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骨卜辞是人们占卜时刻写在甲骨上的信息,由于甲骨上的书写空间极为有限,卜辞不可能长篇大论,也不会出现与占卜不相关的内容,因此其“文学性”和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极有限的。青铜器铭文与甲骨卜辞皆为中国早期的特种书写方式,但二者又有不同。青铜器尤其是青铜礼器在当时异常贵重,因此铜器上的书写就要有特殊价值。试想,如果书写不能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为什么要对铜器的外观进行破坏呢?事实上,早期的一些标记性铭文,如主人名称等,确实铸造在很不显眼的位置,这恐怕就是为了避免影响外观。后世的铭文篇幅很长,而且出现在显眼位置,说明它已具备特殊的功能与价值。

与甲骨卜辞只“记录占卜仪式”的意图不同,铭文体现出多种创作意图,比如战功、封赏、嘉奖、宴饮等,甚至还有单纯出于炫耀或追念祖先的目的。铭文还具有很高的叙事独立性,可以融入复杂的书写技巧或丰富的情感。如著名的《史墙盘》,它本身不过是家族祭祀用的一件器物,但铭文洋洋洒洒叙述周王室和史墙家族的创业史,采用双线对比叙事,极具史诗感,即使与后世诗文名作比较也堪称佳品。同样知名的《虢季子白盘》,其内容不过是叙述器主因战功而受赏,但铭文却用倒叙手法,先交代结果,然后才把自己为何要做宝盘、究竟有何功劳、王如何封赏等细节娓娓道来。这种叙事技巧,目前所见传世文献到《左传》中才被广泛应用。随着铭文的不断发展成熟,创作者开始探索更多书写的美感。在形式上,他们讲究文字精美、行款整齐,在内容上也更追求新变。西周时期的《毛公旅方鼎》句式整齐,且句句押韵,呈现出更明显的诗化倾向。

与一般书写不同,铭文的书写可能是多人合作的过程。比如文章可能由铜器的主人授意创作,而真正的作者或许是某位具备相当学识的史官,但最终将它呈现在铜器上的又是某位工匠。这一过程可能产生许多铭文独有的特征,比如不同家族的铭文呈现出近似的语言风格等。此外,部分铭文可能存在“二次书写”,即它并非完全原创,而是以相关典册档案为参考或直接抄录。这与铭文另一重要功能相关。《墨子•鲁问》说“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很显然,在“传遗后世子孙”这件事上,铭文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随着西周灭亡,铭文便走向衰落。最终到了汉代,大部分人对青铜器已缺少认知,以至于武帝将出土铜器当作祥瑞,荐于宗庙还因此改元。而铭文虽然衰亡,但它所确立的词汇、句法、篇章与修辞体系,却已深入人心,并最终被归结为一种经典文体。刘勰《文心雕龙》谓:“铭题于器,……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搞文也必简而深。”这段概括基本准确。由此,我们不难进一步猜想,许多经典文体的产生可能也与特种书写有关,这也是铭文研究带来的启示。

(选自《青铜器铭文与“特种书写”》)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的青铜器铭文是标记性的,后世的铭文具备了特殊的功能与价值,所以篇幅很长。
B.甲骨卜辞的创作意图较为单一,铭文不仅创作意图多样,而且具有很高的叙事独立性。
C.青铜器铭文是中国早期的特种书写方式,在汉代最终衰落并被归结为了一种经典文体。
D.《虢季子白盘》铭文证明了倒叙手法在《左传》之前就已经出现,只是没有广泛应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青铜器铭文与甲骨卜辞在价值上的差异。
B.文章重点论述了铭文在文学上的特殊功能与价值,兼及书写上的特点,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以铭文必然带有特殊价值为论述前提,论述了铭文从内容到形式的特点。
D.文章多处举例论证,举《文心雕龙》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经典文体可能与特种书写有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卜辞在书写空间上的局限使它的文学性受到了限制,影响了它成为经典文体。
B.从追求复杂的书写技巧和丰富的情感,到明显的诗化倾向,铭文的发展是不断成熟的。
C.部分铭文可以直接抄录或参考典册档案,所以它在传遗后世子孙上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D.不同家族的铭文可能由同一位史官或工匠创作完成,所以呈现出近似的语言风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4 10:01: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日月楼·苦乐交织不改其志
黄薇
1954年,丰子恺搬了几次家,终于在陕西南路39弄93号安了家,直至终老。这幢西班牙式寓所很有特点,二楼有个室内小阳台,东南、正南、西南都有窗,上方还有一扇天窗,坐在室内可观日月星辰的运转,丰子恺就选择这间作为书房。他因此给新居取名“日月楼”,顺口诵出一句“日月楼中日月长”,苦思上联而不得,最后是马一浮撰出妙对“星河界里星河转”,并写成对联赠予他,被丰子恺视若珍宝挂在屋中。
新中国后,丰子恺受聘于上海文史馆。由于诸多原因,他将工作重心放到了翻译上,当时俄语炙手可热,52岁的他便于1950年从头学起。丰子恺学外语追求速成,早在1931年发表的《我的苦学经验》一文中就写道:“语言文字,只不过是求学的一种工具,不是学问本身。学些工具都要拖长许多的时日,此生还来得及研究几许学问呢?”因用脑过度,他一度脑贫血晕倒,但疗养期间仍不放弃每日温习。在花了大半年读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后,他花了5个月时间将后者翻译出来,于1952年底出版。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这个译本列入“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再版。从1961年开始,丰子恺又全身心投入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的翻译工作,直到1965年定稿。他为此填了一首《浣溪沙》,“彩笔昔曾描浊世,白头今又译‘红楼’,时人将谓老风流”。但“文革”来袭,这部书在他去世5年后才陆续出齐。
一个散淡自适的知识分子走进新时代,丰子恺无法躲进小楼成一统,他写过一些发自内心讴歌新中国的颂歌,也应景写过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文章。丰子恺喜欢猫,1947年他的散文名篇《白象》就是为纪念离去的爱猫而作,发表在《申报·自由谈》上,许多读者读后感叹可惜,纷纷送猫给作家。丰家子女来者不拒,只只收养。猫儿太多,吃不饱,在家中淘气,丰子恺还曾专门召集家人开会,最后决议是为猫咪们提高伙食待遇,每日买三千元猫鱼。住进日月楼后,家里又恢复了养猫的传统。1962年鸣放后,丰子恺一篇记录小猫趣事的散文《阿咪》却成了罪状。有人斥责文中的“猫伯伯”(石门方言)暗指“毛伯伯”,扣上许多无稽罪名。丰子恺当时虽没被打成右派,到了“文革”还是在劫难逃。
他的一些漫画也被翻出来,成了向革命进攻的证据。比如他曾以苏曼殊的诗“满山红叶女郎樵”为画题,画中树上飘落下三片红叶,就解读为他恶毒攻击“三面红旗”落地。丰子恺被打成“反共老手”、“反革命黑画家”,尔后名列上海“十大重点批斗对象”。他一次次被拉去批斗,但回到家中,从不述说苦闷,只是要酒喝,家人也尽力满足他一天一斤黄酒的需求。
有一次造反派闯入画院,把热糨糊浇在老人背上,再贴上大字报;他跪得时间长了,站起来踉踉跄跄,又遭皮鞭抽打。但有人回忆,批斗会上的丰子恺总是“恬静肃穆,淡然入定”。他在“牛棚”里坐得笔直,没有外人时,并不设防,仍泰然和人谈文艺、谈佛学。他曾说:“老舍死了,死了就完了。”
1970年初,丰子恺下乡劳动改造,条件十分恶劣,患上了中毒性肺炎,后查出肺结核,但他竟感到高兴,因为终于可凭假单在家中休息了。他甚至希望自己病得久一点,躲过子女的视线,将药藏起来不吃,寄望这脆弱的安宁暂能延续下去。
丰子恺耐不住空虚无聊。1970年到1973年间的凌晨时分,70多岁的老人躲在日月楼的小房间里,偷偷写下《缘缘堂续笔》的33 篇作品,翻译了日本古典名著《落洼物语》《竹取物语》《伊势物语》,还铭记向先师许下的承诺,画完了《护生画集》的第六集,达百幅图。此前的三到五集都已如期出版,尤其是第五集,画家似有预感,整整提前了5年于1965年“文革”前夕加紧绘出,否则结果可想而知。当年这些画集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文革”期间,“日月楼”一楼被房管所造反派强占,丰老一家挤在二楼三楼,他的这些地下创作无疑冒着不小的风险。
1975年,丰子恺在女儿学生的陪同下最后一次回石门湾,写了许多字送人,写得最多的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他于当年9月15日因肺癌离世。刘海粟是他的老朋友,用了一个月的伙食费买来真花,扎了一个花圈送来,那时养花还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他说:“子恺的艺术是有生命和气节的真花。”
丰子恺曾在怀念恩师的文章中写道:“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他认为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去,在每一层都绽放异彩;自己始终停留在第二层,“但亦常常勉力爬上扶梯,向三层楼上望望”。而他用艺术家的眼光观照世界,笔下万物有情,用文字或图景,永存了一个赤子之心的有情人间。
(参考资料:《子恺自传》《爸爸丰子恺》《丰子恺评传》《丰子恺的缘缘情愫》等)
相关链接
①如果要想在现代寻找陶渊明、王维那样的人物,那么,就该是丰子恺了吧。他被人认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作漫画、写随笔,而他艺术家的直率,对万物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都使得他在庞杂诈伪的海派文人之中,有鹤立鸡群之感。(丰一吟《我和爸爸丰子恺》)
②早年曾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的影响......丰子恺出生时,他的母亲已生了六个女儿,他是家里第一个儿子......祖母溺爱他,父母、姑姑疼爱他,姐姐们怜爱他,连家里染坊的伙计们也喜欢他。丰子恺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这种温情后来就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俞平伯《评丰子恺》)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日月楼”是丰子恺先生在陕西南路39弄93号新居的名称。马一浮为其撰写的“星河界里星河转”暗含斗转星移、世事沧桑之慨叹。
B.丰子恺先生学外语追求速成。他52岁时开始学习俄语,5个月后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于1952年底出版,并于1955年再版。
C.“时人将谓老风流”表达了丰子恺先生花费了五年精力完成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的翻译工作后的感慨,包含些许的兴奋与自豪之情。
D.在动乱年代里,丰子恺先生被罗织各种罪名,但他在批斗会上,总是“恬静肃穆,淡然入定”,在“牛棚”里,不管有没有外人,泰然和人谈文艺、谈佛学。
E. 文章以丰子恺先生怀念恩师弘一法师的文章结尾,既表达了丰子恺先生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又可说明丰子恺先生对自己的认可与评价。
【小题2】简要概述丰子恺先生在日月楼里“苦乐交织”的生活的内容。
【小题3】文章在叙事时穿插了丰子恺先生的自评文字以及他人的评价文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为什么说丰子恺先生“用艺术家的眼光观照世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构建社会新风正气、匡正世道人心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普通群众全面深入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然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去了解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否则就难以弄清它的意义所在。
毋庸讳言,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并且不同领域文化之间以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就中华文化整体而言,从大的方面讲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但仔细考察,先秦时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融入其中。就单一儒家文化而言,先秦时期的儒学在千年演变过程中,吸收佛老思想,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阐发注释,先后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汉学等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众多学派,产生众多思想观点。可见,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由于语言的障碍,普通群众阅读传统文化的载体——经典文献,已感到困难重重,以至于难以直面传统文化,难以直达古人心灵,难以领略经典的风采和思想的玄妙。当代普通群众阅读经典文献,一是靠白话文翻译,然而一些古文所蕴含的词义和哲理很难用现代白话精准体现,在文白转换之间,经典中的一些精微之处往往被翻译得平淡无味;二是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当代人的解读。这种解读难免会融入个人的阅历、知识、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守原典这条“红线”,就容易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把“经”念歪了。
再次,传统经典文献本身的书写体例无疑也增加了理解难度。无论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还是道家的《道德经》,抑或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其体例多为语录体或散文体,很多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分散于全书的不同篇章,缺少完整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阅读起来似有雾里看花之感。比如,“仁”是《论语》的核心概念,出现了一百多次。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孔子对“仁”的含义回答不尽一致。如不进一步深入研究,仅阅读文本很难弄清“仁”的具体内涵。
清代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中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普通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于学习是基本规律,但更要善于学习,掌握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不能等同于专家学者的专业研究,否则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会望而却步,拒之于千里之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节选自郝英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背诵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不是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所在的途径。
B.中华文化因为历经了五千年岁月沉淀,所以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领域文化间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融合过程。
D.普通群众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就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张落到实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顾炎武《日知录》的话,意在引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B.文章所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象着眼于专家的作用,有准确的写作指向。
C.文章以“仁”作例证,是为了证明经典文献书写体例增加了读者理解难度的说法。
D.文章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清晰地阐明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的困难所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中。
B.要正确解读经典,必须严守原典这条“红线”,不能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
C.语录体的体例使《论语》缺少完整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增加了理解难度。
D.普通群众如果不遵循自身特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将会被传统文化拒于千里之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理论上“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而现实生活中,“知音”往往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②“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基本内涵上,“粉”或“粉丝”就是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丝”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被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往往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

③在文本辨识力方面,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伪存真,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力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学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④在参与方式上,粉丝欣赏文学作品,要求突破“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对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⑤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翻拍等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的释放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文学批评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

(选自《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音”的内涵在理论上至少涉及两方面,其中之一即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深度契合。
B.“粉丝”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只会关注文本的细节,在文学批评上更具主观随意性。
C.“粉丝”的名称有些不伦不类,它属于“fans”的音译词,最基本的内涵就是“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D.“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学作品,他们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文学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B.文章第①②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称谓的来历、内涵等,令读者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C.文章第③④⑤段分别从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阐述,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第④段中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知音”与创作者有着相互依赖、相互需要、相互尊重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为“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
B.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
C.知音能够写出分析精辟的文学批评,却很难创作其他类型的新文本,可见他们的生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
D.金庸的“粉丝”能去伪存真,使那些用“全庸”之名仿作的小说被淘汰,可见“粉丝”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老年人往往多病共体,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高发人群,又有失眠、头痛、腿脚疼痛等各类小病小痛。跟儿女说多了,儿女会嫌太啰嗦,医生大夫也大多没有耐性听老人详述病情。保健品、器械的推销员正是钻了这个“耐性的空子”,让老人们信任保健品商家胜过信任其他人。
就全国而言,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去年一年就接诊了79.3亿人次。巨大的数字意味着,分摊到每位患者身上的诊疗时间寥寥无几,实际情形往往是“排队俩小时,看病半分钟”。医疗服务供给侧跟不上老龄化步伐,医疗服务体系没有针对老年人特点给予合理照护,目前来看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
当务之急,是补短板、强供给,满足好老年群体快速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老年人生病主要原因是身体机能退化,在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等医疗保健环节不应只关注疾病本身,而应该多方面、多学科、全方位协同来关注老年人整体感受,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
(选自《治治“坑老”的保健品陷阱(人民时评)》)
材料二:
目前会议营销已成为我国保健食品营销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会议营销的特殊性则令监管部门和业内专家十分挠头。
在会议营销现场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产品,其中不少为合法正规产品,在注册审批备案、标签标识声称等方面都没有问题,在日常产品抽检中都能顺利过关;而企业人员在会议现场进行的违法宣传和销售等情形,又面临着定性难和取证难的问题。会议现场往往会有营销人员对参会人员进行把控,只允许熟悉的老人入场,执法人员很难进入现场取证。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表示,会议营销本身并不违法,但往往会产生违反《食品安全法》经营销售、侵犯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行为。违法企业用严重高于产品价值的价格销售产品,使消费者利益受损。
食药监管部门和工商部门分别负有相应的监管职责,政府应加强部门联动监管和衔接的制度设计,尽可能突破取证、定性难题,防止因职责交叉造成监管缺失。
(选自《保健品市场乱象令人触目惊心》)
材料三: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更多地偏向情感相关的导向,往往高度关注亲情、人际关系以及身体健康等。而往往那些忽悠人的骗子都有着相似的“套路”:首先打亲情牌,跟老年人唠家常,接着给老年人一些小恩小惠,提供免费体检等服务,再然后就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老年人从众心理在起作用。老年人脱离社会工作岗位时间过长,往往与主流社会脱节,不能全面获取信息。有的时候老年人会为了使自己不处于孤立、低落的状态,行为都会受“从众心理”驱使,会盲目地购买。老年人相对更容易贪小便宜,且又有着太强的“自尊心”,即便知道被骗后也往往难以向子女启齿。就是很多骗局盯上老年人的重要原因。
子女可以多多陪在老人身边,耐心、积极地和老年人交流,使老年人感觉到安全与陪伴,并让老年人相信子女才是最可信的人。今后一旦有骗子要打他们的主意,让他们第一时间想到与子女商量,减小被骗的可能性。
(选自《关于老人受骗我们可以做什么?》)
材料四:

老年人遭遇骗局后不愿寻求帮助的原因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保健品的营销往往是用合法的方式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可是这种买卖双方自愿的商业行为很难定性为诈骗;而口头的夸大宣传又很难取证。
B.老人出现有病不首选医院、拿保健品当药品吃、宁可相信推销人员也不相信子女的怪现象,有老人自身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社会原因。
C.许多老人对社会信息的摄取不全面,导致其与主流社会脱节,为了使自己不处于孤立状态,他们往往会“从众”盲目购买保健品。
D.发觉自己受骗后接近五成的老人因为害怕被子女埋怨或难以向子女启齿而选择不寻求帮助,恰恰说明了子女与老人交流的欠缺。
E. 老人被骗后不愿寻求帮助的主要原因是害怕被子女埋怨,只有少数的人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寻求帮助。
【小题3】根据材料分析,怎样破解保健品销售针对老年人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