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来自美国市场调研公司Forrester的数据显示,在阿里巴巴和京东等电商平台的推动下,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规模预计将在2022年达到1.8万亿美元。
从Forrester发布的《中国的电子商务: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的趋势和前景》报告来看,到202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8万亿美元,这一市场规模将是美国7130亿美元的两倍多,是日本1590亿美元的10倍。
到2018年年底,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首个价值万亿美元的电子商务市场。然而,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的渗透率只有38%,Forrester认为中国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到202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预计将以8.5%的年复合率稳步增长。
而阿里巴巴和京东两大电商巨头仍将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拼多多、小红书等新兴电子商务平台也处于快速发展中。
(摘编自李文瑶《外媒:202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达美国两倍》,环球网2018年8月21日)
材料二:
过去几年,电商扶贫推动了乡村产业兴旺。阿里巴巴旗下农村淘宝业务,是被官员们提及最多、期待最大的核心玩家之一。农村淘宝持续调整和迭代自己的业务模式,从去年开始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更适合“农产品上行”,真正能够使电子商务的“赋能”作用落在实处的方式方法。
农村淘宝通过搭建上、下行的双向供应链、物流、冷链等商业基础设施,帮助当地梳理、明确和培育出适合本地发展的产品、产业,使当地经济实现产业兴旺,让农民可持续、稳定获得经济收益,实现减贫、脱贫、致富。
很多农作物其实并不能满足城市消费升级需求。但农村淘宝通过大数据,将城市餐桌需求和城市消费升级需求,反馈到乡村种植和生产端,帮农民选品、选苗。在生产过程中,借助农业技术专家、农业科技以及高质量的农资农具实现有质量增长。
在新时代振兴乡村,必须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动能”。农村淘宝不仅在乡村搭建了一套商业基础设施和新商业生态,更有希望催生出新的乡村文明和农业文明。
(摘编自崔丽丽《工信部电商顾问:农村电商正催生新乡村文明》,海外网2018年8月22日)
材料三:
“纯电商的黄金十年已经结束。”今年的818发烧购物节发布会上,苏宁易购总裁侯恩龙表示,苏宁将彻底告别纯电商购物节,要用智慧零售新场景,犁一遍零售的土地。
纯电商平台的危机在近年愈发严峻。行业竞争的加剧,零售商在线上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而种类繁多的购物节层出不穷,也让消费者对“购物节”产生了审美疲劳。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意味着电商平台需要更加灵活的营销策略和玩法,场景化新零售模式进入人们的视线。
苏宁率先试水的“超燃星城”8月在全国多个城市展开,这个集消费与场景体验于一身的活动有着明确指向——抢滩场景化新零售市场。
在南京新街口苏宁体育Biu无人店,当顾客拿着衣服靠近智能试衣镜时,“魔镜”屏幕画面会迅速切换,显示商品详情。在智能试衣间,顾客可以点击镜面,切换室内、室外和夜跑等不同场景画面,改变试衣间光线,查看相应场景下的试穿效果……这些场景不仅是购物场所,也是获取客户重要数据的情报站、雷达站。顾客试哪件衣服、时间长短等相关动作会被后台采集并计数,汇入大数据平台,作为洞察消费的依据,指导后端供应链优化。
“苏宁打造超燃星城的目的,就是用线下场景获取客户,在线上进行消费、信息的转化,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苏宁易购集团副董事长孙为民说,“未来的零售很可能是场景互联网的零售。”
(摘编自李禾《智慧零售,能否捍卫电商的美好时代》,科技日报2018年8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达1.8万亿美元,是美国7130亿美元的两倍多,是日本1590亿美元的10倍。
B.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中阿里巴巴和京东两大电商巨头占据主导地位,其它平台也处在快速发展中。
C.农村淘宝使当地经济实现产业兴旺,让农民可持续、稳定获得经济收益,实现减贫、脱贫、致富。
D.农村淘宝不仅在乡村搭建了一套商业基础设施和新商业生态,更有希望催生出新的乡村文明和农业文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村淘宝通过搭建上、下行的双向供应链、物流、冷链等商业基础设施,逐渐摸索出了更适合“农产品上行”的业务模式。
B.农村淘宝通过大数据,将城市消费者的需求,反馈到乡村种植和生产端,帮农民选品、选苗,从而满足城市消费升级需求。
C.种类繁多的购物节层出不穷,也让消费者产生了审美疲劳,场景化新零售模式就是一种吸引消费者的新营销模式。
D.孙为民认为,未来的零售是场景互联网的零售,即用线下场景获取客户,在线上进行消费、信息的转化,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小题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概括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7 01:2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曾经有人说沈从文是个文体家。沈先生曾有意识地试验过各种文体。《月下小景》叙事重复铺张,有意模仿六朝翻译的佛经,语言也多四字为句,近似偈语。《神巫之爱》的对话让人想起《圣经》的《雅歌》和萨福的情诗。他还曾用骈文写过一个故事。其他小说中也常有骈偶的句子,如“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地方像茶馆却不卖茶,不是烟馆却可以抽烟”。但是通常所用的是他的“沈从文体”。这种“沈从文体”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文白杂糅”。他的语言有一些是湘西话,还有他个人的口头语,如“即刻”、“照例”之类。他的语言里有相当多的文言成分———文言的词汇和文言的句法。问题是他把家乡话与普通话,文言和口语配置在一起,十分调和,毫不“格生”,这样就形成了沈从文自己的特殊文体。他的语言是从多方面吸取的。间或有一些当时的作家都难免的欧化的句子,如“……的我”,但极少。大部分语言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就中写人叙事简洁处,受《史记》、《世说新语》的影响不少。他的语言是朴实的,朴实而有情致;流畅的,流畅而清晰。这种朴实,来自于雕琢;这种流畅,来自于推敲。他很注意语言的节奏感,注意色彩,也注意声音。他从来不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用的是人人能懂的普通词汇。但是常能对于普通词汇赋予新的意义。
比如《边城》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同。一次是: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又一次是: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用在这里,就成了未经人道语了。尤其是“很自负的”。你要知道,这“客人”不是别个,是傩送二老呀,于是“很自负的”,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这个词用在这里真是最准确不过了!
沈先生对我们说过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契诃夫也说过类似的意思)。所谓“准确”,就是要去找,去选择,去比较。也许你相信这是“妙手偶得之”,但是我更相信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边城》不到七万字,可是整整写了半年。这不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沈先生常说:人做事要耐烦。沈从文很会写对话。他的对话都没有什么深文大义,也不追求所谓“性格化的语言”,只是极普通的说话。然而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节选自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原刊1981年第2期《芙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曾被人称为文体家,所以他有意识地试验过各种文体。
B.沈从文的《月下小景》,有六朝翻译的佛经的叙事特点和偈语的语言风格。
C.沈从文在《神巫之爱》的对话描写中,有意的模仿了《圣经》的《雅歌》和萨福的情诗。
D.沈从文曾经模仿翻译的佛经写作,也曾用骈文写作,语言中呈现很多骈偶的风格,这些文章都体现了“沈从文体”的艺术特征。
【小题2】下列对于沈从文语言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沈从文自己的说法,“沈从文体”主要的特点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文白杂糅”。
B.沈从文体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把家乡话与普通话,文言和口语配置在一起,十分调和,毫不“格生”。
C.沈从文的语言大多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偶尔也会吸取一些当时作家很少使用的欧化的句子。
D.沈从文对语言的雕琢和推敲,使得他的语言,朴实而有情致,流畅而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曾祺认为,沈从文善于将人人能懂的普通词汇赋予新的意义,他从来不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的词汇。
B.汪曾祺认为,“懒懒的”,“很自负的”,因为使用的情境不同,翠翠的心理情感不同,而产生了各自很多很深的意思。
C.沈从文主张,语言的唯一标准 是准确。写作的时候,不要轻易相信妙手偶得,而是要去找,去选择,去比较,从而找到最准确的语言。
D.沈从文小说中的对话很普通,但是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与他长时间的思考和打磨是分不开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 雪 夜

袁良才

①老北风怪兽般吼叫着,漫天飞雪赛似春运返乡的客流,迫不及待地扑向大地的怀抱。城市仿佛一夜之间空了,这条平日喧嚣无比的特色美食街在这雪夜里尤显冷寂。

②一间店铺里亮起了并不耀眼的灯光。风雪交加中,一个如同觅食困兽般逡巡的汉子,见到灯光的一刹那,激动得有些难以自持,他感觉心中腾地一下重又燃起希望之火。他瑟缩着身体,迟疑地向那个灯光所在的铺面走去,脚下发出“吱嘎吱嘎”的积雪声。汉子呼吸粗重,抬手敲响了眼前狭窄铺面儿紧闭的卷闸门,但他没有出声。出乎意料的是,这扇门“哗啦”一声敞开了。出现在门后的,是一个高大魁梧的年轻人,却满脸带笑,这么晚了,还没吃饭?

③瘦小憔悴且略显蓬头垢面的中年汉子明显吃了一小惊,他那双沾满雪屑的双脚就有些犹疑。先进屋,暖和暖和吧。中年汉子被年轻人连拉带扯地拽了进来。年轻人返身回到简陋的吧台前,弯腰把斜靠在吧台内的一根一米多长的钢筋平放到地上,然后开启了空调机。中年汉子有些恍惚地杵在店门那里,看上去有点手足无措。年轻人努了努嘴说,大哥,随便坐嘛。汉子尴尬地干笑着,随便找一个靠门的位子,坐下来,顺势按了按腰间。年轻人犀利的目光扫过来,说,大哥,一定饿坏了吧?别急着掏钱呀。我先给你整一碗烩面,垫垫肚子。然后再弄几个菜,我们哥俩喝点!年轻人自顾在厨下忙活开了。中年汉子有些儿傻眼了,他坐直了身子,又按了按腰间。

④不一会,年轻人就端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烩面,大哥,请吃吧。汉子已顾不得斯文,脑袋几乎拱进面碗里,狼吞虎咽般吃起来。年轻人一直坐在边上看着汉子的吃相,脸上挂着意味深长的笑意,还说,慢慢吃,别噎着!

⑤中年汉子吃完,精气神似乎足了些。这位小哥老板,你就不怕我吃了,付不起钱?年轻人笑着站起身,收拾碗筷,大哥,你也太小瞧我啦!不就一碗面条吗?付不起又咋样?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只当交个朋友嘛。汉子不自觉地又按了按腰间,声音有点发硬,我不是没有钱,钱在狗日的老板手里,他就是不给哩!年轻人安慰道,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解决不了的难事。我先去整两个菜,待会边喝边聊。

⑥外面老北风还在咆哮着。两个男人喝着,聊着……

⑦……我跳过楼,惊动了警察,给弄下来,蹲了七天号子。眼瞅着春节到了,拿不到工钱咋回家过年?爹娘、老婆孩子咋过日子?我就瞅空带走了黑心老板的儿子。可……我这人没出息,一见孩子哭,心就软了,最后一分钱没讨着,还倒贴了一百多块钱哩。

⑧大哥,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你的遭遇我很同情,但必须走依法维权的道路,不能胡来呀!汉子一口喝尽一杯酒,酒杯猛地!在桌上,红了眼圈,这不,后天就是除夕了,可我……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年轻人叹了口气,也猛地喝干了一杯酒,酒杯!在桌上,红着眼睛说,大哥,你凭良心说,那个老板欠你多少工钱?汉子哆哆嗦嗦地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欠条,三万五千六百元整。

⑨年轻人起身离去,不一会儿就坐回原处,说,我先垫给你,大哥,你先回家团圆。春节后,你直接到这个单位找我,我帮你打赢这场官司!汉子惊惶地瞅了瞅年轻人递过来的一张名片,啊!你是公安局的?年轻人按了按中年汉子的肩膀,小吃店老板是我一位农民工朋友,回老家过年去了,我来帮他看看店。他就是因为不懂法,绑架老板追讨工资,结果被判了刑。出狱后,我帮他租下了这个铺面!汉子变了脸色,匆忙道过谢,就要夺门而走。年轻人已经堵在了门前,不容拒绝地递给他一厚沓人民币,自己数数!三万六千六百元。多出来的算我送给你的路费。汉子半推半就地收了钱,“扑通”一声跪下了。年轻人连忙把他拉起来,快去车站赶车,回家过年吧。年后,我等你!

⑩汉子泪流满面地点了点头,走了出去,风雪不知什么时候竟然停了。汉子走出不远,从腰间摸出一把匕首,扔到了雪地里。

(11)中年汉子哪里知道,年轻人自己其实就是小吃店的老板。不过他讲的故事倒是真的,只是名片是帮他创业的一位警察给的。为了多攒点钱,他已有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了。送走客人,年轻人“呼啦”一声关上卷闸门,额头上顿时冒出大颗大颗的虚汗,泪水也不争气地流了下来。他开始后怕,他好想家。他准备天明就给那位好心的警察打电话,求他帮忙,年后一定帮汉子把血汗钱要回来。哦,也是自己的血汗钱!

(12)次日一早,警察接到年轻人的电话后,急切地问,你问了他的姓名、住址,看了他的身份证,让他打了欠条没有?年轻人有点后悔自己做事太毛躁,但看到雪后初霁,到处银装素裹,一如童话世界,竟在电话中很有把握地说,嘿,忘了。但我相信,南迁的候鸟,待到春暖花开时,一定会飞回北国!

(13)警察在电话那头呵呵笑起来,你小子,原来还是半个诗人哪。用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

那生活一定是诗!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三次描写了汉子“按了按腰间”的细节,到最后他“从腰间摸出一把匕首,扔到了雪地里”,表现了汉子从准备打劫到放弃打劫的心理变化过程。
B.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位因拿不到工钱而意欲犯罪最终放弃的中年汉子形象。
C.第(11)段采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年轻人的真实身份,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文章主旨。
D.小说通过讲述风雪夜年轻人和中年汉子之间的故事,展现了老板拖欠工钱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社会现象。
【小题2】文中有多处关于风雪的描写,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小说的结尾意蕴悠长,作者这样结尾的用意是什么。

同类题3

   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所以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以前。西周时不仅有国学,还有乡学;不仅有大学,还有小学;不仅有宫廷教育,还注意幼儿教育,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民间私学大师,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

到西汉,中国已有专门传授知识、研究学问的太学。汉代的学校,是官学与私学并举。官学除中央政府所办太学之外,地方政府所办的学校,郡国曰“学”,县曰“校”,乡曰“庠”,聚回“序”。私学则分两种,小学程度的称为“书馆”;而由着名经师设帐聚徒讲学的,一般具有大学程度。班固赞颂汉代“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可以想见当时学校教育发达的盛况。

唐代复兴汉代教育的传统,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教育的成果,全面的加以发展,使学校教育达到了新的发展高峰。唐代建立了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中央设国子监总辖各学。国子监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大学,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馆。地方官学——府州县和专门学校也很发达。唐代出现了律学、书学、算学、医药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等门类多,范围广的实科专门学校。

唐宋以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机构——书院。书院原为藏书、校书之地,或私人治学、隐居之地。宋代书院将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当时著名的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江苏江宁茅山书院等。元代政府也大力扶植书院,建制有民办、管办、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明代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边疆及特殊地方则有卫学(军事学校)。地方学校规模虽有大小,但彼此不相统属,学生皆有送至中央国子监资格。此外,地方性专科学校还有军事、医学、阴阳学等。清代学制,大抵沿袭明制。明清科举沿袭宋元,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种。

中国古代教育是人文主义的教育。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它尤其重视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注重气节与操守,崇高的精神境界,提倡发奋“立志”。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弘扬那种孜孜不倦、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利钝,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概与宽广胸怀,把个人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统一起来。此外中国古代教育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子女教育、幼儿教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的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模式、中国气派,其中许多优秀的教育遗产,至今仍具有不衰的魅力。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小题1】下列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四五千年以前古代中国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可见我们的先民对教育的重视。
B.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民间私学大师,如孔子、墨子、孟子等。
C.唐代的“国子监”不仅是大学,而且还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国子监具有双重性质。
D.元代政府因为大力扶植书院,所以使学校建制出现了民办、管办、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
【小题2】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教育是人文主义的教育”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教育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是知识。
B.中国古代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注重气节与操守,提倡发奋“立志”。
C.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把个人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统一起来。
D.弘扬孜孜不倦、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利钝,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概与宽广胸怀。
【小题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汉代的地方政府所办的学校有“校”“庠”“序”“学”“太学”。西汉的私学分为“书馆”和名经师设帐聚徒讲学的两种。
B.班固“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赞誉,说明西汉时期的学校,是官学与私学并举。
C.我国古代教育在人文主义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都是具备“中国特色”的,其中诸多优秀的教育遗产,仍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D.明代的中央学校有国子监及宗学,地方学校的学生也有进入国子监的资格,清代学制,完全地沿袭了明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蒙古长调

①头一回听蒙古长调的人,听到了辽阔悠远,觉得它与生成环境——草原有关。此说不尽然,我去过很多草原,从新疆到新西兰的草原、南部德国的草原,那里没有长调。在长调里面,民族,也就是人所承载的心灵的传统,对音乐的生成意义更大,更坚定。蒙古长调首先是蒙古的,然后才是草原的音乐样式。

②蒙古,这个词的含义超出了它民族学的内涵。历史上,蒙古意味着强悍、征服、北方等飙驰欧亚的标签;性格上,蒙古意味着豪放;地域上,蒙古涵盖着辽阔;音乐上,蒙古意味着长调。

③按照没脑筋的社会学解释,蒙古特质发乎音乐应该气势干云山崩地裂乃至咆哮。刚好相反,长调捧拾着无限的柔情——不光长调,蒙古族音乐均如此。马头琴声与长调惊人的相似。在其他音乐样式里,柔情在诉说男女私情,而长调的柔情覆盖广阔——父母、马、天空和山、草场、河水与爱情都是歌声覆盖的对象。用歌声表达纯真柔情,它一定很“小”,像人们寻找落在草丛里的珍珠;它一定“轻”,像担心雨滴砸坏初放的花朵;它一定是心声而非公共语言,不可能磅礴奔放。

④你如果去草原听长调,看到歌声的背景是晴空低垂的云朵,是天底下模糊柔和的山峦,是看上去静止却时时吃草移动的羊群,才大悟,长调正是蒙古人生活的引子或铺垫,是一个大场面或大高潮的开始。太阳升起来,羊群去山后的草场,马群到河边饮水不都是生生不息的大场面吗?长调对此铺垫得逶迤不尽。人们说,听过长调余音绕梁,心里无法收束,没听够或没听完,这正是长调的魅力。长调的美学原则不在总结升华一个道理,它不“完”。不完结的旋律融化在草原宁静的生活和蒙古人的笑容里。别的歌,完都完在歌词中,向听者表示唱完了。长调怎么能唱完呢?它循环往复,可以不断唱下去。正像河水不断在流,不会停下来总结一下停下来不流。这种不以收束完结的歌唱态度和结构方法,表达了蒙古人在山川土地面前的生活态度:谦卑、尊重,源流相济。长调给草原生活镀上一层琥珀的光泽,告诉苍天,人们对生活的感激。牧民们清楚,苍天听歌听的不是歌词,甚至不挑剔旋律性,听的是演唱人的态度。在草原唱歌,面对缓缓移动的河水和云彩,宜悠长而不必短促。如果唱一首节奏鲜明的歌曲,唱时有点儿不好意思,跺板没理由,终止也没理由。河水和云彩都没停,你的歌声怎么停了呢?而长调的起始和终结都像云彩一样来去合宜,歌曲的结尾如同融化在天地之间,被草木吸收。

⑤长调所抒发的情感,一言以蔽之曰:珍惜。演唱长调,如同牧民以口唇吹欲燃未燃之火,气流和绸子般的火一起跳跃。长调像宽厚的手掌擦去暖屋玻璃窗上的哈气,露出屋外的蓝天和草绿色的土地。歌手只是大自然的模仿者,模仿草场上看不见的夏季风的呼吸,模仿云朵层层叠叠舒卷游移。他们的心情是母亲低头看婴儿,母驼给驼羔哺乳的心情,和金戈铁马的铿锵大不同。文化的生成比我们想象得更为复杂,听长调听出的是蒙古族人绿缎子一样柔软的心肠。一个蒙古词汇“诺日古拉”常常用来形容长调,它的本义是折叠,也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唱法,这种唱法像草原、水波起伏一样柔美。长调在牧民心里是“诺日古拉”的礼物,献给祖先和生养他们的环境。

⑥歌唱的人在唱长调之前的姿态如准备攀登一座山,双脚分开,双臂环张,用胸膛抵住前方。上山的人开始上山了,牧民们从来不企图征服山,而恳求山接纳自己,歌者在山上置身峰回路转的长调之中。正因为这样,他们抒发的不是豪情而是柔情。一般说,真诚多柔情,机器才产生豪情。

⑦歌者攀登长调的大山,伸手寻找石缝里的珠宝。这一种歌唱让他们目极天际,心驰神往。长调歌手演唱时身体不动,而旋律上下翻飞,云迸雾绕。这一状态,刚好可以形容歌者的气息变化。他们演唱时不仅是真假声变幻莫测,还有把自己变成一个大共鸣箱和一支合唱队的企图。长调歌手从高音突降到中音部时,他的发音正做出合唱的效果,不仅气息贯通,还有腹胸头腔一并共鸣的试验。如此,听长调如目睹山峦,一山连着一山,没有休止符,也找不到换气的气口,如同河水没有缺口一样。

⑧演唱结束,牧区的歌手像从云层突然滑落到地面,腼腆而惶恐,好像不知自己唱了什么。这样的惶恐感动人。哪一个民族的人面对自己的好东西不惶恐?为别人打开一个装满珠宝的宝箱时,有惶有恐有虔诚,此乃为珍惜,否则他们便不会去折叠与收藏——诺日古拉,把它收藏在世世代代的记忆里。

⑨有人问我,蒙古歌听上去除了辽阔,还有忧伤,这是为什么?我答:如果去问唱歌的人,歌中为什么忧伤?他也回答不出来。歌声就是这样被传下来的。那么,祖先在唱这首歌的时候,试图让后辈记忆什么呢?一定是让草原在长生天的庇佑下碧绿如昔。如今河水断流、草场沙化,这些从来没有过的悲剧已经在草原上演,开矿、建设和操练正在毁灭长调的故乡——锡林郭勒的草原,人们怎么会不悲伤呢?牧马人失去草原,到城里的饭店给食客唱歌,长调离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除非草原上青草无边,而不是矿车无边。牛羊成群,鲜花遍地开放,长调才有世世代代可以歌唱的对象。

(取材于鲍尔吉·原野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关于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飙驰,指像暴风一样疾驰。“飙驰”“飙升”“飙涨”三词中的“飙”意思一样。
B.“气势干云”中的“干”与“外强中干”“乳臭未干”中的“干”意思都不一样。
C.“逶迤不尽”中的“逶迤”与“(宝钗)说着便逶迤往潇湘馆来”中的“逶迤”意思相同。
D.一言以蔽之,这个成语出自《论语》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长调的特点。
B.在作者看来,蒙古长调的柔情与蒙古的地域历史、蒙古族的性格特点并没有关联。
C.长调歌手只是大自然的模仿者,这是因为他们对大自然满怀着敬畏,不敢逾越。
D.蒙古长调中之所以有忧伤,是祖先预感到草原河水断流、草场沙化的悲剧会发生。
【小题3】为什么蒙古牧民会用“诺日古拉”形容长调?
【小题4】文章⑥⑦两段,作者描述了歌者歌唱长调时的状态。请简要概述。
【小题5】文章写道“人们说,听过长调余音绕梁,心里无法收束,没听够或没听完,这正是长调的魅力”,这说出了美好事物带给人们的无穷回味。在文学名著阅读中,也常有这样回味不尽的感受。请从你读过的文学名著(《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呐喊》)中任选一例,谈谈你的这种体会。(不少于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