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丢失的钥匙
宝马风驰电掣,驶向福利院。
父亲中风偏瘫,病愈后走路得拄拐,为了减轻儿女负担,父亲主动提出到福利院。
儿子停下车,一手提着车钥匙,一手推开了福利院的大门。
父亲早就笑眯眯地候在门口了,密密匝匝的皱纹笑得拥挤不堪。儿子一手搀扶着父亲,一手在接电话。
父亲在儿子的搀扶下,慢悠悠地走着。拐杖拄在地板上,发出的笃笃声,格外清脆响亮,就像父亲此时的心情。
进了父亲居住的小屋,儿子终于打完了电话。他长长地喘口气说,爸爸,您看,我太忙了,公司里事情多,抽不开身,都半年没来看您了。
父亲始终微笑着,目不转睛看着儿子,仿佛永远看不够。父亲说,不怪你,你忙,我能理解。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暖暖的。父亲还是打开了空调。他对儿子说,你在空调屋里呆惯了,别冻感冒了。
父子俩坐着聊天。父亲询问儿子的生意,儿媳的工作,孙儿的学业,还有家里那只猫。
片刻,儿子感觉热,便将衣服脱下。父亲赶紧颤巍巍地接过,蹒跚着走到衣架前,仔细地替儿子挂好。那是一件名贵的皮衣。父亲拍拍,扯扯,再拍拍,连一点点皱褶都不放过。
爸爸,别管那衣服,过几天,我让洗衣店打理就是了。儿子说。
父亲说,记得吗,你妈妈去得早,小时候你们的衣服都是爸爸亲自熨烫。那次,边烧饭边熨衣服,忙忘了,将你那件蓝色上衣烫坏了。你那个伤心呀,嚎啕大哭,躺在地上,满地打滚。我就安慰说,马上去给你买件新的。你立即破涕为笑,一骨碌爬起来,眼泪也没擦,拉着我就上街。你弟弟妹妹却不干了,个个哭号着要新衣服,我只好给你们每人买一件。我怎么不记得?儿子打断父亲的话说,那些年,爸爸从来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还总穿补丁衣服呢。
父亲笑了说,那个年代讲求艰苦朴素,补丁算什么?记得你妹妹……
儿子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父亲的回忆。儿子一边摆手示意父亲别做声,一边走出屋外接电话。
儿子那个电话打得无比漫长。父亲望着儿子的背影,边听着他打电话,边继续为儿子打理衣服。
儿子打完电话,着急地说,爸爸,不好意思,公司有事,我得走了。等忙过了这阵子,我一定来看您!
没等父亲说话,儿子已急匆匆走到门口。
父亲眼巴巴地望着儿子的背影。
片刻,儿子又急匆匆地跑回来说,爸爸,我钥匙不见了!
什么钥匙?父亲问。
车钥匙。快帮我找找吧。我刚才进来时仿佛还在手上,后来不知放哪里了。
不着急,好好找一下!父亲弯腰看看凳子底下,看看床底下,都没有。
儿子焦急地对父亲说,只好让司机先给我送备用钥匙。
父亲说,多久才能来?
至少一个小时。儿子闷闷不乐。
父亲高兴地说,那进屋吧,咱俩再聊会儿。
聊什么呀?您不知道,就刚才那单生意,我不能按时赶回去,将损失几百万!儿子满脸懊恼。
有那么严重吗?父亲吃惊地张大嘴巴。
怎么没有?爸爸,现在生意不好做,竞争激烈。本来,我今天是顺道来看您,只准备留半个小时,跟人家签合同的时间都约好了,谁知道钥匙不见了。
那——要不我们再找找。
去哪里找啊?都找遍了!
我再去找找看!父亲拄着拐去了花园。片刻,父亲在楼下兴奋地喊道,儿子,找到了,在这里呢。准是你刚才一边打电话,一边揣钥匙,不小心揣掉了。幸亏找到了!父亲举着那车钥匙对儿子说。
儿子接过车钥匙,狐疑地看看父亲,终于笑了。
儿子对父亲说,爸爸,我走了,找时间再来看您!
父亲无言,朝儿子挥挥手,眼里噙满泪水。
儿子默默走出门,在门外打了个电话。电话里,儿子平静地拒绝了那个到手的合同。片刻,儿子又回来了,他对父亲说,爸爸,那合同改期了,明天签。今天我就不走了,留下来陪您聊天。
父亲悲喜交加,哽咽地说,真的?顿了顿,又说,你还是走吧,别耽误了生意。爸爸只是半年没见,想你了,刚才……
别说了,我知道。走吧,您看太阳多好,我们去院子里散步。儿子小心地搀扶着父亲,在冬日的暖阳里,缓缓地漫步。
父亲的笑容绽放着,如冬日的腊梅般芳香。
第二天清晨,儿子临别拉着父亲的手,笑着说,爸爸,以后,每周都会来看您,那样,我的车钥匙就不会再丢了!
父亲搔搔后脑勺,红着脸,孩子似的笑了。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本开头写到中风偏瘫病愈后的父亲为了减轻儿女的负担主动到福利院生活,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写出了老一辈人对家庭、对孩子的责任感,令人感动。
B.“父亲始终微笑着,目不转睛看着儿子,仿佛永远看不够。”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到来倍感高兴、幸福;也说明儿子很久没来看望父亲了,父亲一直都在期盼中等待。
C.找车钥匙过程中儿子很紧张,害怕合同签不了,造成损失,对父亲大加指责,父亲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不加反驳,帮忙寻找车钥匙。
D.“儿子接过车钥匙,狐疑地看看父亲,终于笑了”,写出了找到车钥匙后,儿子才明白了车钥匙为何而丢的,从紧张、害怕合同丢失中明白过来,还有比合同更加重要的东西。说明儿子对父亲的在乎。
E. 小说构思巧妙,结构严谨,主题鲜明,开头写儿子因为工作繁忙本想看望一些父亲就马上签约大单生意,到车钥匙丢失,找车钥匙,找到了车钥匙,儿子拒绝合同留下来陪父亲。同时,小说语言华丽幽默、生动,整篇运用对比的手法,主题突出。
【小题2】“父亲说,记得吗……”这一段介绍了小时候父亲为我们买衣服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你怎样评价儿子后来的做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9 02:33: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七、现代文阅读(二)
韦花如雪
查干
①家乡有苇湖,规模可观,风来摆动出一片风景。我们称其为:胡鲁斯台淖尔。胡鲁斯台,蒙古语:芦苇。淖尔:湖泊。那时的家乡,生态环境可圈可点,不仅有河水精神着,有湿地兴旺着,还有星罗棋布的水泡子镶嵌在那里。水生植物,到处游动,而且葳蕤。其中芦苇是我最喜爱的一种禾草。一打春,它便急着往上蹿,头尖尖的,像箭镞。由浅黄变浓绿,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有点魔幻意味。
②芦苇入诗,自古有之。最早见于《诗经•秦风•蒹葭》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即芦苇。而芦苇被人曲解,始于 明代大学问家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从此,这两种无辜植物,便成为轻薄、空洞、无知的代名词。这种偏 见,经过岁月沉淀,很多东西早已真相大白,然而,习惯性的用法仍继续延伸。
③自古至今,芦苇浑身是宝,为人类造的福,恐怕一言两语是说不尽的。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无一不入药。芦茎编织的工艺品和生活制品, 是农家之爱。它的根,我挖过,并非浅,而是把泥土抓得牢牢的。所谓“头重脚轻根底浅”,只是视觉上的偏差而已。解老夫子一次信口开河,竟使它蒙羞至今,令人扼腕。
④在童年的家乡,芦苇是常见植物。比较集中的,就属胡鲁斯台淖尔这一处。春夏季节,浓绿如毡,浩荡一片。尤其那微风中的千层摆动,真是婀娜到了极致。秋冬季节,家乡的芦花,色若初降的白雪,在阳光照射下,显得仙气十足。一旦风起,无垠的苇波,推波助澜,浩然荡远。尤其令人感喟的是,当芦叶枯萎落尽之时,芦杆依然挺立不倒,撑得芦花昂扬如旗,激活四野。
⑤在芦苇的旺盛期,飞禽、昆虫,以及蛙类,都得益于它的庇护与滋养。尤其在宁静的月明之夜,此起彼伏的蛙声,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美妙的。它使你不由联想,婴儿求乳时的嘤嘤之声。
⑥穷乡僻壤的贫寒人家,火炕上所铺的席子就是用芦苇编织成的。我的母亲,就是一位编织能手,她能编织出极美的图案。母亲说,芦苇这种野草,颇通人性。你怎么想,它就怎么来,顺手又顺心。芦苇割下来之后,立即剖开,就比较容易编织。时日一长,则需要用水泡软。母亲用它编织席子,真是得心应手,速度 也快。一张炕席,用不了两天,便编织完成,还不误做饭、烧水、喂猪之类家务活儿。编织完毕,需要晾干,用旧布块擦拭干净,便可铺炕。新鲜芦苇那浸人心脾的 清香,唯有梦中才可独享。
⑦在冬日彻骨的寒风中,芦苇还能为我们抵挡风雪,胜似暖衣或者棉被。在秋末冬初之时,将割来的芦苇捆成一人粗的捆子,一捆紧挨一捆地埋入房子外围挖开的坑道里,再用红柳条将它们绑定,暖围子便成了。再凛冽的风雪,也吹不透它。下雪之后,将雪堆在围子后边,又多了一层屏障。如此,不但家里暖和,连院子里的牛马羊、猪狗鸡,都可以暖暖地过冬了。
⑧童年的我,就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有一种发小般的亲密感浸于其中。之后,在几十年的漂泊岁月中,无论走到哪里,每当看到芦苇,就像见到了久违的乡亲,心就发热。这种感觉,使我一次又一次强烈地思念起故乡和白发苍苍的母亲来。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文中引用《诗经·蒹葭》与解缙的对联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简要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的理由。
【小题4】请探究作者以“苇花如雪”为题的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C.“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D.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小题2】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
【小题3】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国民精神的火光

焦垣生

①民为一切之本,戏曲艺术亦然。中国戏曲源于民间歌舞,其人民性是与生俱来的。

②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有着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戏剧不同的发展特点。西方的戏剧,随着社会发展,艺术分工越来越细,分化成歌剧、舞剧、话剧等艺术形式,走的是如蘸医分科般越来越细的路;而中国的戏曲则是随着社会发展,艺术综合性加强,融歌、舞、演、技等于一体,走的是如中医综合辩证般的路。为什么同属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现在都难有商业演出,而中国戏曲数以百计的剧种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中国戏曲内在的特质是合及和,并能不断吸收消化新的东西而化合成更高级的形态。自原始社会而来的民间歌舞,到奴隶社会与滑稽戏交会,到封建社会佛教传入后,与佛门弟子的说唱艺术交汇融合,并通过遍布市井民间的勾栏瓦肆争奇斗艳,终使中国戏曲生成并定型。

③中国戏曲的人民性还表现在它特别善于利用一切契机,使自身向前发展。元代蒙古族取得中原后,取消科举,许多文人落魄,戏曲得到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加入,立即由量变到质变,趋于成熟。到明代,因文人雅士多钟情戏曲,戏曲又抓住这一机遇,致使传奇剧本文辞典雅,舞台表演婀娜多姿。到清代,因为皇帝从顺治到光绪,无一例外都是戏曲爱好者,戏曲又利用了这个机缘,由“花雅之争”打磨出了能代表中国300多个剧种更高水平、把唱腔和演技都推到空前阶段的国剧——京剧。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成为举世公认的雅俗共赏的艺术。民国时期,京剧借助大众媒体报纸的平台,评选出“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把国剧明星抬到天上又深入到国民的心里。电灯出现后,照明效果的改变把“听戏”变成真正的“看戏”,视觉艺术属性鲜明突出。没过多久,几乎所有剧种的角色行当都时尚而合情合理地男女演员齐登舞台,群星闪耀,观众赏心悦目。

④优秀的文化,还能抵御社会进化和社会存在对它进行的反辐射。富于人民性的戏曲积聚了历史积淀的足够的正能量,使它能不断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的商品经济时代,戏曲的继续存在和发展受到了空前的挑战。20年前有人说,“电视普及,电影都没市场了,遑论戏曲?”晚近十年,又有人说,“网络时代了,有空就玩手机,谁还去剧场?”

⑤“五四”时期,就有不少人认为方块文字应该取消,但拼音终没有取代汉字。计算机出现后,汉字依然没有像当初有人预料的那样“寿终正寝”,反而流行愈广,影响日深。方块字为什么没有消亡?重要的原因是14亿人在使用它,它具有非凡的人民性。优秀的文化遗产,有优秀的守护者,像计算机开发出了许多汉字软件一样,戏曲也上了电视,上了网络。广播电视上戏曲节目随处可见,不少省市电视台的戏曲节目,收视率都意外地高。最近几天,中央电视台直播的全国少儿京剧大赛,更引发了众人关注。戏曲移步不换形,变生存危机为发展契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庶几可作对今日戏曲的寄语。

⑥虽戏曲的人民性与生俱来,但仍需我们精心守护和鼎力坚持。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年,党和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人民也一直关注着自己的艺术。五个“一”工程、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一个接一个发力。戏曲院团改制寻求发展动力;戏曲院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有的综合性大学还新设了戏剧学院。借鉴西方大学戏剧学院架构,培养中国戏剧人才。在村镇,在社区,甚至在公园,在田间,我们都能看到戏曲的各种身影。

⑦但其实对于戏曲人民性的呵护和坚持,还有不少方面需要引起注意。比如有些仍在上演的传统剧目,与时代格格不入。比如今天我们怎么处理《琵琶记》“一夫二妻”这样的大团圆结局?秦腔的代表性经典剧目《周仁回府》,其“义”的表现是设计动员他的妻子替朋友的妻子去死,这样的安排,不免使当代人毛骨悚然。有些新编的现代戏,也存在低俗、媚俗现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戏曲要不断适应并有前赡性地引领社会心理,使之成为鲁迅先生所说的“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2013年10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列举“西方的戏剧”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中画线词“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指的是(   )
A.苏 轼   黄庭坚   秦 观   晁补之
B.关汉卿   郑光祖   白 朴   马致远
C.王 维   孟浩然   韦应物   柳宗元
D.关汉卿   张养浩   乔 吉   王实甫
【小题3】第④段画线词“反辐射”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⑤段引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现在都难有商业演出,是因为缺少中国戏曲所有的“合及和”。
B.富于人民性的戏曲积聚历史积淀的足够的正能量,所以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变化。
C.清朝出现了代表中国剧种最高水平的京剧,使历任皇帝无一例外地更加爱好戏曲。
D.戏曲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所以不能低俗媚俗。
【小题6】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8月22日,“一带一路"主题影片《共同命运》在北京举行国内首映会。影片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人物追寻梦想的故事,展现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

据了解,该影片制作历时两年,跨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行程约30万公里。在首映会现场,导演邓斐解读片名时说,影片旨在用梦想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普通人联结在一起。因为对梦想的共同追寻,就有了共同的命运。“中国元素正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普通人,让他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走得更加顺畅。”导演曲江涛说。影片主创团队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的资深电影、纪录片创作者组成,摄制团队总计300余人。本片编剧盖伊•希伯特曾担任电影《天 空之眼》的编剧。他在首映会上表示,“人文交流非常重要”,正如影片中西班牙造纸匠人的故事所展现的,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今“一带一路”也会给全世界带来有利影响,助力沿线各国人民摆脱贫困,同时推动科技和文化交流。据介绍,《共同命运》影片将于8月30日在全国院线上映。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8月23日,有删改)

材料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在***带领下,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和奋斗,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道路的建设思路愈发清晰,而十九大擘画的蓝图,让世界更加看好中国未来。

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和发展经验受到海外智库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他们对此开展了深入研究和评析,普遍认为中国道路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并基于实践成功实现了创新;中国道路探索积累的发展经验,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道路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摘编自新华社北京2019年10月14日)

 材料三:

“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现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国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里的相关阐述,让国际社会再次看到了中国真诚拥抱世界的决心和信心。

“更大规模'走出去'惠及更多国家。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更深更广地开展全球贸易投资活动,为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扩大当地就业作贡献。”白皮书中短短几句话背后,是中国携手世界同行的动人故事。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中国红利。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10月15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共同命运》这部影片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旨在展现跨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这些不同地域约30万公里的文化。
B.讲述了沿线国家普通人物追寻梦想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
C.让全球观众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带给世界的改变,感受属于中国的别样魅力。
D.解读了中国与世界的休戚与共,更能让观众从中感受到人类向前进的共同梦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企业为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扩大当地就业作出了贡献,获得掌控权。
B.中国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不仅使自身从中受益,也带动了世界经济发展。
C.截至目前,“一带一路”给全世界带来了积极影响,使沿线各国人民达到小康水平。
D.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就在于它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并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
【小题3】为什么说“中国道路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民诗人”吴芳吉
史飞翔
吴芳吉这个名字今天已鲜为人知,然而事实上他却是“五四时期”享誉诗坛的“人民诗人”“爱国诗人”,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与苏曼殊的俊逸才华前后辉映。吴芳吉的诗歌充满爱国主义感情,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群众困难,揭露社会矛盾,真实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追求和意愿。吴芳吉诗歌的特点是“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不雅不俗,不激不随”。他创作的《婉容词》《两父子》《护国岩词》等蜚声中外、脍炙人口,受到周恩来、冯玉祥、郭沫若等人的高度赞誉。吴芳吉兼师众长、独树一帜的诗体,开创了一代诗风之先河,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婉容词》等被选入30年代的中小学教材,影响了几代人。
吴芳吉(1896—1932),号碧柳,祖籍湖北,后举家迁往重庆江津县德感坝居住。吴芳吉幼时即天资聪颖,机敏过人。3岁时,母亲刘淑贤授以《诗》,能背诵《周南》《召南》各篇。10岁时父亲蒙冤入狱,吴芳吉一路跋山涉水从江津来到重庆,替父申冤,厅堂之上他落落大方、有理有节,其超人的胆识和智慧令办案的法官深深折服,于是送父子俩回家。此事在重庆一时传为佳话。13岁时,吴芳吉创作了1000多字的读后感——《读外交失败史书后》被老师用石印印刷全文,在江津各学校散发,一时洛阳纸贵,吴芳吉由此名噪全县,誉满江津,被称为“神童”。
1911年,15岁的吴芳吉和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学者,一代国学大师的吴宓教授,同时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园留美预备学校(后改为清华大学),分在一个班学习,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12年,四川籍同学何鲁与美籍教师发生矛盾,吴芳吉被选为代表与校方斗争,因拒绝写悔过书,被开除。离开学校后的吴芳吉无处可去,只好流浪街头。后来听说天津四川会馆对在京津的四川青年免费提供食宿,于是辗转前往。此后,在好友吴宓的劝说下,吴芳吉返回四川老家。回家后,吴芳吉先后任职于嘉州(今乐山)中学英文教师,上海右文社《章氏丛书》校对,永宁(今叙永)中学教师,上海《新群》诗歌编辑,湖南长沙明德中学教书,西北大学教授,沈阳东北大学教师,成都大学中文系主任,四川大学教授,江津中学校长等,期间还创办重庆大学。
1919年7月,吴芳吉从永宁中学回乡,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他慨然加入朱近之等人发起组织的白沙学界联合会,组织游行,发表演说,积极投身革命。与此同时,他创办《场期白话报》《场期讲演》,发表《明月楼述》《护国岩词》《两父女》等诗作,教育群众。这些诗作感情真挚,音调婉转,广为流传,吴芳吉在诗坛上的地位从此奠定。
此后,吴芳吉用如椽大笔写下了《儿莫啼行》《思故国行》《红颜黄土行》《痛定思痛行》等著名诗篇,揭露军伐的暴行和国民党的腐败,描绘了穷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惨状。吴芳吉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赢得了人民大众的一致爱戴,人们亲切的称他为“人民诗人”“爱国诗人”,尤其是他的“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的名句更是享誉华夏,深为郭沫若等一批名人志士所喜爱。
1932年4月,应加拿大友人之邀,吴芳吉赴重庆大学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讲演《儒家思想与耶教精神》,并现场吟诵新作——颂扬19路军的《巴人歌》。身患感冒的吴芳吉激昂悲愤,声泪俱下,难以自制。不料竟因劳累过度引发肺结核旧疾,当场昏倒,不省人事。1932年5月9日,一代诗人吴芳吉溘然长逝,享年36岁。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芳吉创作的诗歌蜚声中外、脍炙人口,受到周恩来、冯玉祥等人的高度赞誉,因而被选入30年代的中小学教材。
B.10岁的吴芳吉跋山涉水来到重庆替父申冤,他在厅堂上落落大方、有礼有节的表现,展示出了超人的胆识和智慧。
C.从永宁中学回到故乡的吴芳吉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积极组织游行,发表演说,投身革命,展现出伟大的爱国情怀。
D.吴芳吉身患感冒,仍坚持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讲演《儒家思想与耶教精神》并现场吟诵新作《巴人歌》,当场昏倒,不省人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吴芳吉是“五四时期”享誉诗坛的“人民诗人”“爱国诗人”,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至今深受人民的喜爱。
B.文章首先对吴芳吉的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及影响做了整体介绍,总领全文的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吴芳吉13岁时创作的读后感被老师用石印印刷全文,并被各学校散发,可见吴芳吉当时已表现出了一定的文学才能。
D.就读于北京清华园留美预备学校时,吴芳吉与美籍教师发生口角,但他拒绝写悔过书,结果被开除,之后无处可去,只好流浪街头。
E. 文章对吴芳吉的求学经历、工作经历以及其创作经历都做了详细描述,突出了吴芳吉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小题3】文中说,人们称吴芳吉为“人民诗人”“爱国诗人”,对此,你怎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