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艾青评传(节选)
杨匡汉
年近古稀的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常常不无感慨地对人说:“想想我这一辈子,也只是写了几首人们还记得的诗。人民是最公平的。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人民总会记得他的。我也是想也不敢想到有今天……”
是的,人民会记得艾青的贡献,承认艾青的成就。他是我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之一。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入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的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在早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哀恸与不平;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诗人在另一首名篇《我爱这土地》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命运都赋予时代、人民、祖国和土地的明证。
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在他许多作品中,更是他不少篇章集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在《太阳》、《春》、《黎明》、《煤的对话》等早期作品中,诗人“在东方深黑的夜里”,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对春天、对火焰的热切呼唤。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后,诗人从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创作了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向太阳》及其姊妹篇《火把》。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着新奇的联想、想象而来,组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道:“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这融进了诗人深刻的感受和想象,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艾青还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他的诗能面对世界发言,他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
艾青说:“我的一生都在探索。”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但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因为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一点成绩,能够被人民认可,感到由衷的荣幸;人民能够公平公正地对他加以评价,他深为感动。
B.《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之情,为自己没能尽孝深表懊悔,并表明来世一定要报答保姆的愿望。
C.艾青善于从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汲取创作的激情,由此创作的《向太阳》和《火把》鼓舞了不少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D.艾青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是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可以说他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
【小题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艾青诗歌的思想成就:一是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与现实紧密结合,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二是突出地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B.因为他的诗歌中,既有过于凌虚的篇什,又有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的篇章,所以人们对艾青诗歌的评价有褒有贬。
C.因为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所以艾青的诗歌和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
D.“我的一生都在探索”表达了艾青在诗歌领域的执著追求,表现了艾青积极进取的精神,号召人们像他一样去追求。
E. 作者认为艾青的作品像太阳一样有着永恒的魅力,像太阳和火把一样给人温暖、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他的诗作感情充沛,激人奋进。
【小题3】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7 05:31: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作为公共媒介事件的文学

陶东风

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界给人的一个重要印象,就是所谓文学的“边缘化”。文学的边缘化,准确地说是文学越来越远离公共领域,其承载的公共性和公共意义越来越稀薄,被媒介关注并成为媒介公共事件、新闻事件的概率、可能性大大减少。

⑵近些年来,只有当文学被媒介关注、成为公共事件甚至新闻事件之后,才会受到公众关注,才能摆脱所谓“边缘化”的命运。近几年一些受到媒体和公众关注的文学现象,实际上都是我们所说的作为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比如韩白论争、中学语文教科书该不该拿掉一些鲁迅作品的讨论等,都是属于媒介化文学事件。

⑶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只有这些 “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似乎还能给今天的文坛注入一些活力,引来一些关注。当然,在那些坚守审美自律立场、艺术自律精神的人看来,恰恰就是这种来自公共性的“活力”导致了文学的死亡。不管是活力也好、死因也罢,文学必得成为公共媒介事件、新闻事件,才能引起公众,也包括大多数批评家的兴趣。诚然,我们这个时代不是一个纯文学的时代,但它却是一个疯狂渴望新闻的时代,是一个没有了新闻就会不知所措的时代。大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作为媒介公共事件的文学现象大多是由媒体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家“炒作”起来的。

⑷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的特点是:它们全部不是纯文学或纯审美的现象,而是和其他公共问题、社会问题紧密交叉在一起的,比如教育、伦理道德、公民素质问题等。但是在这个媒介普遍低俗化和商业化的时代,加上很多大众对于私人隐私的窥探欲,所谓媒介化的“公共事件”也可能只有公共性之名而没有公共性之实。也就是说,它们只是因为被媒介化而赢得了知名度和可见性,却缺乏和公共利益的实质性关联。

⑸那么, ?由于作为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学现象,而是以文学为缘起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对于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我们不能完全以审美的、文学的标准来进行评价,我们不能只看媒介文学事件之后是否留下传世的文学作品或伟大的文学观念,而且也要看它是否产生了超越了文学、审美的公共意义。比如“韩白论争”中的语言暴力可以了解网民公民素质的缺失,暴露“80后”理性沟通能力的欠缺。红色经典是否可进入语文教材的讨论,实际上涉及教育理念问题,如何认识革命文化遗产问题等。这些问题是文学问题,又 文学问题,或者 文学问题。也就是说,对于作为公共媒介事件的文学,我们不应该坚守文学自身的评价标准,至少是不能用纯文学的那套批评话语去把握它,否则就会导致不必要的错位。

⑹遗憾的是,作为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的缺点,除了其可能产生恶俗的、没有真正公共意义的八卦式媒介事件之外,还有它的非持久性。在一个媚俗的、急功近利的消费主义时代,大凡公共事件、新闻事件都有很大的时效性,难以获得公众和媒体的持久关注。就近来的一些媒介化文学公共事件而言,比如“二锅头”事件,“韩白论争”等,本来都是很有意义的媒介公共事件,但是却无一不是随着媒介和公众的兴奋点的迅速转移而转移,成为短命的媒介事件。

⑺比如,顾彬教授把中国现代文学比作五粮液(喻优秀),把当代文学比作二锅头(喻低劣),并认为个中原因是现代作家多懂外语而当代作家不懂。这个说法本来应该可以引发对于中国文学与语言关系的认真讨论,并获得结实的学术成果,但结果却是不了了之。无论是顾彬自己,还是顾彬的反对者、支持者,都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看来,作为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只能挑起话题而不能持续话题,要把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持续下去,我们不能指望媒体,而应该指望学者和批评家及时地接过话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今天的批评家和理论家,既不能一概拒斥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对之嗤之以鼻,也不能不加批判地加入炒作起哄的队伍,忘记了自己的独立自主性的批评立场;而应该仔细分辨,把其中真正有公共意义的事件分离出来,接过来进行认真深入的学理探究。

⑻但不管如何,作为公共事件的文学提醒我们,文学是多维度的,它可以不进入公共领域,基本上不具备公共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文学的公共性和公共意义。 (有删改)

【小题1】联系全文,给“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下定义。
【小题2】根据上下文,推断第(5)段段首的两个问题分别是
【小题3】第(5)段划浪线句是一个表述严谨的判断句,请将横线处填写完整。
这些问题是文学问题,又   文学问题,或者 文学问题。
【小题4】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第(7)段列举“二锅头”事件的作用。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顺应信息时代而发展,其幕后策划者往往是媒体人。
B.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若具有和公共利益的实质性关联,那么它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C.在把握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时,我们应该放弃文学自身的评价标准,以避免产生错位。
D.在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问题上,批评家等目前尚未有效地发挥专业作用。
【小题6】 “一年一度关于高考语文作文题的讨论”也属于媒介化文学事件,请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评论这一现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灯里的将军

王宗仁

①我要说的是一盏马灯,今天的人们大概只有走进博物馆才能看到它了。马灯;主体结构为铁质,圆形的底座,玻璃做的灯罩,用铁丝横竖固定着。底座上有可拧开的盖子,好灌煤油、汽油,还有可以调大调小以及闭合的开关。这只是马灯中的一种,形形色色的马灯到底有多少种类,恐怕谁也难以理出个眉目。我说的只是我在昆仑山下某部队的军史展览馆看到的一种马灯,也就是60年前慕生忠将军挂在昆仑桥头的那盏马灯。

②慕生忠将军被后人称为“青藏公路之父”。1954年之夏,他主动请缨,率领一支队伍苦战7个月零7天,在世界屋脊上修筑起了2000公里青藏公路。那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呢?只有10个工兵的工程连,加上临时征来的2000个民工,1200把铁锹,1200把洋镐,300公斤炸药,10辆大卡车。这就是将军的队伍和全部家当。如果把他修筑青藏公路比作一本书,那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盏马灯,充其量只是这部书里的一个标点符号。2009年7月,我在昆仑山下某部队的军史展览室里看到这盏马灯时,它浑身锈迹斑斑,底座也有几处凹陷。但是我仍然确信,一旦点燃灯捻,它还会光芒四射,犹如翅膀变换着各种光波的姿势,照亮在当年的筑路工地上……

③将军踏上修路征程前,特意到西宁东大街一个回民小店买了这盏旧式马灯。那个年代,不要说电灯,手里攥个手电筒也是奢侈品。将军说这盏马灯就像他的第3只眼睛,夜里看得见大家干活,干活的人也能看见他。领导和群众不分离,才能互相吸取温暖的力量。深夜将军休息了,马灯就挂在他的帐篷外面,灿灿的光亮像青藏高原上一颗不眠的星星。

④新筑成的公路在亘古荒原上一公里一公里地向拉萨延展。修路进入昆仑山不久,一道无法通过的断崖挡住了筑路队伍前行的脚步。此处是达布增河和舒果勒河汇流后的出口,公路必经的地方。只见汹涌澎湃的激流,顺着山势直泻而下,蹦蹿出数尺高的排空巨浪,在两道石崖中间削出一条深不可测、面宽约10米的石谷,谷底的水声发出撕人心肺的吼声。架桥,必须在石谷上架一座桥,公路才可以跨过这道险崖!

⑤作难的是,没有架桥的木料(那个年代使用水泥对于他们太困难了)和设备。工具倒好说,铁锹、十字镐和炸药,虽然简陋,总能作为。最要命的是用什么架桥?筑路队从兰州带来的一些红松木和杂木最长的只有9米,而石岸的宽度也是9米,木料根本搭不到对岸。将军下了死命令;石岸哪怕是一座碉堡,我们也必须在3天内拿下它!

那一夜,星月全无,昆仓山的夜色很黑,过去从来没有过的黑。雪上加霜的是天还变了脸,不紧不慢的雪花在风里不安分地旋飞着,天地间一片混沌。没有电,挂在临时军用帐篷里的那盏马灯,已经添过3次油了,将军主持召开的“神仙会”还在热热火火地进行着。战士、民工、技术员……你献计,他送策,一个又一个闪亮着普通人智慧的架桥方案,早就超过了马灯光焰的亮度。“神仙会”还迟迟没有结束。将军说;“我们要拿出最省钱最能解我们燃眉之急的架桥方案,献给为难我们的昆仑山神……”

⑦第3天,这样一架桥就稳稳妥妥地飞跨在天涯岸上;在两岸斜坡的石壁上,各凿出块与桥面同样宽的平台,再给每个平台上凿出5个石窝,栽起5根木桩做顶柱。这样,顶柱上端就离开岸边1.5米左右,两边相加3米,原先9米宽的沟岸经过这一番炮制就缩短了3米,变成6米。然后,在立柱与岸壁之间的夹角里填满石头。9米长的松木就宽宽绰绰地搭在上面了。

⑧这座桥诞生于1954年7月的一个黎明,慕生忠将军兴奋之极等不到天亮,他就举着马灯指挥一辆大卡车稳稳当当地过了桥。随后,他将马灯挂在桥头,用随身带的钢笔在一夜硬纸壳上写下3个字:天涯桥。那张硬纸壳在桥头贴了好些日子,白天在阳关下熠熠生辉,夜里将军让人把马灯挂在那里照亮3个字。他在昭示什么还是在炫耀什么?没有人去问他,他也不说。

⑨两年后,陈毅元帅率领中央慰问团进藏参加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路过天涯桥。他听了慕生忠修桥的事情后,连说“神”!最后他给这座桥改了名字;“天之涯、海之角的形势已经成为过去,我看就叫‘昆仑桥’吧!”

⑩“昆仑桥”这3个字至今还刻在这座桥的桥头。据说,这3个字亦出自慕生忠将军之手。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先介绍马灯的构造及种类,突出了已成陈迹的马灯的平凡,自然引出作者要写的马灯及有关的人和事。
B.文章用“书”“标点符号”的比喻,形象地说明青藏公路工程的浩大、重要及马灯在筑路过程中既微乎其微又不可或缺。
C.第④段中写“激流汹涌”“石谷深不可测”水声撕心裂肺”,直接表现了路段地质条件的恶劣及筑路人的大无畏精神。
D.文章写陈毅元帅“听了慕生忠修桥的事情后连说‘神’!意在表达陈毅元帅对修桥壮举及筑路人智慧、精神的赞叹。
【小题2】请赏析文章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命为“马灯里的将军”而不是“马灯”?请结合文本简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是否有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在“娱乐至上”的价值追逐中,历史可以被戏说,经典可以被篡改,崇高可以被解构,英雄可以被调侃。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杜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名人恶搞事件,各类选秀、真人秀的强力圈粉,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 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是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是文化 泛娱乐化赢得市场的重要原因。文化泛娱乐化以消费、技术、快感、世俗等因素的融合消解文化的深度与厚度,当众多严肃的新闻、正统的历史、经典的叙事以“娱乐”包装的形式呈现时,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 文化泛娱乐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侵蚀。首先,文化泛娱乐化在戏说、调侃、恶搞中解构宏大叙事,使民族文化碎片化,动摇了对“我们是谁”的认知。其次,民族历史记忆具有唤醒民 族情感、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功能,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文化泛娱乐化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为了娱乐可以随意篡改、编造历史,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推波助澜,模糊了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最后,文化泛娱乐化背后充斥的物质欲望、个人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 面对文化泛娱乐化,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既要求文 化生产者主动担当,又要求文化消费者能动省思。文化生产者要努力挖掘时代元素,让自己的文化产品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与未来发展趋势对话,传播好真善美。文化消费者始终坚持追求文化精品的品位,对戏说历史、解构崇高、调侃英雄坚决说不,这样文化泛娱乐化就会失去生长空间。
(摘编自《警惕文化泛娱乐化侵蚀精神家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的文化商业化浪潮是出现“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的根本原因。
B.文化泛娱乐化放大了文化的娱乐价值,把娱乐性当成了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
C.文化泛娱乐化的盛行导致了受众在心理上产生了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
D.面对文化泛娱乐化,文化消费者应增强文化自觉,对接传统文化,传播真善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文化的作用,陈述了文化泛娱乐化出现的背景,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论述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和负面作用。
C.第三段论述了文化泛娱乐化对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所带来的危害。
D.最后一段从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度论述了“面对文化泛娱乐化”的正确做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不追求上座率、收视率、点击率,就能消除文化娱乐化,建设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B.追逐“娱乐至上”是戏说历史、解构崇高、调侃英雄、恶搞名人等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C.民族历史记忆有唤醒民族情感、强化国家认同的功能,因此不能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
D.如果想让文化泛娱乐化失去生长的空间,就需要文化生产者和文化消费者一起共同努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世界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文学家对于人生的深刻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因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如果只就故事说,陈鸿的《长恨歌传》来必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或洪异的《长生殿》,元稹的《会真记》来必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兰姆(Lamb)的《莎士乐府本事》来必不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但是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远非它们所根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所可比拟。我们读诗,须在《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之中寻出《长恨歌传》《会真记》和《莎士乐府本事》之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或是崔颢的《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里面也都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多么简单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达出这种情趣的艺术本领。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所做得出,虽然从表面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摘编自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学趣味低下自然就不喜欢诗,不喜欢诗的人自然对其他文学体裁的佳妙之处有所隔膜
B.《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小说有有趣的故事,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或社会真相。
C.要真正欣赏文学作品,仅仅像儿童一样喜欢故事是不够的,要探求文学家对人生的深刻观照和表达技巧。
D.第二段画线句“所寻不出来的东西”指的是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用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达出这种情趣的艺术本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拿诗与其他文学种类进行比较,肯定诗的特质,并指出来了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和戏剧的局限性。
B.文章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形象地说明小说中的故事是为作品的旨趣服务的,希望读者关注故事以外的东西——小说中的诗。
C.文章还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剧本很高的文学价值。
D.文章列举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和崔颢的《张千曲》两个例子,意在说明有“趣味”的人才能写出看似简单平凡而故事后面有情趣的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并没有否定爱好故事,只是认为读小说只见故事不见其中的诗,是舍本逐末,并不可取。
B.只爱好小说和戏剧而不爱好诗的人只能看到小说戏剧中最粗浅的一部分。
C.作者提倡读诗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读者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D.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一样,其中的故事简单而平凡,但故事背后的情趣耐人寻味,一般人写不出这样的诗。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泥其迹”,要“师其意”

①如今,借助网络平台和广播电视,时代先锋、道德楷模、航天英雄、奥运冠军乃至商界精英、大众明星等“人们心中的偶像”正在走进“寻常百姓家”。他们的奋斗人生,是青年人最好的励志教材。他们的经验教训,是青年人健康成长的有益指南。

②不过,也听不少青年说,榜样的人生令人感动却让人难以效仿,心生敬佩却难以企及,心生羡慕苦于无门“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③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的确不可能拥有航天英雄们的机遇,也很难创造奥运冠军们的辉煌,不会也不期望遭遇“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那样献出生命和健康的“非常瞬间”甚至于,许多人也可能缺一点“草根明星”的幸运。但并不是要克隆人生、复制成功,才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面对榜样人物,我们需要的是学习,而不是片面、机械地模仿。

④齐白石曾有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美国思想家爱默生也说过:“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就像模仿永远成不了经典、做不了大师一样,“模仿”得了他人的人生轨迹,却永不可能超越别人,相反,还可能迷失方向。

⑤师其意而不泥其迹。学习,不是跟着他人亦步亦趋,而是要善于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教训,学习他人的精神、意志、品行,从而借助榜样力量,修正自己的方向,追逐自己的梦想,最终找到自我,成就人生。

⑥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走。总是怀着“捷径”心态,就会走弯路。榜样人物就是人生的加油站,激励我们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一个人要走向成功,必须坚守、努力、勤奋。感叹“神女”刘洋的幸运时,可曾知道这“幸运”背后写满了她付出的超乎常人的努力?惊喜孙杨的碧波奇迹,可清楚“奇迹”背后是他16年不懈的努力、每天15000至20000米的超强训练量?羡慕比尔?盖茨的财富人生,又有多少人了解他在创业前就已有编程7年的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学习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艰辛的付出。

⑦学习榜样人物的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唯有知道“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才能明白“我要到哪里去”,以及“我如何去做”。王潮歌有句人生感悟:“弄明白自己的长处,一生不愁。”对照榜样审视自己,用他们的意志磨砺自己的意志,用他们的精神振奋自己的精神,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强大。

⑧成功是学习的馈赠,不少失败往往源自机械克隆与简单拷贝。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善于学习、坚持积淀,等到有知识、经验或智慧向外“吐”的时候,花就自然开了,柳也就有了浓荫。

⑨京剧大师郝寿臣曾告诫弟子,“把我捏碎了成你,不要把你捏碎了成我。”对于每个人来说,贵在从别人身上汲取营养,成为独特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锻造成-把不同凡响的好剑,在时代的风浪中所向披靡,收获精彩的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桑林峰)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文中多处用四字短语点出了“泥其迹”的现象,请你找出其中4个。
【小题3】读第③段加点词语,从议论文语言特征的角度进行赏析。
【小题4】在第⑥段横线上续写一个事例,要求与前边的一组句子句式一致。
【小题5】说说你对“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理解,并品析其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