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地区,郁郁葱葱的森林中,常有光秃秃的山坡裸露着红色的岩石,远远望去,像一片片“红色荒漠”。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昼夜温差大
B.多大风天气
C.雨水侵蚀强烈
D.蒸发旺盛
【小题2】与“红色荒漠”形成有关的人类活动是
A.坡地垦荒
B.过度捕猎
C.修建道路
D.不合理灌溉
【小题3】治理开发“红色荒漠”可行的措施是
A.修建梯田,种植水稻
B.发挥特色,开发旅游
C.开山取石,生产建材
D.封山育林,恢复植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9-07-24 09:43: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图为某区域主要地理要素联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与图中甲、乙对应的是
A.草场退化、土壤次生盐碱化
B.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C.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
D.土壤次生盐碱化、水资源短缺
【小题2】解决乙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①南水北调 ②退耕还林 ③治沙治水 ④节约用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小题3】该区域位于我国的
A.西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同类题2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对学校附近一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在调查之前,该小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
A.气温分布图和降水分布图
B.降水量分布图和地形图
C.地形图和农作物分布图
D.地质构造图和地形图
【小题2】上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A.④
B.②
C.③
D.④
同类题3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
A.毁林开荒,过度垦殖
B.开挖煤矿,毁坏森林
C.黄土疏松,多暴雨
D.经济落后,伐林为薪
【小题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措施是( )
A.植树种草
B.陡坡地建梯田
C.全部发展耕作业
D.全部发展畜牧业
【小题3】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
A.植被破坏
B.人口过度增长
C.贫困
D.环境恶化
同类题4
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割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就达十六亿吨!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皱褶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文中“黄土地”所在的地形区
A.有革命圣地延安及特色窑洞景观
B.地处温带草原和荒漠过渡地区
C.受降水影响形成深厚土层和沟壑
D.农业地域类型为传统稻作农业
【小题2】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三门峡是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表1为某年三门峡库区冲淤数据。
表1
时段
7月6日至9日
7月10日至8月2日
8月3日至9日
平均流量(m
3
/s)
5069
1519
3908
平均含沙量(kg /m
3
)
391
52.7
369
泥沙淤积量(╳10
3
t)
0.20
-0.114
0.104
A.受热量条件制约,选择在河谷地区修路建村
B.借黄土肥沃优势,发展了大规模机械化农业
C.不合理耕作破坏植被,导致石漠化现象严重
D.通过植树种草及打坝淤地进行有效水土保持
【小题3】从表1中信息可知
A.降水对河流的径流量、含沙量影响较小
B.河流侵蚀强度与水库泥沙淤积量此消彼长
C.数据为三门峡库区的调水调沙工作提供依据
D.数据于GPS,并通过GIS进行分析处理
同类题5
2009年6月19日上午9时30分,黄河小浪底水库开始调水调沙,这是自2002年以来黄河小浪底的第九次调水调沙。据此完成以下各题。
【小题1】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时间选择在此时段,是因为此时( )
A.黄河正值汛期,有充足的水量
B.黄河流域进入雨季前,降低库容可为防汛作好准备
C.夏季是旅游旺季,利于游客观赏黄河一泻千里、惊涛拍岸的奇观
D.下游泥沙淤积最严重,冲沙减淤的效果最佳
【小题2】下列解决黄河下游地区“水少沙多”的建议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
B.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
C.改变上游水库的运作方式,变发电为主为向下游调水为主
D.在中游地区实施天然降水和径流的收集与储集工程
相关知识点
区域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