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网络视频直播平台是基于移动终端的信息实时发布与社交互动平台,充分融合了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三大互联网发展趋势,并不是简单的“电视直播+移动端互动”,而是以社交为基础,满足碎片式、场景化、主题性的互动需求。2016年,大量资本涌入网络直播市场,说明网络直播正成为带动网络视频产业的新契机。相关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全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超过200家。预计到 2020年,网络直播市场规模将达到600亿,甚至有研究认为2020年网络直播及周边行业将撬动千亿级资金。
(摘编自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2016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材料二:

材料三:
作为一个颇有人气的行业,网络直播门槛低。有调查显示,95后毕业生想做主播的超过10%。网络主播赵子懿认为,虽然一些低俗的直播方式会暂时吸引大批粉丝,但不是长久之计,应该给自己的粉丝传递一些正能量。国家网信办出台《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网络直播监管趋严,未来直播行业会更加注重内容,脱离低俗。
(摘编自《记者调查:互联网直播如何不再“任性”》,2016年12月2日央广网)
材料四:
相比文字、图片和传统视频,移动直播“随走随播随看”的特点,极大丰富了应用场景和展现的题材。直播正成为新型的正能量传播平台,为加强新闻宣传报道,增进政府机构、领导干部与网民互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当前国家正加快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发挥互联网对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推行公开透明服务的促进作用,在医疗、健康、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提供实时在线互动的政务服务。“移动直播+政务”正蔚然成风,如地方高新区通过直播打造阳光政务,围绕重点项目建设、棚户区改造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领域展开视频直播,让辖区百姓更及时、更直观地了解政府工作进展,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即将到来的“直播+政务”时代,长期积累的技术能力和运营经验也将发挥重要作用。2017年2月19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三大国家级媒体均推出了自己的直播类产品。
(摘编自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直播)分会《网络表演(直播)社会价值报告》)
【小题1】下列关于网络直播产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视频直播平台的优越性吸引大量资本注入,网络直播市场规模将越来越大,形成巨大的产业链。
B.直播内容版权提供方负责内容制作并提供给娱乐直播平台,另外,主播与公会家族、网红经纪也向平台输出内容。
C.娱乐直播平台的盈利模式是获取更多用户付费打赏,并吸引更多商家在平台投放广告,使流量变现。
D.平台支撑服务提供方向娱乐直播平台提供视频云服务、应用分发及支付渠道等技术和服务,并收取费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高网络主播的素质有赖于提高网络直播行业的门槛,从而解决直播内容低俗的问题,使直播行业规范发展。
B.网络直播实时性、互动性强,政府借此可让百姓及时、直观地了解工作进展,促进公开透明服务的推行。
C.当前我国进入了“直播+政务”时代,网络直播广泛运用于医疗、健康、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
D.主流媒体加入网络直播行业,凸显了网络直播的优越性及传统媒体的局限性,表明传统媒体正逐渐衰落。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网络直播除经济价值外的其它价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06 08:3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那晚,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地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时,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周瑜也注意到了我,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
我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这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小作家选刊》,有删改)
【注】《与周瑜相遇》是迟子建的一篇著名小小说,获得首届“小小说金麻雀奖”。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境的清澈、素雅、荒凉、安静、开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战前暂时宁静、祥和的氛围,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作了铺垫。
B.“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这是很典型的“本色英雄观”。
C.“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对我的态度由不以为然到深有触动。
D.文章通过描述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与周瑜相遇》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梦,又是一个关于平凡的梦。请根据这两个方面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道德美不是在艺术美本身中所包含的那种广义的道德美,而是属于文学作品特定内容的道德形态。如果我们给予一部作品的评价是“美的作品”,邦就是我们阅读它的人对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道德美和艺术美的综合评价。文学作品的道德美和艺术美是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尺,也是判别文学作品是不是具备美的出发点。
我们应该清楚,并非只有艺术才给人以美感,世界上物质中的一切具有美感因素的事物都能够让人感到美的享受。花卉是自然界的物质,能让人感知它的美,作为艺术形态常常呈献给人们,让人能够体会到美的愉悦。实际生活中花卉本身并不是作为艺术品而存在,它只是作为客观世界中的一种美的物质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作为自然界物质的“花”,它的美来自它的生命,也与它身上的色彩、形状、线条有很大关系,这种有机组合方式的美感,是由物质的材料组成的,尽管具有艺术的美,但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而我们所讲的道德则是属于精神状态层面的意识,人们根本就无法看到它美与不美,而是要通过感知、分析、思考、判断才能体会到。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对描写的对象存在着审美意识,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去判断,如作家描写的英雄人物、爱国人士、劳动人民等等,他们在作家的意识中都是具有美德的人物,而作家选取的内容本身就是感人的,再经过作家一番艺术表现以后,作品中人物、事件的美感力量就得到了增强。有些作品中,作家描写的对象本身看上去并不美,有的由于作家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段的不同,描写对象就呈现出丑的形态,如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董卓、秦桧、容嬷嬷等;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南霸天、刘文彩、假洋鬼子等。从这些人代表的阶级倾向和内在的品质来说,他们代表了罪恶和丑陋,对于这样的丑,作家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用人物塑造和故事建构的方式揭示他们内心深处丑的道德,这是作家思想中竭力鞭挞和批判的对象,尽管表现了他们丑的嘴脸,但是就文学作品而言,道德美的倾向更加明显。这就是文学艺术的能力所在。同时,因为创作者在艺术刻画中,符合生活的真实,同时也属于具有美感因素的艺术典型,让读着从反面去欣赏人物的形象,那么这样的人物就成了具有道德美教育的艺术对象了。
我们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一个作家如果在思想、立场上缺少道德倾向,就会混淆美丑的概念,那么作品根本没有道德美的倾向。从艺术表现形式看,创作者如果对于具有道德美的描写对象在进行艺术描写上表现得不够充分,那些具有道德美的事物就无法让人感到是美的,相对的,那些具有道德丑的人或事件,如果艺术典型化不足,没有完全对他们丑的实质给予揭露,自然美影响到作品道德美揭示程度。由此我们看到,一部文学作品中,让人能够感受到美的不仅仅是艺术美,同时还包括了道德美。在道德素养的形成中,文学作品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不管是哪位作家,无论是哪部作品,都需要接受伦理和道德的检验。
(摘编自丁洁《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与品格修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美与艺术美中广义的道德美不同,它是具有特定内容的道德形态。
B.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美与自然美也不相同,它是属于人的精神状态层面的意识。
C.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美需要读者通过感知、分析、思考、判断才能真切体会到。
D.文学作品是否具有道德美跟作品是否有正面人物无关,而关键在于读者的审美意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判断文学作品是否为“美的作品”,关键在于看文学作品是否具有道德美和艺术美。
B.自然界中一切具有美感的事物作为艺术形态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它本身并不是艺术品。
C.作家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对事物进行艺术表现后,作品中的道德美的倾向会更加明显。
D.作品有具有美德的人物,感人的内容,即使艺术描写表现得不充分,读者也会认为它是美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界的花卉之所以能够给人以美感,庙为这种美感来自于它的生命以及它身上的色彩、形状、线条的有机组合方式。
B.文学艺术的能力在于作品所具有的道德美,道德美使作品中的美感力量更强;使作品中的罪恶与丑陋被揭露与批判。
C.作家能够创造出符合生活真实的反面人物并让读者去欣赏它,原因就在于这些反面人物本身就是具有道德美教育的艺术对象。
D.一个作家既要有好的艺术表现能力,又要有正确的道德倾向,这样,他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艺术美和道德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寻找暗物质
云 凡
绝大多数天文学家均接受这样一个令他们困惑的事实:宇宙中看不见的物质在数量上要远远超过我们能够看到的。宇宙中的暗物质比构成我们普通世界的原子物质多得多。在阅读这段文字时,每秒将有100万暗物质粒子穿过你的小指。人们却看不到它们,因为它们不发射任何光,它们不带电荷,与原子物质的相互作用很少。暗物质没有电磁场,这也就意味着几乎无法借助任何常规科学测量设备探测到它们的存在。但人们知道它们是存在的,因为如果它们不存在,就无法解释宇宙的结构。
1915年,爱因斯坦根据他的相对论得出推论:宇宙的形状取决于宇宙质量的多少。他认为宇宙是有限封闭的。如果是这样,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必须达到每立方厘米5X10-30克。但是,迄今可观测到的宇宙的密度,却比这个值小100倍。也就是说,宇宙中的大多数物质“失踪”了,科学家将这种“失踪”的物质叫“暗物质”。
谁最先发现了暗物质呢?20世纪30年代,瑞士天文学家茨威基发表了一个惊人的言论: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只占总质量的1%以下,而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茨威基首先发现了暗物质的存在,但当时许多人并不相信茨威基的这一结果。
万物之间存在万有引力,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围绕太阳旋转,越往外其转动的速度越慢。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在观测宇宙其他一些星系中的恒星运行速度时就发现,越往外,围绕中心的速度并不都是衰减下去,而是和内圈恒星的速度差不多。这与越往外,物质越少,引力也越小,速度也应该越慢的常规不符。科学家们大胆地猜测:宇宙中一定有某些物质没有被我们的天文观测发现,这些物质被称为“暗物质”。
科学家认为,通过测量物体围绕星系转动的速度可以找到暗物质存在的证据。计算的结果发现,星系的总质量远大于星系中可见星体的质量总和,推算的结果:星系中的暗物质约占宇宙物质总量的20%~30%。
如何“网”住暗物质?科学家们也想了很多办法。地下实验室被认为是进行暗物质研究的最理想场所,其中的原因是:地下深处实验室能最大程度上免受宇宙射线对寻找暗物质存在证据的干扰。科学家认为,宇宙中的绝大多数暗物质并不含有原子,不会通过电磁力与普通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而在地面上,因为来自宇宙的射线众多,这些信号会对直接探测产生干扰,影响其鉴别能力。因此,地下实验室可以帮助探测器“挡”住干扰,让其“静心”工作。目前,全球地下实验室多达20多个,科学家正寻求将寻找暗物质的地下实验转移至更深的地点进行。
美国费米实验室天体物理中心的两位科学家发现,暗物质存在另一种神秘效应,这种效应可能支持宇宙中生命的诞生,或者说是生命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费米实验室的科学家提出新的暗物质效应:遍布宇宙空间中的暗物质粒子可能在一种机制的作用下,进入一个行星的核中,并通过与物质的湮灭释放出足够的能量,这些能量能保证这颗行星上出现液态水,从而支持生命的诞生。这个观点超越了传统的太阳系外生命理论所认为的生命应该诞生于恒星的宜居带上。
【小题1】下列关于“暗物质”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暗物质因为不发射任何光,不带电荷,很少与原子物质相互作用,所以人们看不到它,也几乎无法借助任何常规科学测量设备探测到它。
B.暗物质比我们能观测到的原子物质多,而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遍布整个宇宙空间。
C.科学家通过测量围绕星系转动的物体速度发现宇宙中存在暗物质。
D.绝大多数暗物质不含原子,没有电磁场,因而不会通过电磁力与普通物质发生作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20世纪30年代,瑞士天文学家茨威基发现星系团中暗物质占质量的绝大部分,而看得见的只占很小一部分,但当时的人们并不接受这一结果。
B.爱因斯坦认为,宇宙的形状和宇宙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宇宙是有限封闭的。这个认识是根据相对论得出的。
C.科学家在观测宇宙其他一些星系中的恒星运行速度时发现,越往外,围绕中心的速度并不都是衰减下去。这一现象虽与太阳系不同,但同样符合万有引力定律。
D.暗物质粒子可能与行星上出现液态水有关,从而可支撑生命的诞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地下深处实验室能很大程度免受宇宙射线对寻找暗物质存在证据的干扰,因而是进行暗物质研究的最理想场所。
B.能证明暗物质存在的理论不止一种,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茨威基的理论以及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
C.暗物质虽一定存在但没被天文观测发现,这是它得名的原因。
D.美国费米实验室天体物理中心的两位科学家提出的新的暗物质效应,推翻了传统的太阳系外关于生命起源的理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炖马靴

迟子建

故事发生在1938还是1939年,父亲说年份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令,寒冬腊月,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小黑山的密营出发,踏雪而行,晚饭时分,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日军守备队。

那时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为切断老百姓与抗日队伍的联系,他们大规模实施归屯并户,大片农田荒芜,无数村落夷为废墟。父亲说自此之后,队伍缺粮少衣,陷入被动。

四道岭在哪里?我在地图上找不到。父亲说除了四道岭,还有头道岭、二道姈、三道岭和五道岭。这些岭呈刀锋状,易守难攻,适宜做密营。他们最初的营地在头道岭的大黑山,那里狼多。有这样一条母狼,它双眼瞎。自打发现支队的行踪后,就一直凭声音和嗅觉尾随他们,求得生存。

父亲是火头军,他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到了漫漫长冬,蔫巴巴地尾随着队伍,父亲总会想方设法给它口吃的。这条狼有年正月,突然消失了!三个月后,父亲说和战友为前方的大部队运粮,在二道岭遇见它。它居然大了肚子,怀了崽了!两三年不见它,大家还念叨,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在附近的山洞。

太阳落山后,侦查员带来消息,三辆摩托车驶离守备队,带走了十一个日本兵,看来他们是去镇上的烧锅了。父亲说支队长没有犹豫,下达了进攻令。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那三辆刚离开不久的摩托车回来了!十一个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回来了!

父亲说他们受到了前后夹击,优势立刻转为劣势。

他们没有全军覆没,得益于一位战士。当靠近粮库的副支队长下达了撤退令,这位战士咬着牙,趁乱爬向弹药库,用自制的手雷引爆了弹药库。日本兵赶紧转向粮库防御。

父亲就从弹药库北侧逃了出来。

父亲停下的一刻头晕眼花,后背的锅猛地一震,父亲马上意识后有敌手追击!父亲本能地卧倒,拔出枪来,匍匐到一处雪坎,紧盯着那个方向,就在敌手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击中了他的左肩。

在飞雪中又行进了两个多小时,午夜时分,父亲在靠近河岸的灌木丛停下。发现干粮袋靠近后脊梁的部位,有道寸长的口子,炒米白白流失了。

父亲说他卸下锅和枪,看着敌手一步步逼近。可是敌手趔趔趄趄靠近他时,既没做出战斗的姿态,也没举手投降,而是一头栽倒在雪地上。

狼嚎声越来越近,父亲听出至少两条狼在叫,一种声音富有攻击性,凄厉而有穿透力;一种比较婉转、犹疑,让他有似曾相识之感。父亲发现狼发声之处的灌木丛,只有两个黄绿色的光点在闪烁,那是狼眼发出的光。这说明另一条狼的眼睛是不发光的,它不是瞎眼狼又会是谁呢!

敌手怕自己最终会成为狼的盘中餐吧,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拼尽全力,拍一下自己,然后指指篝火。父亲明白,他想让他火葬了他。

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凌晨两三点钟死了。父亲再次搜敌手的身,他只在军服的口袋里搜出两样东西,一个是一方蓝格子手帕,另一个是长方形金属外壳的镜盒。打开一看,里面竟夹着一张二寸的黑白相片。父亲凑近篝火一看,那是个穿着印花和服的姑娘,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父亲将镜盒放回敌手的口袋,而将蓝格子手帕揣进自己兜里了。

父亲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上好的牛皮的。父亲将这两只靴子从敌手脚上拔下来,靠近篝火,用钢刀切割靴子。望了一眼敌手,他死时眼睛没闭上,父亲停下手,将敌手的那块蓝格子手帕掏出来,走过去蒙在他脸上。

父亲划开马靴,得了大大小小的牛皮,一共十块。他将它们放进雪堆,一遍遍揉搓,投进锅里,开始炖马靴了。

父亲捞出最大那块马靴皮,切下一小块,填进嘴里,将余下的一分为二,撇给盘踞在灌木丛的狼。又炖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嚼得动了,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抬头望了望天,雪停了,但夜空还没晴朗起来,望不见北斗星,不知置身何方。父亲借着残余的篝火,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前面的狼高大威猛,后面的狼矮小瘦削。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试图阻止它的步伐。父亲认出了后狼就是瞎眼狼。前狼让步了,瞎眼狼将它生生地拖回灌木丛。父亲长呼一口气,感恩似的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

最终父亲划拉了一抱柴,将篝火调得旺旺的,拔腿出发了。

后来的故事,我和母亲差不多都能背诵了,天连阴了三天,不见日月,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熬的马靴皮,和深埋在雪下的红豆浆果,以及山洞的骨头渡过难关。而那些骨头,有瞎眼狼备下的,也有父亲当年丢给它的。

父亲说栖息在山洞的那三天,瞎眼狼守候在洞口外,也不忘了叼着小狼的尾巴,怕它万一不听话,会对父亲下口吧。

父亲去世的次年,母亲也走了。炖马靴的故事,只有我一个人给下一代讲了。

最后我要补充的是,父亲每回讲完炖马靴的故事,总要仰天慨叹一句:人呐,得想着给自己的后路,留点骨头!

(选自《钟山》2019年第1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简练交代残冬飞雪,不仅体现了时令特点,而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将人物与狼的活动置于极严酷的境地,让矛盾加剧,凸显主旨。
B.第三段提到四道岭、头道岭、二道岭等适宜做密营的情况,看似多余,实则为后文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的情节做了铺垫。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特点,比如,“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瞎眼狼守候在洞口外,也不忘了叼着小狼的尾巴”就体现了瞎眼狼知恩友善的特点。
D.“父亲”讲完故事,总要仰天慨叹“人呐,得想着给自己的后路,留点骨头”,这里“骨头”二字耐人寻味,告诫人们时时留存生活物资,以备不虞之患。
【小题2】小说中“父亲”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是怎样叙述“父亲”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