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意义上的学术源于“闲逸”。其实,自古至今,“闲逸”都是奢侈品,除了物质上丰裕或者至少能够自供自给的生存自由之外,时间上海的有足够的闲余甚至或许要靠没事找 事来打发时光的自由。由此二者为前提,再辅以特定的精神需求,无论这种需求是来自虔诚 如宗教意义上感召还是纯属内在的好奇,抑或是为了迎合时尚以示高贵、体面与教养,在被 称之为科学崛起的十七世纪,科学还只是极少数人方能消费得起的“瓷器活”。直至十九世 纪上半叶,得益于德国大学的开风气之先,科学及其主人方为大学所认可,登堂入室且渐成 主流。不过,科学虽有安身之地、留住了无心于功利的纯理论偏好,但是它却从此被纳入了 不可逆转的体制化与专业化轨道。体制化赋予曾经被视为自由和闲逸的学问以工作乃至职业 色彩,当认可本身构成学术人内在精神满足实现的生活基础和现实条件时,求知本身也难免 不带有生计内涵,这样它与闲逸却渐行渐远。沉重的工作负担,让研究者的工作与生活失去 了平衡,博雅和闲趣则纯粹属于昂贵的冗余,在时针与分针的每一次交会中逐渐被剪除,也 阻塞了开展新奇的跨域研究,高度的专业化与视野偏狭让研究者越来越保守,不敢从事带有 风险性的创新活动。传统的农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在这个为数字技术标志的光速 时代,数字化、技术和通讯的便捷并没有带来闲余,时间资源反而越来越稀缺,关于时间的 意识和感受却再也没有了昔日那种暮鼓晨钟的固定节奏,高度职业化的学者人群所最稀缺的 恐怕恰恰就是“闲逸”。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中“闲逸”形成的前提。
【小题2】请理解文中“瓷器活”的内涵。
【小题3】为什么说“在这个为数字技术标志的光速时代,数字化、技术和通讯的便捷没有带来闲余,时间资源反而越来越稀缺”?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4 12:04: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由文学本体向历史本体转化的《史记》
李胜召 何伟
以事为中心的史体虽然涉及到人,但它忽略了人的历史主体性,导致历史成了静止的、片段的,甚至使历史远不是历史原貌,即历史本体。文学理论家刘再复先生在《论文学的主体性》中指出:“文艺创作要把人放到历史运动中的实践主体的地位上,即把实践的人看作历史运动的轴心,看作历史的主人。”文艺创作要高度重视人的精神主体性。因为“文学作为一种审美行动,可以将情感的非理性、随机性置于适当的区间,以承诺情感的审美释放与慰藉而回归自己”。文学近于“存在之本真”,“回归自己”也就是回归作品人物的本真。
因为涉及到人,就有主、客体之分,就有主体的情感和客体的情感之分。《史记》中体现人的情感因素时分为两方面:
写人物情感即客体的情感。在写人时,侧重写人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也就是写人的心,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可以证明。作者写李斯的五处独白:第一处是当他入厕见鼠与入仓见鼠之后,曾感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当他功高盖世之时,又慨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当李斯被赵高胁迫,不得不依附逆乱时,又垂泪长叹曰:“嗟乎!独遭乱世,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当他被赵高囚于狱中,更愤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第五处是他被杀前叹息不能与儿子再牵黄犬逐狡兔。司马迁对李斯心理活动的详细描写,使李斯阴险、无耻的品质更趋于历史原貌。
流露出作者主体的情感。由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地位和审美观的不同,加之作者写作的目的、角度、视点的不同,呈现出来的文本多多少少都会流露出作者主观的情感和思维。鲁迅谈到《史记》时讲道:“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所以《史记》里写出的形象,只能是作者眼中的形象、心中的形象,作品被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的印迹。如司马迁把项羽归入到“本纪”,把陈涉归入到“世家”里,无不出于自己对项羽以及陈涉的个人推崇。在《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把拒捕的主角由伍尚改为伍子胥,把破郢后的“挞墓”、“鞭墓”改为“掘墓鞭尸”。这些都能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审美理想。
由上述推论,我们可以很形象地看到,《史记》所展现的历史时空的存在形式是历史具体存在,要把握住历史原貌,就要把握具体的历史存在。在用文字这种符号记录时,注重人的情感,就是尊重人性,尊重历史,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就充分认识到了人的历史主体性。又因文学即人学,情感所及,发而为文,所以文学比一切文化样式更能表达这种人性的冲动——情感,但是文学本体又是不可触摸的。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具体的文学存在形式来把握文学的本体,继而更进一步去感悟司马迁笔下历史的存在形式。
传记本身就具有文学性,只是后人将历史与文学区分得过于清晰,忽略了人的情感存在、人的历史主体性。在《史记》中,司马迁把人从历史中解放出来,把他们描写得栩栩如生。这种文学性的真实才是距离历史本体最近的历史存在形式。
(摘自《作家》,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文学近于“存在之本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倘以事为中心,自然就会忽略人的主体性,从而难以做到“存在之本真”。
B.《史记》在写人时既注重客体情感又注入主体情感,因此它做到了“存在之本真”。
C.所谓“存在之本真”,就是要把历史人物当作历史的主人即历史的主要人物来写。
D.所谓“存在之本真”,就是回归自己的本真,即回归到作者自己的真实情感的本真。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史记》“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的一项是
A.《史记》把项羽归入“本纪”,陈涉归入“世家”。
B.《史记》把伍子胥“挞墓”、“鞭墓”改为“掘墓鞭尸”。
C.《史记》中的许多形象是作者眼中的形象、心中的形象。
D.《史记》描写了历史人物的心理,使之更趋于历史原貌。
【小题3】下列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与文学的区别在于,前者忽略人的情感存在,后者忽略人的历史主体性。
B.以事为中心的史体是连续不断的,可以用来还原历史原貌即历史本体。
C.司马迁把人从历史中解放出来,把他们描写得栩栩如生,这样的人物才是最接近历史存在形式的历史本体。
D.《史记》写人尊重人性,尊重历史,可以体现出作者对作品的文学性的重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诞生于1956年,先后经历了两次高潮和低谷。其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是2016年3月9日,一场举世瞩目的人机围棋大战在AlphaGo和韩国九段高手李世石间展开,最终AlphaGo以4:1取胜,AphaZero的出现则宣告了围棋AI的完美终结:不需要学习人类棋谱,更无须事先了解围棋规则,通过其自我博弈学习最终200:0完胜AlphaGo。
人工智能已来到我们身边,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有意或无意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脸识别,指纹识别、无人机,语音助手、扫地机器人等已经随处可见。日前,GoogleI/O大会发布了新款谷歌助手,可以代替人类实现自动电话语音订餐等服务,对话自然流畅,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智能家居等一系列产品也逐渐渗透到千家万户,例如最新的亚马逊智能音箱,其通过智能语音可实现对各种智能家居的控制。
人工智能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的同时,也在改善我们的健康。智慧医疗背后的人工智能技术,已在特定的医疗诊断如肿瘤检测等方面达到甚至超越了专家水平;基于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我们可以对特殊人群健康情况进行提前预警,从而规避发病风险。未来,家家户户都会有智能医生助手,随时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摘编自李克秋《中国处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黄金时代》)
材料二:

(资料源自《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
材料三: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去年12月召开的2017未来教育大会上提出,在机器能够思考的时代,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5种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及筹划未来的能力。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原主任李志民说,今天我们说知识就是力量,讲的是如何学习、记忆和掌握更多的知识,讲究知识的系统性,而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是开放的,随时随地可查找,可检索,因此,记忆知识以及知识的系统性不再像今天这样重要了,学生更需要学习如何从已有的知识中挖掘出新应用,新知识,通过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与之对应的知识结构或学习过程就是思维的训练。
“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要求,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创意和审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说,“反之,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征,那么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无需天赋,经由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天上班无需过脑,但手熟尔;工作空间狭小,坐在格子间里,不闻天下事。”
(摘编自汪瑞林《人工智能时代需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苏令《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怎样的教师》)
材料四:
英国牛津大学2013年一项研究预言,未来20年内,美国就业市场47%的岗位终将由人工智能取代,英国则有35%的职业将受到威胁。涉及人工智能对就业前景的影响,这项研究被广泛引用。
经合组织新研究结果却显示,美国只有大约10%的岗位作将由人工智能代替,英国受威胁的职业也只有12%。研究认为,大部分工作要求涉及复杂社交关系,要求具备较强沟通能力、创意或复杂推理能力,或者要求在无指导环境下完成体力任务,这些方面人工智能均难以胜任,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先前调查之所以高估人工智能构成的就业威胁,源于没有区别对待同一职业的不同岗位,
(摘编自袁原《大规模技术性失业?人工智能威胁就业或被高估》)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目前,在改善人类健康方面,人工智能应用势头良好,在诊断疾病和提前预警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C.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记忆和掌握知识,而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等能力。
D.尽管牛津大学的研究受到多方的肯定,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其预言高估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威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AphnGo战胜九段高手不久就被AphaZero打败,展示了机器人的魅力,也让公众对人工智能有新的认识。
B.根据材料二可预测,随着智智能机器人的普及,快递、安保、银行职员、医生等职业都将被机器人所取代。
C.根据材料三可知,人工智能时代在教育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师的工作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D.人工智能时代在释放技术应用红利的同时,也会造成体力劳动者集体失业,拉大贫富差距,带来社会风险。
E. 根据材料四可以确定,相比小型汽修车间机修工,大型汽车厂流水线的机修工作更难由机器人取代。
【小题3】我们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是茶叶生产的重大转型期,明太祖朱元璋推行芽叶茶的政策,对中国古代茶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使茶叶的生产、销售、消费诸经济层面较前朝有相当大的增长。明代前期茶叶贸易实施官统制,官卖官销,垄断经营茶,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明朝中后期因朝廷经济能力衰退而大量吸收民间资本参与营运。明代茶叶分官茶、商茶、私茶。官茶西北易马。商茶由民间商人经营,领引纳税,准许公开售卖,私茶是未经请引纳税,走私交易。明英宗正统以后,随着边境茶马交易的衰微,民间茶的贸易活动得以迅猛发展。茶业官统制结构向民间商人经营的结构性转化。

从明代正统至清代前期又形成一个茶叶经济兴起的高峰期。明代茶叶贸易大体可划分为边境地区、内陆地区和海外三类市场。由于明朝军队对马匹的需求,茶马交易是明朝茶业经济贸易的主体。凡是朝廷设置茶马司的地方,是官方进行茶马贸易的中心。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商人资本的大量进入,以致民间茶商取得了支配地位。所以明朝边境地区的茶叶市场,是官、商共同以茶叶与少数民族进行的贸易活动。明朝除边境茶外销严加控制外,内陆地区的茶叶流通只要不违朝廷“茶引”制度,民间茶商是可以进行贩运行销的,采取较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明朝同海外诸国的经贸往来,是以“朝贡”的形式来维系的,在此基础上生发并扩展了民间的贸易。同时,随着明朝海外移民的增加,茶叶的对外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同明朝保持良好关系的国家“皆尝来往广东”,因而广东地区在明代兴起了海外贸易。

在明清茶叶贸易发展中,特别是明中期以后,由于茶叶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地位的提高,茶商队伍的扩大和商业竞争的激烈,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联络计议之所的茶叶商帮。他们在长期商贸活动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经营区域,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拓展了市场空间。

清代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时期,又是中国传统茶业经济中心地位逐步丧失的阶段。从18 世纪到鸦片战争前夕,是华茶出口贸易的发展期,茶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大量茶叶输入欧美国家,使中国外贸有较大顺差。鸦片战争后至19 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华茶出口贸易的繁荣时期,国门洞开,列强入侵,刺激了茶业经济的畸形发展,华茶一度独步国际茶市。19世纪80年代后期起,出口之数逐步减少,陷入不可收拾之险境,这是华茶出口贸易的衰落时期。华茶从繁荣到衰落,帝国主义的扼杀是罪魁祸首,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是内在的原因。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近代茶业终于走到了尽头。

(摘编自陈宗懋、杨亚军着主编《中国茶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太祖朱元璋推行芽叶茶的政策,使茶业经济较前朝有了很大的增长,促进了中国古代茶业的繁荣发展。
B.随着民间茶贸易和边境茶马交易的兴替,明代茶业经济也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期。
C.明朝对边境地区的茶叶外销严加控制,但随着明朝海外移民的增加,茶叶的对外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
D.以地域为中心的茶叶商帮不断长途贩运,拓展市场,进而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时期审视明代的茶业经济,并着重分析了高峰期茶叶贸易的发展情况。
B.文章以明代至近代的茶叶贸易种类和市场类型为立论依据,具体阐述了这一时间段茶叶经济的发展轨迹。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摆事实的论证方法,揭示了清代至近代华茶由繁荣到衰落的真相。
D.关于中国的茶业发展,文章先交代其在明代空前繁荣的状况,最后论证其在近代的必然归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中期后茶叶商帮的出现,是清代成为中国茶业对外贸易空前繁荣时期的主要原因。
B.只有采取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鼓励商人贩运行销,才能盘活国外和国内两个市场。
C.鸦片战争后的40年里,华茶出口贸易逐步减少,这是华茶出口贸易的衰落时期。
D.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掠夺性开发,加上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使中国茶业独步世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5G?让我们重温一下工信部颁发5G商用牌照的原文:工信部经履行法定程序,于2019年6月6日向4家企业颁发了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批准4家企业经营“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其中,“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即5G,“G”是“ Generation(代)”之意。

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定义了5G技求的三大业务场景:eMBB(增强移动宽带),面向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面向大规模物联网业务,主要包括エ业互联网、医疗等应用;uRLLC(高可靠低时延通信),主要应用代表是无人驾驶等。

(摘编自贺诗《5G五问:它到底有多牛?商业市场有多大?》)

材料二:

5G与4G关键技术指标对比

技术指标

4G参考值

5G目标值

提升倍数

用户体验速率

10Mbps

0.1~1Gbps

10~100倍

峰值速率

1Gbps

20Gbps

20倍

流量密度

0.1Tbps/km²

10Tbps/km²

100倍

连接数密度

105/km²

106/km²

10倍

空口时延

10ms

1ms

10倍

移动性

350km/h

500km/h

1.43倍

能效

1倍

100倍提升

100倍

频谱效率

1倍

3~5倍提升

3~5倍

 

(注)与4G、3G、2G不同的是,5G不是独立的、全新的无线接入技术,而是现有无线接入技术(包括2G、3G、4G和Wi-Fi)的演进,以及对一些新增的补充性无线接入技术进行集成后形成的解决方案的总称。

(摘编自凤凰网《2019年中国5G产业全景图谱》)

材料三:

从5G人才需求在各大行业的分布来看,互联网、电子通信、机械制造排名最高,占比分别为41.57%、36.96%、14.56%。5G的应用落地依托网络的部署,由于5G整合了移动互联、智能感应、大数据等与互联网相关的新兴领城,因而互联网行业对于5G人才的需求最为旺盛。

5G是目前电子通信技术的升级,目前引领最新5G技术的公司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领域,如华为、中兴及国内三大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副总经理在今年2月举办的2019工业互联网峰会上表示,5G的通信交互将承载各种各样的控制信息,通过控制实现工业自动化、远程手术、远程施工、远程驾驶,控制为通信带来了新的价值和新的趋势。

机械制造行业正面临产业升级和转型,智能制造代表其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而5G可以加速机械制造行业的智能化水平。例如,5G所拥有的高速率、高稳定性和低时延特性将大大提高无人驾驶的安全性能;为制造业赋能,促进其产业升级和数字转型。所以,机械制造行业对于5G人才也有不小的需求。

在5G领城的十大核心职能的人才需求占比排名中,软件工程师位居第一,占比为12.46%,遥遥领先于其他职能。由于5G应用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社会需求旺盛,需要技术、研发力量的大力支持,因而对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最大。5G技术日臻成熟对于运营商服务垂直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网络云化发展趋势的推进,传统以通信领域人才需求为主的运营商正面临巨大挑战,他们也需要软件工程师的加入,增强自身的研发力量。在这十个职能中,大多都具有互联网行业属性和电子通信行业的属性,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5G人才需求在互联网行业和电子通信行业分布较高的现象。

不同性质的企业对5G人才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其中私企人才需求最多,达52.67%;其次是国内上市企业,为21.87%;外企为13.59%;国企只占到了3.66%,私企作战灵活,对于市场动向嗅觉灵敏,敢于迎接风口,敢于创新,对于5G的人才需求较大。国内ICT的龙头企业华为就是私企,无论是其技术实力还是创新实力、对人才的吸引力,在业内都有较好的口碑。国内上市企业的人才需求占比位居第二,上市企业具备较强的资源调配能力和市场影响力来布局新业务、组建新团队,用新型人才来助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摘编自猎聘网《2019年中国5G人才需求大数据报告》)

【小题1】依据材料,下列不属于5G技术三大业务场景具体应用的一项是
A.某工厂使用5G技术管理员工与日常生产。
B.运营商在多种场合向人们展示5G手机。
C.医生运用5G技术在北京为远在海南的患者实施手术。
D.2019年央视春晚通过5G网络实时高清直播。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4G技术相比,5G技术具有速度快、流量密度大、时延长、能效高,支持海量大连接,增强移动带宽等诸多优势。
B.互联网行业和机械制造行业对于5G人才需求的行业占比大小不一,前者远大于后者,二者人才需求大的原因也不相同。
C.运营商以往以通信领域人才需求为主,但网络云化发展趋势的推进给他们带来压力,迫使他们需要软件工程人才的加入。
D.私企敢于迎接风口,敢于创新,需要较多的5G人才;上市企业要布局新业务、组建新团队,需要5G人才来助力。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5G人才需求方面呈现出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的(“在场的东西”)。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证。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梵·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明: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西.’_一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破洞的母源。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
(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B.“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C.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D.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始揭示了“意象说”的内涵,并指出意象之美是一种高层次的美。
B.文章点出了“意象说”存在的局限性,同时强调了其对中外美学的价值。
C.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解释了要深入象外才能达到美的境界的原因。
D.文章第四段举中外艺术作品的例子,进一步阐明了审美活动的实质,就是回归作品的母源,获得醒悟,产生一种满足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即感受到“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B.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C.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上。
D.《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