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卜辞是人们占卜时刻写在甲骨上的信息,由于甲骨上的书写空间极为有限,卜辞不可能长篇大论,也不会出现与占卜不相关的内容,因此其“文学性”和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极有限的。青铜器铭文与甲骨卜辞皆为中国早期的特种书写方式,但二者又有不同。青铜器尤其是青铜礼器在当时异常贵重,因此铜器上的书写就要有特殊价值。试想,如果书写不能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为什么要对铜器的外观进行破坏呢?事实上,早期的一些标记性铭文,如主人名称等,确实铸造在很不显眼的位置,这恐怕就是为了避免影响外观。后世的铭文篇幅很长,而且出现在显眼位置,说明它已具备特殊的功能与价值。
与甲骨卜辞只“记录占卜仪式”的意图不同,铭文体现出多种创作意图,比如战功、封赏、嘉奖、宴饮等,甚至还有单纯出于炫耀或追念祖先的目的。铭文还具有很高的叙事独立性,可以融入复杂的书写技巧或丰富的情感。如著名的《史墙盘》,它本身不过是家族祭祀用的一件器物,但铭文洋洋洒洒叙述周王室和史墙家族的创业史,采用双线对比叙事,极具史诗感,即使与后世诗文名作比较也堪称佳品。同样知名的《虢季子白盘》,其内容不过是叙述器主因战功而受赏,但铭文却用倒叙手法,先交代结果,然后才把自己为何要做宝盘、究竟有何功劳、王如何封赏等细节娓娓道来。这种叙事技巧,目前所见传世文献到《左传》中才被广泛应用。随着铭文的不断发展成熟,创作者开始探索更多书写的美感。在形式上,他们讲究文字精美、行款整齐,在内容上也更追求新变。西周时期的《毛公旅方鼎》句式整齐,且句句押韵,呈现出更明显的诗化倾向。
与一般书写不同,铭文的书写可能是多人合作的过程。比如文章可能由铜器的主人授意创作,而真正的作者或许是某位具备相当学识的史官,但最终将它呈现在铜器上的又是某位工匠。这一过程可能产生许多铭文独有的特征,比如不同家族的铭文呈现出近似的语言风格等。此外,部分铭文可能存在“二次书写”,即它并非完全原创,而是以相关典册档案为参考或直接抄录。这与铭文另一重要功能相关。《墨子•鲁问》说“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很显然,在“传遗后世子孙”这件事上,铭文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随着西周灭亡,铭文便走向衰落。最终到了汉代,大部分人对青铜器已缺少认知,以至于武帝将出土铜器当作祥瑞,荐于宗庙还因此改元。而铭文虽然衰亡,但它所确立的词汇、句法、篇章与修辞体系,却已深入人心,并最终被归结为一种经典文体。刘勰《文心雕龙》谓:“铭题于器,……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搞文也必简而深。”这段概括基本准确。由此,我们不难进一步猜想,许多经典文体的产生可能也与特种书写有关,这也是铭文研究带来的启示。
(选自《青铜器铭文与“特种书写”》)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早期的青铜器铭文是标记性的,后世的铭文具备了特殊的功能与价值,所以篇幅很长。 |
B.甲骨卜辞的创作意图较为单一,铭文不仅创作意图多样,而且具有很高的叙事独立性。 |
C.青铜器铭文是中国早期的特种书写方式,在汉代最终衰落并被归结为了一种经典文体。 |
D.《虢季子白盘》铭文证明了倒叙手法在《左传》之前就已经出现,只是没有广泛应用。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青铜器铭文与甲骨卜辞在价值上的差异。 |
B.文章重点论述了铭文在文学上的特殊功能与价值,兼及书写上的特点,论证结构清晰。 |
C.文章以铭文必然带有特殊价值为论述前提,论述了铭文从内容到形式的特点。 |
D.文章多处举例论证,举《文心雕龙》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经典文体可能与特种书写有关。 |
A.甲骨卜辞在书写空间上的局限使它的文学性受到了限制,影响了它成为经典文体。 |
B.从追求复杂的书写技巧和丰富的情感,到明显的诗化倾向,铭文的发展是不断成熟的。 |
C.部分铭文可以直接抄录或参考典册档案,所以它在传遗后世子孙上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
D.不同家族的铭文可能由同一位史官或工匠创作完成,所以呈现出近似的语言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