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习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版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这种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它木性软,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①②段采用衬托的方法介绍海原大地震,把这场地震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比较,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B.文章第③段巧妙使用动词和比喻修辞,形象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把大地震横摧一切的气势写了出来,反衬了震柳的顽强的意志。
C.文章第⑤段采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抓住柳树柔弱又刚强、适应性强等特征,对柳树进行了热情的赞美。
D.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表现柳树顽强的生命力,给人生机勃勃之感。
E.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小题2】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第⑤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7 06:0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 Facebook上超过5000万套用户信息数据被一家名为“剑桥分析”的公司泄露,用于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针对目标受众推送广告,从而影响大选结果。

剑桥分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政治数据分析公司,专门为选举过程提供数据采集、分析和战略传播服务。除此之外,它还是 Facebook的第三方公司,长期以来, Facebook开放API接口让外部第三方公司在 Facebook平台上提供心理测验或者是小游戏,Facebook靠此来增加客户粘性。

《卫报》还原了数据遭窃的具体操作:“剑桥分析”作为第三方软件App,先在 Facebook平台发布广告,并以“有偿研究”为噱头,诱使用户下载软件,参加问卷调查。但这些APP会请求查看用户的Facebook资料,若用户“同意”,他们好友的信息也会一并被App套走。利用这种方法,27万的下载量,可给App软件商带来5000万套数据。

(摘编自《 Facebook“泄密门”发酵》)

材料二:

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的一举一动,都是性格特点与心理特征的某种反映。如果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展示的内容足够丰富,分析者对我们心理特征的计算可以做到很准确,甚至能超过家人对我们的了解程度。

运用类似的方法,通过社交网络行为数据还有可能识别出个体的政治倾向、价值观等通常意义上更“敏感”的个人信息。而在其他一些只反映某种特定行为的数据集上,如利用匿名之后的信用卡刷卡的地点记录,用户的身份更是很容易被定位。因此,只隐去传统意义上的个人关键信息,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配合下,可能我们的隐私反而会以一种更深刻的形式泄露出去。

社交网络上的第三方App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需要用户授权,授权App服务的提供者获取用户在社交网络上发表的各种数据。如果用户想要使用这项App服务,那就必须对其授权。事实上,所有社交网络平台都允许这样的App存在,并提供相应的开发接口,因为只有如此,社交网络才能具有丰富多彩的功能和不断提升的用户体验。通常App访问用户数据,是为了实现和提升其服务功能,例如我们想让App推荐附近的餐馆,自然要允许它访问我们的位置信息。不只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电商、网络媒体等各种网络平台功能与体验的提升,都依赖于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分析。换句话说,网络用户允许自己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被分析和利用,也是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的必然前提。

同时,社交网络中积累的海量用户行为数据,是科学研究的资源宝库。合理分析利用这些数据,能够获得大量关于人类行为与心理的新知,这不仅能有力促进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更能为解决诸如自杀等实际问题带来新的曙光。社交网络行为数据由大众自发产生,也应当被用于旨在增加大众福利的探索与实践。

(摘编自《社交中如何保护隐私》)

材料三:

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关于互联网的研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这些伦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都与隐私权存在一定的关联。在传统意义上,与隐私相关的研究伦理主要集中在发生的场所是公共空间还是私人领城,所涉及的主体是实名的个体还是匿名的个体,以及相关信息是已出版的还是未出版的等问题上。但在互联网上,上述界限已经模糊不清。以詹斯·M·哈德森和艾米·布鲁克曼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认为,如果网民认为其在网络上的传播活动是私人性质的,那么对其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就是不道德和违法的。但也有不少学者持不同看法,比如约瑟夫·B.沃尔特认为,似乎可以明确的是,对公开可获得的储存于互联网上的对话进行研究分析,并不构成对受试人的研究,因此也可免于来自结构审查委员会的受试人管理审查,直接展开研究。

(摘编自《西方新闻传播学关于社交网络中隐私侵权问题的研究现状》)

【小题1】下列关于社交网络行为数据分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分析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社交网络记录等资料,获取用户及其关联者的相关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加以利用。
B.数据分析者可以通过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准确分析其性格特点与内心状态,识别其个人“敏感”信息。
C.社交网络行为数据分析有利有弊,它既可能增加大众福利,也可能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损害个人和社会利益。
D.关于不经过网民本人同意而进行的社交网络行为数据分析是否属于不道德和违法行为,现阶段学者们存在不同看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剑桥分析公司是一家专业政治数据分析公司,受 Facebook所托,分析并泄露了用户信息,影响了美国总统选举结果。
B.一个网络用户,即使隐去姓名等个人关键信息,也很容易因其他相关信息被确定身份,不知不觉泄露了自己的隐私。
C.收集分析用户数据可以让用户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为了得到这些服务,用户一定要授权App访问自己的位置信息。
D.分析利用社交网络中的用户数据,能促进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有效解决自杀等实际问题。
【小题3】怎样防止自己的隐私在社交网络中泄露?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水有诗意
常龙云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俊秀神奇的中国山水哺育了唐诗、宋词、元曲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震烁古今中外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偏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遗风余韵;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霄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醉卧沙场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南国山水的温婉和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俊美与清寒,莫不令人心旷神怡。“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还有什么能如此刻骨铭心呢?
山在那里站着,一万年;水在那里流着,一万年。山水的姿态,是墨客手中流淌的画;山水的韵味,是文人笔下飞翔的诗。读山读水,读山水的诗意,让情感在青山绿水间疯长,把四季绘成丹青水墨。
行走山水间,凝眸处,都是漂泊者载酒江湖的萍踪浪迹。这些官场失势、情场失意、商场失利的文人,经过一番红尘的折腾后,身心俱疲,志坠青云,愤世伤心之余,一脚踏进江湖,寄情山水,托志万象,逍遥去也。“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那是何等的桀骜放荡,自在快活!山与水的品性,又恰恰迎合了文人的秉性,响应了他们内在的精神理想,使其思想情怀找到了可供寄托、归依和宣泄的家园,山水成为他们驰骋个性精神、张扬生命理想最自由的场所和最广阔的天地。他们临风弄月的古韵行吟,飞龙舞凤的斑驳陈迹,为自然的山水附丽了浓郁得化不开的人文色彩,一山一水、一园一亭、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因此都具有了强烈的生命激情、历史印迹、文化渊源和传奇色彩。安徽宣城外的那座不起眼的小山丘,因李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成为名胜。而绍兴城南一处普通的私家园林,因陆游遗恨千载的《钗头凤》和《沈园诗》,令古往今来多少性情中人不顾山迢水遥,争相一睹为快。最典型莫过于岳阳楼。一楼何奇?却因“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腾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而声名大噪。人文精神对山水的浸淫和提升,给中国山水罩上了玄奥的文化青衫,弥漫了宗教般的神秘气氛,让崇尚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生命价值和追求生命真谛的西方人,拍痛了脑袋也解读不透其中的奥秘。
穿行在奇异山水间,感受山的风骨,体验水的灵韵,暂时脱离世俗喧闹的困扰,让心灵平和,寄托的是精神。遍赏山色湖光,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贴近空灵的山水,也许你会得到安抚与升华,是一种最休闲的放松,以最阳光的心情,寻找诗情画意。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样的赏心乐事,是粗鄙者不会为之的。山水入诗,更增诗情,山水入画,更添画意,山水乃诗画之源。山水有钟灵秀气而生才子佳人,这大概属于中国古老的风水学说了。
好山好水是我们的物质财富,更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很欣赏“一生好入名山游”的那份潇洒与浪漫,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实现儿时的梦想,游遍普天之下的名山大川。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喜欢涉及山水的诗文,如“细雨骑驴入剑门”,实际是喜欢其中的情调和意境,比如对“未老莫还乡”的游子情怀的欣赏。
B.第2段对南国、北疆、西域、巴蜀等处山水的特点进行概括,构成排比句式,突出了地域特色。
C.本文强调文人的诗歌能带来经济价值,比如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安徽宣城不起眼的小山丘成为名胜。
D.作者固执地认为中国山水与唐诗、宋词、元曲、绘画等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体现了作者对诗意的中国山水的喜爱。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人与山水之间的关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B.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C.让人,并不是懦弱。
D.让人,乃众妙之门。
【小题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3】选文第②段中加线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小题4】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生成一事
袁芳
“凡是伟大的,必定简单。”列夫·托尔斯泰如是说。对于李德才而言,爱上磁性液体,理由很简单,但是把磁性液体研究明白,并且站到这一研究领域的世界前沿,使其应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这应该是伟大的。
——题记
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一位美籍华人学者来京讲学,随身带着一小瓶被列为高度机密的磁性液体。在这名学者演示磁性液体时,当时还是北京大学研究生的李德才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静止时平凡无奇的液体,在磁铁的作用下,竟变成一朵朵形状各异的莲花,似柔实刚,能伸能屈。
这种充满神秘力量的材料让李德才着迷:“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我永远不会放弃它,我必须研究它。”
从1992年入校攻读博士学位起,李德才一直在北京交通大学深居简出、潜心研究,要知道,在以交通信息为优势学科的北交大,磁性液体的研究基础薄弱,在学校可谓是冷门领域。然而,对于李德才来说,这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年。导师袁祖贻教授说:“德才憨厚朴实,待得住,很刻苦,很好学,能干成大事!”
袁祖贻很看好李德才,最初给他定了一个方向,研究青岛铁路局的火车轴承密封件。内行都明白,导师推荐的研究方向,意味着有前途,好毕业,多少学生求之不得。然而李德才却摇头拒绝了:“我还是想搞我的磁性液体,更有挑战,更有意义!”
磁性液体当时在国内的研究尚属前沿,所以一切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都需自己去摸索,更谈不上团队传承、团队合作。最初,李德才的实验开展得异常艰难,他把省下的钱买原料和书籍,常常到了月底还要向同事甚至学生借饭票。
北交大有着相对宽松的治学环境,也鼓励新兴学科异军突起,允许部分设备相互借用。只是主人白天用,李德才只能晚上用,那几年,他成为夜猫子,昼伏夜出,甚至熬至深夜,静静地等候着实验结果出炉。
“做实验时正值夏天,李老师在那儿做试验,外面三十六七摄氏度,把烘箱从零上三十六七摄氏度降到零下四十摄氏度,需要七八个小时,测试器件还需要在箱内待四个小时,基本上,一次实验就是一个通宵。”曾经与李德才并肩作战的学生王长有说。
关于如何制备磁性液体,当时美、日等国都进行了技术封锁,能拿到手里的资料非常有限。李德才至今仍保存着当年从导师那里复印的原始材料,当年,他就是从这些珍贵却有限的资料中“沙里淘金”的。
2013年,李德才站在人民大会堂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他花费20年时间,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研制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性液体。
近三十年来,李德才把自己的光与热全部奉献给了磁性液体这一研究领域,如今,李德才创立的磁性液体研究中心已研制出多种可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媲美的磁性液体,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成功地将磁性液体应用到国防科工的诸多领域,节约经费和创造产值达数百亿元。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这样评价李德才——
“李教授常说,我做某件事的时候,总是觉得这就是我可以做一辈子的事,只有做完做好这一件,我才会去做下一件。他的执着看起来有些迂腐,有些落后,但正是他无视困难,拒绝外界诱惑和不必要的消耗,把欲望和算计抛在脑后,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活跃,才有静得下来,愿意付出十年成一事的努力和耐心,才能享受梦想成真的大快乐。”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世纪80年代,李德才初次见到磁性液体便被深深吸引,为了研究磁性液体,他进入北交大,从此深居简出,攻读博士学位。
B.北交大相对宽松的治学环境,鼓励新兴学科的治学理念,让李德才有机会借用设备进行试验,这是李德才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C.导师袁祖贻很看好李德才,给他推荐了一个研究方向,别人求之不得,李德才也非常清楚这意味着一个好的前途,但他还是拒绝了。
【小题2】李德才教授研究磁性液体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结合材料简述。
【小题3】列夫·托尔斯泰说:“凡是伟大的,必定简单。”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李德才教授的“伟大与简单”分别体现在哪些地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学史上,素来有“今文经”与“古文经”、“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说法。今文经与古文经,最初是指以今文(汉隶)、古文(籀书)两种不同的字体写成的经书。

我国古代文字从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发展到战国时代,字体屡经变迁。战国时秦国境内,基本上通用“籀书”,亦称“大篆”;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籀书”的基础上加以简化成为“小篆”,或称“篆书”。秦代的“书同文”即以这种篆书来作为标准的字体。至于六国境内的文字,与籀书、篆书不完全一样。现在我们尚能见到的六国文字,如战国古钱币、青铜器、近几十年出土的楚简上的文字以及《说文解字》中所载“古文”,均属此类,有的学者统称之为“晚周古文”。这种古文字由于地区及时代早晚不同,差别较大,但它们都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所以习惯上统而言之曰“古文”。

战国后期,除了大篆和这些“古文”外,还出现了一种字体,就是“隶书”。在秦代,通行的正式字体是小篆,如秦刻石及秦权(秦官府批准的标准砝码)铭文都是小篆,但在官府中的公文及民间流行的字体则主要是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已取代小篆成了最通行的字体。所以在汉代人看来,隶书是当代的字体,因此名之曰“今文”。经典若是用战国古字写的,就是“古文经”,用隶书写的就是“今文经”。

今、古文经的字,难免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有时今文经正确,有时古文经正确,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古文经虽以六国时的古文字缮写,但从西周或春秋时代传到战国,中间也难免有抄错或记错的地方。今文经虽大多是汉人写的,但有时因为依据的底本好,也可能反比某些古文经为胜。今、古文经的异字的成因,大致有四种情况:假借字,异体字,误字,误句。其中,假借字数量最多。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不但是指所持底本字体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就对于经典内容阐释方面的差异而言的。今文经学的特点是关注现实政治,致力于发掘、发挥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董仲舒提岀:“《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春秋繁露·精华》)他不承认经典本义有固定不变的解释,而强调解释是随着人们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断变化的,不必拘泥于古义。今文经学彰显了经典的时代意义,植入了许多前人未见的思想,从而使经典的阐释历久弥新。

古文经学多把六经当成信史,讲文字训诂,留意典章制度,注重历史事实,具有浓厚的实证色彩。古文经学家具有朴实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方法,所以他们常常能够对古籍作出正确的和比较合理的训释,从而彰显那些被今文经学家文饰、遮蔽的文本原意;他们的训释成为后人理解古籍的重要参考。

(摘编自边家珍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学史上,今文经是指以今文(汉隶)写成的书籍,古文经是指以古文(籀书)写成的书籍。
B.我国古代文字从殷代的甲骨文、殷周金文发展到战国时代的大篆和小篆,字体屡经变迁。
C.“今文经学”关注现实政治,致力于发掘、发挥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彰显了经典的时代意义。
D.古文经学家常常能够对古籍作出正确的和比较合理的训释,因此学风朴实、治学严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指出经学史上素有“今文经”与“古文经”、“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说法。
B.文章依次论述了“古文”与“今文”、“古文经”与“今文经”、“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
C.文章不仅分析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研究方法的不同,也指出了其重要影响。
D.文章思路清晰,在论述今文经学的研究特点时举出了董仲舒的有关论述,说理充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文经虽然大多是汉人写的,依据的底本好,但其中舛错的文字不一定比古文经少。
B.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的演化过程,呈现出由繁到简、易于书写的特点。
C.今文经学不泥古,善挖掘新意的治学方法,对于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D.古文经学家具有实证色彩的朴实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方法,为后世的治学者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