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济中的物品分类常依据两个指标:排他性和竞争性。排他性是就物品的所有权而言,物品产权主体能排斥他人对物品的使用。他人可以通过向产权主体付费获得物品的使用权,产权主体可因此而谋利。竞争性是就物品的使用而言,物品在被一个人使用时他人就不能使用。物品的竞争性越强,就越难以共享。发展共享经济,需要产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削弱产品使用的竞争性和提高产品的排他性成为可能,这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技术进步促成了共享平台的诞生。共享平台主要通过四条途径削弱产品的竞争性。第一,实现信息对称。对于具有竞争性的产品而言,其竞争性只是就某一特定时间段而言,而在其他时间点,产品是不具有竞争性的。共享平台通过发布何时何地谁有闲置物品、何时何地谁需要某物品等信息,便能互通有无,实现信息适时匹配。第二,解决供需双方的信任问题。共享平台出现以前,产品共享虽然存在,但范围有限,往往局限于亲友等熟悉的人之间。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一窘境得到彻底改观。人们可通过他人评价、信用积分等方式,大致了解供需双方的可信度。第三,降低收费成本。共享平台和线上支付出现之前,共享产品供给者对使用者收取费用所付出的成本,很可能远高于其共享收益。但在现有技术的支持下,大多数共享产品单次收费的成本变得低廉,且收费便捷。第四,共享平台设立了一些监督和惩罚机制,这有助于保障共享产品供给者和消费者双方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技术进步还降低了排他成本。从前,电影、软件等知识产品,排他的难度很大。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识别这些产品的使用者和使用次数的成本就很低。比如共享平台提供的电影,要么需要在网上播放,要么需要通过网络传播,这就可以让供应方跟踪其使用情况,降低排他成本。降低排他成本对于知识密集型经济来说尤其重要。实际上,知识是不具有竞争性的产品,可以共享,但以前可排他性很弱,无法收费或者收费成本很高,这就会导致知识产权被大量侵犯。技术进步为知识的使用提供了可排他性,有助于保护知识产权。排他成本的降低把本来不可排他的产品变成可以排他的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者就可以通过收费来取得收益,进而为私人企业进入这些行业提供激励,促进共享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苏剑《共享经济:动因、问题和前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产权主体对排他性物品具有独占性,但他人可通过付费的方式获得物品使用权。
B.竞争性决定物品能否被多个使用者共享,发展共享经济需要提升产品的竞争性。
C.人际信任影响物品共享,共享平台通过信用评价机制彻底解决了人际信任问题。
D.虽然知识可以共享,但知识的产权主体收费太高,导致知识产权被大量侵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阐释了产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为全文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
B.第二段论述了共享平台如何削弱产品的竞争性来促进共享经济的发展。
C.第三段举电影的例子旨在阐明知识密集型产品难以排他却易共享的特征。
D.原文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对促进共享经济发展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某物品排他性强而竞争性弱,产权主体就可通过共享平台出租该物品谋利。
B.共享经济通过暂时转移物品使用权,可以解决闲置物品无法被充分利用的问题。
C.技术进步使得共享经济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但并不能让所有的物品都能共享。
D.提升物品排他性就可收取相比以前更贵的费用,从而吸引私人企业参与共享经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4 11:1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因为需要,所以繁荣。走出国门的孔子学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一年大约有50所学院诞生。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目前,还有71个国家的约400所大学强烈要求办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以文化的姿态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显现正面的中国形象。美国圣玛丽中学孔子课堂负责人弗兰克·菲利普斯8年前参加该国孔子学院的会议,会上一句“让我听懂你的声音”启发了他。孔子课堂的使命,就是传递和平的信息,面对质疑的声音,找到听众,让听众了解我们在做什么。

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孔子学院并非简单地教授与传播,它的一些活动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利比里亚大学副校长沃特·韦尔什说,孔子学院对大学而言意味着多样性。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的陈女士说,该院活动涉及41所学校,举办过67场会议、11次培训,组织过15次专家旅行等,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州。

爱丁堡大学校长提摩斯·奥谢赞赏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由外方先提出申请,双方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签署合作协议。这种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校长、孔子学院美国中心主任纳普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

(摘编自杨桂青等《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了什么》,2013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2006~2014年全球孔子学院分布情况

(资料来自高永安《十年来孔子学院的布局及其相关性报告》)

材料三:

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2010年至今,孔子学院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趋势,成立了一系列特色孔子学院和特色课程,其中包括中医孔子学院、农业特色孔子学院、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舞蹈和表演孔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饮食文化孔子学院、茶文化孔子学院等,促进了汉语的推广和对外文化的传播。当前,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方面,也面临着缺乏中国文化品牌、传播理念不够创新、传播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同时也被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成“中国威胁论”的说辞。未来,应加强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摘编自《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材料四:

创建孔子学院是一项大规模行动,它无疑是本千年之初最重要的地缘文化之举。有人将其比作是“语言上的人类登月工程”。该工程创建于2004年,被描述为“中国公权强力参与的文化攻势最亮的名片”。孔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培育汉语教育。按照中国领导人的说法,其既定目标是弥补该国遭受的国际文化赤字。从现在到2020年,该学院将拥有1000个分校,分布在全球各大陆,它将成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征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该工程肩负的使命是让中国以外的1亿人学习汉语,确保中国语言的国际扩展,让普通话成为另一种国际语言。《中国日报》2007年3月发表了一篇题为《让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文章,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屏幕上的第二大语言,但不久的将来,汉语将位居第一。

(摘自让·路易·鲁瓦著、袁粮钢译《全球文化大变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美国建立首个孔子学院的时间最迟不会超过2005年。
B.2009~2014年亚洲孔子学院数量的增长加速度落后于北美洲。
C.中医孔子学院以中医为特色开展汉语言教育和中医文化推广。
D.到2020年,汉语将会超越英语,成为国际社会第一通用语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有较多引语(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包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间接引语使得新闻报道丰满生动、可信可读。
B.材料一报道孔子学院事业发展与促进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说明我们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C.根据材料二可知,欧洲、北美洲、亚洲的孔子学院数量明显高于非洲、中美洲、大洋洲,说明孔子学院的设立与所在国的经济实力成正相关。
D.材料三先肯定孔子学院创建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再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努力方向,遵循了报告类公文撰写注重逻辑性的要求。
【小题3】关于创办孔子学院的目的,材料一和材料四在表达观点时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称赞我国水稻研究,说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
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如何走向卓越?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中国联合研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这一工作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随后中国也启动了多项作物研究计划。
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育种工作由来已久,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环境成本,提升品质依然是需要长期努力的目标。未来的水稻研究也离不开各个方向研究人员的通力合作,特别是农作物抗病、耐逆性状与产量,这些优异性状之间如何组合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7年7月28日)
材料二:
北京时间4月26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3010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
“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4月29日)
材料三: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
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
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此命名。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大约在3000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本。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中存在9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
研究人员再次挑选出453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
显然,未来需要未来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
(摘编自张田勘《基因和化石结合探寻水稻起源》《光明目报》2018年5月1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肌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有机结合,这样就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
B.“3010份亚洲栽培水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培育
C.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
D.从基因组的证据来看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从化石证据来看,水稻是从中国传向世界的,这样的差异使探寻水稻起原更加困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主导国内外16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B.启动多项作物研究计划,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研究行列,各方面研究人员通力合作等,这些都是我国水稻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
C.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
D.籼稻和粳稻的起源和命名在国际上一直存有争议.中国科学家通过对大量重要进化基因的分析.提出科学假说,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报进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许渊冲“让中国的美成为世界的美”
宫梓铭
2017年秋,北京大学畅春园,走进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简陋的住处,笔者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水泥地面,到处堆的是东西,斑驳的墙壁,泛出“历史感”。逼仄的门厅迎来几个外人,顿时无法立足,只能赶紧把自己塞进小床对面的沙发上。
北大30多年,就是在这间陋室,许先生翻译了上百本中英文经典,成为“诗译英法第一人”,2010年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摘取翻译界最高奖项——国际译联“北极光”杰出文化翻译奖。120部中英法文译著,码成我们身后书架上浩浩荡荡的学术疆域。
在学术界,许渊冲被称为“在翻译上打破了很多框框”的人,也因此产生了一些争议。许渊冲的翻译理念,也是逐步形成的。上世纪30年代,翻译作品流行全国,鲁迅的直译很为进步作家所接受,许渊冲也不例外。但当时的他更喜欢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喜剧。从前人的实践来看,许渊冲认为直译不如意译。
西南联大时期,钱钟书提出翻译的“化境”,对许渊冲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林抒的翻译》一文中说,“译者运用‘归宿语言’超过作者运用‘出发语言’的本领,或译本在文笔上优于原作,都有可能性。”许渊冲认为,这并不是说译者文笔优于作者,而是说“归宿语言”(译语)的历史比“出发语言”(源语)更悠久,内容更丰富,具有一种优势,而译者充分发挥了这种优势,使译文胜过原文。
“贝多芬说得好,为了更美,没有什么清规戒律是不能打破的”,许渊冲坚持翻译不应持“对等论”,而应取“优势论”,翻译时“要多从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优势上想”。按照这一理念,许渊冲形成了自己中国学派的翻译学说:“音美、行美、意美”三美,“形似、意似、神似”三似,“知之、好之、乐之”三之。
中国诗词往往意在言外,英诗却是言尽意穷。中诗意大于言,英诗意等于言。如果言是一加一,意是二,那英诗就是1+1=2;而中诗是1+1=3。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如果只表示春蚕到死才不吐丝,那就是1+1=2;如还表示相思到死才罢休,那就是1+1=3;如还表示写诗要写到死,那就是1+1=4了。更别说“丝”与“思”通这种奇妙,又该如何向西方人传递?
让许渊冲颇为自豪的是,他的译文国外很认可。英译《楚辞》被美国学者誉为“英美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英译《西厢记》被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评价为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他确实做到了“让中国的美成为世界的美”。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许渊冲认为,关键是翻译,翻译正确,打破文化隔阂,能让人看到我们真正好的东西。“翻译不是只翻译形式,而是要翻译内容。文学翻译要变成翻译文学,因为翻译本身就是文学。”
身处陋室,家徒四壁,过着简朴的生活,整日伏案劳作,许渊冲却说自己是一个“享乐主义者”。
西南联大时,旁听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许渊冲觉得自己的精神状态已经脱离了不自觉的“自然境界”,但又觉得“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也不能说明自己的思想情况,就自拟了一个“兴趣境界”,那就是自得其乐,兴趣使然。至今,这种“兴趣境界”依然是他的追求。这种兴趣,表现为一种旺盛的激情。许先生眼里,翻译中“求美”的快乐,觅得佳句的快乐,是什么都不能取代的。
“一个人如果有一百句值得后世记住的句子就够了。”96岁的许渊冲,一生理想是“用翻译创造美”,且至今笔耕不辍,翻译莎士比亚,常常到深夜3时。老先生笑曰:“天天和古人打交道,跟莎士比亚打交道,超越时空交流,乐何如哉?”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0月10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渊冲的翻译最早受到鲁迅的影响,所以他的译作以直译为主;但后来又受到了朱生豪的影响,他认为直译不如意译。
B.许渊冲在翻译时反对“对等论”,采取“优势论”,并且按“优势论”理念形成了自己中国学派的翻译学说:三美、三似和三之。
C.中国诗词不好翻译,原因就是意在言外。也就是说,如果只是做字面的翻译,是很难把诗词的意蕴表达出来的。
D.通过不懈的努力,许渊冲的译文得到外国人的认可,这让他很自豪,并且他也确实做到了“让中国的美成为世界的美”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开篇写许渊冲住处的简陋,目的在于与后面他的成就形成对比,以此突出政府应该提高真正做学问人的物质条件。
B.许渊冲认为,翻译本身就是文学,所以翻译不是翻译形式,而是翻译内容,翻译好了,能够打破文化隔阂,传播中国文化。
C.全文围绕许渊冲先生一生为了翻译事业不懈努力展开,重点介绍他翻译理念形成过程及为传播中国文化所做的贡献。
D.许渊冲之所以认为自己是一个“享乐主义者”,是因为他对物质条件要求的比较低,只要能解决温饱问题就已经很知足了。
E. 许渊冲年过九旬,与时间赛跑,做出骄人的成就,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懈地努力着,这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
【小题3】许渊冲在翻译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熊十力先生

北大的老师们中,有一位唯一在家里上课的老师,是熊先生。因为他受不了上下课时间的拘束。熊先生认为听者得不到实际的益处,他写给选他课的同学们的一封信,有“师生蚁聚一堂,究竟有何受益”的话。这封信贴在哲学系办公室有很长时间。

熊先生冬天室内不生炉火。听课的学生全副冬装,坐着听讲。熊先生开的课是两个学分,也就是两节课。但熊先生讲起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每次讲课不下三四小时,而且中间不休息。他站在屋子中间,从不坐着讲。喜欢在听讲者面前指指划划,讲到高兴时,或者认为重要的地方,随手在听讲者的头上或肩上拍一巴掌,然后哈哈大笑,声振堂宇。

“七七”事变后,熊先生冒险化装成商人,乘运煤的货车逃出北平,辗转到了武汉,又到了四川壁山县。熊先生没有闲着,写他的《中国历史讲话》。我们去看望他,熊先生兴致勃勃地谈他的《中国历史讲话》的内容梗概,大意是讲“五族同源”说。在民族危急存亡关头,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促使他不知疲倦地撰写他的这一著作。

在四川八年,熊先生生活很不安定,只好投靠老朋友、老学生,艰难度日,和家属不在一起。但他没有一天不讲学,没有一天不修改他的《新唯识论》语体文本。

马一浮先生与熊先生多年来是学术上的知己。抗战期间有一段时间有点不愉快而分手,后来抗战胜利后,两人友好如初。我和熊先生通信,有些见解,熊先生认为有道理的,也把信转给马先生看。

熊先生对他的学生凡是去看他的,他都留下,吃住和他在一起。学生给老师带点礼物,如带只鸡,送点药物,熊先生也不客气,慨然收下,相处如一家人。但是在学问上有错误,熊先生也不客气地指出,从不说敷衍、客气话。有问必答,甚至问一答十。跟熊先生在一起,令人有虚而往,实而归的感觉。和熊先生相处,好像接近一盆火,灼热烤人,离开了,又使人思念难以忘怀。

熊先生这个人,以他的存在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哲学的典型。一生坎坷,没有遗产留给儿孙。几十年来,没有见他穿过一件像样的考究的衣服。伙食注意营养,却不注意滋味,甚至可以说他吃了一辈子没有滋味的饭。熊先生博览群书,不讲究版本,手头藏书很少,可以说没有藏书。我认识的学者中,熊先生是唯一没有藏书的学者。别人也许觉得他贫困,他却显得充实而丰足。别人也许认为他不会安排生活,他却过得很幸福、坦然。他也像普通人一样,有时为了一点小事发脾气,过后,却深自谴责,好像雷阵雨过后,蓝天白云分外清新,他胸中不留纤毫芥蒂,真如古人所说的,如光风霁月。他具有只有他才具有的一种人格美。

我常想,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这样?我感到熊先生在生命深处埋藏着一个高远的理想。熊先生在北平的寓所有一副自写的对联:“道之将废也,文不在兹乎”。这十个字,充分说明了熊先生的理想。他孜孜不倦,汲汲遑遑,从南到北,开门授徒,著书立说,无非是为了这个理想。熊先生讲学,不问对象(有学人,也有官僚政客、商人)是否值得讲,听讲者是否真正愿意听,他总是苦口婆心,锲而不舍地讲授。讲述的中心,无非要人们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他中年以后,建造自己的哲学体系后,“舍佛归儒”,除了在他著作中写出来的,理论上发现的佛教哲学缺失外,还有一个埋藏在他内心深处的“第一因”——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有了这种深挚的爱,虽长年病躯支离,却肩负起振兴中华文化的责任。这种深挚而悲苦的责任感,是二十世纪多灾多难的中国爱国的知识分子独有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得愈深刻,其深挚而悲苦的文化责任感也愈强烈。熊先生为了他的理想,生死以之。

(选自《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有改动)

【小题1】文中第七段说“他具有只有他才具有的一种人格美”,你认为熊十力先生具有怎样的人格美?
【小题2】文中第三段、第六段各有一处画横线的句子,请说说它们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思考了“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这样”的问题,结合全文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孤鹰岭的枪声
雪又下了起来。这会儿起了风,雪花被撕成碎粒,打着旋儿在空中翻卷,叫人睁不开眼睛。太阳躲入云层,天空布满阴霾,孤鹰岭陡峭的山崖压抑人心。跳下警务直升机,走向秦老师家小院时,侯亮平每走一步都那么艰难,腿仿佛灌满了铅。
屋内,祁同伟一手扶着架在窗台上的狙击步枪,一手握着制式手枪,久久屏住呼吸。小院落里空空荡荡的,没有任何隐蔽物。侯亮平的身影出现了,一颗脑袋晃动着显现在狙击步枪的瞄准仪里……
侯亮平双手高举:老同学,请你看清楚了,我没带武器!
祁同伟叫道:侯亮平,你不知道我最想打死的人就是你吗?!
侯亮平在小院柴门前站住,往门框上一靠,双臂环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聊天:老同学,你想啥我当然知道,但该说的,我还得和你说!今天我历尽艰难找到了你,真心是想带你回家,我不希望你死!可你清楚,有人希望你死!……老同学,你说你在这里找到了人民,那就请你以人民的名义去想一想,以残存的良知想一想,是不是该收手了?
——侯亮平,你一口一个老同学,可为啥就是盯着我这个老同学不放呢?土屋里传来祁同伟嘶哑而绝望的声音。
侯亮平开始一步步慢慢向前走,在漫天风雪中向土屋走——你既然以身试法,就应该勇敢去面对,而不是逃避!是你的事,自己去担当!不是你的事,也请你如实说出来,让那些应该承担的人去承担……
突然,“砰”的一声枪响!侯亮平怔了一下,立即转身对身后的警察们高喊:不许开枪!
院门口的警察和秦老师紧张地看着侯亮平。这时,侯亮平才搞明白,身后的警察们并没开枪,是祁同伟开了一枪!这是对他的警告。
老同学,你要想杀我,我现在肯定就躺在地上了。我知道,你的枪口抬高了一寸!既然这样,那么我们接着谈,谈陈海!祁同伟,别怪我逼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我,能容忍一个制造车祸暗算自己兄弟的家伙逃脱法网吗?在H省,你是公安厅厅长,陈海是反贪局局长,陈海一次次和你协同行动,你怎么就下得了手呢?我正和陈海通电话啊,和他约好,要向反贪总局领导做汇报,可你却先动手了……
祁同伟的声音响了起来:我并不想杀他,可我不能坐以待毙!
没错,所以你才要杀人灭口!可你毕竟是个有过光荣与梦想的人啊,你对自己作的孽就一点都不恐惧吗?你在梦中还敢再见陈海吗?
祁同伟嘶叫道:侯亮平,别说了,我会把命还给陈海的!
这时,雪越下越大了,侯亮平身上落满了白雪,几乎成了一个移动的雪人。他又向土屋前走了几步:老同学,既然你不想打死我,那就请跟我回家吧!哪怕死,也死在家里,我会给你送行的……
不,猴子,你别再靠近了,别逼我开枪!我告诉你,我不会接受别人的审判,我……我会审判我自己,你快离开,否则我让你陪葬!
侯亮平仍不管不顾地走着,边走边说:老同学,别忘了这是啥地方——这可是孤鹰岭啊,是你的光荣之地,是你的得救之地……
让侯亮平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即将跨过土屋门槛的那一瞬间,土屋的里间猛然响起了枪声!不好!侯亮平冲过去一看,祁同伟手握制式手枪,脑袋中弹,倒在血泊中,那张熟悉的面孔变得十分陌生……
(节选自周梅森《人民的名义》,题目为编者所加)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写了两个老同学最后一个回合的较量,告诉读者正义必胜;祁同伟自知党纪国法不容,饮弹自杀,悲怆的结局令人深思。
B.祁同伟先是三次称呼老同学侯亮平的名字,最后一次却直呼他的绰号,表现了祁同伟因为侯亮平对他步步紧逼的恼怒和愤恨。
C.小说善于运用对话表现人物,侯亮平跟祁同伟谈陈海,一下子击垮了祁同伟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表现了侯亮平善于运用心理战术。
D.小说最后说“那张熟悉的面孔变得十分陌生”,含意是祁同伟这几年变化太大,早已不是那个有着光荣与梦想的祁同伟了。
【小题2】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没有脸谱化写人,而是写出人物的夏杂性,特别是写祁同伟。请结合上文分析祁同伟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