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
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玛,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中计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C.据材料二可知,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
D.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B.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C.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D.扫码支付由于具有支付便捷、应用门槛低的优势,创新性地满足了小额便民支付需求,成为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优缺点和预测的发展前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3 09:16: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下题。

中国古人对风的认识

唐晓峰

我们今天说风的名字,一般只用风所来的方向,比如东风、西北风,或表示风的强弱,比如微风、暴风。除描述风的自然属性外,我们基本不用其他类型的称呼,因为给风再起其他名字,懂得了“科学”的我们都觉得意思不大了。不过,古人则认为给风起各类名字是一件意思很大而且很重要的事。“八方风色以类从,北凉、西泰、凯南、谷自东,颓、猋、飘、庉、暴、昌、噎,一一命义无相蒙。”(清查慎行《舶䑲风歌》)这些都是古代的风名,都包含着特殊的意义,但对于我们来说,却已经很陌生了。

刮风在我国是大事。我国华北东部和长江下游南部地区,受山脉地形的制约,地区性季风环流十分明显。风的时间、方向、强弱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凶吉祸福不同的影响。另外,从现象上看,风(以及雨)还是这样一类自然物:它来自天上,却能疾行人间,给人间带来祸福,有这种特性的自然物并不多见。史学家宋镇豪先生指出,上古社会人们信奉的气象诸神中,最受重视的大约就是风神和雨神,所以对风神、雨神的崇拜,一直被保留在后世国家级的最高祀典中。

风的自然特性使风神崇拜带有明显的方位和地域性因素。对于中原的黄帝族来说,风基本上可以说是坏东西。黄帝大战南方蚩尤时,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山海经•大荒北经》),风伯、雨师是操纵风、雨的神,都站在蚩尤一边。不用说,对蚩尤来说,风是好东西。

在黄帝以后的历史中,大地域的国家出现,东土、西土、南土、北土、中土都归并为一个国家。于是,在精神领域,创造出许多与大地域相适应的观念,如“四海”、“九州”等等,其中也有“四方风”。按照古书《尔雅•释天》的说法,“四方风”是:南方凯风,东方谷风,北方凉风,西方泰风。“四方风”,以中原为中心视点的四方观念与风的自然特性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为古人的宇宙模式添加了一项内容。

古人认为,风与日月星辰一样,具有庄严的神性,因此一定要诚心诚意地祭祀,商代甲骨文就有祭祀“四方风”的刻辞。对商代的人而言,风是神,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自然”。如果我们非说商代人祭祀风是“尊重自然界”的一种表现,那么商人一定会跟我们辩论,他们会说“我们不知道自然界是什么东西,我们只知道神,你说的日、月、风、雨,那都是神,我们只知道敬神、畏神”。如果我们再说“你们敬神其实是假,你们在客观上敬的还是自然”,商人定会操起干戈,对我们动武,捍卫自己的信仰。

敬风只是一个开始,后来我们的祖先对于风的理解和想象越来越丰富。看到风刮在草木上,草木一齐倾倒;风刮在人身上,衣带一齐飘扬。如此整齐划一,真是万众归一的样子。于是“风”又有了教化归一的含义,而且是“上之化下”,威力无比。《盐铁论•非鞅》说:“诸侯敛衽,西面而向风”。这句话说的并不是诸侯们面向西方,迎着西风整理衣裳,而是指软弱的东方列国接受强秦的政教,而归于一统的意思。《战国策•秦一》所说“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也是这个意思。

由于风的飞舞飘动、感人拂面等特点,“风”还被引入了文化的范畴,喻示着种种文化行为。在中文里,带“风”字的文化词儿很多,例如“风格”“风俗”“作风”“风味”“风姿”“风情”……不胜枚举。只是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我们早已经把天上刮风的事忘记了。

【小题1】下列对文中“四方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A.黄帝以后,古人在精神领域创造“四方风”等观念,客观上促进了大地域的国家出现。
B.《尔雅•释天》首先提出“四方风”,由南方凯风、东方谷风、北方凉风、西方泰风组成。
C.“四方风”是四方观念与风的自然特性巧妙结合而形成,丰富了古人对宇宙的认知。
D.商代甲骨文就有祭祀“四方风”的刻辞,表现了古人对自然及自然之神的敬仰与崇拜。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地形的制约,地区性季风环流十分明显,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凶吉祸福不同的影响,因而刮风在我国是大事。
B.对于中原的黄帝族来说,不太可能发生风神崇拜,因为风伯、雨师是操纵风、雨的神,都站在其对手蚩尤一边。
C.宋代陈亮《酌古论•诸葛孔明下》:“权逼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这里“风”有教化归一的含义。
D.由于风的飞舞飘动、感人拂面等特点,风喻示着种种文化行为,在“风景”“风韵”“风采”“风波”“风流”等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小题3】请结合全文,概括本文从哪些方面阐释“中国古人对风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李叔同早年的艺术追求

1904年,24岁的李叔同参加了沪学会,沪学会里有“乐歌课”,教授西方现代乐理及西洋作曲法。李叔同天资聪颖,很短时间内便学会了作曲。他以民间的《老八板》为乐调,创作了一首乐歌《祖国歌》:“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祖国歌》词曲豪迈,极富感染力,经沪学会首唱,很快唱红全国。李叔同首次展现他的音乐才能,便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乐歌作者。

1906年9月,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期间,他还在东京音乐学校兼修音乐理论与钢琴课。他在自己创办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的序言中写道:“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情神之粹美。”《音乐小杂志》的扉页,是李叔同的木炭画《贝多芬像》,这是中国人绘制的第一幅贝多芬像。

李叔同居日五年,成就斐然,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与同学曾延年一起创立中国最早的话剧社——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开中国话剧之先河。早在天津少年时代,李叔同对演戏就怀有浓厚的兴趣,读书之余,常去戏园学戏。在南洋公学读书时,他便粉墨登场,演出过京剧《黄天霸》《白水滩》等。与写作《祖国歌》几乎同时,沪学会演出新戏《文野婚姻》,剧本即出自李叔同的笔端,创作该剧时他还赋诗明志:“誓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先他四年到日留学的鲁迅因受日俄战争幻灯画片的刺激,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于是决定弃医从文。这与李叔同欲以演戏唤醒民众、文艺救国的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处。传说春柳社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时,鲁迅就曾在台下观看。李叔同曾将自己在日本读过的一本《莎士比亚剧作选》送给丰子恺,上面密密麻麻布满笔记,可见其曾用功研读,对话剧早有准备。春柳社公演《茶花女》时,李叔同饰演茶花女玛格丽特。后来成为著名戏剧家的欧阳予倩,当时还是台下的一名学生观众。他回忆道:“这一回的演出,可说是中国人演话剧最初的一次。我当时所受的刺激最深……我就入了春柳社。”

回国后,李叔同担任上海《太平洋报》的编辑,负责画报副刊。李叔同开设了“西洋画法”专栏,以连载的形式介绍石膏写生、木炭、油画等技法。著名画家吕凤子先生推李叔同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第一人,称“李先生应是民国以来第一位正式把西洋绘画思想引介于我国,进而启发了我国传统绘画需改良的思潮,而后的刘海粟、徐悲鸿等在实质上都接受了李先生的影响,进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推行者”。对于此论,刘、徐二人都是认可的。

任教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李叔同教学成就斐然,著名画家丰子恺、著名音乐家刘质平等都是李叔同这个时期的弟子。李叔同在浙一师六年,继续开文艺风气之先:最早撰写欧洲文学史。他在浙一师创办《白阳》杂志,以此为阵地广泛介绍西洋文学艺术,其中的《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一文是中国人撰写的最早的一部欧洲文学史;最早倡导木刻艺术,李叔同和夏丏尊发起成立漫画会和乐石社,指导学生研习木刻和金石技法,并印制中国最早的现代木刻版画集——《木刻画集》,李叔同因此被称为中国木刻艺术的先驱;创作中国第一首分声部合唱歌曲——《春游》。“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曲调源于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由李叔同填词的《送别》,多次成为电影的主题歌或插曲,流传甚广。

(选自瓦当《慈悲旅人:李叔同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李叔同(1880-1942),中国戏剧家、艺术教育家、文学家、书画家。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出身于清进士、盐商家庭。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作有歌曲《春游》《早秋》等,并采用外国歌曲配制新词作为学堂乐歌教材,如《送别》《西湖》等。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后专研戒律。

(选自《辞海》第六版,有删改)

②任杭教职六年,兼任南京高师顾问者二年,及门数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私心大慰。弘扬文艺之事,至此已可作一结束。

(选自出家后李叔同写给侄子李圣章的信,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叔同自己填词创作了《祖国歌》,抒发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现实与未来的忧虑,李叔同凭这首歌曲闻名全国。
B.李叔同能够在话剧艺术方面开中国话剧的先河并产生较大影响,与他年少时对演戏的浓厚兴趣有关,更与他用功研读名家剧作密不可分。
C.在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中,李叔同贡献巨大,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推行者的刘海粟、徐悲鸿等人也受到过他的影响。
D.《送别》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李叔同借用西方的曲调,写出了极具中国风格的歌曲。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留学日本期间,李叔同与曾延年共同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话剧社,并演出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白水滩》等剧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B.据传李叔同在创作《文野婚姻》时曾赋诗一首,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叔同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以演戏唤醒民众、用文艺救国的理想。
C.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鲁迅弃医从文并赴日留学研究艺术,李叔同曾与他共同探讨话剧艺术,传言鲁迅也曾观看过李叔同的表演。
D.李叔同在浙一师任教六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等艺术大师,还撰写了欧洲文学史,最早将欧洲文学思想引进中国。
【小题3】李叔同对中国艺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一边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虽然两个大陆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这条沟通中西、美丽而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这就是丝路的前身。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及至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不论是作为波斯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阿拉伯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事实上,古代中西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丝绸、玉器、香料、陶瓷、珍禽等物质层面的物品,还是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道教等思想层面的结晶,都是通过这条东西交往的道路双方交流的。  
在丝绸之路汇聚的多种宗教文化既相互碰撞,又和平共处,和谐共存。汉唐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思想观念以佛教的影响力最为巨大。中华王朝不论迎佛也好,辟佛也罢,都展现了佛教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新塑造。西域的于阗王国是丝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商人驻足之处,也是西行东来的僧侣歇脚所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的佛寺,宝殿主尊是佛像,佛像两边上方都是千佛,而下方则往往描绘地方神祇,其外部特征有似祆教神祇。由此可以看出,丝路上的诸神之间并没有战争,而是安然地保佑着各自的信徒。
按照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不同文化由于自我认知身份的差异而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但历史经验表明,在冲突之外,文明之间还有着更为广泛的交流和竞争。公元751年,唐王朝与大食爆发战争,史称“怛罗斯之役”。这件小小的战事插曲迅速被和平交流取代,唐朝大量被俘工匠随大食军队西归,直接导致了以中国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西传。随后,中亚撒马尔罕形成了一个造纸中心,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将造纸术从西亚传入欧洲,埃及人的纸草和羊皮纸开始退出舞台。可以说,怛罗斯之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极具象征性。抛开军事上的胜败不论,中国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在怛罗斯之外的广阔空间里竞争并共生,对双方文化的发展都极具积极意义。文化多元、文明交往、和谐共存,这正是丝绸之路留给我们今天最可宝贵的财富。
(节选自《丝绸之路与中西文明交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东西文明在初起时代,都诞生过开启文明的巨星,丝绸之路则突破地域隔阂使东方文明走向西方,成为穿越时空的文明长廊。
B.春秋战国时的“草原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前身,两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使其发展成为主干道,到了唐代它就更加繁忙了。
C.一些西方的现存壁画、文献记录及考古发现,都印证了中国文化曾经有过西向传播的事实,且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
D.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虽历经中华王朝的抵制和排斥,但仍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取代“草原之路”的变迁历史。
B.文章列举中国与波斯的文化历史,是从物质和精神文化两个角度来表述的。
C.“丝绸之路”上修筑的佛寺,证明了东西方多种宗教文化的共生共荣。
D.文章引用“怛罗斯之役”的事例,证明了不同文化间在存在激烈竞争的同时,更有共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千百年来始终充满着活力,至今仍对沿路国家、民族的交往产生积极影响。
B.因为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海上丝路在唐代也逐渐建立起来,这与陆上丝路形成的原因是一样的。
C.塞缪尔·亨廷顿认为,不同种族因文化的差异会产生一些激烈的冲突。但在某种意义上,即便是冲突,也无碍文明的交流。
D.怛罗斯之战不经意间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中国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在怛罗斯之外的广阔空间里竞争并共生,对双方文化的发展都极具积极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百度一下”——张亚勤
陈一平
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赴美深造,到1999年回国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从张亚勤的经历可以概括出两个关键词:“学霸”和微软。而2014年9月10日,又有了第三个关键词:百度总裁。
从微软到百度,张亚勤做出这个决定折射出的是以BAT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产业正在迅速崛起。
“一个时代的结束!”对于张亚勤的离职,原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如此评价。
让微软璀璨夺目的PC时代结束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微软是一个容易诞生偶像的地方,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诸如李开复、唐骏等,都曾在校园里引来追捧。
12岁,成为中国年纪最小的大学生;23岁,以一篇满分毕业论文获得博士学位;31岁,被授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称号,成为该协会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张亚勤成为众多“技术派”心中的偶像。
褪去学生时代的光环,1999年无疑是重新开始的一年。他应李开复邀请加入微软,担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继而为“微软中国”找来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我们找的人大多在美国生活和学习过,他们已经在美国做得很出色,同时在国际学术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彼时,张亚勤如是说。
2001年,微软中国研究院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张亚勤任首任院长。2004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微软亚洲研究院评为“全球最顶级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院”,张亚勤被调回美国总部,升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负责统领微软全球移动通信及嵌入式产品业务。
从回国到别离,历时5年。然而,谷歌的一个决定让张亚勤在美国仅仅度过了两年平静的时光,就面临二次“回宫”。
2005年7月19日,谷歌宣布将在中国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并对微软展开了凶猛的挖角,而领军者正是此前游说张亚勤加入微软的李开复,微软亚洲研究院受到了冲击。
这让比尔·盖茨有点坐不住了。
2006年初,盖茨亲自点名,张亚勤再次回国,创立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目前,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拥有超过3 000名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已成为微软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研发基地。
这应该是微软在中国的一个全新开始。2006年微软研发开始扶持中国的软件外包产业,投入金额从3 000万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7亿美元,7年时间增长了8倍。
而这个过程也是张亚勤角色的一次转换。此前,他的身份更多的是科学家;而后,他由微软内部和学术界向外扩延,蜕变为企业管理者,并逐渐成为微软在中国的“名片”。
如果给张亚勤拍一部电影,镜头到了这一幕似乎已是高潮,但故事总有戏剧性的惊喜。
“我是个不停追逐下一个‘兴奋点’的人,我会主动寻找另一个能够让我兴奋的工作。”张亚勤曾多次如是说。
这或许是其从微软离开的内在驱动力。要离开工作了近16年的微软和一手建立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他理应也确有很多不舍。“上个月最后一次出差去美国总部,工作完成后我绕着办公楼走了好几圈,心里和他们告别。下次,就不会以微软身份回来了。”张亚勤如是说。
除去不舍,或许还有些遗憾。
如今他为什么选择了百度?
有分析指出,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和张亚勤都是山西人,关系也非常好;在互联网三大巨头里,李彦宏拥有科学家情怀,可以给张亚勤提供更好的能实现其科学家梦想的空间。
近几年,跨国互联网企业的光环在不断减弱,而国内科技公司却如日中天,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已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并不断搅动国际资本市场,这些公司的发展前景和抛出的高薪已有足够的吸引力。
2014年5月,李彦宏从谷歌挖来了吴恩达担任百度首席科学家,这是中国互联网公司迄今为止引进的最重量级人物。吴恩达曾领导谷歌大脑人工智能项目,现在他在硅谷主持设立了一个新的人工智能实验室。
“我加入了百度,人们有时会问我为什么要来,因为我相信在所有的公司中,百度是最有可能在人工智能上取得突破的。”吴恩达说。
“过去一年尤其特殊,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移动互联网这个大潮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李彦宏如是说。
(选自《华夏时报》,有删改)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由“微软张亚勤”到“百度张亚勤”的转变,标志着张亚勤从给外国公司打工回归到为中国的公司工作,是其人生境界的提高。
B.微软是一个容易诞生偶像的地方,张亚勤凭借博士、院士、科学家的称号,与李开复等人一样,曾在校园里引来追捧,成为偶像。
C.告别是艰难的,“绕着办公楼走了好几圈”“不会以微软身份回来了”,这些话语隐含着张亚勤的不舍和后悔,让人伤感不已。
D.文中多处出现的张亚勤的“如是说”有张亚勤内心世界的直接展示,也有他对自己部分工作情况的介绍,这些内容加深了读者对他的了解。
E.这篇传记通过对张亚勤的工作角色变换的介绍,展现了互联网行业精英奋进的历程,让人感受到中国科技的发展进步,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变化。
⑵请结合全文,概括张亚勤的三次转身。
⑶张亚勤为微软公司做出了哪些贡献?这些贡献分别体现出他怎样的才干?请概括回答。
⑷请结合文本,谈谈张亚勤“跳槽”的原因以及带给你的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
如果说,五四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兴反传统力量,在与保守主义者的交锋中以大获全胜告终的话,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新兴的思潮则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亲和态度。
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消逝最快的一个世纪。以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为先声,作为中华文明表征的儒教文明,在整整一个世纪内受到了持久的打击。1966年展开的“破四旧”活动,将这种打击发挥到了极致。及至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与西方的巨大现实反差,刺激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西学东渐”渐成风流。在此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眼中,中国之所以落后,很大程度上肇因于顽固的“传统”。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仍旧继续了其受批判的命运。
变化发生在90年代初。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淡出,学术突显”,“国学热”适时产生。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军宁,是较早提出“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的主张的人。在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他所称的“儒教自由主义社会”进行考察之后,刘军宁得出儒教可以和自由主义成功对话的结论。在他看来,破坏传统未必意味着现代化的必然实现,相反却可能导致价值体系的解体和文化认同的失落,从而损害到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他的看法得到许多人的赞同。
进入21世纪之后,主动向传统思想伸出橄榄枝者更是络绎不绝。时常参与政策制定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钢建,最近提出了“儒家宪政主义”——“仁义礼智信的宪政主义”的概念。而著名学者甘阳,最近也提倡文化“复古”,他认为,成功的改革必然顾及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国家环保局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政策室主任杨鹏,在“老子与自由主义及执政学”的研究上颇有建树,老子的理念在其参与制定环保政策时也时常发挥作用。但当与记者谈到儒学时,杨鹏却表现出一种排斥的态度,对他的朋友——“新儒家”陈明和蒋庆倡导的“政治儒学”观点,他也表现出不以为然。
从对传统进行重新审视的角度出发,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中国的未来开出了不同“药方”。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提出“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希望能够发动一场遍及全球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目标是,把儒学重塑为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遍及全球的现代宗教。刘军宁则对“五四”进行再思考,并认为当时的人们对传统存在错误认知。“他们认为可以离开传统,把传统变成一块白板,然后重新写东西。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他主张,中国传统虽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无法独立开发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来,因此与外来文化的接轨与融合是必要的。他认为,“传统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其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
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仍在,并且其观点的多样繁复甚至并不比近一个世纪前少,所不同的是,中国思想界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一种激烈的反传统情绪中走了出来。
【小题1】下列对“儒家文化”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及作用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从“五四”运动开始,直至20世纪八十年代,儒家文化遭受了持久性的打击。
B.直到“五四”运动以前,儒家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表征。
C.进入21世纪,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日益受重视,甚至在环保政策的制定中也时常发挥作用。
D.通过对传统进行重新审视,不少人认为儒家文化能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发挥作用。
【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对“新兴思潮对传统文化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亲和态度”进行阐述的一项是()
A. 儒教可以和自由主义成功对话,破坏传统可能最终损害到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
B. 提倡文化“复古”,认为成功的改革必然要顾及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C. 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仍大有人在,其观点的多样化、繁复性甚至并不比近一个世纪前少。
【小题3】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
10.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文化受到打击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反传统”的认知与需要。
B.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依然很多,可以用“百家争鸣”这个词语来形容。
C.文中谈到的人们给中国的未来开出的不同药方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重塑儒学的思想和主张。
D.传统的儒家思想现在已经超出哲学范畴,进入政治领域,参与到政策法令的制定中,成为了“政治儒学”。
【小题4】(小题4)根据文意,概括中国思想界对待传统文化的三种态度。(不超过25个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