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熊十力先生

北大的老师们中,有一位唯一在家里上课的老师,是熊先生。因为他受不了上下课时间的拘束。熊先生认为听者得不到实际的益处,他写给选他课的同学们的一封信,有“师生蚁聚一堂,究竟有何受益”的话。这封信贴在哲学系办公室有很长时间。

熊先生冬天室内不生炉火。听课的学生全副冬装,坐着听讲。熊先生开的课是两个学分,也就是两节课。但熊先生讲起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每次讲课不下三四小时,而且中间不休息。他站在屋子中间,从不坐着讲。喜欢在听讲者面前指指划划,讲到高兴时,或者认为重要的地方,随手在听讲者的头上或肩上拍一巴掌,然后哈哈大笑,声振堂宇。

“七七”事变后,熊先生冒险化装成商人,乘运煤的货车逃出北平,辗转到了武汉,又到了四川壁山县。熊先生没有闲着,写他的《中国历史讲话》。我们去看望他,熊先生兴致勃勃地谈他的《中国历史讲话》的内容梗概,大意是讲“五族同源”说。在民族危急存亡关头,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促使他不知疲倦地撰写他的这一著作。

在四川八年,熊先生生活很不安定,只好投靠老朋友、老学生,艰难度日,和家属不在一起。但他没有一天不讲学,没有一天不修改他的《新唯识论》语体文本。

马一浮先生与熊先生多年来是学术上的知己。抗战期间有一段时间有点不愉快而分手,后来抗战胜利后,两人友好如初。我和熊先生通信,有些见解,熊先生认为有道理的,也把信转给马先生看。

熊先生对他的学生凡是去看他的,他都留下,吃住和他在一起。学生给老师带点礼物,如带只鸡,送点药物,熊先生也不客气,慨然收下,相处如一家人。但是在学问上有错误,熊先生也不客气地指出,从不说敷衍、客气话。有问必答,甚至问一答十。跟熊先生在一起,令人有虚而往,实而归的感觉。和熊先生相处,好像接近一盆火,灼热烤人,离开了,又使人思念难以忘怀。

熊先生这个人,以他的存在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哲学的典型。一生坎坷,没有遗产留给儿孙。几十年来,没有见他穿过一件像样的考究的衣服。伙食注意营养,却不注意滋味,甚至可以说他吃了一辈子没有滋味的饭。熊先生博览群书,不讲究版本,手头藏书很少,可以说没有藏书。我认识的学者中,熊先生是唯一没有藏书的学者。别人也许觉得他贫困,他却显得充实而丰足。别人也许认为他不会安排生活,他却过得很幸福、坦然。他也像普通人一样,有时为了一点小事发脾气,过后,却深自谴责,好像雷阵雨过后,蓝天白云分外清新,他胸中不留纤毫芥蒂,真如古人所说的,如光风霁月。他具有只有他才具有的一种人格美。

我常想,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这样?我感到熊先生在生命深处埋藏着一个高远的理想。熊先生在北平的寓所有一副自写的对联:“道之将废也,文不在兹乎”。这十个字,充分说明了熊先生的理想。他孜孜不倦,汲汲遑遑,从南到北,开门授徒,著书立说,无非是为了这个理想。熊先生讲学,不问对象(有学人,也有官僚政客、商人)是否值得讲,听讲者是否真正愿意听,他总是苦口婆心,锲而不舍地讲授。讲述的中心,无非要人们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他中年以后,建造自己的哲学体系后,“舍佛归儒”,除了在他著作中写出来的,理论上发现的佛教哲学缺失外,还有一个埋藏在他内心深处的“第一因”——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有了这种深挚的爱,虽长年病躯支离,却肩负起振兴中华文化的责任。这种深挚而悲苦的责任感,是二十世纪多灾多难的中国爱国的知识分子独有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得愈深刻,其深挚而悲苦的文化责任感也愈强烈。熊先生为了他的理想,生死以之。

(选自《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有改动)

【小题1】文中第七段说“他具有只有他才具有的一种人格美”,你认为熊十力先生具有怎样的人格美?
【小题2】文中第三段、第六段各有一处画横线的句子,请说说它们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思考了“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这样”的问题,结合全文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4-07 02:35: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殷嘱我重斯文——记两弹元勋彭桓武
1915年10月6日,彭桓武出生于吉林长春。16岁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作为“清华四杰”之一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跟随周培源教授进行相对论研究。
1938年,彭桓武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师从马克斯·玻恩,后与波动力学创始人薛定谔一起做研究,在固体理论、介子物理和量子场论等前沿研究领域做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先后获得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他与玻恩等合作进行场论方面的研究,共同获得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格尔一布里斯班奖。
1947年底,彭桓武回到祖国,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950年,他参与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核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先后担任理论物理组组长、副所长,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奠基性的贡献。
曾有记者问彭桓武,当年在国外已大有成就,为什么还要回到千疮百孔的中国?他气愤地说:“你这个问题的提法不对!你应该说为什么不回国。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他还作诗言道:“世乱驱人全气节,天殷嘱我重斯文”。
1961年初,全国抽调了一批杰出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北京第九研究所,后被公认为核武器研制“三根台柱”的彭桓武、王淦昌、郭永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彭桓武作为主管理论部的副所长,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理论研究,加速了原子弹、氢弹理论突破的进程。他大力倡导“粗估”法则,引导大家抓主要矛盾,化繁为简,缩短研究周期。这一法则成为当年理论部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突破原子弹原理的“九次计算”攻关,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原子弹设计工作得以全面展开。
通过大量计算和系列理论研究,攻克一道道难关,我国终于掌握了原子弹爆炸过程的基本规律,于1963年完成了原子弹装置初步物理设计方案。彭桓武随即迅速组织力量向突破氢弹理论转移。在他的领导下,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发扬学术民主和协同攻关等原子弹突破的成功经验,也成为突破氢弹原理的利器。彭桓武指挥,邓稼先挂帅,周光召、于敏、黄祖洽分头带领科研人员进行多路探索,在氢弹原理、材料、结构等方面全面展开研究。十余年后,“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彭桓武作为该项目排名第一的获奖者,被公认为最有资格接受本奖项唯一的一枚金质奖章。但他坚决谢绝:“这是集体的功勋,不应由我一人独享。”提议奖章由九所集体保存,并提笔写下:“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彭桓武专心致志地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从早期在量子力学、介子场论等领域的研究到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再到后来开展交叉学科、凝聚态物理、生物物理和理论化学物理等研究,毕生不懈地求索创新。
1995年在“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成就奖”颁奖会上,80岁高龄的彭桓武检讨自己“不够艰苦勤奋”,并保证“获奖后继续在国内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至少三年”。他说到做到,生病住院也不停歇。2005年,90岁高龄的他亲自作学术报告,讲述研究相对论的最新成果。他写诗自勉:“愿宁静而致远,求深新以升腾。惟童心不泯,耄耋期颐,总似年轻。”
功成事毕,彭桓武总是悄然隐退,奖掖后辈,只做“铺路石”,不做“绊脚砖”。“两弹”突破后,他于1972年回到中科院,继续理论研究工作。1978年,他担任第一届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该所刚步入正轨,便递上辞呈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同志。
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成就奖”的100万元港币奖金,他自认为“没用处”,于是建立了一个“彭公纪念赠款”,每年将钱分赠给当年一起为“两弹”事业奋斗的同事或其亲属,在1996年至2004年的9年间先后赠给35人,直到全部赠完。
他的学生、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所所长和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说:“随着时代的转移和国家的需要,彭桓武不断地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我国理论物理工作者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的贡献,在科学发展上的成就,无不与彭桓武教授的努力密切相关。”
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孑然一身地低调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彭桓武在英国师从马克斯·玻恩、薛定谔等人,在他们的指导下研究固体理论,介子物理和量子场论,取得好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
B.成为核武器研制“三根台柱”后,彭桓武和王淦昌、郭永怀一样被调到了北京第九研究所,担任副所长,主管理论部,参与理论研究。
C.“该所刚步入正轨,便递上辞呈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同志”,这突出地表现了彭桓武对年轻人的爱护,实践了他只做“铺路石”的说法。
D.本文大多数段落都写有具体年份,表明这是依据时间顺序对彭桓武进行详细而生动的描写,这使彭桓武一生经历明晰可见,其思想、其贡献一目了然。
 
【小题2】文章末尾部分引用了周光召的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彭桓武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兴学育才,泽被世代
——记香港著名慈善家田家炳先生
改革开放之后,在这个“江山如此多娇”的时代,华人华侨慷慨捐资,建设故园,蔚然成风。田家炳先生就是其中爱国爱乡的一颗明星。
田家炳先生于1919年出生在广东大埔县的一个偏僻山村,1935年漂洋过海,定居越南,与同乡合办“瓷土公司”,从事大埔瓷土的外销业务。四年后转徙印尼,从事橡胶行业。他精心经营,仅十多年光景,便一跃成为出色的年轻实业家。
50年代后期,移至香港。他经过认真调查考察,深谋远虑,从熹微的曙光中,看到未来的光明前景。加之脚踏实地的实干苦干精神,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鸿图大展,跻身富翁行列。
田家炳先生不忘“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初衷,热心公益。仅在故乡大埔,他兴办教育、卫生、电视、文化、交通等公益60多宗,捐资额总共3000多万元。之后,他又把资助建设故乡的概念扩展到全广东省和全国范围。如广州市、韶关市和梅州市,他都踊跃资助兴办教育、卫生、交通等事业。在北京等省市,同样有他的捐建项目。如捐出数百万元,协助当地政府重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北京市生物标本馆。在港台,田先生也同样慨允数千万元,先后兴办了田家炳体育中心、田家炳中学、田家炳小学、田家炳幼儿园、田家炳老人活动中心等。总而言之,这位慈善家的奉献是没有地域的,他的慈善公益行为,受到各方人士的赞誉。
家炳先生虽然出身书香世家,但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他喝的墨水不多,因此,对子女的要求甚为严格。他有五子四女,都受过高等教育。除第五个儿子留美发展外,长子、次子、三子、四子都在香港经营田氏化工工业。由于他的子女全部掌握了高深的文化知识,其创下的实业,也能得到不断开拓和发展。
田家炳先生从他的亲身经历中,深感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首先要有文化知识,因为知识是开拓事业的指路明灯,正如前人所言:“太阳给世界带来光明,知识给人类增长财富。”人们要掌握知识离不开学校的培养,所以他的捐资很大部分放在兴学育才上,做了四件善事。
资助兴建各类学校,提供良好的育才园地,此其一也。家炳先生在其诞生的故土,除兴建托儿所、幼儿园和多所小学外,还建了家炳一至五中和玉湖中学共6所中学。在大陆、港台,都是斥资巨金建校园,为当地政府分忧。资助兴建“空中讲台”,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此其二也。提供“双奖”基金,鼓励师生拔尖,此其三也。他在故乡,从1989年起,每年提供一定基金。专门输送20名高中毕业生到广州高等学府就读,毕业后回家乡服务。建立培训基地,提高校长的素质,此其四也。当他了解到广冻省有5000 多所中学,便主动捐资在广州兴建八层的“广东省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分期分批对全省校长进行轮训,为促进教学更上一层楼提供了基地。
在1000多年的华侨史册上,旅居海外的炎黄子孙,他们爱国爱乡的优良美德,世代相传,彪炳千秋。孙中山高度评价曰:“华侨有功革命。”“华侨是革命之母。”但广大华侨的爱国爱乡之情,往往受历史条件或其他因素限制,他们在世义举不断,离世后善事即告终。田家炳能借鉴历史,高瞻远瞩,首创了“兴办公益,世代不断”的壮举。俗话说:“节气不饶人,岁数不饶人,算盘子不饶人。”田家炳先生已过古稀之年,他为了慈善事业世代不辍,在1991年就立了遗嘱,指定把四幢工业大厦捐出,只留下化工厂给子女继续经营。同时成立田家炳基金会机构,建立了董事会,由专职董事管理。凡在各地捐建项目,均由受捐单位做出预算,交董事会审核后,逐一实施,并代代传下去。这一伟大创举,为广大侨胞、港澳台胞中的实业家世代造福社会、造福人类树立了榜样。
在香港这个世界游客云集之地,若站在芸芸布衣行列中,根本看不出田家炳先生有特殊身份。凡往港探亲考察的人,不论职位高低,不论生熟内外,经联系他答应相见的,都亲自迎送。他虽年岁已高,商务缠身,甚为繁忙,但对客人尊为上宾,亲自陪同,共席相聚。遇上无闲暇,不能亲临,他都委托代理人替其接见。
笔者在壬申岁首往港探亲考察,慕名去拜访田老先生,通了电话,说明来意后,他首先表示欢迎。但同时说明,他因公事急需外出,暂无时间会见,深表歉意。随即问及笔者离港日期,并说会派人约我见面交谈。笔者作为一个小字辈,又和田老先生素未谋面,首次接触,听到如此热情的话语,确实非常感动。不久,田先生即派其基金会的董事房德昭先生代表他老人家专程来访,并再次表示歉意。此情此景,使人终身难忘。不由得让人联想起一句谚语:“把桂花装进瓶子里,它的香气还是射向四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田家炳先生早年在越南从事大埔瓷土的外销业务,后来到从事橡胶行业,再到香港创业,他深谋远虑,独具慧眼,踏实苦干,跃居香港首富宝座。
B.本文严格地以时间为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田家炳先生大半生的丰富经历及其主要事迹,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C.本文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倒数第二自然段改用第一人称,作者通过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且表达了自己的感动与敬意。
D.从整体上看,本文的语言质朴、平实,注重引用数据,不尚浮华,这种写法能让读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田家炳先生在慈善事业上的巨大贡献。
E.本文开头引用了***的诗句,文中引用了孙中山的名言,此外还引用了一些俗语、谚语、格言,这些引用使文章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2)作为一名慈善家,田家炳先生的慈善行为有哪些独特之处?
(3)综观全文,田家炳先生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作者在末段引用了谚语:“把桂花装进瓶子里,它的香气还是射向四方。”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被历史烟尘遮蔽的魏建功
陈歆耕
你可能对魏先生的名字感到陌生,但你对《新华字典》不会陌生吧?有人提供的数据显示,《新华字典》自问世以来,发行了三亿册。这应该是一个保守的说法。使用这部工具书的人,大多不知该书的总编是谁。这不奇怪,因为书上未署总编的名字。魏先生就是这部工具书的总编。
魏先生生于1901年11月出生在海安县西场镇。从魏先生的年龄看,在他青年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那个时代,在各个学术领域中大师级的人物成群涌现。很多人的目光仅仅聚焦于极少数牌宝塔尖上的人物身上,而像魏先生这样的学术翘楚,反而被遮蔽了。当然,魏先生被遮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晚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被卷入了“宠辱”皆有的旋涡。说“宠”,是他曾被江青请去在列车上为她讲解《离骚》,但魏先生受命干这类“勾当”,有什么错吗?还有后来为人所诟病的是,他也曾被组织安排去担任“梁效”写作组的顾问。他的主要工作是为“梁效”文章做文字学方面的“咨询”,防止出现常识性差错。说“辱”,是动乱开始时,魏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受尽批斗,不停地勒令写“认罪”交代材料。动乱结束时,他又成了被严格审查的对象,因为那个“梁效”写作组顾问的头衔,让他难脱左右不是人的干系。最终中央有关部门给出结论:当时魏建功是被组织调去做咨询性工作,未参加“四人帮”的阴谋活动,不算问题,不需结论,不入档案。
在很多人看来,他是个有“污点”的人。这个“污点”,在中国特殊的语境中,常常被超常地放大,如一团烟雾遮蔽掉了一座学术的山峰。这大概就是魏先生的学术声名和地位,在很长时间内未得到充分肯定的原因吧。但魏先生的贡献在中国现当代学术史上是要留下浓重记载的。
魏先生在中国语言文字学和音韵学方面有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1935年正式出版的根据他在北大的讲稿整理的《古音系研究》,被认为是超越前人的“宏通之作”。该书出版时,沈兼士称:“建功此作,于古音之历史与对象,纵横搜讨,论列详明,能将前人贵古贱今重文轻语之积习一扫而空,诚快著也。”有后学认为其著“囊括古今,包举宇内,气魄宏大,令人震服”。
魏先生对台湾国语的恢复、重建和推广,居功至伟。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了50年。日本人采取摧毁台湾人母语的严酷统治手段,使得台湾民众基本上只会讲日语,不会或讲不好国语。魏先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受命赴台,带领一个专家团队进行国语的恢复、重建和推广工作。1946年4月,台湾省长官行政公署成立了台湾省国语委员会,魏先生被聘任为主任委员。在这里魏先生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创办台湾每一份国语报纸《国语日报》,他是第一任社长。
不知道,今天每一位熟练使用国语的台湾人,是否还记得这位对恢复台湾母语立下开山之功的魏先生?不知道,今天的每一位中国人,是否能意识到魏先生和他的专家团队从事这项工作对海峡两岸文化认同的意义,对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意义?不知道,今天每一位使用《新华字典》的人,是否能意识到魏先生在汉字乃至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如果忽略了魏先生付出的心血,我们是否会觉得愧对这位汉语言学大师的在天之灵?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魏建功被卷入了“宠辱”皆有的旋涡,他曾被江青请去在列车上为她讲解《离骚》,作者认为,这没有错。
B.魏建功曾被组织安排去担任“梁效”写作组的顾问,这后来成为别人指责的把柄;他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受尽批斗,不停地被勒令写“认罪”交代材料。
C.文章透过历史的烟尘,客观公正地评价了魏建功。记录了“文化大革命”中他被卷入了“宠辱”皆有的旋涡的事实,赞誉了他在对台湾国语的恢复、重建和推广方面,居功至伟。
D.在很多人看来,魏建功是有“污点”的人,尤其在中国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常常被放大,这就是魏先生学术声名和地位未被充分肯定的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使用过《新华字典》的人很多,但知道魏建功的名字的人却很少,这证明魏建功是被历史烟尘遮蔽的人,照应了题目。
B.在魏建功的青年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所以魏建功能成为中国现当代顶级的语言文字学家、音韵学家。
C.无论是魏先生的学术声名还是地位都在很长时间内未得到充分肯定,其中一个原因是他是个有“污点”的人。
D.文章结尾以问句作结,发人深省,引人思考,既照应题目“遮蔽”,又使人思考魏先生的功绩以及其所做之事的意义。
E. 魏建功这样的学术翘楚被遮蔽了,是因为当时很多人的目光聚焦于宝塔尖上的人物。
【小题3】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魏建功被卷入了“宠辱”皆有的旋涡,这些旋涡都有哪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传:私人回忆

作为霍金的华人弟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吴忠超认为:“霍全的《我的简史》已经让全球学界期盼很久。作为一本自传,这本书肯定也会像《忏悔录》一样,传诸后代。”

吴忠超向记者说起了霍金写这本自传的起源。霍金70岁生日那天,剑桥大学和国际同仁为霍金举办了“宇宙的态”的学术会议。“但是因为霍金的健康状态,医生不允许他亲自出席庆典。所以霍金在生日前预先录制了题为《我的简史》的视频,并在宴会之前向来宾播放。这就是这本自传的雏形。”

在吴忠超看来,《我的简史》一书最主要的特点是准确。“因为身体原因,霍金不能正常写字,看书也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甚至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逐页阅读。”吴忠超感慨地说:“但是《我的简史》是霍金在新技术帮助下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写成的书,他写得很慢,所以这本书篇幅不长,但是他却能把自己的生平和研究经历写得很清楚。”

在书里,霍金讲述了自己从战后伦敦的男孩成长为国际学术巨星的岁月。他用简明、风趣、坦诚的语言让读者了解了过去著作中难得一见的霍金:曾经和同事为特别黑洞是否存在而打赌的开玩笑者;在物理学和宇宙学世界博取立足之地的年轻的丈夫和父亲等。《我的简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霍金个人宇宙的窗户,让人们得以认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如何书写科学的历史、创造生命的奇迹。

他传:充满敬意

起初,物理学教授杨建邺对霍金并没有特别的认识,然而,在翻看《时间简史》之后,杨建邺便被书中的语言、思想吸引。

后来杨建邺看了吴忠超写的中文版序之后对霍金有了大概了解。他又先后看了《时间简史续编》《霍金讲演录》等资料,对霍金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于2005年完成《霍金传》一书。2014年,杨建邺出版了新作《霍金传奇》。书中新增了2006年以后霍金经历的一些事情,包括霍金的第三次中国行、与第二任妻子离婚等内容。该书写作时间也一直到2013年3月霍金获得“基础物理特别突破奖”为止。

在杨建邺看来,霍金被人们铭记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术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更是因为他是一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贡献是在他被禁锢在轮椅上几十年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此外他还多次因为疾病命悬一线。人们对具有如此顽强生命力、不懈地追求宇宙真理、充满传奇色彩同时又具有非凡幽默性格的他,都不得不发出深深的感叹和由衷的敬意。而我对霍金的敬意就是写一本他的传记。”

(摘编自王俊宁《霍金自传与“他传”》

相关链接:

①霍金被认为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更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霍金不愿对恶疾低头,甚至不愿接受任何帮助。他最喜欢自己被人们视为科学家,然后是科普作家,最重要的是,被视为正常人。他拥有与其它人相同的欲望、干劲、梦想与抱负。

(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他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摘编自《霍金到底厉害在哪》)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金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
B.杨建邺起初对霍金并没有特别的认识,通过阅读《时间简史续编》《霍金讲演录》等资料,对霍金有了更深的了解。
C.霍金在自传中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包括霍金和同事打赌开玩笑、与第二任妻子离婚等内容。
D.如果想认识霍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书写科学的历史、创造生命的奇迹的,那么不妨读读《我的简史》。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简史》是霍金在新技术帮助下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写成的书,吴忠超认为准确是此书最主要的特点。
B.霍金70岁生日那天,身体很差,到了不能亲自出席庆典的地步,因此,霍金决定写自传《我的简史》。
C.霍金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在学术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曾经在2013年获得“基础物理特别突破奖”。
D.霍金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怀着对他的由衷的敬意,杨建邺写了霍金的传记《霍金传奇》。
【小题3】你觉得霍金身上有哪些人格魅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再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