用钱。

晚上,父亲不停地抽着烟。那烟头,一明一灭在黑夜里像夜空里飞机上闪烁的灯。可是,飞机是有航向的,我们的学费在哪儿呢?

“还有小牯子啊!”不知什么时候,爷爷坐在了父亲面前的木凳上,发出了声音。

小牯子是我们家中唯一的牛,是庄稼人的命根子。牯子,是对公牛的一种叫法。

父亲用力地扔掉手中的烟头,没有出声。他知道,眼下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卖掉家中的这头牛了。

这头牛在我们家中已经五年多了。小牯子的力气很大,下田犁地的时候,总是任劳任怨。每天放学,我就去放牛,我和小牯子成了好伙伴它会低下头,让我踩了它的两只牛角,骑上它的牛背。在牛背上,我可以看书,可以背诵课文,也可以吹奏口琴。夕阳西下时,我们慢慢地回到家中。

爷爷又用力地咳嗽了一阵子,对父亲说“两个孩子不读书是不行的。我前天就出去联系了买家是清水村的吴老大,他还看了牛的,我们说好了730元的价钱,明天你就将牛送去吧,一手交牛,一手拿钱。”

父亲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

但父亲第二天并没有将小牯子送去十多里外的清水村。我也不去问,仍然每天傍晚牵着小牯子,将它牵向青草丰盛的田埂,让它饱餐。我看着小牯子,小牯子也睁着大眼睛看着我。

和小牯子分别的这一天还是到来了。等到开学的前一天,天还没有亮,父亲就一个人牵着小牯子上路了。中午的时候,父亲就回到了家。他的手中,捏着一沓十元一张的“大团结”。

第二天,9月1日,是开学的日子,我和姐姐拿着钱去了学校。父亲做爷爷的思想工作,想让爷爷去住院治疗,被爷爷拒绝了,父亲只好在医院帮他带回了几包中药。

几天之后,是个星期天。我回到家中,突然,我看见了个熟悉的身影,从我家门前的田埂上走来。是小牯子,拴在它鼻子上的铁环不见了,鼻子上隐约有些血迹。它慢慢地走着,像以前我每天牵着它回来时一样。我高兴地跑着告诉家里人说“我们的小牯子真聪明,它回来了!

“小牯子真乖,它找得到回家的路呢。”姐姐也很开心地说。

“难怪,昨天在学校里,我在心中念叨着我家的小牯子,担心它在清水村生活不习惯,今天它就回来了。”我说着,几乎要跳起来了。

一旁的邻居铁成哥也替我们高兴:“哎呀,这个小牯子真好,将它卖了它也能回来,你们家这回赚了呢。”

爷爷从病床上起了身,让我叫来了父亲。父亲见了小牯子,也有些惊喜。

“你,把小牯子给人家吴老大送回去。”爷爷对父亲说。

我和姐姐的开心劲头顿时全没了。

父亲找来一根牛缰绳将小牯子拴住,然后牵着它准备上路。谁知,小牯子却停下了脚步,立在我们家门口一动也不动。父亲越是向前拉,小牯子越是向后退,爷爷捡了根树枝,抽打小牯子,想让它挪动脚步。可是,它宁愿挨打也不挪动。

爷爷也知道这小牯子的脾性,它是不会动的。

“这样吧,你,和我一起去清水村找吴老大”爷爷对父亲说,“牛回来了,人家肯定心里急呢m还有,将前天没有花完的钱带上。”

那晚,父亲和爷爷回来时已是半夜。父亲坐在灯下,我问父亲小牯子的事怎么处理的。父亲说:“我们还没有花完的110元还给了人家,你爷爷让我给清水村的吴老大另写了张620元的欠条,吴老大在家整了好大一桌子菜给我们吃呢。”爷爷咳嗽得更厉害了。

“那我们以后还将小牯子卖给他们家吗?”我又问。

父亲没有回答。

从那时开始,我们家更加省吃俭用。两年之后的一个下午,父亲喝了点酒,脸红红的,他将一张620元的欠条拿给我和姐姐看:“你们看看这就是两年前我写给吴老大的那张欠条,今儿个,再不用提将小牯子卖给他的事了。”

已经读了大学的姐姐问了父亲一句:“这两年,怎么也没见清水村的吴老大来向我们讨账呢?”我也不明白,620元,不是个小数目,那个吴老大就不担心我们赖账吗?

我望了望我们家门前柳树下的小牯子,笑了。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的口吻叙述了生活困难的一家人为让姐弟二人继续求学而卖牛的故事,写得平实质朴,真切感人。
B.小说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一家人为筹集姐弟二人上学费用而卖牛,暗线是吴老大对“我们”家的帮助。
C.文中“似乎天上总有乌云,好像就要下起暴雨”,写出了整个家庭因为拿不出姐弟俩上学的钱而形成的压抑的气氛。
D.小说结尾处分别写了姐姐和我的疑问,但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体现了小说“留白”的艺术魅力,引发读者的思考。
【小题2】小说中三次写到爷爷的咳嗽,试结合文本分别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小题3】这篇小说闪耀着诸多人性美的光辉,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贝聿铭

①在长达7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我先后设计规划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美国国家艺术馆东楼、肯尼迪图书馆等建筑,大部分作品都与文化艺术有关,符合了自己的追求。

②有人说一个设计师的命运75%来自他招揽生意的能力,我不同意。建筑师不能对人说:“请我吧!”自己的实力是最好的说服工具。怎么表现你的实力?那么就要敢于选择,敢于放弃,决定了的事情,就要有信心进行下去。

③64岁,我被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参加卢浮宫重建,并为卢浮宫设计了一座全新的金字塔。当时法国人高喊着“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不分昼夜表达不满,翻译都被吓倒了,几乎没有办法替我翻译我想答辩的话。当时的确有压力,我面对的是优越感极为强烈的法国人,    卢浮宫举世闻名。   做事情最重要的是维持十足的信心,必须相信自己,把各种非议和怀疑抛诸脑后。旁人接受我与否不是最重要的,我得首先接受自己。建筑设计师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和主见,随波逐流就肯定被历史淹没了。

④后来金字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也被总统授予了法国最高荣誉奖章,但我仍然保持一贯的低姿态,说:“谦恭并不表示我有丝毫的妥协,妥协就是投降。”

⑤这么多年,我敢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⑥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17岁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但中国就在我血统里面,我至今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当然美国新的东西我也了解,中美两方面的文化在我这儿并没有矛盾冲突。我在文化缝隙中活得自在自得,在学习西方新观念的同时,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

⑦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建筑不是服装,可以赶时髦,建起来以后,不能说明年不流行了就立刻拆掉。我从来不赶时髦,我比较保守;但我也从来不把自己定位成古典或者现代派。还有人称我是现代主义大师,相当多的作品都是西式建筑,但在设计方面我力争把古典和创新相结合,并且摸索新路改进自己的风格。

⑧我曾受邀在日本东京的静修中心建造一个宗教的钟塔,这座钟塔的形状很像日本一种传统乐器:底部是方的,往上逐渐变平变扁,越往顶端越锋利。日本人很喜欢,后来再次邀请我为博物馆做设计。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读过一个中国故事叫《桃花源记》,很羡慕那种生活安然,环境优美的感觉。日本人知道这个故事,都说,对,要是能把博物馆做成那种感觉就好了。博物馆选在山上,在山上修了一座桥,穿过山谷通向博物馆。日本人非常接受这个设计。

⑨在我的70多件作品当中,博物馆的项目占到很大的比重。我希望博物馆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担负起自己的一份文化责任感。我尤其喜欢年轻人来看我的博物馆,人越多我越是开心,所以我常常到以前做过的博物馆溜达,看看观众里面年轻人多不多,因为将来是他们的世界。

⑩86岁那年,我把自己的“封刀之作”选在苏州,想用全新的材料,在苏州三个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边修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设计方案一出台,又引起了各界强烈的争论。很多人认为,这座全新博物馆将破坏原有建筑的和谐,损害这些古建筑的真实与完整。但这不能改变我的设计初衷。

⑪苏州博物馆真正呈现在世人面前时,我想他们会理解并喜欢的。那不仅是人们对贝氏建筑光环的追逐,而且是一个建筑师在年近90岁时的一份认真、执著和创新,会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恰当的一项是( )
A.而且 但是
B.而且 不过
C.并且 然而
D.并且 而且
【小题2】第⑧段中,日本人说“要是能把博物馆做成那种感觉就好了”,这里的“感觉”指什么?
【小题3】文中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这一比喻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讲述了一生建筑设计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分享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B.文中提及的建筑设计包括卢浮宫博物馆、东京静修中心、美国国家艺术馆东楼、肯尼迪图书馆、苏州古典园林等。
C.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建筑设计家,除了实力,成功更在于他的自信、坚持和执着。
D.就建筑风格而言,作者认为自己属于现代派。
【小题5】试举一例,谈谈你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