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丽江浪淘沙

孙见喜

①帘外水潺潺,别时容易见时难。这是在丽江古城的小客栈里,在纳西族少女频频的劝茶声中,我心醉帘外的小桥流水、目迷小巷的灯红酒绿,哀思这滇北的山沟沟里,何以会有大唐的遗韵?追索这弱小的纳西民族,何以苦吟华夏正声?

②广袤的中原沃土上,一千三百年来,哪一个英雄不在替天行道?哪一个豪杰不在救民水火?可在成就王道与霸业的时候,我们大汉的、大唐的,精神的美丽与物质的瑰宝被一代代地丢弃了……可是,南唐最悲哀的皇帝李煜,他的遗民在溃逃中没有丢弃皇上的亡国之词《浪淘沙》,他们在追兵难寻的荒蛮之地安顿了妻小,在刀耕火种之余,教子孙吟唱:“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③从纳西古乐会浓艳的庭堂里出来,我徘徊在四方街凹凸不平的路面上,梦里不知身是客啊,我的心疼得一块块往下掉肉。一位坐牢二十一年的中学音乐教师,一出狱就寻集古乐遗老,就整理传谱旧器,就借改革开放的机遇免费给群众演出、给外来人演出;二十余年来,已有二十九位古乐老人逝世!他把他们每一位的遗像放大,一排排地悬挂在乐堂里;如今,三十一人的古乐社平均年龄七十七岁,十三把大胡子里最长者已八十八岁高龄!他们传唱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他们演奏李后主的《浪淘沙》;他们复活了李白倾听过的《水龙吟》、佛教音乐《十供养》;他们无伴奏古语吟诵《爱莲说》、《老子颂》……他们整个乐队无指挥,不分声部,沿用工尺五音,一切都是原生态,木鱼与编磬交响,古筝与铃铛合鸣,报幕由编锣乐师唱吟;他们琵琶无半音,三弦是四丝,就在这极端不与国际接轨的顽固中,他们应邀出访欧美二十多个国家,所到之处万人空巷!

④纳西古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认为“人类非物质口传文化遗产”。

⑤可我心里,流出的是沉重的悲哀。我们不是急死冒进地要与国际接轨吗?我们不是津津有味地宣扬文化趋同论吗?行走在纳西古街,脚下是碗大瓮大的石块,石块与石块之间可以很容易地插进一只手掌,所以丽江古城里少有车辆,着高跟鞋的外来者也须步步留神!我想,最便宜又简单的办法是用水泥把石缝抹平,这不是很现代化吗?但他们拒绝了……

一股清瑞之气淘浇肺腑,玉龙雪山在丽江城的背后肃穆。如钩的银月清辉明静,大水车的木轮子吱咛吱咛讲述着前朝旧事。我明白了,正是丽江人秉赋着太多的拒绝,这边陲小城才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⑦丽江是人类的。

⑧谁说“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我这来自大唐天都的游子,花三十元购一颗青铜的布农铃,是要替古人消解滇藏茶马古道上的寂寞吗?谁说“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四海的旅客在丽江城会合,饮一捧雪水,吸一袋毛烟,或在篝火旁收受纳西少女的一方热帕,或在木府与苍老的和姓(纳西族的第一大姓)守门人照一张合影,旅游者排解的岂止是现代文明病患者的孤独?

⑨丽江无浪,水中无沙。李后主的愁恨被淘得清白,宋元明清的气数只在肥沃处惆怅。纳西人是大唐的子民,四方街的篝火晚会上,转圈舞的古乐里,那么多人都在唱:采桑子时望江南,清平乐中虞美人……

【小题1】第三段中作者叙写古乐老人的事迹有何作用。
【小题2】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3】文章以“丽江浪淘沙”为题有什么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08:18: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木渎的涟漪
◇逝水留香
风是天空的影子,他闲游四方,在一个小镇停歇。
水是大地的画卷,灵岩山下的香溪,如画笔,似泼墨,描绘出仙境般的生活。
风缓缓吹过,涟漪圈圈;小舟静静划过,涟漪圈圈。
天空中有文化的图腾,大地长有历史的根脉,空气中含有江南的气息,潺潺溪水奏出和谐生活的欢愉节拍。
涟漪,就是江南古镇木渎的Logo,像一面古色古香的铜镜,镜中有天,镜中有地,镜中有风和水,还有一个窥探水乡魅力的我。
木渎,你这个美丽的江南女子,能否原谅我的唐突,让我走入你的胸怀?她不回答我,却侧脸看我,涟漪是她满怀期待的笑容。
木渎处处有桥,桥下有水,浅可策马,深可藏身,以曲画直,蜿蜒通幽,见微知著,不输轩阔气势。西安桥、小日晖桥谓之“小双桥”,斜桥和邾巷桥纵横联袂,相依而建,谓之“大双桥”。古镇风貌,由此有了规矩。立于大小双桥,望脚下的河流。涟漪,就照着我,反射着太阳的光辉。光芒并不夺目,足以照亮我的心境。
我已站在姑娘闺房的门口。木渎把钥匙交给了我——双桥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像古镇宝库的锁眼一样。而我选择在大门口长久伫立,双桥下的涟漪,是古门的门环,叮叮咚咚,解开了我的心锁。
人们从世界上各个角落来看你,带着好奇和钦佩,坐着舟马,走在这条路上,一路撒下惊讶,留下赞叹。涟漪忠实记录下一刻刻的美好回忆,化作水泡,沉入河岸。
我终于恍然大悟,为什么她的涟漪这么动人,原来有全世界的记忆给她奠基,故她能永葆青春。木渎的涟漪,不是虚无的泡沫,而是活色生香的水乡现实图景,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中华大同理想的浓缩版。
很多游客游玩木渎,手中拿着瓶瓶罐罐的可乐、速溶咖啡,我很鄙夷。如果说西方的可乐文化代表一种冲动和喧嚣,那么中华古典的美代表一种宁静婉约的生活方式,代表淡泊自处,代表孕育着东方哲学的达观安贫的精神境界。
当我们的生活中可乐越喝越多,称心可乐之事却越来越少;当都市喧嚣湮没了无尽风情,导致焦虑、烦躁、不安乃至肆无忌惮的纵欲时,你的涟漪如清爽的洗肤露,涤去我们心头的尘灰。
木渎啊木渎,我从涟漪中读懂了你。你于闲散之处含有一股韧劲。千百年风雨沧桑不改,艰难险阻被以柔克刚的方式化解,体现了中国人处世的率真——人生欲存,浑厚悠长,浅吟低唱,不失生活的本来面目。
夜了,木渎换了一身衣裳,再度陪我起舞。
桥傍河,灯傍水,夜色如诗如画。静默的河流倒映月明星耀,普洒“西园春光”,到处听得到人们欢喜的叫声。扁扁小舟的灯火照耀门前河门后溪,橹声咿呀,波光流翠,吴歌悠扬,如痴如醉。
那叫声是涟漪,此起彼伏;那船灯的光环是涟漪,星星点点。这哪里还是旅游业,这分明是流动着的诗歌和舒缓的旋律。
著名的藏书羊肉,是木渎的第十三景,人们将其视为餐盘中盛开的涟漪,其味肥美而不膻,经帝王的品味,过江南水乡的调味,活用烧、煮、焖、炖、焐、炒、滑等多种烹饪方法,简直成为木渎一张鲜亮的“文化名片”。举手落箸,便能夹起一块历史,因为那是纯正的江南口味。
面对江南这块活着的历史,很多时候我们说得太多做得太多变得太多,生怕自己会错过些什么。其实我们无需占有,我们都是木渎的一份子,是独特人文景观的一部分。我们不仅是旁观者,也是主动的创造者、热情的保护者、冷静的欣赏者。佛说:五百年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与木渎相会是要靠缘分的。
夕阳西下的仲夏傍晚,坐在永安桥上,静听流水潺潺。
虽然真水无香,但我毕竟身处“越女浣香”的香溪,心灵不由做起了深呼吸,嗅得到空气中淡淡的江南幽香。虽然万物归于平静,但能听得到内心深处幸福发出的声音——这样可爱可人可亲可敬的地方,我能不时刻想起她吗?
走过廊桥,又有一队游客泛舟出发,留下涟漪圈圈,欢笑满溪。
木渎,你又笑了。
(删改自网络美文《心中的木渎》)
【小题1】纵观全文,结合文意,探究标题“木渎的涟漪”的内涵。
【小题2】文中作者对木渎的称呼是不断交替变化的,有时称“你”,有时称“她”,有时直呼“木渎”,请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赏析文章前四段。
【小题4】这篇游记散文,可以让你获得哪些关于旅游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言意关系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深。注重言外之意,这不仅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学观念是相通的,都要求虚中见实。《列子·汤问》载:韩娥鬻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那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琵琶曲暂停时的情景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是深得中国艺术妙趣的。古代的绘画要求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意趣,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启发观者自己去想象、补充,正如包世臣《安吴论书·述书上》引邓石如的话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在戏曲舞台上,不设道具或仅设极少的一点道具,也主要是靠演员的动作暗示种种生活场景,给现众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都是以有尽寓无尽。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不可能没有局限性,不一定能够完全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在一首诗里,言总是有尽的,写得再长也有终结。但是这有尽的言所包涵的意味,它们所给予读者的启发却应当是无尽的。任何一首诗都有它的主题,可是不同时代的读者,或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联系各自的生活经验,对它就会有不同的体会。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中国古代的诗论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这种启发性,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余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一个懂得艺术的鉴赏者,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李白听蜀僧弹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了刘少府画的山水障,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抽出读者不尽的思绪和想象。

含蓄不等于隐晦,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尽,并不是有话不说,而是引而不发。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人浮想联翩、思想感情的飞跃接近极顶时,自然达到的艺术境界。最后的一跃已经开始,无限的风光即将展现。诗歌语言保持在最饱满、最富有启发性的状态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最广阔的想象余地。

强调含蓄并不排斥痛快。直抒胸臆,淋漓痛快也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全看诗人的造诣如何。

【小题1】下列对文中引用的句子“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书画创作要疏中有密、善于留白,才能调动欣赏者在有尽中想象无尽。
B.书画创作要虚实对比、含蓄隐晦,才能调动欣赏者在有尽中补充无穷。
C.书画创作要疏中有密、虚中见实,才能使创作者在有尽中寄托无尽。
D.书画创作要虚实相生、变化无穷,才能使创作者展开丰富无尽的想象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它们的艺术表现形态虽不同,但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追求却一致。
B.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尽,是诗人及一切艺术创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鉴赏者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
C.作诗切忌太直太露,读诗避免太滞太凿,因此,要真正实现诗歌的艺术鉴赏,作者与读者必须相互激发,诗歌鉴赏才能完成。
D.李白听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画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由此可见,读诗不仅要从吟诵的诗句看到图画,还要从画在纸上的图像中听到声音。
【小题3】简要概括诗歌理论注重“言意关系”的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野生动物
(台湾柏杨)
天下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生日,中国人甚至知道自己出生的时间是几分几秒;只有我,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属于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小事,没有人会为它眨一眨眼,可是,假如有一天,忽然有人宣布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恐怕就要劳动一大批考据学家忙得团团乱转。
据说,我出生于一九二零年,这是我唯一记得的数字。不过到了后来,连这个数字也不敢十分确定,因为事实上,并没有一个人告诉过我,包括父母。母亲在我生下来不久即行去世,中国做父亲的向来把儿女的出生养育归于母亲的职责,更不会记住儿女的生日。这个数字的,似乎是从家人口中,偶尔听到,因而留下印象的,日久天长,或许记错,或许讲的人根本不是讲我,而是讲别人。
我还模糊记得我的生日是阴历九月初七。不过,更加不敢肯定这个日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内陆乡村,几乎仍是原始社会。除了大人物或是世家子弟外,很少有人为一个孩子庆生。所以我的生日是哪一天,毫无意义。我的出生就像一个动物族群中一只小动物,诞生在茫茫的天地之间。
一九四九年,我二十九岁(假定我的生年没记错的话),流浪到台湾。在行政组织严谨的台湾区公所办户口时,因为不能肯定我的生日,所以临时起意,顺口报出一个印象中不容易忘记的日子——十一月一日。那是东北第一大城沈阳市在国共内战中被共产党军队攻下的日子,当时,对正在沈阳办《大东日报》的我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所以我选了十一月一日成为我户口上正式记载的生日,一直保持了二十年。一九六八年三月七日,我被调查局以“共产党间谍”以及“打击国家领导中心”的罪名,逮捕入狱,要被处死。其后,又被改判有期徒刑十二年。于是,从此我就以三月七日作为我新的生日。不但纪念我的苦难,也强调自该日起,对笼罩我一生的蒋家父子政权的唾弃。然而,正当大家已经接受我的生日是三月七日时,却在稍后出现的文件上,发现我真正被捕的日子是三月四日。为什么发生三天的差误?这和传统官场作业有关,原来法律规定,任何刑事案件,调查机关收押被告,不得超过四个月。而且冠冕堂皇地宣示:如果超过四个月,被告在拘押期间所有的口供与证据,都作无效,用来保护被告的人权。而我是一九六八年七月七日由调查局移送台湾警备司令部军法处的,如果不把拘押日期从三月四日改为三月七日的话,调查局的拘押行为就完全违法,我则完全无罪。所以,特务们就把被捕日期后延到三月七日,这是诬陷手法小动作之一。仅只生日一项,竟有这么多曲折变化,难道一开始就命中注定一个小人物求活不能、求死不得的坎坷一生?
跟生日同样暧昧的是,我不知道生在哪里。有人说,我生在父亲当县长的河南省通许县县长宿舍;有人说,我生在河南省开封市东铜板街;没有一个人明确地告诉我,到底我生在哪里。只是,在我长大后,发现我被归类为河南省辉县人。
在山西省洪洞县,一个郭姓大家族几乎被饥饿消灭。残存的一些族人,在一棵大槐树下,把一个铁锅摔破,分给每一个支派的族长,然后互相祝福,四散逃命。他们相约等这场灾难过去(人往往认为灾难会过去,以寄希望于未来),总有一天,大家从四面八方返回故土,重建家园。万一到时候子弟已互不认识,锅片就是信物,可以为证。
于是当中有一支从洪洞县出发,向东逃亡。那是一段悲惨凄凉的旅程,中途幼儿夭折,老年人去世,沿路写下悲苦的河南辉县先民移民史。他们翻过高达两千米的太行山,继续向东逃亡,终于在太行山东麓的辉县定居,他们的子孙一直传到现在。转眼三百年,锅片已经不知道何处而去。子孙们对往日大槐树下摔锅片的故乡,早已失去记忆。今天,当辉县人被询问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们一脸茫然的表情,透露无限人世的沧桑。我——柏杨,就是这支苦难先民的后裔。
(选自《看过地狱回来的人——柏杨回忆录》)
【小题1】柏杨回忆了自己生日日期的几次变化。请列举柏杨几次生日的日日期及其由来。(4分)
【小题2】请体会下列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
(1)我的出生就像一个动物族群中一只小动物,诞生在茫茫的天地之间。
(2)仅只生日一项,竟有这么多曲折变化,难道一开始就命中注定一个小人物求活不能、求死不得的坎坷一生?
【小题3】这段文字的标题为什么叫“野生动物”?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将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并指出“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从此前的概念构想和规划阶段正式进入实施与落地阶段。
在合作领域方面,当前粤港澳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的合作已明显加强。如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和三地的连接线工程已经全部完工,“一地两检”的通关模式也已经全国人大批准,广深港高铁预计将在今年全线通车。未来粤港澳三地可合作建设世界一流的港口和机场,还可加强互联互通和创新产业合作,例如三地可通过合作打造一条“广深港科技走廊”,实现协同发展。
(摘编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即将进入落地阶段》)
材料二:
2016年,《香港怎么了?》一书引起了香港有识之士的反思。该书作者认为,虽然香港回归以来经济发展的成绩单颇为亮丽,但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楼价高企、产业单一、贫富悬殊……面对全球发达城市经济体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日益加剧的区域竞争和阴晴不定的全球经济形势,特区政府顺势而为,在国家支持下寻求产业格局的变革。
在特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香港发展创新及科技产业的氛围日渐浓郁,吸引越来越多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在港落户。201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香港成立首个海外创新中心。在国家支持下,香港近年来积极对接内地各省份,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格局和国家创新科技产业格局下努力寻找自身的新定位。2017年初,香港与深圳两地政府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宣布两地将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打造香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创科平台。
(摘编自《香港回归20年:经济繁荣稳定把握新机迎挑战》)
材料三:
香港地区GDP及增速

图表:香港回归20年GDP情况(数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
香港经济不俗的表现得到国际机构的高度评价。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近日发布《2017年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此外,近20年来,香港在多种国际排名中都取得不错成绩。据统计,到2017年,香港已连续23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香港健康的财政状况、自由的贸易和金融、廉洁的政府、高效的监管等,都受到国际评比机构的赞誉青睐。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数字见证香港经济澎湃活力》)
材料四:
回归20年来,面对危机和困境,面对怀疑者的嘲讽和质疑,在中央政府支持和帮助下,在特区政府带领下,香港社会各界对“一国两制”能否确保香港繁荣稳定这一历史性课题,交出了令世人惊艳的答卷,香港以新的姿态继续闪耀在世界舞台。
在基本法保障下,香港保持原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香港特区依照基本法实现高度自治。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在政治稳定、政府效能、规管质量、社会法治、贪腐控制等方面的指标,都远远高于回归之前,特别是法治水平的提升最为引人瞩目,香港在全球的排名从1996年的60多位大幅跃升至2015年的第11位。基本法维护了香港中外经济交融、中西文化交汇的特色,香港始终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并连续多年被有关国际机构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地区。
(摘编自《回归20年:香港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粤港澳大湾区两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大湾区建设实现了从构想到规划实施的转变。
B.《香港怎么了?》一书的作者对香港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分析和判断,是理性和客观的。
C.材料三表明,20年间,香港地区GDP2003年最低、2016年最高,增速最小的年份是1998年。
D.香港回归20年,取得了令世人惊艳的成绩。世行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法治水平的提升最突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不久的将来,粤港澳三地加强创新产业合作、打造“广深港科技走廊”,这可能为三地高校合作提供良好契机。
B.吸引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在港落户、加强与内地科技合作等举措,对优化香港产业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众多国际评比机构对香港财政、金融、法治等方面的指标给予高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怀疑者的嘲讽和质疑。
D.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将香港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的主要依据是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相关数据。
【小题3】香港回归20年,经济繁荣稳定的原因有哪些?请依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门道
游 睿
大院里安静得要命。昨天晚上父母就已经给他说,今天他们要带着家丁们去干活儿,让他自己在家和小普玩。他伸了个懒腰,跨出房门,看见小普正在院子里射箭。
那是一把自制的弓箭,用一根竹竿弯成弓,用一根麻绳做的弦。只见小普把一支箭放在弓上,满满地拉开,然后一松手,十米开外的一只麻雀就落了下来。
他兴奋不已。“原来你还有这本事?”他说,“小普,我知道一个地方,有很多野兔和山鸡,我带你去。”
小普立即直了身子说:“少爷,我们去不了,我爹怕我把你带出去惹祸,就把门锁上了,我出不去。”他走到小普面前说:“大门不是开着的吗?怎么会出不去?”
小普说:“那是你们走的门,我们家走的小门被我爹锁上了。”那道小门确实是锁住了。
小门就在大门的旁边。大门宽敞开阔,而小门却又矮又窄,像个仆人一样跟在大门旁边。
在他们家里,只有主人才可以走大门,家丁们进出都只能走小门,小普也不例外。
他把手搭在小普肩上说:“多大点事儿啊,你和我一道走大门去。”
小普赶紧把他的手拿下来说:“少爷万万不可。这可是咱大院的规矩,家丁走大门就犯了大忌,得受罚的。”
他看着小普,小普一脸严肃。他笑着说:“规矩还不是人定的吗?你就跟我去试试,看看从大门走出去能怎样。”
“小普,现在你听我两件事:第一,没有外人的时候,不准叫我少爷;第二,你现在站好,让我背你。”
小普连忙摆手说:“少爷,哪一条我都不能答应!”
他立马昂起头,就在这一瞬间,他背起小普就往门外跑去。小普在他背上挣扎着说:“少爷,你快放下我,放下我!”他却一言不发,双手牢牢地把小普背在背上,一步一步迈向大门。
虽然只有几步路,到了大门口,他却已经出了汗。待他放下小普,却发现小普哭了。小普泪流满面地叫:“少爷。”
他怒斥道:“不准叫少爷,我长你才几天,叫哥。”
小普看着他,好半天才低低地叫了声哥。他立刻笑了,把手搭在小普肩膀上说:“小普,我们本来都一样,没什么主仆之分,我们应该走一样的门,明白吗?”
小普一直看着他,好半天才点头说:“嗯。”
但是他没有想到,就在第二天,他就被父亲送到外国读书了。因为走得匆忙,加上主仆之分,他没有来得及和小普告别。而这一去,就是整整七年。
七年后的这一天,当他不得不拖着行李箱回到家乡的时候,伴随他的,还有一个噩耗:日军侵略了他的家乡,他的父母和家丁都被日军残忍杀害,唯有小普幸存,但小普却投靠了日军。
他全身的血液都沸腾了,他无法想象小普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他在国外的几年学习中,已经接受了比较先进的思想,作为组织的一员,他不得不化悲痛为力量,从事着一些组织上的工作。
这一天,他化装成一个车夫,拉着一辆黄包车来到了自家大院附近。他远远地看到,大院的大门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变,只是门前多了日军的岗哨。不过大门紧闭,唯有大门旁低矮狭窄的小门开着,一些日本兵在那道小门里进进出出。
这时,一个戴黑帽子的人坐到了他的车上。“送我去院里。”那人说。他并不抬头,拉着那个人就往院里走。当他走到大门口,日本兵向车上的人敬个礼,却拦住了他。车上的人并不说话,递给他一张纸币。他接过钱掉头就走,走了几步,他又忍不住回头,看见戴黑帽子的人昂首阔步,从大门走了进去。
他加快了步子,跑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才打开那张纸币。纸币中间,包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几句话:哥,谢谢你背着我走了一次大门,我后来才明白,家丁也可以走大门,也可以选择正确的道路。小普。
他翻过纸条,只见纸条的背面,是组织期待已久的日军作战布点图。
他远远地回头看着那道大门,含泪笑了。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l4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门道”为题别具匠心,“门道”是设计故事的关键,同时对表现人物的个性、表达小说的主旨,都起到重要作用。
B.大门宽敞开阔,主人由此出入;小门又矮又窄,是家丁们的通道。家丁如果违规走了大门,会受到处罚,这是歧视和压迫。
C.他背着小普从大门口出去,等他放下小普时小普已经泪流满面,因为,小普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优待,他十分感激少爷。
D.他不想让小普称自己为少爷,要小普叫自己哥,这表明他与自己的父辈不同,他能够平等地对待别人,包括家丁的孩子。
【小题2】小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说“他远远地回头看着那道大门,含泪笑了”,这句话包含了他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原文予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