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心目中的许嘉璐先生
可以这样说,从我初识许先生,直到今日,印象从未改变。我心目中的许嘉璐先生永远是二十多,至多三十多岁。
我想这是由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并进而产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所致。教书育人,正是一种可以使人保持青春活力的事业。他身上有一种长久保持不变的对新事物的兴趣、追求和探索,还有对青年人耐心认真地倾听,感同身受的理解和知无不言的交谈。这里面没有“作秀”的成分,而能让你切切实实地感到诚恳,故而使你能够打开心扉。无论上课还是闲谈,他对学生后辈的教诲都是聊天谈心,这样他的传授和言行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人记忆于思想深处。
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初,许嘉璐先生常到我家来。当时他是北师大中文系的教师,住校内。祖父陆宗达是语言教研室主任。系里或教研室有什么事,都是许先生来。后来又发展到他时不时来家中问学:师生相处十分融洽。
记忆中,每当许先生来,家中便总有欢声笑语。我和我妹妹都喜欢他来。虽然相对我们来说,他是大人,当时三十岁出头,而我们还是十多岁的孩子,可他并不因此而轻视我们,好像特别能与我们合到一块儿,就像是大朋友。有不少祖父的朋友、学生到我家,与我们谈话,总爱说:“你有这么好的条件,要好好学习呀,把爷爷的学问继承下来。”这当然是关心,但也总隐隐露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诲,给人以沉甸甸的压力。许先生则不然,他没讲过这样的话,但是在我们山南海北的闲扯中,每当我向他请教或他纠正我话中的错处时,便总会旁征博引许多古代文化知识,因势利导,最终在“润物细无声”中将我导入到求学的途径。
许先生的专业是古汉语,但他多才艺,这也是他与人容易沟通的原因。80年代初,卓别林的电影风行一时,有部电影名叫《舞台生涯》,里面有这样几句台词:“黄昏时的暮色像梦一般美,天空中弥漫着丁香花的气息……”我那时正当青年,满脑子玫瑰色的浪漫,对这两句现代汉语台词非常喜爱。有次我到许先生家给祖父办事,闲谈中提到这部电影,我就把这几句台词背了出来,并说翻译家潘耀华翻译得真好。许先生笑道:“那是我写的。”细问,原来潘耀华也住北师大,离许先生家不远,且二人十分熟悉,所以潘耀华每译一部卓别林的电影都要请他润色修改。
许先生也是有生活情趣的人。他好养花种草,客厅里当年有两样东西最惹眼,一是满架满柜的书籍,一是高高低低的花草,家具则是陈旧的。在花香与书香的熏陶中,坐在那时刻要留神挂破裤子的破沙发上,与他天南海北地闲谈,真是一种享受。
这些年里,许先生讲述他的学术生涯、治学途径、人生道路,都会一再提到、回顾我祖父对他的影响和教诲。其实,一个人的一生,名师的教诲固然是重要的,然而,路毕竟是自己走出来的。50年代时,古代汉语算作过时的封建时代的那套学问,一些古代文化的课被砍掉,祖父也“失业”改行去教现代汉语。那时有多少青年人不愿追随时代当弄潮儿,而去学无用的腐朽的“八股”呢?而50年代后期毕业留校的许先生却选择并爱上了这门被视为“枯燥”的学问。五六十年代,许先生便从祖父习《说文》、训诂,从未中辍。祖父从师大山西临汾干校奉调回京,每日到师大化学系的《新华字典》编写组上班,编写词典,许先生一星期便有两个上午去词典组,在一间小屋里从祖父“偷学”《说文》。周末,又常来家里讨教。就这样,水滴石穿,终成方家。
有段时间祖父不在家,许先生虽然也自顾不暇,但还隔三差五来家看我祖母。有一次我从外地回家,看见他手里拿了两包油纸包裹细麻绳捆扎的点心,正和祖母来回推让。只听他说:“老师不在,做学生的应该。”祖父最后的那段日子,是在友谊医院度过的。许先生时任中文系主任,自然又是少不了操持。
前几年,香港凤凰电视台录制了对许先生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吴小莉问许先生,您现在有这么多职衔,最看重哪一个?答曰:“先生。”先生即教师。当教师,说易也易,说难也难。冬烘八股,易也,饱学深思,难矣,更何况还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训诫令人不敢懈怠。正因为做教师,做一个受人爱戴的教师不容易,因此也无上荣光。桃李满天弦歌遍地,是我中华文明的根基所在。
相关链接:
人们认识许嘉璐,多因他的行政角色,其实他还是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长期从事训诂学、《说文》学、古代文化学、中文信息处理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自1959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许嘉璐的行政职务跨过好几个台阶,但“教师”这个角色,他从未放弃过。
(卢昱、逄春阶《许嘉璐:唤醒心底的“中国智慧”》)
【小题1】我心目中的许嘉璐先生为什么永远是二十多岁,至多三十多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热爱教育事业,进而产生的使命感、责任感;而教书育人可以使人保持青春活力。
B.他好探索新事物并关心、理解青年,耐心认真地倾听青年人的心声,与之真诚沟通。
C.他的传授和言行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人记忆于思想深处。
D.不会轻视十多岁的孩子,特别能与他们合到一块儿,就像是大朋友。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作者心中,许嘉璐先生从未改变,永远年轻,这是因为他能和人很好地沟通,学习上不给作者压力,不说教诲的话,多才艺且有生活情趣。
B.因为古汉语是过时的封建学问、无用的腐朽八股,没有青年人愿意学,许嘉璐先生却爱上这门枯燥的学问,他一直跟着陆宗达躲在小屋偷学。
C.许嘉璐先生的专业是古汉语,他常帮助潘耀华润色修改卓别林电影的台词译文,《舞台生涯》里有几句就是他写的,说明他现代汉语也很好。
D.许嘉璐先生多因他的行政角色为人所知,但在众多职衔中的他最看重“先生”,他深知做一个受人爱戴的教师不容易,也为此感到无上荣光。
E. 许嘉璐先生之所以能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与他的勤奋用功、追求探索精神有关,与他的天赋和生活情趣有关,与陆宗达的教诲和影响有关。
【小题3】“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师大的校训。请从许嘉璐先生的“学”和“行”中任选—方面,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0 05:46: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表人流行词语探微
刘 峰
①在近几年的流行新词语中,反映社会多元人群的新词语逐渐增多,其在语言结构、语义表达、产生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流行新词语中的一个小类,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具有鲜明的类指化特征。如“高考移民、宅男”等。此外,表人流行新词语具有信息浓缩化的特点,用一个词就能表达一般要用几个词、一句话甚至几句话才能表达的语义,更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便于人们记忆。例如,“高富帅”“~控”等。
②从语言结构特征看,表人流行新词语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成群”的方式出现,形成一个个表人流行新词语词群。例如,~ 族(蚁族,裸婚族、啃老族),~ 控(微博控、网购控)等。另一类则以单个词语的形式出现,如“草根”“土豪”等,与第一类词相比,该类流行词语数量较少。从表达色彩看,大部分表人流行新词语的感情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很多表人新词语之所以能够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极富表达的感情色彩,如讽刺、戏谑等,不一而足。
③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闺蜜”是通过简称(闺中密友)及谐音(闺密)两种方式创造出来的,“草根”和“炮灰”是通过借喻产生的“旧词新义”,“粉丝”是音译外来词,并和汉语已有词偶合。
④在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中,有两种衍生方式非常突出。一是词语模造词。当前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一样,称之为“词语模”。词语模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所生产的新词语形成词族。上文所列举的每一个表人流行词语词群,都是由相应的词语模衍生出来的。词语模造词实际上就是一个类推过程,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二是借用外来词。在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时,借用外来词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近年日本动漫、游戏等在中国的流行,不少日语中的表人新词语也随之进入汉语。如“正太”“达人”等皆来自日语,词语模“~控”最早也源于日语。当然,汉语在引入这些外来词时,会根据汉语词的构造、表义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⑤表人新词语的流行与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在信息数量日益膨胀、传播手段不断更新的当下,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趋同、从众以及追求新异的心理。例如,当“剩男”“剩女”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和广泛传播后,只要社会中出现具有某些类似特征的人时,人们就倾向借“~男(女)”这一形式来表达。人们对新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有着极强的心理需求,倾向于不断创造新形式或新意义的词语来满足语言交际日益精细化的需求。如“女汉子”“伪娘”等。从表面上看,这种求新求异与求同从众心理是矛盾的,其实这正是人们语言文化心理复杂性的独特体现。一方面,当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就会尽力模仿,达到趋同;另一方面,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
⑥表人流行新词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当然,这类词语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哪些词语能够继续使用下去,哪些应当被淘汰,除了有赖于语言发展规律和交际实际需要之外,也需要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加以理性引导。
节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各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流行新词语中的一个小类,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具有鲜明的类指化特征。如“高富帅”“白富美”等等。
B.在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中,只有两种词语衍生方式,即词语模造词和借用外来词。
C.表人新词语满足了人们的某种社会心理需求或情感表达,在记录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意义。
D.借用外来词是人们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时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尽力模仿,达到趋同;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B.人们倾向于不断创造新形式或新意义的词语来满足语言交际日益精细化的需求。如现代大都市中,竞争激烈,许多女性独立、自主,像男生一样强悍,“女汉子”便应运而生。
C.有很多表人流行新词语是素质低下的网民创造的,因此难免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屌丝”使用频率很高但没有入选年度流行语,主要原因是“不符合道德规范”。
D.哪些词语能够继续使用下去,哪些应当被淘汰,除了要遵循语言发展规律和能满足交际实际的需求外,还需要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加以理性引导。
【小题3】根据文本内容推断,下列对“客”族词的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语言结构特征看,“客”族词成为了一个表人流行新词语词群,比如说“黑客”、“创客”“威客”“游客”“旅客”“顾客”等。
B.“客族”词的迅速扩张,不能忽视“黑客”一词的作用。“黑客”的广泛运用,其实给了“客”这样一个词语模。词语模的类推便产生了系列“客族”词。
C.“黑客”相比“骇客”,人们更易接受“黑客”,因为“黑”有见不得人之意, “客”有来去匆匆、无影无踪之义,这正符合人们对网络虚拟世界中黑客的印象,体现了当前某种社会文化心理。
D.“客族”词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和广泛传播,当社会中出现具有某些类似特征的人时,人们往往倾向“~客”这一形式来表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泥人达
袁省梅
建筑工地的工人宿舍,四堵干砖一摆就是墙,篷布捂在墙上,房子就有了。房里的地上铺上两层三层的青砖,铺盖骨碌碌一展,床也有了。这样的“床”上,一溜排睡十几个工人。只是,王达的宿舍跟别人的不同,床上、墙脚摆放了好多的泥人。宿舍门口的地上,也摆放了几个泥人。仔细看去,眉眼不是像宿舍里的张三,就是像李四,都是王达捏的。
王达会捏泥人,工友们都唤他“泥人达”。
有一天,王达捏了一个女人,大嘴,小眼,塌鼻子,笑模呵呵的。他说是他老婆。老赵说,你老婆长得可真耐看。老赵喜欢看书,经常从工地旁边一个废品收购站找书看,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有时人们爱听他说,有时,也笑他酸腐。旁边的人跟着哄笑,笑得王达不好意思,也不恼,缠着老赵要看老赵老婆的相片,要给老赵捏个“老婆”,说你老婆肯定好看,捏一个看看。
老赵缠不过,就把手机里的老婆相片给王达看,叫他看准,说你可别捏顺手了,给我老婆也捏个塌鼻子。
王达看着老赵老婆的相片,不说话,卷起袖筒,一团黄泥在他糙黑的大手里慢慢揉捏着,一会儿工夫,就捏出个大模样了。他端详着面前的泥人,近着看一会儿,站远了看一会儿,然后,这儿加一点泥,那儿又削去一块。等到鼻子眼睛捏出来,披肩长发捏出来,老赵老婆的泥人像就立在王达的手上了。他把泥人捧给老赵看时,老赵的眼睛倏地瞪圆了,嘴也张大了,哑了,说不出话了。
一旁的人早已啧啧称赞开了。有人问老赵,你老婆有这么好看吗?有人说,不愧为泥人达啊。
老赵不理他们,把泥人捧在手上看了又看,突然就猛地给了王达一拳,你这家伙,跟我老婆在一起过过吧,捏得这么像。
大家哈哈大笑。
王达奓着俩手的泥巴,也嘿嘿笑。
夜里,工友们都睡了,王达还在门口捏泥人。月光洒在工地上,洒在那一滩的黄泥上,还有他黝黑的背上,罩了一层薄的淡的纱衣般,也细腻,也温柔。王达把塌鼻子老婆的泥人托在手心,看着,他觉得老婆也在看他,蔑缝般的细眼里满是柔情,嘟着的大嘴迎向他……你这个丑女人啊,你怎么就早早地走了不管我了呢。王达把嘴凑了上去。他眼里含着泪,轻轻地亲吻了一下“老婆”,然后,把“老婆”放到身边,抓起一团黄泥,又捏起了泥人。
工友们有的让他捏自己的老婆,有的让他捏孩子。他们,都想家了,想亲人了。他们说,放个泥人在眼前,比看相片好。
后来,也不知是谁先发现的,王达给工友们捏得泥人,无一例外的,都是一张光洁的脸。高小亮脸上有几粒青春痘,他给高小亮捏的泥人,脸也是光洁的。他说,光光的,多好。大家都知道他的心结,不说是,也不说不是。是不能说啊。王达的脸疙疙瘩瘩的,被烫伤过。那年,在焦化厂上班,王达跌进了凝水池,全身烫得没有一处好皮肤。也是那次事故,他老婆受了惊吓,没有多长时间,就死了。
食堂里的彩仙也叫王达捏个泥人,不是她的丈夫。她丈夫死了。彩仙说,捏我儿子吧。她儿子在另一个城里上大学。王达给她要相片,她说没有。她说,我儿子长得可排场了,高大,帅气,就是头发留得太长,额头上的留海都要遮住眼睛了,让剪不剪,说是时尚。时尚就是头发把眼睛遮住啊王师傅?
王达嘿嘿笑,不吭声,三捏两捏的,就捏出一个泥人来,让彩仙看像不像?彩仙捧着泥人就乐了,太像了,难怪人都叫你泥人达。
王达说,儿子像妈,看见你,就知道你儿子肯定好看。
彩仙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可没我儿子好看。她手抚着泥人,叹着气,一年没见面了。一到假期,他就出去打工说要挣生活费。这么好的孩子生在我跟前,苦了他了。
王达安慰彩仙,说年轻人,就该吃点苦。想想,说得好像也不对,赶紧又说,现在像你孩子这么懂事又能吃苦的少。
彩仙笑笑,下巴点着王达手边的泥人,她都没了好几年了,你也该找个女人了,有个女人,家才像个家。
王达用泥手指着自己的脸说,我这样子,哪个愿意?
怎么会呢?你又没说喜欢啥样的。
王达看着彩仙,像你这样的就好,就怕我配不上人家。
彩仙轻轻地说,过日子是过人过心哩,又不是过样子。
王达眼里湿润了。
第二天,人们发现王达的床铺边多了一个泥人,短头发,大眼睛,笑模呵呵的样子。人们都说这个泥人的眉眼看着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谁呢?
彩仙啊。
确实是彩仙。
人们找王达时,就看见王达从食堂里出来了,不知吃了什么好吃的,很开心的样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赵眼睛倏地瞪圆了,嘴也张大了,哑了,说不出话了”这一句神态细节描写,从侧面突出表现了王达高超的泥塑技艺。
B.小说叙述王达夜里在门口捏泥人时穿插有关“月光”的景物描写,这样写营造了如诗的意境,映衬出王达对亡妻的思念。
C.小说插叙了王达在焦化厂上班时遭遇严重事故而受伤,以及他妻子因此受惊吓而死的往事,既使故事完整,又避免平铺直叙。
D.小说叙述王达给自己老婆、老赵老婆、工友们、彩仙儿子及彩仙捏塑泥人这些事件,反映了农民工以苦为乐的精神面貌。
【小题2】简要分析这篇小说语言的主要特色。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第二天……很开心的样子”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癞马传奇

申 平

王成准备救那匹马的时候,南宋的天空残阳如血。

这时他的战友祝星对他喊:“你不要命了!金兵就在后面……”

王成往前走了几步,他似乎听见那马低低地悲鸣了一声,他就停下来说:“不行,还是救救它吧,咋能见死不救呢!”

这马,已经不像一匹马了。它瘦骨嶙峋,全身长癞,屁股上血肉翻出,正有几只乌鸦在上面啄食。看样子,它就要站不住了。

祝星瞪了王成一眼:“救这么一匹癞马,值吗?要救你救,我先走了!”

半年以后,王成所在部队多了一匹人见人夸的战马。但是它的名字却很怪:癞马。和它的名字一样怪的还有它的性格:它不肯和其他马匹在一起吃草,下河洗澡时,别的战马都由主人骑着下水,只有它要自己下水。

又要和金兵开仗了。王成骑着癞马随部队再次来到边关,再次看到了金人的旗帜。王成的鼻孔里,似乎已经嗅到了一丝死亡的气息。

鼓声震天,杀声遍地,两边的马队开始冲锋了。癞马驮着王成,一马当先冲在前面。王成挥舞长枪,一连刺翻了几个金兵。可是很不幸,他们冲得太靠前了,几个金兵围上来,将王成也刺于马下。这一仗,宋军再次败退。

金兵打扫战场的时候,看到了感人的一幕:宋军的一匹战马守着一个战死的士兵刨地悲鸣。金兵在啧啧称赞之余,把它拉回了军营。但是它不吃不喝,更不让人骑。消息传到金兵主帅哈日胡那里,他亲自过来察看。一见那马,他立即喊了一声:“好马啊!”他屏退左右,走上前对马说:“我知道你是一匹宝马,非常忠于主人。可是你的主人已经战死了。你如果肯为我服务,我就厚葬你的主人,给你最好的待遇……”

说也奇怪,癞马听了哈日胡这番话,仔细看了他几眼,竟然安静下来,而且俯首帖耳地被哈日胡牵走了。哈日胡作战胜利,又得良驹,高兴得手舞足蹈,放言数月之内灭掉宋军。

哈日胡果然说话算数,他厚葬了王成,又把癞马养在最好的马厩里,经常骑着它外出视察,前进、倒退、转弯,那马对他的口令心领神会。营中有宋军俘虏,认得这是王成的癞马,纷纷叹息:“畜生就是畜生,哪里有半点儿良心啊!”

却说宋军失利,挫了锐气,便在山上扎营,多日不敢应战。这天哈日胡骑着他的宝马,耀武扬威来到军前骂阵。就在这时,谁也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突然听见哈日胡所骑的癞马一声长嘶,它奋起四蹄,直朝宋军营寨冲来。它迅疾如风,宛如一道黑色的闪电,就那么驮着金兵主帅冲向宋军鹿砦。哈日胡反应过来后,在马上拼命喊叫勒缰,可是那马越跑越快,根本就不理他。哈日胡只好抽出弯刀往马脖子和马头上乱砍,霎时血流如注。但是癞马并不停留,只管向前冲着、冲着……

宋军赶快移开鹿砦,将这一人一骑放了进来,祝星等人一拥而上,硬是活捉了金兵主帅。宋军主帅立即下令:“全线出击!”失去主帅的金兵乱作一团,大败而逃……

却说癞马进了宋营,便一头栽倒,奄奄一息。但是它却总有一口气不肯咽下。直到祝星上前说:“癞马,你放心去吧。你死后,我会把你和王成合葬在一起的。”癞马这才停止了呼吸。

战后,宋军从主帅到士兵多人受到嘉奖,祝星更是因活捉金兵主帅而连升三级。可是癞马却无人提起,它默默地被人掩埋了。

南宋的天空残阳如血。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成的鼻孔里,似乎已经嗅到了一丝死亡的气息”表明王成对战争有着清醒的认识,也体现了王成的勇猛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B.王成初次看到癞马时癞马的悲惨情形以及癞马在宋营的奇怪性格等都表现了它与其他战马的不同,癞马是一匹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马。
C.“它迅疾如风,宛如一道黑色的闪电”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癞马奔跑速度之快,主要表现作者对癞马壮美的身姿和高速奔跑的赞美之情。
D.哈日胡被宋营官兵斩杀的原因是他的傲慢和对宋军的轻视,连续的胜利让哈日胡得意忘形,特别是宋军安营扎寨后不敢应战,哈日胡更加嚣张。
【小题2】癞马在金营的表现有何具体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赏析“南宋的天空残阳如血”在环境描写和主题呈现方面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诗人也可以借酒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人有“斗酒诗百篇”和“乞酒缓愁肠”之说。由于诗人与酒的关系极为密切,唐代诗歌中不但写到了酒,还写到了酒价。
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杜甫诗歌对酒价的叙述,成了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
以为然者不乏其人。宋代刘颁《中山诗话》写道:“真宗问近臣:‘唐酒价几何?’莫能对。丁晋公独曰:‘斗直三百。’上问何以知之,曰:‘臣观杜甫诗:速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也认为:“少陵诗非特纪事,至于都邑所出,土地所生,物之有无贵贱,亦时见于吟咏。如云:‘急须相就饮一斗,恰有青铜三百钱。’”
不以为然者认为,杜甫诗中所谓的“三百青铜钱”之说,来自前人的典故。北齐卢思道曾说过“长安酒钱,斗价三百”,所以王嗣奭在《杜臆》中指出,杜甫诗歌中“‘酒价苦贵’乃实语,‘三百青钱’,不过袭用成语耳”。
那么唐代酒价究竟是多少呢?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建中三年,复禁民酤,以佐军费,置肆酿酒,斛收直三千。”在古代容量单位中,一斛等于十斗,“斛直三千”也就是“斗直三百”。这样看来,似乎杜甫诗歌确实反映了现实生活,无愧于“诗史”的赞誉。但需要说明的是,“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这与杜甫生活的时代相距几十年了,所以不能以此作为坐实杜诗对于唐代酒价叙述的依据。
唐代写到酒价的绝不只有杜甫,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写到了酒价问题。如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这些诗人虽然分布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各个时期,但他们的诗歌却普遍地说到唐代的酒价乃每斗十千钱。
那么,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呢? 也许有读者认为,李白、王维等人所说的乃是美酒的价格。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十千沽一斗”之说也有其渊源。曹植在《名都篇》中曾经写道:“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尽管“他人所道,我则引避”,但曹植才高八斗,其于文章,“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因此他的叙述便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范式。唐代诗人受曹植的影响,不排除在诗歌中对这一典则的普遍追摹和袭用。
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了不少误读,初看是诗人的意图意义和读者的解释意义之间出现了龃龉,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王夫之曾幽默地讥诮这种诗史不分的情况说:“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邪?”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与历史差别很大,历史要求具有实录精神,而诗歌则不然,“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为代也”。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杜甫诗歌中酒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提到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在后世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B.宋代的刘颁和陈岩肖都认为,杜甫所说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是真实可信的。
C.王嗣奭不认可杜甫在诗中所说的唐代那时的酒价,但他也承认,那时酒价确实比较贵。
D.杜甫诗歌中酒价的叙述似乎可以在《新唐书·食货志》中得到印证,但因年代相隔较长,也不能完全采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朝时一斗酒曾卖三百钱是可信的,不能因为有人对杜甫的叙述不以为然就否认这一点。
B.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巨大,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各自饮的酒品质不同。
C.李白、王维等人对于美酒价格的叙述,深受曹植影响,是对曹植叙述范式的追摹和袭用。
D.诗歌不能等同于历史,因此把诗歌描述的内容当成是历史事实来解读是不适宜的。
【小题3】作者认为,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误读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它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相关文段,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雅乐有些是专业艺人的创作,有些却是对俗乐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俗乐”的概念,是依“俗”的原始含义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而自然形成的,期间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因而保留的原始的、民间的东西多一些。如果俗乐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与改造,能够遵从礼的规范,就变成了雅乐。如《诗经》中的《国风》,很多都是乡间的俗乐,但它们经过乐官的加工后,就成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了。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实际上涉及材料选择、金属铸造、丝竹加工、协调音律、乐曲创作、舞蹈编排,以及最后的审查、修订等诸多生产领域与环节。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分工程度,加工才能顺利进行。可以说,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才使得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脱离了物质生产,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并因此而具有了很高的专业文化修养。如“大师”“乐师”等专职乐官的出现,就使得音乐的生产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同时也为雅乐的艺术加工活动提供了专业的人才保障。而《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荀子·王制》:“修宪命,审诛赏,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更是从制度上为社会分工和艺术分工找到了依据。因此,在由俗到雅的音乐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由俗向雅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艺术加工,二是间接的艺术加工。直接的艺术加工,就是针对音声、曲调、节奏、辞句等所做的直接修改。如周代的乐官所进行的剔除邪音的工作,就是直接的艺术加工。间接的艺术加工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方言的诗歌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加工。原来的作品,所用的语言可能是极为通俗的方言。但由于翻译者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在翻译作品时,会自觉地根据自己的修养,将通俗的言辞雅化,再呈现给贵族统治者。这种加工,更多是依靠文人的自觉意识来雅化作品。如钱穆在《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一文中说:“鄂君子皙泛舟新波,越人拥楫而歌,鄂君不知越歌,乃召译使楚说之。此所谓越歌而楚说之者,其实即俗歌而雅说之者也。”可见,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是无时不在的,它是由俗向雅转变的关键因素。由于它的存在,俗乐可以转为雅乐。同时,雅乐中也可能会包括着俗乐。雅乐与俗乐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正是艺术加工得以产生并长久存在的原因。
综上所述,由俗到雅的艺术加工在雅乐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音乐不一定就是雅乐,但雅乐的产生,却一定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
(摘编自何涛《“艺术加工”在雅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都是雅乐,就是一些原本源于俗乐的《国风》篇章,也通过乐官的加工成为了雅乐。
B.在周代乐官对俗乐进行的艺术加工之中,直接修改包括了剔除邪音的工作,这里的“邪”是相对于“礼”而言的。
C.钱穆所谈论的“越歌而楚说之”从艺术加工的角度看属于间接修改,是指俗乐经由诗歌翻译的过程转变成了雅乐,即所谓“俗歌而雅说之”。
D.雅乐和俗乐并非泾渭分明,雅乐之中可能存在俗乐,俗乐可以转变为雅乐,艺术加工使得二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