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直播是新兴的高互动性视频娱乐方式,这种直播通常是主播通过视频录制工具,在互联网直播平台上,直播自己唱歌、玩游戏等活动,而受众可以通过弹幕与主播互动,也可以通过虚拟道具进行打赏。
在直播过程中,较之于微博、微信的信息随时发布,现场实时发布应运而生。由于操作便利,各阶层的人们都能通过发布按钮把此时此刻正在经历的新鲜事情搬到网络上并实时与观众互动。实时发布在空间上让发布主体同观众之间的距离缩减到最小,促使观众关注程度增加,对直播的各个环节都有新鲜感和身临其境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大众传播中,传播模式基本上是单向的,具有延迟性、间接性等特点,网络直播的出现,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一对多”的实时互动成为可能。
网络直播更加突出传播个体的个性,释放公众表达的欲望,个性十足的人们迅速成为不同话题的“意见领袖”,带着自己的跟随者不断地设置新的“议题”,强化了“人人即媒体”的传播格局。之所以是强化了,是因为早先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出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公众的个性,使人们有渠道更自由地表达。但随着新生代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升级以及互联网娱乐习惯形成,网络直播带来了更直接、更有效果的传播方式,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十足的表现需要和观看需求。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在对受众进行研究时强调,受众会受到来自“媒介的压力”,如报纸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准,电视需要相应的接收条件。在网络直播过程中,这份“压力”被减到了最少,直播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类,其内容浅显易懂、贴近生活。进行直播和收看直播所需要的工具也越来越简单,只要有意愿,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切换身份,成为“主播”,发出自己的声音,呈现自己的意见,释放自己的个性。
传播层次越少,可信度也就越高,“多级传播”必然造成“信息损耗”,直播的直接性传播优势体现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无需转述,减少了“信息损耗”,增强了信息的可信度。对网络直播平台而言,当直播行为开始,云端会同步抓取同步存储、同步传递,延迟不会超过2秒,平台也无法把握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文字、图片、视频都可以经过加工、剪辑、审核之后再公之于众,唯独直播,它可以让用户与现场进行实时连接,有着最真实最直接的用户体验。它打破了网络隐匿性特点,相较于文字、图片等形式,直播视频的修饰难度增强,公开性大幅提高,也更加真实。
不过,也正是因为直播平台实时连接突出真实性特征,导致此领域“把关人”的缺失,增加了监管的难度。为了得到高关注度,网络直播领域乱象较多,有的主播为了获得受众眼球,得到“礼物”,举止失范,也使得网络直播这种传播方式饱受诟病。但网络直播的乱象,将随着监管的加强以及平台自律逐步得到解决,直播形式也将受到越来越多人和企业的青睐,未来的直播平台将在搭建明星与粉丝交互新渠道、在企业营销以及新闻报道领域,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摘编自《网络直播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其特征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直播兴起的时间不长,是一种高互动性的视频娱乐方式。观众可以通过弹幕或者借用虚拟道具打赏的方式与主播进行互动。
B.网络直播的内容大多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带有娱乐性,直播和收看的工具也比较简单,这使得网络直播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
C.与网络直播的实时发布相比,传统的传播方式在信息发布的时间上相对滞后,发布主体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相对较远,互动不算及时。
D.网络直播让普通的单向传播模式发生变化,“一对多”的实时互动成为可能,观众更愿意关注和参与直播环节与“现场感”密不可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直播中传播主体的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主播选择个人特征明显得内容进行主播,观众也可以选择更符合自己需求和喜爱的内容进行观看。
B.微博、微信一定程度上已经提供了自由个性的表达渠道,但在新生代精神文化需求升级和互联网娱乐习惯形成的背景下,网络直播则更直接有效。
C.网络直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来自“媒介的压力”。所以强化了“人人即媒体”的传播格局,公众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展现自己的个性。
D.网络直播给每个人提供了随时切换身份的可能,只要有意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播”,个性十足的人会引领他们的跟随者设置新的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转述层次越多,信息损耗或变形越严重,可信度越差。信息在直播过程中无需转述,损耗少,可信度强体现了网络直播的直接性传播优势。
B.网络直播让用户与现场进行实时连接,它打破了网络隐匿性特点。直播视频的修饰难度较文字、图片大,这可以提高公开性好人真实性。
C.网络直播方式饱受诟病,监管难度高。这与其突出的真实性和实时性有关,也与直播为了追求高度关注和经济效益而举止失范有关。
D.网络直播较其他传播方式有独特优势,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它将在明星粉丝互动、企业营销、新闻传播等许多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4 12:05: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偏爱白菜香
洪振秋
①小时候,在我的记忆里,似乎每一个饭桌上都有它的倩影。那年代,我每次放学回家盛好米饭、面条或玉米糊、山芋等之后,往桌上一看,就会不懂事地嘟哝一句“又是萝卜白菜”。可不管你愿不愿意,白菜几乎是天天有的菜。
②现在人的生活条件好了,吃惯了大鱼大肉,只是偶尔才会想起它,但上了年纪的人仍然对它津津乐道。白菜与寻常百姓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又有“清白、耐寒”的外形内质,因此深受群众的喜爱。无论南北,白菜皆是一种极为平民化、大众化的蔬菜,价廉而物美。嫩绿的叶子,洁白的菜秆,朴朴素素的色彩,青白对比十分醒目。古人对它有着很高的评价,曰:大味若淡。淡淡的甜,故而你不会吃厌吃腻。除做菜肴外,因性寒,还具有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其颇为推崇。
③我常把白菜当作豆腐的情侣,在我的家乡,她俩几乎形影不离。白菜叶煮豆腐,菜秆炒豆腐香干,还有菜花烧豆腐角,这些皆是母亲的拿手好菜。白菜经过风霜雨雪后,其涩味淡了,甜味却增加了,用菜油先把嫩脆脆的菜炒蔫后,再把豆腐切成细片,铺盖在白菜上,小火煨几分钟,便可盛在盘子里吃,白菜味、豆腐味、菜油味混杂于热气之中,闻之让人垂涎欲滴。
④那个年代,冬季蔬菜匮乏,腌菜便是大家围炉争食的美味佳肴了。我家乡的白菜有几种,有高瘦秆细的白秆菜,低矮的油灯菜,粗壮的大白菜,还有入冬便泛红的雪里蕻菜等,我们都称为白菜。瘦高的白秆菜和雪里蕻为最佳的腌菜原材料。母亲腌菜总是把晾蔫的白菜一层接一层地放进那只数十年不变的菜缸,说是老缸腌菜最能入味,铺一层白菜便撒层粗盐,盐放多少,看母亲的分寸,再将白菜一层层踏透,最后,用几块干净光亮的鹅卵石把白菜压实,经过10多天浸渍,便可以取食。腌菜炖水豆腐,是大人、小孩都很喜欢的美餐,似乎白菜味、腊味、雪味融于一体,味道鲜美可口,真的是唇齿留香啊。
⑤我进城后,仍留恋这样的时光。每年春秋之际,总喜欢在荒废的花池里播上一点“苏州青”。这种菜据查学名叫“矮脚苏州青白菜”,长成后,虽然矮墩墩、胖乎乎的模样有些愣头青”,但其在下霜后,顿然富有美感,其身材呈平冠束腰像百合花,而绿色的椭圆叶片向内微微弯曲,像一只只盛装着雨露的如翡翠般碧绿的勺子,实在是美妙。采两棵洗净,与腊肉同炒,白菜油亮油亮的,渗透出来的脂油仍会挥发出那种独特的芳香。我也情不自禁吟出画家方仲华题的一首诗:“心洁偏爱菜根香,何须珍馐佐飞觞。人间自有清白在,莫道世俗少芬芳。”从朴素中营造出的生活情趣,真的甜美。
⑥小小白菜虽然很平常、很朴素,但她的故事却脍炙人口。
⑦明末江苏句容县的笪继良,就任江西铅山县令时,曾绘一株叶肥秆壮须茂之白菜,并题款曰:“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然后请石匠刻于碑上,以为自诫,这便是有名的“白菜碑”。
⑧清末画家吴昌硕,对白菜亦情有独钟。他出身于农家,曾与田垄菜圃相厮守,画白菜更是得心应手,形神俱备。他画白菜,不是从书上学来的,而是从菜圃里学来的。不光是笔墨上的功夫,笔端还带着一种劳动人民的感情,这就是来自泥土和白菜身上散发出来的精气神。所以他画出的白菜很大气,淡墨写茎秆,彩墨写绿叶,构图极为简洁,很有平民味,又脱俗不凡,意趣无穷。他曾画一株带根的白菜,配上一个带根的红萝卜,题曰:“咬得菜根定,天下何事不可为?然这菜根辣处亦难咬,却须从难咬处咬将去。”画与题款升华出一种人生哲理,振聋发聩。
⑨人们从吃白菜之味、闻白菜之香,品出人间之世味。我酷喜白菜,因为它们常常带给我欢乐和希望,甚至可以忘掉许多痛苦和烦恼。每当忆起家乡小巷“卖菜哟,小白菜……”的叫卖声,记忆中的声音总是那么荡气回肠,耐人寻味。(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吴昌硕对白菜也情有独钟,他为自己所画的白菜画的题款,一语双关,寓意深刻:人能吃得苦,方能做成事;遇到困难,只有迎难而上,方能解决困难。
A.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少想起白菜,但上了年纪的人仍然对它津津乐道,是因为它大味若淡,让人百吃不厌。
B.“我常把白菜当作豆腐的情侣,在我的家乡,她俩几乎形影不离。”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告诉读者白菜与豆腐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搭配。
C.第④段,作者回忆了母亲腌菜的详细情况,意在告诉人们如何腌制白菜,如何制作腌菜炖水豆腐这道菜。
D.“心洁偏爱菜根香,何须珍馐佐飞觞。人间自有清白在,莫道世俗少芬芳。”这首小诗托物言志,道出了作者偏爱白菜的真正原因:爱白菜的清白高洁。
【小题2】请分析第⑤段画线语句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4分)
【小题3】请结合文本探析作者“偏爱白菜香”的原因。(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失语
唐咏梅
阿香表姐,不开口说话已整十年,不聋不哑,寂寂地走过了清涩的少女时代。
姑母说,农忙时,女儿阿香更是地里一把好手,插秧收稻一个顶俩,就连筑田埂拉犁耙这样的重体力活她也干得干净利落。顶着六月热辣辣的太阳,黝黑的脸上汗流如注,她也不擦擦,一个劲儿埋头干活,草帽总扔在一边,嫌它碍手碍脚。每到晌午,母亲的呼唤遥遥传来:“阿香,歇会儿,吃饭嘞!”
那呼唤绵软而亲切,却带着些小心翼翼的味道。
有些乏了,但阿香并不应答,吸口气再次挥动手中的锄头,直等家人停箸她才回来,一个人默默吃完抬脚又出了门。
正是那年春耕时节,母亲带着还没上学的我去姑母家小住,知道了阿香表姐十年失语的伤痛与缘由。
姑母和母亲坐在床沿上,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光纳着鞋底,说起了心事:“无论你怎么喊,就是不和爹娘说话儿……傻丫头……十年前小学升初中时,功课很好。我和她爹商量,三个弟弟在念书,家里就两个劳力,活怎么办?女娃子,初中不上了……她奶奶眼睛又不好。丫头当时眼泪汪汪,什么也没说,只把书包空出来交给她爹……自打那时起不和人搭话。她奶奶厚着老脸哄,也没吐过一个字……惹也不笑……弟妹,我这心里啊!”声音细小而哀痛。隔着帐子,我隐隐瞅见姑母麻利的双手变得迟滞,不时拢袖拭泪,哽咽难言。
“倔丫头,真是苦了自己!唉!”母亲叹息着:“过去的补不了。女娃,命苦!”很显然,母亲不是头一次听说这些。两位母亲的声音颤抖着,低语和泪水交织着。
从姑母家做客回来,母亲思虑再三,咬着牙把九岁的我送进了学堂。
那时姑母最揪心的是阿香的婚事。转眼阿香已二十七,上门提亲的日见疏落了。那年初夏的某天深夜,在媒人又一次气得悻悻离去之后,姑母来到阿香深锁的闺房前。里头灯盏仍亮着,隔着薄薄的门板,向女儿掏出了心窝子:“我的儿!你点个头吧!那后生好,长得周正,六姊妹,老大。今年二十九了,人家怕他家负担重,还没对象。人勤快,性格也好。你读书的事,是爹娘偏了心……误了你一辈子……十几年了,晓得你心里苦……你苦没白吃,弟弟们都出息了,有工作了。就恨爹娘吧,可不敢拿自己的终身大事开玩笑!……去见面,同意点头,不同意你就走。爹娘老了!娘求你了……”姑母早已支持不住,扑倒在地上,强压着啜泣,轻轻地拍着房门,剧烈的疼痛噬咬着她饱经风霜的心。
端坐床头“咻咻”地飞针绣着鞋垫的阿香,听着门外的哭诉。母亲的忏悔将那一串伤心往事重提,手势不由慢下来,泪水早已爬满脸颊,但她拼命忍着。①直到那“扑嗵”的一声,她再也支撑不住,扭身扑倒床褥上,“呜呜”大哭起来。失语十五年来,第一次发出了声音,那样响亮而苍凉。她蓦然一惊,自己也感到陌生,霎时千般滋味涌上心头,恨不能把这些年憋在心里的苦水全倒出来。门外的母亲听到这哭声,又惊又痛,忍泪软声安慰着。
那一夜的恸哭仿佛诉说了一切,阿香的脸色渐渐柔和了,好姐妹再三劝说,同意两天后去见面。姐妹们拉着她在大镜子前照了又照,阿香羞红了脸,笑了。十五年来,阿香第一次露出了笑颜,那么天真无邪。
在圩镇热闹的茶馆里,一个身材挺拔,浓眉秀眼的青年,眼睛只瞟了阿香一眼便慌忙地投向了别处。阿香倒大方地瞧他俊朗的身板,那浓眉下修长的眼,高高的鼻梁,棱角分明的嘴。看得他窘了,她心里轻轻地笑了,一抽身出了茶馆。双方家长吓得脸煞白。青年慌忙跟了出去,问了声什么,她红着脸回了句什么就走了。青年高兴得笑了,走到媒人跟前点点头。一群人如坠云雾中,也跟着笑了。
阿香的婚事就这样成了。
结婚那天,新娘子装扮得红艳艳。②上轿前行礼,阿香向爹娘盈盈一拜,一声“爹,娘,孩儿不孝……”便泪雨滂沱不能开言。这等了十五年的一声“爹娘”,痛煞了老父老母,他们老泪纵横,把女儿紧紧搂在怀里。
阿香婚后的生活平静而温暖。三年内生养了一对儿女,夫妻俩言语不多,常常以微笑和眼神交流。
婚后五年的正月新春,阿香带着一双儿女回娘家,正巧我陪母亲去看姑母。在老家院墙明媚的春光里,阿香姐柔声呼唤着一对走远了的娇儿:“崽崽,囡囡,不走嘞,回外婆家吃饭嘞!”惊觉这一声呼唤似曾相识,仿佛从遥远的记忆深处走来,不禁怔住了;回头见姑母在厨房正忙着,抬眼迎上阿香的目光,连忙低头撩起衣角拭了拭眼睛。③阿香的眼里有了泪,和母亲的一样,是幸福温暖的泪滴。
多年以后,当年陪着阿香相亲的小姐妹都已是慈爱温和的母亲,心中的迷团仍未解开:那天青年和姑娘到底说了什么,两颗心一下就走到了一起。
阿香仍有些害羞,经不住老姐妹痴缠,道出了当年的秘密。
青年说的是:“我知道你吃了好多苦。我不会再让你受苦。跟我”
姑娘回答:“我愿意吃苦。和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不聋不哑的阿香不武器说话已整十年,这设置了强烈的悬念,为小说后来的情节作出了铺垫,奠定了悲情的基调。
B.“母亲思虑再三,咬着牙把九岁的我送进了学堂”,这表明母亲受到极大震动,也从侧面表现了姑母的后悔和痛苦之深。
C.姑母对阿香掏心窝子的劝说和“扑”、“强压”、“拍”等一系列动作,表达了她迫切希望阿香嫁出去,离开这个家庭的心情。
D.小说结尾补叙了阿香同意和青年结婚的经过,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同时使小说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小题2】小说中的主人公阿香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画线处三次写阿香流泪,每次流泪的原因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社会,“士农工商”四民并举。这中间,士因为有知识、有文化、有名望、有社会位,在“四民”中占据最显要位置。这一阶层最为人推崇的品质有三点:一是风骨,二是风雅,三是风流。其中,风骨是指士人有刚健气质和耿介性格,风流指其出众才华和不拘于世俗的放逸洒脱。与此比较,风雅则相对中道一些,它一方面指士人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社会关怀,另一方面又温柔敦厚,含蓄蕴藉,在待人接物上给人留下精
神的暖意。换言之,风雅处于三种人格中间地带:它强化骨鲠、端正之气就是风骨,增加超迈、俊爽之气则为风流。这样,所谓风骨和风流,其实就是以风雅为中心向两个极的摆荡。前者坚守道义原则,几近于墨家充满侠义精神的绝不妥协;后者蔑视世俗价值、几近于道家的一切流俗皆可超越。由此,如果说风骨和风流均有其偏至性,那么,风雅就在中间地带撑起士人美好人格的大宗。也可以讲,风雅内聚为风骨,外放为风流,两者共同构成风雅所可达至的精神边界。。
在中国美学和艺术史上,风雅之所以重要,除了它涉及士人人格和精神境界外,更在于它和中国文明史广泛关联。按照正史叙述,中国文明起于伏羲氏象天法地,制作八卦,此后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再后有周公制礼作乐。也就是说,从自然到人文再到人间礼乐,代表中国文明合理进程。关于礼乐与风雅的关系,清人纪昀在《云林诗钞序》中指出,《诗大序》中“‘发乎情,止乎礼义’二语,实探风雅之大源”。按照中国古人“乐主情”的一般判断,所谓风雅对内发乎情、对外止乎礼的特性,其实也是礼乐基本特性。风雅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在士人人格和社会风尚上留下的烙印和投影。
风雅在后世,虽然一般指士人人格和社会风尚,但在词源学意义上,却是起于《诗经》关于风、雅、领的分类。它首先是一个诗学概念,然后才由诗逐渐推及士人为入处世层面。由此可以看到,风雅向上通达于礼乐这一关乎中国文明性质的宏大命题,向下则落实于《诗经》具体文本。这决定了风雅既是文学创作典范,也是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连续性目标。换言之,文学意义上的风雅,既可以按照自下而上的逻輯,
从诗风拓展为士风、家风、国风乃至天下风仪,也可以自上而下,从礼乐文明的宏大理想落实为家国制度,乃至于具体诗文创作,由此,风雅,也就由一一个在风骨与风流之间往复摆荡的精神性概念,转进成为上通礼乐,下达具体文艺实践的无限广延性文化概念。
(摘编自刘成纪《走向风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风骨具有骨鲠、端正之气,坚守道义原则,体现了墨家充满侠义精神的绝不妥协。
B.纪昀在《诗大序》中所说的“发乎情,止乎礼义”,其实也是礼乐的基本特性。
C.风雅首先是个诗学概念,之后推及士人为人处世层面,转进成为一个文化概念。
D.风雅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人格培养方面和营造社会风尚方面,尤其是诗文创作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风骨、原雅、风流的分析,指出了风雅具有相对中道的特性。
B.文章提出风雅与中国文明史有广泛关联,并通过中国文明史的演变过程加以论证
C.文章使用比喻、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风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D.文章论述了风雅对士的意义,并进一步论述了风雅与中国文明以及文化的联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工商”不如“士”位置显要,是因为其没有知识、文化、名望及社会地位。
B.没有《诗寺经》中的风雅和传统礼乐文明,风雅可能对后世不有深远广泛的影响。
C.士人只有具备出众的才华和不拘于俗放逸洒脱的精神境界,才可能蔑视世俗价值。
D.风雅涉及士人品格,还关联到中国文明史,可见其在中国美学和艺术史上很重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自古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春秋时期,领主的庄园生产,隶农为主要劳力,生产积极性不会很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庄园经营的农业之外,也产生了小农的独立农业。不论是庄园解体释放的佃农,还是垦拓山林取得耕地的自耕农,农户生产所得,减除赋税,都归农户自有。于是,农夫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一方面愿意投入劳力,以求更多收获;另一方面也尽力改良农具的效率,提高土地的肥力,以求更佳的生产率。几经发展,终于形成劳力密集的精耕农业。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是精耕农业出现最早,也延续最久的国家。秦汉时代,因为各地生态条件及文化水平不同,农业技术也自然有地区性的差异。汉代休养生息,人口增殖不少,有些地区,例如关中、黄河中下游、山东半岛……人口相当密集,人均可耕地的面积相应的也比较窄小。劳力多,耕地少,必然会发展劳力密集的精耕农业。

精耕农业在生态方面,要求足够的水分与良好的土壤,有灌溉、施肥、改良土壤;在农具方面,要求精良的质量及专业的功能,有犁铧的改良犁,播种的耧车,不同形式的锄、镰;在工作方面,要求有效使用土地及充分利用生长的季节,有套种、轮种、深耕、细耘、中耕除草……汉代最为发达的农业地区,农夫大致已针对上述要求,有了相当程度的成就。

精耕农业要求投入大量劳动力。在农忙季节,投入的人工尤为密集。忙季与闲季之间的劳力需求存在相当差距,农家在闲季就必须储备足够的劳力,供忙季之用,又要有足够的非农工作,吸收闲季的多余劳力。汉代的血缘组织,即是以大家族的形式,构成一个共同体,以储备大量的劳力。男女分工,所谓男耕女织,则是以妇女为后备劳力,于农忙时从事农作,平时同则操持家务,也从事以纺织为重要项目的农舍手工业生产。事实上,农事稍闲时,男子也将多余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手工业生产以博取非农业项目的收入。汉代的农舍手工业生产项目,与后世的农舍相差不远,其中包括纺织品、工具、陶器、食物加工,以及地方性土产。

畜养家禽家畜,也是农舍收入的重要项目。汉代养猪的猪圈及养鱼的鱼塘,均附属于农舍。牛羊狗鸡,当然也是农舍畜养的六畜之列。中国农村,除房舍之外,一切土地均用于耕种,却没有像欧洲农村那样保留为牧地与林地的土地。中国农夫只有养富于家宅附近的动物,动物性蛋白质的供应不如欧洲。因此,中国人的食物中,主要依靠豆类与麦类提供营养所需的植物性蛋白质。这一选择,使中国的农业,中国人的食物,及田野的生态,均呈现自己的特色,迥异于欧洲,却又蔓衍于东亚各地,形成东方型的农业。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减轻赋税,让农户生产所得归农户自有,这一举措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汉代重视休养生息,人口数量有较大增加,发展劳力密集的精耕农业成为必然。
C.农舍手工业生产吸收了农闲时多余的劳力,也可以让农民获取非农项目的收入。
D.与欧洲的畜养方式不同,中国农夫蓄养牛羊狗鸡等动物的场所主要是在家宅附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通过对不同身份的农户生产情况的分析,说明了精耕农业形成的原因。
B.文章行文思路为“总—分”式,重点论述了汉代精耕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
C.文章以介绍汉代精耕农业为主,最后还谈及农业生产对中国人食物的影响。
D.文章围绕汉代精耕农业展开论述,既有纵向的历史梳理,又有横向的世界比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的农夫在生态、农具、工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基本达到了精耕农业的要求。
B.精耕农业需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因此忙季的农业生产和闲季的非农工作相辅相成。
C.汉代精耕农业决定了当时男女分工的不同,并以男耕女织的方式储备了大量的劳力。
D.历史上中国人营养所需的蛋白质,主要依靠豆类与麦类提供,蛋白质的供应不如欧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沈善增
①“师”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在孔子和他的传人的努力下,“师”的群体,也就是中国独立的知识分子群体诞生了。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古老民族唯一的历史不曾发生断裂的民族,“师”群体的诞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几千年前,中华民族就是以文化聚族,以文化立国的。
②“文化”这个词的本来意思,就是以“文”的手段来实施教化。但“师”这个群体产生之前,文化是由贵族来传承的;“师”群体产生以后,文化就由“师”来担当传承了。这个变化对中华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贵族,本来属于统治阶级,是当时政治体制内的人,他们从文化传统中吸取的、他们所强调的东西,有意无意地有利于统治者。而“师”独立于政权,保持了他们的民间立场,他们从文化传统中吸取的、发扬的,都是对民族、国家的大多数人有利的。这样就使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源源不断地传承下来。
③孔子倡立“师”这一群体后,“士”这个群体就开始分化。“士”开始是以武士为主的,渐渐就以文士为主了。文士这个群体,有为“师”的,有出仕的,孔子以后就统称为“儒”;武士这个群体,以后就统称为“侠”。到了韩非子的时代,“士”民群体已明显分化成“儒”与“侠”两个群体,再不能将他们统而言之了。
④“儒”这个概念也不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但孔子对确立“儒”的概念有重大贡献,把“儒”作为“师”的代称,所以,后世就把“儒”认为是孔门弟子,孔子之道的传人。韩非子指的儒,就已经是这个意思了,“焚书坑儒”的“儒”,也是这个意思。
⑤据《说文解字》说,“儒”这个字的本初义,就是“柔”。说明“儒”是相对柔弱的文人。“亻”表示指的是某种人,“需”代表发音,也表示意义。“需”是什么意思?“待也”,引申为“做准备”,所以“儒”就是指有准备的人。准备什么?知识准备,道德修养准备。有准备的人,也可以帮助别人做准备,这就是“师”。为什么常称“儒”而不常称“师”?因为“师”本来是官办学校有一定地位的教育工作者,就像大学教授;“儒”的地位相对较低,就像讲师、助教。常称“儒”是谦称。为什么今天我要说孔子倡立的是“师”文化而不是“儒文化”?因为长期以来,“儒”的“师”的意义已经被湮没了,“儒”文化已经变成“臣”文化了,变成依附性的文化了。为了强调孔子当初倡立“师”文化、坚持独立性的本意,我要说“师”文化。
⑥“师”传的是游戏规则与对游戏规则的意识。一个文明社会,必须有游戏规则,文明程度越高,游戏规则就越完善。在孔子的语汇里,游戏规则被称之为“礼”。《礼记·经解》中说:“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就是“义”。“义者,宜也”。孔子进行礼的教育,重在阐发制这样的礼的意义,执行这样的礼的益处。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也就是文明程度相当高的国家,孔子倡立儒学、倡立“师”文化传统功垂千秋。
(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②小节的行文思路。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儒”的不同内涵。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师”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