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青草寂静
鲍尔吉·原野
①早上,山坡上的青草刚刚醒来,张着晶莹的眼睛向四外望。山下的小河拐弯流过去,好像故意不肯走一条直路。我外甥阿斯汗小时候,如果在路边发现一个坑,大喜,一定从坑上纵身跨越才称心如意,小河跟儿童差不多。早上的河水连一丝波纹也没有,白云在河心庄重地移动,河岸的青草纷纷探过头来观看云影。
②在微风没有吹来之前,青草上的露珠是它们的眼睛。山坡上,常有鸟儿飞过来,像抢什么东西,不到一秒钟又飞走。鸟儿落下时,翅膀向前兜拢。如放出降落伞增加阻力,像小扇子一样打开的翅羽精巧分明。
青草像站队,又像散开;像漫步,又像等待。看到青草,我想到的另一个词是寂静。没有河水流动,没有树叶喧哗,草的一生处于寂静中。或者说,没有哪一种生物像青草这样度过寂静的一生。它们出生不叫喊,死亡也不叫喊,在缄默中保持着青草的秘密。没有什么地方没有青草。在一个开窗又不住人的房间,地板的缝隙都会长出青草。楼顶上,隆隆驶开火车的铁轨的中间,都有青草的身影。草是最会串门的人。只可惜书页里长不出青草,我最喜欢的三部诗集——惠特曼《草叶集》、杜甫诗选、希梅内斯《小银和我》也没长出青草,这些诗集的每一页,实说都应长出青草,开放戒指大小的鲜花,像豆芽那样从书页里钻出。
④说到花儿,青草的花儿像青草一样朴素。把小黄花送到鼻子底下,闻到一股苦味。牵牛花不分瓣,它们的花不仅像喇叭,还像裙子穿倒了。或者说穿粉裙子、紫裙子的精灵一头栽进花里。
⑤青草让山坡的线条柔和,山的所有的坡度都被青草包裹的如在眼前,从山顶背后露出的云团像是从青草里冒出来的,而野花如奔跑。在我记忆中,穿裙子的小女孩儿都喜欢奔跑,裙子上的花太漂亮,不跑腿不得劲。野花的花瓣在风中俯仰摇摆,像笑得直不起腰。而青草静穆地看野花笑。
⑥葡萄牙诗人Ramos Rosa,我译之为罗萨。他有诗云“我所认识的天使伫立在青草和寂静之中”。这个诗好,更有趣在他说“我所认识的天使”,可见每个人认识的天使都不一样。
⑦有钱人认识的天使在银行,官员认识的天使是大官。实话说,我没见过长翅膀从天空飞下的天使,以后也许会见到。但如果把“天使”这个词稍微泛化一些,天使太多了。我家房后有一家房子五颜六色的托儿所。9点钟,刚会走路的幼儿出来做操,他们手拉着前面小朋友的衣襟,齐步走、向左转、神态宛然。我视为天使下凡。这些天使会跌跌跌撞撞,会摔倒哭鼻子,会马上又笑,会太兴奋、太胆怯,会向栅栏外围观的人群投来哀怜一瞥。我不止一次在心里感叹,在这里工作的阿姨们会青春永驻,会长生不老。单是摸摸这些孩子的小手,我心里就感到幸福。小鸟儿也是天使,从这个树杈飞到另一个树杈,距离虽不远,也并非人类所能企及。齐白石画的小鸡雏怒气冲冲地抢蚯蚓,也是天使所为。齐白石的晚年,心里住满了天使。天使说到底,就是美嘛。白石最爱美,他说“坏东西不能在我笔下活着”。他觉得他泄露了造化的秘密,既得意,又恐折寿。他说“故夺鬼神之工”,喜欢被人称为夺山翁,又自称借山翁。山即是天工鬼神造化,齐白石坚决相信“丹青胜天工”。他说“画荷,雨气从十指出”,又说“大家作画,胸中先有所见之物,下笔有神;匠家作画,专事前人纸本,所画非所见”。如今的画家,有几个见过自己所画的东西?对照片画的都是少数,更多的人在对别人的画作摹写,画虎啊、山啊、松之类,得不到天工之助,心里也住不下天使。白石说,他观察鸡的时间比画鸡多百倍。
⑧罗萨所认识的天使在青草与寂静之中。寂静中的大自然千变万化,每一个细节都不会重复。日本的临终关怀护士大津秀一记录了1000例患者的临终遗憾,述说自己一生没做并为之后悔的事情,包括没去过想去的地方旅行,没看到孩子结婚,做过对不起良心的事却没忏悔等等。大津秀一归纳总结的事情一共25项,都在自己与人际关系范围,而没涉及大自然。我以为,没和大自然亲近是人生至为遗憾的事,相当于三分之一的生命虚度了。大自然有美、有爱,有和谐的秩序,还有罗曼斯·罗萨所说的天使。我过去在文章中引用过一句话,在这里再引用一下——爱大自然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有删节)
【小题1】第六段引用葡萄牙诗人罗萨的诗句“我所认识的天使伫立在青草和寂静之中”,从结构上看有什么作用?
【小题2】解释“得不到天工之助,心里也住不下天使”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赏析第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小题4】作者用了较大篇幅来写“天使”,请结合文章谈谈这样写的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4 05:47: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流放地①
契诃夫
外号叫“明白人”的谢苗,同一个谁也不知名字的年轻鞑靼②人,坐在岸边的篝火旁。谢 苗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宽,看上去还挺硬朗,这时已醉醺 醺的了。
鞑靼人生了病,很难受,他裹紧破衣衫,正在讲他的家乡辛比尔斯克如何如何好。 “那当然,这儿不是天堂。”谢苗说。 “不好,不好!”鞑靼人说着,担惊受怕地朝四下里张望。鞑靼人抬头看一下天。满天星星,跟他家乡一样多,周围也是一片黑暗,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在家乡,完全不是这样的 星星,这样的天空。
“不好,不好。”他连连说道。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笑了起来,“现在你还年轻,傻,嘴上的奶味还没干,凭那股傻劲你会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可是总有一天你会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 过上这种生活!’你瞧瞧我,再过一个星期,等水退下去,我们要在这里安置渡船,在这两岸 间摆过去渡过来。就这样我一干就是二十年。”
谢苗拿起酒瓶,猛喝了一大口,接着说:“我呀,伙计,可不是普通的庄稼汉,也不是出 身卑贱的人,我是教堂主管的儿子。想当年我自由自在,进进出出穿着礼服。可现在,我把 自己磨炼到了这种地步:我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 能过上这种生活。当年,我从俄罗斯发配到这里,从头一天起我就咬牙顶住:我什么也不要!”
鞑靼人浑身发抖,费劲地搜罗着他所知道的有限的俄语词汇,结结巴巴地说:“上帝保佑,千万别在外乡得病,死掉,埋进这片寒冷的铁锈般的土地里。”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完就走啦。
鞑靼人带着憎恨对谢苗说:“上帝创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兴,要人伤心,要人忧愁可是你,什么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是石头、泥土!”
鞑靼人独自留下,他又添些枯枝,侧身躺下,望着篝火,开始思念起家乡和妻子来。红 土高坡,驳船,河流,不怀好意的异乡人,饥饿,寒冷,疾病——所有这一切或许实际上并 不存在;或许这一切仅仅是梦中所见。
天亮了。正下着雪。 “喂!”对岸有人在喊叫,“放渡船过来!” “行了,急什么!”谢苗说。那种口气仿佛他深信不疑:这世上的事都用不着去着急,因为照他看来,急也不管用。 等船的是个瘦高个子的老头。他们把马车拖上驳船,又往回划去。谢苗叫他瓦西里·谢尔盖伊奇的那个人,在大家划船的时候,一直站着不动,咬紧厚嘴唇,眼睛望着一处地方发 愣,马车夫请求他允许在他面前抽烟,他什么也没有回答,好像没听见似的。谢苗用肚子压 着船舵,瞧着他挖苦说:“即使在西伯利亚,人们也照样能生活。活得下去的!”
大家都笑起来。鞑靼人厌恶地皱起了眉头,一挥手,裹紧破衣衫,朝篝火走去。几个船 工和谢苗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小木屋。
“好冷啊!”一个船工声音嘶哑地说。他在潮湿的泥地上躺下去,伸直身子。 “是啊!不暖和!”另一个附和道,“苦役犯的生活……”
大家都躺下了。门被风吹开了,雪飘进屋里。谁也不想爬起来去关门:他们怕冷,懒得 去关门。
“我挺好。”快要入睡的谢苗迷迷糊糊地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 “你呀,当然,服了一辈子苦役,连鬼都抓不住你。”外面传来狗吠似的呜呜声。 “这是什么声音?谁在那儿?”“是鞑靼人在哭。” “瞧他这……怪人!” “他会习——习惯的!”谢苗说完,立即睡着了。其余的人也很快进入梦乡。
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
一八九二年五月八日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一八九一年,契诃夫抛弃了托尔斯泰的“勿抗恶”的哲学,他理性地认识到,托尔 斯泰的哲学只是空想而不能实行的高尚的忍受哲学,对于现实不适用。契诃夫反托尔斯泰哲学而写了小说《第六病室》和《在流放地》。②鞑靼:俄国境内少数民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谢苗与年轻鞑靼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这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作者肯定了后者,否定了前者。
B.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人物形象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如肖像、动作、神态等描写,给谢苗起外号“明白人”有讥讽之意。
C.小说叙写以谢苗与年轻鞑靼人为代表的流放者的生活,突出了流放者艰辛、凄苦的状态, 表达了要奋起反抗的主题。
D.谢苗知道要适应流放地的生活,多次对年轻鞑靼人好言相劝,年轻鞑靼人虽然憎恨他,但对他的帮助还是非常感谢。
【小题2】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请结合全文,探析作者这样结尾的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人类文明演进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技性科学时,并且当这种驱动力强大到足以变革基于工业文明形成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时,就会滋生出一种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信息文明。信息文明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孕育出来,成为工业文明时代的颠覆者。信息文明对工业文明的替代是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

一是以自动化和信息化为标志的崛起阶段。知识经济的凸显,使得在工业文明中占有绝对优势的“资本家”逐渐地让位于掌握着知识与技能的“知本家”。此阶段时间跨度大致为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到1995年网景公司推出浏览器这段时期,人们能够方便地利用鼠标和键盘通过互联网浏览和传递信息。虽然互联网是计算机之间的联网,但它比计算机更彻底地改变了工业文明时期以自然资源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分级管理的层级化模式。这个阶段最典型的标志之一,是知识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一个独特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开始超越“资本”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是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为标志的全面发展阶段。互联网不仅成为新的发展平台,而且成为改造过去一切习惯的新引擎。此阶段时间跨度为1995年互联网开始商业化,到2015年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这段时期。互联网是一项具有重构一切能力的新类型的技术创新,它不仅成为生活的基础设施,而且彻底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商业结构和商业模式,成为信息沟通的直通道。这无疑颠覆了工业文明时代习惯于追求大而全的集团式发展策略,致使商业模式向着碎片化、个性化、专业化等方向发展。维基百科改变了传统百科全书的编撰模式,网上购物和外卖服务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支付宝、微信支付正在替代银行。

三是以智能化为标志的高峰阶段。人类文明从利用科学技术来解放人的体力,向着利用智能科学技术来解放人类智力的方向推进。时间跨度是2015年到未来某个时候。智能化技术是比互联网更具有挑战性的技术革命,也许,未来几十年内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泛化发展,会把信息文明推向高峰,并内生出另一种新型文明——智能文明。如果说互联网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主要集中于如何解决由突破传统游戏规则所导致的一系列冲突,那么,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则是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问题。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文明首次为人类从习惯于追求物质文明转向重视追求精神文明提供了平台与视域。从智能家居到数字医疗、从物联网到智能城市、从平台经济到绿色能源等,所有这些发展不仅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革命,有助于化解过去只立足于物质文明所导致的一切矛盾,而且有助于重塑人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界之间的内在关系,确立一种大整体观与大发展观。

(成素梅《信息文明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文明是受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强大驱动,逐渐地替代工业文明的一种新型文明。
B.当信息文明处于崛起阶段,“知本家”主导着知识和技能并让其发挥着重要作用。
C.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创新,具有重构一切的能力,可以改变工业文明的产业结构。
D.与信息文明不同,智能文明会发生空前的变革,并提出涉及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了信息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着重论述了信息文明的全面发展阶段。
B.文章在论证信息文明的起源时,对信息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说。
C.文章在论证信息文明的发展阶段时,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使论证更为有力。
D.文章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给人以思想启迪。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应运而生,是因为工业文明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B.计算机的诞生改变了工业文明,互联网有力促进了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
C.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技术创新,使生活更便捷,人与外物的关系发生根本改变。
D.只有智能化科学技术发展,才能使人从重体力中解放出来,释放人的智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
迟子建
①我对虫子是不陌生的。小时候在菜园和森林中,见过形形色色的虫子。绿色的软绵绵的喜欢吊在杨树枝上的毛毛虫,爱在菜园中飞来飞去的有着漂亮外壳的花大姐,以及在树缝中养尊处优的肥美的白色虫子,都曾带给我许多的乐趣。我曾用树枝挑着绿色的毛毛虫去吓唬比我年幼的小孩子;曾经在菜园中捉了花大姐将它放到透明的玻璃瓶中,看它金红色夹杂着黑色线条的光亮的“外衣”;曾经抠过树缝中的虫子,将它投到火里,品尝它的滋味——想着啄木鸟喜欢吃的东西,一定甘美异常。至于在路上和田匍匐着的蚂蚁,我对它们更是无所顾忌,想踩死一只就踩死一只,仿佛虫子是大自然中最低贱的生灵,践踏它们是天经地义的。
②成年之后,我不拿虫子恶作剧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特别的怜惜之情。而是由于逐渐地把它们给淡忘了。这时候我注意的是飞鸟,是流云,是高耸入云百年老树,是湖泊中的野雁,是森林里的白雪地上奔逃的兔子。虫子就像尘埃一样,被这些事物给深深地掩埋了。
③然而去年的春节,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年来,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它,它就像一盏灯,在我心情最灰暗的时刻,送来一缕明媚的光。如今我写着以上的文字,想要描述它时,又仿佛看见了它那矫健身的影——虽然说它是那般的小;又仿佛听见了它被摔下来时那山呼海啸般的声音——虽然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声音出现。
④去年在故乡,正月初一,我从弟弟家过完除夕回到自己的家。推开家门,见陈设还是过去的陈设,杜鹃依然如往日一样怒放着,而窗外的雪山几草滩也一如既往地沐浴着冬日清冷的阳光,这物是人非的场景让我觉得分外的苍凉。我孤独地站在屋子的窗前,久久不肯离开。我想让目光与那些流云做伴,因为它们行踪飘忽,时有时无,与我迷离的心态正吻合。
⑤后来是一个电话让我把目光又转向室内。接过电话,我给供奉在厅堂的菩萨上了三炷香,然后席地而坐,闻着檀香的幽香,茫然地看着光亮的乳黄色的地板。地板干干净净的,看不到杂物和灰尘。突然,我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开始我以为那是我穿的黑毛衣散落的绒球碎屑,可是,这小黑点渐渐地朝佛龛这侧移动着,我意识到它可能是只虫子。
⑥它果然就是一只虫子!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它比蚂蚁还要小,通体的黑色,形似乌龟,有很多细密的触角,背上有个锅盖形状的黑壳,漆黑漆黑的。它爬起来姿态万千,一会横着走,一会竖着走,好像这地板是它的舞台,它在上面跳着多姿多彩的舞。当它快行进到佛龛的时候,它停住了脚步,似乎是闻到了奇异的香气,显得格外的好奇。它这一停,仿佛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在酝酿着什么重大决策。果然,它再次再行时就不那么恣意妄为了,它一往无前地朝着佛龛进军,转眼之间,已经是兵临城下,巍然站在了佛龛与地板的交界上。我以为它就此收兵了,谁料它只是在交界处略微停了停,就朝高高的佛龛爬去。在平面上爬行,它是那么的得心应手,而朝着呈直角的佛龛爬,它的整个身子悬在空中,而且佛龛油着光亮的暗红的油漆,不利于它攀登,它刚一上去,就栽了个跟斗。它最初的那一跌,让我暗笑了一声,想着它尝到苦头后一定会掉转身子离子。然而它摆正身子后,又一次向着佛龛攀登。这回它比上次爬得高些,所以跌下时就比第一次要重,它在地板上四脚朝天地挣乱了一番,才使自己翻过身来。我以为它会接受教训,掉头而去了,谁料它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佛龛上的香燃烧了一半,在它的香气下,一只无名的黑壳虫子一次一次地继续它认定的旅程。它不屈不挠地爬,又循环往复地被摔下来;可是它不惧疼痛,依然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着。有一回,它已经爬了两尺来高了,可最终还是摔下来。它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身来;它的触角乱抖着,像被狂风吹拂的野草。我便伸出一根手指,轻轻地帮它翻过身来,并且把它推到离佛龛远些的地方。它看上去很愤怒,因为它被推到新地方后,是一路疾行又朝佛龛处走来。这次我的耳朵出现了幻觉,我分明听见了万马奔腾的声音,听见了嘹亮的号角;我看见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它又朝佛龛爬上去了,也许是体力耗尽的缘故,它爬得还没有先前高了,很快又摔了下来。我不敢再看这只虫子;比之它的顽强,我觉得惭愧。当它踉踉跄跄地又朝佛龛爬去的时候,我离开了厅堂。我想上天对我不薄,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最壮丽的诗史。
⑦几天之后,我在佛龛下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虫子。它是黑亮的,看上去很瘦小,我不知它是不是我看到的那只虫子。它的触角残破不堪,但它的背上的黑壳,却依然那么的明亮。在单调而贫乏的白色天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
(2014年3月2日《文汇报·笔会》)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六段开头写小虫子“爬起来姿态万千”,“跳着多姿多彩的舞蹈”,突出了它在地面上的爬行是“那么地得心应手”,与后来向着“呈直角的佛龛爬”时的艰难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下文对小虫子的赞美作了铺垫。
B.在进军佛龛的过程中,这只小虫子不断地受挫,文章前后多次写到了它从高处栽下来的情景;尤其是爬得最高的那一次,它摔得特别重,“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来”。作者这样细致描写,意在突出小虫子知难而进,屡败屡战的顽强品质。
C.小虫子受了香气的吸引努力地试图爬上佛龛,这几乎是昆虫的本能行为,在我眼里却成了“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在“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的高尚行为;这小虫子也成了“一个伟大的战士”甚至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这真切地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崇敬之情。
D.最后,这只虫子死在佛龛下的角落里,触角已残破不堪,可是,在这“心情最灰暗的时刻”,当我凝神着它“依然那么明亮”的黑壳,仿佛看到了一盏灯,为我的心“送来一缕明媚的光”,让我精神为之一振。
【小题2】文章第六段中两次出现了“我以为”这一短语,试结合所在语境谈谈它们在表达上的共同点及作用。
【小题3】文章第三段作者写道,“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可以说,这只黑色的虫子引起了我多方面的思索。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70年历史的北京新华书店有了新动作
——花市书店24小时营业了
本报讯  位于西花市大街134号的新华书店花市书店,前天深夜第一次亮出了24小时书店的招牌,工人们有的忙着装灯箱,有的在调换书架。10月1日零时,有近70年历史的北京市新华书店,将迎来首家24小时书店开张的时刻。这也是继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中国书店雁翅楼24小时书店之后,北京第三家24小时书店。
昨天刺眼的阳光下,书店大门上新贴的红黑色“新华时间”标志尤其显眼,有着历史感的毛体“新华”二字和时钟相互配合,似乎在暗示一家老店在全新时代的与时俱进。
步入店内,书店的灯光变明亮了。原本径直往里摆的好些书架不见了,而是换成了多组样式简洁的桌椅,旁边还有高大养眼的绿植。桌椅旁边,一个漂亮的水吧已开始上岗,咖啡、饮料、简餐、点心全部摆放齐整。
读者武伟杰是一位翻译,以前来这家书店看书,一律席地而坐,“我这两天每天都会坐在桌前,读半小时书,再去上班工作。”她翻了翻手中的小说《溫柔之歌》说,“这本书已经快看完了”。
在谈到这些变化时,新华书店花市书店经理韩建胜说,花市书店只从细节上进行了调整,更换成LED节能灯,提高了亮度,减少了书架,给读者提供一个100平方米的休闲区域。目前图书品种在6万种左右。为了让夜间购书、选书的读者更加方便,书店这两天还更换了50个书架,新制作了200个图书分类标志。
这家24小时书店共有1300平方米,白天一层二层全部开放,晚9时后二层的教辅书专区将不再开放。北京市新华书店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秦辉说,我们不是简单地将营业时间延长,光这样做我们认为意义是不够的。书店将利用休闲空间,举办英语派对、新书沙龙、读书会等,夜间则放电影。日后,这家24小时书店还将根据读者体验,不断调整图书品种、书架摆放、活动安排等。
新华书店花市书店前身为北京市教育书店,店龄三十多年。这家书店在1995年、1996年一度成为北京最大的书店,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
开办24小时书店,意味着老新华人理念的全新蜕变。对老新华人而言,从来以书店图书特别丰富为傲,一进门就是书山才叫棒。但现在不同了,一切以读者体验为重,“为了让读者留得下,坐得下,咬牙也得把这地儿腾出来”。在新华书店首个水吧工作的刘师傅当了二十多年书店营业员,以前是和书打交道,现在改和咖啡打交道了。为了让每一杯咖啡都有好口感,她接受了整整一个月的培训。
“我们要把24小时书店办成读书人的港湾,办成城市外来打工者的文化驿站,让城市的夜晚充满温馨与温情。”新华书店发行集团董事长李湛军透露,发行集团还将在北京陆续开办几家24小时书店。
“24小时书店绝不是将营业时间延长那么简单,更应该考虑它的功能开发问题,让它成为引导北京文化夜生活的心灵港湾。”李湛军表示,即便24小时书店面临盈利难的问题,他们还可以通过书店多元业态、文化场景业态的开发扩展盈利面。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一段点出北京市新华书店将迎来首家24小时书店这一内容,从而概括了消息的主要事实。
B.位于西花市大街的北京市新华书店花市书店有了新动作,这些变化让读者感觉到更加方便。
C.老新华人以前以书店图书特别丰富为傲,但现在需要转型,他们一时难以接受角色的转变。
D.新华书店发行集团领导表示还将在北京开办几家24小时书店,可以通过书店多元业态开发等扩展盈利面。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北京新华书店花市书店在10月1日这天开始24小时营业,但它并不是全国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
B.北京新华书店花市书店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曾经连续两年成为全国销售额最大的书店。
C.现在的24小时新华书店与以往的不同,现在要一切以读者体验为重,尽力让读者坐得下,留得住。
D.新华书店如果只是将营业时间延长,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关键是要考虑它的功能开发问题。
E. 本文引用了大量的有具体姓名、职务的人所说的话语,从而体现了消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特征。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北京新华书店有了哪些新动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记忆的真实度
历史是一种记忆,和所有的记忆一样,都不可能是对过去某个时刻发生的事情的完全复原(记忆心理学)。因此,严格意义上说,绝对的“历史真相”是不可得的。
历史记忆中的信息和过去历史事件的符合程度,就是历史记忆的真实度。它永远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只要其程度是足够高,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信史”,作为历史研究的素材,如果真实程度中等,也可以用来做一定的参考。如果真实程度非常低,这种信息一般来说就是没有价值的。
什么叫做真实呢?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引入一个概念:“历史记忆的硬核”,所谓历史记忆的硬核,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的客观信息,主要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行为和行为给物质世界带来的结果。历史记忆的硬核,是可以通过物质世界的证据来证实或证伪的。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同位素碳14的检验,去鉴定某个青铜器的年代。由此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历史上哪一年人们就掌握了青铜器铸造技术。如果所采用的技术可靠性足够,对这些历史记忆信息,任何人都不会有异议。硬核部分,所谓“历史的真实”就是指历史记忆和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基本相同。
但历史记忆中还包括非硬核的部分,如对历史人物心理的解释,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解释,对人类行为的因果解释,以及对行为结果中非直接可测量的部分的解释。这个部分的真实,就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了。
因此,并没有人们可以一致同意的真实解释,在这方面所谓“历史的真实”是一个建构的产物,在非硬核部分没有绝对可靠的真实,但我们还是可以有一些相对共识,并确定一些对象有共识的标准来衡量真实度,从而对不同的历史记忆区分出可靠的“真实度”的区别。
严格说起来,硬核部分和非硬核部分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比如我们记忆一个行为的时候,会给行为命名。而这个命名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对这个行为的解释了。
鸿门宴的历史记载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并举玉玦示意让他动手杀刘邦)”。对范增的行为,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解释是:他在使眼色和示意,想让项羽动手。
但是这只不过是一个解释。这个解释是不是真实的,其实是需要评估的,如果严格的“硬核化”,历史学家应该这样记载:“记录到范增视线多次投向项王,并且做出轻微眯眼,同时头轻微侧转的动作;记录到范增几次在目光投向项王的同时,举起玉玦做轻微地向下用力的动作。我们估计其意图是为了向项王示意,根据当时范增有杀刘邦的动机,并且和项王有过预先计划的这个事件,我们判断这些动作是在示意项王动手。我们评估这个可能性超过95%。”
当然,实际的历史书不会这样写,而是把自己对非硬核部分的评估直接学到历史中了。
(节选自朱建军《寻找中国历史的心灵密码》,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历史记忆的真实度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但历史记忆中的部分信息仍然是有价值的。
B.历史记忆的硬核容易取得共识,因为它可以通过物质世界的证据来证实或证伪。
C.历史记忆的非硬核部分的“真实度”,主要依靠一些相对共识的标准来进行衡量。
D.文中“实际的历史书不会这样写”这句话,说明了历史书不追求历史记忆的真实度。
【小题2】对司马迁关于鸿门宴的历史记载,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把他对鸿门宴的非硬核部分的评估直接写到历史中了。
B.司马迁的记载,证实历史记忆中硬核部分和非硬核部分很难截然分开。
C.相对于严格的“硬核化”记载,司马迁的历史记载的真实度更高。
D.司马迁不仅记载了范增的行为,还有对范增行为的解释。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点名了文章的论述对象,同时也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章语言平实,表述准确、严密,体现了论说文的文体特点。
C.文章综合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对于历史记忆的硬核与非硬核部分,文章论述的思路是有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