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因为需要,所以繁荣。走出国门的孔子学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一年大约有50所学院诞生。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目前,还有71个国家的约400所大学强烈要求办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以文化的姿态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显现正面的中国形象。美国圣玛丽中学孔子课堂负责人弗兰克·菲利普斯8年前参加该国孔子学院的会议,会上一句“让我听懂你的声音”启发了他。孔子课堂的使命,就是传递和平的信息,面对质疑的声音,找到听众,让听众了解我们在做什么。

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孔子学院并非简单地教授与传播,它的一些活动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利比里亚大学副校长沃特·韦尔什说,孔子学院对大学而言意味着多样性。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的陈女士说,该院活动涉及41所学校,举办过67场会议、11次培训,组织过15次专家旅行等,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州。

爱丁堡大学校长提摩斯·奥谢赞赏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由外方先提出申请,双方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签署合作协议。这种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校长、孔子学院美国中心主任纳普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

(摘编自杨桂青等《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了什么》,2013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2006~2014年全球孔子学院分布情况

(资料来自高永安《十年来孔子学院的布局及其相关性报告》)

材料三:

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2010年至今,孔子学院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趋势,成立了一系列特色孔子学院和特色课程,其中包括中医孔子学院、农业特色孔子学院、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舞蹈和表演孔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饮食文化孔子学院、茶文化孔子学院等,促进了汉语的推广和对外文化的传播。当前,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方面,也面临着缺乏中国文化品牌、传播理念不够创新、传播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同时也被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成“中国威胁论”的说辞。未来,应加强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摘编自《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材料四:

创建孔子学院是一项大规模行动,它无疑是本千年之初最重要的地缘文化之举。有人将其比作是“语言上的人类登月工程”。该工程创建于2004年,被描述为“中国公权强力参与的文化攻势最亮的名片”。孔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培育汉语教育。按照中国领导人的说法,其既定目标是弥补该国遭受的国际文化赤字。从现在到2020年,该学院将拥有1000个分校,分布在全球各大陆,它将成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征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该工程肩负的使命是让中国以外的1亿人学习汉语,确保中国语言的国际扩展,让普通话成为另一种国际语言。《中国日报》2007年3月发表了一篇题为《让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文章,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屏幕上的第二大语言,但不久的将来,汉语将位居第一。

(摘自让·路易·鲁瓦著、袁粮钢译《全球文化大变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美国建立首个孔子学院的时间最迟不会超过2005年。
B.2009~2014年亚洲孔子学院数量的增长加速度落后于北美洲。
C.中医孔子学院以中医为特色开展汉语言教育和中医文化推广。
D.到2020年,汉语将会超越英语,成为国际社会第一通用语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有较多引语(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包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间接引语使得新闻报道丰满生动、可信可读。
B.材料一报道孔子学院事业发展与促进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说明我们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C.根据材料二可知,欧洲、北美洲、亚洲的孔子学院数量明显高于非洲、中美洲、大洋洲,说明孔子学院的设立与所在国的经济实力成正相关。
D.材料三先肯定孔子学院创建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再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努力方向,遵循了报告类公文撰写注重逻辑性的要求。
【小题3】关于创办孔子学院的目的,材料一和材料四在表达观点时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31 08:43: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从全人类的利益出发,在推动人类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的时代方略。以其作为逻辑起点,可以深刻透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境遇。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关切人类命运的历史前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这充分体现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认识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中,构成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在现代化视域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是古今中外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观念的理论基础。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次,关切人类命运的发展方略——生产方式的变革。解决困扰人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要解决人类面向自然的方式(生产方式)问题。人类的生产活动通常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关乎自然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两种关系同一进程,生产方式关乎这两个共同体的共同命运,它不仅承载着人类命运,而且承载着自然的命运。正是生产方式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联结起来,才会实现两个联合体的共同发展。因此,就人与自然的共同命运而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善待自然其实质是保护和发展人类自身。可见,理解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要求和现实选择。
再次,关切人类命运的全球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联合体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每个人民族和国家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民族和国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今天,人类面临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应对,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的人类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时代意愿。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合作发展思想,是中国基于对世界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是协同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全球价值观同时又是着眼于中国社会实践,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城乡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群体不平衡等问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福祉的中国智慧
最后,关切人类命运的文明方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积极成果,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过程。在命运共同体思想视域中,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需要突破二元对立思维和西方现代化模式,提出一种新型文明观念和发展理念:基于唯物史观确立人与自然大系统观,将共同命运根植于更宽厚的自然历史进程和人类历史文化的总体性中加以思考,把“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作为文明发展的崭新论断,并将之与中国实践结合起来加以解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现实依据和时代方略。
当今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大潮流。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从我国的发展还是人类的共同发展的角度来说,都应该摒弃零和博弈的对抗式思维方式,寻找一种“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理念,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9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着眼于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出发点。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构成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
C.生产方式的变革关乎自然命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着自然命运与人类命运。
D.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鲜明地彰显了“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理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立论的基础,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
B.文章指出理解“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从两重关系入手,并论证了这二者的关系。
C.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条理清晰,从四个维度全面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D.文章论证人类命运的发展方略、全球方略与文明方位,是按照并列的顺序推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逻辑的起点,可以透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境遇。
B.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与发展生产力,待自然其实质也即保护和发展人类自身。
C.“全球价值观”内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它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D.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并摒弃零和博弈的对抗式思维方式,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追求公正的社会进程中,制度会有缺漏,人心也难免会受蒙蔽,所以中国文化要求有识之士,以“留得丹心照汗青”的坦荡精神面对现世沉浮,确保无愧我心,留待青史正名。倘若当下境遇有所局限,那便将公正的判别交由时间和历史。
历史上多少的冤假错案便是如此,当时为人所诟病,但时间河流的洗涤会冲刷出真相大白。岁月,奖给冤屈者以公道的补偿,就是使之从此青史留名。
比如明末抗击清兵入侵的名将袁崇焕,被诬为通敌叛国罪而处以凌迟极刑,当时的百姓都对进逼京城的清军有切肤之痛,对这位被论罪为通敌叛国的军事将领便恨之入骨。
这种痛心之错,缘于政治形势的误导。但是,历史的一时噤声,并不代表公正的永远错位。从清乾隆帝开始,便对袁崇焕被枉杀的罪名进行了重新评估,而在当今,袁崇焕被认为是“明末爱国领袖”,更不乏专门纪念他的祠堂和墓园。
由政治过失造成的公正缺失,付出代价往往太过沉重,然而类似的规律,在其他领域也是同理。比如,谈到文学的成就。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我们当代看来是不拘一格的自成一家,具有着开山鼻祖的重要影响。然而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乃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他的诗歌只是平平无奇的中品,并没有给予他公正的评价。直到他去世后一百年,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萧统才首先认可了陶渊明的诗文,为他编纂专集;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开始学习陶渊明的诗文品格;至两宋时期,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人都对他赞不绝口,苏轼甚至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由不被欣赏到倍加推崇,这过程正如他诗里的那份恬淡,一路悠然缓行,终于等来了历史的公正品评。
时间的考验是一种如同大浪淘沙般的苛刻选择,真正具有含金量的人与事,方能经受得住寂寞与误解的长久淬炼,等待岁月的解密,等来历史的公正。
因此,孟子告诉仓惶于世的人们,“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只要保持自我的浩然正气,何惧命运沧桑横逆!那么何为浩然之气?孟子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劲,无比浩大又无比刚强,用正义培养而非以奸邪侵害,它将会充满世界。浩然之气,就是一种正直无畏的气场、一种大气磅礴的正能量。
一个人拥有这样的气场,其他人是会被震动的,历史也是会感应到的。明代的吕坤因此说“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无论社会制度有何欠缺、无论当下民心有何偏差,但求己心光明,人所具有的坚定意志和浩然正气,是能够反过来推动历史清正、促进社会更加公正的。
所以中国文化以“公道自在人心”的从容不迫教育着人们:在我们努力构建一个公正社会的历程中,如果制度亏待了你、如果舆情误会了你,那么,还有历史的公允在遥遥注视,历史的宣判远远不止于当下的得失。历史给出的也许不是立竿见影的答案,但是它一旦作答,必是审慎称量过后的分量,它必须考验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正载入史书的资质。
(摘编自光明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以坦荡精神面对现世沉浮,确保无愧我心,养浩然正气,定能青史留名。
B.历史上的冤假错案,时人虽知是错案,由于政治上的压力,也无力辩白澄清。
C.浩然正气不仅让一个人不惧命运沧桑横逆,还可推动历史清正、促进社会公正。
D.乾隆帝认为袁崇焕是明末爱国领袖,使之青史留名,是岁月给冤屈者的补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层次,逐层递进,结构严谨。
B.文中通过袁崇焕和陶渊明境遇的对比,论述历史局限并不代表公正的永远错位。
C.文章的主题部分通过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的论证方式论证中心论点。
D.文章论述的历史公正是时间和历史审慎地对一个人做出的是否青史留名的判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养浩然之气,是因为只有真正具有含金量的人与事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B.浩然之气浩大、刚强,是一种正直无畏的气场、一种正能量,需用正义培养。
C.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由当时不被欣赏到唐宋时倍受推崇,可见历史是公正的。
D.历史虽然不能对遭遇不公的人宣判其当下的得失,但最后会给出公允的答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强人普京说过,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如果这句话是郎平说,就是:给我三年,还你一支强大的中国女排。
作为教练,郎平的强大在于她能将队伍在不长的时间内带上巅峰。国际排联终身名誉主席魏纪中评价郎平“很会调教和培养运动员,而不单是使用运动员”。1995年,她放弃年薪20万美元的工作,第一次接手中国女排,处于低谷的女排被她牵引出一条上升曲线:当年夺世界杯第三名,次年摘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1998年夺世锦赛亚军。2009年,郎平接掌广州恒大女排,很快在全国联赛中升入A组,拿下两个亚军、一个冠军。2013年,郎平再度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当时,女排在伦敦奥运会没进四强,世界排名第五。郎平接手后,女排2014年获世锦赛亚军,2015年夺亚锦赛和世界杯冠军,2016年创造“里约惊喜”。
担当,是郎平心灵的敏感点,触动她一次次挺身而出。她曾经设想过自己的下一站是退休。郎平一辈子受伤不少。她做过十多次手术,每次体检拿到的血液化验单都有多项不合格,医生提醒她“随时可能被累垮”。然而,女排需要她。她犹豫再三,最终承诺出山。犹豫是因为她的承诺分量很重。当第一次执教国家队,郎平就对家人说:“球打不好,我不会交差。”之后的每一步,她其实都在实践这样的承诺。
“我们今天就赢在坚强的意志品质上”,这是郎平赢了对荷兰比赛后说的话。其实这话也是对她自己说的。
郎平丈夫、社科院教授王育成曾细致观察郎平在赛场上的表情:“她和其她的主教练都不一样,就坐在那儿,很镇静,你从她的面部看不出太多表情,有时候眼镜可能是掉下来,她就用手往上推一推,但是透过那眼镜,看得出她的眼珠在转来转去,她在思考问题,一定是脑子里在转很多弯弯……”
是的,郎平是一个思考者,而且是一个抠细节的思考者。她说过,一个教练要有很强的比赛阅读能力,还要对比赛有预判。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掌握信息、了解细节的基础上。在训练时,她把训练内容分成扣球、拦网、发球、接发球等许多环节,除了拍下每次训练的视频,还用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心得。她曾在3天内连飞3个城市,为的是观察队员的比赛状态。为防止队员意外受伤,她甚至提前去检查每个训练场馆的地胶是否有隐患。郎平思考的最多的就是如何用人。郎平说:“对年轻队员要大胆放开去用她们,让她们学着自己去承担。用新人能赢球是最好的,但你一定要付出学费。如果总想每一场球都要赢,新人永远没有机会。”
和队员相处时,郎平用上了对待女儿的那份细致。她说,论年纪她们就像自己的女儿一般,“所以我还承担着母亲的责任”。“我执教比赛和训练的时候是很严肃的,教练绝对不能打哈哈,因为球员会有样学样,你一打哈哈,球员会更甚。不过在球场之外,我还是希望球员和教练更像一家人。”她记得每个队员的生日,了解她们每个人的伤情。曾春蕾说:“谁有头疼脑热,最急的就是郎导。”
“有郎平的地方,就有奇迹。”白岩松这句话,被不少人提起。2015年世界杯,面对赛前主力接连伤痛打击的情况,郎平形容自己“死猪不怕开水烫,烫得我都有点麻木了。每天就是想办法,怎么弄对手,怎么扬长避短。”每一次重大比赛,看队员夺冠心情迫切,她都会做工作,希望她们用平常心对待。“比赛时其实不要想其他的,需要的就是专注。”
金牌当然重要,但背负着对金牌的沉重执念就无法飞翔。“敢赢,不怕输”,郎平以此鼓励球队——她掌握了赢的艺术。她告诉年轻的队员们:“一个球一个球地打,什么样的结果都可以接受,只要我们能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她帮这些孩子抛弃患得患失的心理包袱,把她们还原为纯粹的打球者,去赢。
2020年,就是东京奥运。郎平还会继续挂帅吗?她说:“不管我在还是不在,中国女排的精神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相关链接】
郎平,1960年12月出生于天津,曾是中国女排运动员,八十年代与美国名将弗罗拉·海曼、古巴名将米雷亚·路易斯并称为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1981年女排在世界杯夺冠,郎平获得“优秀运动员”奖;1982年女排获得第九届世锦赛冠军,她获“最佳运动员”奖;1984年作为中国女排副队长出战洛杉矶奥运会,实现“三连冠”;1985年以队长身份带队蝉联第四届世界杯冠军。退役后,郎平两度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2016年里约奥运会,带领中国女排获得冠军,斩获中国女排史上第三枚奥运金牌。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的邀请,郎平犹豫再三,而最终接下重担是因为她对承诺十分看重,对中国女排也有着深厚的情感。
B.郎平不仅以强大的信念和精神支撑着她的队员,以科学和专业的方法训练队员,还在赛前事无巨细地亲力亲为,为中国女排护航。
C.如何任用新人,是郎平执教时思考最多的问题,也是她与其他教练的不同之处,为了锻炼新人,甚至不计比赛的输赢。
D.比赛不仅是技术方面的较量,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较量,所以面对压力,郎平更强调专注,引导队员以平常心态对待大赛。
【小题2】文中说“作为教练,郎平的强大在于她能将队伍在不长的时间内带上巅峰”,结合全文,分析其原因。
【小题3】郎平说:“不管我在还是不在,中国女排的精神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女排精神的理解,它带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骨卜辞是人们占卜时刻写在甲骨上的信息,由于甲骨上的书写空间极为有限,卜辞不可能长篇大论,也不会出现与占卜不相关的内容,因此其“文学性”和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极有限的。青铜器铭文与甲骨卜辞皆为中国早期的特种书写方式,但二者又有不同。青铜器尤其是青铜礼器在当时异常贵重,因此铜器上的书写就要有特殊价值。试想,如果书写不能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为什么要对铜器的外观进行破坏呢?事实上,早期的一些标记性铭文,如主人名称等,确实铸造在很不显眼的位置,这恐怕就是为了避免影响外观。后世的铭文篇幅很长,而且出现在显眼位置,说明它已具备特殊的功能与价值。

与甲骨卜辞只“记录占卜仪式”的意图不同,铭文体现出多种创作意图,比如战功、封赏、嘉奖、宴饮等,甚至还有单纯出于炫耀或追念祖先的目的。铭文还具有很高的叙事独立性,可以融入复杂的书写技巧或丰富的情感。如著名的《史墙盘》,它本身不过是家族祭祀用的一件器物,但铭文洋洋洒洒叙述周王室和史墙家族的创业史,采用双线对比叙事,极具史诗感,即使与后世诗文名作比较也堪称佳品。同样知名的《虢季子白盘》,其内容不过是叙述器主因战功而受赏,但铭文却用倒叙手法,先交代结果,然后才把自己为何要做宝盘、究竟有何功劳、王如何封赏等细节娓娓道来。这种叙事技巧,目前所见传世文献到《左传》中才被广泛应用。随着铭文的不断发展成熟,创作者开始探索更多书写的美感。在形式上,他们讲究文字精美、行款整齐,在内容上也更追求新变。西周时期的《毛公旅方鼎》句式整齐,且句句押韵,呈现出更明显的诗化倾向。

与一般书写不同,铭文的书写可能是多人合作的过程。比如文章可能由铜器的主人授意创作,而真正的作者或许是某位具备相当学识的史官,但最终将它呈现在铜器上的又是某位工匠。这一过程可能产生许多铭文独有的特征,比如不同家族的铭文呈现出近似的语言风格等。此外,部分铭文可能存在“二次书写”,即它并非完全原创,而是以相关典册档案为参考或直接抄录。这与铭文另一重要功能相关。《墨子•鲁问》说“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很显然,在“传遗后世子孙”这件事上,铭文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随着西周灭亡,铭文便走向衰落。最终到了汉代,大部分人对青铜器已缺少认知,以至于武帝将出土铜器当作祥瑞,荐于宗庙还因此改元。而铭文虽然衰亡,但它所确立的词汇、句法、篇章与修辞体系,却已深入人心,并最终被归结为一种经典文体。刘勰《文心雕龙》谓:“铭题于器,……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搞文也必简而深。”这段概括基本准确。由此,我们不难进一步猜想,许多经典文体的产生可能也与特种书写有关,这也是铭文研究带来的启示。

(选自《青铜器铭文与“特种书写”》)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的青铜器铭文是标记性的,后世的铭文具备了特殊的功能与价值,所以篇幅很长。
B.甲骨卜辞的创作意图较为单一,铭文不仅创作意图多样,而且具有很高的叙事独立性。
C.青铜器铭文是中国早期的特种书写方式,在汉代最终衰落并被归结为了一种经典文体。
D.《虢季子白盘》铭文证明了倒叙手法在《左传》之前就已经出现,只是没有广泛应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青铜器铭文与甲骨卜辞在价值上的差异。
B.文章重点论述了铭文在文学上的特殊功能与价值,兼及书写上的特点,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以铭文必然带有特殊价值为论述前提,论述了铭文从内容到形式的特点。
D.文章多处举例论证,举《文心雕龙》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经典文体可能与特种书写有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卜辞在书写空间上的局限使它的文学性受到了限制,影响了它成为经典文体。
B.从追求复杂的书写技巧和丰富的情感,到明显的诗化倾向,铭文的发展是不断成熟的。
C.部分铭文可以直接抄录或参考典册档案,所以它在传遗后世子孙上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D.不同家族的铭文可能由同一位史官或工匠创作完成,所以呈现出近似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