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期,电子游戏频频成为媒体焦点,有关网游上瘾的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然而,多数讨论依然存在着对电子游戏这一新媒介的误读,缺乏客观深入的讨论,这不仅无法让一些孩子得以摆脱使用数字媒体的困境,而且容易引发更多社会问题。

我们经常使用的“游戏上瘾”概念,是否是一个科学的疾病概念,在心理学、精神病学等专业领域,尚无科学定论,就连与网络游戏相关的“游戏行为失调”等概念,世界卫生组织也依然处在科学论证阶段,并未最终确认和定性。然而,“游戏上瘾”等似是而非的概念,却被毫无节制、以讹传讹地使用,催生出了大量不科学的甚至是非法的各类组织,以治疗青少年群体“网瘾”为名从中牟利,极大地掩盖和遮蔽了这背后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连带责任和相关伦理问题。

游戏的吸引力只是一种有趣的“心流”体验。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伊认为,“心流”是一种兼具幸福感和成就感的最佳体验,让人念念不忘,能让我们完全投入到某一活动之中。它适用于任何活动,孔子欣赏音乐时“三月而不知肉味”就是如此。

在游戏中,玩家能够抛弃现实生活的所有束缚,进入虚拟空间,按照一定的规则参与活动,并获得实时反馈和评价,这种解放天性的活动极具趣味性,极大提升“心流”体验。

电子游戏之所以容易引发公众的误解。是因为游戏生产及消费都存在同一个问题,即缺乏游戏素养。“素养”一词源于语言学,指语言的输入及输出两类技能。著名学者保罗•古认为,电子游戏是一种融合多种媒体符号的互动语言,且游戏素养也包括“输入”(单向度地被动接受游戏内容)和“输出”(对游戏展开批判性的反思)。

孩子之所以沉迷游戏,就是因为家长欠缺“输出”能力,即不知道如何分辨游戏作品的好坏,也不知道孩子适合何种游戏类型。就像人人认为读书好,但肯定不会啥书都给孩子看,这是书籍素养。游戏素养亦是如此。

对青少年来说,强调探索元素的功能游戏更适合他们。知名国产游戏《惊梦》,故事取自汤显祖名作《牡丹亭》,玩家根据古诗词来寻找提示,以完成颜色解谜任务,堪称当代国风游戏的典范之作。此类游戏强调探索乐趣以及认识世界,这与教育宗旨不谋而合。

因此,只有社会整体游戏素养得到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问题。一方面,游戏开发者需要打破产品同质化现状,实现文化内涵及游戏机制的创新;另一方面,游戏的消费者要具备评价游戏的能力,为自己及孩子选择适当的游戏产品。这样,游戏生态才能良性发展,这种成就感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荣耀”。

(摘编自孙佳山、孙静《网游成瘾背后是游戏素养的匮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体对电子游戏的误读,无法让人摆脱数字媒体使用的困境,易引发更多社会问题。
B.从专业领域看,“游戏上瘾”“游戏行为失调”是否属于疾病,目前没有科学的定论。
C.游戏是兼具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心流”体验,让人念念不忘并完全投入到这一活动。
D.游戏素养的“输入”和“输出”能力,是提升游戏素养和摆脱电子游戏困境的关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网游成瘾的现实问题切入,分析网瘾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办法。
B.文章以游戏《惊梦》为例,论述探索乐趣及认识世界功能的游戏更适合孩子。
C.文章以书籍素养类比,论证游戏内容的品质低劣是导致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
D.文章从游戏的开发者和消费者两个维度,阐述提升社会整体游戏素养的途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法组织大量毫无节制、以讹传讹地使用“游戏上瘾”等概念,其目的是为了牟利。
B.玩家能在游戏中极大地提升“心流”体验,很重要的原因是获得实时反馈和评价。
C.从教育的层面说,游戏不但应该追求获胜或消费,更应强调探索的乐趣和认知功能。
D.只要消费者具备评价游戏的能力,会选择适当的产品,游戏生态就能获很良性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7 08:57: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挺拔之姿

①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②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③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④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⑤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⑥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⑦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注释:①井渫:jǐng xiè比喻洁身自持。②挥麈:huī zhǔ,麈,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挥麈,挥动麈尾。③瓦甓:wǎ pì,泛称砖瓦。
【小题1】结合文本,分析一下作者笔下的竹子形象。
【小题2】文章第④段引用了屈原写《离骚》的例子,请说说其使用的手法及作用。
【小题3】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谈一谈你对文章第④段“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其内涵可以从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进行解读。汲取其合理成分,可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代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明道传道”“发扬学术”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本,修身为要;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教育理念。书院大儒朱熹曾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朱熹《朱子全书》)简言之,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因此,当前大学或可借鉴传统书院的精神文化,坚守德育为先的理念,从思想上将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知识的同时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

书院选址体现着体验感悟的治学精神,书院建筑布局体现着传道授业的理想追求,书院景观体现着修身济世的远大志向。而传统书院物质文化可弥补当前大学校园建设的不足。如,大学的选址要兼顾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努力营造浓郁的建筑文化氛围;借鉴书院“中轴线”的设计原则,凸显图书馆和教学楼的中心地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和学校的主要功能;校园景观设计中,多种植梅兰竹菊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尽量给学生创造环境幽雅和人文情怀兼具的场景等。

书院由德行“足为多士模范”的“山长”主持教学、引领学术。参与管理者多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根据学生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制定了师生共同遵守的学规,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涵盖阅读目的、进德立品、修身养性、阅读技法等方面。针对当代高校的制度文化困境,我们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采用积极地“劝谕式”话语,制度设计应以师生发展为本,达成刚柔并济的管理。

书院主要有三种活动形式。讲会指大家集中共同探讨,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有问题可当面请教老师。而公元1167年,朱熹专程从福建崇安去访问湖南岳麓书院的张栻,则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书院山长还经常带领生徒离 开课堂去游历,“绝其尘香,存其道气”,使生徒“聆清幽之胜,踵明贤之迹,兴尚友之思”,强^匕社会责任感。以此为鉴,高校教学应运用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式等方法;在学 术交流中应直面问题,客观公正地评价;师生关系要平等和谐,形成尊师重道、敬业爱生的氛围。

(摘编自张晓婧《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作为历史上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教育组织,独具特色,有当代借鉴的合理性。
B.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与古代圣贤教人为学之意相合,把德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C.书院的物质文化体现着治学精神、理想追求、远大志向,表现出很强的人文情怀。
D.朱熹跨省访问不同学派的名师,通过讲会的形式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共同探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后分,论述了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论证结构清晰。
B.二至五段分别分析传统书院在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等内涵的四个层面的合理处。
C.文章就传统书院的物质和行为文化分别从三方面分析,均采用例证法、引证法。
D.二至五段介绍传统书院的文化价值和管理特色,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借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高校在选址、建筑布局和景观设计方面因重视文化氛围,所以注重人文情怀。
B.书院注重师生发展,尤其注重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据此制定了学则、学规等。
C.书院不仅在课堂内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还经常由山长带领生徒们走出课堂游历。
D.传统书院是由学生承担管理责任,当代高校也可借鉴此形式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绘画传统这一体系,以笔墨为其最核心的成就。中国绘画传统有别于西方美术传统,笔墨就是最大的结构性差异所在,这也是整个东方视觉艺术传统最有价值的地方。对笔墨的分析与理解,重在把笔墨典范视作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

所谓“笔墨典范”,强调的是历史上的大家作品所具有的典范性。在这里,笔墨绝不仅仅是用笔和墨在宣纸上画出笔道,渗化墨象,而是比这种工具材料组合运用复杂得多的文化表征系统。它在结构上具有一个表层、一个里层和一个核心。表层是“可视之迹”,也就是中国画的画面痕迹;里层是“可感之心”,也就是通过画面痕迹可以感受到的画家的情绪、状态和心境;核心则是“可信之道”,指向痕迹、心境之后的人格理想,是隐藏在表层、里层之下的理想性的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想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是历代文人学士、士大夫的精神理想,这一精神理想具有群体性,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的观念与情绪,而是代代积累的公认方向与共同诉求。中国士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借山川自然之形,运用笔墨语言来书写自己,图绘自己,尤其写出自己对天地万物的体悟,以此塑造、更新自己。而这个“自己”,一定是走在追慕典范人格理想的自修之路上,是希贤希圣、法道法自然的践行者,因而不可能局限于小我。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典范意义。

这种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把表层、里层和核心相互关联起来,这一心理运作机制是一种想象中的内摹仿。中国古人习书有“力透纸背”之说,这当然不仅是字面说的笔锋穿透纸面,更是以这种笔力贯注的意象来比喻难以传达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带有动作性的肌体感受。以内摹仿作为生命修炼的有效手段与操作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领悟理想人格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就有助于自身人格的丰富与完善。在此意义上,锻炼笔墨就成为人格磨砺、境界参悟的过程,笔墨与心性通过不断琢磨、锻炼,构成互动互证的关系。这样一种卓有成效的修为,在历史上已为无数典范所反复验证。

基于动作性同构的内摹仿,关系到审美,也关系到求真与致善。中国文艺自古以来所追求的,正是以文艺作品来唤起人的内摹仿能力,经由长时间的气质变化、生命修炼,完成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一步步趋近于典范的理想人格。以艺树人,是中国文艺的宗旨。更进一步说,中国画的笔墨不仅在将来仍能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仍然具有必不可少的文化价值,而且以其对于人格理想、人格信仰的重要作用,还有可能参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从而产生重大、深远的社会意义。

(摘编自潘公凯《论笔墨典范:人格理想的一种表征系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视之迹、可感之心、可信之道,共同构成中国绘画笔墨典范的文化表征系统。
B.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群体性,使中国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具有了典范意义。
C.内摹仿是一种心理运作机制,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使得笔墨与心性互动互证。
D.笔墨典范对人格理想和信仰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强调笔墨的价值,再具体阐释笔墨典范及其实现的路径,将论证推向深入。
B.文章以士人画的最高境界对应笔墨典范作为文化表征系统的三层结构,行文缜密。
C.文章援引古人“力透纸背”之说,旨在解说笔墨典范的内摹仿这一心理运作机制。
D.文章以中西绘画比较为立论前提,论述笔墨与人格养成、笔墨与社会精神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欣赏中国绘画的笔道墨象,就能感受画家的心境,进而体会画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B.中国绘画历史上的笔墨典范,都是作者在自修的过程中追求大我、希贤希圣的产物。
C.内摹仿可以丰富完善画家的人格,所以成为中国画家提升自身人格境界的唯一选择。
D.中国画的笔墨如果给人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就能够体现以艺树人的文艺宗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丹东一号”是位于辽宁丹东的黄海海城一艘沉船残骸的名字。2014年,它被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调查队发现,体量大约1600吨。后来,它被确定为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军舰,其特征与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军舰的特征相符。考古队按沉船所在海域位置,将其命名为“丹东一号”。

从2014年开始,考古队先后在水下发现了加特林机关枪、鱼雷引信和方形舷窗等文物,但要证明“丹东一号”就是“致远舰”,仍然缺少一件直接的证物。2015年9月,考古队在沉船遺址西南方发现了一块瓷片。经过测量、记录,他们在探方内向下挖了约60厘米深,提取了能找到的几乎所有瓷片。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瓷片带回水面,开始尝试拼合。

一个直径20厘米左右的瓷盘慢慢出现在人们面前。虽然印花颜色已经消褪,但文字痕迹依然清晰。瓷盘的正中可见一个圆形的舰徽,中央写有中文篆体字“致远”,周围则是英文字母,翻译成中文就是“致远,大清帝国海军”。这是当年“致远舰”船员使用的餐盘。

其后,在一个进行抽沙澄净的探方内,队员们又发现了一架已断为两截的单筒望远镜。在铜质镜筒上发现了一行用花体英文字母镌刻的字样——ChinKinKwai——“致远舰”帮带大副陈金揆的英文名,表明这是属于陈金揆个人的单筒望远镜。这是一件进一步证明“致远舰”身份的有力物证。帮带大副陈金揆是这艘舰上仅次于管带邓世昌的高级军官,从加入北洋海军至英勇牺牲,他与“致远舰”相伴了整整七年。而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四艘军舰战沉,“致远舰”200余人壮烈殉国,仅7人幸存。

材料二

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致远舰”沉没的原因一直争论不休,未有定论。据水下考古发现,埋于泥下的舰体保存完整,未见舰体外侧有大范围的开裂或大洞。如果“致远舰”遭受过鱼雷攻击,那么在吃水线以下接近龙骨的地方会形成很明显的破损痕迹,甚至舰体断裂。而检索与此役相关的日方史料,日军在黄海海战中并没有任何发射鱼雷的记录。

另外,大部分史料都没有记载“致远舰”在沉没前曾发生过大爆炸。出水文物中还发现了152毫米炮弹、鱼雷引信在内的许多种未爆弹药,所以“致远舰”弹药用尽、冲击日方舰船的说法也很难成立。

依据现存资料,“致远舰”的沉没非常突然,没有明显的征兆。专家猜测,当日方炮弹击中“致远舰”侧面水线以下部位,会造成大量进水,海水通过甲板上的竖井迅速蔓延至其他舱室,舰体才会突然下沉。同时该舰上层被炮火击中,起火燃烧,且火势凶猛。水下考古发现舰体绝大部分区域都有火烧痕迹,很多地方被烧得只剩下金属部件。“致远舰”极有可能是在火灾和进水的共同作用下突然沉没的。

材料三

在“致远舰”之前,中国水下考古调查的多是海外贸易用的木质风帆船,对以蒸汽为动力、钢结构材质的大型战舰进行调查发掘,属于一个全新的领域。“致远舰”在海水中沉睡了120多年,一旦出水后遇到空气,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很快被锈蚀破坏。另外,经历过百年的自然侵蚀和战后的破坏性打捞,舰体结构极为脆弱,整体打捞可能会导致船体散架。

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致远舰”在原始环境中的研究价值,要远大于在博物馆中供游客观看的价值。甲午海战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钢铁战舰之间的交锋,“致远舰”沉船无疑将为中国海战史,乃至世界海军史研究提供新鲜的一手资料。从日俄战争中遍布黄渤海的沉舰,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日沉舰,在中国境内沉没的战舰还有多艘,希望针对“致远舰"的水下考古能够积累经验,为沉船考古调查提供可以借鉴的范例,让中国近代沉舰的发掘与保护工作踏踏实实地开展起来。

(摘编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1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水下考古队找到印有舰徽和文字的餐盘之前,“丹东一号”已被确认为是一艘军舰。
B.“致远舰”的沉没原因众说纷纭,即使有了最新的考古发现,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C.如果要整体打捞“致远舰”,遇到的难题首先是大型钢铁材质战舰出水后如何保护。
D.自中日甲午海战以来,半世纪战争不断,沉没在中国不同海域的战舰涉及多个国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确认“致远舰”的身份,瓷盘是直接证物,加特林机关枪、单简望远镜是间接证物。
B.“致远舰”并非鱼雷击沉,因为水下舰体没有破裂痕迹,且日军档案无发射鱼雷记录。
C.因为舰体多掩埋在海底泥沙中,除了测量记录,水下考古必不可少的程序就是抽沙。
D.水下考古队之前另有打捞者,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是“致远舰”证物缺少的两重原因。
【小题3】综合上述材料,“致远舰”的发掘打捞有哪些方面的意义?请概括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孙如静
①我七岁之前是没有鞋穿的,我们兄弟三人,只有上学的哥哥有鞋穿。我和弟弟常年都是赤着脚走路,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双脚冻得像两只透明的水晶萝卜一样,也只能在火盆边烤一烤,取取暖。
②七岁那年,我终于上学了,母亲没能给我买上一双新鞋,而是把哥哥的旧鞋洗干净了,补了补。我觉得很委屈,偷偷哭了一个晚上。为了不让母亲难过,第二天,我穿着那双旧布鞋走出了家门。一路上,我看到很多同学踏着五颜六色的鞋,背着各式各样的书包欢欢喜喜地走进学校,我低头看看自己脚上打了好几个补丁的旧布鞋,悄悄把它脱了下来,塞进了书包。从那天起,我得了一个外号——赤脚大仙。
③那时候,街上流行白球鞋,家里条件好的同学穿上一双白球鞋特别让人羡慕。我偷偷去百货商店看过,一双白球鞋要3块8毛钱。这个数字对我们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只能望“鞋”兴叹了。接着,一条新的制度出来了,学校要求,每个学生要穿上球鞋上体育课。那段时间,母亲生病住院已经花了家里一大笔钱,我实在无法再张嘴要钱了,一双白球鞋让我整天萎靡不振。
④一天,我当值日生,在打扫讲台的时侯.看到地下散落的粉笔头,心中有了一个好主意。我把所有的粉笔头收集起来,涂在我的布鞋上,黑布鞋变成了白布鞋。心想,都是白色的谁会注意看呢?再说了,我站在最后一排,老师也不会注意到我的。就这样,我混过了两节体育课。
⑤这招儿并不是很管用,白粉末在黑布鞋上很容易褪落,所以要经常给黑布鞋上色,否则一褪落就容易被发现。
⑥一天下午,我在捡粉笔头的时候被班上的一个同学发现了。他大声喊:
“抓小偷啊,有人偷粉笔了。”
⑦我听后,被吓坏了,手中的粉笔头纷纷落在地上,他的叫声引来了好多同学。大家把我围在中间,你一言我一语。“小偷,小偷,学生随便拿粉笔头也不可以,因为那是公共财产。”我红着脸,低着头,不敢争辩。大家捡起地上的粉笔头,纷纷向我砸来,我顿时成了同学们射击的靶子。
⑧这时,教物理的李老师来了。他看了看这个场面,严肃地说:“这位同学不是小偷,是我让他帮忙收集粉笔头的,他是在帮老师做好事呢。”李老师的一句话解救了我,在同学们半信半疑的目光中,李老师牵着我的手离开了教室。
⑨李老师带我来到了他的宿舍。“为什么收集粉笔头呢?”李老师问我。
⑩我什么也没说,红着脸,从书包里掏出那双褪去白色的黑布鞋。看到这双鞋,再看看我那双满是尘土的脚,李老师什么也没说,而是打来一盆水,让我把脚洗干净。
不知什么时候,李老师拿出一双白球鞋放在我眼前。“穿上试试吧。”李老师说。这双白球鞋和我脚上的布鞋差不多大小,球鞋虽然有些旧了,但是和我这双满是补丁的黑布鞋相比就像白天鹅和丑小鸭。我小心翼冀地穿上,生怕弄疼了它。真合适啊,仿佛是为我专门定制的。我试着走两步,真舒服,如果赛跑,我肯定能得第一名。
 “送给你了。”李老师说。我离开的时侯,给李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
下午的体育课上,列队报数的时侯,我第一次大声喊:“到!”一双白球鞋让我变得理直气壮起来。
这双鞋我一直穿了半年多,直到母亲的病好转以后,可以做一些活计,家里条件慢慢好转,我才终于拥有了一双真正属于自己的白球鞋。
那天,我把那双白球鞋洗干净后,准备拿去还给李老师。给我开门的是一个与我年纪一般大的男孩子。他笑眯眯地说:“我爸不在,给我吧。”我把鞋递给他的同时,却看到他脚上穿的正是我那双破旧不堪的黑布鞋。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11)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鞋为线索展开叙述,情节为:“穿旧鞋——涂旧鞋——送球鞋——还球鞋”,表现了我少年时的一段特殊经历,体现了贫穷给我幼年留下的深深的精神创伤。
B.我要上学了,没有新鞋,穿着旧鞋上学,最后宁可打赤脚,体现了我既感到委屈,又懂事,还略微有点虚荣的性格。
C.“我”用粉笔涂布鞋一事,既体现了我没钱买球鞋的窘迫之状,又表现了“我”想蒙混过关的侥幸,儿童心理跃然纸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李老师将他儿子的鞋让我穿埋下伏笔。
D.“望‘鞋’兴叹”一词,运用了仿词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我”不能买球鞋的惋惜之情,以及想得到一双球鞋的极度渴望,语言幽默风趣。
【小题2】文章标题是“鞋”,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鞋”这一物象在全文中蕴含的深意。
【小题3】文章结尾一段有何效果?请具体赏析。