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9月25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的洼坑中落成启用。

不同于其他观测宇宙天体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接收的是肉眼看不到的射电波。虽然近年我国已建成5座口径从25米到65米不等的射电望远镜,但是,与美国的305米口径和德国1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相比,我们的观测能力还非常有限。

FAST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探测异常灵敏。与世界上最先进的望远镜相比,其综合观测能力提高了约10倍,将在未来10到2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它是中国自主创新的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为我国天文学跻身世界一流创造了条件。

FAST可以观测到更暗弱的天体和天体现象,通过观测到的现象来分析它的物理本质,分析宇宙起源,宇宙演化和未来。这也意味着,FAST建成之后,我国可以正式收听来自太空深处的无线电波,探秘宇宙变迁、地外新星和生命体。

不过,从某一点看宇宙,视野有限,望远镜要形成阵列才能发挥更强威力。FAST将和我国其他5座射电望远镜组成“天眼”群,从而更好地获取天体超精细结构。

(摘编自《全球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今天正式启用》央广网2016年09月25日)

材料二:

FAST的建成使用同时意味着中国天文学也有自主知识产权。数千块单元组成的球面主动反射面技术是由南仁东主导的FAST最大创新点之一,FAST的反射面要进行大范围的运动,每一个单元反射面的作用是要将球面改成抛物面,通过主动的变形实现对天体跟踪式的观测。

与传统射电望远镜采用独立分块反射面单元技术不同,FAST主动反射面的主要支撑结构采用了创新性的索网技术。但索网的制造和安装难度都很大,尤其是钢索结构超高疲劳性能的要求非常高。

FAST对钢索结构的性能要求远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规范,因此没有任何企业能够提供相关产品,南仁东等人只能将方向转向钢索的研制中。在两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近百次的失败,几乎每一次的实验,南仁东都亲临现场,沟通改进措施。他们请来上海、南京等地的十几家单位以及国外索结构的顶级专家一起评审,同时也幸运地找到一家既懂技术、又有经验,同时愿意配合的厂家,在工艺控制上为FAST提供经验和产品,最终成功研制出钢索结构。

(摘编自吴丽玮《“天眼之父”南仁东:梦想与坚守》《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41期)

材料三:

10月10日,FAST团队在京举行发布会表示,“中国天眼”探测到优质脉冲星候选体达数十个,其中目前已通过系统认证的脉冲星达6颗。FAST超乎寻常的表现一举实现了中国在脉冲星发现领域“零的突破”,为世界射电天文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研究表明,新型天体脉冲星是一种高速自转的中子星,由恒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产生。其密度极高,每立方厘米重达上亿吨,一块方糖大小就相当于地球上一万艘万吨巨轮的重量。脉冲星的自3转周期极其稳定,其稳定度比目前最稳定的氢原子钟还要高1万倍以上,被誉为自然界中最稳定的天文时钟,而精准的时钟信号是为航天器导航的必要前提,因而脉冲星也被称作人类星际航行的“灯塔”。此外,由于脉冲星是在蹋缩的超新星的残骸中发现的,对它们的观察研究有助于人类了解星体蹋缩,揭示宇宙诞生和演变的奥秘。

(摘编自张保淑《“中国天眼”捕捉宇宙“脉冲”》,《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0-1408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它接收的是射电波,目前已经探测到被称作人类星际航行的“灯塔”的脉冲星。
B.FAST采用球面主动反射面技术,主要支撑结构采用创新性索网技术,这一技术能将球面改成抛物面,通过球面的变形实现对天体跟踪式的观测。
C.我国在FAST之前建成的5座射电望远镜,综合观测能力与美国和德国的射电望远镜存在明显差距,而FAST改变了这一状况。
D.新型天体脉冲星是一种中子星,密度非常高,它以目前已知的最稳定的周期在高速自转,被誉为自然界中最稳定的天文时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FAST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遇到许多难题,但南仁东敢于创新、迎难而上,为FAST的建成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被人称为“天眼之父”。
B.因为FAST的索网技术对钢索结构的性能要求特别高,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所以FAST必须从头开始解决材料问题。
C.FAST能探测到我国之前5座射电望远镜探测不到的宇宙深处,它的建成使用,将让我国天文学在未来10到2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D.FAST投入使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已取得突破性成就,为我国探秘宇宙提供了可能,也为世界射电天文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小题3】FAST的建设和使用,对中国天文学有何重要意义。请结合上述三个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7 08:45: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它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
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如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再如,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非常实用的产品,已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保护了传统手艺,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
生态化保护还需让传统手艺创意性发展。文化生态论认为,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的传承也需要创意性发展,它不是新与旧的简单更迭,而是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需要更多汲取传统手艺的理念和经验,形成面向生活的应用和表达。传统手艺及其对物的循环再造、对生态自然的依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当代,一批有眼光的设计师走出工作室,走进田间地头,与传统手艺人有效合作,取得了可贵的创意。以此创意生活,不仅可以继承和延续传统,而且彰显了一种具有积极的时代性的生活态度。
(摘编自《生态化保护:让民族传统手艺“活”在当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代表着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的传统手艺,正成为地方上文化和经济新的建构方式。
B.传统手艺的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存核心技艺,特别是对生态语境的恢复性保护。
C.实现传统手艺产品从物用形态转向精神或文化形态,是进行衍生性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D.将传统智慧和当代生活有机融合,让传统手艺得到创意性发展,有助于文化传统传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民族手艺的留传问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手艺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以当代语境下民族传统手艺必然衰落为立论前提,由此引出生态化保护的观点。
C.文章以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为例证,表明了传统手艺衍生性生产的重要意义。
D.文章第一段提出论点,总领全文,并与末段遥相呼应,形成“总-分-总”的结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民族传统手艺能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并得到人们关注,就有可能避免走向衰落。
B.将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实用的产品被移植到装饰中,使其传统手艺得到保护。
C.将民族传统手艺完整地保留在博物馆中,这也是对传统手艺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D.继承延续民族传统手艺,使其创意性发展,能够让其在当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期待“博物”成为新时尚

刘华杰

人类历史上漫长的几千年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博物类知识。此类知识多为人类学所描述的“地方性知识”,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实用性。最近十多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博物学日渐进入中国大众读者视野,博物学图书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出版界的热门板块。一批优秀博物图书被翻译引进,本土原创者也开始增多。

但与此同时,也有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困扰着人们。比如,博物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认知活动?它跟自然科学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了成熟的科学还需要博物吗?古老的博物学未来该以什么形态存在?

早先的理解,倾向于使博物服务于科学,博物成果转化为科学的多少便是衡量某种博物好坏的标尺。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西方博物学文化》一书,对博物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这类普遍性疑问作出新解答。博物认知与科学认知有交叉,但不能互相替代。人类进步的历史,尤其是工业化的历史,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出现种种问题。在人为化、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社会进程中,博物学和博物学家们一再提醒人们:人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通物种,过分背离自然,人的日常生活和整体延续将变得不自然;不仅仅是专家,普通人也需要寻找重访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途径。

几乎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博物学,也都很有价值。如何建立、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的一个传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即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诗经》《楚辞》里的芳草珍禽到张华《博物志》、郦道元《水经注》,中国人通过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来认识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和大环境。今天的我们,需要发扬和推广这个宝贵传统。

实际的人与自然的互动,二阶探究指对上述活动的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层面的研究。一阶探究比较容易理解,相关出版物日渐增多,《与虫在野》《武汉植物笔记》《坛鸟岁时记》《初瞳》等都是国内近期非常优秀的作品,阅读它们确实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比较而言,二阶探究的图书相对少了许多,《林奈传》《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等是比较突出的二阶好作品,特别值得推荐。一阶工作者多阅读一些二阶作品,也会获得启发、提升境界,改进对自然的观察探究工作。

博物相关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到社会上博物活动的开展。这几年中国博物类作品出版取得一些成绩,但还有要补的功课。有些地区尚没有齐全的本地自然手册,很难找到反映本地山川、矿物、生态、蝴蝶、蘑菇、蜘蛛、作物、鱼类的图鉴,一些早年出版的植物志也有许多信息亟待更新。不了解一个地方的基本物种、生态信息,环境和生态建设根基就难做扎实;不了解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产与地质信息,我们自己的基建、商贸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倡导一种“百姓自己的博物学”,即普通人能亲自操作的博物学。博物学的定位始终不离审美和生活,更应关注发现自己周边的美。在日常生活中,不借助于价格高昂的设备和完善的博物馆美术馆,普通人如何做博物?回答是:走进大自然,未必是多么遥远的地方,在自己的家乡、小区,甚至校园、街道就可以做到,调动我们的情感和感官去亲自感受,恢复与自然世界本来应有的亲密关系。知识在博物学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运用起来去审美,跟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期待出现更多博物爱好者和优秀博物学作品,也期待博物成为社会新时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近十多年中国大众读者愈加重视博物学,使得博物学图书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出版界的热门板块。
B.从古至今,中国人通过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来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即使现在时代不断进步,我们也要去发扬这个宝贵传统。
C.博物成果转化为科学是博物学的标尺,其与科学认知有交叉,但不能互相替代。
D.博物学中更重要是要把知识运用起来去审美,联系生活、联系自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提出了关于博物、博物学认知的问题,再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层层论述。
B.文章用大量的举例论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观点明确。
C.第6段以“没有齐全的本地自然手册”为例,有力论证了本段“博物相关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到社会上博物活动的开展”的观点。
D.文章结尾总结全文,对博物提出了美好的愿望及期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不能过分背离自然,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人都要寻找重访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途径。
B.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述了民间“百草”,贴近百姓实际,是不可多得的二阶作品。
C.如果我们不了解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产与地质信息,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D.博物学的定位始终不离审美和生活,我们可以更多地借助于完善的博物馆、美术馆来发现自己周边的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庹其五
石鸣
①庹其五是个茶客。或者说,退休前,庹其五是个老师;退休后,庹其五是个茶客。退休前,庹其五每周六天去学校上课;退休后,庹其五每周六天到巷子尽头老孙家的茶铺子里坐着喝茶。
②老孙家的茶铺子很小,茶几椅子就摆在院子里。院里的照壁是早就毁了,站在院外的路上往里看,一眼就能看个通透。庹其五就坐在通透处的一棵银杏树下。银杏高四五丈,郁郁苍苍,总有上百的年岁了吧?庹其五有时抬眼望着银杏树,不免感叹一声:“银杏自然是好,要是有这么粗大的一棵茶树立着,不是更佳?”听见的人就把老孙叫过来,对老孙说:“老孙,改天你将这银杏刨了,庹老师说,种棵茶树才更好呢。”老孙听了,也抬眼看看银杏,对庹其五说:“庹老师,这银杏可算得上是我爷爷辈的了呢。”庹其五和喝茶的人就笑起来,庹其五对老孙说:“老孙,他们说玩笑话呢。这么好一棵树,谁舍得刨?”
③在老孙家茶铺子喝茶的,多是熟客,认得庹其五的,都叫他“庹老师”,不认得的,互相谈起来,问起姓名,庹其五就会蘸着茶水在茶几上写一个“庹”字,指点着说:“很多人开口就念度,那不对。这个字念庹,同稳妥的妥一样的音。”同他的姓难念一样,有时他说的话也让人觉得突兀。比如,有时候庹其五将装茶叶的小瓶子从口袋里掏出来,将茶叶仔细放进茶碗,看着老孙一柱滚鲜鲜的开水注进去,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说的是陆羽《茶经》开首一句,但和庹其五一道坐着喝茶的人都不知道,所以接着话往下说的人很少。一道喝茶的人听不懂庹其五说的那些话,庹其五却并不觉得孤单,并没有知音不遇的失落。自己的心绪能懂自己的话,就够了,所以别人听不太懂的话,庹其五常常是说几句就止住了。
④庹其五来老孙的茶铺子喝茶,是喜欢自己带茶来。老孙的茶太普通,没有他自己的茶好。庹其五无儿无女,老伴也走了,生活清淡,钱能做的用途不多,说来算去也就是个喝茶。庹其五原本也是有个儿子的,上山下乡的时候,儿子到山区插队,一年夏天放牛,走在山沟里,遇上山洪,儿子忙着赶牛,却将自己留在了山洪里。庹其五和妻子赶到儿子插队的村庄,站在山沟边一阵痛哭,又一阵痛哭,才移动步子,山坡上种下一株远道带来的茶树,又沿山沟向下一路洒了五斤茶叶。乡里人都奇怪,只以为是城里人在破旧,却不知庹其五是在给儿子安魂。儿子喜欢茶,若不是来了上山下乡的运动,本是该去农业大学学习,然后去培育他愿望中的优质茶树的。然而天不假人以时日,庹其五只能让一株茶树在山坡上让儿子凝望。那株茶树是儿子未下乡前在花盆里试种的,树干树枝上都有他抚摸的痕迹,如今人茶两相望,也算是互为慰藉。
⑤有一段时间,庹其五外出走了一圈回来后,突然开始喝老孙配备的茶了。这情况以前少见,一同喝茶的人就奇怪。问,也没问出个所以然。庹其五说:“喝茶,喝的是心绪,还在乎茶的好坏?”这就让大家不好说了。谁说喝茶不是喝心绪呢?老孙的茶庹其五一喝竟持续了一年,让人渐渐忘了他有自己带茶的习惯。
⑥大伙儿想起来他有这习惯,是第二年的清明后。庹其五又自己带茶叶来了,而且给相熟的人每人都送一小包。茶是新茶,雀舌,一看就是明前的新芽。问,才知道是庹其五儿子以前插队的那个村寄来的。再问,才知道庹其五去年到山里看儿子,发现当年栽的那株茶树长得竟好。村里人依旧穷,庹其五就想着让他们种茶,于是请了他茶研所的一个专家朋友去看,专家说气候土壤都适合,便说动村长引进茶苗,聘了人指导种植和焙制。村里人家家户户少余钱,庹其五就先垫付了请人的费用,告诉村长茶叶赚了钱再补给他。一年过去,果然就出了茶来。茶还是打顶采的,量少,制得也不算好,但庹其五喝着,也是觉得浓郁清爽。
⑦此后每年村里都寄上新茶来。三年后茶叶开始正常开采,竟是越制越好,渐入佳境。庹其五带上新茶,看着老孙将水冲进茶碗,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话,一道喝茶的人都已经听熟了,他们偶尔也重复一下,都以为是庹其五写的诗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④段运用插叙的手法介绍庹其五儿子的故事,既和小说主题紧密相关,也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第③段庹其五对其他茶客解释“庹”字读音,甚至蘸着茶水在茶几上书写。这一细节有点像鲁迅小说里的孔乙己,使其清高迂腐的性格展露无遗。
C.第②段描写老孙家茶铺子里的银杏树,一方面突出茶铺古朴的环境,另一方面引出庹其五种茶树的议论,侧面烘托出他对茶树的深情。
D.第①段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庹其五的身份和习惯,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他对喝茶的喜爱,为下文情节展开埋下了伏笔。
【小题2】文中对老孙家茶铺子里的银杏树的介绍,有什么用意?
【小题3】作者借助“喝茶”这一关键情节,将小说的主旨表现得愈加深刻和丰厚。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透过“喝茶”分别表现了怎样深刻的主题思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结”的文化内涵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绳”与“神”皆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规划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寄寓吉祥。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的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宁代诗人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诗句。一为相思一为别情都是借“结”表达情意。至于结的表意价值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生动的描写。纵观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绳结收已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并伴随着中华民族和繁衍繁衍壮大生活空间的拓展生命意义的增加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而世代相传。
  《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可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屈原在《哀郢》中写到:心圭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作者用“圭而不解”的诗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而唐朝着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表达男女情爱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
  结字把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中有千千结。
【小题1】下列对中国“结”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结的外形一看就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
B.中国结的“结”字具有力量、和谐等含义充满情感。
C.“结”与“吉”谐音寄寓着中华民族对吉祥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D.不同的“结”不仅有各自的造型和色彩之美而且都具有不同的寓意。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结的文化内涵于中国先民在文化形成时期对绳子的崇拜。
B.本命年里为了驱痫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
C.中国人往往用“同心结”表达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直率地表达自己的爱意。
D.梁武帝诗有“腰问双绮带梦为同心结”是借“结”表达相思和别情。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了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吉祥结、蝴蝶结、如意结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产生更多的体现中华文化内涵的新的“结”。
B. 中国结所表现的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从古到今未曾改变。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绳结的文化象征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
C. 《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的文化将会因现代人的重视而再次复兴和繁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丧

江岸

王魁自娘去世后整整五年没有回故乡黄泥湾了。爹老了,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说:“给宝儿打电话,让他快回来。”

“怎么跟他说呢?”

“就说我不行了,要见他最后一面。”

王魁的几个姐姐分别叫王凤、王琴、王芳,爹叫了她们半辈子王凤、王琴、王芳。王魁有大号,可爹偏不叫,他都三十多岁的人了,爹还“宝儿宝儿”地喊他。王魁出生之前,爹已经四十七岁了,娘四十五。这么大年龄结出个老秋瓜,怎么不是个宝儿呢?

王魁快速从广州赶回来。一进院子,他就丢了行李,长嚎一声:“爹啊!”救火似的往爹的卧室冲。

爹这两天被女儿们汤汤水水地伺候着,身体本已无大碍,加上得知王魁正在往家赶的消息,病就全好了。他想起床,到村口去接接王魁,硬是被女儿们按了回去。

王魁半蹲半跪在爹的床前,大哭着说:“爹,宝儿回来了。”按照女儿们事先的安排,王魁进来以后,爹只能缓缓地睁开眼睛,气若游丝地哼几声,然后在女儿们的搀扶下慢慢坐起来……可是爹憋不住,竟然呼啦一下直起腰,一把抱住王魁,大声地说:“宝儿,宝儿,俺的宝儿……”这个戏至此彻底演砸了!

王魁从爹的卧室走出来的时候,脸色比锅底还黑。王琴递给他一杯茶,他劈手接过来,掼了个粉碎;王芳递给他一块馍,他也摔在她脚边。一条老黄狗飞快地冲过来,叼起大些的馍块;一群鸡咕咕叫着围过来,啄食四分五裂的馍渣。他一脚踢跑那条狗,又一脚踢飞一群鸡。

王凤也黑了脸,喝道:“王魁,你疯了吗?”

王魁吼道:“我就是疯了。你们知道吗?我们厂现在正是生产旺季,忙得吃饭放屁的工夫都没有。老板死活不批假,我是辞职回来的。”

王芳嘀咕:“不就是打个工吗?以后还能找不到?”

王魁一下子蹦到王芳面前,手指着她的鼻尖,说:“我在这个厂干了十三年,从小工到主管,我容易吗?小工拼死拼活干一个月,才三千元,主管一个月一万多,你知道吗?你去给我找个主管的活儿试试!”

王芳吓哭了,躲到了王凤身后。

王琴气恼地说:“爹五年没见你,能不想你吗?”

王魁说:“想我,看看照片行不行,打打电话行不行,把他送广州去一趟行不行,非得让我回来?我哪个月不给他汇钱,他缺吃缺喝缺穿了?”

王凤重重叹了一口气,说:“我们过去不是不知道嘛,以后不哄你了。”

王魁冷笑着说:“还提以后?以后不到那一天,你们休想让我回来!”

王凤想再说些什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她们走进爹的卧室,围坐在爹的床边。显然,院子里发生的一切,爹尽收耳底。爹浑浊的眼泪像雨天屋檐滴水似的纷纭落下来。王凤给爹擦眼泪,爹的眼泪没擦干,她自己的眼泪反倒流了出来。

吃晚饭的时候,王魁说:“我已经给老板打电话了,想收回辞职报告。老板同意了,让我尽快赶回去上班。明天一早,我就走。”

爹一口饭含在嘴里,不嚼了,呆呆地看王魁,嚼得半碎的饭粒一点一点从嘴角掉出来。三个姐姐都低下了头,默默吃饭。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王魁就背着行李,要离家远行。王魁向爹辞行,院内院外,却没有爹的影子。姐姐们簇拥着他,把他送出村庄。

回到家,天大亮了。王芳清扫爹的卧室,王凤和王琴去厨房准备早餐。王芳发现,爹床边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打开的烟盒,背面歪歪扭扭写了一行字:“宝儿,爹对不起你,今后不再拖累你了。”王芳还发现,爹的床上,堆着一沓红彤彤的百元钞票,钞票下面,也是几张打开的烟盒。她把烟盒抽出来,只见每张烟盒的背面,都写着一行行日期和几百上千不等的金额。

王芳凄厉地喊“大姐,二姐!”

王凤和王琴应声而入,接过烟盒一看,都慌了神儿。王凤哽咽着说:“快,快,给王魁打电话,让他快回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王魁回家的背景:王魁五年没有回家;父亲老了,虽然有王魁的几个姐姐照顾,但身体不适,想让儿子回家。
B.王魁父亲对年已三十多岁的王魁仍叫着小名,而对王魁的三个姐姐从未叫过她们的小名,体现了父亲重男轻女的思想。
C.小说写王魁摔了王琴递给他的茶,踢跑了一条狗,踢飞了一群鸡,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非常恼怒的内心活动。
D.小说构思精巧,善于设伏笔,如“王魁向爹辞行,却没有爹的影子”这为下文写王魁父亲为了不拖累王魁而“离去”作了埋伏。
【小题2】小说写王魁父亲在烟盒上放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你认为王魁父亲装作生了重病要王魁回来的事情是否妥当?请联系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