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几年,以汉服圈为代表的古装文化实践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在文化传播领域,例如方文山在2013年创办“西塘汉服文化周”,建构了一个以汉服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场域。在产业资本领域,与汉服相关的产业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现在,身穿汉服的身影已经时常出现在大学校园、商业广场和地铁公交等公共场域,进一步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
不过,有的汉服爱好者却表达了不同的焦虑,“现在的汉服圈都很浮躁,很多人已经退圈,因为已经背离了初衷”。有人曾对汉服文化内部的构成做过普及:一是汉服爱好者,即已接触汉服,对汉服有一定了解,认同汉服复兴的主要观点与理念;二是汉服生活者,即将汉服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三是汉服复兴者,主要进行理论研究或服饰考据,或负责引导社团、举办活动,较大范围地复兴推广汉服。显然,一种内部的阶层被呈现了出来。在公共场合身穿自制汉服的第一人王乐天等,同汉服生活者一起,他们构成了金字塔结构的塔尖和塔身。而汉服爱好者则是金字塔形结构的基座。汉服复兴者规定汉服文化的边界,而汉服生活者则以一种与世俗生活决断的决心进行实践。例外的是汉服爱好者阶层,他们的参与程度显然要低,远没有生活者“壮士断腕”式的决心。因而,在汉服文化越来越被关注的当下,汉服圈内部的焦虑情绪,也许可以解释为汉服爱好者同另两个阶层的脱节。而这种愈发不稳定的结构,则正是汉服文化在持续冲顶过程中的隐忧和未来可能遇到的发展壁垒。
汉服爱好者介入汉服圈的动力,往往来自动漫文化的影响。如果要进一步厘清这一群体的文化需求,则必须首先将他们从汉服圈中剥离出来,去放置在青年亚文化实践的脉络中进行观察。汉服爱好者首先关注的是亚文化实践的满足形成的对主流文化的仪式性抵抗策略和沟通尝试。
然而,汉服文化复兴者和生活者强调汉服文化的正统性,这就造成汉服圈内出现了爱好者同“考据派”的二元对立。随着汉服文化热度升高,传统影楼写真为代表的行业也开始介入古装拍摄。此时,为了维护亚文化内部的纯洁性,汉服爱好者又斥其为“影楼装”,拒绝承认同汉服文化的关系。这种内部分裂导致的不稳定结构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如何尽快理解汉服文化金字塔基座的庞大人群的构成成分和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参与热情,是夯实传统文化复兴人群基础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摘编自赵运涛《画里有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古装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商场及车站等公共场所常见身穿汉服的身影。
B.“西塘汉服文化周”创办人方文山,是汉服复兴者,属于金字塔形结构的塔尖。
C.汉服生活者与汉服爱好者、汉服复兴者相比,参与汉服文化实践的程度不高。
D.继承传统文化主要需要文化精英的引领,也需要庞大的基层爱好者的支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服文化在文化传播与产业资本领域的突破,证明汉服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
B.文章区分了汉服文化圈不同构成人群的特点,对汉服爱好者的相关论述较多。
C.文章从汉服圈内部阶层脱节、正统性与纯洁性二元对立等角度论述了其焦虑。
D.文章先交代汉服文化实践近况,再分析复兴的焦虑,后指出要注意的方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服圈内的阶层分化与阶层之间的脱节,可能成为汉服文化实践的发展障碍。
B.汉服爱好者的介入动力首先是亚文化实践的满足,其次才是被主流文化吸引。
C.汉服圈出现二元对立现象,表现为汉服爱好者与汉服复兴者和生活者的对立。
D.厘清汉服爱好者的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热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复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4 04:16: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永远的普希金
余杰
①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普希金是无法形容的,一如俄罗斯皑皑的白雪。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普希金又是活生生的,一如他们用以维持生命的黑面包和红菜汤。
②《皇村的早晨》中生动地描写了童年的普希金。一个坚强而敏感的孩子被选中去捍卫整个民族的尊严,去创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当与他同宿舍的孩子还处在迷迷瞪瞪之中的时候,他就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普希金在皇村的树林中做了一个梦,树们、草们、花们,都在跟他谈话,用一种比现有的俄语优美千百倍的语言。从此以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感。他再出现在日常生活的时候,无论是在客厅里、在游艺所、在朋友圈中,还是在酒宴上、在牌桌前,普希金都会表露出这样的特性:他会突然神离周围的人们,陷入仿佛人迹不至、无声无息、忧郁的思想深渊之中。这个现象是从皇村的那个早晨开始的。那时候他还是个满头鬈发的少年,他已经知道他的使命,他为何来此人间。
③普希金是一个标志,是蛮荒的俄罗斯和文化的俄罗斯的分水岭。之前俄罗斯文学是粗鄙的、零散的、模仿的;在普希金之后,俄罗斯文学中有了真正的俄罗斯精神,天空中出现了满天星辰,交相辉映。普希金是一个象征,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力量的象征。在面对冷酷而阴险的亚历山大一世的时候,普希金体现了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光芒四射的高贵和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不可侵犯的尊严。亚历山大一世是世俗世界的帝王,他残暴的统治是暂时的;普希金是精神世界的帝王,他打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走路。
④普希金以后,俄罗斯知识分子都是畅饮着他的琼浆长大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在她的回忆中不断地写到普希金。她的父亲是普希金博物馆的奠基人。小女孩三岁就为普希金的死而忧伤,母亲的卧室里挂着油画《决斗》,难怪她毫不夸张地说:“我的童年是跟着普希金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
⑤茨维塔耶娃记得曾经在家里看见了普希金的儿子,跟画像上的普希金一模一样。她偷偷地读哥哥学校里的《文选》课本,上面有普希金的诗歌《致奶娘》。哥哥不爱读书,妹妹却很爱读书。她不能完全读懂诗里所表达的哀伤、预感、压迫等概念,但是她读到“布满皱纹的双手”和“被遗忘的大门”时,她记住了,并且终身不忘。她躲在巨大的书柜里阅读“禁果”——淡紫透蓝斜烫着金字的大厚书《普希金全集》。她差不多是在黑暗中读的,鼻子几乎触到书本和柜子的隔板上,书的重量压得她透不过气来。“我是用胸和脑来阅读普希金的。”
⑥最有趣的是,茨维塔耶娃一家人经常到普希金纪念像附近散步。普希金纪念像既是散步的起点也是终点:从普希金纪念像到普希金纪念像。小女孩仰望着黑色的普希金像,意识到自己面临的也将是“黑思想、黑命运、黑生活”。普希金纪念像还是她与妹妹赛跑的终点:看谁最早跑到普希金纪念像跟前。妹妹的保姆有时简单化地把它说成:“咱们到普希金那里坐一会儿。”小茨维塔耶娃总要学着老学究似的纠正她:“不是到普希金那儿,是到普希金纪念像那儿。”茨维塔耶娃是那样地喜爱普希金笔下的女子达吉雅娜,她赞叹:“哪一个民族有如此这般谈情说爱的女主人公:勇敢而自重,钟情而百折不回,有先见之明而又一往情深。”她自己的悲剧性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⑦茨维塔耶娃只是普希金的千千万万个孩子当中的一个。普希金生前早就料到了自己会拥有千千万万的孩子。在普希金生命最黯淡的时刻,他依然坚信这一点:自己比拥有全部俄罗斯人的生杀予夺权力的沙皇要高尚千百倍。普希金在《纪念碑》一诗中写道:
我将永远被人民所喜爱,
因为我用诗的竖琴唤起了那善良的感情,
因为我在残酷的时代歌颂过自由,
并给那些倒下的人召唤过恩幸。
(选自《想飞的翅膀》,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一小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文本,分析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1)那时候他还是个满头鬈发的少年,他已经知道他的使命,他为何来此人间。
(2)她差不多是在黑暗中读的,鼻子几乎触到书本和柜子的隔板上,书的重量压得她透不过气来。
【小题3】文章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茨维塔耶娃?
【小题4】请结合文本,赏析标题“永远的普希金”的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球睡眠资源整合者——慕思寝具联合腾讯新闻、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2017中国青年睡眠状况调查》,针对5万多20‑40岁的青年群体展开调查,其中的几组数据,赤裸裸地呈现了当今青年群体的睡眠现状。

(摘编自《搜狐网:青年群体的睡眠现状,你也被说中了吗?》)
材料二:
中国青年人的睡眠质量不高,不少受访者承认,睡眠好坏要看工作压力,工作压力大时就睡不好觉。当工作与睡眠发生冲突时,睡觉绝对不是首选。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受访者会牺牲睡眠时间来完成工作。更糟糕的是,即便加班完成了工作,他们依然不会选择睡觉,而是东翻西看,患有严重的“晚睡拖延症”,迟迟不愿意送走这一天。学历高的人更关注健康,自律性也强,因此对睡眠的掌控要好一些。但是,总体来看,生活作息非常规律的受访者只占5%。
此外,睡眠问题跟收入、职业、社会地位没有直接关系,“各阶层睡不好的比例都差不多,可谓各有各的烦恼”。
中国睡眠研究会工作人员认为,压力、焦虑、情缓低落是中国青年睡不好觉的罪魁祸首。但是,电子产品也是偷走睡眠的帮凶,电子产品的蓝光效应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影响人的睡眠。93%的受访者睡前玩手机,追剧和购物消耗了大量睡觉时间。调查显示,一些平时很关注美容阅读内容的人群,凌晨2点时手机依然保持着非常活跃的状态,可谓是“贴着面膜刷屏”。调查者认为,中国青年作息时间随意性很大,容易造成食欲不振、患癌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低下等负面影响。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2017年创业人群的睡眠指数得分是70.8分,比同期普通公众的得分低了近4分,而越年轻的创业者得分越低,30岁以下的人群甚至不足70分。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长等各项具体睡眠指标上,创业者表现均低于普通公众,普遍存在睡得晚、睡得不规律和睡得少这三大问题。
报告显示,在最长一次连续不眠时间上,大部分创业者平均值约为29个小时,其中10%的创业人群更是高达48小时连续无眠,60.5%的人睡觉前还在计划明天的工作,526%的人早上起床就开始计划当天的工作,梦想者们睁眼闭眼都是工作。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超过40%的创业人群逐渐认识到提高睡眠质量的重要性,大多数创业者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睡眠观。
(摘编自《华商网:中国青年睡眠现状报告》)
材料三:
俗话说,睡不着,怪床歪。“不作不死”的习惯问题,固然应由个人去纠偏和考虑,只是群体性的睡眠障碍,恐怕亦需要公共关怀。此前,国际睡眠微环境医学研究协作组织就发起过“多睡一小时”全球公益活动( World Sleep Day extra hour of sleep)。保障充足睡眠,当然是为了有个好身体,尤其在老龄化飞奔的路上,青年人的睡眠质量,又不仅仅是个健康问题。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经济系有一项研究,研究者将工资数据与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睡眠数据进行了对比,“长期平均睡眠时间每增加1小时,工资会增加16%!”睡眼充足、头脑清醒、创富高效——这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理解起来其实也很容易。眼下而言,要明确的无非两点:第一,睡得不好,可能真是个医学意义上的病症。不要将睡眠问题,直接等同于生活习惯问题。第二,睡眠健康同样需要公共干预。在“健康中国战略”下,青年睡眠质量状况关系到社会的“气场”。
(摘编自《齐鲁网:青年睡眠质量状况关系到社会的“气场”》)
相关链接:
①.新媒体女皇、Uber首位女董事阿里安娜·赫芬顿在TED演讲时说:“想成功?多睡觉!”在阿里安娜看来,睡眠不足是创业失败的原因之一,而睡个好觉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及做出更英明的决策。
②.麦肯锡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示:睡眠与领导力紧密相关。睡个好觉,能够通过对大脑集中注意力功能、创造洞察力功能、记忆决策力功能与信息处理功能的影响,从而影响与高质量管理相关的领导行为的结果导向型的行事能力、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多种观点的能力和支持他人的能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17中国青年睡眠状况调查》中,有5000多的受访者觉得平时能睡个饱觉,但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睡个好觉是一种奢望。
B.睡眠问题跟人的工作压力有很大关系,与人的收人、职业、社会地位没有直接关系,各年龄层、各社会阶层都有睡觉的烦恼。
C.“中国青年睡眠现状报告”显示,创业者普遍存在睡得晩、睡得不规律和睡得少的问题,主要是因其睡眠指标低于普通公众。
D.国际睡眠微环境医学研究协作组织发起的“多睡一小时”全球公益活动,是针对群体性的睡眠障碍所发出的一种公共关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都患有严重的“晚睡拖延症”,他们总是利用睡觉时间来完成工作或做其他的事情,只有高学历的人才有强烈的自律性,具有非常规律的生活作息。
B.根据“中国睡眠指数报告”,大部分创业者有超过24小时连续无眠的记录,这主要是源于自身的工作压力,但好在他们逐渐认识到提高睡眠质量的重要性。
C.研究表明,“长期平均睡眠时间每增加1小时,工资会增加16%!”因此,创业者只要增加睡眠时间,就能创收,就能提升工资。
D.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创业失败,如果睡不好觉,就可能出现解决问题低效化甚至无效化造成领导管理低质量或无质量的结果。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青年人睡眠质量不高主要有哪些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鸳 鸯 石
牟喜文
只看了一眼,于祚庥就惊呆了。
像,实在是太像了!简直一模一样。坐吧,于总。市长的声音缥缥缈缈地传过来。于祚麻如梦初醒,他为自己刚才的失态向市长歉意地微微一笑。
市长的嘴角弯了弯,接着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对江城的规划设想。
于祚麻一个字儿都没听进去,他满脑子都在想着那块石头,眼睛不自觉地向石头的方向瞥去。市长终于发现了于祚麻的异样,跟着向那块石头看去。
看着看着,于祚庥不禁有了自己的想法,再看市长,眼里就有了暖意,就像一个猎人终于抓到了猎物的弱点一样。
于祚麻是江城数一数二的地产商,盖了无数高楼。他自信,在江城这块土地上,没有比自己的脚更高的楼,也没有比自己的手更大的巴掌。前年,自己盖的楼不是脆生生地倒了吗,可自己不还是像塔一样立在江城?
一切从啥时开始变了呢?
对了,自从去年新市长上任,一切都变了
新市长也姓于,按理说和于祚麻五百年前是一家。可就是这个于正市长不解风情,油盐不进,到嘴的肥肉,一次次吐出来,闹得于祚庥的日子也不好过。
为了新城的项目,于祚麻给市长封了一个很厚的红包,被市长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项目招投标,一番折腾下来,于祚庥是竹篮打水。
开发区项目,于祚庥想送红包,哪承想连市长的影儿都没见着。
软的不行来硬的,于祚庥找道上的朋友给市长送了三颗子弹,权当警告,可依然泥牛入海,连累道上的朋友至今不敢回江城……
这次欧亚新城项目,无论如何不能再有闪失了!这次,于祚麻决定亲自出马。
真是柳暗花明,老天爷饿不死瞎家崔儿。第一次踏进市长办公室的门,于祚麻就有了惊人的发现。
于市长,您喜欢石头?于祚麻装作漫不经心地踱到那块石头前
是啊,于市长也起身来到石头前,两人几乎头碰头了。
凑近一看,于祚麻的心湖里再次泛起了一朵浪花儿,圈圈涟漪漾得每一个毛孔都熨帖。
那块石头和于祚庥办公室里的简直一模一样。不同的是,市长的石头左边是圆的,右边刀削一样直着,于祚麻的那块儿右边是圆的,左边刀削一样。
石头是青色的,半透明,上面布满了一圈一圈赭色的印痕,石头底部有几条凹陷。
我有一块和您这块一模一样的石头。
真的?
于祚庥感到,市长连声音都颤抖了,抬头,于祚麻看到市长眼里一束光倏地一闪。
哪有不贪腥的猫!于祚麻觉得,自己离成功只差一步之遥了。
从市府出来,于祚麻不停地催促司机加快速度。司机从于祚麻的脸上读出了兴奋,一种只有于祚庥特别高兴时才有的表情。奔驰车像一条长了翅膀的黑色鱼,在黝黑的河道里三拐两拐就停在了公司门口。
于祚麻车门都没关,几步进楼,跨进了专用电梯。
其实,对于石头,于祚庥可谓一窍不通。他只是为了留个念想,才从父亲众多遗物中留下来那块石头,放在办公室。
于祚麻从办公室底层柜子里找出那块石头,放到水里洗了又洗,又用白毛中擦了几遍,坐在宽大的老板椅上,额头不禁冒出汗来。
于祚麻嘴里喃喃着,石头啊石头,我老于的后半辈子就靠你了!说着,在石头上重重地亲了一口。
再次走进市长办公室,于祚麻的脚步轻松了很多。
看到于祚麻手里的石头,市长的脸马上红了,说话也语无伦次。
真……你真有………好……·好……太好了!老天有眼呀。
于祚麻心里说,于祚庥啊于祚庥,你道行还是浅哪,咋不知道投其所好呢?!
市长把两块石头并排放在一起,严丝合缝!
鸳鸯石终于找到了!
鸳鸯石?于祚庥云里雾里。
市长拿来一个脸盆,把两块石头并排放在里面,打来一壶开水,小心翼翼地浇在石头上。
奇迹出现了。只见两块石头瞬间晶莹剔透,像一湖秋水,中间赭色花纹慢慢褪去,变成了洁白的莲花,底下凹陷处水波荡漾……
好一幅莲花出水图!
于祚麻看得呆了。
市长的声音缓缓传来,知道吗,我们都是明代于谦的后代,于谦一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就是得到了奇石的启发呀。他把石头分开传给后人,就是希望后人也能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留下清名哩……
于祚庥汗流浃背。
三年后,欧亚新城竣工,于祚庥用手啪啪拍两下墙壁,虽然工程比预计的多花了两千多万,可于祚麻从没像今天这样底气十足。
至于鸳鸯石,被于正和于祚庥分别捐献给了江城廉政博物馆。石前,游人如织。据说教育了很多深陷迷途的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于祚庥初见市长办公室里石头时的惊讶神态,也从侧面体现了市长廉洁的特点。
B.于祚麻是江城的一个地产商,因为通过不正当手段节约成本,导致楼房质量低劣。这是小说为人物提供的社会背景。
C.小说构思巧妙,不仅体现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还体现在人物的姓名上,如于正的姓名意味着为人正派,一身正气。
D.市长知道有一模一样的石头时的神态描写和见到石头时的语言,都可以说明于祚麻对市长的猜想是正确的。
【小题2】小说中于祚庥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历来不少人认为,老子是主张搞愚民术的,这主要源于对《老子》第三章、第六十五章的不同理解。老子成了主张搞愚民政策的罪人,这实在是一个错误,应该予以纠正。
《老子·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段话中,“贤”,敦本作“宝”字。《说文》谓:“贤,多财也。”“不尚贤”与“不贵难得之货”一样,皆指财物而言,不是说不尊重有贤德的人。“虚其心”,民则无欲。“实其腹”,民则无饥饿,当然就会感到满足。“弱其志”,民则无欲望,不争,不受外物之迷惑。“无知”,意谓没有什么意见,能安居乐业,对生活现状感到满意。
可见,老子在这章里是对现实社会中的物欲横流和道德沦丧进行批判,他认为,统治者崇尚财物、炫耀富有,是扰乱人心、造成社会动乱,即“民争”“民盗”“民乱”的根源。因此,要坚决杜绝。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应该消除贪婪私心,使民众恢复纯朴的民风,国家才能大治。
老子是否主张搞愚民政策,关键是如何理解《老子》第六十五章中“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这句话中的“愚”字。如果仅仅从今天人们对汉字表面的意思去理解,当然是说老子主张愚民政策。其实不然,古汉语的“愚”,与今天我们所说的“愚”,其意思是不一样的。“愚之”,实为使民众诚朴、淳厚之意。“明民”,意为启发民众巧智。王弼注《道德经》说:“明,谓多见巧诈,蔽其朴也。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也。”河上公注《道德经》说:“谓古之善以道治身治国者,不以道教民明智奸巧也,将以道德教民使质朴不诈伪也。”高延第认为:“愚之,谓返朴还淳,革去浇漓之习,即‘为天下浑其心’之义,与秦人燔诗书、愚黔首不同。”
所以,老子的“愚之”,根本不是搞愚民政策的意思,而是主张去除奸智,提倡诚朴。老子认为,由于统治者以智治国,而民众巧以应付,所以,奸伪丛生,天下大乱,即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这就是“以智治国,国之贼”的理论依据。现实社会丧失了“道”,才出现孔子那一套仁义、礼乐等。
由上可见,老子完全是针对奸诈虚伪的社会风气,而提出对民“愚之”,即社会回归到诚朴纯真的自然天性。
(选自《国学》,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文》释“贤”为“多财”,“不尚贤,使民不争”中“贤”也可如此解释。
B.老子对物欲横流和道德沦丧的批判集中体现在“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上。
C.高延第认为老子的“愚之”与秦国人“愚黔首”的做法完全不一样。
D.儒家的仁义、礼乐等思想是在奸诈虚伪的社会风气出现之后才出现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运用了引证、假设论证和因果论证法。
B.文章第四段用较多笔墨阐述“愚”的含义,体现出老子的诚朴纯真的社会立场。
C.文章引用王弼、河上公注《道德经》句子,阐释了老子所言“愚”的真正含义。
D.文章论证老子不搞愚民政策观点的同时,也让我们从中认识到老子的政治图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们能够正确理解《老子》的内容,老子成为主张搞愚民政策的罪人的认识就不会出现。
B.老子认为,应该杜绝统治者尚财、炫富的行为,因为这是扰乱人心、造成社会动乱的根源。
C.如果社会回归到诚朴纯真的自然天性,那么奸诈虚伪的社会风气会随之消除,国家就能大治。
D.老子认为,由于统治者以智治国,而民众巧以应付,所以造成了“以智治国,国之贼”的局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

崔立

老人真的是老了。有点迫不及待地老了。

早上,阳光缓缓地照射在马路上,老人佝偻的背影,缓步地前行中。微风从老人的身边轻轻滑过,都像比老人的速度要快。老人,是要从人行道的一端,走到人行道的另一端。看起来,距离并不是很远,甚至用眼睛去看,应是触手可及的。但老人的眼睛,无法真切地触及到那里,只能迈开着她的脚步,艰难地往前走。有一个年轻人,急急地走过老人的身边。人行道并不宽,老人走在稍偏中间的位置。年轻人走过去时,带起了一阵风,也碰触了老人柔弱的肩膀一下,是风要刮倒了老人,还是年轻人撞到了老人。老人的身子踉跄地顺势往前仰了一下,像是要摔倒,摇摇晃晃地要倒下了,还是艰难地撑住了。老人很不容易地站在那里。匆匆而过的那个年轻人,在老人的眼睛里早已不见了踪影。

又一天,老人走着同样的路,缓缓地,在那条人行道上蹒跚着步子。老人走得还是很慢,慢慢悠悠地,看起来像在走,看起来又不像在走。有阳光照射在老人的头上,照出一头黑白相间的老人的鬓发。老人缓缓行走在人行道的中间。一个女孩,原本是在离老人身后很远的距离,接着是越来越近,直至女孩已经到了老人的跟前。老人站在人行道的中间,挡住了女孩前行的路线,女孩几次想走过去,但空间太窄,还是走不过去。女孩咬了咬牙,想说什么,又憋了回去。反复犹豫,女孩终于是忍不住开了口。女孩说,阿姨,你能让我一下吗?有好几秒的停顿,老人缓缓转过了身,看向女孩。顺势地,女孩在老人转身时多出来的空档,匆匆忙忙地走了过去。女孩真的是太匆忙了,连一声“谢谢”也忘记说出口,人已走出去好远。

……

再一天,老人还在那里行走,缓缓地,若你说她停在那里,其实也未尝不是真的。老人却是在行走,继续缓慢地行走在这条路上。这条路很漫长吗?老人披了一件外套,天是有些冷的,哪怕阳光是高高挂着的,也难以抵挡冬日的寒冷。老人的脖子上,是围着一条围巾的,围巾有些老旧,像老人漫长的年华。老人缓缓地在行走,不知不觉间,本来围得就有些松的围巾悄无声息地滑落。老人毫无察觉,老人丝毫感觉不到因围巾掉落后的寒冷,老人本来就很冷,冷与再冷之间差异不大。老人走了有几步路了,老人的那几步路,已经走了好久。老人在往前走时,身边是一个女人的声音。不知什么时候,女人已经到了老人的身旁。老人注意过,原来她身边是没有人的。女人喊了声:阿姨!老人听到了,老人是有几秒钟的停顿,老人缓缓地转过身,老人以为还是要让开路,然后有一个人会像阵风般匆匆忙忙地从她身边走过。这次,没有风,要是风,也是空气中的寒风。女人停在了老人面前,女人说,阿姨,这围巾,是您掉的吗?老人看到了女人手上的围巾,习惯性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脖子间空荡荡的。无疑,眼前的这条围巾是老人掉的。老人从女人手上接过了围巾,说,谢谢。老人轻轻地摸索着往脖子里围,老人围得很艰难。女人说,阿姨,我帮您围吧。女人为老人围上了围巾,围得很严实,让那寒风吹不进脖子里。女人还说,阿姨,您是要往前面走吗?我送您过去吧。老人脸上挂起笑容,说,谢谢你。女人扶着老人缓慢地往前走,天还是冷,冷中却跃动着一丝暖意。是春天快要到来的暖意。

这是电视台做的一个节目,老人不是真的老人,老人是电视台请的一位知名演员。演员表演得很到位。演员在这条短短的人行道上行走了一个星期,没有人怀疑老人是假的老人。也没有人关注过老人。女人是这个星期的最后一天出现的。电视台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找到了愿意帮助老人的女人。

这个节目很快就在电视台播出了。

同时播出的,是近期发生的一个诈骗故事:一个未经证实的儿童募捐,竟引发了全市高达数十万的捐款,若不是警方的及时介入,捐款数额还在不断地增长。为什么我们市民的防范意识是如此的薄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发出善心善念踊跃捐款呢?如果需要捐款的不是孩子,是老人呢?

两个故事放在了一起播放,是刻意,还是无心之举?

节目的末尾,还贴出了两份截然不同的寻人启事:一份是关于老人的,一个是关于孩子的。是对比,还是有别的什么意思?

这个节目什么都没表达,只是原生态地作了采集。

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这个城市一下子多了许多主动帮扶老人的年轻志愿者们。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三次写老人在马路上缓步行走时,都写到了阳光,这既是写自然界的阳光,也暗指老人心里需要阳光。
B.既然人们都认为老人是真的,但却没有人关注过,可见这里的人普遍冷漠,与鲁迅笔下的人物没有多大区别。
C.本文写“老人过马路”的遭遇在电视台播出后,人们帮扶老人蔚然成风,既呼应了前文,也传播了正能量。
D.小说中有像“是对比,还是有别的什么意思?”之类的议论,有人说是画蛇添足,但正是这些议论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1自然段的作用。
【小题3】小说第2—4自然段为什么反复大致相同的内容?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