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 月 3 日晚上,两位 90 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也能赚大钱开跑车。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 年 1 月 4 日)
材料二: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 月 18 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 年 3 月 1 日)
【小题1】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B.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 80 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B.材料二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没有什么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小题3】针对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5 05:38: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将改变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说。当下,人工智能正在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需求、新产品、新产业,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
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埃森哲发布报告称,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个行业,人工智能将推动这三大行业的年增长率分别提升2%、1.8%和1.7%。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处在了爆发前夜,很多人把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①。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人类生活,硬件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传统制造企业要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摘编自刘坤《如何迎接人工智能热潮》)
材料二

(《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报告》,实际增量数据截至2016年)
材料三
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后,有着来自政府、企业、资本的多重推力。
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十人工智能”被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国际上,英、美、韩、日等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2013年,百度成立全球首家深度学习研究院;Facebook、谷歌等巨头也不约而同提出了“人工智能优先”的战略转变。互联网数据和咨询公司IT桔子近日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分析与创业投资盘点》收录了467家AI企业和636起投资事件,其中,人工智能总获投率为67. 65%,高于其他行业2-3倍。
但是,商汤科技CEO徐立直言,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大多扎堆在应用层面,创业者使用开源算法,找到某个垂直领域便套上“人工智能”概念扎进去,但真正从算法层出发做“原创技术”的人并不多,“而这块才是核心,是最需要厚积薄发的。”
就国内而言,人才储备方面还相对薄弱。来自领英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有195万,中国只占2%,排名第七。
(摘编自张意轩、王威《人工智能需要翻越三道坎》)
材料四
人工智能技术注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它注定会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以及财富的创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它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甚至改变全球的权力格局。
随着它的进一步发展,会不可避免地对就业造成冲击,很多岗位和职业会逐步消失。与工业革命及信息革命不同,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并非单纯指向某些特定岗位和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手工艺者被流水线工人所取代。
人类正面临着很难妥善共存的两个发展前景:一方面我们迎来了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发展时代;而另一方面,大量人员也将因此而下岗和失业。
人工智能是一个“强者更强”的产业:数据越多,产品越好;产品越好,所能获得的数据就更多;数据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产品就会更好。
一言以蔽之,最大程度地缩小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经济失衡和贫富差距,已是当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差距不仅体现在国家内部,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
(注)①语出小米科技CEO雷军,原句为“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4年开始,中美AI企业数量都在持续增长,但美国增长的爆发期和回落期都早于中国。
B.中国AI企业增量在2008年短暂回落后呈上扬趋势,在2015年达到峰值,AI企业达到166家。
C.虽然美国AI企业增量长期大于中国,但15、16两年中国AI企业增量反超,总量差距有所缩小。
D.中美两国AI企业数量经过创业持续火爆增长的高峰期,预计将进入休整阶段,只是小幅增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是目前创业、投资的热点,有很大的发展机遇。
B.《人工智能产业分析与创业投资盘点》收录数据从事实上证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资本的推力不容小觑。
C.当前人工智能总获投率高于其他行业,能吸引其他行业人才的进入,从而解决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困境。
D.人工智能不仅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世界的权力格局。
E. 人类所面临的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巨大财富与大量人员将下岗失业的矛盾,将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缓解。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从企业和个人两个角度,提出应对人工智能热潮的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台学者:“台独”正在式微 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海外网 04-26 09:19

台湾竞争力论坛学会日前公布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清楚显示,台湾的“独派”势力正在式微当中。这项台湾地区民众“国族认同”的调查,从2013年2月到2018年4月总共进行了16次,追踪这16次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台湾民众在过去5年多来“统独”倾向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首先,尽管从1990年代中期李登辉时代开始,台湾就走上了“去中国化”的歪路,影响到台湾年轻世代的倾向,不过,中华民族的血脉未被割断,中华文化的根底未被刨除,“两岸一家亲”的认知仍然活跃在大多数台湾人的心头。调查发现,如果先提示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血缘、语言和历史文化,再问受访者是否认同本身是中华民族成员之时,台湾地区一直稳定地有8成5上下的人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否定的人只有1成不到。

其次,在肯定了是中华民族一份子的身份之后,再去问受访者是不是“中国人”的时候,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就大幅提高,且高过于否定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再将“中国人”和“台湾人”的定义细化为“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是台湾人也可以是中国人”、“是台湾人,不必否认是中国人”和“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时候,前三者相加的“泛中国人认同”,就更明显地高出“纯台湾人认同”的第四选项。最近这次调查的结果是65.8%的“泛中国人认同”和30.1%的“纯台湾人认同”。

第三,台湾“独派”气焰最高涨的时候,是2014年3月台湾发生“太阳花学运”,到2016年5月蔡英文就职台湾领导人期间。从此之后,“泛中国人认同”领先“纯台湾人认同”的差距就不断扩大,从领先2成2扩大到最近的3成6。主要的原因是蔡英文不肯接受“九二共识”,没有能力改善两岸关系,让台湾困在“闷经济”里无法脱身。她所谓的“维持现状”,只是蹉跎时间,眼睁睁地看着台湾的机遇流失,使两岸消长更加明显。看破台独手脚的台湾民众愈来愈多,认同中国人的比例自然增加。

第四,当调查进一步问受访者“面对大陆的发展,请问您觉得台湾人与大陆人应该采取何种关系,既能确保台湾利益,又能有利两岸和平发展?”的时候,“泛中国人认同”的比例就更加升高,“纯台湾人认同”的比例再次降低。最近这一次调查差距达到4成7,是5年多以来最大的一次。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中国大陆能够继续成长发展,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力量进一步发挥,台湾的民心就会更往大陆靠拢。

第五,这次调查问受访者对两岸前景的看法时,有6成2的人认为“两岸统一的机会比较大”,只有2成2的人相信“台湾独立的机会比较大”。同时,有6成5的人认为两岸统一对台湾的未来比较好,只有2成5的人认为“台湾独立”会比较好。由此可以看出,台湾民众是相当理性务实的。再看看年龄层,20到29岁的受访者固然有4成1的人“偏独”(偏统的5成1),但是,进了社会,见识广了,马上就务实起来,30到39岁的受访者只有2成2“偏独”(偏统的7成1)。“去中国化”的教育环境固然能够蒙骗出“天然独”,大环境的推移却能把“天然独”转化成“理性统”。

最后,调查问到受访者对“31条惠及台胞措施”的看法时,认为这些措施能够聚拢台湾民心的占58.5%,认为无效的是16.3%;有6成9的人认为应该善加利用,排斥的人不到2成;同时,有6成9的人认为民进党当局挡不住大陆的磁吸作用,只有1成的人认为台湾可以自外于大陆的影响。

综观这份调查,可以清楚地看出,不管“台独”的气焰有多高,“去中国化”的力度有多大,大多数的台湾人还是保持着中华民族的认同,也能够理性务实地看待两岸关系。两岸地理距离邻近又是同文同种,经贸和社会的连结千丝万缕,这些都是割不掉,切不断的。只要大陆能够维持成长发展,在国际政经秩序中积累话语权,水到渠成的两岸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最少,这份调查告诉我们,“台独”正在式微中。

【小题1】下列说法与文中相关内容一致的一项是(  )
A.台独浊流由来已久,台湾从上世纪中期就走上了“去中国化”的邪路,这影响到了年轻世代的倾向,不过因为中华文化根基未去,大多数台湾人仍认为自己属于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B.因为终究两岸是一家人,所以无论你怎样去问受访台湾民众“是不是中国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都高于甚至远高于“纯台湾人认同”的比例。
C.“台独”气焰最盛的时候,是2014年3月台湾发生“太阳花学运”,到2016年5月蔡英文就职台湾领导人期间,原因是此前国民党当权的成就远逊于如今民进党当权的成就。
D.当问到台湾的现实利益和和平发展问题的时候,台湾民众“泛中国人认同”的比例就更加升高,“纯台湾人认同”的比例再次降低。
【小题2】下列说法与文中相关内容不一致的两项是(  )(  )
A.蔡英文所谓的“维持现状”只是蹉跎时间,眼睁睁地看着台湾的机遇流失。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看清了台独的手脚,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
B.台湾民众相当务实理性,6成5的人认为两岸统一对台湾的未来比较好;年龄对“偏统”和“偏独”的影响也非常大,越年轻,越多“偏独”,越年老,越多“偏统”。
C.调查问到受访者对“31条惠及台胞措施”的看法时,认为这些措施能够聚拢台湾民心的占58.5%,因此有6成9的人认为应该善加利用,排斥的人不到2成。
D.环境对“统”、“独”有着巨大的影响。“去中国化”的教育环境固然能够蒙骗出“天然独”,大环境的推移却能把“天然独”转化成“理性统”。
E.只要大陆能够维持成长发展,在国际政经秩序中积累话语权,两岸统一就会水到渠成,陆台重归一统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小题3】依据原文,台湾近年来“台独”日渐式微,人们赞成统一的比率渐高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特别是感情的内涵,主要是通过它的艺术旋律表达出来的。
书法艺术旋律是一篇书法整体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整体的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这里重要的是整体,其次才是局部。在整体旋律中,每一个字的用笔与结体,又以其大小、粗细、斜正、枯湿、长阔、轻重、快慢、断续,作出了与旋律相协调的变化,从而增加了整体旋律的艺术魅力。孙子兵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书法旋律也是如此。
行气,有助于加强整体旋律的艺术感染力,但代替不了整体的旋律,它不是旋律的同义语。行气,是书写字句时气势的连贯与呼应,它的产生也是由于书法家对于诗文感情的感受或由于形式的需要。但是,它的产生是源于字句的各行各句,于是所表达出来的艺术魅力也便局限于本行的范围,而缺乏宏观的视野与整体的安排。
旋律,是从整体布局出发,用包括行气在内的多样的艺术手段,以托出诗文的感情或是景色为目的所安排的大开大阖的艺术节奏。有时,由于内涵的需要,甚至暂时把诗句的书写运行在中途停断一段时间,留下一段空白,也是艺术旋律的表达手段之一,这就更不是仅仅着眼于局部的行气所能包括的了。
没有整体的艺术旋律,便没有深沉的艺术。千百年来,书法作品,把诗词文赋所描写的人世间如此复杂的事物、如此不同的感情,都放置于一个同样平齐方正的算盘式的固定框架中,把本来看起来、读起来节奏长短、错落有致的诗句文辞,一律写成了难以断句、千篇一律的字群,这将如何去感动读者感情的心弦?
中国历代书法,在用笔、结体上,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局部行气上,有许多有益的探索,但长期忽略了对整体艺术旋律的研究和运用,这大大埋没了书法艺术震撼读者感情的力量。
宋陆放翁诗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书法亦然。如向音乐借鉴,安排书法的整体旋律,其实和为歌词谱一支曲相仿,是诗文感情的波澜起伏决定了书法旋律的跌宕起伏。再读一遍白居易《琵琶行》当是有益的,其中关于乐声的描写,那其实也是一篇对书法旋律的描写。向绘画借鉴。绘画中疏密、粗细、断续、曲直的对比,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运用,布局和变形的画理,都能使书法艺术得到借鉴。书法中画意的布局,不仅能使诗文中画意的描写得到加强,更能使诗文的感情得到充分的抒发。历代一些有创意的书法家中,同时也是画家的甚多。还可向武术借鉴、向大自然借鉴,从文学中研究、从社会生活中学习。
在艺术旋律这片辽阔的天地里,中国书法必将会产生千万朵撼人心魄的艺术花朵。
【小题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旋律”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书法艺术旋律的分析,应着眼书法艺术整体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起落开阖,而局部的变化是可以忽略的。
B.每个字的用笔与结体,要有整体的考虑,应根据作品的旋律,作出与之协调的变化,才能增加书法的艺术魅力。
C.孙子兵法说:“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与书法艺术旋律的道理相通,可见孙子对书法也有独到的理解。
D.书法作品的内涵,主要是通过它的艺术旋律表达出来的;而通过作品的内涵,也可加强整体旋律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旋律关注的是作品整篇布局,出于内涵的需要,有些诗句在书写时停断一段时间,留下了空白,但旋律仍在。
B.行气代替不了书法作品整体的旋律,它是字句运行中气势的连贯与呼应,只能展示作品局部的艺术魅力。
C.上千年来,书法将诗文放置于固定框架中,写成难以断句、千篇一律的字群,因而难以感动读者感情的心弦。
D.我国历代书法注重了在用笔、结体这些局部行气上的探索,而长期忽略对整体艺术旋律进行研究和运用。
【小题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书法艺术与诗歌、音乐的相似之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月3日晚上,两位 90 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 也能赚大钱开跑车。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 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 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 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
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 状。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 年 1 月 4 日)
材料二: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 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 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 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 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 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
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 月 18 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 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 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
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
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 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
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 年 3 月 1 日)
【小题1】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 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 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 为这些地方上世纪 80 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材料一用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 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B.材料二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 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 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 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E.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 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小题3】针对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摩拜单车横空出世,引爆互联网共享单车市场,仅仅半年,就带动所在市场40亿元的融资。到2016年底,共享单车玩家投放到国内主要一、二线城市和新加坡、硅谷、伦敦等城市和地区的单车就超过150万辆,按此趋势估算,单车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互联网共享单车已经对上下游产业和用户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上游生产商而言,其产能过剩得极大艇大缓解,一位共享单车CEO曾向媒体透露,现在全国80%的自行车生产线上出产的都是共享单车。对下游用户而言,共享单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交通大数据得出结论:北京80%的出行和上海60%的出行中,“地铁+自行车”比小汽车出行更迅速。

(摘编自《海银财富管理》)

材料二:

据不完全统计,共享单车市场有约30家玩家,但从融资额和单车数量上来看,目前规模最大的两家分别是摩拜单车和ofo单车。第一代摩拜单车成本高达6000元,车体较重,车上有GPS定位,可预约,找车方便,在骑行前要收取299元押金,停车锁车,自动结束计费。而ofo的单车市场价格在600元到700元之间,车体轻盈,骑行更轻松,但车山没有GPS定位,不能预约,找车较难,骑行前ofo收取99元押金。Ofo强制要求用户打开手机上的GPS定位,充值最少20元;膜拜则没有强制打开GPS的规定,充值最少1元。摩拜使用自动锁,无密码,很少损坏;ofo使用的是密码锁,损坏率较高,低成本造车带来高损耗率,也曾经让ofo大大增加了运维成本。“ofo用户上报车辆故障的比例明显高于摩拜单车用户,达到39.3%。”堆积如山的受损ofo单车被媒体称为“小黄车坟墓”。在北京多地看到小黄车维修点,车辆伤情“五花八门”:被涂花二维码、被折锁、卸掉座椅、踏板损坏、车胎漏气等。

数据:海银投资研究中心(注:DAU指日活跃用户量,MAU指月活跃用户量)

材料三:

摩拜和ofo接下来的竞争就是吸引用户持续使用,增强用户黏性。“免费骑”是采用最多的形式,今年以来,双方多次推出免费骑行的活动。今年4月,ofo也加入了这场“红包”大战,其宣布用户在红包区域内开始骑车,最高可获得5000元红包。同时两家也越来越重视用户的骑行体验,没车框、车轮重、不好骑……这些用户的“槽点”都在新一批车辆中得到了改进。ofo最初的口号是:“随时随地有车骑”,今年5月变更为“骑时可以更轻松”。前者突出的是单车数量多,用户随手可及;而后者侧重的是车体更轻,更容易骑行。

(:《界面》作者:陈晓双)

材料四:

在悟空单车关门8天之后,6月21日,3Vbike通过公众号发布公告称:由于大量单车被盗,3Vbike共享单车从2017年6月21日起停运。据了解。2017年2月26日,3Vbike首批共享单车在河北保定投放,上线仅运营四个月,就坚持不下去了。法定代表巫盛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一直融不到钱,只能自掏腰包六七十万,造了1000多辆自行车,今年2月份才正式上线。他认为,一、二线城市共享单车竞争激烈,所以决定主打三线城市。在宣布倒闭前,3Vbike用户注册量最高1.1万人,平台日订单最高500单。投出去的1000多辆车中,只找回了几十辆。多数都被盗走,或者被用户骑到诸如桥洞、小区内等偏僻角落。

(:《快科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摩拜单车,是在2016年出现的我国最早的互联网共享单车,车上有GPS定位,可预约,找车方便,月活跃用户量最高。
B.ofo单车,成本较低,数量最多,用户随手可及,骑行押金低,车体轻盈,骑行更轻松,月活跃用户量排名第二。
C.摩拜单车第一代车体成本约是ofo单车市场价的10倍,押金高于ofo单车,车体较重,骑行不如ofo单车更轻便。
D.ofo单车上没有GPS定位,不能预约,找车较难,使用的是密码锁,低成本带来了高损耗率,增加了运维成本。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网络共享单车在我国虽然只经历了一年多的发展,却迅速在一、二线城市铺开,日活跃用户量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持续攀升,融资数额巨大。
B.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极大缓解了上游生产商的产能过剩,还解决了下游用户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使骑自行车出行比开小汽车出行更迅速。
C.共享单车刚刚走上市场,还存很多的缺点和不足,但随着与用户的互动,运行方式在不断改进,技术、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设计也更加人性化。
D.共享单车市场广阔,但竞争非常激烈,为了吸引客户持续使用,纷纷推出免费骑行活动,还赠送“红包”,但有的小品牌就在烧钱大战中被淘汰。
E.共享单车能否健康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对社会环境的重大考验,从中能够折射出公众的法律意识、公德意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表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谈一谈一家互联网共享单车企业要在竞争中胜出,需具备怎样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