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习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版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这种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它木性软,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①②段采用衬托的方法介绍海原大地震,把这场地震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比较,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B.文章第③段巧妙使用动词和比喻修辞,形象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把大地震横摧一切的气势写了出来,反衬了震柳的顽强的意志。
C.文章第⑤段采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抓住柳树柔弱又刚强、适应性强等特征,对柳树进行了热情的赞美。
D.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表现柳树顽强的生命力,给人生机勃勃之感。
E.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小题2】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第⑤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7 06:0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就在于,它不仅以宗教的方式达到了对绝对的觉悟,而且从周代开始也以思想的方式追问与思考绝对者问题。这是一次更大范围的觉醒,也是一次更系统的觉醒。这次思想觉醒之所以也可以被视为一次“人文觉醒”,是因为它是通过更深入地追问、揭示人性本身来理解与朝向绝对整体者。也就是说,这次觉醒是通过探究人自身的内在存在来通达超越于人的绝对者,通过发现与肯定人自身存在的绝对性来肯定与见证整体者的绝对性。在这个意义上,这种“人文觉醒”可视为一次“人文的宗教觉醒”。因此,先秦诸子既是一种人文思想,也都是一种“神学”。这次觉醒之所以被认为更具系统性,就在于它包含了这三方面的大觉醒:

首先,它不仅是发现、承认与确信有一个绝对者,而且自觉地以更多的环节、事件来叙述、展示绝对者,甚至以更多的概念与分析来指示绝对者。在近代学者的研究中,通常会罗列出“天”或“道”的多种含义,比如根据儒道法墨文献中有关“天”的论述而把天分解为神圣的主宰之天、义理(伦理)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等,并以此论说人文觉醒的去神化乃至无神化。而实际上,在先秦的这些人文论说中,天的多重含义恰恰是被用来申述天的绝对性的不同环节:不管是义理之天,还是命运之天、自然之天,甚至所谓物质之天,都可被归到作为神圣绝对者的“上天”之下,绝对之天据此获得更丰富、更具体的内容。因此,在这里的天并不因被分解、分层而失去了绝对性与统一性,倒是因获得了更丰富的统一性而获得了更生动具体的绝对性。

其次,在重新确认与确信绝对者之为万事万物与一切美善之源头,因而是一切正当性之根基的同时,发现并确立了人在与绝对者关系中的特殊地位。在诸如“人能弘道”“人能修德以配天”“真人”能无待而任“自然”等这类论说里,都隐含着从人与绝对者的相互性关系角度来理解绝对者,理解人本身在这个世界上的特殊地位以及人本身的绝对性存在的哲理。在这个意义上,这次人文觉醒既是对绝对者的觉悟,也是对人自身的觉悟。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次人文觉醒之所以为人文觉醒就在于它在宗教启示下通过自觉到绝对者而发现、肯定人自身存在的绝对性。

第三,发现并申述了绝对者以人类能够认识并加以遵循的某种原则来体现、实施他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意志或意旨,因此,人类的现实生活并不只是一种世俗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神圣的生活。不管是对于个体,还是对于群体(国家),生活并不仅仅只是满足各种自然欲望,更不是只按自然欲望行事而为所欲为,而是首先要遵循与担当一些来自上天启示给我们的原则,比如通过圣人作则而垂示给我们的规范,或者通过上智者之先觉而显明给我们的仁爱法则。因此,人类的生活并不只是活着,不只是享受各种感性欲望的满足,而首先是要贯彻、遵循某种神圣原则,成就某种神圣事业。

因此,周代人文思想的兴起实质上是深化了对绝对者的觉悟与论说。在这个意义上,正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神学一样,周代诸子百家的人文思想也是一种神学。如果说周代之前的宗教觉悟启示了人文思想,那么后者则深化并增强了关于绝对者的觉悟与信念。就此而言,周代人文思想的兴起不仅不是如近代学者推断的那样削弱甚至取代了对天或神的绝对性信仰,相反,倒是加强深化了这种信仰。

(摘编自黄裕生《中国文化具有“本原性”在文明相遇中成就自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的思想觉醒发现与肯定了人自身存在的绝对性,是 “人文觉醒”,也是“人文的宗教觉醒”。
B.近代学者研究中对人文觉醒去神化的论说,在于它们把“天”分解分层而忽视其绝对性与统一性。
C.先秦诸子关于“人能弘道”“人能修德以配天”的论述,强调了人在与绝对者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D.周代之前的宗教觉悟启示了周代诸子百家的人文思想,诸子百家的人文思想深化并增强了关于绝对者的觉悟与信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总分总的思路,论述了先秦诸子思想既是一种人文思想,也都是一种“神学”。
B.本文指出近代学者研究中人文觉醒去神化论说的不足之处,论述了先秦思想中“天”的统一性和绝对性。
C.文章主体部分引用大量论据,层层深入,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先秦诸子在人文思想上的宗教觉醒,说理透彻明白。
D.文章最后把先秦诸子的思想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进行类比,强调了先秦诸子思想中的神学性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经》中的“天之威,无不正”与《论语》中的“天丧予”,两处的“天”在作者看来都是绝对者。
B.理解了先秦诸子关于“绝对者是一切正当性之根基”,我们才会明白封建统治者为什么总喜欢自称为“天子”。
C.人虽然不是绝对法则之,却可以通过认识绝对法则而行之来获得自己存在的绝对性,因此人的生活也是神圣的。
D.被视为“人文思想”的先秦诸子,其兴起同时也是宗教信仰精神的深化与加强,因此这种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的秋天
武志强
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
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倒。
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当他孤苦飘零到黄州时,作了《卜算子》一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我想苏东坡一定是饮了酒之后开始这月夜独往来的,千年之后依旧能嗅到他的酒仙之气,仿佛他不是用脚行走,而是孤鸿一样在飘。到底是深谙秋的人,也到底是酒中人,即便到心境死灭时也能散发出一股酒的芬芳,不要小看这点芬芳,正是它使苏东坡成为苏东坡,如果说是苏东坡写尽了秋,倒不如说是秋和酒拯救了苏东坡。
当你望着那湛蓝的秋空,眸子里不是盛满了渴望燃烧的酒液吗?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在他那篇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中,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前后判若两人,但秋的精神又一以贯之,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能通过这样的抒发疗救他的精神危机吗?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竖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
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就是那首著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够了,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问问他们,能写出这一句吗?仅仅一句,谁能情怀真正的富有,唯有东坡。
繁华喧嚣所给人的多是过眼烟云,而一些真正沉埋在心底的东西并不怕冷寂,它在等待勃发,就像一棵生了根的树定能将枝叶烘托出来。有成熟就有失落,有大的成熟就有大的失落,不怕失落,怕的是失落之后不再振作、奋起,不再否定、超载。这就是苏东坡给我们的启迪,也就是秋天给我们的启迪。
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我们应该比苏东坡品得更好。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酒后,苏东坡笔下的秋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因此让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
B.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之后,作的《水调歌头》使作者泪流满面、默立无语。
C.文中引用苏东坡的诗词,既能印证苏东坡与秋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文章的中心;又能增加作品的文学情趣,使文章具有文采。
D.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问等手法,淋漓酣畅地抒发了对苏东坡的喜爱、赞赏之情。
【小题2】文中说“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苏东坡是怎样皈依秋天的?
【小题3】为什么说“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苏东坡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雪夜

袁良才

(1)老北风怪兽般吼叫着,漫天飞雪赛似春运返乡的客流,迫不及待地扑向大地的怀抱。城市仿佛一夜之间空了,这条平日喧嚣无比的特色美食街在这雪夜里尤显冷寂。

(2)一间店铺里亮起了并不耀眼的灯光。风雪交加中,一个如同觅食困兽般逡巡的汉子,见到灯光的一刹那,激动得有些难以自持,他感觉心中腾地一下重新燃起希望之火。他瑟缩着身体,迟疑地向那个灯光所在的铺面走去,脚下发出“吱嘎吱嘎”的积雪声。汉子呼吸粗重,抬手敲响了眼前狭窄铺面儿紧闭的卷闸门,但他没有出声。出乎意料的是,这扇门“哗啦”一声敞开了。出现在门后的,是一个高大魁梧的年轻人,却满脸带笑,“这么晚了,还没吃饭?”

(3)瘦小憔悴且略显蓬头垢面的中年汉子明显吃了一小惊,他那双沾满雪屑的双脚有些犹疑。“先进屋,暖和暖和吧。”中年汉子被年轻人连拉带扯地拽了进来。年轻人返身回到简陋的吧台前,弯腰把斜靠在吧台内的一根一米多长的钢筋平放到地上,然后开启了空调机。中年汉子有些恍惚地杵在店门那里,看上去有点手足无措。年轻人努了努嘴说:“大哥,随便坐嘛。”汉子尴尬地干笑着,随便找一个靠门的位子,坐下来,顺势按了按腰间。年轻人犀利的目光扫过来,说:“大哥,一定饿坏了吧?别急着掏钱呀。我先给你整一碗烩面,垫垫肚子。然后再弄几个菜,我们哥俩喝点儿!”年轻人在厨房忙活开了。中年汉子有些儿傻眼了,他坐直了身子,又按了按腰间。

(4)不一会儿,年轻人就端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烩面,“大哥,请吃吧。”汉子已顾不得斯文,脑袋几乎拱进面碗里,狼吞虎咽般吃起来。年轻人一直坐在边上看着汉子的吃相,脸上挂着意味深长的笑意,还说:“慢慢吃,别噎着!”

(5)中年汉子吃完,精气神似乎足了些。“这位小哥老板,你就不怕我吃了,付不起钱?”年轻人笑着站起身,收拾碗筷,“大哥,你也太小瞧我啦!不就一碗面条吗?付不起又咋样?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只当交个朋友嘛。”汉子不自觉地又按了按腰间,声音有点发硬,“我不是没有钱,钱在狗日的老板手里,他就是不给哩!”年轻人安慰道:“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解决不了的难事。我先去整两个菜,待会边喝边聊。”

(6)外面老北风还在咆哮着。两个男人喝着,聊着……

(7)“我跳过楼,惊动了警察,给弄下来,蹲了七天号子。眼瞅着春节到了,拿不到工钱咋回家过年?爹娘、老婆孩子咋过日子?我就瞅空带走了黑心老板的儿子。可……我这人没出息,一见孩子哭,心就软了,最后一分钱没讨着,还倒贴了一百多块钱哩。”

(8)“大哥,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你的遭遇我很同情,但必须走依法维权的道路,不能胡来呀!”汉子一口喝尽一杯酒,酒杯猛地放在桌上,红了眼圈,“这不,后天就是除夕了,可我……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年轻人叹了口气,也猛地喝干了一杯酒,酒杯放在桌上,红着眼睛说:“大哥,你凭良心说,那个老板欠你多少工钱?”汉子哆哆嗦嗦地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欠条,三万五千六百元整。

(9)年轻人起身离去,不一会儿就坐回原处,说:“我先垫给你,大哥,你先回家团圆。春节后,你直接到这个单位找我,我帮你打赢这场官司!”汉子惊惶地瞅了瞅年轻人递过来的一张名片,“啊!你是公安局的?”年轻人按了按中年汉子的肩膀,“小吃店老板是我一位农民工朋友,回老家过年去了,我来帮他看看店。他就是因为不懂法,绑架老板追讨工资,结果被判了刑。出狱后,我帮他租下了这个铺面!”汉子变了脸色,匆忙道过谢,就要夺门而走。年轻人已经堵在了门前,不容拒绝地递给他一厚沓人民币,“自己数数!三万六千六百元。多出来的算我送给你的路费。”汉子半推半就地收了钱,“扑通”一声跪下了。年轻人连忙把他拉起来,“快去车站赶车,回家过年吧。年后,我等你!”

(10)汉子泪流满面地点了点头,走了出去,风雪不知什么时候竟然停了。汉子走出不远,从腰间摸出一把匕首,扔到了雪地里。

(11)中年汉子哪里知道,年轻人自己其实就是小吃店的老板。不过他讲的故事倒是真的,只是名片是帮他创业的一位警察给的。为了多攒点儿钱,他已有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了。送走客人,年轻人“呼啦”一声关上卷闸门,额头上顿时冒出大颗大颗的虚汗,泪水也不争气地流了下来。他开始后怕,他好想家。他准备天明就给那位好心的警察打电话,求他帮忙,年后一定帮汉子把血汗钱要回来。哦,也是自己的血汗钱!

(12)次日一早,警察接到年轻人的电话后,急切地问:“你问了他的姓名、住址,看了他的身份证,让他打了欠条没有?”年轻人有点后悔自己做事太毛躁,但看到雪后初霁,到处银装素裹,一如童话世界,竟在电话里很有把握地说:“嘿,忘了。但我相信,南迁的候鸟,待到春暖花开时,一定会飞回北国!”

(13)警察在电话那头呵呵笑起来,“你小子,原来还是半个诗人啊。用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那生活一定是诗!”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三次描写了汉子“按了按腰间”的细节,到最后他“从腰间摸出一把匕首,扔到了雪地里”,表现了汉子从准备打劫到放弃打劫的心理变化过程。
B.小说里的中年汉子本身是个善良老实的人,年后必然会回来和年轻人一起找警察通过法律途径讨要工钱。
C.第⑾段采用倒叙的手法,交代了年轻人的真实身份,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出年轻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精神。
D.小说通过讲述风雪夜年轻人和中年汉子之间的故事,展现了老板拖欠工钱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社会现象。
【小题2】文中有多处关于风雪的描写,请找出其中三处,分别分析其作用。
【小题3】小说结尾段电话那头警察对年轻人说的话意蕴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借助于《百家讲坛》的神力,沉寂了很长时间的庄子也终于开始风光起来,他的人生哲学也变得流行起来。什么“逍遥游于物外”,什么“无为、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精神,等等。可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庄子也是中国犬儒主义的创始人,庄子的“自由精神”混合了犬儒精神而显得俗不可耐。在今天的中国倡导庄子精神实在不是时候。
《庄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为大家公认,其高蹈超越、想像之奇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我要补充的是:《庄子》中还有大量犬儒主义言论,体现了一种非常糟糕的鸵鸟智慧和乌龟哲学。庄子一方面大骂世俗,一方面又反复说要“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处”,也就是说,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无条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处;一方面大谈“不为物役”,但另一方面又告诫人们要“与物周游”、“与物为春”。庄子一方面是大胆想像,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则奉行“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现实主义策略。庄子的想像更多地体现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实际行为上却认同价值颠倒的现实世界。他的“游”也只是不触及现实的“神游”而已。其实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是完整的庄子,它们共同组成了犬儒式的人生态度。
所谓“犬儒主义”,指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畸形关系。犬儒主义诞生于公元5世纪的希腊,它指一种对文化价值的对抗精神,一种深刻的怀疑,它认为世界是不值得严肃对待的,不妨游戏之。到了现代,犬儒主义的含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其对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绝的态度没有变,犬儒主义虽然对现实不满,但是又拒绝参与社会世界,或遁入孤独和内闭,或转向任诞的审美主义,而其骨子里则是虚无主义。他们对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离意识,但是却不敢或不愿与之正面对抗,而以一种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的处理态度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妥协混合的矛盾立场。
犬儒主义不仅仅表现了现实的黑暗,或者现实世界中道德的颠倒和价值的真空状态,更是人们对于这种颠倒和真空状态的麻木、接受乃至积极认同。犬儒主义者即使在心理也不再坚持起码的是非美丑观念,不但对现实不报希望,而且对未来也不报希望。犬儒主义的核心是怀疑一切,不但怀疑现实,而且也怀疑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犬儒主义是一种深刻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有可能表现为死气沉沉、一潭死水,也可能表现为装疯卖傻、装神弄鬼。犬儒主义常常出现在社会黑暗、绝望感弥漫的历史时期。这个时候的突出特点是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像世界的高蹈,两者相互强化。在这个意义上,大概庄子的确算得上是当今中国精神界的导师,它应和了当今中国的普遍的社会冷漠,试图通过内心的所谓“宁静”来掩盖现实生活中的无奈。
在目前中国的情况下,庄子人生哲学的流行所导致的只能是全社会的犬儒主义,它或许能够培育出一批不问世事的逍遥派,却永远不可能培养出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这难道是我们需要的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犬儒主义”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对现实不满,拒绝参与社会世界,是“犬儒主义”的一贯态度。
B.“犬儒主义”对待现实世界的立场是矛盾的,既强烈不满,又积极认同。
C.“犬儒主义”怀疑一切,是一种深刻的虚无主义。
D.“犬儒主义”有可能使人死气沉沉、一潭死水,或者装疯卖傻、装神弄鬼。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在中国沉寂了很长时间,《百家讲坛》使他的人生哲学得以流行。
B.《庄子》中有许多体现鸵鸟智慧、乌龟哲学的言论,在今天的中国不合时宜。
C.精神世界的玄空和实际行为的认同,共同构成了庄子对待现实的犬儒式的人生态度。
D.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象世界的高蹈,使得庄子成为了当今中国精神界的导师。
【小题3】文中“庄子精神”的内涵较为丰富,请结合文章予以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养老善行
“老有所终”不是新词。春秋时孔子便在《礼记·礼运篇》提出这一概念。礼者,非今时常谓之礼仪、礼貌;古代,其实质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与统治秩序直接相关。故而,“老有所终”亦可视为孔子心目中理想社会的应有之义。
不过,孔子断难想到的是,今日之中国,仍然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养老问题。
在大城市的中心,人床矛盾日益突出,为找一个养老院床位常常需要等待数月;同样在城市,有些豪华养老院动辄每月收取数千元,个别养老院还收取高达百万元的会员费……“住不上”和“住不起”并存。
不少老人乐于过含饴弄孙的生活,但是,“421”的家庭结构,养老护理服务和老年医疗等“短缺”,已让相当数量的中青年人不堪养老重负。
再看农村,曾经盛行了数千年的土地养老模式,再也无法满足庞大的人口需求。根据有关统计,全国有1/3省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
这就是中国许多城乡养老现状。在本该含饴弄孙的年岁里,如果还要为求一个理想的栖身之所而奔波,人们难免由此惧老、怕老、恐老。
不能再拖延了。在养老事业上,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均应释放最大的诚意和人情温暖。
当然,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我们都可能存在着“差钱”的制约。但是,我们要说的是,在养老的问题上,绝对不能只认钱。
更多的人希望的是,在养老问题上,所有的善意尽情绽放,成为一个一个真正的善行,让我们的老人们安享晚年。
(节选自《瞭望》)
【小题1】作者以孔子提出的“老有所终”开篇,作用是什么?
【小题2】今日之中国存在着哪些相当严重的养老问题?
【小题3】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当前严重的养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