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3月28日,第五届“财经中国V论坛——人工智能:现实与图景”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表示,尽管当前在一些典型化、标准化领域,人工智能得到了广泛运用,产业正处在快速扩散阶段,但同时也应看到差距。
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认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第一,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第二,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第三,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第四,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对于部分人士担忧人工智能发展可能造成失业,从而导致社会性问题的说法,人工智能发展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李春平表示,人类的一部分事务性劳动逐渐由机器来替代,这是不可逆转的。“这样的替代,也不纯粹是人工智能技术出现所带来的,还包括其它技术。不过,在很多领域中,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更多的是新型技术和行业如何更深度地融合。”李春平说。   
(摘编自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人工智能产业快速扩散专家称仍要坚持务实发展》,有删改)
材料二:

(注)e:预计的,估算的
(数据源自《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数据报告》)
材料三:
开源化浪潮将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争夺的主战场,而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将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迎来突破。对此,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陈锡民表示:“到了智能化时代,想把事情往前推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加快信息化技术和行业的深度融合,因为大家都知道做人工智能的基础首先是最基本的大数据,数据从哪来,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怎么开放,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人工智能的生态系统大家才都能运用。”
在业内专家看来,人工智能未来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如何更好协同在一起,形成良好的AI发展生态。其次是建立统一标准,规范大家的行为。最终还是要行业应用,行业深度融合,这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
“未来人工智能行业要标准化,把一些标准制定出来,这个行业会形成更大的突破。另外,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法律法规制定问题,也是行业面临的挑战。拿无人汽车来说,自动驾驶这个环节,已经涉及法律法规。一旦法律法规跟上了,人工智能的落地也会更加快速。”金山云高级副总裁、合伙人梁守星坦言。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有删改)
材料四:
韩国信息通讯技术振兴中心发表报告指出,中国政府每年在人工智能领城投入超过350亿元人民币,发展迅猛,与美国的技术差距已从2015年的2.8年缩短至1.9年;而韩国则原地踏步,仅由2015年的2.4年减为2.3年,已被中国反超。报告指出,韩国仅仅依托个别企业投入,政府至今尚未主导设立任何人工智能研究所,每年对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投入的预算也只有1630亿韩元,仅相当于中国的2.7%。
前几日,特朗普公开挑起中美贸易战,向中国出口至美国的总值6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用于限制中国投资购买美国公司技术。此次征税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限制中国正在崛起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关于中美的AI竞赛,比尔•盖茨在接受CNN采访中说,虽然中国AI发展迅速,扶持力度巨大,但中国在AI方面并不能超越美国。现 Alphabet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则表示:在未来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AI技术有望快速赶超美国,成为核心驱动力。由于美国的崛起也是源于新科技的诞生,所以,如果中国真的在AI领域超越美国,将有可能撼动美国全球霸主的地位。
(摘编自互联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产业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近些年一方面发展迅速,形势喜人;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B.中国人工智能应用想要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迎来突破,首先需要加快信息化技术和行业的深度融合。
C.与中国相比,韩国人工智能产业近几年发展相对迟缓,其重要原因在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不够。
D.特朗普挑起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部分商品加征关税,其目的就是限制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可能造成失业而导致社会性问题的担忧,有人认为大可不必,因为机器逐渐代替人类的一些事务性劳动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B.根据材料二可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在2018年将会掀起一个发展新高潮,预计产业规模将达到200亿元,预计增长率将超过50%。
C.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可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还是一片空白。
D.无论是比尔•盖茨还是埃里克•施密特,他们都承认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至于将来能否超越美国,他们的看法有所不同。
【小题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5 05:55: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

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她以茅盾的鼓励为动力,在创作园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茅盾文章发表的第二年,是她创作丰收的一年。

六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鹃作品的评价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去攀登重大题材的高峰,去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在众说纷纭面前,她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措。1960至1961两年,茹志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却只写了四篇小说《三走严庄》《同志之间》《阿舒》《第二步》。

1963—1964年,文艺界更加充满火药味,束缚乃至扼杀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多。许多长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遭到了批判,何况茹志鹃?“在这风风雨雨中,我惶惶然,茫茫然了,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两年间,只写了《月牙初上》和《回头卒》。《回头卒》是她“文化大革命”前写的最后一篇小说,写得艰苦极了。一篇作品不是发自作家心灵深处,还有什么生命力呢?1964年以后,她除写小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作家来说,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我内心是着急、焦虑的,但是无计可施。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正是我所不能的。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善于写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称作时代的要求),可是秉性是难移的。”

实际上茹志鹃创作上的荒芜,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三年就已经开始了。在动乱的年代,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被戴上“文艺黑线的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等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乌云散去,晴空朗朗,茹志鹃终于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她从上海人民出版社调到《上海文学》,任编委,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创作上空白,生活却在延续,感情是延续的。”一个在艺术海洋里顽强探求的人,是不会徒劳的。茹志鹃的追求,果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收的硕果。

茹志鹃作品中的鞭挞,有其深度和力度,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高出一筹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心在流血,眼中充满了泪水。作家的鞭挞依然是属于她自己的。她说:“我不知不觉地在作品中也使用起批判这一武器。……我发现歌颂固然需要洋溢的热情,而鞭挞需要的热情则十倍于歌颂。而且这种热忱,不是洋溢的、轻松的,它灼灼于内,到了使人心痛的程度,然后才流于笔端。”

从歌颂到鞭挞,这一变化说明,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观察社会的方式、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人生的里程中不能为人们所强求。

茹志鹃“文化大革命”后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除保留原来的精粹之外,也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茅盾在逝世前几年,虽然已剩下不多的力气,却仍然关心茹志鹃的创作。以其微弱的余光读了她的许多近作,称为由《百合花》般的清新、俊逸“演变为耐咀嚼有回味的静夜的箫声”。

茹志鹃沿着前辈作家为她指明的路,走过了荆棘丛生的沟沟壑壑;又带着无限的思念之情,走向新的生活。

(摘编自孙瑞珍《茹志鹃传》)

材料二

1977年,《上海文艺》复刊在即。我调回编辑部时,茹志鹃早已参加了复刊的筹备工作。她那时非常忙,亲自组稿、审稿、改稿、发稿。巴老劫后复出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杨林同志》就是由茹志鹃一手编发的。邓友梅的获奖小说《我们的军长》更是在她启发、催逼、帮助下写出来的。当时还在工厂劳动的宗福先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送给茹志鹃看的。

一位作协老同事的儿子也经常送稿请茹志鹃指点,而当时那位同事被错划为“反革命”还在农场服刑。十几年后,这位同事的儿子以优异成绩出国深造,他一说起在自己被打入另册时,是茹志鹃伸出温暖的手,就激动不已……

我总感到,茹志鹃身上有一股正气,不骄不娇,无私真诚,对上从不媚颜,对下从不施压,她表里如一,严于律己,宽厚待人。

(选自《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

材料三

茹志鹃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极其贫困。由于两岁丧母,父亲离家出走,她只得随祖母辗转沪杭两地,靠手工劳作勉强糊口。11岁才上小学。祖母去世后,被孤儿院收养。后进上海妇女文化班学习。

……

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更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选自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在茅盾的推荐下,起死回生,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
B.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1960至1961年间,茹志鹃特意离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创作。
C.十年浩劫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其间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茹志鹃的处境有所改变,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D.从心灵的微笑到深沉的思索,茹志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文章记录了时代的变异和创作上的迂回曲折,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向往和追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十年代初,文艺界对茹志鹃作品评价的分歧,令她感到苦闷,找不到写作方向。
B.1963—1964年,文艺界对茹志鹃的批判,使她极度痛苦,无法发自内心写作。
C.茹志鹃坚守自己的创作秉性,不改变自己以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1964年前后,就近乎搁笔了。
D.茹志鹃的作品加大了对现实鞭挞的深度和力度,作品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她在艺术手法上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小题3】材料二选文的标题是“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请结合三则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风雨百合花”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已经20周年,2018年无偿献血人次超过1500万,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不过,目前仍然有大量的病人急需临床等待输血,部分城市偶发“血荒”。在与死神赛跑的道路上,如何让更多的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挽救更多的生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在探索一个机制,希望在大城市建立一批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城市,一旦出现血荒,这些队伍能拉得出来,参与献血,通过这种方式就很容易解决血荒问题。这些队伍要有一定的规模,不是十几个人,而是上百、几千人的队伍。当然,一些特殊类型 的血液只能靠特殊人群建立志愿捐献者队伍来解决”。

(摘编自《红会探索建立无偿献血志愿队》,《北京青年报》2019年3月11曰)

材料二:

(摘编自王翠娥、潘凌凌等《浙江省无偿献血人群人口学特征分析》,《预防医学》2018,Vol。30,No。3)

材料三:

日前,由西安铁一中6名学生提出的模拟“提案”——《关于进一步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确保医疗用血充足供应的建议》,受到驻陕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工商联副主席杨正国的关注,并作为正式提案提交全国两会。

“2018年,全国范围内互助献血的取消,使无偿献血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调研中,团队成员发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无偿献血知识普及度不高,献血人数比例偏低,各地差别较大;献血点设置不合理,中心血站覆盖供血半径较大;献血者及其亲属用血费用报销流程烦琐,影响献血者的积极性;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献血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摘编自《6名高中生关注无偿献血“提案”提交全国两会》,中青在线2019年3月9曰)

材料四:

现如今,世界献血者日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献血,各地都陆续推出精彩纷呈的献血活动。

美国为了鼓励人们献血用了各种各样的奖励办法。在密歇根州,献血者可以获得纪念T恤和帽子;在圣迭戈,献血者可以免费观赏鲸鱼;而克利夫兰市的红十字会更是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献血者可以免费乘车到商业区品尝自己喜欢的饮料。

日本各地献血室正绞尽脑汁吸引年轻人献血。本土“动漫”风加上年轻人所钟爱的杂志和零食是日本部分献血站等候区的特色。献血者可以在采血时边看电视,边舒缓情绪,有的甚至还提供免费的美甲和按摩服务。献血屋不仅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服务设施完备,更重要的是献血屋工作人员热情周到、服务细致,使献血者真切地体会到了被尊重的感觉。

(摘编自《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带你看看国外无偿献血》,浙江省血液中心2018年4月1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中,年龄自18岁起统计,体重女性自45kg起统计、男性自50kg起统计,可见,无偿献血是有年 龄、体重限制的。
B.男性献血者献血量<360mL的占比低于女性;随着年龄段的增加,献血者献血量<360mL的占比大体呈减少的趋势。
C.女性献血者献血量<360 mL的占比在体重45kg级时最小,50kg级时达到最高,然后随着体重级别的提升,占比逐渐减小。
D.从50kg级开始,随着体重级别的提升,男性献血者献血量<360mL的占比的下降幅度远远大于女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海京认为除了一些特殊类型的血液引发的血荒外,其他血荒都可以通过建立一批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来解决。
B.在2018年以前,全国范围内存在着互助献血,这种献血方式不能顺应无偿献血的发展趋势,因而最终被国家取消。
C.西安6名中学生针对中国无偿献血现状提出的模拟“提案”被作为正式提案提交全国两会,引起了社会较大的关注。
D.如今世界献血日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各地为鼓励更多人参与献血,根据地域、人群的不同推出了精彩纷 呈的献血活动。
【小题3】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论书法表现形式与诗文意境

如简易地给书法艺术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说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从美学或者艺术哲学的高度来论的话,“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线条及其构成运动为形式,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的抽象艺术”。因为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故不写字不能称其为“书法”。再者书法是以线条运动为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书法必须是讲究技巧的,由技成能,胡乱涂抹无以称“法”。这两点体现着书法艺术的本体规定性。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即是书法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意境创造能力。

书法的艺术表现是通过写字来实现的,写字又必然有其文字的内容,因此,文字内容在书法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书法文字内容的精神内质和意境,应与书家的个性气质相适应,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再创造绝非易事,应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通会,化度进去。我们常说,艺术品首先感动作者自己,然后才能够感动他人,而使自己被感动的这种感染力,应当来自你所写文字内容。这里,选择什么样的文字内容来作为你书法创造的素材,是很重要的。读懂文字内容,被其文字意境所打动,引起精神上、情感上的共振,从而激发起书家的创作激情,提笔作书便成为主动的、积极的行为,思想情绪、精神状态高度兴奋,此时,才情流注笔端,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精神之作。这就是说,在书法对诗文的艺术再创造过程中,文字内容的意境与书法艺术表现的意境必须合一。

二是裁取率由,我塑我境。当然,对文学底本的审美,本就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别。读者对原作的思路情绪的体认,先天就存在着差异。要旨在于以我为主,把对文学作品的意境体认,裁剪为我们的意境,用我们的笔墨,营造书法意境。

意境的再造,要依附物质、技巧条件,才能物化现实。只有将字体、书体、用笔、用墨、谋篇布局诸因素配置得当,才能出现形式各异的笔墨意境。况且,意境有着类型意义。比如,写婉约派词文如采用颜楷,浓重墨,怕摧残纤巧。写李白诗,若用欧楷缮写,形同谪仙被缚。总之,书法只有开展,衍化了诗文的意境,才能实现它自身。因为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书法自身,而是表现人自身,表现与诗文相接近而有关联的另一番意义,也即为意境。

选取何种文学底本,当然悉听尊便。但是剧作家不是对什么文学底本都愿意编的。画家也不可能将什么诗词都入画。对文学作品进行书法再创造,无非是借陶家酒浇胸中块垒,乘米家船品江上霁月。性情如此,自家意境才有可能开发出来。

总之,书法创作的表现形式必须与诗文意境相共美,才能创作出书法佳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具有创造意境的能力,能表现一定的性灵境界,可以反映出书写者的审美理想。
B.书法简言之就是写字的艺术,它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汉字为素材,二是以线条运动为表现形式。
C.书法创作中文字内容占有重要的位置,选择与书家的个性气质相适应的文字内容,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D.书法创作强调意境的再造,要依附物质、技巧条件,如果不能将字体、书体、用笔、用墨、谋篇布局诸因素配置得当,就谈不上表现形式各异的笔墨意境。
【小题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美认识往往见仁见智,但是不同的书法创作者在对同一文学底本的理解上必须达成一致,从而实现文字内容的意境和书法艺术的意境的统一。
B.书法创作需要激情,当创作者被文字意境打动,思想情绪、精神状态高度兴奋,他们往 往能书写出意想不到的佳作,而这样的作品才可能感动他人。
C.意境不独是诗文的专利,书法也有其意境。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书法自身,而是表现人自身,表现意境,这种意境是与诗文相接近而有关联的另一番意义。
D.书法创作者对文学底本的选择取决于个人的审美需要,借文字内容来表达书法家自身的性情。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艺术并非纯形式观赏艺术,它须读其文,以品味其文学内容之意境;观其艺,以欣赏其书法形式美之意境。
B.书家在创作时,应该具备两个条件:能走进诗文,与文字意境形成共鸣,激发创作热情;个性化地理解诗文和营造个性化的书法意境。
C.书法创作要完全忠实于诗文意境,书法创作的自由度不大,只能在字体、书体、用笔、用墨、谋篇布局等方面加以发挥了。
D.与诗歌具有婉约、豪放等不同风格类似,书法也有其不同的风格特点,而只有书法风格与诗文内容相互协调匹配,才会产生和谐的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2015年年初国家旅游局首倡“厕所革命”,“旅游要发展,厕所要革命”在全行业达成高度共识。截至2017年4月底,我国共完成新改建厕所52485座,占厕所革命3年计划(共5.7万座)的92.71%。厕所革命已成为中国旅游名副其实的“一号工程”,从都市到乡村,从局部到全域,从旅游行业到全社会,从保障男女厕数量充足到专门为特殊人群设立“第三卫生间”……厕所革命不断提档升级,发挥杠杆作用,不仅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旅游基础工程,更上升为涉及面广泛的文明工程和民生工程,有效提升了社会文明尺度。
旅游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游客体验的便捷度、舒适度、满意度,是衡量旅游目的地服务供给的尺度,而旅游厕所作为基础设施,是检验旅游目的地旅游文明的尺度。厕所革命展开以来,旅游厕所已成为检验旅游景区景点评价的重要标准。前不久,国家旅游局给予河南省南阳市西峡伏牛山老界岭·恐龙遗址园旅游区、青海省青海湖景区两家5A级景区严重警告,要求限期整改,并对10家4A级景区给予摘牌处理,主要原因就是旅游厕所建设不达标、管理不到位。
从为求基本生存的人口大迁徙到为求差异生活的人口大流动,旅游正在打破时空边界,创造新的移动文明,旅游目的地成为主客共享的人口聚集场域,集中体现了社会文明的程度。全域旅游突破了传统旅游的局限,景区内外的界限逐渐模糊,从公共服务基础供给方面来考量,厕所是衡量社会文明最基础的尺度。国家旅游局大力推动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放内部厕所,为市民和游客打开“方便”之门的“厕所开放联盟”,体现了主客共享、集约化发展的理念。
旅游位居“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并在扶贫攻坚中表现出强劲的新动能,是当地群众就业创业、创造幸福生活,外地游客消费体验、享受幸福的民生工程。以此观之,仅有干净、舒适的厕所远远不够,在厕所革命的过程中,最核心的是对厕所认知和使用的不文明陋习进行彻底革命。文明如厕是衡量厕所文明的尺度,也是检验国民文明素养和享受幸福能力的尺度。
(摘编自孙小荣《厕所革命是检验民生幸福及社会文明的尺度》)
材料二:
2016年,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标准指出,加强城市公厕规划、建设、管理,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公厕数量总体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女性厕位紧张问题亟待解决。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至2022年中国城市环卫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如下:

材料三:
据估计,超过50种传染病通过人类粪便传播,一些国家因此引发大量疾病,因为直排污物造成土壤、食物和水污染。“三面墙,两块砖,一个坑”,是中国农村厕所的典型形象,“难找、难看、难闻、难用”,也是困扰城市公厕多年的典型问题。厕所的状况,关乎百姓生活,更折射文明风尚、关系国家形象。厕所卫生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特别是水污染治理以及农业安全生产。站在新时代审视,能否提高厕所服务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品质的因素。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厕所文明是大国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张欢《读懂“厕所革命”的深刻内涵》)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6年到2015年,公厕总量缓慢增加,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总体减少,这和群众对厕所的需求不匹配。
B.从2006年至2015年,城市公厕数量逐年增加,十年间总量增加了近2万座,说明城市公厕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C.2009年前,每万人拥有公厕的数量呈增长趋势;2009年之后,该数据则一直下降;2015年则与2006年基本持平。
D.政府把加强公厕建设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但城市公厕建设并不只是 意味着公厕数量的简单增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国家旅游局首倡“厕所革命”,其初衷是打造一项涉及面广泛的文明工程和民生工程。
B.对10家4A级景区摘牌处理,说明旅游厕所是中国旅游景点动态化管理的重要标准。
C.旅游是为追求差异化生活而进行的人口流动,这种“移动文明”直接推动了“厕所革命”。
D.相关部门开放内部厕所,体现了主客共享、集约化发展的理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E. 虽然城市公厕也存在问题,但是农村厕所给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带来的威胁显得更为严重。
【小题3】“厕所革命”包括哪些内容?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轮椅上的背影
张守仁
①史铁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他离去时坐在轮椅上安详的背影,一直在我眼前晃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命运将双腿瘫痪的史铁生限制在轮椅上。近三十年来,他坐的轮椅运载着他内心的沉思、忧郁、痛苦、梦想、爱恋、探寻、追问,徘徊在地坛柏阴下的草地上,出现在北京、上海、杭州、纽约、北欧的文学集会、笔会上。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道特异的风景。他的轮椅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千万文学爱好者的目光。我和陈建功等在不同的场合,争着推过、抬过他的轮椅。在推和抬的过程里,在近距离交谈、接触中,我在铁生脸上看到过羞涩、感激的表情,但他的脊梁始终是挺直的、坚韧的、不屈的。
③自称“主业是生病、写作是业余”的史铁生曾经说过:“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世上只有善于哲思、钢铁般的汉子,才能如此从容地踏上生命的归程。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匆匆离开了我们。仅仅过了4天,即2011年1月4日,铁生60岁生日,在京东大山子798艺术区那包豪斯建筑风格的高大厂房里,由“铁迷”们发动举办了有上千人参加的追思会。厂房墙壁上挂满了铁生放大了的笑容可掬的照片,会场入口处,彩照上的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微笑着迎接每一位进门的来宾。照片下红纸白字摘引着他写的诗篇《节日》中的句子:“啊,节日已经来临/请费心把我抬稳/躲开哀悼/挽联、黑纱和花篮/最后的路程/要随心所愿……”铁生夫人陈希米身围粉色披肩,与朋友握手交谈,并致辞感谢。会场上醒目的是,竖立的铁丝网罩上,用玫瑰花枝做别针,插满了黑纸留言片上洁白的祝福,以至远远望去,它已成为一堵垂直的花墙。
④高大的厂房下,人头攒动,鲜花飘香,烛光摇曳,热气腾腾。
⑤中央电视台的张越,主持了追思会。中国传媒大学鲁景超教授特地带领一班最好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了铁生的作品。铁生的至交们站起来向众人回忆:他有写作天赋、会针灸、能画画、善待人;“文革”禁书时期,他参与放风、偷书;腿残者的暗恋之苦,使他难于排遣;有时阴暗情绪袭来,恨天不公,怒把玻璃板砸碎……
⑥从天津赶来的医生向全体与会者报告了最新消息,说根据史铁生捐献肝脏的遗愿,已把配型好的脏器移植入一个38岁的患者身上,如今那位患者已能下地走动——人们闻讯,会场上响起狂风暴雨般的掌声,声浪几欲把房顶掀开。医生说:铁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直坚持着,弥留之际挣扎着挨到天津红十字会来取器官的大夫奔进医院走向他床边,他才舒缓地呼出最后一口气,好让所捐献的器官一直处在血液正常灌注的鲜活状态。肝脏移植国际权威、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教授动情地对大家说:“史铁生20多岁就因下肢瘫痪坐到了轮椅上,无法像大家一样站起来走路,但是他的死却让他稳稳地站立起来,还攀上了人之道德的高坡,成为一个爱人超己的生命典范。”
⑦我听到这儿,眼睛湿润起来,深感铁生的精神境界已臻极致:他悄悄地走了,没有带走什么,只留下爱,把还有用的器官一一分赠给急需的生者,祈盼他们活得更精彩。啊,铁生,我的好兄弟,我要拥有什么样的语言才配赞颂你如此洁净的灵魂,这般利他的情怀!我抱憾于、痛悔于自己文学语汇的寡乏,笔力不逮,以致不能生动描绘你真实的形象。
⑧铁生离开我们一年了。他离去时坐在轮椅上远行的背影,像座大理石雕塑似的,一直清晰地挺立在我眼前…… 
(选自《散文.海外版》2012年第2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标题“轮椅上的背影” 是文章的线索,文章首尾都点出背影,既含蓄形象,又传达出作者的思念追忆之情。
B.文章第②段“一道特异的风景” 是指史铁生近三十年来,坐在轮椅上坚强地走南闯北,参加中外文学集会、笔会的令人炫目的风采。
C.文章第③段引用《节日》中的诗句,用意是交代追思会场布置的理由,渲染欢乐的气氛,以乐衬哀,寄托思念之情。
D.文章第⑦段写作者的内心感受,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既揭示了史铁生博爱利他的精神境界,又表达了作者无限的赞颂之情。
E. 文章第⑧段呼应第①段,使全文结构严谨;同时还用夸张、拟人、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史铁生的安详高大的形象。
【小题2】第③段引用的史铁生“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句话,在文中有怎样的含义?
【小题3】以追思会为中心,人们用哪些方式来表达对史铁生的思念的?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