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

①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②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产生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

③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④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难以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要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⑤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其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

⑥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中。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 “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 “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⑦由于宋词的创作有相当一部分不局限于案头欣赏,而是要在瓦子勾栏演唱中博得各色人众的喝彩,这就要求词写作须即事言情、直抒胸臆,避免过多的跌宕起伏与别有寄托。只有通俗流畅的词句,才能令演唱者得心应口,并能令以市民为主的广大听众舒心适意。然而在宋代也有一些文人填词并不顾及市民的审美情趣,而仅是将词作为自娱的手段,这就使词向另一个方向──文人化或雅化的道路上发展。南宋是宋词艺术完全成熟的时代,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蒋捷、张炎等人,对词的艺术表现皆作过不懈的追求,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众多作品。他们的词是属于士林文化品格的,而艺术的成熟也限制了词这一文体向前进一步发展,恰如七十年前胡适所总结出的“文学史上有一个逃不了的公式”,即文学的新方式皆出自民间,文人学到手之后,使之艺术性加强,却又剥丧了其间的生气,于是这种文学方式的命运便告完结(见《词选自序》)。

⑧宋词具有文化品格的双重性,它既属于士林文化,又属于市井文化。而后一种文化是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杠杆的,充满了活力,宋词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放射出空前绝后的耀眼光芒。当词在宋以后的继承中完全走向案头,而其市井文化品格为元之曲、明之《打枣竿》、《挂枝儿》所取代时,它就丧失了其两栖的文学艺术特点,而成为纯文学的作品。就大多数作品而言,文化品格的单调是元明清词难以与宋词媲美的重要原因。可以说,探讨宋词的文化品格,是我们理解宋词的一把钥匙。

【小题1】从第①段可以看出,造就宋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是____________。
【小题2】在第④段中,作者引用王国维的话,其主要用意是_________
【小题3】在第⑤段中,作者说“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这里的“双重选择”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小题4】通观全文,试从中概述出宋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的特点:
【小题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和( )
A.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都是就它由近体诗的整齐句式演变为参差错落的句式而言的。
B.耳听和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
C.词之所以称为“诗余”,是指古近体诗发展到唐代的顶峰时期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D.词在咏史言志的有关题材中,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反映社会生活更有深度和广度。
E.“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都是从诗和词两种体裁所表现的内容方面进行评析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4:16: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气候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从法学的角度看,它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这是必须予以回答的一个命题。

有的学者认为,将风能和太阳能确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具有可行性。根据物权法原理,物权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物权客体须具有既存性、有形性、独立性、特定性。但对于风能和太阳能,其存续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难以成为物权客体。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要素(如水、空气、阳光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是一种“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任何人无需支付对价即可对其占有和处分。然而,生态环境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价值性,如果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那么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十分不利。

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它必须是对主体的“有用之物”,而且围绕着、针对着它可能发生利益冲突,因此需要对之做出利益界定,明确其所属所归;它必须是人类能够控制或部分控制的“为我之物”;它必须是独立于主体的“自在之物”。这一精辟的论述对判断“气候资源能否成为法律上之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显然,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控制,并独立存在,因此,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例如,人们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利用雨云实施人工降水等。即使从民法的角度看,气候资源也是可以为人力所支配的,属于民法上之“物”。台湾民法学者王则鉴认为:“物是指除人之身体外,凡能为人力所支配,独立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而言。”而且,气候资源也具有稀缺性。尽管风能、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其开发利用受到土地、空间的限制。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的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因而具有民法上的财产意义,属于物的范畴。

那么,气候资源从法律上来说属于什么样的物呢?是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还是私人所有的物?答案是都不是。早在1969年,美国法学教授约瑟夫·萨克斯就提出了“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由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应将其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国家或政府是这一公共财产的受托人。所以说,气候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之一,是全体公众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应当归全体公民共有,即它是一种公众共有物。所谓公众共有物,著名环境法学者蔡守秋先生在《论公众共有物的法律保护》中对其进行了界定,指不特定的多数人可以非排他性使用之物。

(选自曹明德的《论气候资源的属性及其法律保护》,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等,它既非国家所有也非私人所有。
B.根据物权法,风能和太阳能是“自由财产”,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不能成为物权客体。
C.风能和太阳能并非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之物,所以,从物权法的角度看是难以成为物权客体的。
D.根据传统民法,风能和太阳能是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占有和处分的,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段指出,在有些守旧学者看来,气候资源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B.三、四段指出,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C.全文论述逐层深入,先否定后肯定,最后给出鲜明的结论,行文很有逻辑性。
D.文章运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气候资源是一种公众共有物”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将不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气候资源既是“有用之物”“为我之物”,又是“自在之物”,所以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C.气候资源具有稀缺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风能、太阳能是有限的,因而它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物。
D.基于“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自然资源应被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任何个人和国家无权干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激荡监督的正能量
在全国两会上,如何形成覆盖面更广、体系更完备、运行更符合法治精神的国家监察体制,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重要议题。社会的良性运行,离不开科学化、制度化的监督;人民的美好生活,也需要激荡监督的正能量。
作为一项制度安排,监督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就已设置御史大夫的官职,“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从古至今,监督勾连起政治文明的时间线索,映照着时代的兴衰荣辱。
监督也是一种文明的力量,润物无声、教化人心。实际上,无论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制定监察法,还是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单位对员工的考核,规则无处不在,监督如影随形。古人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很多时候,真正推动社会进步、弘扬社会正气的,恰恰是日常生活中那些无影无形的规则和制度。监督的运行或明或暗,或严厉或宽松,但最终都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影响人们的心灵,培厚社会文化的土壤。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监督针对的是人性中的弱点,本质上是一种他律。春秋时期,齐桓公欲对管仲委以治国全权,经谏臣提醒,才意识到不受监督的权力很可能危及国家稳定。管仲自明其理,主动举荐人才协助其工作,互相监督,打消了齐桓公的疑虑,最终君臣和鸣成就大业。信任不等于放任,没有任何约束的信任,往往容易滋生一种自我放纵心理,导致行为走偏失矩。今天,我们倡导制度化、常规化的监督,不仅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更要对潜在的越轨行为预先实现纠偏。
有心理学家实验发现,8岁以前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来自外部规则和父母权威,而8岁之后的道德判断则主要源于自我认知。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他律是自律的基础,有了他律的示范效应,自律才能获得生长发育的原始动力。监督的一个重要目的,正在于涵养自律。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正是由于纪律长出牙齿、监督成为常态,广大党员干部逐步由他律转向自律,让正风肃纪成为一种自觉。事实证明,监督与自律同频共振,就能不断强化监督的正向作用。
1927年,***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是党的历史上首次设立专门的纪律检查机构。近百年风风雨雨,我们的监督制度和监督实践不断与时俱进,对权力的敬畏、对纪律的坚守、对公正的追求始终如一。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永葆初心、不改本色,我们必将见证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政治文明传承赓续,开出时代之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归纳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乾坤草亭

朱良志

明代王世贞家有弇山园,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面花草扑地,绿荫参差,匾额上书“乾坤一草亭”。八大山人也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一个小草亭,为何扯上广袤无垠、神秘无比的乾坤?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喜欢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浩荡乾坤一浮鸥”。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乾坤中的一只小鸟?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

宇宙、乾坤,说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运思。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飞腾,可在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王维不是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吗?水虽穷,路虽尽,但云起了,风来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缕风,在这样的心灵中,哪里还会有穷尽时!

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八大山人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这个“个”就是乾坤中之一“个”,一点。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在《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大莫载兮小莫破。”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

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

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杂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崔亚娟

杂技虽然并不是仅限于国内的艺术表演形式,但中国杂技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中国杂技艺术是当代人的重要使命。

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包括杂技艺术在内的文化艺术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当代杂技艺术应当始终坚持创新的创作方向,从传统文化、姊妹艺术中汲取、吸收有益元素,借助现代媒体技术手段,在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在细节上精雕细琢,在内涵上提升品质,实现杂技艺术的创新发展。

继承是创新的源泉。在悠久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杂技艺术形成了很多独特而宝贵的技术、技巧与特色。应当始终坚持“去芜存菁、去糟取精”的艺术原则,对传统杂技艺术中的精华加以继承与发扬,使之成为当代杂技艺术中的“内核”和主体构成,使传统杂技的技巧、原则、规律在当代杂技艺术中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当代杂技应当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成分,这样才能有持续开拓创新的动力和后劲。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杂技中的精华部分,如传统杂技中的蹬技、顶技、手技、车技等技巧以及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可以将这些巧妙地融入到当代杂技艺术表演之中,形成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可以从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寻找杂技艺术创作的灵感,如将一些传统故事引入到杂技表演中,提升杂技创作的文化品质。

杂技艺术本身就是一项融汇了多类型艺术特色的艺术形式,融合是创新的重要途径。任何一项艺术都不可能是完全孤立存在的,杂技艺术与音乐、戏剧、舞蹈、武术等姊妹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杂技艺术应当充分发挥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艺术特质,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之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成分,使之为己所用,成为自己的艺术特色与亮点,吸收和借鉴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艺术元素,最终实现当代杂技艺术的创新发展。

在杂技艺术事业中,可以设置一个个的发展目标作为艺术创新的努力方向,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通过有效的创新手段来不断地实现这些目标。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当代杂技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更加便利的艺术手段。要充分发挥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借助绚丽的灯光、多变的音乐、精良的设施设备,实现杂技艺术的艺术突破,创造出更加绚丽精彩的艺术效果,为广大群众提供更高的艺术享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杂技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杂技是无国界的艺术。
B.传统杂技艺术中的精华应该在当代杂技艺术中得到继承与发扬,焕发出新的光彩。
C.任何一项艺术都不可能是完全孤立存在的,杂技艺术融汇了多种类型艺术的特色。
D.设置了一个个发展目标,就能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通过有效的创新手段来不断实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传承中国杂技艺术是当代人的重要使命。
B.文章第二段主要阐述“当代杂技艺术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总领下文。
C.文章的主体层层递进,由主到次分别从继承、融合、发展三个方面论述。
D.文章在论述时既有理论上的探讨,也有具体措施的分析,如将传统故事引入杂技表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包括杂技艺术在内的文化艺术事业之所以获得空前的繁荣,完全得益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B.当代杂技巧妙地融入传统杂技中的蹬技等技巧及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会形成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
C.杂技艺术应当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只要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之中汲取成分,就会面目一新
D.发挥了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就能实现杂技艺术的全面突破,创造出更加绚丽精彩的艺术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口琴

“警佐,打死了!真的打死了!”西谷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命令:“立即报告岸谷厅长,击毙匪首杨靖宇!” “警佐,警佐!”一日本兵叫喊着,从高大汉子身上搜出一个磨得溜光锃亮的东西跑过来。伪军队长李道善凑上前,惊叫:“魔笛儿!魔笛儿!” “八嘎!什么魔笛儿?”西谷接过那个叫魔笛儿的东西, 眼珠子直转。

1939年的冬天嘎嘎冷。日本关东军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消灭杨靖宇。10多万日伪军围山、封路,进行“梳篦式”的“拉网”“讨伐”。

风雪中,杨靖宇率领队伍与敌艰苦周旋。枪声骤响,日伪军连续发动猛攻,只向前推进了20多米。激战中,十几名战士壮烈牺牲,杨靖宇领着俩战士拖得敌人疲惫不堪。日军资料这样记载当天的战斗:“早晨出发队伍有600人,逐渐剩下300人、200人、100人,到16日凌晨两点钟,仅剩下50人。”

太阳落到山后面,呵气成霜,杨靖宇好几天没吃东西,他裹紧棉衣,靠在窝棚墙上打了个盹儿。恍惚中,肚子“咕噜、咕噜”叫,他从衣袋里掏出一块榆树皮,放进嘴里细细地咀嚼,艰涩而痛苦地咽下。月光从窝棚的缝隙照进来,今天不是正月十五吗?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口里面的衣兜,那里搁着一把他心爱的口琴,他经常在休息的时候给大家吹口琴,甚至教小战士们吹口琴。他想起来,自己还是跟进步音乐家塞上萧学会的吹口琴。这会儿,他连拿口琴的力气都没了,便轻轻闭了一下眼,在心里默默哼唱: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

……

一切的抗日民众快奋起

夺回来丢失的我国土

结束牛马亡国的生活

英勇的同志们,前进吧

打出去日本强盗

……

北风呼呼地刮,杨靖宇使劲咽下嘴里嚼成碎沫的榆树皮,感觉身上暖和了一些。

第二天清晨,山路上走来几个砍柴的农民,他上前试探着拿钱从他们那儿买些食物和一双棉鞋。当中的赵廷喜,见面前这人灰头土脸的,脸和手上都是冻疮,就猜出了几分,劝说道:“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杨靖宇笑了,岂止不杀,如果投降,日本人还打算让他出任伪满洲国军政部长呢!他痛心地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那天,杨靖宇在山洞口没有等到他们答应送来的粮食和棉鞋,却等来了一大群日伪军。西谷率日伪军紧追不舍,终于把杨靖宇逼到了一棵老槭树下。“杨司令,你跑不了啦!”杨靖宇靠着大树,见文件烧成了灰烬,喘着粗气说:“杨司令也是你们能活捉的?”

“我知道你几天没吃东西了,特意给你带来了好酒好肉。你是大大的英雄,只要你放下武器……你的部下程斌、崔胄峰都归顺皇军……”敌人还在喊话。这一次代替回答的是愤怒的子弹。西谷恼羞成怒,吼道:“打!干掉他!”100米、50米,日伪军一步步逼近,杨靖宇躲到大树后奋勇还击,打死了冲在前面的两个鬼子。这时,一颗子弹打中他的左手腕,手枪掉下来,滚烫的鲜血涌出,他迅速掏出身上的第二把手枪还击。

敌人见生擒困难,遂轻重武器猛烈开火,杨靖宇胸部中弹,一下靠在大树上,又一排子弹重重地打过来……杨靖宇重重地倒在雪地上。这天,是中国农历正月十六。

“杨靖宇身上怎么会有口琴?”岸谷隆一郎纳闷,又叫来叛变的安光勋。西谷从一个木盒子里拿出一把磨得溜光锃亮的口琴问:“这个,你的认识?”

口琴比鬼子烧红的烙铁还烫人,安光勋像被电击了一下,手一哆嗦,口琴“当”地掉到地上。远处传来口琴声:“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他不再理会任何人,嗓子眼儿发干、发咸、发腥,突然,一头扑在那具高大的躯体上:“杨司令啊,我安光勋不是人啊……”

残忍的日军军医剖开杨靖宇的腹部,肠胃里只有还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鬼子大受震骇,他们怎么也不明白,这个塞了一肚子棉絮和树皮的人,怀里怎么会揣着一把口琴?

岸谷隆一郎感觉自己在这场决战中被耍弄了,他下令:铡下杨靖宇的头颅!

大雪纷飞,北风弹奏着古老的琴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杨靖宇被敌人围剿打死的情节,扣人心弦,引发了读者急欲探究杨靖宇是怎样被敌人围困的阅读期待。
B.正月十五夜,天气寒冷,呵气成霜,杨靖宇饥饿难忍,却只有榆树皮可咀嚼,力气微弱,写出了杨靖宇的艰难处境。
C.文中写日军资料记载当天战斗减员的数字,是为了表现日军部队伤亡很大,暗示日军日薄西山,失败已成定局。
D.“杨司令也是你们能活提的”表现了杨靖宇对敌人的蔑视和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誓死战斗、决不投降的决心。
【小题2】文章结尾写叛徒安光勋拿着的口琴掉到地上,并向杨靖宇谢罪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战士,杨靖宇身上一直带着口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匠心设计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