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对这个节日是怎么起源的,又源于何时等问题,历来说法不一。笔者近读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其卷二有关于中秋节起源的记载,对回答中秋节是怎么起源和源于何时这两大问题大有作用。现将这段文字照录如下:

十五日,寺家设馎饦饼食等,作八月十五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乃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属不息。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昼续夜,三日便休。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

此文所记为唐文宗李昂开成四年(839)事。

圆仁关于中秋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的记载,大致可信。因为我国古代一些专记岁时的专著如汉崔亮《四民月令》、晋周处《风土记》、梁宗擦《荆楚岁时记》、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唐韩鄂《岁华记丽》等书,均未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事;类书如编于唐初的《艺文类聚》、唐中期编《初学记》等,其岁时部亦不记八月十五中秋节;唐以前流传下来的民间日用书《书仪》,也不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些似乎都告诉我们,唐以前,中秋节或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再来看看当时文人在八月十五的聚会,就可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八月十五夜,他们都习惯于在一起吟诗赏月。如《白居易集》中,就留下了《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值对月忆元九》《八月十五日夜对酒玩月偶题是诗》(卷十四)《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卷十七)《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答梦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见寄》(卷三十一)等五首以“八月十五日夜”为题的诗作,若不是把此日夜当作节日,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至少中唐人已经把八月十五日夜当作节日,说中秋节起源于唐代,当非无据。

此节得以从新罗“引进”,有其深厚的汉文化基础。

首先,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八月十五夜的月亮,唐欧阳詹所言:“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中;取于月数,则蟾兔圆。”这种看法,代表了崇尚中庸之道的国人意识。“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正好说明八月十五日夜是立节的佳辰。

其次,关于月的诸多神话传说,也是中秋节形成的节俗文化基础之一。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传说,均极为优美和富于传奇性。

其三,古礼“秋分夕月”和秋社俗,也应是中秋节形成的又一个文化基础。秋分和秋社均为八月节,其时间一般都在八月十五日前后,甚或同时。如唐文宗开成五年(840)秋社日为八月十五日,次日即为秋分。社日是农业大国的重要农事节日。社为土地神,“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社日是祭社神的日子,分春秋二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社神,叫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祭社神,叫秋社。前者“祈年”,后者“庆有年”。两次社祭,家家户户“结综会社”,非常隆重。秋社和秋分这两个传统节日在八月十五日前后一两日或同时,毫无疑问对中秋节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节选自《文史知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中秋节在中国的起源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B.中唐时代,民间已经盛行中秋节,此节的民间文化已比较普及。
C.从文献记载看,唐以前,中秋节应该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D.中唐人已经把八月十五日夜当作节日,说中秋节起源于唐代,可成定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日僧圆仁的文字,说明作者赞同中秋节起源于新罗之说。
B.文章列举古代文献,进一步补充论证日僧圆仁的分析是大致可信的。
C.文章罗列白居易的诗作,是为了佐证至少中唐人已经把八月十五日夜当作节日。
D.文章选用诗句“最团圆夜是中秋”,指出八月十五月团圆,适合确立为节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深厚的汉文化基础是中秋节起源问题中值得探讨的价值内涵。
B.唐欧阳詹认为国人崇尚中庸之道的意识渗透在节日文化之中。
C.周天子为自己确立的社,叫王社;晋侯为百姓确立的社,叫国社。
D.社日和秋分的民俗对中秋节的形成曾起过重要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7 09:00: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一
科普图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内容,以普通大众为阅读对象,以通俗易懂为特点,以普及为目的的图书。凡同时具备科学性和通俗性两个条件的图书即可归入科普图书的范畴,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科普图书的范畴就变得模糊不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如中医养生、大众哲学、业技术、投资收藏等门类中的一些图书是否应归入科普,研究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科普图书中有些类别具有很强的交叉性或延展性。
(摘编自马俊锋高宏斌《数字时代科普图书的界定分类及统计研究概况》)
材料二
在信息传播多元化的今天,科学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使命与价值,它所具有的启迪心智、明辨是非的作用愈发显得突出。前几年,甚器尘上的张悟本、马悦凌等事件,便说明公众很容易被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伪科学蒙蔽双眼,难辩是非。作为科学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科普图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維模式,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与当今社会的万众创新、可持续发展,以及与经济建设、社会稳定都有着密切关系。
(摘编自张树《科普图书出版现状与思路分析2015年开卷科普图书排行榜》)
材料三
下面是科技部发布的2006--2015年科普图书出版种类及发行数量的统计数据。

材料四
具有人文精神的科普国书才能成为经典之作,才能赢得读者的青睐。科普图书以内容为王,但好的科普图书一定是建立在人文背景下。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作者将天文知识置于宏大的人文背景下,
力求从文化的角度,将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熔于一炉,开拓读者的阅读视野,多层次体现天文之美、科学之美。
密切与时代的关系,反映当下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科普力作才能得到读者青睐。通观2015年的14种上榜科普图书,印象最深的就是重复严重一一各种解密图书、冷知识围书占据了半壁江山。这类科普图书与当下“科学中国、万众创新”的形势显然有些脫节,而反映当下科学中国的科普力作是时代的召唤,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科普图书要创新发展,才能成为市场的宠儿。科普图书除做好内容、包装形式等方面的功课外,还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如在纸质内容的基础上,加入相关内容的二维码,读者如有需求,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了。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天之文”丛书,读者只要扫描一下书中的二维码,就能看到专家对这个问题的视频讲座。
做好精品,营渠道向多元化发展。科普图书要突破低水平重复、选题面狭窄的局面,就要往精品化方向发展,同时在营销渠道方面,既要做好传統的书店、网店的营销,同时也要做好社群营销。出版社要顺势而为,整合各种资源与渠道,力争做出更多精品,让科普图书叫好又叫座。
(摘编自张树《科普图树版现状与思路分析2015 年开卷科普图书排行榜》)
【小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错误的两项是
A.前几年的张悟本、马悦凌等事件,说明公众仍然容易被打着科学旗号的伪科学蒙蔽,因此科普文化的传播十分必要。
B.科普图书是科学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影响到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
C.从材料三可以看出,2006至2015年,除个别年份外,科普图书出版种类总体呈上升趋势。
D.从材料三河以看出,2015年的科普图书出版情况值得关注,出版种类和发行数量均比上年增加了两倍左右。
E. 尽管科普图书以内容为王,但好的科普图书一定是建立在人文背景下。所以说,人文性相对更重要。
【小题3】怎样才能让科普图书赢得读者和市场的青睐?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荒  芜
刘 平
儿子一家都进城了,就冬爷一个人守着老院子。儿子最早进城打工,五年前就去了。三年前,又把媳妇带去了,说打工比在家强。去年,干脆把孙子也带走了,在城里上学。“狗东西!都去当城里人了。”冬爷心里很不得劲儿。
老院子有六间砖瓦房,空空荡荡的。冬爷喜欢儿子一家在家时的日子,一家子人在院子里进进出出,干活的干活,上学的上学,每天都踏踏实实的。现在,院坝里长出了草,儿子媳妇和孙子的睡房,都开始结蜘蛛网。
冬爷努力让老院子有些生机,他养了八只鸡、三只鸭、两只鹅、一头猪,还种菜。但冬爷对家里的四亩地却束手无策,地都荒了,冬爷努力多种一些,也只种了一亩。还有三亩,都荒着。地里杂草疯长,丝茅草、芭地草、打破碗,啥都有,把地都铺满了。冬爷把鸡鸭鹅赶到地里啄草,可几天后又长出来了。冬爷感觉心里像有几只毛毛虫在爬,农民的地里不种庄稼,放鸡鸭鹅,他觉得是笑话。
村里很多青壮年都进城打工了,守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大片大片的地,都荒了,望去,满眼乱草。
冬爷打算今年过年和儿子好好谈谈。三个月前儿子打电话回来说春节要回来过年。他要和儿子谈谈那三亩地的事,觉得那么好的地不能就那么荒着,一定要想个啥办法,让地里种上东西。在冬爷的意识里,农民让土地荒着就是犯罪。
为了让那三亩地不荒着,冬爷想过很多法子。去年开春前,他专门去找过蔫瓜,让他来种,种出的东西都归蔫瓜,只要地不荒着就行。蔫瓜今年四十二岁,有一身蛮力,但脑子不好使,没女人肯嫁给他,一个人在家守着病恹恹的老娘,是村里唯一没出去打工的壮劳力。蔫瓜很勤快,捡了一些别人丢弃的地种。蔫瓜说:“冬爷!我已经捡了三亩多地种了,再多就不行了。”冬爷又找过几个看上去身体还不错的人,可人家都说,自家的地都种不完。
夜里躺在床上,冬爷常常想,要是老伴还在就好了。可老伴八年前就走了。
这个冬天很冷,村里有几个老人先后走了。蔫瓜的老娘也在刚要进腊月的时候走了,没赶上过年。
圈里的猪肥了,就要过年了。一大早,冬爷就雇了人来杀猪,又去请蔫瓜来帮忙。杀猪、烧水烫毛、开膛破肚,长案板上,就堆满了红红白白的肉。晚上喝了酒,蔫瓜走的时候,冬爷送了一刀宝肋给他。
肉腌七天就熏上了。灶台前的梁上,挂得满满当当的。冬爷每天烧谷草熏肉,心里也盼着儿子一家回来过年。
冬爷熏着腊肉等儿子他们回来。除了一家人好好团聚团聚,冬爷还要认真和儿子谈谈土地的事。他觉得那么好的地不能就那么荒着。
可冬爷没想到的是,腊月十五,儿子突然打电话回来说,今年春节不能回来过年了,领导安排他值班,挣三倍的工钱。
“狗东西!不回来,老子那么多肉拿来喂狗。”冬爷很愤怒。
第二天,冬爷决定再找蔫瓜商量商量,让他别捡别人家的地种,把冬爷自家的那三亩地种了。年后开春地里就有活了,季节误不得,要早做打算。冬爷去的时候拎了一个腊猪头,他下了决心,付出一些代价也要说服蔫瓜把那三亩荒着的地种了。
那天是蔫瓜老娘的“五七”,冬爷去的时候,蔫瓜刚给老娘烧了“五七”回来。冬爷把腊猪头递给蔫瓜,蔫瓜说:“冬爷!咋还给我猪头?”
冬爷说:“再商量商量。”
蔫瓜说:“商量啥?”
冬爷说:“种地的事。”
商量来商量去,可蔫瓜咋也不答应。冬爷急了,说:“蔫瓜!你一身力气,多种三亩地要死?只要你应下来,种出的东西都归你,我还每亩地倒贴你两百块钱!咋样?”冬爷豁出去了。
蔫瓜怔怔地看着冬爷,不说话。
冬爷说:“种不种?蔫瓜你给个准话!”
蔫瓜笑笑,无可奈何的样子,说:“冬爷!不是我不帮,我老娘走了,明年我也打算出去找活路做了。原来捡的那些地,明年也都不种了。”
离开蔫瓜家,冬爷不知道咋就来到了自家地边。看着那一片长满荒草的地,冬爷心里也一片荒芜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7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爷在儿子一家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后非常生气,“狗东西!都去当城里人了”表达了冬爷对儿子一家去城市生活的愤慨和无奈。
B.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很多农村的年轻人认为“打工比在家强”,纷纷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丧失,造成了农村部分土地的荒芜。
C.“蔫瓜”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一方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一方面反衬着主人公冬爷,让冬爷的形象在其面前显得高大、积极。
D.小说充满乡土气息,采用朴实的语言、简洁流畅的叙事风格,反映了新时期农村的新问题,切口小但主旨深远,发人深思。
【小题2】为了不让土地荒芜,冬爷前前后后做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
【小题3】请结合文本分析画线句反映了冬爷怎样的心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西方经济学中,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单纯而彻底,这是因为它的论证不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因素。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的理论认为,效率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由竞争,受其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支配。它假定人是利己的,在竞争中要追求直接的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古典自由主义者称这为个人经济理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就说,财富于人们的竞争性劳动。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是因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扩张,所以根本不需要国家或者法律来操心个人的经济事务。只要不约束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利益追求,那么市场自然就会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每个人肯定会把自己寻求财富和利益的行为发挥到极致,使之尽可能符合经济理性和要求。

不过,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有很大的缺陷。因为它只关心效率的生产性和积累性方面,它只考虑到个人的求利行为动机及其经济理性化程度,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人们行为的动机因素(如追求社会名誉)或环境因素(如社会政策)。此外,在许多情况下,个人行为的经济理性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情。事实上,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结果。这种经济无序状态来自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非理性。所谓的个人的经济理性是以自我目的为核心来推理、论证的。这种个人的经济理性就个人的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可见,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没有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的因素,无法提供一种完备而有效的经济效率论证体系。还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自由主义不但假定人是自私的,而且也假定自然世界的物质资源是无限可用的。对资源有限性事实的忽略,导致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付出了过于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也是造成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节选自《百科知识》)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图

注:“快速发展”时期处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时多数国家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

材料三: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认为在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为目的,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即通过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节,各人为追求自己利益所做的选择,自然而然地会使社会资源获得最优配置。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取代了经济自由主义而占据统治地位。到了7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面对“滞涨”局面而束手无策的形势下,世界又纷纷兴起了新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不同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之处在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实行完全自由放任,新自由主义则一般都主张在国家干预下强调经济自由。

(何盛明《财经大辞典》)

【小题1】下列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一项是
A.人具有利己的本性,在竞争中追求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B.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生存与发展,所以人们才不遗余力地追求财富。
C.个人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中能使市场的资源配置自然地达到最佳,每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会最大限度的符合经济理性的要求。
D.个人经济理性以自我目的为核心,这从个人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典自由主义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不主张国家或法律干预个人事务。
B.亚当•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人们通过竞争性的劳动追求自我利益,并使市场经济资源配置调整到最佳。
C.古典自由主义论证效率时所不考虑的生产以外的因素,包括个人追求私利和社会荣誉的行为动机及其理性化的程度等方面。
D.由材料二、三可知,20世纪世界经济思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由经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再回复到古典自由主义这一曲折发展过程。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亮出最有价值的青春
王汉超
他是高考状元,他是天之骄子,他有勾画自己青春的无数种可能。可他偏偏选择了农村,如今他是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岗街道办事处文楼村党支部书记。他叫魏华伟,2008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他一头扎进了河南的文楼村——一个他眼中“青春用得最有价值的地方”。
为“一双公筷”,也不能丢下大家
一张被日头晒黑的脸,一个高八度的大嗓门,谁也想不到魏华伟曾是文质彬彬的高考文科状元。这天是周末,他骑辆破电动车,照例走村串户。华伟来自农村,第一次做出人生选择时,想都不用想,考出去,走出农村。第二次做出人生选择时,面对报名当大学生村官的机会,他心动了。
“去就去一般人不去的地方,因为那些地方最需要人。”下定决心后,他一头扎进农村,更主动要求去国家重点帮扶的文楼村。文楼村辖6个自然村、17个村民组,3000多名村民里面,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占1/10。一般人看到文楼村的人都躲着走,外村的亲戚甚至和他们断了来往。去这样的村子当村官,你不怕?无数人问过魏华伟。300多名艾滋病患者散落全村,刚来时不是没有担心。有天从别人口中得知,一个患病村民想请他吃饭,却始终张不开口。魏华伟考虑再考虑,咬咬牙,走进了这个家庭。饭桌上,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一次性餐具,每一个菜,旁边都摆放着一双“公筷”。魏华伟扭过脸就哭了。“一旦在朴朴实实的村民中间,你就没有了怕。”他说。
让时间证明自己扎根的决心
在其他乡村,干部不吃群众的饭是廉洁自律。但在文楼,不吃乡亲们的饭就会让大家心里有“疙瘩”。魏华伟没想到,工作竟然是从尽量满足村民的“吃请”开始的。
刚调解完一起邻里纠纷,魏华伟被一个村民拦腰抱住。“魏书记,这一次,你可得给我个机会了!”定睛一看,说话的是一个患病村民。去年夏天,他的女儿考上了大学,但学费让全家犯难。魏华伟几经周折,联系到了资助项目。9月,孩子上学报到那天,夜里两点,这个村民含泪打来电话:“魏书记,没别的事,我就想请您喝个酒。”这样的吃请,魏华伟不能拒绝。魏华伟知道,敢吃他家的饭,才说明你不躲他,不嫌他,工作才开展得下去。
现在村民把魏华伟当成了主心骨,大事小事都愿意找他说。因为他懂法,他见过世面,他热心,他是“自己人”。刚来村里时,魏华伟听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不少人问,你是来镀金的吧?话语中充满了不信任。一个村民更是直截了当:“小魏,干好了,你走时我们敲锣打鼓送;干不好,你不走,我用砖头砸你走。”
信任靠的是点滴积累。一次,村民正在聊天,魏华伟走过去。一个老人起身要给他搬凳子,魏华伟却一屁股坐到了砖头上。就这样,魏华伟和大家越来越“对味儿”。入村两个月,他已走遍了17个村民组。
病魔下的文楼村也要发展
到文楼村不久,村里几个年轻人敲魏华伟的门:“魏书记,我们病号,出去打工受歧视,重活又干不了,你能不能给俺弄个营生?”
一次次甩开膀子干,魏华伟却一次次被泼了冷水。2010年,魏华伟通过校友联系了一家节能灯企业。这家企业最后关头还是退回去了。“外人为啥就不能改变对文楼固有的态度?”挫折更坚定了魏华伟让村里人致富的决心。
“外面的企业不愿来,自己只有闯条路出去。”魏华伟说,只要动起来,走得就快了。现在,文楼年年有新的致富项目落地,村民观念也在悄然转变。2010年,魏华伟在外学***,魏华伟很快就融入其中,从未有过任何担心。C.文中划线处,魏华伟哭是为“公筷”的细节而感动,这样写增强了这篇人物通讯的真实性,增添艺术感染力。D.一次一次挫折非但没有让魏华伟放弃,反而坚定了他让村里致富的决心,他踏实沉稳、坚定执着、谨慎清廉,时刻提醒自己并付出实践,。E. 作为文质彬彬的高考文科状元魏华伟,有多种勾画自己青春的可能,但他却把他的青春,奉献给了一个贫困落后却又讲究吃喝的河南农村。
【小题2】(小题2)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为什么魏华伟能让一个被病魔折磨了20多年的村子泛起了生机,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
【小题4】(小题4)梁启超说:“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其实不只是求学,追求人生的梦想也应如此,结合本文和梁启超的话,谈谈你对“亮出最有价值的青春”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地图与理论模型
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是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的局部地图:

③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是什么?
④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样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为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毕竟,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却容易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⑦我们都知道地图和它所表示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那么,地图是如何与一个特定空间发生联系的呢?
⑧第一,地图与它所表示的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特定相似性。就地图而言,结构的特定相似性是空间上的。例如,地图中的线条的空间关系,与地图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间关系相对应。
⑨第二,我们拥有一套社会约定来绘制和阅读地图。没有这些约定,地图只是绘有不同线条的纸,这套约定十分浅显,并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大多数人在看地图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使用了这些约定。
⑩理论模型也离不开约定,只是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没有几个人知道用来解释宇宙大爆炸这一理论模型的约定。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绘制”和“阅读”理论模型。
⑾通过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我们还发现了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有趣的问题:存在完美的地图吗?答案依赖于什么是“完美的地图”。如果“完美的地图”是指对一个地方的所有特征进行完整、精确表征的地图,那么,这样的地图几乎不可能存在。
⑿表征所有的特征意味着不仅要表示出所有的街道、建筑的地点,而且还要表示出建筑的高度、新旧的程度,甚至还要表示出全部的植物、被丢弃的自行车等等。所以,地图不那么完美的一个方面,在于它的不完整性:地图只是有选择地表示某些特征,如建筑的空间位置,而忽略其他特征,如建筑的高度、新旧程度等。另外,地图表示出来的特征有多精确?例如,上海地图能精确表示出东方明珠塔的虹桥机场之间的距离吗?它精确到千米、米、厘米了吗?显然,没有一张地图能做到完全的精确。
⒀地图的上述特点,理论模型也同样具有。不妨说,理论模型就是科学家为我们理解世界而绘制的“地图”。
【小题1】如果要替换第⑥段中的“毕竟”一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B.况且C.因此D.也许
【小题2】作者在文中设计的练习为什么只是一个把戏?请联系第⑨段加以分析。
【小题3】全文以地图作类比的作用是
【小题4】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用汽车模型的例子是为了通过类比引出宴会模型。
B.第⑥段画线部分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把街道放入口袋绝无可能。
C.第⑿段写到了“植物”“自行车”,不属于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
D.举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场为例是因为它们间的距离不易精确测量。
【小题5】作为说明文,本文的语言除严谨准确外还有其他特点,请举例分析。
【小题6】综览全文,概括理论模型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